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陳德仁簡介

中國教科文衛名人 閱讀(6.59K)

陳德仁:臥薪嚐膽鑄利劍

陳德仁簡介

近半個世紀,作爲我國彈道導彈控制技術開拓者之一的陳德仁,投身國防建設事業,潛心研究,默默奉獻,遠離人們的視線,做出了突出貢獻。親戚和無錫家鄉人,直到去年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才瞭解陳老並知道他的身份。驚訝之餘,大家對陳老只有更深的敬意。

聯繫採訪陳老頗費周折,直到臨近大年三十的前一天進行。我爲節前打擾老人深表不安,可他連說沒事,給我們讓茶送柑橘。他的溫和、親切很快打消了原先的神祕和敬畏,慈祥、寬厚,這是陳老給人的第一印象。滿頭銀髮的他,走在大街上,你也許會把他當作謙和、熱情的鄰居老大爺,卻很難把他和威猛、強悍的中遠程導彈連在一起。

陳老的話不多。從一介書生到投身國防事業,這是陳老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他說自己是學通信出身,半路出家搞導彈研究,完全是逼出來的。可這不對口的專業,竟然讓老人癡迷彈道導彈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並做出了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驕人業績。

談起過去,陳老一下子來精神了。採訪話題,自然也從我國第一次水下成功發射火箭開始。作爲我國第一代水下發射固體燃料火箭副總設計師,陳老的記憶快門,至今還將那一歷史時刻永久定格在輝煌瞬間:1982年10月12日15時,火箭出水像蛟龍騰空而起,激浪濺珠,虎嘯龍吟,直衝雲霄,也像一把利劍,寒光凜冽,衝向藍天……

回首20多年前的往事,陳老的雙眼頓時明亮起來。他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是一次期盼已久的成功。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成功,在我國固體燃料火箭技術發展史上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全球震驚,評論不斷:“中國運載火箭有了突破性進展!”“中國軍隊具有第二次核打擊力量!”

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前蘇聯、法國、英國掌握了潛射導彈的技術。地球上70%的面積是海洋,如果有了在海底能夠任意遊弋的潛艇甚至核潛艇作爲發射平臺,其戰略意義非同尋常。

由於當時我國整體科研技術條件薄弱,外國又對我國進行嚴密的技術封鎖。既無資料和圖紙,又無仿製樣品,不僅技術難度大,也缺乏預先研究等許多困難。在總體方案論證與設計中,在火箭的研製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研製人員都要從頭開始去探索,特別是水下發射,成爲當時擺在科研設計人員面前全新的課題。

可以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難度之大,超出人們的想象!儘管沒有出國留學,可是,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下,陳老硬是靠螞蟻啃硬骨頭的精神,自學了英、德、俄、日4國語言。爲的是能夠閱讀國外有關的科研資料,哪怕是隻言片語也好。因此,除了英語外,其他語種只會閱讀,不會說。陳老自嘲道,這都是逼的,不學不行啊!

正是依靠這種鑽勁和闖勁,我國彈道導彈在艱難中起步。上個世紀60年代末,陳老奉調從事我國第一個採用固體推進劑並從潛艇水下發射的中程彈道導彈的研製工作,先後突破了一批新技術,作爲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針對固體推進和水下發射等特點,主持並指導解決了導彈控制系統遇到的一系列新技術難點,併爲後續同類型號的研製提供了可供借鑑的寶貴經驗……

“我國潛射彈道導彈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幾代科研設計人員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是無數人臥薪嚐膽20餘年努力的結果!”陳老再三強調說。

我國彈道導彈獲得成功,有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執行部門的全力以赴,更有全體科研攻關人員的廢寢忘食、刻苦攻關、協同作戰以及因陋就簡、艱難創業等等許多精神可以倡導和總結。“但是,最爲重要的無疑是科研創新和技術突破。”陳老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從零開始的創新,關鍵在於集中、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在科研技術上實行民主,大家取長補短,互相啓發,從而確保了科研項目採納正確技術路線並順利進行下去。

陳老至今津津樂道當年的科研環境和民主氛圍。那時,由黃緯祿、陳老牽頭並從全國大專院校中招來400多大學生正式組建起我國年輕的導彈研製隊伍。在這一團體中,沒有絕對的學術權威,一切都在摸索探討之中。在會議室裏,在一塊小黑板上,科研團體的成員們輪流發言,民主討論,小青年也敢向項目負責人叫板,還經常爭得面紅耳赤,在大家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激濺之後,集思廣益以保證最優化方案的確立並實施。

無私奉獻精神和全局觀念意識,也是我國國防事業順利發展的關鍵。陳老一直稱道那時的無私和奉獻。知識不是私有財產,科研攻關是大家共同的目標。科研人員協同作戰,科研資料大家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所有參與科研工作的成員,大家首尾相連,組成攻堅戰的一個系統、一個團隊、一個整體!

那時,不需要政治動員,也不需要思想工作,一到晚上,科研樓裏燈火通明。大家的心全撲在國防事業上,爲的是早日讓火箭升空。自覺加班是平常事,有的甚至通宵達旦!每天晚上,政委都得挨個兒到每個辦公室,催促大家回家,大夥兒這才依依不捨放下手頭工作。不要說加班費,連夜宵都沒有!可是,大家自願自覺,無怨無悔,投身緊張的科研工作。

陳老說,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成功,凝聚了科學家、技術工人和水兵們所付出的集體智慧和心血,用當時最簡陋的條件實現最尖端的科技,依靠的正是這種奉獻和犧牲精神,最終實現了強國夢。

原定採訪時間一個小時,可一聊3個多小時過去了。年過80的陳老,精氣神十足,我驚訝於他的驚人記憶力。他不無得意地說,自己能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後的29位數。他的老伴卻在一旁說,他的記憶力在某些方面真不敢“恭維”,生活上的事,一會兒就忘。老伴至今還記得,有次讓他出門買菠菜和冬瓜,回來時卻兩手空空,說“沒有菠菜”。精於彈道導彈控制的專家,面對白皮綠皮冬瓜卻犯了難,不知買哪一種好?!有時在廁所裏,一呆就是一兩個小時。原來他正全神貫注,兩手上下左右翻轉,還不停比劃呢,正在尋找控制導彈的理想角度和方向,連老伴什麼時候進來都不覺察……

說起陳老的生動故事,老伴彷彿有說不完的話。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如今都成爲美好甜蜜的生動記憶。不在一線的陳老,和老伴相依相隨,居住在北京海淀區一座普通居民樓裏。儘管有過多次調房機會,但他們一讓再讓。陳老說,老地方都熟悉了,也不願動了。兒子和孫女不在身邊,老兩口夠住了。他們對生活甘之如飴,恬淡自然。閒暇之餘,陳老還會帶上巧克力等下樓逗逗鄰家小孩呢。高興時,嘴裏哼上一些西方古典名曲的旋律,興趣極爲廣泛的陳老,一直把外語、音樂當成訓練記憶力的有效措施。

回首往事,陳老無怨無悔,因爲自己乾的是一個很光榮的事業。“我們這一輩子沒有虛度,我們這一生是屬於祖國的。”此時此刻,坐在我們面前的陳老,衣着簡樸,語調徐緩,神態怡然,更像一位深受人們尊敬的寬厚、慈祥的長者;他的人生傳奇,他的顯赫聲名,他的波瀾不驚,全都被他的滿腔報國情懷所淹沒,一位智者的睿智、深刻,格外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