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咬文嚼字>

鄉音無改鬢毛衰是“shuāi”還是“cuī”?

咬文嚼字 閱讀(7.32K)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賀知章的著名絕句《回鄉偶書》之一,上世紀就編入教材,成爲人人皆知的名篇。隨着教學改革的推進,這首詩不僅入編國小教材,(語文版二年級上冊115頁的第25課),還編入了國中教材(語文版七年級上冊165頁的第25課),而且均是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作爲教科書,“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語文課程標準語),但就這首詩在語文版教材中的兩次出現,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讀音,自然就是兩種不同的含義。其中二年級教材中讀“shuāi”(教材中如此注音)七年級教材中註釋爲:“[鬢毛衰(cuī)]耳邊的頭髮疏落。”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註釋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據,這無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現不同的音和義,這就令人費解了。我們編排教材應該考慮傳承性,要儘可能避免有爭議的現象發生。
1985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衰”的註釋。有四個義項: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記•李斯列傳》“物極則~。”《戰國策•趙策四》“而臣~。”②cuī。減少。《戰國策•趙策四》“日食飲得無~乎?”(每天飲食沒有減少吧?)③cuī(崔)。等級次第。《左傳•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糹衰”。古代喪服的一種。《荀子•禮論》“無~麻之服。”
先從詩律方面來看。《回鄉偶書》是唐詩,屬於格律詩,也就是近體詩,除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以外,偶句必須入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根據格律詩中絕句減半的特點,《回鄉偶書》如果是首句就入韻,“衰”就應讀“cuī”押平聲韻“uī”;如果不是首句入韻,而是偶句入韻,則就讀“shuāi”,因爲末句是平聲韻“ái”,且也符合唐詩“一韻到底”的格律要求。
從字義方面來看,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衰”的註釋①將其讀爲“shuāi”理解爲“衰老”,“兩鬢斑白”而顯得“衰老”嘛!這符合人的生理現象——人老是從“兩鬢斑白”起,進而全白,也還說得過去;如果讀“cuī”,就只能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衰”的註釋②,將其理解爲“減少”,這才與七年級教材中的註釋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於唐詩的格律要求。
人是“兩鬢斑白”而體現“衰老”,還是“耳邊的頭髮疏落”,這是生理學研究的問題,筆者未作過這方面的觀察考證;兩種注音和註釋誰是誰非,本人才疏學淺無法評判。但就語文教材本身,應該注意其範本特徵,注重其示範性,畢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同一版本的教材應該對古典文學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儘可能避免各年級教材有“今此昔彼”的現象發生,儘量不要讓我們語文教師感到爲難,更不要讓語文教材在我們師生中失去它應有地位。

鄉音無改鬢毛衰是“shuāi”還是“cuī”?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團澤中學 李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