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民間傳說故事

傳說 閱讀(7.41K)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很出名的風水大師叫劉基,字伯溫,他是一個占卜高手能掐會算的,有着半仙體之說!那時的劉伯溫是朝中的軍師,很被皇上看重的。現在就來看看這位傳奇的劉伯溫的風水故事吧!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民間傳說故事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

劉伯溫一肚子詩書,渾身的能耐是真,可就是家中沒有錢財去孝敬當權的贓官們,自然也就別指望考上個一官半職。人總得吃飯活命啊,他乾脆流浪四方,算個卦、看個相,騙口飯吃。

這天,他來到一個村子,見緊把村頭有一座大院,人丁不少,看來是個大戶人家,只是院裏冷冷清清,一副破敗相兒。管它呢,有飯吃就行。劉伯溫推門走了進去。

這家的老當家病病歪歪,一臉愁容,見來了討飯的,趕緊請進屋,讓炕上坐。劉伯溫心裏一熱,這是個良善人家呀;又四處一看,有底啦。開口就問:“老當家的,府上想當年挺紅火的呀?”

只這一句,戳在了老人家的痛處,老頭長嘆一聲:“別提啦,俺們家在早,那可真是方圓幾百裏都聞名;現在,犯了‘小人語’,沒法子不落敗!”

“怎麼個‘小人語’,這般厲害?老人家不妨細細說來,學生善解陰陽八卦之術,可以給您破破。”

“是嗎?”老人家似乎得着了一線希望,馬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咱家出門向西,再沒人家,那地勢是個下坡坎兒。因爲我們姓劉,村裏人圖它好記,就喚我們家是‘下坡劉’。‘下坡劉’跟‘下坡流’念起來沒區別,分明是老劉家要走下坡路或者是下坡如流水的意思啦。這麼咒我們,還有個好嘛,日子不敗可就怪啦。”

劉伯溫聽罷,笑道:“鬧了半天,原來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子,學生也姓劉呀。別看眼下貧窮,卻學得奇術絕招在身,不知老人家肯留在下吃一頓飯嗎?我幫您破解破解。”

老當家的悽然一笑:“這有什麼?我們雖然敗落,到底是大戶人家,就算破船爛車,也還剩下幾千大鐵釘。”於是吩咐下人:“備酒席招待。看不看風水在其次,休要慢待了客人。”

劉伯溫得着了好酒好飯,大吃二喝一通。酒足飯飽,揹着手由老人家陪同,房前屋後看了一圈,回來說:“老東家,你家的院門太輕,壓不住‘小人語’呢。明天趕緊把院門兩側各闊出去一磚寬,做兩扇梨木門安上,越厚越好。記住,你必須每天早上親手開門,要待公雞張口叫第一嗓子時開,不可錯過。三年後我再來這邊給你道喜。”

老當家的照劉伯溫的話辦了。

三年後,劉伯溫又返回那個“下坡劉”家,哈,這回是青磚大瓦,高牆深院,房舍翻蓋一新,院裏奴婢成羣,一片興隆景象!獨獨那扇大梨木門沒換新的。他知道這家的命運讓他給“破解”對了,便大搖大擺叩門求見。

老當家的這陣子疾病全無,腿腳利索,紅光滿面。見是劉伯溫來訪,一把拉住,請在中堂當中坐好,他老頭子趴地上就磕頭,連稱“‘活神仙’,多虧您救了我這一大家人口!”

原來,劉伯溫囑咐老當家的,換上梨木大門,老當家的每天半夜起牀,候在門內,只待第一聲雞叫,梨木大門“吱嘎嘎”地打開,門重,夜靜,全村人人都在睡夢中聽到,就信口道:“人家下坡劉家起來啦。”“下坡劉家又起來啦。”就這樣,藉此吉言,昔日的“下坡劉”果然就一天好似一天。老掌櫃的病也消除,愁也解散,能不感激劉伯溫的指點嘛。

劉家把劉伯溫當成救命恩人,留他在這裏住了下來。這家主人如今有的是錢,什麼樣的吃喝也供得起呀。劉伯溫一邊讀書會友,熟讀兵法,一邊告誡老掌櫃的,那雞鳴開門的規矩萬不可破,要風雨不誤。

後來,朱元璋起兵反元朝,聽到劉神仙的大名,就像劉備三請諸葛亮那樣,三番五次登門,把劉伯溫請去做了軍師。

臨走那天,劉伯溫對下坡劉家老當家的說:“你當我真的會看相算卦?實話說了吧,我那是混飯吃的幌子,騙吃喝拐錢財的,啥不頂的呀。”

老人家奇怪了:“你還客氣什麼?我明明是按照你的道兒辦的,敗家可不就變發了嗎?”

“我看你家人丁雖多,但個個懶散倦怠,這樣過日子,怎麼會不敗家?又聽老當家的破船爛車之說,更透着一股驕氣,又驕又懶,不敗你家敗誰家?所以訛用換門的方法,逼你早起。你每天早起,必然驚動家人跟着早起,或者下田,或者織布,這麼過日子,怎麼會不富?看你當時氣色,皆積食鬱火所致,爲早早開門,你消積食,又有了盼頭,除鬱火,食消火除,病怎麼會不愈?”說罷,與老當家的長揖而別。

劉伯溫走後,下坡劉家依然保留着雞鳴開門的規矩。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二

關於劉基的故事,南京老人說得比朱元璋“十三城門擡棺材”還傳奇。劉基告假回家的“民間版本”,更有意思。劉基請辭,竟然是怕成爲朱元璋成的“炮灰”,傳說劉基回老家前準確地算出,朱元璋不久將“炮打功臣樓”。此樓據說在今南京市中心鼓樓崗附近。

由南京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編纂出版的《南京民間故事》(1990年版),便收錄了這段故事。茲照錄如下——劉伯溫和徐達私交很深,劉伯溫告老還鄉前一天,特地到瞻園府向徐達告別。他對徐達說:“徐兄,小弟走了,有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就要竣工了,等皇上宴請那天,你一定要緊隨皇上,寸步不離啊。”徐達沒有聽懂他的意思,想問個明白。劉伯溫攔住說:“你莫逼我,照小弟說的行事,日後便知。”

不久,皇上的請帖送到每個功臣手上,沒有一個不樂滋滋的,只有徐達一肚子心思,不很快活。這天,徐達到了功臣樓上,看看這座樓閣造得十分精緻,樓窗戶又高又小,很是保險。沒多大時辰,文武大臣都到齊了,獨缺軍師劉伯溫一個。徐達一下想起他臨別忠告,就隨手摸摸樓壁,輕輕叩丁兩下,貼耳一聽,發出“空咚,空咚”的嗡聲,他心裏一愣,頭皮一陣發麻,全身上下起了雞皮疙瘩,還沒定下神來,已聽到“皇上駕到一一”的呼喊聲,大臣們一個個下跪迎接,這時他才緩過氣來,連忙上前行過大禮,緊挨着朱元璋一步不離。

朱元璋這天特別高興,只見他舉起酒杯對大臣們說:“朕有今日,全靠諸位輔佐相助。朕特造此樓,爲衆大臣慶功,今敬上一杯美酒,以表朕的一片心意。”大臣們得到皇上如此厚愛,個個高興得五體投地,連連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哪曉得,酒過三巡,皇上起身就要離席,徐達一看苗頭不對,也顧不得與左右招呼,緊緊跟在皇上的屁股後頭。朱元璋回頭一看:“咦,丞相爲何離席?”

“特來保駕。”

“不必,不必,丞相請回。”

徐達只得攤牌了:“皇上當真一個也不留麼?”

這則故事,又叫“火燒功臣樓”,或“火燒慶功樓”,版本不一而足。據說,當君臣二人出了慶功樓不久,樓就起火了。朱元璋裝模作樣,下令快救火,但是火勢太大了,門窗又小,一下子把整座樓吞噬了,被邀功臣悉死於火中。原來朱元璋早安排人在樓上樓下藏滿了火藥。

這則故事編造的成份太多了,明人一看就知道。我查閱了《明史》和有關史料,根本就沒有這一說法,當時的文人筆記也不見傳錄。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傳說?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想表達對朱元璋的嗜殺憎恨,再是美言劉基的“神機妙算”。

事實上,劉基計破了朱元璋的暗殺後,雖然告老還鄉了,又有神機妙算,但後來還是沒有躲朱元璋的殺劫,這是後話。

在朱元璋眼裏劉基是神人,回家後朱元璋也不放心啊。當初覈定處州糧稅時,比宋制每畝加五合,只有劉基老家青田不增加。朱元璋告訴劉基,這是爲了讓鄉里記住你劉伯溫,世世代代把這事作爲美談。

劉基回鄉後,朱元璋仍與他保持聯繫,不時與他通信聯繫。每每出現奇異天象,朱元璋必親筆致信詢問。劉基知道朱元璋對他不放心,回到青田後,只飲酒下棋,從不言功。當地主政官員想見他,沒門。

一次,縣令微服謁見劉基。劉基當時正在洗腳,便讓侄子帶進茅舍,做飯招待。吃飯時縣令亮明身份後,劉基驚訝地起身稱民,告辭離開,最終不肯再見。

劉基回青田後,朱元璋一度召令劉基重新出山,並賞賜豐厚財物,追贈劉基祖父、父親爲“永嘉郡公”,還多次要晉升劉基爵位,劉基堅決推辭不受。

召令不回,後來劉基卻主動回到南京了,這裏便有故事了。

原來,雖然歸隱山林,劉基仍心繫朝廷,想着鞏固朱元璋的天下。當時浙江溫州有個叫談洋的地方,靠近福建,是鹽盜的老巢,方國珍作亂就是在這裏開始的。劉基請求設立巡檢司,鎮守此處。剛好有逃軍逃回來,當地官員卻隱藏不報,劉基命長子劉璉上奏這事情。

誰知卻得罪了時左丞掌省事胡惟庸。胡惟庸認爲劉基這是“越級上報”,便指使官吏攻擊劉基,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氣”,劉基想圈這塊地,老百姓不給,這才請求設立巡檢司,是想驅趕老百姓。

朱元璋最怕這什麼“帝王氣”,在位時曾因風水“鞭牛首”、“斬龍尾”(詳見《風水三千年》一書有關章節),大動干戈,胡惟庸摸準了這一點。最後,劉基大罪沒有,小罪難逃,被朱元璋剝奪了俸祿。

劉基爲此大吃一驚,知道這事麻煩大了,朱元璋起疑心了,再也不敢“歸隱”,趕緊收拾鋪蓋,入朝謝罪,並一直滯留於京城,不敢再提回老家了。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三

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爺,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爲觸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髮配到西邊。他被貶到西頭後,就在享堂(在今民和縣川口鎮東)安家落戶了。雖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懷怨氣,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沒有機會。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親死了,送葬時來了一位道人,這個道人讓李靖王在父親死後的第一百天,往東邊射上三箭,然後帶兵反回京城。李靖王聽了,安心地守孝,準備到時候就帶兵打進京城。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時,李夫人卻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說:“已經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沒關係吧,你趕緊射箭。”李靖王經不住夫人的嘮叨,就狠狠地往東面射了三箭。他哪裏知道,這三箭射到京城時,一箭射在了皇宮的柱子上,一箭射進了金鑾殿的牆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臉的金盆裏。

那時候,朝中的軍師是劉伯溫,是個上知風雲變幻,下曉地理山川,中通人間滄桑變化的神人,更是古今聞名的風水大師。他看見從西面射來的三隻箭差一點射中皇上,急忙帶領大軍朝西頭而來。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後,立即帶兵東進,行到半路上聽說皇上沒有死,劉伯溫卻帶着大隊人馬趕來了,於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劉伯溫帶大軍到了西頭,查不出是誰射的箭,就仔細察看起這裏的地形和地脈來,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龍山、鳳山,日後此地必定出真龍天子,便下令軍隊把好多龍山和鳳山的脈氣一一斬斷了。到了民和三川,劉伯溫又仔細察看了三川形勢,只見有兩條龍山、兩條鳳山,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西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另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東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兩條龍山各揹負一座鳳山,兩座鳳山(現在官亭鎮境內的述果胡浪,中川鄉境內的木拉胡浪)已展開單翅。二山已成爲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的龍鳳脈氣,龍山、鳳山上松柏鬱郁蒼蒼,千百樣的花兒盛開,好一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若是兩條龍山的龍頭到了黃河邊同黃河連接,若是兩座鳳山展開雙翅,此地就會出真龍天子,就會改朝換代。

劉伯溫心想:幸虧我及時趕到了這裏,要是再遲幾年的話,大明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軍隊日夜不停地挖山斬脈,先是把兩條龍的脈氣全給斬斷了,爾後,又帶兵挖鳳凰山的脈氣。但是在挖大鳳山的翅膀時,白天挖了晚上長起來,一連挖了幾個月,一直挖不斷。有一天,一個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當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時候,突然聽到地下有說話的聲音:“哎呀,好險啊,要是再連夜挖就會挖斷的。”這個士兵一聽,慌得沒有找鞋,趕快跑回去告訴了劉伯溫,劉伯溫急忙帶上軍隊連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處時,發現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樹根,正好是這隻鳳凰的血脈。劉伯溫一揮劍斬斷樹根,樹根裏涌出了殷紅的血,鮮血一直朝黃河流去。剛剛流到河邊沙灘上時,正好有個人走過來,一腳在沙灘上踏了個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裏,再也沒有流出來。要是流到黃河裏,這血脈就又會接上,此地還會出大人物的。

劉伯溫把兩條龍山和兩座鳳山挖了個支離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壓在山下,百花根也被剷除盡了。從此,民和三川一帶的山上再也不長松柏,再也不盛開百花了。據傳,從那以後三川就沒有出過大人物。現在從川口鎮到官亭鎮時要經過幾個山埡豁口子,據說那就是當年劉伯溫斬龍脈時挖下的埡豁口子。

劉伯溫的人物生平

年少好學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人。青田縣在元末屬江浙行省處州路(今浙江麗水),東臨溫州路(今浙江溫州),境內多山。南田山在青田縣城南一百五十里處。南田山的形勢,乃是“萬山之巔,獨開平壤數十里,號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記》中記載說:“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啓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爲“神童”。

泰定元年(1320xx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爲驚訝,以爲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泰定四年(1320xx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衆,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羣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據說其死後分贈於朱元璋和徐達之手),便探祕覆船山(主峯擱船尖),原來這裏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衆才智,使他在這裏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家後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初入仕途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在家閒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爲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爲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爲;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爲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爲人,才免於禍患。

仕途多舛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蟄居隱退

至正六年(1346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裏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羣。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爲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着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爲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爲對象。元左丞帖裏帖木兒欲招安方國珍,劉基認爲方氏兄弟爲首犯,不誅無以懲後。方國珍重賂官府,終被招安,並授以官職,反而譴責劉基擅威福。劉基一怒之下辭官還裏,以表對元朝腐敗昏聵之不滿。

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爲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爲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爲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爲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當時稱南京爲鐘山)。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爲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爲,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裏,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爲完成王業而進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勸君買善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爲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爲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嚴明法紀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軍衛法。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這麼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爲美談。”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爲宋、元兩朝都因爲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爲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太祖返京後,李善長便向太祖告狀,說劉基在壇土遺下殺人,是不敬之舉。那些平時怨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誣陷劉基。當時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基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後仍不見雨,故而發怒。此時恰好劉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劉基請求告辭還鄉。太祖正在營造中都,又積極準備消滅擴廓。劉基臨走上奏說:“鳳陽雖是皇上的故鄉,但不宜作爲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擴廓逃往沙漠,從那時起一直成爲邊患。這年冬天,太祖親自下詔,敘說劉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賞賜甚厚,追贈劉基的祖父、父親爲永嘉郡公,並多次要給劉基進爵,劉基都固辭不受。

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爲他着想?我想改任你爲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爲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爲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爲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着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位列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劉基爲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劉基爲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賜劉基還歸家鄉。

朝奉作詩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頌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爲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患病離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裏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着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爲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爲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羣衆,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爲對方設身處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後主追賜

明武宗正德八年(1520xx年),朝廷贈他爲太師,諡號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劉基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嚮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在這一年,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爲伯爵。

劉伯溫的主要成就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羣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爲表率。

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爲朱元璋殲滅羣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衆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爲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文學成就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劉基爲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重視文學之於社會的能動作用,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掃蕩元季文壇纖弱之風,爲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在理論上起了開道的作用。

劉基以詩議政,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參政意識和批判精神,其所議論的範圍包括元季至正年間吏治、軍政等種種社會弊端。從詩歌的淵源角度考察,以詩議政,客觀上承續宋人“以議論爲詩”之傳統,主觀上則因其固有的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使然。詩作情、理兼具,既有社會認識價值,又有藝術審美價值。

劉基將詞作爲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題材廣泛,內容豐厚,藝術上長於興寄,長於鋪敘,且善於用典。描景狀物秀麗入神,造語精工典雅,詞風以婉麗爲主。

劉基的寓言文學不僅內容博大精深,還闡明瞭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倫理、道德等觀點,還表現了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很出名的風水大師叫劉基,字伯溫,他是一個占卜高手能掐會算的,有着半仙體之說!那時的劉伯溫是朝中的軍師,很被皇上看重的。現在就來看看這位傳奇的劉伯溫的風水故事吧!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一

劉伯溫一肚子詩書,渾身的能耐是真,可就是家中沒有錢財去孝敬當權的贓官們,自然也就別指望考上個一官半職。人總得吃飯活命啊,他乾脆流浪四方,算個卦、看個相,騙口飯吃。

這天,他來到一個村子,見緊把村頭有一座大院,人丁不少,看來是個大戶人家,只是院裏冷冷清清,一副破敗相兒。管它呢,有飯吃就行。劉伯溫推門走了進去。

這家的老當家病病歪歪,一臉愁容,見來了討飯的,趕緊請進屋,讓炕上坐。劉伯溫心裏一熱,這是個良善人家呀;又四處一看,有底啦。開口就問:“老當家的,府上想當年挺紅火的呀?”

只這一句,戳在了老人家的痛處,老頭長嘆一聲:“別提啦,俺們家在早,那可真是方圓幾百裏都聞名;現在,犯了‘小人語’,沒法子不落敗!”

“怎麼個‘小人語’,這般厲害?老人家不妨細細說來,學生善解陰陽八卦之術,可以給您破破。”

“是嗎?”老人家似乎得着了一線希望,馬上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咱家出門向西,再沒人家,那地勢是個下坡坎兒。因爲我們姓劉,村裏人圖它好記,就喚我們家是‘下坡劉’。‘下坡劉’跟‘下坡流’念起來沒區別,分明是老劉家要走下坡路或者是下坡如流水的意思啦。這麼咒我們,還有個好嘛,日子不敗可就怪啦。”

劉伯溫聽罷,笑道:“鬧了半天,原來咱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子,學生也姓劉呀。別看眼下貧窮,卻學得奇術絕招在身,不知老人家肯留在下吃一頓飯嗎?我幫您破解破解。”

老當家的悽然一笑:“這有什麼?我們雖然敗落,到底是大戶人家,就算破船爛車,也還剩下幾千大鐵釘。”於是吩咐下人:“備酒席招待。看不看風水在其次,休要慢待了客人。”

劉伯溫得着了好酒好飯,大吃二喝一通。酒足飯飽,揹着手由老人家陪同,房前屋後看了一圈,回來說:“老東家,你家的院門太輕,壓不住‘小人語’呢。明天趕緊把院門兩側各闊出去一磚寬,做兩扇梨木門安上,越厚越好。記住,你必須每天早上親手開門,要待公雞張口叫第一嗓子時開,不可錯過。三年後我再來這邊給你道喜。”

老當家的照劉伯溫的話辦了。

三年後,劉伯溫又返回那個“下坡劉”家,哈,這回是青磚大瓦,高牆深院,房舍翻蓋一新,院裏奴婢成羣,一片興隆景象!獨獨那扇大梨木門沒換新的。他知道這家的命運讓他給“破解”對了,便大搖大擺叩門求見。

老當家的這陣子疾病全無,腿腳利索,紅光滿面。見是劉伯溫來訪,一把拉住,請在中堂當中坐好,他老頭子趴地上就磕頭,連稱“‘活神仙’,多虧您救了我這一大家人口!”

原來,劉伯溫囑咐老當家的,換上梨木大門,老當家的每天半夜起牀,候在門內,只待第一聲雞叫,梨木大門“吱嘎嘎”地打開,門重,夜靜,全村人人都在睡夢中聽到,就信口道:“人家下坡劉家起來啦。”“下坡劉家又起來啦。”就這樣,藉此吉言,昔日的“下坡劉”果然就一天好似一天。老掌櫃的病也消除,愁也解散,能不感激劉伯溫的指點嘛。

劉家把劉伯溫當成救命恩人,留他在這裏住了下來。這家主人如今有的是錢,什麼樣的吃喝也供得起呀。劉伯溫一邊讀書會友,熟讀兵法,一邊告誡老掌櫃的,那雞鳴開門的規矩萬不可破,要風雨不誤。

後來,朱元璋起兵反元朝,聽到劉神仙的大名,就像劉備三請諸葛亮那樣,三番五次登門,把劉伯溫請去做了軍師。

臨走那天,劉伯溫對下坡劉家老當家的說:“你當我真的會看相算卦?實話說了吧,我那是混飯吃的幌子,騙吃喝拐錢財的,啥不頂的呀。”

老人家奇怪了:“你還客氣什麼?我明明是按照你的道兒辦的,敗家可不就變發了嗎?”

“我看你家人丁雖多,但個個懶散倦怠,這樣過日子,怎麼會不敗家?又聽老當家的破船爛車之說,更透着一股驕氣,又驕又懶,不敗你家敗誰家?所以訛用換門的方法,逼你早起。你每天早起,必然驚動家人跟着早起,或者下田,或者織布,這麼過日子,怎麼會不富?看你當時氣色,皆積食鬱火所致,爲早早開門,你消積食,又有了盼頭,除鬱火,食消火除,病怎麼會不愈?”說罷,與老當家的長揖而別。

劉伯溫走後,下坡劉家依然保留着雞鳴開門的規矩。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二

關於劉基的故事,南京老人說得比朱元璋“十三城門擡棺材”還傳奇。劉基告假回家的“民間版本”,更有意思。劉基請辭,竟然是怕成爲朱元璋成的“炮灰”,傳說劉基回老家前準確地算出,朱元璋不久將“炮打功臣樓”。此樓據說在今南京市中心鼓樓崗附近。

由南京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編纂出版的《南京民間故事》(1990年版),便收錄了這段故事。茲照錄如下——劉伯溫和徐達私交很深,劉伯溫告老還鄉前一天,特地到瞻園府向徐達告別。他對徐達說:“徐兄,小弟走了,有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就要竣工了,等皇上宴請那天,你一定要緊隨皇上,寸步不離啊。”徐達沒有聽懂他的意思,想問個明白。劉伯溫攔住說:“你莫逼我,照小弟說的行事,日後便知。”

不久,皇上的請帖送到每個功臣手上,沒有一個不樂滋滋的,只有徐達一肚子心思,不很快活。這天,徐達到了功臣樓上,看看這座樓閣造得十分精緻,樓窗戶又高又小,很是保險。沒多大時辰,文武大臣都到齊了,獨缺軍師劉伯溫一個。徐達一下想起他臨別忠告,就隨手摸摸樓壁,輕輕叩丁兩下,貼耳一聽,發出“空咚,空咚”的嗡聲,他心裏一愣,頭皮一陣發麻,全身上下起了雞皮疙瘩,還沒定下神來,已聽到“皇上駕到一一”的呼喊聲,大臣們一個個下跪迎接,這時他才緩過氣來,連忙上前行過大禮,緊挨着朱元璋一步不離。

朱元璋這天特別高興,只見他舉起酒杯對大臣們說:“朕有今日,全靠諸位輔佐相助。朕特造此樓,爲衆大臣慶功,今敬上一杯美酒,以表朕的一片心意。”大臣們得到皇上如此厚愛,個個高興得五體投地,連連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哪曉得,酒過三巡,皇上起身就要離席,徐達一看苗頭不對,也顧不得與左右招呼,緊緊跟在皇上的屁股後頭。朱元璋回頭一看:“咦,丞相爲何離席?”

“特來保駕。”

“不必,不必,丞相請回。”

徐達只得攤牌了:“皇上當真一個也不留麼?”

這則故事,又叫“火燒功臣樓”,或“火燒慶功樓”,版本不一而足。據說,當君臣二人出了慶功樓不久,樓就起火了。朱元璋裝模作樣,下令快救火,但是火勢太大了,門窗又小,一下子把整座樓吞噬了,被邀功臣悉死於火中。原來朱元璋早安排人在樓上樓下藏滿了火藥。

這則故事編造的成份太多了,明人一看就知道。我查閱了《明史》和有關史料,根本就沒有這一說法,當時的文人筆記也不見傳錄。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傳說?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想表達對朱元璋的嗜殺憎恨,再是美言劉基的“神機妙算”。

事實上,劉基計破了朱元璋的暗殺後,雖然告老還鄉了,又有神機妙算,但後來還是沒有躲朱元璋的殺劫,這是後話。

在朱元璋眼裏劉基是神人,回家後朱元璋也不放心啊。當初覈定處州糧稅時,比宋制每畝加五合,只有劉基老家青田不增加。朱元璋告訴劉基,這是爲了讓鄉里記住你劉伯溫,世世代代把這事作爲美談。

劉基回鄉後,朱元璋仍與他保持聯繫,不時與他通信聯繫。每每出現奇異天象,朱元璋必親筆致信詢問。劉基知道朱元璋對他不放心,回到青田後,只飲酒下棋,從不言功。當地主政官員想見他,沒門。

一次,縣令微服謁見劉基。劉基當時正在洗腳,便讓侄子帶進茅舍,做飯招待。吃飯時縣令亮明身份後,劉基驚訝地起身稱民,告辭離開,最終不肯再見。

劉基回青田後,朱元璋一度召令劉基重新出山,並賞賜豐厚財物,追贈劉基祖父、父親爲“永嘉郡公”,還多次要晉升劉基爵位,劉基堅決推辭不受。

召令不回,後來劉基卻主動回到南京了,這裏便有故事了。

原來,雖然歸隱山林,劉基仍心繫朝廷,想着鞏固朱元璋的天下。當時浙江溫州有個叫談洋的地方,靠近福建,是鹽盜的老巢,方國珍作亂就是在這裏開始的。劉基請求設立巡檢司,鎮守此處。剛好有逃軍逃回來,當地官員卻隱藏不報,劉基命長子劉璉上奏這事情。

誰知卻得罪了時左丞掌省事胡惟庸。胡惟庸認爲劉基這是“越級上報”,便指使官吏攻擊劉基,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氣”,劉基想圈這塊地,老百姓不給,這才請求設立巡檢司,是想驅趕老百姓。

朱元璋最怕這什麼“帝王氣”,在位時曾因風水“鞭牛首”、“斬龍尾”(詳見《風水三千年》一書有關章節),大動干戈,胡惟庸摸準了這一點。最後,劉基大罪沒有,小罪難逃,被朱元璋剝奪了俸祿。

劉基爲此大吃一驚,知道這事麻煩大了,朱元璋起疑心了,再也不敢“歸隱”,趕緊收拾鋪蓋,入朝謝罪,並一直滯留於京城,不敢再提回老家了。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三

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爺,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爲觸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髮配到西邊。他被貶到西頭後,就在享堂(在今民和縣川口鎮東)安家落戶了。雖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懷怨氣,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沒有機會。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親死了,送葬時來了一位道人,這個道人讓李靖王在父親死後的第一百天,往東邊射上三箭,然後帶兵反回京城。李靖王聽了,安心地守孝,準備到時候就帶兵打進京城。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時,李夫人卻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說:“已經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沒關係吧,你趕緊射箭。”李靖王經不住夫人的嘮叨,就狠狠地往東面射了三箭。他哪裏知道,這三箭射到京城時,一箭射在了皇宮的柱子上,一箭射進了金鑾殿的牆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臉的金盆裏。

那時候,朝中的軍師是劉伯溫,是個上知風雲變幻,下曉地理山川,中通人間滄桑變化的神人,更是古今聞名的風水大師。他看見從西面射來的三隻箭差一點射中皇上,急忙帶領大軍朝西頭而來。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後,立即帶兵東進,行到半路上聽說皇上沒有死,劉伯溫卻帶着大隊人馬趕來了,於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劉伯溫帶大軍到了西頭,查不出是誰射的箭,就仔細察看起這裏的地形和地脈來,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龍山、鳳山,日後此地必定出真龍天子,便下令軍隊把好多龍山和鳳山的脈氣一一斬斷了。到了民和三川,劉伯溫又仔細察看了三川形勢,只見有兩條龍山、兩條鳳山,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西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另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東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兩條龍山各揹負一座鳳山,兩座鳳山(現在官亭鎮境內的述果胡浪,中川鄉境內的木拉胡浪)已展開單翅。二山已成爲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的龍鳳脈氣,龍山、鳳山上松柏鬱郁蒼蒼,千百樣的花兒盛開,好一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若是兩條龍山的龍頭到了黃河邊同黃河連接,若是兩座鳳山展開雙翅,此地就會出真龍天子,就會改朝換代。

劉伯溫心想:幸虧我及時趕到了這裏,要是再遲幾年的話,大明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軍隊日夜不停地挖山斬脈,先是把兩條龍的脈氣全給斬斷了,爾後,又帶兵挖鳳凰山的脈氣。但是在挖大鳳山的翅膀時,白天挖了晚上長起來,一連挖了幾個月,一直挖不斷。有一天,一個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當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時候,突然聽到地下有說話的聲音:“哎呀,好險啊,要是再連夜挖就會挖斷的。”這個士兵一聽,慌得沒有找鞋,趕快跑回去告訴了劉伯溫,劉伯溫急忙帶上軍隊連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處時,發現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樹根,正好是這隻鳳凰的血脈。劉伯溫一揮劍斬斷樹根,樹根裏涌出了殷紅的血,鮮血一直朝黃河流去。剛剛流到河邊沙灘上時,正好有個人走過來,一腳在沙灘上踏了個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裏,再也沒有流出來。要是流到黃河裏,這血脈就又會接上,此地還會出大人物的。

劉伯溫把兩條龍山和兩座鳳山挖了個支離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壓在山下,百花根也被剷除盡了。從此,民和三川一帶的山上再也不長松柏,再也不盛開百花了。據傳,從那以後三川就沒有出過大人物。現在從川口鎮到官亭鎮時要經過幾個山埡豁口子,據說那就是當年劉伯溫斬龍脈時挖下的埡豁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