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詞集>

袁枚的詩詞《苔》賞析

詩詞集 閱讀(7.74K)

《苔》——袁枚

袁枚的詩詞《苔》賞析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賞析

一、生命在於綻放。正如詩中所言,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就算是白天太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舊楚楚盛開。花之爲花,或者說苔花之爲苔花的意義就在於盛開極致綻放,正如人生一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綻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時期。這個時期恰如花的盛開時節。從這個角度而言,在青春時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不斷地展現自己、表現自己、綻放自己的過程,在與自然,社會,他人的交往之中,不斷的建構自己價值取向,審美傾向,凸顯生命的底色,顏色。

二、生命無輕微。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雖然長得卑微的如米這麼小,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它依然能夠像牡丹花意義,極致的盛開。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長狀態,自然生命屬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開是對自然生命的超越。詩人最後兩句用了兩個很特殊的詞“如”和“學”。咋一看,以爲是對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詩人真正想說的是對苔花的褒揚。也許苔花永遠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絢爛的盛開,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於精緻,(在我看來)在於或許在別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敢於綻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義在於盡情的綻放自己,在於勇於超越自我的自然屬性,追求生命的內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屬性。細細品來,味從中來。

擴展閱讀: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

乾隆四年(1739),24歲的袁枚參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相助,得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調做官,曾任沭陽(1743年-1745年)、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乾隆十四年(1749),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母,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求遺書,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於清廷,並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歲的袁枚,受沭陽知名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到沭陽作客,沭陽各界,一部分人曾趨前30裏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衆,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袁枚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愛民,民愛官,此真不失爲一方父母官的範例。

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

擴展閱讀:人物評價

的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先生在《清詩史》中提出“袁枚現象”一詞,認爲袁枚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詩人。

關於袁枚的個性,嚴迪昌先生《清詩史》有極精到的概括,總之一言爲“不耐”。他不耐學書,字寫得很糟;不耐作詞,嫌必依譜而填;不耐學滿語,乾隆七年(1742)庶吉士散館,以習滿文不合格放任知縣;不耐仕宦,乞養時年僅三十三歲,後再銓選知縣,未及一年復歸。

袁枚欲做專業的詩人,理想近於明詩第一大家高啓,含毫伸牘,“但好覓詩句”,“與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爭騖於形勢之途”者絕異。做專業詩人是一種很高的人生理想,蘊含着不同流俗的價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爲清詩獨具個性的一代大家。(李聖華評價)

袁枚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及時的抉擇,如果在官場上繼續混下去,把知縣當到老,又能怎樣?走仕途,混不到個省部級,都是芝麻官兒。說不定遇個變局,還有牢獄之災。袁枚的長壽,就在於他的自由和隨意,做人不必陽奉陰違,不必違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盡心機搞陰謀,一天到晚心裏緊張。告別了官場上的袁縣令,纔有了文壇上的袁才子。這是個人的選擇,是智慧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陳長吟於《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