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發蹤指示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閱讀(3.72K)

發蹤指示指獵人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追蹤,比喻幕後操縱。那麼這個成語的故事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字成語故事-發蹤指示成語故事

發蹤指示成語故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他從劉邦封爲沛公以後就協助劉邦,處處與劉邦一致,成爲劉邦的左膀右臂,蕭何高瞻遠矚,在一次佔領秦都咸陽時,看到秦保存的文獻檔案的重要性而將之保存下來,事實證明了蕭何這一行爲給劉邦帶來了轉機。他又因舉薦韓信,而得到劉邦更加的信任。

劉邦引兵東出,平定三秦,與項羽爭天下時,蕭何均留守關中。蕭何不僅把關中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爲劉邦軍隊源源不斷地供給軍糧和新兵,確保了劉邦在一再軍事失利之後仍能東山再起,並最終打敗了項羽。

劉邦認爲在打天下時蕭何應居首功並準備獎賞於他,這引起了一些文官武將的反對,說蕭何功勞不能與他們相比,一個是在前線衝鋒陷陣,奮勇殺敵,一個只不過在後方,能有多大功勞,實在相差太遠。

劉邦聽後,問手下的大臣們:“你們都打過獵吧?”

羣臣回答:“當然打過獵呀!”

劉邦接着說:“打獵時,追殺野獸和兔子的,是獵狗,但發號施令的卻是獵人。你們這些人,都只能追殺野獸和兔子,所以只能稱是‘有功的獵狗’。蕭何卻與你們不一樣,他能發出指示,指揮狗,因此他是‘有功的人’。”經過劉邦的解釋,大臣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列侯受封完畢後,還要排定位次,不少人說:“平陽侯曹參身上受了70多處傷,攻城略池,功勞最大,他理所當然排第一。”

此時,關內侯鄂千秋卻站出來發表了不同意見:“大家剛纔的議論是不對的,曹參將軍雖然屢建軍功,但都是一時一事。漢楚相爭,長達五年之久,我們曾多次打過敗仗,丟掉了全部軍隊。多虧蕭何丞相多次從關中發送新兵補充,而且往往是在我們最需軍隊的時候到達,才使漢軍轉危爲安,絕處逢生,這是留傳萬世的大功勞。曹參只是在這個基礎上纔有的攻城略池,纔有的功勞,他的只是一時一事之功,而蕭丞相之功纔是無可厚非的萬世之功。”

立木南門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制定新法完畢,尚未頒佈。他恐怕百姓們不信賴自己,於是在秦國都城的南門口豎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召集百姓,告示說:“如果有人能將木杆移至北門,賞賜十金。”

衆百姓聽了很奇怪,不知他是什麼意思,都不敢貿然去移。商鞅又說:“能移木杆人,賞五十金。”這時,人羣中走出一個人來,將立木搬至北門,商鞅當衆賞賜了五十金,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不欺騙百姓。

事後,他便頒佈了新法。

後人用“立木南門”這個典故告訴我們辦事情,應該言而有信,方能取信於民,絕不能朝令夕改,失信於人。

巧發奇中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資好方,善爲巧發奇中。

西漢武帝時,迷信之風盛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以爲求神祭神可以使子孫尊顯,民可以益壽延年。有些以祠竈爲業的人深得皇帝的尊崇。

當時,有一個叫李少君的人,被漢武帝召至宮中。李少君無妻無子,他隱匿自己的年齡,裝神弄鬼,自言能用藥物,使人長生不老。不少人很迷信他,爭相饋贈。少君也確實有點小能耐,常常能說出上百年以前的事實而且準確無誤。有一次,他和武安候田蚡在一起飲酒,座中有一位九十餘歲的老人。李少君對這位老人說,我曾經和你的祖父共遊過某地。這位老人在孩子時曾隨祖父到過此地,舉座都爲李少君的話而驚奇不已。還有一次,漢武帝召見李少君,說有一件舊銅器,問他認識否。李少君說:“這是齊桓公十年時放在柏寢的那件銅器。”後來證實就是此物,宮中諸人大爲驚駭,都以爲李少君是個神人,可能已是數百歲的人了。司馬遷把李少君這種時時發言有所中的才能稱之爲“巧發奇中。”

後人用“巧發奇中”來形容善於發言而能適合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