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兒童故事>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故事

兒童故事 閱讀(2.62W)

篇一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故事

說起餃子,那可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說到冬至吃餃子的由來,那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北方寒冷,自小就聽到冬至這天必須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否則會被凍掉耳朵的歌謠,那時新疆的冬季確實寒冷,零下30℃多度是常有的事,手腳生凍瘡是那時候孩子冬季的專利,我也不例外,年年冬季手都會腫得像麪包,腳裂滿張嘴笑的口子,我自然也就信了這歌謠。

冬至吃餃子是讓人興奮的一天,進入冬季早早就惦記這一天了,提前幾天就開始琢磨這一天包什麼餡的,是白菜大肉、皮牙子羊肉、還是芹菜牛肉……,一般母親都會徵求我們的意見在去準備肉和菜。等到了這一天,一大早父親和麪,母親拌餡,我們這些個饞嘴的孩子就圍在桌前,眼睛睜的大大的期盼着熱氣騰騰的肉餃子儘快端到自己的面前,好狼吞虎嚥的享受冬至這一天的美食--餃子。

大學的時候也是冬至,爲了讓我們這些個異鄉的學生能夠吃上熱乎的餃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學校跟食堂聯繫義務給每個班級下餃子,於是乎我們全班的同學在教室鋪開了攤子,揉麪的、切面紀子的、擀皮的、包的、送往食堂的,忙的不亦樂乎,時不時傳來尖叫聲和笑鬧聲,原來總有那搗蛋的傢伙把面抹在了他人的臉上,樣子又滑稽又好笑,自然免不了引來打鬧和追趕。等到一盆盆煮好的餃子被端回教室盛入每位同學的碗中時,那感覺別提有多棒了,真的是香氣醉人,親手勞動的果實果然是最香甜的,第一次這麼多人在一起吃餃子過冬至,也是我永久的記憶。

日子一年一年在過,每年都會有冬至這個日子,我一如既往的在這一天包餃子、吃餃子,每年都做不同的花樣,三鮮餡的、韭菜肉的、香菇木耳的等等吧,爲了冬天不被凍掉耳朵,也爲了家庭的圓滿和諧和來年的財源滾滾。

今年的冬至又要到了,想念父母包的餃子了,也想念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的氣氛了,希望父母身體安康,姐妹們家庭和諧幸福,餃子越吃越香。

篇二

時間過得真快明天又是“冬至”了,再過三個節氣這一年也就要over了。如果不是晚上老媽給秋雨打電話讓明晚回家吃餃子早忘記明天是“冬至”了。老媽讓我早點回去,還告訴我別在外邊吃飯了,冬至這個節氣也是真正冬天的開始,在我們石家莊有句話叫做:“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木人管”不知道大家知道這個嗎,我小時候對這個句話很是迷惑,大了才知道爲啥,可是我家寶寶又到了我的小時候的那個年紀問我爲什麼“今天爲什麼要吃餃子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沒錯,就是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爲“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麪餃”。

由此,這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裏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