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爲人處世>

教育子女成功之道

爲人處世 閱讀(8.27K)

如何把子女教育好,這是每個父母都會面臨的問題。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教育子女之道,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教育子女成功之道

教育子女之道:

(一)道是行的,不是講的,換句話說,道是人走的。當父母的,是從幼年兒女道走過來的。到中年有了兒女,就得行父母道。父母之道不外教與養,教養兼全才是道。在未生子女以前,看你種的什麼因,生出兒女來那是結的果。欲產生良好子女,全在自種因上求。在夫婦二人,好比是個開招商店的,你開的是大旅館,掛大招牌,安寓仕宦長官,所招來的全是作官爲宦的。若是開大店掛招牌是安寓客商,所招來的全是買賣客商,提包大氅。若是開尋常店,所招來的,全是推車擔擔的。你若開的小店,所招來的是乞丐窮人,東跑西顛的苦力人。這些窮苦人,斷然上不了大旅館裏面去。可是,那些高官貴賓,也絕不能來小店裏住。

(二)道是自然之理,人的生育子女,也是這樣。你若存天下爲公的心,斷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子女。你要存賢孝的心,也不能生忤逆不孝的子女。甚至兒女聽話不聽話,守本分不守本分,孝順不孝順,全在自己種因如何,生出子女是結的果,你還問誰呢?兒在胎中時,當實行胎教,尤其爲母親的,坐必正,行必穩,心平氣和,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心存正念善意,生出子女,必然賢孝。這是說的先天教育。至於後天教育,更須明白,尤其小兒在食乳時期,更有關係。乳汁是大人的氣血,大人氣質清,化合的乳汁必清,小兒吃了,不但體格能發育,心性中必然清明。假使大人常着急上火,動稟性,懷着恨、怨、惱、怒、煩的五毒氣化合的乳汁,也是毒乳,小孩吃了,長稟性,還生疾病,危害身心性命,關係最大。再者,大人若是不明白道,在抱着小孩吃奶時,生氣上火,擦眼抹淚,或恨天罵地,小孩一面吃奶,一面眼看,這叫給小孩種惡因,種毒因,不可不知。還有稟性不好的人,抱着孩子和他人打架,指東罵西,比雞罵狗,打小孩的屁股,羞辱別人的臉面,表面上是打罵孩子,其實就是打翁罵婆,也許辱罵妯娌,是不是給小孩種下毒因呢?不但給小孩種毒因,還給小孩加罪,這是何等的愚癡呢!還有一節,小孩纔會說話,教導着他罵人,又教導他打人,拿人家的東西,不制止他學懶學壞,學着不吃虧,當父母的認爲是孩子聰明,還很歡喜。要是從小給孩子種下這種因,將來哪有好結果,一定橫行無禮,逆倫犯法。這不是送孩子下地獄嗎?

(三)若父母明白教養子女之道,實行教養子女,這是根本教育,關係非常重大。現在爲什麼大道失傳,就是因爲缺乏根本教育。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民衆教育,都是成年人的教育,是後來的教育。父母之教,乃是教育的根本。先入者爲主,根本培養好了,枝葉自然隨着好,這是教養兼施之道。當父母的應負的責任,教養二字,是離不開的。但教養要合道,那就是義方教子。爲父母者,不可不知也。

教育好子女的方法:

(1)教育子女要先糾正自己

孩童有模仿的本能。在他開始學語的時候,就喜歡學大人的一舉一動。所以一個家庭中,要子女克己耐勞,應先從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習慣,應先來檢點自己有沒有不當做的事。假使父母有吸菸賭博等嗜好,就須自己先來戒除;倘或父母間發生意見上的衝突,就須從情理上謀取和平解決,不應使子女發覺或看到他們正面的衝突。因爲子女對於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認爲是正確的,而在盡力模仿。若是一旦被子女窺破了弱點而失卻信仰以後,將來即使有善行,也要被子女看做不好的行爲,而不屑被效法的了。所以做父母的要自身造成一種被信仰的力量

有一類的父母對於兒子格外順從,格外溺愛;對於女兒不免疏忽,不免輕視。這是違反佛教衆生平等的宗旨的。《首楞嚴三昧經》中,佛說:“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男女都是人類,都是自己的骨肉,有什麼輕重的分別呢?如果家庭間待子女不公平,非但有傷兄弟姊妹間的感情,而且也不是佛教徒所應做的。

(2)不可溺愛或苛刻或放任

很多做父母的對待子女,往往不是過分的溺愛,便是過分的嚴厲,苛刻申責,要不就取着放任的態度。這些都是錯誤的。

過分溺愛的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要什麼就給什麼,要怎樣就答應怎樣,真是千依百順。於是便養成子女們一種自傲的習慣。以後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大發脾氣。在家庭中有父母依從他,可是將來長大後,到社會上去,便沒有人來順從他的意志,於是就要和人發生爭吵,到處碰壁。這樣是從幼溺愛的害處。

過分苛刻申責的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一味用嚴厲高壓的手段,不假顏色,鐵板麪孔,使用命令式的口吻,給予牢獄式的生活。這種的教育法會使子女們心靈受到創痛。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樂趣和溫情,只覺得父母是可怕的。於是由畏懼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厭惡。日後子女成人就將視父母爲老厭物了。

過分放任的父母,對於子女的一切,都不去指導和管理。一切都由子女自己去料理,或是囑咐僕人代管。要知道兒童若不加管理,將來就會放蕩不羈,無惡不作。子女幼時受不到良好的管教,將來如何能成爲忠實的佛教徒、健全的公民呢?雖有學校教育補助其不足,然而家庭間養成的不良習慣,沾染已深,也不容易教誨了。

(3)教育子女母親的責任比父親更重大

子女在家庭中和母親時刻在一處,比和父親的關係更密切,所以要培養一個佛化的、完美人格的兒童,必須由母親負擔大部分的責任。母親的一切舉動,應作爲子女的模範。要子女聽話,要子女模仿,就非自己以身作則不可;否則嘴裏儘管這樣說,那樣說,自己卻不切實做去,這樣便失了做母親的威信。有的母親教孩子不要罵人,而自己常常不自覺地喊小孩作“小癟三”、“小拆老”、“小豬玀”等等罵人的名詞。她們還以爲是親匿的表現呢。佛告訴我們要“言行相應”,不只是在社會上要這樣的去做,就是對待子女們也不可疏忽這一點。能說不能行的母親是將失卻子女們的信仰的。

《屍迦羅越經》裏,我佛指示做父母對待子女的條件,有“一者,當念令去惡就善。二者,當教計書疏。三者,當教持經戒”。

(4)當念令去惡就善

去惡就善,就是要除去惡習,向善的一方面做去。教導孩子要隨時隨地注意他們的言行。有一類的父母和孩子游戲的時候,不是父親教孩子打母親,罵母親;就是母親教孩子,打父親,罵父親。他們以自私的佔有慾,用這種卑劣的方法來測驗孩子對於自己愛的程度。不知道這種打罵取樂的舉動是就惡去善,是錯誤到極點了。這種舉動映入小孩八識田中,而形成習慣,那就遺害不淺了。

有很多小孩用發脾氣的方法,來達到他的慾望。當我們遇到這種小孩時,千萬不可因他發脾氣,而對他讓步,滿足他的要求;可是也不要對他生氣打他罵他。他愈發脾氣,我們愈要保持鎮靜,做出全不理睬的樣子,好教他明白髮脾氣得不到什麼好處。

在別人面前,尤其是大庭廣衆之間,切勿責打小孩。否則,當小孩的自尊心受到損傷以後,便會不知羞恥,預備捱罵捱打而任意犯過錯的。有些兒童因受了罵,捱了打,由懼怕而嫉恨,而養成仇視父母的心理。

在某一本傳記裏,那個著者記載他父親教育他的一段故事,很是幽默,很有深意,是很可以爲我們訓育小孩作楷模的。

“還記得九歲時,有一次我自己積蓄的一小串錢(那時所用銅錢有小孔,例以麻線貫串之)忽然不見。各處尋問,且向人吵鬧,終不可得。隔一天,父親於庭前桃樹枝上發見之,心知是我自己遺忘,並不責斥,也不喊我來看,他卻在紙條上寫了一段文字,大略說: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掛於樹枝上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塗,云云。寫後交與我看,他不作聲。我看了,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懷慚意。——即此事也見先父所給我教育之一斑。”

各種輕便的事,應當教小孩去做。就是家庭裏有傭人的,也應當使小孩共同服務。養成子女們勤勞的習慣是很重要的。關於穿衣、折衣、掃地、拭灰塵、整理東西等工作,都可以叫他們學習。當他們的工作做得圓滿的時候,就要獎勵他們。小孩是好勝的居多,所以與其多責罰,不如多獎勵;但在獎勵的時候,應該利用機會,加以指導,加以勉勵。

我們要使小孩知道,無論對於什麼人,必須有禮貌。碰着親朋尊長要教他稱呼。接受人家的禮物或好意時應該道謝。客人來訪,要熱情地招待。這種種都應該隨時教他,使他自小就有敬重長者、扶助弱小、愛惜貧苦人的觀念。

小孩子的同伴也很重要,有許多孩子的惡習氣是從小朋友方面傳習來的。我們應該爲他注重和選擇,應該使他和頑童疏遠隔離。

不良的習慣要子女不沾染,最好用暗示的方法,使他們自知趨避。譬如小孩喜吃零食的,便把病從口入說起;小孩講話肆無忌憚的,便把禍從口出說起;小孩不知禮貌,便把舉動粗魯不爲人重視說起。諸如此類的糾正,自然可以使小孩的習性漸漸的就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