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爲人處世>

跌倒後成功的企業家

爲人處世 閱讀(1.08W)

這衆多成功的企業家們,雖然如今都是滿面風光,但其實他們也曾有跌倒失落的時候。本站小編精心爲大家蒐集整理了跌倒後成功的企業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跌倒後成功的企業家

跌倒後成功的企業家篇1:董思陽

她曾被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評爲亞太最具有潛力的女企業家,被中國《海外赤子》雜誌評爲中國最年輕的女企業家,是國際勵志成功學大師陳安之、黑黝龍、林偉賢、許伯凱的得意弟子,被國際最有名望的成功學大師艾莫譽之爲“少女企業家之最”。

是什麼力量的引導能讓21歲的她就成爲橫跨東南亞的企業集團的董事長?她的資產已逾億,是80後唯一做實業起家的女性創業者。是神話嗎?有奇蹟嗎?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不過,當你瞭解了她的成長、創業過程中的三次轉變後,便會爲之讚歎。

剛到新加坡唸書的時候她才15歲,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一個親戚,她不得不半工半讀,爲的只是能夠儘快地學會獨立,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

她的第一次轉變是從在新加坡最大的花卉市場賣花開始的。由於學校離花市非常遠,每天下課後她便直接坐車去花市賣花,可是任憑她怎麼努力,都沒有一位客人願意買她的花。一個下午,她僅僅從一位老奶奶那裏收到了30新幣,更爲殘酷的是,老闆只給了她0.3新幣,原來她的薪酬只是業績的百分之一。

不過她沒有因爲這樣的事實而產生挫敗感。回家的路上,她反而更加堅定了決心,爲自己設定了一個月20xx新幣的目標。爲了這個目標,她直接奔向了離家最近的書店,買了好幾本關於銷售技巧的書籍。瞭解顧客的心理,學會如何與他們交流,如何激起他們潛在的需求。

這個月,她賺到了4000新幣。更爲讓人欣喜的是,她的學業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越加鞏固。

這樣的經歷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年幼的她從一個不大會說話的女孩子,慢慢變得越來越愛交際了。

第二次改變是在她17歲,她在書店裏無意中拿起一本《亞洲華人企業家傳奇》的書,這本書成了她爲人生訂立目標的啓蒙書。這本書非常厚,裏面有介紹100位優秀的企業家故事,當時她心裏就涌起一股激情,沒有猶豫,馬上買了這本書。當天晚上她讀到了凌晨3點多,她被這些企業家的創業歷程深深地感動了。那本書她每一頁都做了筆記,也幾乎每一頁都沾滿了她感動的淚水。從17歲起她終於找到自己宏偉又明確的目標——成爲華人史上最成功的女企業家。

第三次改變很偶然。因爲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出車禍了,她趕到醫院,見到了不小心撞到朋友的司機,但發現他的態度非常的好,由於朋友也沒什麼大礙,她們當天就出院了,但也交到了這位司機朋友,原來他是國際著名的成功學大師陳安之的弟子,並且向她推薦了陳安之即將開辦的課程,但價位卻對一個正在讀書的學生來說確實是非常貴,3天兩夜3000新幣,也就是人民幣15000元。這對當時半工半讀的她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但狠狠心,她還是去報名了,走進了那個課堂,一個充滿生機的大環境,她見到了一個個優秀的企業家,令她眼界大開,使她更加堅定夢想。她愛上了這種國際學習的環境,愛上了這種能和衆多非常優秀的企業家交流的平臺,愛上了這種能讓她不斷挑戰自我的機會。通過參加一系列的國際課程,她不斷挑戰自我,充滿了無限的活力,訂立了更高的目標,成爲衆多企業家中最突出的一個學員。

於是,在這三次改變的引導下。她賺來了人生第一桶金。那年她只有19歲。

賺得了自己第一桶金後她和朋友正式註冊了自己的公司,以做貿易爲主。後來還做物流和人力資源調配等業務,再後來,她又進軍房地產和酒店業,並把企業正式進軍中國國內市場,開創了中國第一家健康有機茶餐廳。她的香港鳳博國際集團和上海鳳博餐飲有限公司發展紅紅火火,目前資產已經超過一億元,她成了80後唯一做實業起家的女性創業者。

這就是董思陽,當你見到她時會感到愕然:這樣一個清純、秀麗,似乎還有一些稚氣的美少女竟然是橫跨東南亞的企業集團的董事長以及國內第一家有機餐飲連鎖企業的執行總裁?然而,在你深刻領略了她的睿智、不凡氣度與遠大抱負後,便會信服了。

她不是沒有沮喪、退縮、失望和疲憊過,那時的她忙於上學、忙於自己的生意、忙於打工、忙於參加各種論壇。學習“企業家階層”的一切技能與才華。生活就像一個被無形力量抽打着的陀螺,她得了“焦慮症”,整夜地睡不着覺,在黑暗來臨之前的海邊沙灘上,邊流淚邊寫二十幾米長的五個字:我一定要成功。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節後,她終於克服了自己的“焦慮”,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逐漸讓心靈豐盈和強大起來。

生活中,有許多年輕人雄心勃勃,希望幹一番大事業,但到頭來卻一塌糊塗。爲什麼?那就是缺少“我一定要”的決心,因爲目標不夠堅定,他缺少爲了這個目標全力以赴的強大的決心和行動力。只有“一定要”才能激發自身的無限潛能。

跌倒後成功的企業家篇2:郭浩

“在中國,最賺錢的行業是農業。”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多年接觸,胡潤認爲,民營企業賺錢最多的行業是農業,希望集團的劉氏兄弟賺錢最多,最有代表性。他說,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多,而且中國的農業以前沒有什麼大的發展,最近20多年發展得很快,許多人因此致富,今後農業可能會發展得更快,很多外國農業公司早已盯上中國農業市場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的確如此,細數歷年來的各種富豪榜單,其中藉助農業迅速發家的富豪不在少數,而超大現代農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浩就是其中一位。雖然郭浩遠沒有劉永好、劉永行兄弟知名,但他也是歷年各類富行榜上的常客,在20xx年胡潤百富榜中,他的個人財富就達到了40億元。

跟着富豪尋找財富機會。作爲兩岸農業界裏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企業家,郭浩摘取農業巨大利潤的方式很值得借鑑。

靠電子產品掘得第一桶金

郭浩,本名郭建軍,1955出生於中原大地一個貧困家庭。他父親是南下的老幹部,郭家後來就安在了福州。郭浩從小隨父在軍中長大,12歲便參了軍,轉業後到一個軍工電子企業工作。

20世紀80年代初,郭浩下海,成爲中國第一批下海者之一。他走南闖北,做電子元件生意。那時,電子產品非常走俏,廣州又是電子產品最爲熱銷的地區,於是,郭浩在廣州成立了建華電子公司。

因經營有方,生意紅火,建華電子公司在國內大、中城市先後開辦了8家分公司。而與郭浩有業務往來的電子企業達到上千家,每年公司的利潤都達到上千萬元。

在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同時,郭浩幫助許多國營企業解決了生產經營上的難題。他曾多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市海珠區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營銷大王”、 “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在業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大膽改行,做“下一個世紀”的事情

1994年,郭浩突然丟下炙手可熱的電子元件銷售領域,大聲宣佈,他要去做農業。這一消息驚呆了所有熟悉他的人。他的許多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認爲郭浩“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丟掉了一個現成的“大金礦”,他們認定郭浩此次轉行必敗無疑。

確實,1994年,有多少企業家會想到農業?中國農業始終處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靠一畝三分地不可能打造出百萬富翁來,何況當年中國農業看來風平浪靜,波瀾不驚。不過在國務院,有關中國21世紀的發展遠景中有一條:中國在下一個世紀將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在農業的優良品種選育上,有所突破。

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郭浩才大膽決定就去做這個“下一個世紀”的事情:開發中國的生物有機肥和優良農業種子。

在當時,有這個想法幾乎就是發瘋。搞研發,燒的是錢,哪個企業家有時間將錢燒在農業科研上呢?縱然你開發出再好的有機肥,也無用武之地。20世紀90年代的農民,別說生物有機肥,就連天然有機肥——糞肥也幾乎廢棄不用而用無機肥,他們如何接受生物有機肥?

但郭浩覺得自己很清醒:農業並非人們所說的投資多、見效慢、利潤薄,而是所有傳統行業中一匹“黑馬”。只要人吃飯,農業就是個永恆產業,這個行業潛能無限,這樣的商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出來,並敢於介入的;搞這樣的科研,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中國的農業科學家,他們是這一產業最爲寶貴的財富,誰將他們利用好了,誰掌握了農業的核心技術,誰就最具有發展前景。

郭浩丟下廣州的生意,回到福州。他從北京、廣州、福州召來全國最爲著名的農業生物技術專家和種子專家,立下科研項目——這同時獲得了大量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經費,開始了生物有機肥的研發和農業優質品種的開發。

很快,“超大”的科研有了成果。但是他們陸續推出的“超大”有機肥、“超大”種子卻難以推開——農民不買賬!這樣的對比太富有刺激性,太富喜劇性了!一方面,農民對“超大”的有機肥、蔬菜良種疑慮重重;另一方面,“超大”試驗田中的農產品是那樣豐碩。

一樣的土地,一樣種了大白菜,是“超大”引進或培育的種子,用“超大”的有機肥,種出來的就是不一樣。不僅產量高、病蟲害少、總體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它好看、口感好——郭浩是一個商人,他從這個滑稽劇中看到了商機:一畝地,用“超大”的肥種出的蔬菜,成本比普通的要低很多,其利潤空間是成本的好幾倍。

打造中國模式的農業基地

去做農業,就要從一個電子產品銷售大王的“勞動模範”,變身一名真正的農民。但是,郭浩不可能去重複中國普通農民的故事,他將眼光瞄向了整個世界。

在世界上,有荷蘭的溫室農業,有以色列的滴灌農業,有美國的現代化大田農業,這些農業都以現代科技、現代生產技術以及規模化進行大農業生產,而中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與世界農業不可同日而語。不僅如此,中國落後的農業業態,生產出來的農作物與國外也無法比擬,產量低、品質差,而且國外所提倡的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都是我們所不具備的。“中國哪是什麼農業大國,更不要說是什麼農業強國了。”郭浩感嘆道。

於是,郭浩求助於國務院農業部等政府部門——畢竟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情。後來,他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支持,並獲得了開展推廣“超大”試驗田的開發研究基金。

此外,在“超大”背後,有一大批專家參與了這項工作,在“超大”的智囊團中,有著名的農業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聯輝、德國波恩大學、植病所所長CetinSengonca教授等一大批專家。藉助這些農業精英的頭腦,一個要發展與國際直接接軌的現代農業的規劃逐漸在“超大”成熟。

“超大”農業,一切嚴格按照國際標準操作。首先是基地。農業專家們在福州附近選擇合適的基地,他們從氣候、水源、土質等方面進行考察,最終將目光固定在泉州。

土地,土地從何而來?租賃,向農民租賃土地。郭浩找到當地政府,由政府出面,將農民的土地集中收回後,重新租賃給“超大”。“超大”付出每年每畝380元左右的租金,由政府直接返還給農民。

1997年,超大集團的第一塊農業基地——佔地800畝的泉州基地正式啓動。

“超大”農業基地從全國各地召來農業專家、大量農業技術人員,以及各地的種植能手,產業工人主要從租借土地的農民中挑選;種子、有機肥是超大集團自己生產的;農藥由超大的聯盟企業——浩倫生產;基地的每一塊土地,都要嚴格地按照要求定期檢測,以指導選擇種植品種、施肥、噴灌水量……

結果,“超大”基地生產出的蔬菜一上市,就大受歡迎。

瘋狂的“圈地運動”

第一塊基地的成功,令郭浩爲之精神大振。於是,他悄悄颳起了一場他所稱的“圈地運動”。從海南到遼寧、沿海發達地區,都佈下“超大”的基地。至今,“超大”的蔬菜基地已擴張到10萬畝以上。

作爲銷售大王的郭浩,充分利用“超大”產品的優勢,大打“超大”市場“侵略戰”:每新到一個地方,“超大”將產品送入超市、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地大搞直銷,以吸引眼球,“超大”蔬菜的天然優質品質自然贏得人們的注意,從而打開市場。郭浩說,他幾乎不打廣告,“我的產品是最好的廣告”。

走在中國農業最前列的郭浩知道,“超大”超速發展的時機已經來臨。於是,他轉身朝向國際資本市場。經過一番運作,20xx年12月15日,伴隨着一記響亮的鑼聲,“超大農業”正式在香港上市,“超大”爲此圈得6億港幣。“我要做的是形成一條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打造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農業航空母艦。”郭浩雄心勃勃。

爲進一步提高蔬菜的品質,“超大”的基地有近10%採用智能大棚溫室栽培,從西班牙引進全套溫室設備,並從以色列引進世界上最爲先進的滴管技術與全套設備。“無論在技術上、設備上、品種上,‘超大’都沒有理由落後於國外農業。”郭浩說。他爲“超大”產品“出路”開闢了4條網絡:單位配送網絡——專門向部隊、學校、飯店、酒店等單位配送;批發網絡——在批發市場向超市等批發;連鎖專賣網絡——僅在福州,“超大”就建起了8個“超大”果蔬專賣店,專門銷售“超大”的果蔬產品;出口網絡——這是郭浩最爲看重的一條網絡。

20xx年,“超大”的果蔬產值將近10億元,其中出口量佔40%左右。20xx年以來,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因所謂的“綠色壁壘”而連續受阻,出口量大幅下降,“超大”的產品卻大幅上升。“‘超大’的產品不僅要在國內做大,更要在國際上打響我們的品牌。”

“此外,在做果蔬農業中,容易忽略但又是非常需要投入,也非常能夠爲產品增值的是產品的加工——深加工、冷凍、冷藏等,這也是建立現代農業的一個基礎性項目。”在全國,“超大”的20多個基地,每一個基地都建有這樣的加工廠。

經過幾年的努力,“超大”在全國構建出一條從生產、保鮮、深加工、倉儲、運輸,到“超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城市連鎖專賣、單位配送、出口、批發網絡的產業鏈。

20xx年,“超大”又斥資近億元,建立了完整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

深藏不露的農業大鱷

“將來的‘超大’農業是怎樣的模樣?它絕不僅僅是蔬菜——那就太小看‘超大’了,是全方位與世界農業大公司比拼。”郭浩說這話時一點也沒有激動人心的樣子。

1999年11月13日,中美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取消了長達30年的對美國柑橘的進口禁令。20xx年4月,新奇士廣告在北京、上海、大連播出,打響了新奇士進軍中國市場的第一槍。在此情況下,“超大”與香港新亞合夥,幾乎不惜代價,購下了剛剛開始掛果的合浦柑橘園,全盤採用“超大”綠色有機栽培模式進行種植,培育出了自己的“新雅奇”。

“有了‘超大’的臍橙,美國的新奇士在中國不會有太大的市場。”在福建北峯,“超大”已祕密地開闢了800畝的臍橙科研基地,利用美國的優良品種,培育中國自己的優質臍橙,直接與美國橙對抗。

這只是開始,“超大”的波爾山羊已培育了幾年了,“超大豬”——用“超大”的方式養殖的豬也上市了,“超大”要全面出擊,用“超大”的模式涉及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

聽郭浩講他的擴張計劃,幾乎是“嚇人的”:三五年內,他的農業基地要達到300萬畝的規模,僅出口產值,就要達到30億人民幣。除了不斷地建立基地,他的另一個方法就是藉助資本之手,選擇成熟的果樹基地或特殊品種蔬菜基地,一口將它吞下。

“不過,未上市的‘超大’農資生產與已經在香港上市的農業一塊相比,未上市的更大,將來也會發展得更快。不然,我們如何喊出要做世界農業航母這個口號呢?當然,我們會尋求更多的合作與支持,甚至包括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與合作。”郭浩稱。

至於是怎樣的合作,郭浩不讓透露,“沒有這個必要。”郭浩這條深水中的大鱷,還是那樣深藏不露。

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一個機遇與挑戰、夢想與現實、得志與失落並存的時代。世紀之交,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托夫勒曾經斷言,中國經濟中最有希望趕超西方世界、最有希望形成獨具全球競爭優勢的是她的農業。而“超大現代農業”似乎正肩負着一種特殊的使命,一份美好的夢想向我們走來。

跌倒後成功的企業家篇3:沈文榮

20xx年7月8日,最新的世界企業500強排名公佈。首次上榜的江蘇沙鋼集團以208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成爲今年中國內地唯一一家上榜的民營企業。過去的一年,隨着金融、地產等板塊估值泡沫的破裂,一大批財富新貴身家大幅縮水,而傳統行業尤其是尚未上市的企業,所受影響較小,其控制人的財富縮水較少甚至仍然升值。沈文榮即是如此。

中國商業史上總有一些巧合的事情發生。

5月8日,20xx年“新財富500富人榜”公佈,有“鋼鐵沙皇”之稱的沙鋼集團總裁沈文榮以200億元身家位列榜首,成爲這一排名推出7年來首次問鼎首富寶座的傳統制造業富人。但隨着當日中旺集團成功在香港上市,僅10個小時,中旺集團董事長劉忠田便將內地新首富的桂冠“奪”走。

不過,因爲“首富”爭奪的戲劇性,因爲沈文榮奪冠“首富”的意外性,沈文榮這個一貫低調做派的蘇南商人,更加激起了大家的關注和好奇。

成爲首富,沈文榮有足夠的底氣。20xx年間,他領導下的沙鋼集團,由默默無聞的地方軋鋼小廠從蘇南數以千計的同類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爲可以與寶鋼、鞍鋼一較高下的全國最大的民營鋼鐵集團。

而就在“新財富500富人榜”公佈後僅兩個月,7月8日,最新的世界企業500強排名也大告天下。榜單顯示,首次上榜的沙鋼集團以208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成爲中國內地唯一一家上榜的民營企業。

事實上,民營鋼鐵企業在中國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並不理想。鋼鐵行業作爲並非完全競爭的市場,始終存在國資與民間資本的博弈,而國家對國有鋼鐵企業政策上的傾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營鋼鐵企業的成長空間。那麼,在此背景下生存的沈文榮和沙鋼,何以能一步步走來,並發展壯大的呢?

與鋼鐵結下不解之緣

沈文榮1946年出生。同大多數有成就的企業家一樣,生活艱難是他最早的一筆財富。父親去世早,兄弟姐妹6人從小與母親相依爲命,家裏只有三間茅草房,食不果腹,日子非常難熬。

國中畢業後,沈文榮先輟學回家務農3年。1965年,經過刻苦努力他又考上了中專。三年後,中專畢業的沈文榮進入沙鋼前身沙洲縣錦豐扎花剝絨廠,成爲一名鉗工。隨後,他不斷升遷。

1983年,在鋼鐵廠正式與母廠扎花廠分開的當口,沈文榮出任鋼鐵廠副廠長,次年7月扶正。從此,他與鋼鐵結下不解之緣。

1984年,甫一上任的沈文榮就作出一個重大決定:收縮產品線,將當時大企業不屑一顧而小企業又無法上規模的窗框鋼作爲主導產品。到1988年,沙鋼已經建成4條窗框鋼專業化生產線,產量達到13萬噸,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60%,一度成爲該細分市場的價格制定者。

1988年年底,當沙鋼積累了1億多元資金時,沈文榮把家底都砸進去,從英國購買了一條75噸超高功率電爐鍊鋼、連鑄、連軋短流程生產線,生產螺紋鋼。“就是設備買來了運行不了,也要放在那裏辦成個展覽館,我自己在門口賣票,5分錢一張,讓同行都來學習沈文榮的教訓。”沈文榮破釜沉舟地說。

沈文榮和沙鋼是幸運的,這一項目1992年投產後不久,適逢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中國迎來了基礎建設的高潮,3億元投資不到3年就全部收回。

大公司規模 小公司做法

每一個成功企業,都有一段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勤儉辦事、一分錢當兩分錢花、一個人當兩個人用的歷史。可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躋身大公司後,繼續堅持艱苦奮鬥,就難以做到了。這是大公司聲名顯赫之副產品。沈文榮嚮往大公司的規模,卻不願意丟棄小公司的好處。他堅持不要祕書,不翻新簡易寫字樓,只要不出差。堅持每天早晨6點40分在廠門口迎候員工,並當面給相關人員佈置工作。這種“工作狂”的熱情,也感染了他手下的上萬名員工。

據報道,沙鋼瀰漫着緊張的生產氛圍,工人三班倒作業,而且週末不休息。在沈文榮之外,沙鋼還有19位副總,這個龐大的高層管理團隊每天下午4點半都要準時開會,一開就是3個小時。除了沈文榮,所有的高管都是七八個人擠在一間辦公室,按照沙鋼的說法,這樣既節約了辦公成本,工作效率又高,有事情可以迅速作出溝通和決策。

一個大公司要保持小公司節約每一個銅板的傳統,只能從當家人那裏開始。沈文榮終年是一身和名牌無緣的普通衣着,食堂裏粗茶淡飯幾分鐘就能吃飽,依然居住在沙鋼總部傳達室旁邊的公寓房內。家裏的一切事務統統都由妻子陳紅華包了,他自己則從早到晚以廠爲家。

有一次,香港著名冶金專家倪德麟跟沈文榮一同出國,沈文榮照例買了經濟艙。他塊頭大,擠得難受,就靠在走廊裏。倪德麟問:“沈老闆啊,你現在也是個不小的老闆,幹嗎這樣虧待自己?”沈文榮坦然一笑:“能省點就省點,這些都無所謂的。”倪德麟評價沈文榮是個“天生會賺大錢卻永遠也學不會消費”的“鋼癡”。但鮮爲人知的是,近幾年,沙鋼用於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的資金卻近億元。

正是沈文榮這種難以言明的強悍基因,促成了沙鋼野蠻的成長,也爲其後來的一系列的收購活動提供了內在驅動力,造就了業界驚歎的“沙鋼速度”。

僥倖躲過一劫

20xx年,沙鋼又以2.2億元從歐洲最大的鋼鐵公司蒂森克虜伯手中買下其子公司霍施鋼廠。將這座世界上最壯觀的工廠整體搬到中國,是沙鋼的壯舉,而沙鋼的產能也因此躍升到1000萬噸。這一交易成爲沙鋼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嶺。

不過,沙鋼的野蠻成長也不無風險。20xx年3月,“鐵本”新廠因非法佔地等原因被查處,成爲當時宏觀調控的標誌性事件。鮮爲人知的是,“鐵本”隕落時,作爲另一顆民營鋼鐵新星的沙鋼也一度處於瀕危的境地。

當時,沙鋼正全力推進從海外整體搬遷而來的霍施鋼廠的改造項目,這一項目佔地上千畝、前後投入多達150億元,以圖建成650萬噸的熱卷板生產線。但直至20xx年年底,該項目僅取得了原國務院經貿委的批准,還未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准。20xx年年初,國家發改委欲開展新一輪宏觀調控時曾赴沙鋼考察,但幸運的是,沙鋼報批手續較“鐵本”齊備,且經濟實力遠在“鐵本”之上,加之沙鋼項目建設速度驚人,在20xx年3月時已基本建成,最終躲過一劫。

四次併購迅速做大

沈文榮接手沙鋼之初,沙鋼年產量不到1萬噸,只有小圓鋼、小螺紋鋼、小角鋼等七八個品種,是蘇南地區衆多小鋼廠中的一個。20xx年後的今天,沙鋼不但成爲江蘇最大的鋼鐵企業,而且成爲躋身國內前三、世界前十的鋼鐵集團。研究發現,除沙鋼集團自身強悍的基因把握住了一次次發展機遇外,外延式的併購是推動沙鋼規模做大的另一要素。

20xx年,國家發改委頒佈了鋼鐵產業規劃,這成了沙鋼外延式併購的直接推手。根據規劃,發改委原則上不再審

批新項目的建設規劃,鼓勵現有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爲此,沙鋼製定了“先近後遠,先易後難,先內後外”的併購策略,短短兩年時間內,產能由1500萬噸提升至2500萬噸。

收購江蘇淮鋼是沙鋼邁出外延式增長的第一步。20xx年6月,沙鋼集團分兩次收購江蘇淮鋼共計90.5%股權。資料顯示,準鋼是蘇北最大的鋼鐵企業,當時年產優特鋼能力超過200萬噸。重組後的淮鋼經過技術改造,產能提升至300萬噸,成爲沙鋼集團的特鋼生產基地。

20xx年9月,沙鋼再下一城,收購河南永興鋼鐵80%的股權。永興鋼鐵是河南省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1993年建廠,當時鋼鐵產能達100萬噸左右,而正在上馬的技改項目將使產能達到250萬噸。

其最近的一次大型併購,是20xx年歲末從江蘇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委會手中買下江蘇永鋼25%的股權。江蘇永鋼擁有近百億元的總資產,年產鋼能力高達500萬噸。單從產能角度分析,沙鋼此單收購的權重,不亞於轟動業界的寶鋼收購八一鋼鐵,後者被收購時,產能僅爲300萬噸。

事實上,沙鋼20xx年還進行了一樁並不起眼的收購,即收購年產鋼30萬噸左右的常州鑫瑞特鋼51%的股份。其30萬噸的產能規模本不在沙鋼視野之內,但鑫瑞特鋼代管的“鐵本”老廠有120萬噸產能,由此顯然可以看出沙鋼的醉翁之意。

通過上述收購,沙鋼集團自身產能達到2500萬噸,僅次於寶鋼、鞍鋼及新近掛牌的河北鋼鐵。沈文榮曾說:“只要沙鋼有米塔爾1/2寬鬆的國際融資條件,我僅在中國收購,年產量就能達到1億噸。”由此可見他的氣魄。

是否會成爲下一個杜雙華?

不過,外延式的增長路徑也給沙鋼的資金鍊帶來不小的壓力。由於沙鋼尚未上市,因此在所有的收購活動中,沙鋼只能以現金爲支付手段,而不能使用上市公司普遍採用的換股方式。資料顯示,沙鋼爲收購江蘇淮鋼、永興鋼鐵、江蘇永鋼以及鑫瑞特鋼累計支付了超過50億元的現金。

現金收購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方面,對於尚未上市的沙鋼而言,用於收購的現金只能來源於自我積累和銀行信貸,這使得沙鋼的負債率遠高於同等規模的上市公司水平,且不論資金成本,過高的負債率對沙鋼的內生式和外延式增長都會產生抑制作用。

根據國家產業規劃要求,建設鍊鐵、鍊鋼、軋鋼等項目,企業自有資本金比例必須達40%及以上。另一方面,沙鋼的大規模收購發生在本輪鋼鐵景氣週期的最高潮,高昂的收購價格擠佔了沙鋼寶貴的現金流,這使沙鋼在20xx年的鋼鐵寒冬中,除自保外沒有餘力收購其餘瀕臨倒閉的鋼企,錯失低成本擴張的好時機。同時,沙鋼也不得不大規模限產以及裁員。

事實上,業界對於沙鋼已有和未來的收購計劃不無擔憂,原因是沙鋼至今沒有一個融資平臺,收購完全採用現金模式。在業界看來,短期內連續收購理應推高沙鋼的負債率,使其資金鍊趨緊。若遭遇鋼價下滑、市場不景氣或整合不力,很容易造成資金鍊斷裂。

遠離資本市場是沙鋼發展的最大瓶頸,打通資本市場的通道成爲沙鋼的迫切需求。20xx年12月,ST張銅發佈公告稱,將以1.78元/股的價格向沙鋼定向發行約12.54億股,以22.3億元的價格向沙鋼集團收購其持有的約640/0的江蘇淮鋼股份。目前,相關工作進展順利。這被業界認爲是沙鋼藉助ST張銅上市的第一步。不過,對於資產規模龐大的沙鋼集團而言,ST張銅顯然不是終極目標,謀求IPO上市將是沙鋼集團未來幾年的看點。

不過,民營鋼鐵企業的身份讓沙鋼的上市路增添無數曲折。原屬集體企業的沙鋼集團,20xx年後實行了三次改制,目前國有股東已全部退出,企業徹底完成私有化,以沈文榮爲首的管理層實現了對沙鋼的絕對控制。

這種改制在極大地釋放管理層幹勁的同時,也爲企業上市無形中設置了障礙。事實上,沙鋼從1994年起就具備了A股上市條件,並開始上市申請。20xx年前後,在江蘇省內各級政府主導下,全力準備上市的沙鋼將機會讓給了南京鋼鐵。20xx年,鋼鐵行業處於高景氣時期,沙鋼和高盛等潛在的戰略伙伴談判,高盛集團欲斥資66億元收購沙鋼10%股權,雙方本已草簽協議,卻因未獲主管部門批准而擱淺。

在沈文榮看來,國家給予沙鋼的政策並不公平,“A股市場的鋼鐵上市公司只有國有企業,就連產能只有兩三百萬噸的都上去了,卻沒有一家民營鋼企”。沙鋼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在新一輪的鋼鐵產業“國進民退”大潮中,沙鋼是繼續扛起民營鋼鐵的大旗,還是委身國有鋼鐵帳下?沈文榮是否會成爲下一個杜雙華,沙鋼是否會成爲下一個日照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