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語錄>佛語經典語錄>

《仙佛合宗語錄》經典名句

佛語經典語錄 閱讀(3.22W)

《仙佛合宗語錄》裏面有許多經典名句。下面請欣賞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仙佛合宗語錄》經典名句。

《仙佛合宗語錄》經典名句

《仙佛合宗語錄》經典名句精選:

與弢,名昭,應天府學庠生。弢音滔。

一問曰:如何是攝情歸性?

伍子答曰:性爲人心,虛靈至靜,塵念俱無之時,便是先天。真陽之炁,由至靜而微動,謂之鴻蒙一判。有可爲媾精之具,性真便亦覺其有可爲媾精之具,則此發覺便名曰情。俗謂之神情。 復此神覺,還爲性真,當攝此炁同歸,故曰攝情歸性。其實即採取配合之說。是以《參同契》雲:“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金即真陽,亦即所謂情也。古云“二五媾精,妙合而凝”者,正同此說。凡言情者,兼神炁。如儒家言氣質之性,性附於氣質而動爲情,則亦從攝於性,而 復性也。

二問曰:昭與弢名聞元精有清濁老嫩之辨,正不知用老爲是?抑用嫩爲是?

答曰:至清,而合於無過不及之時,是也。《易》雲 “初九潛龍勿用”,喻元精微動而炁嫩,則其發生變化不旺,故云“勿用”。“九二見龍利見”,喻元精壯盛而炁充,故云“利見”。如鄭思遠真人所云“月生玉蕊生”是也。即其勿用於初,而利見於二;便知用炁足之二,不用炁不足之初;而天機判矣!我《直論》所謂“嫩之炁微不結丹”者,以此之過於嫩,而炁不足補其炁,精不足補其精之謂也。又謂“老之炁散不結丹”者,以極老而太過,言即亢龍之有悔也。亦如“月缺金花卸”,及“金逢望遠不堪嘗”之說也。但看過嫩過老之皆不宜,則其中自有可用者,在《直論》所謂“非覺而動”者言也,“實動而覺”者言也。“覺而不覺”者,言辨初陽嫩之過也。“復覺真玄”者,言見龍利見之時也。若到此當機,又怕遲慢,失其正炁。所以邱祖門下徐 復陽真人云“披衣又恐起來遲”,亦言防其炁散也。此便是採藥時之危險也。凡用工時,於此炁足之元精,只要不着慾念的,便是先天純清;着慾念計較者,則濁矣。念念在道,自然真清。

又問曰:煉成大藥亦有清濁老嫩辨否?

答曰:初正則末持,源清則流清。惟清真之精炁,和合神煉,而始生大藥。則大藥之清真,即由元精之清真而成者。初不清真,則煉藥不成,安有大藥?此不必辨,而辨在中矣。

三問曰:凝神入炁穴,不知還有呼吸升降否?若有升降呼吸,不知又如何凝入?

答曰:許旌陽老祖雲“太陽移在月明中”,又云“金烏飛入姮娥戶”,即此義也。升降者,是採取烹煉之要旨。凝入者,是歸根 覆命之密機。但升降而行也,神炁合一,神在炁中;不升降而住也,神炁合一,神在炁中;不說是“凝神入炁穴”,也不得。

又問曰:昨聞教言,妙於升降者,由顛倒用之,始得其妙。此尚茫然不解,願再詳其說?

答曰:當升則專升而不降,謂進陽火者是也。進足,則顛倒之以爲降。當降則專降而不升,謂退陰符者是也。惟是升之專,則採取方有得;專於降,則烹煉方有成。非若世人只知以一呼一吸,便爲升降者比也。所以純陽祖翁謂“大關節在顛倒”者,正言此也。若不識此,雖採取,而不得所以爲採取;雖烹煉,而不得所以爲烹煉。萬萬不能成丹也!

四問曰:先生於沖和之理,其中答作用之問,以夫婦晝同行、夜同住爲言,固可臆知。第不知徹首徹尾皆如是乎?抑有時如是、有時不如是乎?願詳其說。

答曰:夫婦爲一神一炁之喻,同行同住爲心息相依隨息之說。初關有神炁,則有小週天,故可以如是言。中關煉炁化神,有炁有神,而至於無炁有神,由大 周天而然。可以如是言其似,而實有不如是之妙。在末後上關無炁,則無火候行住,無晝夜周天,唯煉神還虛,頓然見性地位,則不可以夫婦言者,非二物也。一神且歸於無,何況二乎?其沖和之炁,本屬有 於初關更真切。

《仙佛合宗語錄》經典名句大全:

又問曰:小週天如何以子午十二時爲言?

答曰:一天之周,原有十二位。按斗柄所旋轉之度,週一日之時;故借喻言十二時,用九六之理數也。世尊所謂“見明星而悟道”者,此也。世人或聞推移斗柄運周天之說,遂以心運氣,行十二位,此亦可笑也。何以故?爲其心已逐氣外馳,則神不定、失真炁,而炁不凝聚,丹已走矣。必不能證聖者!禪宗人拘拘然,只謂“北斗裏藏身”,又謂“北斗望南看”之說,落此局中矣。

又問曰:必如何得不如此?

答曰:斗柄外移,而天心不離當處。六時進火,六時退符,而天心亦不以進退而離當處。離此,則非我祖鍾離仙翁“凝神入炁穴”之理也。

五問曰:先生語胎息之初,謂從無入有而實無;於不息之中,而或暫有;有無兼用。願詳其說。

答曰:依文悟之,自見其妙。再觀之北七真之孫不二元君,馬丹陽真人之妻。夫婦同拜王重陽真人門下。姓孫名不二,號清淨散人,生三子矣。隨夫成道,與邱長春、劉長生、譚長真、郝太古、王玉陽七人同師,稱北七真。有詞 雲:“有中無,無中有。有些兒做有,無中裏面搜取。無內藏真,有裏卻如無。無有雙亡,還同太虛。”明此,則知亦過半矣。

又問曰:日日精思,猶不得其有無景象,真“聰慧過顏閔”不能者?

答曰:任你有精思,有問辯,不過勞心之幻役耳!未若實行工夫所悟之得真實也。所以孔先師雲“思而不學則殆”之病,與“學而不思則罔”者等也。君再思中用學,即得其妙。

逾日又問曰:有無二字終難投窾,必詳言而後可?

答曰:無者無息,有者有息。即如在胞中,成胎之所以息。初結胎本無息,漸有息,而十月成,生而離母,則我心中無息,息在鼻矣。今要在身中無息處,而作爲有息,故謂之從無入有。既入有,則有息;若愚人,便強執着有息之相,便墮有相虛妄,是病非真息也。故 雲:實無。息相還證不息之胎息。此二乘菩薩厭生滅而趨涅盤寂滅之時,不能頓已於生滅出入;故於不息中,而或暫焉少有微息。此有無兼用,亦未完胎神,未得大定之初機爲然。若非有無兼用之漸法,必不能至離相寂滅;便墮強制外道,則非仙佛正宗無息無相寂滅爲樂之本者。知此而行,方可得無有雙忘,還同太虛。

六問曰:六候進退,但聞其理。請詳如何用於實悟時?

答曰:理明事,事行理也。本非進退,乃借虛喻以說明此一端之理耳。若必執進退二字,而勉強言之。蓋古以子至巳,六時爲陽。子醜寅卯辰巳六時也。陽合幹,故用幹爻幹策。幹爻用九,而四揲之,爲三十六;故陽火亦用九,同於四揲。子 醜寅以次,皆用四揲之三十六。幹策,總六爻之四揲,二百一十有六;故陽總六時,亦二百一十有六。以午至亥,六時爲陰,午未申酉戌亥六時也。陰合坤,故用坤爻坤策。坤爻用六,而四揲之,爲二十四;故陰火亦用六,同於四揲。午未申以次,皆用四揲之二十四。坤策,總六爻之四揲,百四十有四;故陰總六時,亦百四十有四。合之得三百六十,而完一 周天度數之義。但其中猶有卯酉二時,不用九六四揲,則不滿三百六十之數。前言三百六十者,亦只大略言其火符之粗跡耳。我承聖師所授,曰陽火,曰陰符。謂定而靜者,屬陰以不行火,而陰若符合火之候也,故爲陰符。《陰符經》 注,驪山老姥授李筌者,曰陰者,暗也;符者,合也。即此義。如是,則行而動者,即屬陽而爲陽火矣。凡一切十二時中,分分明明,行九六有數之火,皆當曰陽火。一切時,陰陰暗暗,不行火,而暗合火者,皆曰陰符。行動者似進;定靜者似退;若究及精微密悟,必如此悟之,爲得真實玄妙。

又問:有言夜半子時行陽火,日中午時行陰符。似說只子午二時行者,不知如此亦似此理否?亦可成個甚麼否?

答曰:甚非也,絕無所成!但有犯說拘於天時,即是邪妄誑語。爲我命由天,非我命在我不由天者。只因自己無傳,不知所以然之理,扭捏造爲此言,以欺世耳。或卻病家,亦借其說而言之,非仙道中和自然之理也。仙家火子之後六時,皆用陽火幹爻;午之後六時,皆用陰火坤爻;乃身心中虛比。活用子午十二時,何等直捷自然!非止子午二時之太少,何等適宜?若用天時子午二時以行火,則我身中藥生時,全不相遇,故不用天時也。

又問:得傳所以然者,何法何義?

答曰:總是要遇陽炁自生時,取回以補陽炁,令滿足耳。故將呼吸者,以收還陽炁,歸於炁根,以燻蒸補助。若無呼吸,不能調和。若無燻蒸,不能補助。及至呼吸燻蒸, 周天一週,則陽炁得補,復純靜矣。於此,若再加呼吸燻蒸,是不宜於靜中強加功。必俟靜而自動,又得陽炁發動之機,爲可補陽炁者。總是要補,必求再生再補之理,要得真傳也。

又問:火候不宜斷而不續,卯酉二時,不行火候,莫似斷否?

答曰:非也。神炁相抱而不離,焉得斷?

又問:採封是子時前,是子時內?

答曰:前也。子起則名烹煉。

又問:採法與封法,如何分別而行?

答曰:當採時則用採法。當封時則用封法。當沐浴則用沐浴法。每次用周天,皆不異。《心印經》雲:“三品一理。”《大涅盤經》佛言:“達一切境,不離一法。”達摩祖亦言:“六候別神功。”是也。

引語曰:古今來學道,必仙道大明,從仙師降授而得者,而後可以說仙話、垂仙教。不然,妄言之,罪莫大焉!若不明宗旨,唯蹈襲古人幾句糟粒舊說,惑世坑人者,元太虛、陽葆真之作《直議真詮》,尹蓬頭之作《萬神圭旨》等書是也。他如盧丹亭之作《廣胎息經》,最邪妄、最淫惡,詐託旌陽爲說,僭瀆帝經爲名,罪深無間地獄。不必言之,而可易知其爲邪。唯是似是而非者,最害人之深。不知道者,信其爲道;餘則見其非道,每欲爲衆闢其邪說而未及。茲因 周友攜至,命之評閱。餘因得以所欲言,數彼之妄。令後賢不墮其坑阱,是所願也!

一問曰:紫陽、玉蟾二真人皆言“凝神入炁穴”,《直議真詮》雲“神至靈妙”,如何凝聚得他?此一句,是《直議》之說,甚錯處。蓋息念而返神於心,此一句,是張紫陽自釋凝神二字之說。葆真引來,釋入炁穴之義,猶覺差些。則炁亦返於身,漸漸沉入炁穴去,此二句,皆陽葆真《直議》之說,亦差。二說不同,請問如何即是?

伍子答曰:彼言神返於心,則神歸本位矣。炁亦返於身也,只言歸得本位。不似張白二真人所說,神入炁穴是神炁有交媾在此,正有修爲處。非神返炁返,各歸而不合一,便謂可證道者。此《直議》之錯認心與炁穴,大悖道也。況張白二真之言,出於 鍾離祖化神前之言,安可妄議之歟?

二問曰:葆真子議無炁穴,謂元陽真炁散於四肢百骸,又爲視聽言動,豈有區區藏一穴之理。此議如何?

伍子答曰:人當受天命而生時,則元炁是本根,原自有着落處,故發明之曰炁穴。及在四肢百骸,視聽言動時,炁之緒餘爲用者也;猶爲本根仍在炁穴內。雖有不爲身外之用時,亦有本根仍在炁穴內。且人不能一日無元炁,即自有所在。有穴無穴,雖不可見,何必議有穴無穴哉?不過煉精化炁時,以下丹田爲主。煉炁化神時,以中丹田爲主。皆由三田反覆,有行所當行、住所當住。化炁時,固在下丹田,而炁穴又豈在下丹田之外而別議之耶?元精藏於腎,不發動時,即是元炁;而可謂炁穴遠 於下丹田乎?強議無炁穴,自己落空亡,則歸根無所歸,覆命無所復。後學毋爲所惑也!

三問曰:元太虛議雲“凝神入炁穴”,只是收視返聽,回光內照而已。葆真子議雲,非是執着所在,而用意觀照之,不過虛靜以返神於內。其師徒二說孰是?

伍子答曰:元太虛所議八字,乃陰神家活計,非仙理也。葆真子所議,乃空亡之妄語,無果證者。殊不知,鍾離仙翁所言“凝神入炁穴”者,正世尊所言“心目所在”之謂也。彼借回光內照四字爲訓,但可訓凝神,不能訓入炁穴。要知仙真所謂回光內照者,異於是!當煉精化炁之時,即回照精炁;當煉炁化神之時,即回照炁存神;當煉神還虛之時,即回照虛。固不可着不相關之處用照,亦不可着內用照,皆落空之境耳!去仙機頗遠。所以佛說:“七處 徵心,皆無有是。”獨俞玉吾所言“回光內照,呼吸太和”,是煉精化炁時之內照,以其有呼吸太和四字而知之。至煉炁化神,非呼吸之可言,所以鍾離正爲煉精化炁而發。元葆二說,不足以語此。

四問曰:李清庵雲:“畢竟如何是道,須向二六時中校勘。”不與諸緣作對的,是個甚麼?

伍子答曰:此禪家套語耳!不知仙真上聖、諸佛世尊之所謂道者,無形、無情、無名,至虛極之妙也。其所謂道生一,一而生二。今言緣、言對,當知緣一也;對緣者我,又一也;則二非道矣。此之緣,即塵也。對緣者,即根也。亦是有人相、我相之二者。不與緣對者,去緣而尚有我在,着校勘亦有我在。此世尊所謂我相未除,皆爲虛幻耳。我爲道中之一物,一爲道中之一數。一在,故未至虛極之妙,安可指一謂之道?一在,即神在也。佛宗中,所謂萬法歸一,一畢竟要歸無。化神時,此心着不得緣境。一着緣境,即墮六道。雖化炁時,對緣而心着之則不化炁。何莫非不對緣而遽稱爲道?唯如斯而已哉!殊不知煉神還虛,還之無極而至極,方爲與道合真,齊肩於仙佛者也。今古尚無,又豈可以二六爲言耶?

五問曰:《坐忘論》雲:“勿於定中急急求慧,求慧急則傷定,傷定則無慧。”此說是否?

伍子答曰:此言非也。何以知其非?蓋人之性體,靈照是慧;動而發用,從耳曰聰,從目曰明,逐於外不定於內,則失慧矣。張紫陽真人謂之走丹,即此。不用聰明於耳目,而回光復其本體,則名慧、名定;是名慧於定,不名慧於不定。定此慧,即名定。不定此慧,則不名定。彼 雲定中求慧,則視爲二矣。果定於先者何物?而反言求慧於定中,不知已定者便是慧,何待於求?此所以非我天仙頓法道理,一性而二稱者,同語也。觀定慧,是一不是二之言,亦相應,能已知此矣。

六問曰:金丹必言鼎器,如何即是?

伍子答曰:“先把乾坤爲鼎器”,此乃仙家起首之定論。

又問曰:李清庵乃雲:“身心爲鼎器”。又云:“幹心也,坤身也。”是否?

伍子答曰:幹非心也,乃《易》所謂“幹爲首,坤爲腹”者,是也。行得三田反覆之工者,方能真知爐鼎之妙。

又問曰:然則清庵雲幹心坤身之說,非歟?

答曰:彼亦誤也。古云幹心坤身者,是取將坎位中心實者,點化離宮腹內陰之理。言坎腎中陽,抽出而成坤。心離中虛,填實成純陽之幹。乃百日關中,鍊金丹時之造化,及十月成神之所證也。彼清庵遂混一言之,不發明所用之理,不分辨所用之時,則非也。若必求鼎器於身心,唯百日鍊金丹,其烹煉之工,用下丹田爲鼎器,可以坤身言,不可以幹心言。心離虛,尚未得坎陽填實成幹也。蓋幹爲首,乃有妙用在幹,而歸根在坤,非言心穴也。十月煉神丹,用中丹田爲鼎器,可以心言,不可以幹言,亦不屬於坤身,而其妙用歸根,皆在心,非身也。則知清庵之說,與張紫陽真人所言乾坤共爲鼎器者不相合。此祕密天機,學者須要得個真知實授來,始能用真鼎器、真皈依而後可成道。不然萬煉千修,毫無所益。

又問:鼎器之說,更多有言臍者;言非臍者;言臍下一寸三分者;言外腎上之毛際者;言心腎兩間,折中之當臍上者。諸說,亦有可用否?

伍子大笑曰:皆非也。此巧言惑衆者,無根之可歸,無命之可復也。金丹大道,因有丹之名,曰丹田,就是生長金丹之田也,非針病灸艾,何用點穴爲也?

又問:今言金丹、神丹,何所分別而二名之?

答曰:腎中真陽之炁,名水中金;煉腎中精而化金炁,故曰金丹。煉炁化神,故曰神丹。

七問曰:昔紫陽真人云:“元性非他物也,亦炁凝而靈耳!”請詳其旨?

伍子答曰:但看天地,亦炁凝而靈,而人之小天地者,即如是。此張真人發萬古之所未發,令人真知性命之宗。

又問:如何是炁凝而靈?

答曰:人從父母二炁初合,只爲一炁耳!此炁漸化成微形,中即有一點靈光,如熒光朗耀,漸微動爲呼吸之狀,呼吸成,形體全,而神明具也,以生。由是而觀,非炁凝而後靈乎?且謂仙道炁凝而靈之妙者,原夫精化炁者,精由炁化,使炁不化精,而復補全其炁;炁以化神,而仙道成,則純是一神,而不見有炁;非炁凝而靈如何?唯此一靈,以動而用,則曰元神;在靜時,則曰元性是也。

又問:如何補?

答曰:古云:“以精補精,以炁補炁”。凡人當至虛極之時,元精元炁將發生,而爲世法用,此正元精元炁生長之微機也。我則不以世法用,而還歸之於原,則元精元炁得外來生長之機而生長之矣。正所謂“金丹內藥自外來”者,於此。生而採取之時,即補之時也。運小週天火候,烹煉燻蒸之工,即補之工也。得此時此工,則機相乘而相投也。不得此時此工,則後天呼吸之氣,無可施之理,亦無有益之用,先天精炁亦不得其所補以生長也;則炁不凝而不靈,何以脫凡而證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