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關於基礎等級(一)—審題思維的發散與集中

語言運用 閱讀(2.84W)
關於基礎等級(一)—審題思維的發散與集中

一、關於審題
顧名思義,基礎等級是基礎,它對同學們作文的最基本的一般性的要求,發展等級是在基礎等級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一級的要求。基礎等級如果達不了標,那麼,發展等級要想達標就是空中樓閣。爲此,同學們要過的第二關就是基礎等級達標關。
通常,人們將審題立意作爲一個問題來談,其實它們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審題主要是指對材料的認讀與理解,同時還包括對考題要求的把握,也就是弄懂試卷上“給了什麼,要求什麼”;立意主要是指對材料、文題審讀之後,確立觀點,即文章的中心論點或文章的中心。它們之間有聯繫,更有區別,其側重點和研究範圍不太相同。
切合題意,這是基礎等級評分標準對審題的要求。2001年大學聯考作文題目是提供一則寓言材料引出”誠信”的話題,審題並無難度,但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卻審題不準、偏題甚至跑題。有的寫“忠誠”、“信任”,這被視爲勉強切合題意,最高不超過42分;有的寫“誠懇”、“自信”、“信仰”,這被視爲不切合題意;還有的所寫內容與“誠信”無關,被視爲跑題判;後兩種情況均被判爲不及格,最高不超過35分。這三種情況的出現固然與這些同學對“誠信”內涵把握不準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重視審題。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同學們千萬不要把現在大學聯考降低作文審題難度與不審題畫等號,相反我們更要加強審題意識。審題失誤,是作文的最大失誤,因爲它會使我們的作文“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那麼,如何使審題達標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歷史故事:宋朝時繪畫風盛行,宮廷裏多是通過考試繪畫來選拔優秀畫家。山水畫家宋子房做畫院博士時,曾經以“深山藏古寺”的詩爲題讓考生作畫。如何作畫才能很好地表現這句詩呢?考生們絞盡腦汁,有的着意表現“深山”,有的着意表現“古寺”。着意畫深山的,在連綿起伏的羣山中露出寺廟一角;着意畫古寺的,寺內金碧輝煌,香菸繚繞等。然而宋子房認爲這些畫都很平庸,不足取。因爲較關鍵的“藏”字並沒有從畫面上表現出來。“藏”又如何表現呢?最後有一幅畫中選,考生是這樣畫的:蒼鬱的羣山,中間露出廟裏的半截旗杆,一條羊腸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澗邊,有個小和尚正在擔水。這樣繪畫,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現得淋漓盡致了。這幅畫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考生真正抓住了“題眼”(集中地傳達出旨趣的關鍵性詞句)“藏”字,審題審得好。
同學們要從題型類別、文體特點、顯隱要求三個方面來掌握審題的一些要求和技法。
(一)審準題型
從歷屆大學聯考情況來看,作文的題型大致有三類: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包括話題作文)和綜合作文。
命題作文的特點是命題者只出一個標題作爲我們作文的依據。它有時只一個詞,如“習慣”;有時是一個短語,如”我的財富”(1996年上海題);有時是一句話,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除標題外,一般還附有一定的提示、要求。
材料作文常見的材料作文有如下類型:文字材料如寓言、典故、名言、短語、現實生活精粹等;圖畫材料如一幅或多幅,多爲漫畫(諷刺)。這類題目要求我們根據所給材料,按提示中對於文體、篇幅等的要求自擬題目作文,所擬的文章標題、所寫文章的內容,都必須同所給材料、提示有關聯。
綜合作文的特點是既提供了材料,又提供了作文的標題,要求我們根據材料,按照標題和提示來作文。如1998年大學聯考全國題的大作文:
現今的中學生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從後面兩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情況的題目,舉出實例,寫一篇關於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題目: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
(二)明辨文體
上面說過,現在大學聯考淡化文體觀念,但並不是沒有文體界限,寫成非驢非馬的東西。有兩種情況要注意:一是對文體沒有限制,這時我們需要根據自己平時的擅長和臨場時手頭掌握的材料,迅速決定文體,進入寫作;二是考題要求寫的不是一般的議論文,而是比較特殊的議論文,如讀後感、發言稿、演講詞,或者是書信體形式的議論文等時,我們除了要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外,還應符合這些類型的特殊要求。
(三)弄清要求
作文文題的要求一般有兩種,即顯性的和隱性的。顯性的指題目上的要求,諸如寫什麼文體,多少字,什麼題目等,這種要求比較容易把握;隱性的是指題目(如標題、材料)內容所隱含的條件和限制。作文的題目,不可能什麼都明確,要靠我們透過材料去挖掘。如2000年大學聯考題,題乾的關鍵詞句是:由於“世界是千變萬化的”(此爲客觀原因),人們“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此爲主觀原因),因此“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此爲結果)。同學們可以追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原因,可以尋求“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方法,可以闡發”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意義,也可以敘寫從”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中獲得的啓示,等等。總之,”只要與學者的這道題引發的思想感受有關,都符合題意。
話題作文出現後,這種聯想顯得更爲重要。法國作家茹貝爾說:“想象是靈魂的眼睛。”近幾年考生佳作連連,得到社會一致好評,關鍵就在打破了對同學們僵化思維的束縛,而鼓勵同學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想象是創新的基礎),人人皆能創新,這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二、關於立意
如果說”審題”是指明辨題目給的條件(題目或材料)和要求的話,那麼“立意”指的是對於題目給的條件和要求,明確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態度—肯定什麼,否定什麼;熱愛什麼,憎惡什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等等。
一篇文章的優劣,很大程度上不是看它的詞藻,也不是看它的結構,而是看它的”立意如何。立意,就是在對材料(題目)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提煉主題,向讀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作文必須“以意爲主”,“意在筆先”。因爲“意”(主題)是文章的“綱”,材料、結構、語言等要素是文章的“目”。”綱舉目張”,立好了“意”,也就是確立好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明人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但以意爲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基礎等級評分標準中的“中心突出”就是對立意的要求,那麼立意達標的技巧有哪些呢?
要立好意,同學們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立意的基本要求和立意的思維方式。
(一)立意的基本要求
簡單地說,四個字:準,深,穩,新。
1準——正確,鮮明
正確,這是寫文章的起碼要求。一篇文章,如果其主題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那麼這篇文章不可能成爲好文章。主題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其是否正確,關鍵不在於“寫什麼”,而在於“怎麼寫”,在於作者的思想認識水平如何。也就是說,作者的世界觀對作品的思想境界有直接影響,正如魯迅所指出的那樣:“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要注意學習,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考場上,有不少作文就是因爲沒有立意,或立意低下,造成失誤。如2001年大學聯考作文有同學將講“誠信的好處”和“不講誠信的”損害”都跟自己的具體利益掛鉤,體現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再如1995年作文題《嘗試》,有的同學忽視了立意的思想性和準確性,去寫一些格調低下的內容,比如嘗試吸菸、嘗試當小偷、嘗試初戀等等。這些”嘗試”的內容也許是真實的,但絕不是美的,是考生思維品質不高、愛憎不分明的直接產物。實際上,歷年大學聯考滿分卷,其立意的思想境界都是高人一籌的。下面一篇作文就是如此。
鮮明,是指文章的主題要明確,態度要明朗,愛什麼,恨什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毫不含糊。2001年的大學聯考話題作文”誠信”,有的同學就沒有在“能拋棄”與“不能拋棄”之間作出自己的判斷,從作文中看不出他們的價值取向,立意不鮮明。當然,不同體裁的文章,表現主題的方式是不同的。議論性文章、說明性文章多半是直接把觀點擺出來,或題目示意,或“開宗明義”,或“卒章顯志”,或”立片言以居要”去點題。而記敘性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說、戲劇等,往往是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來表達主題,或用含蓄的手法,讓人去品析。如屠格涅夫的《麻雀》。
麻雀
我打獵回來,沿着花園的蔭路行走,我的狗跑在我的前面。
忽然,它縮短步伐,開始潛行,似乎在尋覓獵物。
我沿着蔭路望去,見有一隻嘴部嫩黃,頭生柔毛的小麻雀。它是從巢中掉下來的(因爲風勢很猛,正狂搖着路旁的樺樹),立着不能動彈,失望地拍拍尚未豐滿的羽翼。
我的狗慢慢地走近它。當時,突然從身旁的樹木上落下一隻頭毛灰黑的老麻雀,勢如飛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來。它驚惶萬狀,倒豎了全身的羽毛,發出絕望而哀求的叫聲,兩次投向那齒牙發光的張大的口邊。
它爲救護而來,用它自己的身體庇護自己的小雀兒……但它整個的小身體面對恐怖而戰鬥了!它的音調哽咽而怪異。它雖恐怖失神,卻還是願意犧牲自己。
在它看來,這狗是多麼龐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因爲有危險,就高高地躲在樹枝上……有一種比它的自衛本能更強的力,使它撲下身來。
我的鐵萊莎(狗名)呆呆地立住了,倒退了……顯然也認識這一種力。
我急忙喚回了這驚愕的狗,而且懷着敬意走開了。
是啊!請勿見笑,我懷着敬意--對於那悲壯的小鳥,對於它那愛子的衝動。
愛,我想比死或比死的恐怖更強烈。全靠這個、全靠愛,物類的生命才得以團結而進步。
這篇散文詩,選擇了一隻老麻雀不懼強敵、捨命拯救小麻雀的事爲題材,其立意,就是歌頌愛的力量,爲了保護後一代,老麻雀可以犧牲自己。如果只寫雀狗之爭的有趣和驚險,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立意正確鮮明,也就是以往大學聯考作文要求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確”,“思想健康”就是要寫出傳統美德,反映時代的印記,抒發健康的感情。考場作文的過程,應是展示我們思想境界、淨化感情的過程。這裏還要注意的就是對社會的“陰暗面”問題,要體現出正確的感情傾向,要用積極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否則會有”思想不健康”之嫌。
2深——深刻、集中
“深刻”,要求全面駕馭題目或材料,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意義;“集中”,是指一篇文章(除了長篇小說、戲劇外)只能有一個主題,不能零亂、分散。古人說:“立意要純”,“意多亂文”,中心多了,就等於沒有中心,也無從達到深刻。主題是否深刻,往往反映作者對事物認識的程度。看下面一篇作文:
生命是什麼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與死,除了那幾聲歡呼,幾陣痛哭外,便再沒了別的。那麼,生與死之間的--生命呢?
我問:“你幸福嗎?”“幸福?我離百萬富翁還有十萬八千里呢!”有人如是答。於是,生命在他們眼裏就成了股市上跳躍的熒光屏、餐桌上的美味珍饈、豪華別墅加豪華轎車。
打開報紙:洪災、絕症、暴虐、謀殺……滿眼是苦苦掙扎的生命。
“有沒有想過某天失去生命的情形呢?”“咳,那麼忙,誰有空想那個!”是的,我們是太忙了。五彩紛呈的社會,變化萬千的信息,我們忙着學習,工作,研究,吃喝拉撒睡玩……因爲忙,所以有些人便也忘了生命。
生命是什麼?
有人說,生命是初生的無知,少年的純真,青年的朝氣,中年的穩健,老年的憤世嫉俗。
有人說,生命是母親的慈愛,父親的嚴厲,愛人的柔情,朋友的關切,是一切感情的組合體。
有人說,生命是夕陽襯落日,青松立峭壁,萬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陽春和白雪,是寶刀快馬,金貂美酒,是孤月冷歌的漂泊。
我是女子,而自古女子的生命就好像特別輕賤,我不妨也說,女子的生命是貂蟬輕舞的團扇,是昭君出塞的黃沙,是楊玉環拋上樹的白綢,是西子墜湖的漣漪,是綠珠濺落的鮮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竇娥赴刑場的怒火--都說是紅顏薄命。
現代的女孩子是幸運的,時代懂得尊重她們,欣賞她們。但是她們的生命卻有的揮霍於歌廳舞廳遊樂場中,屈服於鮮豔的玫瑰和精巧的禮物下。同時又得感謝上帝造物的公平,有很多的女孩富有才華,懂得自重,用生命詮釋另一種美的意義,劃出一道亮麗的風景。
生命是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多少人物,平凡的不平凡的,雖然他們都對生命持有不同的見解,但都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活過。不管他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驚世偉業,也不管他們是多麼碌碌無爲,都已化作一黃土。而現在的擁有生命的人們,不管你對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短暫,望君多加珍惜。
這篇文章寫得很大氣,上下古今,縱橫開合,在活躍的思維中透視出哲理和詩情。在縱論種種對於生命的感受以後,結合自身的性別,闡釋古今女性的命運和生命的意義。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對生命深切的感悟。另外,文章的語言駢散錯落,琅琅上口,令人稱道。不足之處是結尾顯得短促。
3穩——平穩、理性
即是平穩地把握中心,增強理性思考,嚴格按試卷要求作文。注意兩點:一是不要過分“標新立異”。我們提倡求新,但“新”要確保在正確合理的前提下;二是要選好角度。因爲題目或材料往往不是單義的,它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命題立意,那麼要選擇深有感觸、確有話要說的角度去寫。如果一味求新,而“新”又是同學們所不熟悉的,寫起來就難以展開,也不可能寫好。
4新——新穎、清新
文貴創新。“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這樣的文章方能給人以新鮮的生活感受和教益。“新”建立在作者對事物獨到、深刻的認識之上。文章還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古人主張“文以載道”,要積極表現社會主題。我們寫文章也要注意體現時代的發展,跳動時代的脈搏,歌頌美好的生活和健康的情感,鞭撻不良現象與醜惡。請看下面這篇2000年的大學聯考作文:
《紅樓夢》之我見
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當之無愧是中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說。其中涉及的許多問題,不同知識結構,不同認識角度和不同世界觀的學者有着不同的見解,由此而形成的“紅學”確實令世人矚目。作爲一個無名後輩,冒昧談談我對《紅樓夢》最深刻的認識--反腐敗。
《紅樓夢》中的賈府本是烈火烹油,花團錦簇的鐘鳴鼎食之家,可就是因爲有一幫腐敗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作堂金作馬”的赫赫賈府徹底覆滅。
賈府中的反腐敗鬥爭之所以失敗,首先是領導對反腐敗工作失之於軟,失之於寬。賈府的最高領導人賈政,自己也算是一個廉潔的幹部,有時也真想動動真格,對賈府的腐敗問題進行整頓。可是當賈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邊風,其“真格”也就變成了“銀樣蠟槍頭”。
其次,權貴勾結,包庇腐敗分子。賈母在賈府中雖無官無職,但她卻以賈府的太皇太后自居。她重用腐敗分子王熙鳳,包庇窮兇極惡的賈璉。賈璉在外養情婦,蓄小蜜,被人抓住把柄,告到賈母處,賈母卻包庇說:“小孩子們年輕,饞嘴兒貓似的,怎麼保得住不這麼着。”
再次,碩鼠當權,一手遮天,賈府中最大的碩鼠非王熙鳳莫屬。這個潑辣婦人常與其他腐敗分子同流合污。她“弄權鐵檻寺”,貪賄害命二條,爭風吃醋,設計害死尤二姐、鮑二家。她還靠着官家的權力,凡是賈府有什麼美差、肥缺、工程什麼的,誰送禮多就派誰去。除此以外,還帶出一大幫蛀蟲,弄得賈府烏煙瘴氣,加速了賈府這座大廈的傾覆。
最後,腐敗分子拒絕教育,壓制監督,也是反腐失敗的重要原因。賈府的焦大,自以爲勞苦功高,剛想對賈府中“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的不正之風進行監督,卻被捆了個五花大綁,塞了一嘴馬糞,扔進了後廚房。
“從《紅樓夢》中,經學家看到了《易》,革命家看到了排滿,道學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纏綿,流言家看到了宮闈祕事。”(魯迅語)而我卻看到了反腐敗。這也算是別具一格吧!
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辯證客觀地去看問題是首要的。
“反腐敗”雖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這位同學卻做到了“人有我新”。“新”在認識獨到,《紅樓夢》衆人皆熟,沒有想到這位同學卻以它爲材料做起了“反腐敗”的話題,且說出了那麼多道理;“新”在“舊題新做”,聯繫實際,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它體現了該同學對社會生活的深切關注,也展示了本文的認識價值。雖然文中有些類比和提法不很妥帖,個別語句也有毛病,但文章的內涵卻耐人尋味。
(二)立意的思維方式
立意是一種能力的展現,它是我們思維能力,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體現。創造性思維是思維能力中最重要的品質。近幾年的大學聯考作文愈來愈重視對創造性思維的檢測,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從應試這個角度講,作文的題目或材料對我們每個同學來說都具有可寫性,即每人都能動筆,都有話可說。這樣,立意“碰車”的可能性很大,立意都想到一個點子上,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會“千人一面,衆口一詞”,流於一般化,而閱卷老師又往往是“喜新厭舊”的。爲了在競爭中略勝一籌,立意就必須示新示異,超凡脫俗。“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文題或材料,我們要進行多向發散思維,充分藉助聯想與想象,求新求異。下面我們以創造性思維爲核心,談談立意思維常見的幾種形式。
1、因果聯想
依靠事物間的內在因果關係,展開聯想,即爲因果聯想。它可以是由因及果,也可以是由果及因,還可以是因果連環展開。看下面的題目:
面對秋天的落葉,一位哲人說:“它不是凋零,不是隕落,它是勝利者的凱旋。”
請你由此感悟,聯繫實際,寫一篇有哲理性的文章。
這段材料,要抓住爲何“是勝利者的凱旋”這個“果”來分析。因爲落葉在生命的歷程中,戰勝了狂風暴雨,爲新的生命風餐露宿,爲夏日撐起一片綠陰,爲秋天迎來累累碩果,耗盡了自己全部心血時飄然而落,不是“勝利者”是什麼?再由此聯想到這一類的社會現象,如歷史上的許多英雄人物“隕落”、老師甘爲人梯、春蠶等,正因爲如此,纔有社會的不斷進步。
下面是一篇典型的因果式聯想作文:
我愛柳樹
每當我到公園遊玩、賞花時,總要在池塘邊望幾眼青青的柳樹。有時,我竟看得出了神。那倒不是我與柳樹有什麼難解之緣,只是覺得柳樹不僅可愛,而且也很可敬。
說它可愛,無非是指它的姿容體態很柔美。的確,柳樹千絲萬縷,與蒼松翠柏的剛勁、挺拔的情調確乎是迥然異趣。然而,它也柔中帶剛,剛柔相濟。你瞧,池邊,柳絲低垂,婀娜多姿;你看,池中,柳影搖曳,臨風起舞。池上池下,柳動影隨,好像對鏡凝妝的少女,又如舞袖飄飄的仙子。看着這迷人的景色,我不由想起了一首描繪新春景色的詩來:”我想踏進這湖/舀起倒影一杯/一飲而盡--/讓你溶溶的綠水/澆灌我心上的花蕾……”此時,我心中盪開了希望和理想的漣漪,感到異常舒暢,如果把詩中的“湖”改成“池”來形容我那時的感受,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我喜愛柳樹,不但因爲它輕盈柔美的風姿爲湖光山色增添了不少嫵媚,而且因爲它有堅忍不屈的性格。柳樹的皮色呈灰白色,幹是那樣的纖細,彎曲地向上生長,枝條卻顯得分外的綠。它不需要種子。只要把枝條插進土裏,無需人去管理,自己就會默默地成長,真叫“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每當秋冬之交,寒風襲來,草木皆枯,那些看上去比柳樹堅實、粗壯的樹木,也經不起嚴寒的考驗,乖乖地卸下了蔥蘢的裝束,落個枝枯葉凋的下場。倒是一向被人視爲纖麗的柳樹,在風刀霜劍中奮力支撐着,它雖比不上經冬不凋的樺柏,但能以自己驚人的毅力,堅貞不屈地與西北風搏鬥着。再看冬去春來的時節,那些早早落葉的樹木遲遲不肯發芽,柳樹卻在寒冬的餘威下首先甦醒了,使勁地伸伸腰兒,暢懷地吮吸着那溫潤馨香的空氣,抖擻精神,像歸隊的勇士一樣,昂首挺胸。它望着腳下清清的塘水,迎着凜冽的寒風,不顧一切地率先吐翠,披上了嬌黃嫩綠的新裝,遙盼着小燕兒的歸來。這時,我們只要擡眼望去,枝梢間,煙紗霧幔,纖細的枝條上一個個嫩芽,像綴着玉翠,悄悄地給人間帶來了美好的春的消息。那情景彷彿是一首動人心絃的歌,一首表達美好信念的歌,一首生命的歌,一首迎春的交響曲!
柳樹默默地生長着,但它也有自己的理想。它要讓自己的幹長得結實些,再結實些,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別人。我想滿懷理想的柳樹是愛春天的,春天也是熱愛柳樹的。假如春天象徵着我們偉大的祖國,那我願做一棵柳樹!親愛的朋友,你呢?
柳樹,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枝葉婆娑的柔美體態,作者抓住這一點入題寫出了柳樹的外在美,道出了“我”之所以喜愛柳樹的原因之一。本文並未停留在對柳樹淺層次的描寫刻畫上,而是在此基礎上生髮開去,進一步挖掘柳樹的內在美--堅強不屈、朝氣蓬勃,進而道出了“我”喜愛柳樹的根本原因。
本文是一篇因果式聯想作文,由具體到抽象,由形體到精神,由外在到本質,由果到因,高度讚揚了柳樹的可愛可敬的品質,抒發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2、相似聯想
事物之間在性質或形態或功能上相類似,在人們的感知或回憶中聯繫起來,即相似聯想,也叫類比聯想。請看下面這篇短文:
二十六個字母的奇想
A挺拔的大山,向上只有一個休息的小站。
B人們啊,請不要滿足於八分的收成。
C永遠圓不了,是因爲每一次都半途而廢。
D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E一步一步地向上,才能看見遙遠的地方。
F是一把智慧的鑰匙,只送給鍾情她的人。
G運動員美的體形,來自於艱苦的錘打。
H只有團結,你我才能並駕齊驅。
I頂天立地,方顯出有志者的本色。
J水裏有鐵製的魚鉤,人中間何嘗沒有它。
K交響樂隊的指揮,凝視着整個的樂隊。
L一把不歇的鋤頭,開拓着荒蕪的土地。
M低谷與險峯,構成了多彩多姿的生活。
N未雨先到的閃電,你成了預示風雨的使者。
O周而復始,但不是簡單的重複。
P永遠不倒,是旗幟的天性。
Q阿桂走了,兒子猶在,孫子也不絕。
R要想有所成功,首先得跳過這”山羊”。
S彎彎曲曲,人生之路的象形文字。
T力舉千鈞,寧折不彎。
U不是一張安逸的牀,而是一個危險的坑。
V是取得勝利的標誌,是逃兵投降的手。
W有深有淺,當心汪洋中的暗礁與淺灘。
X是四通八達的路標,還是禁止通行的封條?
Y儘管是一株幼苗,但你知道向上的重要。
Z收慢速度轉彎,是爲了以後的迅跑。
作者以26個拼音字母,從外形特徵上展開了聯想,爲我們描繪了26種事物,既有情趣,也充滿了哲理,對人很有啓迪。這篇以聯想構思成文的短文,可謂經典。
相似聯想,在古詩文中出現很多,“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先秦諸子散文裏就更多了,像成語“葉公好龍”,“狐假虎威”等。《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篇典型的相似聯想之作。現在有很多人將古書中人物典故,聯繫當今社會實際,寫成文章,大多運用的是相似聯想。這種寫法,“故事新編”(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材料,寫今日的人或事,以諷喻當今),讀之會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3、推測聯想
它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已知的表象材料的內部關係,對可能出現的新的變化或結果作出推測的一種聯想。
許多科幻小說均用推測聯想。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被人譽爲科幻小說之父,早在直升飛機、雷達、導彈、坦克、潛艇等出現之前,他已經在小說裏把它們想象出來了。1999年大學聯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要求運用推測聯想去寫作。下面是湖北一考生作文:
重回百慕大
手術室厚重的金屬門緩緩地打開,懷特博士走了出來,對着緊張地盯着他的莎莉文搖了搖頭,把手一攤,不無惋惜地說:“我們迴天無力。”“怎麼會這樣?”莎莉文一下子癱坐到轉椅上,喃喃地自言自語:“就這樣結束了,這世界上惟一一個從百慕大海難生還的人,惟一一個能告訴我們百慕大奧祕的人……”“冷靜一下,或許還有辦法。”博士的話點亮了莎莉文眼中的一團火焰,但隨即又黯淡:“還有什麼辦法,人已經死了。”“記憶移植!”“記憶移植?”莎莉文重複着,眼睛又亮了起來。博士卻在此時有些猶豫:“當然,這只是我們的一個實驗方案,還從未在人身上試驗過,不知是否會有危害,你願作爲第一個試驗對象嗎?”莎莉文堅定地點了點頭:“爲了瞭解百慕大,我願意!”
無菌的層流室裏,靜謐得有些詭異,莎莉文坐在手術椅上,耳邊響起了博士剛纔的話:“你知道,人的記憶是由大腦褶皺引起的,我們要做的實驗就是利用一種經過編碼貯存的化學物質將他的大腦褶皺複製到你的大腦上去。不過在現階段,這一切只能依靠特殊設備進行,一旦離開了它,大腦就會恢復原狀?“多麼奇妙啊,我會擁有別人的記憶。”莎莉文想着,微微有些激動。“準備好了嗎?”對講機中突然傳來了博士的聲音。“一切就緒。”莎莉文輕快地回答着。“閉上眼睛,做深呼吸,然後戴上右邊的那隻頭盔,你會開始進入催眠狀態,記住,要回答我的問話。”莎莉文照着博士的吩咐做了。她的眼前開始慢慢地變得漆黑,突然,如一道閃電劃破天宇般,她看見了明亮的日光。看一看四周,自己正坐在一艘豪華遊輪上,藍的天,藍的海,一切都好平靜。遊輪就這樣靜靜地行駛着。這時,前方的海面突然開始旋轉,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如被一雙無形的大手拉住一樣,遊輪向裏面滑去,巨大的恐懼籠罩了莎莉文。“你看到了什麼?”博士溫和的聲音像從遙遠的天邊傳來。“漩渦……”莎莉文說完這兩個字,眼前又開始變得漆黑……
“據報道,經科學家懷特博士與女科學家莎莉文的共同努力,百慕大祕密已被揭開。研究結果表明,那裏存在着一個巨大的磁極……”播音員甜美的聲音還在繼續,莎莉文已沉沉地睡着了,夢中的她飛翔在百慕大的上空,她看見了藍的天,藍的海和真正的平靜……
這是一篇運用推測聯想寫成的成功之作。頗具吸引力的科幻故事,帶着幾分神祕色彩的故事情節,加上生動形象又不乏細膩的語言,給人很強的感染力。
4、逆向聯想
俗稱“反彈琵琶”,即向着人們正常的思路相反的方向思考,另闢蹊徑立意。這種聯想有兩類:一是變肯定爲否定,或變否定爲肯定,使兩者形成矛盾關係,如“知足常樂—知不足常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二是運用反義詞,使兩者形成對立關係,如“玩物喪志—玩物長志”,”皎皎者易污—皎皎者難污”。此法的特點是觀點新穎獨特,卓爾不羣。當然,運用此法要以切合實際爲基礎,否則立意就失去了根本,站不住腳。很多傳統觀點,一經逆向思維,往往是別開生面,如“班門弄斧—弄斧就要到班門”、“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不成規距,無以成方圓—成了規距,就能成方圓?”“兒不嫌母醜—兒要嫌母醜(不安於現狀,努力去改變母親現狀)”等等。“伯樂相馬”是歷來爲人們所稱道的,可下面一篇文章作者卻另闢蹊徑,一反傳統觀念,寫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有感於相馬不如考馬
一位曾被譽爲“伯樂”的人事幹部,最近卻頗有感慨地對人說:”我過去是很迷信伯樂相馬那套辦法的,被我相中的也確有些是“千里馬”,可是把他們放到領導崗位上去以後,大部分都沒有突出的表現。看來,伯樂的“相馬經”並不可靠。
這位人事幹部的話很發人深思。前一時期,兩千多年前的伯樂忽然交了好運,報刊上連篇累牘地表揚他,他的“相馬經”更是吃香得了不得,許多人以被稱爲“伯樂”爲榮。其實,伯樂那套“相馬經”並不足取,用現在的觀點看,不過是形而上學的東西。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伯樂相馬的弊端,就在這個“相”字上。相者,觀也,即察其毛色是否純淨,察其軀體是否俊偉,察其頭顱是否高昂,察其嘶聲是否亢奮,察其奔馳是否迅猛。當然,伯樂相馬也講究看馬的內在精華。有一次,秦穆公請他推薦一名繼承者,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穆公命九方皋去尋千里馬,三個月後,九方皋回報說馬已在沙丘得之,雄而黃色。穆公使人一看,說是雌而驪色的,很不高興,就責備伯樂說:你推薦的人,連雌雄馬也分不清,還能尋千里馬?伯樂辯解說:九方皋相馬,只注重內在精華,至於它的外形,是不在考慮範圍的,所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即使如此,我覺得這種相馬方法仍然值得懷疑。從理論上講,馬可能是千里馬,但它是否一定能達到日行千里的實績,恐怕就不一定了。在此我們隨便就可以拈出幾個影響千里馬跑出日行千里實績的因素來:
一曰:假如馬之脾性孤高自傲,它或者不肯輕易露一手,只願在有名有利的賽場上才肯拼命跑;或者只有當公子王孫騎坐時才肯日行千里,而平民百姓來使用,則對不起,日行百里也未必肯跑到終點;或者沾沾自喜曾經在千里賽場上獲冠軍的榮譽,從此就永遠吃這塊金牌的老本……那麼,此類千里馬,得之又有何益?二曰:假如它之本質嬌嫩畏苦,非好草料不吃,非平坦大路不跑,此類千里馬,恐怕也難當重任。三曰:假如它在高山峽谷,翻山越嶺,如履平地,但到平原水鄉,連一條小溝渠也不敢跨越;它或者長於千里草原,平川曠野敢於勇往直前,而崎嶇山路,則畏畏縮縮,不敢向前。由此來看,千里馬也不一定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能行千里也。
以上種種,均說明千里馬之所以能日行千里,並不單取決於馬的外貌內質,還取決於許多主客觀因素。難怪人們雖然選到了千里馬,卻往往有可能見不到日行千里的實績。單憑相,是很不夠的。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相來進行優選,不僅對人不可,就是相馬也不科學,此伯樂之大謬處,亦是當今某些“伯樂”之大謬處也。
我認爲,與其相馬,不如考馬。考者,即考查,實踐檢驗之謂也。三國時劉備徵江夏獲“的盧”一匹,荊州相馬權威們都說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會妨主。但劉備不爲所動,後他遇難時,“的盧”一躍飛越三丈寬的檀溪,救了劉備。馬真正千里良馬,非相能得之,而應靠考才行。考馬這道也有三:一是應從千里馬這生長環境中去了解,如所選之馬將來準備要放在艱險道路上使用,則不妨先於崎嶇之道考查之;二是將馬之所擅所短,與具體用途放在一起進行考查,如爲了拉車而選馬,則只需在擅負重之良馬羣會考選,如爲了賽馬而選馬,則可在擅快跑馬羣會考選;三是尚需瞭解該良馬之成長環境、脾氣習性,因爲任何千里馬都是有個性的,使用時,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對策。
5、多角度聯想
多角度聯想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思維方式。由於客觀事物往往有它的多面性,人們認識事物的立場、觀點、方法也不相同,“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作文的題目或材料往往也是多義的,因此,要求我們在立意時,要運用多角度思維,這樣思考,往往能爆發出求異創新的火花。“毛遂自薦”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一般理解多爲肯定毛遂勇於自薦的積極態度。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一是從社會環境角度,可以看出當時社會風氣的狀況,嫉賢妒能,“紅眼病”者甚多,故雖知毛遂之能,卻無一人向上舉薦,以至“三年得見”;二是從領導者角度,可以看出平原君的官僚作風,成天沉浸在“文山會海”之中,不深入實際,不瞭解下情,看起來天天在做事,實際上未做一件事,愛才(養士三千)只不過是“沽名釣譽”而已;三是從人才使用的角度,應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使用機制,多渠道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使更多的“毛遂”不至於被埋沒。
多角度聯想往往對一則材料或一個文題有着不同的理解,立意時可選擇其中一個較好的成文;在一篇文章中,同樣可以從不同角度,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想象。實際上,人的思維過程很少是“單打一”的,常常是“複合”的。下面這篇文章就是一例:
蕭規曹隨與邯鄲學步
毛書徵
近日重觀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引出我的一些聯翩之想。
作爲漢初“三傑”的蕭何,不僅對劉邦的得天下出力最大,而且對劉邦的坐天下也有首功。劉邦統率漢軍攻進秦都咸陽時,一般文武官員都忙着搶奪財物,擄掠美女,而蕭何卻趕到相府中,保護檔案文件,蒐集律令圖書,並當成寶貝似地整理珍藏起來。劉邦做了皇帝,蕭何因爲掌握了秦朝的文獻資料,對於全國的地理形勢、風土民情、秦制利弊等都非常熟悉。漢朝開國時,蕭何參照秦朝舊制,去劣存優,除陳布新,制訂了一整套符合當時國情民意的法規、典章和制度,對劉邦治國安民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應該說,蕭何是一個建樹頗豐、政績卓著的稱職官吏。劉邦死後,漢惠帝即位。不久,年老的蕭何亦病死,由曹參繼任相國。曹參的做法是一切政策法令全部依照蕭何所定,絲毫不加改變,堅決“按既定方針辦”。漢惠帝對曹參的這種率由舊章、無所作爲的態度很不滿意,曹參的理由是: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天下,又制定了一套規章法令,我們能夠一切照辦不失職就不錯了。實際上曹參是按照他一貫主張的清靜無爲的黃老學說來治理天下的。由於他墨守成規,做了三年相國,雖然沒有給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沒有新的建樹,與蕭何相比,就顯得政績平平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爲”蕭規曹隨”。
今天看來,像曹參這樣“故步自封”不足爲訓,而像壽陵少年那樣“失其故步”也要碰壁。這後一故事,《莊子•秋水》有記載:“……子獨不聞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其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漢書•敘傳》也有引述:“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這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告誡人們:只從形式上簡單地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和經驗,而忽視自己的特點,不結合自己的實際,其結果往往難免和“邯鄲學步”一樣,最終落個“匍匐而歸”的下場。
歷史上,一切善於治國安邦的有識有爲之士,幾乎都和蕭何一樣,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故步自封,難免步曹參的後塵,維持現狀而無所開拓;失其故步,很易蹈壽陵餘子的覆轍,前功盡棄而貽笑於人。今天,我們要富民強國,必須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實事求是、揚長避短地推進改革開放。前一段,有極少數人“邯鄲學步”,“失其故行”,要走“全盤西化”之路,想搬用”洋教條”來治中國,受到黨和人民的批評和制止,這是理所當然的。現在,仍有一些人墨守成規,用陳舊、停滯、僵化的觀點看待改革開放,想沿用“蕭規曹隨”的辦法來治中國,顯然也是行不通的。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這兩種傾向都不能治國安邦、振興中華,因爲他們的共同癥結都是嚴重脫離中國的實際。當前中國的最大實際是生產力水平很低,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就是從這個實際出發,探索解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樣一個偉大而豐富的實踐問題。脫離黨的正確路線的軌道,堅持“蕭規曹隨”的僵化觀點和“邯鄲學步”的“全盤西化”,都只能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背道而馳。
本文運用了多種聯想,而聯想的發端事物是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由京劇這一小段故事想到蕭何一生的政績,是相關聯想;由蕭何而下,說到曹參,也是相關聯想;由曹參的“故步自封”想到壽陵少年的“失其故步”,是相反聯想;由古人的“邯鄲學步”想到今人的“全盤西化”,是相似聯想;由“蕭規曹隨”想到今人的墨守成規,是種屬聯想。結論是:脫離黨的正確路線的軌道,堅持“蕭規曹隨”的僵化觀點和“邯鄲學步”的“全盤西化”做法,都只能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背道而馳;今天,我們要富民強國,必須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實事求是、揚長避短地推進改革開放。這個結論在當時是很深刻的,是很有針對性的。
聯想的方式還有很多,如對比聯想、相關聯想、換位聯想、連鎖輻射聯想等,在此不一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