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孟子>

向善的孟子讀後感範文

孟子 閱讀(5.73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向善的孟子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向善的孟子讀後感範文

向善的孟子讀後感1

孟子是亞聖,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傑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後學者一直認爲"人之初,性本善"。傅佩榮先生經過研究認爲,孔子、孟子都沒有認爲"人性本善"。而實際人性並無善惡,只有"善的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種傾向,說明人生是開放的,永遠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且此種要求由內而發,不是由外在給予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於實現自我向善的本性。這就不難於理解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爲何總是不辭辛苦,以天下爲已任,周遊列國,不可爲而爲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並以此爲樂。他們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巔啊!傅佩榮先生總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經由不斷的努力奮鬥,使自己越來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來越高,這纔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最大的快樂。

我們要學習孟子的"浩然之氣"。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幾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而發,但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環境,不可忽視環境的因素,人的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係的網絡中才能得以實現。孟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孟子從未言棄。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兩千年來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對於我們凡人來說,工作學習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細節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長,等到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擔大任的.一天,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孟子的豁達。孟子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而不得志,沒有機會來實現自己的"仁政"思想,但卻非常自信灑脫。孟子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所以孟子的快樂來自於自信。孟子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所以孟子的快樂也來自於"強恕""求仁"的向善之心,做一個真誠的人,生命的快樂根源在內不在外。因此,當我們反省內心,發現自己誠懇,可以對得起自己,那便是無比的快樂了。

向善的孟子讀後感2

古代學問大家韓愈說“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說“三十歲後,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人生在世,什麼是立身的根本?什麼又是快樂的源泉?傅佩榮教授從幾千年前的《孟子》那裏找到了答案。他說:“‘真誠’纔有力量,這是孟子思想的出發點。力量可以稱爲‘向”,所指的正是‘善’。善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人性向善,孔孟之道即是追求止於至善的大同境界。在此一努力過程中,我的人性得以實現,而這正是‘樂莫大焉’。”

根據傅佩榮教授在孟子故鄉所做的大型系列講座,整理潤色而成。傅教授對照諸子百家、西方學派、當代大家,貫通古今中外的人生哲學,從人性向善、修身養性、教育思想、仁政理想、人生格局等方面,生動解析《孟子》精粹,並廓清很多沿用至今的謬誤曲解,比如人性本善論,“食色,性也”等等。與我們分享生機盎然的孟子大智慧,娓娓講述在當下生活中,如何安定身心、面對困境,如何爲人處事、奮發有爲,做一個快樂而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