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國小語文教學精彩言論集錦

語言運用 閱讀(1.78W)
國小語文教學精彩言論集錦

語文教育觀:
◆《教育的信仰》朱自清——《國小語文教學》2007.12
教育的價值是在培養健全的人格。
……首先須有溫熱的心,能夠愛人!須能愛具體的這個那個的人;不是說能愛抽象的“人”。能愛學生,才能真的注意學生,才能得學生的信仰;得了學生的信仰,就是爲學生所愛。那時真如父子兄弟一家人,沒有說不通的事;感化於是乎可言。
我願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爲信仰的人!
◆《略論語文素質教育》王尚文——另載
……語文素質以語感素質爲核心。語感是社會的人與語言這一對象相適應的“深刻而豐富的感覺”(馬克思),是人們直覺地感知、領悟、把握語言這一對象的一種能力、一種方式、一種結構,是把人和語言從而和社會、文化連結起來的紐帶,是人之爲人的基本特徵之一。
在語感素質這一核心外層的五個要素是:一、語言作品的內化。
語文素質……主要由語言作品不斷內化而生成的,爲主體所內化的語言作品的數量、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文素質的高低,是語文素質所由構成的第一要素。二、語文知識的積澱。此所指語文知識,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等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知識。三、語文思維的發展。此所謂語文思維是指主體在讀寫聽說活動中與語言同步展開的具體的思維活動與思維能力,包括對交際對象、情境的辨識、判斷,聽讀內容的領悟、把握,說寫目的、思路的確定、調整,說寫方式的斟酌、推敲等等。四、語文情趣的養成。語文情趣是讀寫聽說實踐的原動力。……語文情趣基於人愛美的天性,是形成於後天的對語文之美的愛好與追求。五、語文潛能的蓄積。“語文潛能”包括:(1)運用語文知識、技能和開發語文思維的能力;(2)繼續學習的願望、要求和能力,包括方法論的修養;(3)自我評價的能力。
……
語文素質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歷時性與共時性統一的概念。……總之是一個主客觀諸多因素長期交互作用的過程,因而具有縱向的漸進性與橫向的穩定性。
……
語文學科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當務之急是轉變觀念。……我們千萬不能把語文教學僅僅看成是學會操作語言這一工具的“技術訓練”,把眼睛只是盯住某些可以量化、標準化的知識、技能,而應準確、全面地理解語文素質,從而真正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語文素質教育還必須引導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首先是語文素質與人文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同時是語感素質這一核心與其外層的五個要素的全面和諧地發展,外層諸要素之間的全面和諧地發展。
語文課程性質:
◆《國小語文還姓“小”》沈大安——《國小語文教學》2009.7
國小語文姓“小”,是說學語文教學的定位要低。要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把握好文化知識和情感體悟的“度”,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感受中外文化,從中汲取營養,而不是將成人視角所鎖定的文化內涵強加給學生。
國小語文姓“小”,是希望教師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要深,學生的講解宜淺。……閱讀需要感悟,但這種感悟只是在學生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先求正確對規範、通俗易懂,然後再求生動形象,有文采,有文化內涵。
國小語文姓“小”,是希望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地看待他們,努力去理解他們,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正如海德格爾所說,教師的任務是“讓學”——“他得學會讓他們學”。
◆《語文是什麼》於曉琳——《國小語文教學》2009.4
語文是什麼?
學者說,語文是文字,語文是文學,語文是文化。
詩人楊子忱說,語文是“一株大樹/高高/高高/這樹/曾育下多少/芬芳的桃李/一縷長風/飄飄/飄飄/這風/曾吹開多少/綻放的花苞……”
崔巒老師說,語文是“花的事業,根的工程”。語文如花——這是一個美麗的事業,語文似根——這是一個艱辛的工程。
◆《人文說和工具說的分歧》王尚文——另載
粗淺地說,人文性是指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雖然它的邊界是模糊的,但它的核心內涵卻是清楚的。它可以包容思想性,思想性僅僅是人文性這個內涵豐富深刻概念的一個層面而已,思想性不能等同更不能取代人文性。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說到底,語言學本質上是一門人文科學。它跟別的人文科學一樣,可以儘量利用技術科學的幫助進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會變成一門技術科學。”
語文這科當然要教語文知識及有關技能技巧,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但它絕對不是工具學科,而是人文學科;它的基本特徵是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工具性僅僅着眼於語言的技能技巧,而人文性卻指向人。作爲人文學科的語文學科,不是站在工具的角度,而是站在培養人的高度來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
……
即使僅僅着眼於語言的教學,人文說也比工具說更符合教學規律。……言語的生成與理解都與人的思想、情操、品格、胸襟、視野以及生活體驗等等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人、人的心靈,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聽讀教學在本質上是課文言語向學生文化心理結構的內化(即課文的言語形式主體化於學生的語感,其言語內容主體化於學生心靈),說寫教學在本質上是學生的心理結構在言語層面上的外化(即學生的語感客體化於言語作品的形式,學生的心靈客體化於言語作品的內容)。
教學藝術(綜合):
◆《語文教學的整體觀》楊再隋——《國小語文教學》2009.5
就閱讀教學而言,文本又是一個整體,其中有文本形式的整體、文本內容的整體和文本形象的整體。……語文教學要從整體入手,引領學生在文本的整體背景上研讀,最後迴歸整體,從而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
整體不是生硬的、呆板的、僵化的整體。在教學中我們主張:
在聯繫中豐富整體。文本是書面語言的整體,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存在着這樣那樣的聯繫。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發現聯繫,尋找聯繫,研究聯繫。教學活動正是在揭示這些聯繫和關係中,揭示方法,發現規律,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究精神,提升思維品質,從而拓展整體,豐富整體。
在整合中提升整體。教學中,應強調各個板塊之間的相互呼應,以發揮“整合”帶來的最大效益。例如,閱讀和識字、寫字的結合,閱讀和聽說的結合,閱讀和寫作的結合等等,注重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
在變化中美化整體。教學就是要讓教與學組成共時、多向、交互的教學活動,把學生主體的單數變爲學生羣體的複數,使之在積極的、充滿生氣的交互活動中,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碰撞、情感溝通、智慧互補、資源共享,從而不斷生成新的思路,形成生成鏈,產生生機勃勃的教學生態。
◆《“留”出一片語文學習新天地》馬蘭——《國小語文教學》2009.9
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時,少一些窮追猛打,多安排一些彈性空間,留下時空讓學生自主體悟、消化、吸收……
教學過程中,少一些瑣碎的講解,少一些沒有價值的追問,留下一些時空讓學生朗讀、背誦……讓學生在多讀多背中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提問過後,少一些急不可待,少一些化整爲零,不要怕暫時的“冷場”,留下一些時空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去感悟、去組織內部語言,使問題成爲學生潛心會文,語言表達、思維發展的助推器。
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留給學生選擇的空間,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留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
◆《教學的“味道”》周振芳——《國小語文教學》2009.10
甜味。好的教學應該有溫馨的教學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輕鬆的心理狀態,能讓人全身瀰漫幸福的感覺。
辣味。課堂教學要來點刺激,激起學生的學習願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專注,更加有效。
鹹味。一堂好的課,應該讓學生學到點實實在在的東西,有那麼一點看得見的長進。……給學生提供精神發育必需的養料。
怪味。教學中要來點新奇的做法,讓學生瞪大眼睛,專注於課堂。如板書方式、評價語言的更新。
調味。用一點幽默,讓課堂上有一點笑聲,有一點趣味。
◆《閱讀的夢想》高子陽——《國小語文教學》2009.12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存在着這樣的現象:自國小三年級起,學生錯別字開始增多,爲了糾正學生的錯別字,老師們花費的心血不少。然而,多年的實踐證明,僅僅靠課堂上教師反反覆覆地聽默寫,靠單純的、機械的作業重複,耗時多、效果微、難持久。美國有關的教學資訊表明,美國的孩子一至三年級單詞拼錯、寫錯的情況比我國的孩子要多得多,但老師們並沒有在立即糾正上花費心思。他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大量閱讀,他們認爲大量閱讀能夠讓拼寫錯誤逐漸減少。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我堅信,把反覆、機械的母語教學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去大量閱讀整本書,這是每位語文教師不應該也決不能拒絕的。
……每週堅持讀一本書,一生不停止的堅持每週讀一本書,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人之閱讀夢想變成現實的最簡約的方式。
◆◆《教學三境界》孫雙金——《國小語文教學》2009.3
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有三種境界。一重境界:心中有案,一心只爲教案走。二重境界:心中有文,讀懂課文萬事休。
三重境界:心中有人,教育乃是喚醒人。……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一個生命喚醒另一個生命,一個思想點燃另一個思想,一個智慧激活另一個智慧!教育永遠的着眼點是人,而不是案,不是文!
◆《教語文,其實不簡單》賈志敏——《國小語文教學》2009.2,
太多的資料補充,太多的媒體演示,太多的“非語文”、“泛語文”活動,太多的形同虛設的小組討論、大組發言等,凡此種種,都減損了語文學習的功能。一些閱讀教學脫離課文的語言,教師天馬行空,隨意發揮——或對人文內涵的深挖細找,或進行大量的“泛語文”活動,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上,要“學語習文”。教語文,就是在課堂上,教師借課文作爲例子,教會學生說話、寫話,切實掌握運用母語的規律。語文課,要有十足的“語文味”,要“像語文課”,要“是語文課”。
寫字教學:
◆《以學定教改革識字教學》辛亮——《國小語文教學》2005.7
識字教學改革需處理以下關係:
正確解決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才的關係。漢字教學不能只求識字的數量,還要注意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正確處理識字與寫字的關係。
注意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加快識字步伐。
處理好識字質量和數量的關係,提高認字教學水平。
處理好重點與一般的關係,分階段、分層次開展識字教學。
正確解決學生學與教師導的關係,在低年級注重教師在識字教學中的示範作用。
課堂教學:
◆《讓有效教學在課堂落地生根》陳先雲——《國小語文教學》2009.1
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學生能獲得較多的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與發展,學習態度和習慣得以養成。
實現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是三維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這裏所指的過程,狹義地講,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方法主要指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環節、步驟。提高語文叫雪兒的有效性必須做到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方法的行之有效,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要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最大的語文教學效果,必須緊緊抓住語言文字訓練這一條主線,儘可能剔除教學活動中的一些非語文學習的因素。
◆《我與語文:行走在詩情畫意中》肖紹國——《國小語文教學》2009.6
我心中理想的語文是——文化味、語文味、兒童味、智慧味俱全的詩畫語文。“詩”乃文字,“畫”乃視像,“詩”與“畫”的互現,或者說文字與視像的互現,是詩畫語文的理想和信念。
寫作教學:
◆《還孩子自由馳騁的天地》張光瓔——《國小語文教學》2009.8
作文本來就是“有感而發”,“爲自己寫的”。在這些孩子的心裏,作文的的確確是隻屬於自己的天地,絲毫沒有爲別人寫的意識,因此毫無框框,想些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無拘無束,自由馳騁。如果還孩子作文的“自由”,“寫什麼”自然就會從生活中來,毫無必要去編、背、套別人的材料;如果還孩子作文的“自由”,更沒必要去“拔高”,而是怎麼想就怎麼說,表達的是兒童的真情實感——一幅幅純真可愛的面孔自然就躍然紙上啦!
可見,作文教學首要是觀念轉變,引領孩子走進自己多彩的生活,積累自己多味的故事,把握住屬於自己的一片自由的天空,縱情馳騁。再從閱讀入手,豐富情感,積累語言,學些章法,寫作文就並非難事了。
◆《朗讀與寫作》遲子建——《國小語文教師》2009.9
我覺得朗讀可以最直接的品味到語言的美。有的句子富有陰柔之美,便可以輕聲細讀的對它淺吟慢讀;而有的句子富有陽剛之美,讀它時就會用激越高亢的聲調。朗誦不僅幫助我們體味到文字的旋律美,還可以激發我們對作文的興趣和熱愛。想着有些文章讀起來如此朗朗上口,如臨仙境,誰能按捺住一試身手的激情呢?
朗讀能培養我們對文字的感情好寫作的勇氣。……在朗誦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喜歡上了文字,並且生髮了要駕馭這些文字的慾望。這可貴的慾望就是靈感襲來的前兆。所以,我覺得中國小生應該注重朗誦,注意——是朗誦,而不是背誦。
命題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設置了一堵厚厚的牆,如果只是在牆的陰影下徘徊,寫出的文章必然會老氣橫秋,毫無生氣。可是,如果你穿越了這堵牆,就會看到別緻的風景。
如果不想使自己在寫作時陷入庸常立意的泥淖,我認爲一定要嘗試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問題。這樣,能使你的思維始終富有新鮮感和活力,從而使由此生髮的文字散發出一股與衆不同的氣息。
◆《語文表達訓練要處理好三個關係》張志公——《國小語文》2007.10
表達訓練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口頭與書面的關係;二、模仿與創作的關係;三、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這幾個方面都有階段性。口頭能力發展在前,書面能力發展在後;開始學習時模仿較多,有了一定基礎逐步自己創作;先掌握局部,逐漸掌握整體。……進入國小以後,逐漸增加書面訓練,但是口頭訓練在整個普通教育中要一直受到重視。
三種關係,每組之間的兩個方面即是有區別,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包容的。口頭、書面、模仿、創造、局部、整體,六者互相結合,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訓練方式。
教學評價:
◆《語文教學評價改革的重點》董蓓菲——《國小語文教學》2006.4
在評價內容方面,應以語文教學目標爲準則,突出能力考覈。國小語文教學評價應該結合具體課文內容着重考覈學生理解力、判斷力、綜合力、蒐集資料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考察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從有關資料中發現新知識的能力。
其次,在評價方法上要靈活多樣,要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再次,在成績的使用上,要強調學生個人成績的縱向比較和與教學目標的具體比較,少與他人做橫向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