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孝經>

孝經讀書心得體會2篇

孝經 閱讀(3.62K)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孝經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讀書心得體會2篇

孝經讀書心得體會1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國學經典誦讀《大學中庸孝經》,《孝經》的資料好象都比較難懂,爸爸媽媽又和我一齊閱讀了《二十四孝》,我覺得其中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來,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是人類一切德行修養的基礎,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給予我們一切,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總是那樣的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百事孝爲先,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盡心盡力的供養父母。如果一個人連自我的父母都不愛,又怎樣能去愛他人、愛國家呢?

此刻我們中間的很多人,異常是我們這些00後,經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我要向父母要點什麼,想要怎樣樣玩耍,自我喜歡怎樣樣就要怎樣樣。與父母一齊時,自我必須要選最好的,要玩自我最喜歡的;吃東西時必須要選自我最喜歡吃的。有時,父母指出我們的錯誤期望我們改正時,我們不僅僅不願意承認,反而還會發脾氣;有時甚至還會在對父母、長輩說話時很不禮貌。

所有這些表現,和《孝經》中的要求相對照,關鍵是“孝順”二字沒有做好,我們距離《孝經》中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讀了《孝經》這本書,我以後必須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吧!

孝經讀書心得體會2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爲。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很多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爲爲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當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爲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夠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爲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爲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爲"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爲,爲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能夠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日,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爲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終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爲"忠孝"的說教;___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經過行爲表現出的人倫道德,並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爲,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着社會職責,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能夠以肯定的。對於今日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可是相對古時"孝"與"忠"並列成爲中國古代民衆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說,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後,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當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貼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範併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