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人物>

成功人士事蹟精選

勵志人物 閱讀(3.07W)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爲他們有多幸運,他們靠的是自己的雙手,創造並建立自己的帝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大家蒐集整理的成功人士事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功人士事蹟精選

成功人士事蹟篇1

柳傳志

年齡:65歲

創業時間:1984年創立聯想

第一桶金:漢卡

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爲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直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爲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幹着,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後來因爲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着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爲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爲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溼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後來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成功人士事蹟篇2

李嘉誠

年齡:81歲

創業時間: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

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爲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爲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國小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爲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着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爲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於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爲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爲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爲業務關係,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着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爲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啓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爲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爲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爲“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成功人士事蹟篇3

有人討厭他,也有人喜歡他

在11月底質疑聲最大的時候,餘佳文曾寫過一篇迴應文章,幾乎是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解釋了質疑最集中的幾個問題。

外界輿論中描繪出了兩個“餘佳文”:一個張狂無度,靠炒作和撒謊推動公司發展;一個自信有理,需要得到更多寬容。餘佳文本人對這種爭議倒有點“習以爲常”,他從小到大得到最多的評價就是“異類”。

國小的時候班級組織給教室裝風扇,需要每人交十元錢,餘佳文不肯,自己跑去校長辦公室吵:“改善教學環境是學校的事情,爲什麼要我們交錢?”

他的青春期則在孤獨中度過,倒是折騰出不少事情。高一的時候,因爲“零花錢不夠用”,餘佳文一人建了個名叫“尋伊”的社交網站,類似於一個針對高中生羣體的BBS,在廣東饒平那個互聯網並不發達的縣城還吸引了一些用戶。後來餘佳文藉助這個網站做線下培訓,組織一些老師給學生補課,自己抽三成,大概做了兩年。“我記得賺了有一百萬。”

父母對他的期望是能夠老老實實長大,最後成爲一名公務員。但在餘佳文記憶中,自己似乎從來也沒聽話過,臨捱打時就跑,估摸着家長氣消了再回家。

他考上大學讓父母着實高興了挺長時間,但對餘佳文來說,這仍是一段“少數派”時光。他很少上課,一人在學校外面租房子住;也沒有女生喜歡,班長組織同學出去聚會,要男生爲同去的女生買單,他不肯,被在場的人罵“不是男人”。

因此,與他結交的朋友都很難得,其中有位合夥人還是他幫人洗鞋子時認識的——餘佳文在大學也沒少折騰,曾經自己發傳單張羅同學到他那洗鞋子,每雙十元,他再把收集到的鞋子統一送到洗鞋店,每雙賺兩元。也有合夥人是在社團認識的——餘佳文曾在學校技術部和同學一起開發過一款針對白領用戶的鬧鐘App。

後來有合夥人評價他:“有人討厭他,也有人喜歡他,就連公司內部也是一樣。”央視的媒體效應讓更多人知道了餘佳文。有許多女生在微博發自拍並艾特他的微博賬號。有天他心血來潮,想每天轉發一個喊着要給自己“生猴子”的漂亮妹子,但沒幾天就自己放棄了。大撥的人聚集在他的微博評論裏,不是罵那個妹子就是罵他。

憑野戰經驗來做事

超級課程表更像是一個偶然間“碰”出來的產物。20xx年10月,隨着大三的課程變多,餘佳文經常記不住上課的地方在哪兒,因此便有了超級課程表簡陋的雛形:用戶下載個App就能顯示自己所選課程的名稱、任課老師和上課地點。

幾名合夥人曾把產品推薦給身邊的同學使用,結果發現還挺受歡迎。畢業前夕,大家在一塊兒喝酒,有點捨不得這個已經有幾千名用戶的產品,再加上三本學校畢業的學生很難收到滿意的offer,於是一拍桌子,創業了。

餘佳文性格強勢,面對記者的時候,樂意回答的問題滔滔不絕,不想聊的話題要麼一筆帶過,要麼就直接“頂”回去。之前不斷有媒體問到超級課程表的盈利模式問題,餘佳文的回答都很乾脆:“我賺不賺錢關你什麼事?”

超級課程表一直在嘗試從工具和社交延伸至交易環節,之前在廣州地區做過校園外賣,但很快就停止了。而餘佳文現在的想法則和針對大學生的招聘、金融等服務有關。

一位同在廣州的創業者曾經感慨,超級課程表最好的地方在於有支執行力超強的團隊。這種執行力和餘佳文的強勢不無關係。

在採訪中餘佳文曾提到,他在招聘的時候不愛看學歷,唯一的要求是“能幹活”。他不喜歡做那種管太多的老闆,覺得CEO的職責就是拉竿子、定方向,員工則負責往前衝,“衝不上就換人”。每當公司要嘗試新業務時,餘佳文的做法就是批一筆錢給項目負責人,讓他直接帶團隊去開拓。作爲決策者,他自己並不參與具體事務,但下屬可以24小時給他打電話。一旦察覺到項目有失控的苗頭,餘佳文就出面換人。

他也試圖將自己的風格複製給團隊成員。餘佳文曾經有一套關於企業文化的理論,認爲“企業文化反映的就是老闆的性格”。因此他鼓勵員工之間互相“發飆”,吵架幾乎是常態。餘佳文還會鼓勵員工和自己吵架,讓他們吼自己哪裏做錯了。他把這理解爲“不裝”,認爲這樣雙方纔是平等的。餘佳文不讓員工喊自己“餘總”,也不用拍自己馬屁,還教育員工:“你拿的薪水也不比別的地方高多少,何必因爲這點錢就怕我餘佳文,一點骨氣都沒有。”

餘佳文常形容自己和團隊的風格都很“野”。因爲出身草根,又沒經過專業訓練,合夥人之一“大師兄”曾總結:“全憑對市場的‘野戰’經驗來做事。”餘佳文曾在媒體面前回憶說,在超級課程表推廣早期的時候,作爲一個創業的“90後窮二代”,他很瞭解媒體和社會對什麼樣的話題感興趣,因此很擅長用“90後CEO”這一個人品牌獲取關注度:“等於爲我們的應用軟件做免費推廣。”

“雷軍不常說‘風口上的豬’嘛,那我就是風口上的‘野猴子’。”餘佳文挺滿意這個比喻。

把我想那麼複雜的人,都是俗人

餘佳文到現在還記得大學畢業幾個好兄弟找他一起創業,他打電話回家問經營豬肉攤的父母意見時他爸爸說的那句話:“我這把豬刀還沒老。”

這個生意他們做了二十多年,直到去年8月份才結束,因爲餘佳文給了他們一筆錢,告訴他們以後只用到處去玩就好。

“我很屌炸天啊”,餘佳文的這種底氣來自自己已經自由的財務狀況。除了超級課程表,他說自己還有許多別的生意,最近剛投了兩個“和自己氣味相投、超酷”的90後小孩,但被問到具體如何做到時,餘式回答就再次出現:“我幹嗎要教別人怎麼賺錢。”

他一點也不怕別人說自己張狂,相反還覺得自己玩得很開心。餘佳文有一套關於成熟度匹配年齡的理論:“30歲之前,不去張狂、不去玩,那叫沒志氣;30歲之後還到處去玩、去張狂,那叫幼稚。”他接下來的計劃是買輛跑車,看中的型號是保時捷911,因爲覺得很酷。

餘佳文也不是沒遭受過挫折,但他看不上那些在臺上哭哭啼啼的人,更願意被別人當作一個娛樂化的人物。他更認可那種直線邏輯:反彈能力強、越挫越勇,有人打擊就打擊回去,公司如果倒閉了就趕緊去賺錢養活自己。

“你看我是不是很簡單?那些把我想那麼複雜的人,都是俗人。”餘佳文想了一下,接着強調:“俗人!”

“如果到了非求人不可的時候呢?”

“那我又不傻,真到活不下去的時候我肯定去求,這才叫有骨氣。男人能跪得下去才叫有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