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合集12篇

歷史演義 閱讀(1.8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合集12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豪傑輩出。蜀國大將趙雲,眉頭緊鎖,誓爲國效力,滿腔熱血。

這是一位愛國將領。

也許,他沒有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但他身披鎧甲,無所畏懼,勢不可當;也許,他沒有劉備的雄才大略,但他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精忠報國。是的,這就是趙雲,一個鐵骨錚錚的熱血漢子。他有沸騰的血液,不凡的功夫,忠誠的真心。他默默無聞,卻所向披靡,鋼鐵般的意志令敵人毛骨悚然。但他,對主公,對國家,對事業,始終捧出一顆感激的、認真的、忠誠的真心的。

在劉備和老百姓們前往江陵的路上,曹軍在當陽追上來了。由於兵力不夠,劉備和幾位大將只好拼死迎敵。趙雲看着因戰爭無辜死去的老百姓,他心裏泛起一陣難過。在敵人面前,他是個剛強的將士,但面對那死去的百姓,這個男人的心裏滿是柔情,此刻,他的心在滴血,在流淚。他怒吼一聲,單騎救主,殺出一條血路,找到了身受重傷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不想連累趙雲,便放下阿斗,自己翻身跳進枯井。趙雲含淚抱起阿斗,看着懷中的阿斗,又看了看身後幾千個兵,飛身上馬,心裏只有一個念頭:保護好阿斗!

滿身是血的趙雲好不容易甩掉了曹軍,看到劉備等在樹林下面休息,淚流滿面的將糜夫人的死的事情講了出來。這時的趙雲,是完完全全爲國、爲民流淚。他的眼淚裏,是一個將士細膩的情感,是一個男人博大的愛,更是一個忠臣的深情。“趙雲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報答劉主公您的大恩!”字字鏗鏘,句句落實,話語間,透着視死如歸般的堅強。在以後的戰爭中,他都跟隨劉備南征北戰,不離不棄。

孫權聽說劉備進了西川,一心想奪回荊州,用阿斗作爲條件,同劉備換取荊州。哪知被趙雲識破,追上了周善的船,說什麼都要將阿斗留下,接而跳上船,與士兵打鬥了起來。後來,由於張飛加入,阿斗得以平安的回到劉備身邊,趙雲再次救了阿斗,而孫權的如意算盤也因此落空了,不得不打消攻打荊州的念頭了。

趙雲的及時救助是個大功,原來他做事竟如此的細緻,而且毫不含糊,蜀國,就需要這樣的.人!就需要這樣忠勇、愛國又不失謀略的大將!

合上書,我閉上眼,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趙雲的形象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他的戰鬥,他的話語,他的淚水,他的救助,他的怒吼一一在我腦中回放着。我彷彿看到了他眼睛裏噴發出的氣,憤怒之氣,忠勇之氣,愛國之氣。

愛國,往大了說,不僅僅是在心裏愛着國家,爲國着想,而且還要在國家有危機時,挺身而出,團結人民,並以自己爲榜樣,肩上揹負着領導的責任和神聖的使命,這是件很嚴肅的事情;往小了說,只要你心繫祖國,即使你力量薄弱,但你只要能做好自己,會做人,做好人,會做事,做善事,也是對祖國最好的報答。

作爲一個國中生,我雖然沒有趙雲一樣的博大情懷,也不是什麼國家的帶頭人物,但我擁有一顆真誠、愛國的心,我無法在危急時刻改變國家的命運,也不能在遭遇災難時重振人心,但我相信,我的力量和影響雖小,總不能不所事事吧,但總歸可以做些什麼吧!

我可以幫助他人,解決他人的難題;我可以給病人親切問候,給他們希望;我可以管理好班級,給老師一個輕鬆的課堂;我可以佈置好板報,爲同學創造一個向上的學習氛圍;我可以做好衛生,使環境清爽潔淨;我可以爲父母分擔家務,讓他們少些疲勞;我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微笑,使他們爲我的存在而快樂。這還不夠麼?

我愛國的綿薄之力,我卻把它擴大、擴大、再擴大,發展、發展、再發展。我甚至可以讓別人快樂了,難道,這還不夠嗎?

愛國,不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是要用行動去證明的。一個國家,就相當於一個集體,你是否真正關心它,會在你的細節上體現出來的。不要說你不能,你不會,你做不到,從現在開始,盡你的能力,做好你能做的,做到讓別人快樂,你的力量就會感染別人,你就知道怎樣愛國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赤壁之戰前,曹操挾滅袁紹、劉表之威,敗呂布之銳,率百萬雄兵,上將千員,一副掃蕩江東架勢。孫權帳下謀士一片慌亂投降聲,袁紹都打輸了,咱沒得打。可孫權心裏不想投降,一旦投降,手下們官照當,錢照拿,而孫權這個一把手不單當不成,搞不好還要丟腦袋。這個道理孫權明白得很,但不能說穿,又不能搞家長作風,強喝“誰投降推出去斬了”,他還得靠這些人出汗出力。於是他心生一計,先讓諸葛亮舌戰羣儒訓了一頓主降派,接着搬出孫策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然後君臣合演了一出好戲。

孫權問,有人主降,有人主戰,請幫拿個主意。周瑜洋洋灑灑講了一通形勢,接着表態:“臣爲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孫權立即順水推舟:先兄說外事問周瑜,既然周瑜說打,那就打吧。軟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統一起來,後來纔有出名的“火燒赤壁”。

孫權這一手法,就是領導藝術中的把握“影響過程”,當一把手的意見處於少數時,藉助權威的力量,充分在決策過程中說服多數,達到統一思想目的。《三國演義》對孫權的筆墨不多,單憑孫權這一表現,獲得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實在不爲過。

現代領導科學認爲,領導是一種影響過程,作爲一名領導幹部,在決策中常常會碰到不同意見,甚至持不同意見還佔多數,當正確意見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時候,這就要體現“影響過程”的能力和水平。若是一名領導幹部不講究“影響過程”的藝術,僅僅靠頤指氣使,個人專斷,家長作風,就不可能成爲一名優秀的領導幹部。

作爲一名鄉鎮領導,對“能管千軍萬馬,難管三個斗笠”這句俗語我有很深的體會。由於農民的習性和侷限性,使不少鄉鎮幹部信奉“馬克思主義+棍棒”的領導方法,鄉鎮幹部一度成爲簡單粗暴的代名詞。其實,農民兄弟有很多諸如善良、樸實的優點,只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他們都是通情達理的。1998年秋,我鎮19戶羣衆聯名上訪,反映他們的店鋪樓房出現輕度傾斜,而成爲危房,要求鎮政府賠償,理由是他們的基礎工程是鎮屬開發公司統一建好的,傾斜原因是基礎工程質量問題,要求拆掉重建。這樣,就要損失幾百萬乃至上千萬,開發公司非破產不可。但是請專家調查發現,造成樓房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築結構不合理,主要責任是這些羣衆搞“三無”工程(無設計圖紙、無報建、無證施工)所致。我於是請專家作出權威解釋並提出解決方案。經過幾次反覆協商,19戶羣衆都高興地接受了鎮政府的處理方案。最後只花了20多萬元,就完成了樓房的加固糾偏。這一重大上訪案件的解決,我認爲關鍵是依靠了建築專業技術人員,是他們調查分析原因和責任以及他們的專業權威,幫助我們完成了“影響過程”,說服了19戶羣衆。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領導者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也就是常常需要藉助第三者的力量。像前面所講的孫權決策的故事和我在實踐中解決的上訪大案件,便是很好的例證。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不少。古代兵書《三十六計》勝戰計中雲:“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此計就是說自己不出面,利用第三者之力來打擊敵人,既保留自己的實力又能痛擊敵人。在今天的`鄉鎮工作中,“借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也爲許多基層幹部屢屢運用。如在調處糾紛、解決矛盾中,我們就常常請當事人的親戚、朋友,或者村中的“叔公頭”出面幫助,做好勸導、說服工作,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於藉助外力。先秦學者荀況也說,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在於,聖人“善假於物”。我想,一個領導者可以藉助的外力很多,把握好“影響過程”的因素也很多,而能否善於藉助第三者的力量,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中國有四大古典名著,我則獨愛這《三國演義》。跌宕起伏的劇情,生動形象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作者用那平實而生動的筆觸,向我們再現了東漢末年那一場場恩怨情仇,那一顆顆熱血雄心,那一個個亂世英雄……

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個震撼人心的英雄形象,義薄雲天關雲長,仁義惜才劉玄德,足智多謀諸葛亮,赤膽忠心張翼德……而在這一個個人物中,曹操卻是備受爭議。有人說,他是一代豪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有人說,他是一代奸雄,玩弄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是也好,非也罷,曹操卻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剛出場,曹操就給人留下了極其不好的印象,因一句話,一個誤會,便殺了呂伯奢全家,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寒了多少人的心。可我並不以爲然,在那個時代,有多少人是可信的呢,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只是因爲,碰上這件事的人是曹操,所以便爲他戴上一個陰險惡毒的形象嗎?若遇見這事的人是劉備,他未必不會這麼做。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帝王的腳下都堆滿了森森的白骨,便是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亦是如此,不是嗎?

曹操其實也是一個廣納賢才、仁義惜才的'人。就拿許攸來做例子吧,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時操方解衣休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對於曾拜袁紹門下的許攸,曹操卻是不計前嫌,以禮相待。他有愛才的大度.如,張繡殺曹操一子一侄,降曹後,曹操棄仇錄用之.再如,袁紹手下的陳琳在一篇檄文裏將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敗袁紹以後也沒有殺他,而是收爲己用。就是他的死敵劉備,也曾投奔於他,在劉備被呂布打敗之後,曹操還稱劉備爲當世英雄。

人們厭惡於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換個角度想想,當時時局混亂,內憂外亂,若不是曹操,或許漢獻帝連命都保不住,而現在,有了曹操的庇護,他不僅能活下去,也依舊享受着榮華,付出的不過是當一個傀儡罷了。相反,比起孫權、劉備,曹操至死不稱帝,他雖權勢滔天,卻終未踏出那一步。“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句話有力地說明了他對漢家王朝的守護。

曹操的文才武略也更是令我折服。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孫權的江山是“扶”出來的,比起劉備的懦弱,孫權的固步自封,曹操纔是真正的成功。劉備有諸葛亮相助,孫權有周瑜相助,他二人皆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人才,可曹操呢,他手下雖人才衆多,對他卻皆無多大幫助,我看到的只是他自己的才華。他精研兵書,文韜武略,博覽羣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他不僅是成功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成功的文學家,他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連魯迅也對他讚賞有加,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

雖然世人對曹操有着諸多的誤會,但他從不在意,正如他在短歌行中寫道的一般: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歷史的長河依舊翻滾着,那一場場廝殺早已化爲煙塵,但三國演義卻一次次地再現着那份輝煌,但他們的那份精神卻一直一直流傳下去。人們對他們的議論經久不息,但我卻已滿足,正如曹操不在乎他人所言,我也堅信着自己的信念,不爲他人所動搖。與這本書的邂逅,與曹操的邂逅,是我最美的夢。懂你,便是知你說的,也知你沒說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近日,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該書內容豐富,故事多,人物多,成語多,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很多人物、很多事情值得我學習,可謂受益匪淺,讀後感《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完美詮釋了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諦。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無數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來塑造了忠、奸、仁、義、愛的各種形象,更是深中人心。以劉禪典範的庸君,以袁術、袁紹、劉表、劉璋爲代表的無能之輩,氣量狹隘的周瑜,勇而無謀的呂布、張飛、許楮、典韋,運籌帷幄的諸葛亮,大智若愚的劉備,忠肝義膽的關雲長,“寧我負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我從三個國家的角度闡述一下自己閱讀此書後的感悟,羣雄割據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爲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爲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最後形成三國鼎足之勢。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

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不如他。 被稱爲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

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決定成敗。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爲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爲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着事情的最終成敗。

這本書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爲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我要把通過這本書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工作實際當中,爲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力量。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話說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乃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遼感其意,遂降。操拜遼爲中郎將,賜爵關內侯,使招安臧霸。霸聞呂布已死,張遼已降,遂亦引本部軍投降。厚賞之。臧霸又招安孫觀、吳敦、尹禮來降;獨昌未肯歸順。操封臧霸爲琅琊相。孫觀等亦各加官,令守青、徐沿海地面。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大犒三軍,拔寨班師。路過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請留劉使君爲牧。操曰:“劉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來未遲。“百姓叩謝。操喚車騎將軍車胄權領徐州。操軍回許昌,封賞出征人員,留玄德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次日,獻帝設朝,操表奏玄德軍功,引玄德見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譜檢看,令宗正卿宣讀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帝排世譜,則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帝暗思:“曹操弄權,國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爲左將軍、宜城亭侯。設宴款待畢,玄德謝恩出朝。自此人皆稱爲劉皇叔。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爲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爲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這裏寫道劉備終於要認祖歸宗了,看到這裏我十分高興。畢竟劉備一心要興漢邦,二來也可以稍微減輕一下漢獻帝的苦。在前面看到劉備留下張遼的情形,讓我十分差異。難道劉備沒有想到以後跟曹操爭奪江山的時候,張遼有可能是他的一個絆腳石嗎?但是識英雄重英雄,能有對待人才的心,我終於知道劉備爲什麼可以有那麼多人歸順於他的麾下了!

讀完第二十回,我不僅爲劉備當“皇叔“的”不易“而啞然失笑,爲曹操的狡猾而佩服。

我想,劉備這個皇叔當的太勉強了,也就是與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爲什麼讓劉備當皇叔呢?劉備的優點可以幫漢朝打敗曹操,但當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較少,於是皇上讓劉備以皇叔的身份幫助他,這樣,可以減少對曹操的恐懼,發揮常水平,從而讓劉備承擔起拯救漢王朝的堅巨任務!

當曹操約請漢獻帝去打獵,曹操的馬與漢獻帝的馬的馬頭之間之差一個馬頭之距,意思是說,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當漢獻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時,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賀,以爲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擋在前面,受百官祝賀,這表現了他對皇上的不屑一顧。之後,不把弓箭還給漢獻帝,反而佔爲已有,沒有絲毫猶豫,漢獻帝也沒有阻止,這明顯表現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與漢獻帝平起平坐,你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也就是曹操想要當皇帝,當九五之尊的人。

唉,“國家昏亂有忠臣”國舅董承就是一個“忠臣”。是一個有心無力,有名無實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壓着,一個人的力量微小,衆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爲救國展開“戰爭”,但一定會失敗,因爲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一.司徒王允

說起司徒王允我便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他是姓司徒,還是姓王?據我瞭解在當時司徒是官名,司徒與司空,司馬爲三公!其中的司徒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但在查閱百家姓後,其中也有司徒這個姓……爲表示尊敬,我就暫且稱他司徒王允

公元184年,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司徒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韜武略。計殺董卓可謂功不可沒

但司徒王允拒絕了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投降。唉!唉!結果長安城被董卓殘部攻破,李催縱兵屠城,司徒王允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勇,完成他認爲應該盡忠的朝廷,臨危不逃不懼,被李催等處死長安,屍棄於市,時年56歲。

司徒王允可謂一等一的忠臣,但由於封建士大夫的忠勇,思想死板,不知變通,拒絕董卓餘黨投降。結果……他若接受投降,一番安撫之後,大可借力打力,借其之手剿滅其它逆黨。

司徒王允不但勤政愛民,更有王佐之才。他的死都是封建惹的.禍呀……

二.常山趙子龍

趙子龍乃五虎上將之三,是三國中少有的幾位文武雙全的武將之一,是自呂布之後的三國第一猛將,人稱“常勝將軍”說起趙雲最著名的當數“單騎救主”這“單騎救主”其實有兩次一次是長阪坡之戰,一次是截江救阿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劉備便丟下妻兒,向南逃逸。

人說患難見真情,你說這劉備辦的什麼事,打了敗仗,丟盔棄甲不說,還拋妻棄子。多虧了人家趙雲。危機之時,趙雲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在曹陣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連斬數將。連殺50員曹將,終於將阿斗交給了劉備。

劉備出征西川的時候,孫尚香抱阿斗回吳,趙雲察覺後乘小船追趕上來。他不顧大船上射來的箭枝,靠上前去並縱身跳上大船,將阿斗奪回

。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爲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爲“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這在古今都極其罕見,實在讓我敬佩不已。

前面說到趙子龍文武雙全,武大家都知道,我再來說一下這“文”

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爲有大臣局量的儒將。

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云乎哉?

三.身在曹營心在漢

說起“身在曹營心在漢”,諸位想到的定是關羽關雲長,其實在此之前還有一位名曰徐庶,“徐庶進曹營”後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爲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說起徐庶在桌遊《三國殺》中他的一個技能,可概括它的主要形象---“無言”

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爲劉備的軍師,在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國最重要的謀臣,什麼大破八門金鎖陣、直取樊城、大敗曹仁、你在蜀國是立功了,把曹操給氣的,正準備大展宏圖之時,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隨劉備逃亡的過程,母親被曹操擄獲,於是徐庶爲了保全母親前往曹營,從此一言不發,滿身才華就此埋沒。

要說曹操小氣,那徐庶活的了嗎?,其實曹操也愛才,不但沒殺徐庶,還給予高官厚祿,徐庶最後在魏國被任命爲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赤壁之戰時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但就是不向曹操說。徐庶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離開赤壁。這曹操要知道還不得氣死?

除此之外,要沒徐庶引薦,諸葛亮也得埋沒在農田之中,更不用說三分天下了。

所以說徐庶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蜀國開國功臣。

不過你這樣對人家曹操真的好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建立,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許多人物都鮮活生動,躍然紙上。張飛喝斷當陽橋、趙子龍單騎救主、劉皇叔三顧茅廬、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等傳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傳,“智絕“諸葛亮、“義絕“關雲長、“奸絕”曹操,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由此可見,《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民間的深遠影響。

雖然人物衆多,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幾位英雄人物。

劉備,出身正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漢獻帝稱劉備爲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頌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識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後得臥龍諸葛亮、鳳維龐統,武將更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之說。“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就是廣爲流傳的求賢故事。他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曹操白門樓勒殺呂布之後,實力強大,彼時劉備勢單力薄,難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籬下,曹操便趁機試探劉備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驚落了匙著,又從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膽小,不再提防他了。劉備巧妙騙過曹操而自保,以至於後來成爲曹操最大的`敵人。這次驚心動魄的鬥爭,其精彩程度不亞於鴻門宴。

劉備的過人膽識、雄才大略可見一斑。他寬厚仁義,愛民如子。“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當陽兵敗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着他渡江,雖然形勢萬分緊急,但是他始終與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與劉備對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寫成一個“暴君”,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無疑是極端自私的。小說中的曹操奸詐殘暴,嗜殺成性,殺戮人民,發掘墳墓,借刀殺人,甚至夢中殺人,真真不愧爲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難發現,羅貫中有意使用對比的筆法,讓劉備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詐形成巨大的反差,從而樹立一個萬民擁護的明君形象,進而表明作者以漢室爲正統的“擁劉反曹”的政治立場。

如果說劉備是作者理想的的“聖君”,那麼,諸葛亮當然就是聖君的“標配”:賢相。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幾乎被塑造成一個“完人”。生逢亂世,躬耕南陽,讀書不求甚解,識天文,曉地理,神機妙算,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這些都廣爲人知,不再贅述。

讓我最爲感動的是他的忠誠,集中的體現就是那篇至今讀來依然催人淚下的《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可謂字字珠璣,字字血淚,充分表達作爲託股之臣的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貞不二,赤膽忠心,以至於宋代愛國詞人陸游激動地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愛國將領文天祥也遙相呼應道:“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心懷天下,忠貞愛國,正是我們這個火熱的時代所提倡的價值觀,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我們當代青少年有責任繼承併發揚下去。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三國英雄已隨時間的洪流定格成歷史的剪影,留給我們無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願我們在品讀小說、回味歷史的時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鑑,愉悅精神的同時能拓寬認知,昇華境界。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三國演義,作爲四大名著之一,再加上近些年很多的三國演義相關的影視、遊戲作品,內容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了。這裏就不對具體的內容做介紹了,就談談我的三國故事。

第一次通讀<三國演義>是在高一暑假的時候,當時讀的是通俗版的。當時讀三國,最主要的目的是爲寫語文作文收集素材。畢竟整個高中時期,我都是一天寫不出來一個800字的文章的,收集素材迫在眉睫。

當時讀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之後,確實有點效果。然後作文裏面各種桃園三結義、單刀赴會、過關斬將、三顧茅廬、橫槊賦詩等等,只要是作文就想法往上套,現在想着都滿屏幕的尷尬!這種作文,讓我總是有種走投無路,逼上梁山的感覺。算了,噶事不提,一會跑偏到水滸了。

後來倒是沒有看過書籍了,改看三國影視作品了,從鮑國安版三國,再到陳建斌版三國!從三國志再到三國殺,反正三國相關的事,從來沒斷過!

當然中途也曾參與各種八卦帖子,三國武將裏面誰最牛?這個問題大家貌似沒有異議,確實是呂布。但是如果問誰排第二,誰排第五?那麼這個問題估計和“計算機行業最好用的語言是什麼?”有的一拼了!

三國相關的內容接觸這麼多之後,不知什麼時候,心中有個疑問,那就是:到底是什麼內容,能夠讓三國演義雅俗共賞的?

俗人一個,三國演義的故事很精彩,古代戰爭場景描寫也還過得去,權術謀略也很給力,這些我到還是能欣賞的。但是,三國演義的精髓部分有哪些呢?這個問題倒是沒能答上來。

直到不經意間,看到一個人本教練模式相關的'書籍。這本書裏面剖析了三國演義中各種用人之道,識人之術,同時也分析如何做領導,如何辨別領導的才能等等內容。這才讓我對三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

於是,本次閱讀我着重於看書本當中的識人之術。

比如官渡之戰時,曹操怎麼就知道許攸是真的來投靠呢?因爲需要說了幾個曹操沒法懷疑的理由:曹操軍中沒糧,如果袁紹分兵攻打許昌,曹操必敗無疑。那麼許攸的假投誠,就顯得多此一舉。

再比如赤壁之戰時,周瑜怎麼就知道蔡和蔡中是假投降呢?周瑜的分析是:蔡和蔡中投降竟然是沒有帶來任何家眷,亂世稍有不慎,就是滿門滅族,投降這種事情,怎麼可能不帶家眷呢?

再比如諸葛亮與司馬懿祁山對壘時,司馬懿設計讓孫文詐降諸葛亮,諸葛亮則是讓孫文先立功,孫文一回合就斬了假的魏軍先鋒秦明(先鋒官秦朗之弟),諸葛亮則是因此斷定孫文詐降。

因爲司馬懿不是一個用人不明的人,不可能用一個武功平常的人爲先鋒,因此斷定是陰謀。

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通過這些例子來鍛鍊辯識能力,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後續可能還會再讀三國,因爲還可以從領導力的角度來閱讀三國。

比如,劉備怎麼就能夠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三分天下的呢?曹操憑什麼就能夠少年得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呢?孫權能夠知人善任,那麼他又是如何知人的呢?諸葛亮如何調兵遣將,如何讓人心悅誠服,甘受差遣的呢?

再比如袁紹爲什麼就敗了呢?曹操這麼牛,怎麼就有赤壁之戰的落魄呢?關羽張飛都是身首異處,爲啥不得善終呢?劉備的夷陵之戰爲啥敗了?等等等等。

當然,三國演義,是演繹,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杜撰出來的,不能盡信。裏面也充斥着牛鬼蛇神,比如於吉半仙、關羽睜眼嚇曹操、然後各種的呼風喚雨等等操作,很可能就是作者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瞎編亂造的。

當然哪怕是三國志也不能盡信,畢竟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時有還無。保持懷疑的態度讀史書纔好!

這次三國,讀了整整一個月的。就到這裏!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這個寒假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出自明代作家羅貫中,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作者大膽的藝術創作令一些晦澀難懂的歷史以靈活的,惟妙惟肖,貼近生活的形式表達出來。書中的藝術表現手法深受大衆喜歡並廣爲流傳於世間。其中,各有特點的歷史人物和妙趣橫生的細節彷彿使我穿越到了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感受當時的時代特色。

書中言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貫穿了整本《三國演義》。書中講述了七國紛爭,由秦統一,秦朝覆滅後,又有楚漢相爭,而後有漢。在這些烽火中,各路英雄盡顯本色,才略過人,英勇善戰,爲爭奪天下各自設局。其中便有一代梟雄的曹操,劉備,袁紹,孫權等人,他們把歷史的漩渦攪得天翻地覆。

《三國演義》一書中,我最爲敬佩的便是曹操。曹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他才華橫溢,能詩擅賦;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政治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長期打壓孫劉兩軍從而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軍政基礎。東漢紛亂,他成爲了雄踞一方的霸主。雖人稱奸雄,但卻是人中龍鳳。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說到曹操,那就有另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劉備。如果說曹操是一代奸雄,那劉備就是站在曹操的對立面。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佔據北方大部,在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就天下人看來,曹操性情暴躁且簒漢,而劉備扶植漢室,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比曹操更勝一籌,陳壽評價劉備爲:“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着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爲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纔是成功之道。這裏的反面例子便是袁紹了,官渡之戰中,袁紹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曹操顯弱勢,但袁紹爲人不重視人才,寧願信小人也不聽信忠臣的話,最終敗給了曹操。

而三國中的結局也讓我大爲嘆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最終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無一人統一天下。而後,更是風起雲涌。

蜀國失荊州、敗東吳後已大傷國力,出現了孟獲做亂、虎羌寇邊等內部動盪。而後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次北伐無疑是蜀國敗亡的一筆,再加上劉禪的昏庸朝中小人當道,蜀國可以說是必亡的。東吳孫權晚年喜殺成怒,山越的作亂,人才的失歿,使孫吳敗亡。魏國君主曹丕據說好色之風不在其父之下,隨後的子孫不是年幼就是懦弱,只有個好大喜功的曹爽,卻不是司馬懿的對手,這也是司馬家風生水起天運。而最終也由司馬炎統一了天下。

《三國演義》一書中,各路英雄以天下爲棋盤,自身爲棋,下着一盤天大的賭局。他們所表現的精神令人震撼,也爲之讚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

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再說曹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三國演義裏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火燒赤壁了。

因爲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顯得更機智了,黃蓋也體現出了他忠誠、勇敢的高尚品質,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營,隨後周瑜在衆大臣前打黃蓋,然後黃蓋假裝向曹操投降,諸葛亮又請法師作了個法,要求後天刮東風,而到了後天,黃蓋帶來了二十條船放火燒了曹營,這時又颳起了東風,使火勢越來越大。

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個計謀很完美呢?可是我並不覺得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因爲當時曹操再謹慎一點,也許就不會造成這樣大的損失了,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雖然最喜歡的故事是火燒赤壁,但是給我最大感觸的是諸葛亮氣死周瑜的故事。也許你們不知道,其實周瑜是中了毒箭,命雖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氣。

諸葛亮一共氣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見周瑜生氣時我就覺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氣還偏偏和自己過不去,凡事都要看開點,氣壞了自己的身體還不是自己的損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麼緊,到頭來還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負擔?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聲:“既生瑜,何生亮。”可見周瑜含怨而死,死時只有3歲。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這場“遊戲”的結局是魏、蜀、吳三國統一了。可是,在我看來,這場遊戲並沒有最後的贏家,因爲他們在爾虞我詐的過程中都有在身體或心靈都有所損失。他們爭皇位太像皇宮中的妃子們勾心鬥角了,只不過皇宮中的妃子們每天是想着怎麼討皇上的歡心,當上皇后﹔而他們則是想着怎麼打敗對手,當上皇上。

三國演義給我帶來了太多太多感觸了,讓我明白了人世間的許多真諦。如果你也要選擇一本經典來讀的話,你也來看三國演義吧!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三國演義》實可謂中華文化之瑰寶,它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明代毛宗崗曾這樣評價它:“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然則讀《三國》一書,誠勝讀稗官萬萬耳。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爲第一。”從小,姥爺就時常給我講其中英雄好漢的傳奇故事,我總是瞪大了充滿好奇與敬佩的眼睛,饒有興致地聽着。這個寒冬,我捧起書本,細細品讀那字裏行間透出的豪情壯志,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拍手稱讚,時而靜靜沉思,時而扼腕嘆息……

《三國演義》最擅長描寫戰爭,把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讀着讀着,我的心緒被拉回了東漢末年,我彷彿置身於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跟隨將士們奮勇殺敵,與英雄好漢們開懷暢飲……

正所謂“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好漢可是不計其數:性格複雜的奸雄曹操;仁義的能禮賢下士的劉備;英武果斷的孫權;有勇有謀的趙雲;陰險多詐的曹丕;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的張飛和關羽……

下面就來說說書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關羽。第一話中,他的出場就讓人眼前一亮: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入眼的關羽自是一副威武忠誠之面目,先教人好感滋生三分。桃園三結義中,雲長與玄德、翼德三人結爲金蘭,那一番誓言更是讓人欽佩,“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那堅定而忠誠的喊聲迴盪在桃園,我不禁握緊了拳頭,爲三人之情誼叫好。再隨後初出江湖,“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更是爲世人稱讚其真威實勇,讓人敬佩不已……這樣,一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關羽形象便躍然紙上。

其後他“溫酒斬華雄”,在衆諸侯連連失敗後,只見他一聲:“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便出帳提刀,飛身上馬。衆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衆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好一個武藝高強的關羽!

當他與玄德分散,被迫置身於曹操營下時,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爲名利所誘惑,時刻想着尋找主公;他光明磊落,來去明白,獲得赤兔馬後答應爲曹操立功後,找到劉備就離開。途中,他“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更是爲世人所熟知,好一個忠心耿耿、勇往直前的關羽!

自此,每當那個長髯紅面、戰無不勝的大將騎着戰馬馳騁在戰場時,各路諸侯無不聞風喪膽、倉皇而逃。真可謂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啊。

但是,這樣的英雄好漢也有他可悲的一面。陳壽《三國志》對關羽有一個相當精闢的評價:“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他本領高強,自有他驕傲的資本。但當諸葛亮誇他“髯之絕倫逸羣”時,他竟然大悅,甚至“以示賓客”,惟恐旁人不知。更有甚者,當諸葛謹對他說明聯姻的意思時,關羽竟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堂堂蜀國大將,安能說出如此傷人的話?更讓人費解的是東吳陸遜的一封卑辭讚美的信,竟驕其心,使之仰面大笑,撤去把守荊州的後防重兵。大意失荊州後,他無計可施,只能從麥城突圍,王甫諫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但他卻昂然地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都到了這種時候,關羽的傲氣仍然一點不減。最後,他悲壯地兵敗身亡,敗走麥城。我不禁爲這個忠貞不二但高傲自負的大將哀悼,他這種狂妄自大的性格,是他悲劇的根源啊。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讀史使人明智,東漢末年那烽火連天的戰場在我眼前浮現……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關羽出生於公元161年死於公元220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爲關聖帝君,佛教稱爲伽藍菩薩。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爲“武聖”,與號爲“文聖”的孔子齊名。關羽少年時勇武有力,嫉惡如仇。三國演義裏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82斤。

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裏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裏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爲偏將軍。

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衆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裏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裏斬顏良誅文丑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爲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添加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爲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爲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魯迅曾評三國演義裏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爲“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爲“大帝”,四處立廟。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裏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爲其子求婚未果。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有對聯贊關羽:匹馬斬顏良 河北英雄喪膽 單刀會魯肅 江南文武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