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閱讀(1.83W)

語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成語作爲語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語,形象生動,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着更爲密切的聯繫。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

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爲儒教始祖(非儒學),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爲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的典故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論語·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這裏,孔子提出了“啓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孔子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啓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的延伸

【發音】jǔ yī fǎn sān

【出處】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選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解釋】反:類推,推及,推論。列舉出一件事情,進而以此類推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於推論,能觸類旁通,善於學習,能夠由此知彼。

【近義詞】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聞一知十

反義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淺嘗輒止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