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關於基礎等級(三)—題材的處理與選取

語言運用 閱讀(2.58W)
關於基礎等級(三)—題材的處理與選取

基礎等級中的“內容充實”就是對文章材料的質量的要求,即選材的要求。選材就是在佔有材料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運用並組織材料。凡可用於文章寫作的客觀事物和事理,統稱爲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沒有材料,就等於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了,即使觀點再新穎、正確,也會因空洞無物而使人印象不深。
(一)材料來源
材料最好能是親身經歷的,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人生體驗”,所以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主要途徑有:
1課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經常溫故知新,歸納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討飯。
2留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煉。這些事例由於是“親歷”的,往往能寫出動人的文章來。
3聽廣播、看電視、讀報刊雜誌,做有心人,善於收集。
4同學之間的交談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鑑的材料。
5老師平常講課、談話所引事例。
6試卷中的材料往往會成爲寫作的觸發點。如2001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題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聯想到與“誠信”相關的呂布和關羽形象,巧妙地構思了”赤兔之死”,寫出了人人稱道的佳作。
(二)選材要求
1圍繞主題
作文總是要表現某個主題的,與主題無關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動,也不能選用。如論點是“天才出於勤奮”,就要選一些天資並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說明他們是靠勤奮二字成就事業的。如果挑選一些天資本來就好的事例作論據,那扣題就不是很緊了,論證就缺乏針對性。
2真實典型
“真實”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實際,符合生活的邏輯;“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代表性。這裏要注意兩點:一是運用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最好“慕名而選”,即選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我姥姥說”、“我媽媽說”或同學張三李四說,往往“人微言輕”,缺少分量;凡人瑣事,往往體現不出典型性;名著名作中的事例可選用,大家不太熟悉的就要慎用。二是記敘文的選材與議論文選材有不同的特點。記敘文的選材不一定非得選用那些驚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樣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此所謂“滴水也能見太陽的光輝”。如《瑣憶》、《一件難忘的襯衫》均爲“小事”,卻充分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題。
3新穎生動
“新穎”就是對舊材料能從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義,或是採用別人文中未用過或很少用過的材料“生動”就是材料要有時代氣息,有意味,有可讀性。要做到這些,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選材以今以中爲主時,儘量從生活中選擇緊跟時代潮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現實問題的事例,這些事例總是新穎的,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選材以洋以古爲主時,要選擇那些歷久彌新、洋爲中用的事例,因爲迴歸古典(如《赤兔之死》)、借鑑西方也是新穎生動的重要途徑。
二是選用名人事蹟言論時,避熟就生,儘量不選爲人熟知、人人皆用的。如有位作者在一篇《也說班門弄斧》的雜文中引用華羅庚說的“我總是反對‘不要班門弄斧’的成語,而應當改爲‘弄斧必到班門’”這句話,就用得恰到好處,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運用求異思維,打破慣有的思維定勢,從相反角度觀察、分析、理解事物,往往能使老掉牙的材料化腐朽爲神奇,如前文所述的“濫竽充數”“伯樂相馬”等材料即是。
對於記敘文的選材,同樣要善於把握角度,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從那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新鮮生動的材料。請看下面一篇2002年考生的優秀文章:
月若有情月長吟
太陽最終吝嗇地收起了它最後的一線亮光。月亮還沒有出來,留下的只是滿天的雲霞,輕輕地親吻着寧靜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狹窄的村巷間,無心欣賞大自然的贈賜。我焦急地挨家挨戶去籌錢爲我媽治病。
突然,一陣淒涼的哭聲傳入我的耳朵。“誰?這麼晚了,他爲啥哭?”我循着聲音尋找,原來是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看見我,揪着我的褲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嗎?”我本能地應了一聲,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觸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這不是王醫生的兒子嗎?頓時,我心裏轟起一腔怒火,王醫生的影子又浮現在腦海。就是他,爲了小小的一筆醫藥費而拒不爲我媽治病!
“走吧!現在的世道還會有多少人情?”我心裏想着,腳下邁開了步子,這時,一聲更淒厲的聲音狠狠地剮了我一刀:難道真的丟下他不管?夜深了,難道就讓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嗎?他能抵抗動物侵害嗎?……我打了個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丟下他而去,我猛轉身,我不能選擇與道義相悖的行爲。
我輕輕地敲開了王醫生家的門。我不理會他的語言與目光,只是快速地離開,我想我的心靈是純淨的,我不會因爲金錢而喪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爲憤怒,而是不願在這塊見利忘義的地方多呆一刻。
月兒已經爬上了樹梢,有了些許涼氣。我仍然在爲母親治病籌錢。我堅信:人與人之間一定有人情的氣息。
當我拖着疲倦的身軀踏進家門的時候,我嗅到了一陣藥味。我疑惑地詢問我的母親。媽媽只是微笑地遞給我一封信。信上說:“謝謝你,把我的兒子送回家。你的行爲給了我一次心靈的教育。在金錢與醫德面前,我們應該選擇醫德。”
我的眼睛有點溼,我推開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選擇!人與人之間比金錢更珍貴的是友愛。
溫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彷彿是滑過了一曲悅耳的琴聲。哦!月若有情月長吟!
這是一篇編故事寫法的應試文。這位考生,編寫了一個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故事,切合題意。故事以“我”爲母親治病籌錢作線索展開,通過“我”選擇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醫生選擇爲“我”媽治病的事,表現“友愛比金錢更可貴”的主題。故事內容豐富,較好地反映了社會風貌。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故事設置在月光下展開。開頭寫月景,爲“心急如焚”作反襯。中間寫月景,爲“我堅信人間真情在”的美好心靈作映襯。卒章寫月景,爲深化主題,爲抒發情懷大放異彩。回頭再回味文章的標題,不更令人覺得意境深遠嗎?
四是材料要具體。要善於讓具體事實、數字說話,不要籠統地概述材料,甚至用一些模糊的材料。如有位同學論證“教育關係到國家民族的興衰”這個觀點時,寫道:
古今中外,很多國家、很多民族的興盛,都是以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爲先導;而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衰微不是因爲忽視了教育?特別是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的關係更是不可分,不論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所以,我們要建設四個現代化,就要使全民重視教育成爲風氣。
這段話單說選材方面,寫到了一大堆的判斷,卻沒有舉出一個具體的事實,這樣,文章就缺乏說服力。
(三)組材方法
“組材”是文章構思的重要一環,它涉及到文章的結構形式和論證方法的運用。這裏只說一些常見的組材技法。
1.點面結合法
所謂“點”,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夠深刻體現主題和觀點。對這樣的材料要進行細緻描寫、深入分析,作爲重點。所謂“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輔助的作用,當以概述和列舉爲好。點面結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內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如有一位同學在寫《父輩》這個題目時,對父親送“我”去上大學、幫“我”辦入學手續及整理牀鋪的一系列動作、語言等進行了詳細地描寫,而對其他同學的父親的言行舉止等作爲一個整體略寫,穿插其中,點面結合,有力地表現了父輩對下一代的關懷和厚望的主題。
再如下面一篇習作:
跛足•拳擊•掌聲•雪恥
喬治•戈登•拜倫是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可惜他從小是個跛足,很少參加體育鍛煉。有一天,他在操場上看打球,健壯而頑皮的印司爲了戲弄他,故意拉他去打球。拜倫只好一再推託。印司便找來了只竹籃,硬要他穿上,在操場上走一圈。面對挑釁,拜倫屈於體弱,不得不含淚忍辱從命。然而,這難以容忍的侮辱,卻使他暗暗下定決心:鍛鍊!用強健的體魄來雪恥。面對重重困難,拜倫毫不氣餒。他堅持不懈地鍛鍊,終於達到了目的。在一次學校的拳擊賽上,拜倫猶如一頭小獅,一拳將印司打倒,贏來了陣陣熱烈的掌聲。拜倫勝利了!
雖然拜倫只是爲個人爭氣、雪恥,但這種發憤圖強的精神,難道不發人深省嗎?
我不禁想起我國著名書法家沈尹默練字的一則小故事。沈尹默25歲時,在杭州遇見了他的安徽朋友—陳獨秀。一見面陳獨秀就對沈尹默說:”昨天看見你寫的一首詩,詩很好,字則其俗在骨。”這不加絲毫掩飾的當衆批評,使沈尹默滿臉羞愧。過後,他決心從頭學起,從最基本的執筆開始,每天取一刀紙,用大筆蘸濃墨臨寫漢碑,墨跡幹後,翻轉再練行草,寫滿方止。如此幾十年不間斷。他廣採博徵,勤學苦練,經過長期的、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成爲我國現代著名的書法家。
我反覆玩味這兩件事,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受了難堪的批評和侮辱,如果心灰意懶,從此一蹶不振,那隻能蹉跎一生,一事無成,最終被時間所吞噬;如果變批評、侮辱爲動力,自強不息,那就有成功的可能。古人司馬遷,受了宮刑,發憤著書,這是衆人皆知的。今人孫冶方,是個經濟學家,在十年動亂中,蒙受不白之冤,被投入獄中達八年之久,在沒有紙筆的情況下,卻以驚人毅力,堅持構思,完成了三萬多字的《我與經濟界某些人的爭論》一書的腹稿。
此文所選材料,以拜倫、沈尹默的事例爲“點”,詳寫,其餘爲“面”,略寫。主次分明,點面結合。
2變換角度法
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人物性格或選擇論據,再按一定順序組織起來,這是使文章全面充實、顯出層次的有效辦法。如唐弢的《瑣憶》就是從對待青年、對待在思想戰線上一起作戰的人(“橫眉冷對千夫指”)和對待敵人、對待變壞了的青年(“俯首甘爲孺子牛”)兩個方面來體現魯迅先生作爲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下面是一篇2002年的大學聯考作文,從不同角度選材,論證有力。
選擇中華魂
翻開昔日的歷史,尋找心靈的選擇。
1.英雄的選擇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閃耀着靈性,只有你才擁有這樣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閃耀着晶瑩的東西。荊軻,你流淚了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啊,悲歌已在易水旁響起,你提着樊將軍的人頭,拿着用地圖包裹好的匕首,義無反顧地踏上刺秦之路。
爲什麼你要選擇刺秦?難道你不知道這是死路一條?難道你不知道燕國必亡已成定局?難道你不知道有人在深愛着你?不,我想這些你應該都知道?而且比別人更清楚。然而你放棄了可以帶着你心愛的人遠走高飛的選擇,毅然踏進了虎狼之地的秦國,你灑在秦國宮殿裏的熱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塵埃的英雄豪氣。
你使我明白要選擇勇敢,選擇誠信。
2.王者的選擇
烏江旁,戰馬的悲嘶響徹雲霄,你高舉長矛,以橫掃千軍之勢奮力拼殺,江上飄來一葉小舟,你沒有選擇逃亡,而是從容地自刎。你敗了,徹底地敗了。然而,你實際上是可以選擇不敗的,鴻門宴上,你可以殺掉劉邦,你可以不相信劉邦的承諾,而你卻沒有這樣做。你雖然失敗,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們心中,劉邦雖然勝了,可他永遠被人們稱爲小人。烏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卻選擇血染烏江,當鮮血從你身上噴出的那一刻,你的靈魂得到了昇華。
你使我明白要選擇仁愛,選擇無悔。
3.科學家的選擇
你是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回來的,美國人曾揚言”寧可斃了你,也不讓你回中國”。而你卻拿生命作賭注,毅然踏上了回國路。
你爲什麼要選擇中國呢?要知道在美國你可以生活得很好,你可以不必在惡劣的環境中辛苦工作,不必忍受勞苦,而你卻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祖國,當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你會心地笑了。
你使我明白要選擇愛國,選擇一顆愛國心。
中國之所以能夠以文明著稱於世,正是由於華夏兒女有正確的選擇,讓我們選擇我們的優良傳統,選擇龍的精神,選擇中華魂。
3並列組合法
幾個材料相互並列,從不同的幾個側面來表現主題或證明論點,可達到內容豐富、說理充分的效果。
如下面兩篇文章節選:
在人類文明史上,擯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人是不乏其例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的三個女兒,不以父輩的榮譽而自傲,而是各自努力地工作,幹着同父輩一樣的事業。上海市原市長曹荻秋同志的女兒曹曉蘭,在其父平反昭雪後,放棄居住上海的優裕條件,繼續留在安徽教書,爲實現四化做着平凡的工作。她們的行動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不能安逸地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庸庸碌碌,最後像劉阿斗那樣,被後人所唾棄。(《從劉禪說起……》)
如果缺乏天文常識和不善於邏輯推理,屈原能寫出《天問》?如果沒有關於天文、地質、植物、光學的廣博知識,歌德怎能成爲一代詩哲?如果缺乏醫學知識,契訶夫何以寫出《第六病室》?如果缺乏人體解剖的知識,不懂得幾何學的黃金分割和透視原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畢加索,又豈能成爲繪畫、雕塑大師?(《文理要並重》)
以上兩個片段,採用並列式組織了古今中外的例子,使說理全面、充分。
採用這種並列式組織材料,要注意順序的合理:或按時間(從古至今),或按空間(從中國到外國或從外國到中國),或按認識規律(由淺入深或從現象到實質),或按事物的主次、類別等排列,使之井然有序。
運用並列組合法寫議論文時,一定要防止堆砌論據的毛病,這是許多同學作文的一個通病。要克服這個毛病,除了要掌握幾種行之有效的論證方法外(如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假設論證等),還要闡發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義,對材料有所分析。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運用典型事例後可進行分析。如有一篇《近墨者未必黑》的大學聯考作文,作者在列舉“南京路上好八連”這個典型事例後,馬上闡釋論據的意義說:
爲什麼他們可以近墨而不黑呢?其關鍵,那就是他們在“香風”、“毒霧”面前,有着堅強的信念!有了堅強的革命信念與意志,任何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不能腐蝕他們。
作者舉例之後,接着便對事例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義進行分析,比起單純的舉例,就深刻得多。
二是如果運用多個事例,則要注意綜合分析。如果不進行綜合分析,論據便是散的,文章就缺少整體感。如有位參加大學聯考的同學寫《讀畫蛋有感》,在舉出“達•芬奇畫蛋”、”巴格壓尼學提琴”、“李少春練功”三個論據後,接着分析道:
我們試想:達•芬奇如果沒有名師這一番嚴格訓練,他日後怎麼可能成爲一代藝術大師?巴格壓尼如果沒有孩提時代嚴格的基礎訓練,他怎麼可能成爲世界小提琴之王?如果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沒有苦練童子功、基本功,他怎麼可能成爲文武兼備的演員?他們都”畫過蛋”,他們都經過嚴格的基礎訓練,爲萬丈高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段文章的綜合分析是很不錯的。經作者一分析,所舉的例證都拴在一起了,再也不會散亂。
三是對理論論據,如革命導師的有關論述,以及人們所公認的公理、格言、諺語等,其涵義也應作適當的闡發。如有位同學在大學聯考作文中引用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後,就立即闡發道: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再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這句話,閃耀着理想的光彩,跳動着民族的脈搏,孕育着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萌芽。一個“先”字,一個“後”字,一個“憂”字,一個“樂”字,對比何等鮮明,真能啓人深思!
作者引用范仲淹的話,不是“一引而過”,而是對它的含義進行了闡發,從而避免“抄書”之嫌。
另外,還可以藉助哲學的觀點,辯證地分析問題,注意矛盾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相互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等等,分析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分析它們的關係,分析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從而揭示事物的內涵,深化我們的議論。
訓練在線
一、作文《談談意志和毅力》,不少同學的論點是:”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是搞好學習、搞好工作、作出貢獻的必要條件。”這些同學在說理後,便擺出事實。有的這樣寫道:
有些科學家,爲了研究一個項目,往往廢寢忘食數年、數十年;有的工人,爲了技術革新,竟連續幾年早上班、遲下班;有的同學,爲了學好英語,兩年之中抄了近十本單詞簿。這些都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和巨大的毅力啊!
有的同學這樣寫道:
馬克思爲了寫作《資本論》,連續多年在大英博物館查閱資料,每當讀書興奮時,鞋底在地上一挫,年長日久,地板竟磨掉了一層;我國漢朝史學家司馬遷,用了十年時間,在竹片上寫了五十二萬字的《史記》;科普讀物作家高士其,憑着他微弱得難以分辨的聲音,別人爲他記錄下數十萬字的科學讀物。他們這些人的意志和毅力多麼堅強啊!
上面兩段文字,都是以舉事實作爲論據。你認爲哪些事例說服力強?哪些事例無說服力?爲什麼?
[提示]後者說服力強,前者說服力弱。因爲前者引用的事例都是一些不具體的事例,如“有的”“有些”等,影響了文章說服力;而後者則相反。
二、讀下面這篇2001年大學聯考作文,說說在選材和組材上有何特點。
一生的思索
可笑的我呵,總要用一生來思索這樣一個問題……
——席慕容《疑問》
十歲時
老師在講臺前微笑着問:“今後,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周圍的同學紛紛回答:”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要做一個有才能的人。”他默默的聽着,不說話,暗暗思索着。小小的心靈第一次有了對人生的思索,他覺得充實而且有微微的激動。
好久,他舉起手,很莊重地回答:“我要做一個講究誠信的人。”稚嫩的語調卻充滿了堅決。
三十歲時
十字路口,他等待着對面綠燈亮,准許行人通過。身旁一輛輛名貴汽車駛過,裏面坐着的都是和自己差不多年紀的中年人。滿臉事業有成後的意氣風發。他覺得失落極了,自己在商界工作了十幾年,卻一事無成。他不會鑽空子,用誠信待人卻換不回回報。前陣子一宗很大的生意被多年的好朋友小張耍點手段就搶過去?“商界裏你不懂爾虞我詐行嗎?誠信頂什麼用?”妻子就這樣數落他。站在十字路口,他覺得迷茫,開始重新思索……
四十歲
車子、票子、房子……什麼都有了,現在他叼着香菸,在沙發裏得意的陶醉着。想想自己不過十年功夫,憑着小聰明,稍稍施點欺詐的手段,便有了今天的成就。誠信,靠邊去吧,”兵不厭詐”嘛。就像徐傑以前說過的“我相信諾言,但不相信諾言的時代。”現在的時代,絕不是誠信的時代。
六十歲時
人老了,他也厭倦了商界的你欺我騙,他真想好好休息一下。他覺得寂寞,身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以前的朋友都離他而去,朋友們都怕受到欺騙。有時他看見一些老人聚在一起下棋聊天,他也不敢過去。他悲哀地想:“難道我的選擇錯了嗎?”
七十歲時
寂寞的晚年裏,他常常會想起小時候的事情,想起自己兒時的真誠守信,那份美好的情感。小孫女這天跑着來問:“爺爺,老師問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望着孫女稚嫩的臉,耳邊響起自己十歲時鏗鏘的聲音,他不禁落下淚來,摸着孫女的頭,他說“一生中,誠信少不得呀!我現在才徹底明白了。”
[提示]本文組材的最大特點是用並列組合法,將人一生中的五個生命時段“十歲時”、“三十歲時”“四十歲時”、“六十歲時”、“七十歲時”,用五個小標題,按時間順序排列。本文選材的最大特點是典型,五個生命時段截取了五個生活場景,分別寫出了“誠信”的萌發、迷茫、蛻變、迴歸和再生,照應了“題記”中的“用一生來思索”和題目中的“一生的思索”,使全文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