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11篇)

讀後感 閱讀(1.15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11篇)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1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爲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爲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爲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爲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爲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爲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爲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爲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中還有其他主題,在此就比一一舉例列舉。《詩經》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歷史、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把,《詩經》中更多的詩歌以各種形式編入教材,讓學生們從國小習,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深度。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2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有305首詩,按內容可分爲“風”,“雅”,“頌”三部分,“風”和“雅”更貼近普通百姓,其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稱《國風。秦風。蒹葭》。全詩共有三段,皆以起興開頭。

全詩描繪了一位年輕人爲了追求河那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蒼茫,白露爲霜”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無須過多的修飾,就能讓人遐想萬千。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時地點出了年輕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時暗示路途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道路且長”表明了追求過程的艱辛。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出了年輕人認爲“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尋“伊人”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但年輕人卻始終執著地前進着,一種被稱爲愛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給予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因爲心裏有你,再大的風雨也不畏懼,因爲心裏有你,苦一點也願意,愛情的力量總是不可估量,它能夠讓你傾盡全力,即使失敗也不後悔。

如果僅僅是爲了讚美愛情,那麼此文不寫也罷,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爲夢想,目標嗎這是望深層次想,拋開表面的愛情來看,又有哪一點不吻合呢夢想總是在彼岸,總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條追夢之路,即使路上滿是荊棘,即使伴隨你的常常是狂風暴雨,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進的'動力依然十足,有這些就足夠了,它不會讓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擁有它們,你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對嗎

這是《蒹葭》給予我的啓示,而《蒹葭》又僅僅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研究每一首詩的內涵,取其精華,雖然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有些人認爲學習古代文化會讓國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除去科技的進步外,對比古今作品,反倒覺得很多現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幾十字古文,現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靜不下心來,使得傳統的中國文學底蘊正逐漸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閒時間多讀一讀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名家作品,讀一讀真正的中華經典。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3

當一陣風有着跨越千年維度的力量,吹拂到我身邊,當有一句話無比的質樸,卻有是在歌頌愛情的偉大,當有一部書帶給我感動,哲思和感慨,那麼這部書一定是《詩經》無疑了。

詩經作爲第一部詩歌總集,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多少專家學者苦讀詩經,將其中的每字每句都恨不得掰開了揉碎了碾爛了的去細細品味,字斟句酌之下流露出的是他們對於先秦文學的執着追求和對於當時百姓生活的不懈研究,而僅作爲一個普通的文科學生,我醉心於詩經的原因很簡單又很純粹,那就是因爲美。

沒有人可以否認詩經很美,可如果說將詩經必須成一位描眉畫眼的大家閨秀反倒是不合適了,詩經的美並非是精雕細琢刻意設計而成的美,它是一種粗糙的不羈和熾熱的真摯相互交織融合,字句的排列組合與重複好似是不經意,可是就是這樣的字句卻美的讓人心馳神往,就好像一位眉眼極其耐看的'姑娘,說對詩經百讀不厭真的也不過分了。

以前雖然十分傾心於詩經,可是閱讀卻是寥寥草草的閱讀,更多的是不知從哪裏看到一兩句說到心坎兒裏的詩句,便去找了原詩來讀,咂咂嘴品味來品味去就是覺得自己最初看到的兩句最有味道,別的詩句只是普通敘事,於是就這樣雖然不解其意,但是在作文中時常拿出那兩句炫耀,實在是牛嚼牡丹,失了原本該有的味道了。

比如說邶風中擊鼓一篇,我只是被那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驚豔,只以爲這是天底下最真實,最鄭重的承諾,只羨慕詩句當中的男子與女子可以‘死生契闊’,甚至還膚淺的認爲,如果有人對我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必然會成爲他的加分項。可是我忽略了整個背景下男子對戰爭痛苦的責任,女子對愛人熱切的思念,忽略了兩人被迫生離,一個不慎就會死別的無奈與絕望。再往深了一琢磨,那與之死生契闊的何止一個姑娘,分明是一個國一個家,亂世紛飛戰火,我心中一腔孤勇,卻沒有向前衝的方向,我心中一腔想要護家國於懷中的柔情,卻生生被戰火燒的焚身碎骨,既然我今生不能與家國同相守,那麼我便與你立下誓言,我必與你相守,若你有十年的時間,我便與你相守十年,若你只剩下最後一天,一天過後我也絕不苟活。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4

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下,聳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上層建築。”在《詩經》產生的年代,我們的先人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以宗法制度爲核心建立起一個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爲了生存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而相應地需要抑制其社會成員的個性自由和與之相聯繫的浪漫幻想。正是在這種“生存的社會條件下”,形成了《詩經》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並且,由於中國——尤其中原社會的基本特點維持甚久,作爲中國文學重要起點、又被奉爲儒家經典的《詩經》,其特色對於後代文學的影響,也就非常之深遠。

《詩經》是以抒情詩爲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爲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爲主的發展方向。以後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爲主的詩歌,又成爲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爲“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總之,《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衆多,富於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爲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爲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5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年間的作品,共305篇。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對我國兩三千年以來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廣的影響,也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關雎》是《詩經》全書的第一篇,選自《詩經。周南》。它是描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一位姑娘的一往情深的追求,並運用了比喻,起興的修辭手法和重章復唱的結構形式,成功的表達了樸實的情感,並對這種樸實的情感展開了大膽的表露,將主人公追求愛情的熾烈專一表現的淋淋盡致,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我在反覆讀的過程中,能身有體會到其中,咀嚼着詩歌每一個字,都能深深的感受到男子追求姑娘的美好。

在生活中,時間對每個人的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珍惜好每一分,利用好每一秒,不留一點遺憾”。《采葛》選自《詩經。玉風》,在讀這篇詩歌時,知道時間的短暫,與其去想思念和痛苦帶來的無盡浪費,還不如珍惜當前時刻,把該做的事情,不留到明天,已作出的'承諾及早兌現。

誠信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誠信是人與人交往中必須的品質;誠信是人們在社會中的通行證;誠信是古老的道德範疇,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優秀品質。在選自《詩經。邶風》的《靜女》中最能體現出來。這篇詩歌主要描寫的是一個男孩接受了一個女孩子的邀請,男孩早早的就來到了約會地點,等了很久都不見女孩身影,怕自己記錯時間失信與她,又怕女孩不守承諾,其實女孩早就來了,只是一直在觀察他。可見,重承諾,講誠信,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無論愛情還是理想,一旦目標確定,就要堅持到底。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可以主觀武斷,意氣用事。冥冥之中,總會有一雙雙眼睛看着我們,總會有一種力量在召喚我們,激勵我們,這個力量就是誠信,這個力量就是信任。

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時時處處事事順心如意,總會有坎坷,困難挫折,不幸。就像《柏舟》中寫到的是君子懷才不遇,受小人欺辱的內心痛苦和妻子被丈夫遺棄而不甘屈服的憂憤。我們不怕解決不了困難,只怕困難既將來的時候就退縮。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險阻,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去一一解決它。你看那些偉人,哪個不是克服重重困難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當然也不是說,要成爲偉人一定是經歷過困難的人,能用辦法去避開一些不必要的困難,留下更多的力氣去對抗前方更大的困難。其實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需要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我們就能戰勝它。

我最喜歡選自《詩經。秦風》的《蒹葭》。一個熱戀者對意中人的迫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失望的心情。這也說明一生的奮鬥的悲壯,人生都是如此,追求不到固然煩惱,而以爲追求到手註定無聊。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會覺得生命是如此充實綻放,生活是如此美好高尚。

《詩經》是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作爲中華兒女要繼承和發揚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努力實現民族復興的今天,這必然會成爲廣大學生朋友的歷史責任與使命。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6

初遇:

徐志摩的《偶遇》中說:“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芒。”我和詩經的初見也是一場偶遇。在窗縫漏下的光線裏,在唐詩宋詞的書影間,在那驚鴻一瞥中,我與《詩經》偶遇了。在與之交匯的瞬間,我爲她的光芒所驚豔。同爲偶遇,我並未如徐詩而言,就此忘卻。在八歲那樣懵懂的年紀,我並不能完全領略其美麗,只是嗅得一縷墨香;在那樣的好動的年歲裏,就願因一句“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而靜讀一本有些深奧的書,就像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看着彆扭卻內心歡喜。

八歲的我有我的天真無知,而《詩經》有她的深邃神祕,那樣的我們似乎並不是合適的同行者。我看她就像在看重紗後人影,但也許是因爲一份中華文化血脈,讓我對她產生了興趣,就這樣在心裏留下了印記。“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深摯的情感讓我羨慕;“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讓我向往;“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讓我似懂非懂....

再遇:

再遇《詩經》,她就入了我心,帶着一份探究的心情,我在國中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之後,我重新拿起了這本書,句句解譯,步步深陷。《碩人》裏勾勒出一幅工筆細描的仕女圖;《凱風》中吹響起淳淳可感的慈母心;《北山》下吶喊出的憤憤民聲…….既平庸吏民亦將相侯伯;兼風雲社會和永恆自然;含物像人事孕思想信仰,跨越西周春秋,橫渡黃河長江,屹立在洪荒時間中,靜默在浩浩人流裏,只待遇見知己,將那五六百年的歷史畫卷與之共賞,將那風雲人事細細說來。

再遇她時,我掀起了重紗,驚見“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的高貴親切,目光深邃……

終思:

有人說過:“要真正讀懂一本書,就要讀懂她的思想,更要思考她的價值。”在大學聯考過後的暑假裏,我第三次翻開了《詩經》,沒有初見的驚豔,並非再遇時的研讀,只是用指尖劃過字裏行間,目光穿過紙頁遊覽古今,內心涌起驕傲和苦澀的複雜情緒

我驕傲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四字,區區幾行便能引人暢想或發人深省。若不是在這片華夏大地上長大,若不是流淌着華夏民族的血液,或許很難領悟到中國詩詞的'魅力,更別說是《詩三百》這種於國人而言亦有些晦澀的古籍了。中國的古代詩歌由《詩經》起源,近而發展成中華文化的標誌之一;中華文化在華夏大地紮根,繼而成長成參天大樹,並在國人的施肥和風雨的洗禮中越發枝繁葉茂。

反映不同階層的人文風俗是她的思想,所以她目光深邃;找尋民族認同感是她的價值,所以她高貴親切。因爲讀懂了她,我才更爲生爲華人而自豪慶幸,慶幸能和《詩經》相識,相知,相愛。

然而,這份自豪中夾雜的苦澀卻令人遺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少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即使有這樣的人,能選擇《詩經》的人也很少。

噫,“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我不是擔心《詩經》像其他典籍那樣失散在社會的動盪和時間的長流中,畢竟她已被我們妥善保存。可是我卻害怕她像博物館裏的古冊般,被“玻璃”格擋在我們的世界之外。佳人靜立,是等待愛人,而非永遠沉睡。她仍期待在時光中與我們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

以現代的技術手段而言,保存古籍已非難事,但我們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經典仍是難題。經典古籍不應只是展示我們的文化有多麼深遠憑證,他們更應該成爲中國智慧的源泉,無論是屠呦呦從《本草綱目》中獲得靈感,還是國人價值觀的形成。成爲聯繫國人的紐帶,作爲連通過去和未來的橋樑,是他們的真正價值。如今我們舉辦網絡徵文評選活動,宗旨是爲了號召更多的人去閱讀經典,發現他們的價值,加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而這,也是我在三讀《詩經》後最迫切的感受。這麼好的作品,應該讓跟多的人瞭解和閱讀!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7

《詩經》,呢喃着這兩個字,彷彿看到一片青澀的蘆葦,像泛黃的雪絨漫天撲過來。

蘆葦青澀,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讓人感到親近。而《詩經》,詩三百,總結起來,也正是:思無邪。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讀完這一段話,彷彿美麗端莊的莊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閉月羞花的容顏,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妃黛無顏色”的神韻。這段話,讀的似懂非懂的人會感慨她的楚楚動人,而確切理解每個字詞解釋的人更會驚歎古人的藝術水平:柔荑草,蝤蠐蠍、瓠犀蟲,講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聯繫在一起,這正是最古老淳樸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對大自然親近、敬仰的體現啊!此時自然與人,已經融合在了一起。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麼妙的一句話啊!細想:在浩蕩的淇水淺灣處,生長着綠而茂盛的竹林。它們身姿挺拔,不向風雨,不向烈日低頭彎腰,正如爲人處世都很正直的君子。經歷了切磋琢磨的玉石,光滑剔透,晶瑩奪目,溫潤如君子。這兩句話多麼恰當啊!而這裏又是用自然比喻人,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儘管只是喻人的品質、性格,在當今我們能脫口而出“溫潤如玉”、“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時代,看上去好像並沒有什麼,但是誰又知道它是不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始祖呢?

在古人的世界裏,他們懷着一顆親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讚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的優美的詩句裏,他們對自然的真摯之情也可見一斑。比起現在的我們,自認爲能吟上一兩句古人的'“關關雎鳩”,就認爲自己是文藝青年,在浮躁的社會裏用浮躁的心去對待萬物,實在是愧對於這一兩句詩後不出於任何目的的熱愛自然的真摯之情啊!

《詩經》如蘆葦,若想真正瞭解,必須先有一顆蘆葦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後那種最原始,最純真,最貼切自然的心。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8

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與酸楚一讀《周南。卷耳》

這是一首結構很特別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節,用第一人稱,唱出家中妻子的無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淺淺的筐子採野菜,採了許久都不滿筐。爲何會這樣?因爲她的心思並不專注在採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長久未歸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邊上,放下淺筐,呆呆地望向路的盡頭,希望能看見丈夫的歸來。

第二部分卻有三小節,也用第一人稱,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艱辛和無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岡”、“陟彼砠矣”,突現出遙遠的歸途山高路險、阻隔重重。

“我馬虺頹”、“我馬玄黃”,強調馬已跛足並已呈現病態,只能掙扎而行,這是無休無止、強行趕路的必然結果。

“我馬瘏矣”、“我僕痡矣”,終於,病馬躺在路旁,勞累過度的僕人也無法邁步(這時的'主人,又能好到哪裏?)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同樣疲憊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澆愁,反而激起更強的思念和更濃的悲傷。這裏不同於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現了六字、五字的句型,爲的是強調那種無力後的無奈,那種無助中的辛酸。

特別的結構分出兩個彼此獨立的聲部:

夕陽西下的土路,一個失望的女聲滑落在草叢深處。

暮色漸濃的山道,一個無奈的男聲迴盪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卻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卻常常天涯各一方。

兩個聲音遙相唱和,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艱辛、無奈和辛酸,三千年後,又雙雙穿越歲月的塵埃,在我們心中迴盪。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9

《詩經》誰都知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可是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也只是一本詩集。但是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並且尊稱爲《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被分爲風、雅、頌三部分。我最喜歡“風”,因爲。“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可是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呢,共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被分爲“大雅”和“小雅”,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以前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孔子也曾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我認爲“國風”在《詩經》中最無邪,最淳樸,“國風”中最無邪,最淳樸應該是《關雎》。它唱出的是百姓的心聲,唱出的是對生活真實體驗的實實在在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們都能體驗到的人生經歷和道理,它的光輝使文人的.矯柔造作和酸腐之氣顯得蒼白貧血和令人作嘔。他不是華麗的,而是跟老百姓的話一樣,樸實、真切,一針見血,有血有肉。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則。雖然我們還小,但是我們也會明白,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那會帶來偏見。

人這個怪物,總要無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來嚇唬自己,總是造些枷鎖來給自己套上,就是不願意對着鏡子正面地、裏裏外外地看着自己。然而時代在變,莫非人性也真地在變?男的不男,不留鬍子,不騎馬打槍,渾身奶油,手無縛雞之力,不稱“男人”而稱“男孩”。女的不女,粗聲大氣,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說的敢說,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會唱會說的不會唱不會說。工業化不僅把人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把男歡女愛的真情實感變成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罐頭、方便麪、巧克力、化妝品、洗髮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是純正無邪,現在的人呢?男的不敢把心裏話說出來,只是做作,好像古代的小娘子。女的卻一點都不害臊,敢舉着拳頭亂舞,甚至恐嚇男的,好像強盜土匪一般。和古人的性格反差極大,真不知我們是幸運,還是不幸?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10

悠揚而婉轉的歌謠,唱盡了西周至春秋的風華,最爲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由此被頌揚,我們應當慶幸這一部《詩經》的流傳,因爲讀詩,能讓我們的心靈純淨,回到最初的起點,無關於任何的事物,從此心境安寧,與塵世的浮華分離,獨享着心靈一隅的心安之處。

《詩經》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它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風俗,並率真的表達了思想感情,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詩經》是一部可讀的可深入體會的儒家經典。

孔子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大量的闡述了純潔的愛情,有朗朗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無怨無悔······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愛情的純潔與美好,而這恰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同這愛情一般美好,無謂世事的變遷,它依舊與《詩經》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簡單的含義,它是那樣的熠熠生輝,彷彿是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我們前行。

孔子又云:“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純潔美麗的愛情,更甚於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詩經》也教會了我們爲人處世的道理。君子處事,應當投桃報李,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作爲君子應當有如美玉一樣溫潤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應當同仇敵愾,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中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品質,它猶如傲雪寒梅,在風雪之中傲然挺立,這是來自於中華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撓。我們的傳統文化由先人傳承,歷經曲折,卻依舊沒有埋沒於歷史的長流,因爲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就在一詞一句中傳承下來的,由詩至詞而曲,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慢慢傳承、幾經沉澱。而以現代來講,傳統文化是璀璨的,但傳承是艱難的,因爲現在的人們,由於生活在這繁華而喧囂的城市中,浮華早已改變人們,於是,人們的內心的浮躁毀了一切。所以,傳承傳統文化便越來越艱難,心中的平靜越來越難求,但讀《詩經》便可撫平人們內心的浮躁,因爲《詩經》是最初始的。它沒有任何的華麗的裝飾,可它依舊是璀璨而華美的,依舊有着一種神奇的魔力,因爲這就是它的本質,最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本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於傳承傳統文化來講,初心是最爲可貴的,亦是最難得的,若初心不忘,傳統文化便不會中斷。

《詩經》這一本書中,也許有着我們從未見過的字,有着難懂的意思和深遠的意味,但也許就是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靜心讀詩,你會有更深入的體會,會有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這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筆最爲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字成詩,四字成言,言盡一切,悠揚深遠,唯願這一切美好如初。

《詩經》讀書心得體會11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每讀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於是我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裏流淌,採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生活片段:

看着無邊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場面。我看到《氓》裏面女主人公是多麼辛勤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於是爲這位可憐而又堅強女人感動着。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醜惡面孔,也許她心理面有着強烈反抗精神!

白娘子爲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麼完美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深,於是有了水漫金山傳說,於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峯塔傳言。看着平靜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只是可歌可泣反抗壓迫傳說。這個傳說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脫也!

也許是爲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界限,它所描述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後代不斷地發生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是劉蘭芝婀娜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本分工作,換回結果卻是那深潭一道道圓暈。她命是苦,但她以死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後化爲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着,那不是在控訴着對階級社會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婦女們似乎都在重複《氓》中女主人公不幸遭遇。我心中琴絃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愛情化作冰冷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着熱烈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餘毒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漫長曆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女人,它出現似乎暗示婦女不幸在不斷地延續着,但很幸運是現代女權運動在不斷髮展着,我想這是《氓》作者心願吧,這是婦女們願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