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愛情散文>

我與餃子的故事

愛情散文 閱讀(2.31W)
我與餃子的故事

去外地讀書,最不放心自己的是父母。之前大抵知道,但也沒有放在心上,總是覺得他們實在是過於小心了。年歲日長,確愈爲這種純樸的親情感動,本來和母親僵化的感情也日漸緩和。這也是我不曾料到的結果。

我嘴雜,也刁。去山西到不會沒有我吃的,不過細數起來愛吃的確實在很少。饅頭,餃子,饃夾菜,肉夾饃,合烙面,一百單八種麪食倒是也給我吃了二三十樣,卻沒有嚐遍,以後來山西的日子只怕不多,這怕便會成了伴隨我終生的遺憾。他們的饅頭大,實在,但是不甜,沒有菜佐着吃,我是吃不下去的。

街邊的饃夾菜裏大多是夾着豆芽,土豆,胡蘿蔔,生菜之類,旁邊放口鍋,現炒,然後用鍋鏟在饃上劃拉條口子,把菜放進去就可以吃了。我嫌他菜做的不是很好吃,油煙味重,也實在不喜歡饃吸了菜汁之後的酸味,吃的便少了。作肉夾饃,旁邊放上一口大沙鍋,裏面煮着料好的豬肉,把肉剁碎,隨你喜好放蒜、香菜、辣子,和饃夾菜一樣的吃法,只是裏面夾的是肉罷了,自然比較貴。而且傳說肉夾饃起源還比較早,從稱呼上就能看出來,“肉夾饃”應該稱爲“肉夾於饃”這種吃法後來就慢慢演化成專有名詞了。

餃子的歷史就比較久了。最近在春秋時期一處山東墓葬中出土過餃子,剛出土的時候還是比較清楚的,拍下了照片,像現在去看肯定是沒有了的。在三峽出土的一個廚俑,他的案上就有餃子,而且是花邊餃子,在文獻中我們只能追溯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有提到。比較完整的餃子是出土在新疆吐魯番,因爲那裏比較乾燥,所以保存的比較完好,在一處唐代的墓葬裏頭,就有隨葬的餃子。和我們現在一模一樣。餃子在以前又有叫混沌,叫牢丸什麼的,名目繁多。

在山西吃餃子,我還有過諸多不大愉快的經歷。我讀書從來沒有住過校,都是回家吃飯。上大學真算得上是第一次出遠門,而且一去就是四年。剛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是新鮮的,但是也什麼都不懂,在學校食堂裏吃飯,不知道吃什麼,一、二月後方才適應,也便隨其他人隨口胡吃起來。中國大學食堂是衆所周知的差,我只覺得食堂的廚師們做的菜實在是很酸,於是我專揀麪食吃。吃餃子很便宜,六塊錢一斤,也就是一毛錢一個,這到我家其碼要賣三毛的。令我很驚訝的是,北方的餃子太小了,大約女人小指的兩節指節的長短,真是如大一點的蒜瓣般。而且他的招牌上寫的“西安牛肉餃子”,我吃了一個之後可以確定這其實是“西安白菜餃子”或者“西安大蔥肉末餃子”,於是我對西安的印象也隨之惡劣起來,這個態度直到後來去了西安之後纔有所轉變,這是後話。之後便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吃餃子了。

學校外面自然會有飯店和網吧。上網到中午不願回去吃飯,於是就到旁邊的小飯店湊合一頓,我住的是新校,在市郊,學校外面就是一個村子,店沒有多少,大多是村民自己開的,很簡陋,前店後家那種格式的。多日沒吃餃子,饞的很。問老闆有餃子嗎,老闆懶懶地回:要做。我便讓他快着點做,坐下一等便是半個小時,他大概連面都沒有和好吧。等他餃子包好以後,我實在是忍不住的問:你這是餃子?他說:是。在我看來他做的是清湯,我們這邊吃的一種如混沌的食物。皮薄,餡少,形狀四方,湯多。雖然我知道餃子從前就叫混沌,但直到別人把餃子做成混沌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樣的餃子,不是餃子。餃子就要吃偃月行的,這是我的堅持。餃子沒有下鍋便被我攔了下來,自然這次又沒有吃成。

後來學校外面開了個餃子店,是對二十出頭的夫妻開的。我對它很抗拒,還是宿舍的人拉着去的,沒想到他們的餃子做的還真不錯,肉多菜少,實實在在。他們包餃子的時候,是我們在這邊吃着,他們在那邊設個案板將一應食材皆放在案臺上,邊包餃子,邊笑着看我們吃。用一個大托盤將餃子餡盛起來,紅色的肉餡點綴着綠色的蔥花很好看。碗是一般的藍瓷海碗,如果是添飯的話,一碗就夠了。在碗裏放上香菜,蝦皮,雞精,醬油醋,點上兩滴香油,再澆上一瓢熱湯,餃子就可以出鍋了。他們都是要半斤,就是三十個,我怕燙,自然吃的慢,卻不想讓他們等我,便只吃二十個,那時候人瘦,飯量也不大,二十個剛好夠了,即便是之後飯量變大了,依然是二十個。餃子很好吃,就是有點酸,我之前不大愛吃酸的東西。吃的久了,回家吃餃子沒有醋還有點不習慣的樣子。之後便在那裏吃了整整一個月的餃子。直到寒假回家爲止。

因爲學校建在上高速公路的這條馬路旁邊,平時很不安全,於是學校所幸將這邊的校門給封了,雖然我們偶爾翻過圍欄到餃子店吃箇中午飯,卻也不經常了。加上最近物價長得比較快,時日一久,餃子店便也悄悄地關門了,我們也是事後才知道的。心中爲那對夫妻惋惜了一把,也再沒吃上那碗夫妻餃子了。

我們這邊過年好像最近幾年也沒有了吃餃子的習慣了,我家是做上個一千個,不願意做飯了就來吃餃子,算不上是風俗,很大原因是圖方便。父親的餃子大,香。在家我們不會去吃純肉餃子的,大多是韭菜,地菜,白菜餡,當然要放肉的,要不餃子沒有油也不好吃,不過最近越來越不喜歡吃太油膩的東西,清淡點到也上口些,味道重了,嘴裏也難受的緊。

地菜要到清明的時候才最香,現在應該吃韭菜餃子。不過昨天吃的地菜餃子卻很合我的口,韭菜的味道太沖,太霸道了,不好。地菜有一種獨特的淡淡的清香,留在嘴裏不往外走,往肚裏下。讓人回味無窮。

去外地讀書,最不放心自己的是父母。之前大抵知道,但也沒有放在心上,總是覺得他們實在是過於小心了。年歲日長,確愈爲這種純樸的親情感動,本來和母親僵化的感情也日漸緩和。這也是我不曾料到的結果。

我嘴雜,也刁。去山西到不會沒有我吃的,不過細數起來愛吃的確實在很少。饅頭,餃子,饃夾菜,肉夾饃,合烙面,一百單八種麪食倒是也給我吃了二三十樣,卻沒有嚐遍,以後來山西的日子只怕不多,這怕便會成了伴隨我終生的遺憾。他們的饅頭大,實在,但是不甜,沒有菜佐着吃,我是吃不下去的。

街邊的饃夾菜裏大多是夾着豆芽,土豆,胡蘿蔔,生菜之類,旁邊放口鍋,現炒,然後用鍋鏟在饃上劃拉條口子,把菜放進去就可以吃了。我嫌他菜做的不是很好吃,油煙味重,也實在不喜歡饃吸了菜汁之後的酸味,吃的便少了。作肉夾饃,旁邊放上一口大沙鍋,裏面煮着料好的豬肉,把肉剁碎,隨你喜好放蒜、香菜、辣子,和饃夾菜一樣的吃法,只是裏面夾的是肉罷了,自然比較貴。而且傳說肉夾饃起源還比較早,從稱呼上就能看出來,“肉夾饃”應該稱爲“肉夾於饃”這種吃法後來就慢慢演化成專有名詞了。

餃子的歷史就比較久了。最近在春秋時期一處山東墓葬中出土過餃子,剛出土的時候還是比較清楚的,拍下了照片,像現在去看肯定是沒有了的。在三峽出土的一個廚俑,他的案上就有餃子,而且是花邊餃子,在文獻中我們只能追溯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有提到。比較完整的餃子是出土在新疆吐魯番,因爲那裏比較乾燥,所以保存的比較完好,在一處唐代的墓葬裏頭,就有隨葬的餃子。和我們現在一模一樣。餃子在以前又有叫混沌,叫牢丸什麼的,名目繁多。

在山西吃餃子,我還有過諸多不大愉快的經歷。我讀書從來沒有住過校,都是回家吃飯。上大學真算得上是第一次出遠門,而且一去就是四年。剛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是新鮮的,但是也什麼都不懂,在學校食堂裏吃飯,不知道吃什麼,一、二月後方才適應,也便隨其他人隨口胡吃起來。中國大學食堂是衆所周知的差,我只覺得食堂的廚師們做的菜實在是很酸,於是我專揀麪食吃。吃餃子很便宜,六塊錢一斤,也就是一毛錢一個,這到我家其碼要賣三毛的。令我很驚訝的是,北方的餃子太小了,大約女人小指的兩節指節的長短,真是如大一點的蒜瓣般。而且他的招牌上寫的“西安牛肉餃子”,我吃了一個之後可以確定這其實是“西安白菜餃子”或者“西安大蔥肉末餃子”,於是我對西安的印象也隨之惡劣起來,這個態度直到後來去了西安之後纔有所轉變,這是後話。之後便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吃餃子了。

學校外面自然會有飯店和網吧。上網到中午不願回去吃飯,於是就到旁邊的小飯店湊合一頓,我住的是新校,在市郊,學校外面就是一個村子,店沒有多少,大多是村民自己開的,很簡陋,前店後家那種格式的。多日沒吃餃子,饞的很。問老闆有餃子嗎,老闆懶懶地回:要做。我便讓他快着點做,坐下一等便是半個小時,他大概連面都沒有和好吧。等他餃子包好以後,我實在是忍不住的問:你這是餃子?他說:是。在我看來他做的是清湯,我們這邊吃的一種如混沌的食物。皮薄,餡少,形狀四方,湯多。雖然我知道餃子從前就叫混沌,但直到別人把餃子做成混沌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樣的餃子,不是餃子。餃子就要吃偃月行的,這是我的堅持。餃子沒有下鍋便被我攔了下來,自然這次又沒有吃成。

後來學校外面開了個餃子店,是對二十出頭的夫妻開的。我對它很抗拒,還是宿舍的人拉着去的,沒想到他們的餃子做的還真不錯,肉多菜少,實實在在。他們包餃子的時候,是我們在這邊吃着,他們在那邊設個案板將一應食材皆放在案臺上,邊包餃子,邊笑着看我們吃。用一個大托盤將餃子餡盛起來,紅色的肉餡點綴着綠色的蔥花很好看。碗是一般的藍瓷海碗,如果是添飯的話,一碗就夠了。在碗裏放上香菜,蝦皮,雞精,醬油醋,點上兩滴香油,再澆上一瓢熱湯,餃子就可以出鍋了。他們都是要半斤,就是三十個,我怕燙,自然吃的慢,卻不想讓他們等我,便只吃二十個,那時候人瘦,飯量也不大,二十個剛好夠了,即便是之後飯量變大了,依然是二十個。餃子很好吃,就是有點酸,我之前不大愛吃酸的東西。吃的久了,回家吃餃子沒有醋還有點不習慣的樣子。之後便在那裏吃了整整一個月的餃子。直到寒假回家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