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介紹風俗的作文(通用43篇)

作文 閱讀(9.28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介紹風俗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介紹風俗的作文(通用43篇)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團圓的節日,而在我們中國,每到農曆八月十五,就是親人團聚、全家團圓的好日子--中秋節。

中秋節的時候要吃:石榴、板栗、煮毛豆……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餅,我知道月餅是圓的表示着“大家一起團聚“的意思。我吃過:火腿月餅、水果月餅、蛋黃月餅、豆沙月餅、五仁月餅……我最愛吃的是蛋黃月餅,它不像水果月餅那麼甜,也不像火腿月餅那麼膩,它有點鹹,又香又軟。我聽媽媽講過一個故事,在媽媽小的時候,她和姨媽把外婆爲中秋節準備的月餅翻了出來,結果老媽饞不住,把月餅偷吃了一點,過節的時候外婆發現月餅被偷吃了一些,問是誰偷吃的,可一個也不承認,結果害的姨媽也被外婆收拾了一頓。我們現在倒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也請大家過節別吃太多的月餅,不然很容易拉肚子。

中秋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賞月,可是玉溪那天天陰,沒有看到月亮,真是遺憾哪!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

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

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衆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着紙,紙上寫着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爲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

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我的民族——壯族的風俗。

壯族是一個勤勞善良,豁達樂觀,十分有特色的民族,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先來介紹壯族的服飾吧。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爲藍黑色,褲腳稍寬,頭上包提花頭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壯族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顏色十分豔麗。

對壯族的服飾做了介紹,那麼,有沒有關於壯族的節日呢?有的。“三月三”歌節就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壯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歡唱山歌,會定期舉行山歌會,稱爲歌圩。歌圩,在農曆三月九年級最爲隆重,壯族人民會在這一天對歌。這就是“三月三”。在三月三這一天,人們還會吃五色糯米飯。三月三的前一天,家家都會準備五色糯米飯,這是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分別浸泡糯米,做成白、黑、紅、紫、黃五種顏色的糯米飯,色彩鮮明,就爲明天的三月三準備吃食。除此之外,在三月三,還有碰彩蛋、叫竹竿、拋繡球等活動。怎麼樣?壯族的風俗活動是不是很豐富呢?

壯鄉之美,源於壯鄉之特點。這就是我的民族——壯族的風俗。你的民族呢?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4

老家的人們都愛唱戲,更愛聽戲。每逢村子裏有了什麼喜事,必定先請個豫劇班子,在家門口搭個戲臺,這麼唱下去。一般持續三天左右,這三天裏,可忙壞了人們:一大早兒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後回家拿個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飛也似地趕去看戲,只怕耽誤了劇情。

看戲時,人們把整個戲臺“包圍”得水泄不通,裏三層外三層的,就像蠶吐出的絲,裹得緊緊的。若是你來晚了,那就站在外面豎着耳朵聽吧,這人羣是任憑你怎麼擠也擠不進去的。

豫劇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馬金鳳等,她們可是諸多戲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歡聽常香玉的戲曲,她的聲音變幻無窮,有時如大海的濤聲般渾厚,有時又如小溪的流水聲般恬美,有時候喜氣洋洋的,有時候又使人感到無比的憂傷。

出門在外的遊子聽到這熟悉的鄉音是都會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幼時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她哼唱着豫劇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說並不會留太長時間。我很驚奇,問:“難道北京不好嗎?”姥姥搖搖頭,說:“這裏沒有使我魂牽夢縈的豫劇!”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風習,我處在漢族家庭裏,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漢族的民放風俗吧!

漢族是五十六人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漢族是原稱爲“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自漢代開始稱爲漢族。漢族飲食中的習俗有“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粘糕,吃粘糕的習俗。另外,漢族地區過年的宴席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千百年來盛傳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朋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捲、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農曆二月八年級吃豬頭,咬蠶豆,結婚慶典中喝交杯酒,鬧洞房。老人過壽時吃壽桃、壽糕、長壽麪,都是節日習俗中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個朵民族之花,雖然每個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但是我始終愛着我的民族,不管別的民族再好,我還是愛它。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6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我們就一塊兒吃甜甜的糉子。

每年端午節,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因爲“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的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是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賽龍舟、吃糉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7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是閤家團圓的好日子。我國不同的地方,中秋節有很多不同的習俗。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糉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很多地方的人們都有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的習俗。月餅作爲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着人們的美好願望,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從宋代一直延續至今。

每到中秋節,我們全家吃過團圓飯以後,媽媽就忙着準備拜月光的儀式。我會幫媽媽擺上很多水果和傳統賞月食品:田螺、柚子和芋頭等等,當然少不了我最喜歡吃的月餅。知道我爲什麼喜歡吃月餅嗎?因爲月餅裏面的餡兒可好吃了,甜甜的,滑滑的,很細膩。

中秋節有月餅吃,所以我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中秋節。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8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源自一個傳說。

在古時候,有位名叫屈原的人,他在國家衰敗之時,想爲國家出力,卻懷才不遇,憤而跳江。他當官時,爲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念及他,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用糉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希望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屍體。因此,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就吃糉子悼念屈原。

如今,吃糉子已經是成爲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糉子下鍋不久,就有一股若有若無的香氣在空中飄蕩,讓人神清氣爽。糉子煮好了,將其剝開了,不用刻意的擺盤,只需將糉子隨意放在盤子上,綠油油的糉葉拖着晶瑩剔透的嫩白色糉身,米粒色澤飽滿,透着光芒,每一粒都是橢圓,一個個挨挨擠擠,卻又各不相粘,讓人垂涎欲滴。幾顆紅棗像寶石一樣點綴其間,令人食慾大增,又像是一件精細的藝術品。這難道不是大師之傑作嗎?

片刻,糉子特有的香氣便吸引着你的味蕾,那是糉葉的清香、糯米淡淡的香甜和紅棗的甜香。撒上一勺白糖,放入口中,滑滑嫩嫩的糉子嚼勁十足,那味道在舌尖上回蕩,忍不住細細品味。

這一個個民俗文化,是五千年華夏文明中一顆顆明珠,我們要讓它傳承下去。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9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裏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曆正月七年級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

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時間爲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羣結隊地舉着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0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第一個節日便是臘八。

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在臘八這天,是要“炒冬”、“熬冬”的。“炒冬”就是炒瓜子、花生等堅果,而“熬冬”則是熬羊肉和羊頭、羊肚等羊雜。爲過年做準備。在忙碌一天後,大人們會在羊骨湯里加上羊肉丁和黃軟米,熬上一鍋香噴噴的羊肉丁丁飯,孩子們都會滿滿的吃一大碗,彷彿這一碗下去就會驅散整個冬天的寒意。

過了臘八,天氣漸漸開始轉暖,但街上人並不多。年,纔剛剛開始。

到了臘月二十三,在鄉下是要送竈王的,祈禱來年是個幸福年。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寄託着人們萬象更新和事業一帆風順的願望。從這天起,人們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緊接着,除夕到了。一大早起來,要貼對聯、窗花和福字,還要掛燈籠,再做一些油炸的小吃。中午,大人們在家中準備年夜飯,孩子們就在一旁玩耍。傍晚,豐盛的年夜飯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共吃團圓飯。在我家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魚。“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最後則爲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當午夜新年第一聲鐘聲敲響時,各家各戶都會放花炮,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絢麗多彩的煙花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大年七年級比較冷清,但大年八年級就不同了。這一天,人們都會訪親拜友。在以前,街上的商鋪可都是初六纔開張,但今天已經開了一些,爲人們走親訪友提供了便利。

正月初六是我們這裏的小年。會有秧歌隊出來表演,觀看的人也不少,可卻沒有正月十五的人多。

正月十五元宵節,可謂是盛大喜慶。白天,所有的秧歌隊聚集在一起,在大街上扭起秧歌,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每一支秧歌隊的人都很多,但觀者更多,把舞者圍得是裏三層外三層。人們跟隨着秧歌隊緩緩向前,遠遠望去,像是人流裏有一條蜿蜒的長龍在舞動。入夜後,人們會觀花燈、猜燈謎。花燈的樣子每年都不一樣,有拜年的福娃,有象徵着延年益壽的仙鶴,有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種類繁多,看得人眼花繚亂。回家後,一家人圍坐桌旁,吃着美味的元宵,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十五過後,就到了正月二十三。這一天是放禮花的日子。晚飯過後,人們早早出門去指定的地點,只見天空中到處都是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禮花,給原本就美麗的天空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正月二十三過後,孩子們也都去上學了,但年還沒有過完,一直要到二月八年級龍擡頭過後,燈籠摘了,這年纔算過完了。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1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山西,也有自己的風俗——包餃子。

爲什麼吃餃子呢?傳說女媧造人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耳朵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除夕和麪吃餃子有團圓的意思。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北方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

到了除夕傍晚,我們一家人忙活起來,開始準備食材。媽媽開始和麪,把白花花的麪粉加水,一攪、一和、一攪、一和……和好之後就等醒面了。爸爸開始切菜和切肉,“噹噹噹……”過了一會兒,菜和肉已經切得碎碎的了,在放在盆裏拌出一盆香噴噴的餃餡。

終於準備妥當,大家圍起來開始包餃子了。媽媽負責揉麪和擀皮,爸爸和我負責把餃子包好。媽媽揉好面後,就把麪糰平均分成小麪糰。一開始我感覺如同伴隨着擀麪杖“咯噔,咯噔”的伴奏,然後白白胖胖的麪糰鑽過擀麪杖就成了麪皮。我和爸爸拿着麪皮,用勺子挖起餃餡放在麪皮中間。接着扁扁的麪皮躺在手掌心上,我覺得如同小肉丸一樣的餃餡,坐在像白毯子一樣的麪皮上。後來我們就把圓圓的餃皮沿着邊合攏,包裹住餃餡。我想到了我洗完澡裹浴巾的樣子。最後,我們把包好的餃子一個個整齊的擺放在盤子裏,如同一盤盤可愛的金元寶。我感到無比的快樂,這是我們全家人一起動手合作的時刻。有的是胖胖的,圓的像一個球的餃子;有的一律是又扁又長的;還有的是大小勻稱的,像一個耳朵。

接下來就要煮餃子啦!鍋裏翻滾的開水“嘩嘩”的響着,熱騰騰的蒸汽佈滿了整個廚房,白白的金元寶下了鍋,在翻滾着,媽媽小心翼翼的在鍋裏攪拌着。

可我再也等不及了,一直在廚房門口徘徊着。等啊等啊,等啊等啊,終於,媽媽出來了!餃子端上來了,碗碟都準備好了,我們開始向餃子發起進攻了。我們吃完了餃子,看着春晚,聽着門外的鞭炮聲,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家裏充滿了和諧相處的味道。

“裏鄉三裏遠,別是遠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讓我們也去了解不同地方的風俗吧!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2

花垣苗族節慶較多,除春節、春社、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與漢族相同的節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節慶:

趕年場(調節)農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約定地點、日期趕場。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裝聚會,各地藝人歌手、獅子龍燈雲集,年場內人流如潮,異常熱鬧,人們可盡情地坐鞦韆,觀看獅子、龍燈、武術、雜耍、刀梯、聽歌手對歌,青年人趁機物色情侶。

櫻桃會縣內排碧、排料、董馬庫一帶,多產櫻桃樹。每年農曆三月櫻桃成熟時節,當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約聚會櫻桃林中,對唱苗歌,進行社交活動,時間半月左右。這種活動苗語中意爲摘櫻桃。

趕秋趕秋是花垣苗族比較隆重的節慶。苗語叫趕秋場。每年立秋這一天逢哪一個地方趕場,那個地方就是這一年的秋場,苗族人民穿着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涌來,這便叫趕夥。此時,還是莊稼成熟、豐收在望時節,故有慶豐年之意。年長者,親情逸緻,意氣風發,年輕者,三、五成羣,尋情會友。其他人則利用趕秋這一天,做生意買賣,渴望生意興隆。所以,這一天的秋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趕秋場除了舞獅、打猴兒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數打八人秋。這種鞦韆,外形紡車一樣,高約8米,可以轉動,8人秋,漢族人稱爲八人秋,一個秋可坐單人也可坐雙人。八人秋用人力轉動,當快速轉動停下來誰在晨高處,誰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搖秋的人就不放他下來。

至1999年,已成功組織了7屆赴秋節,每屆觀衆均達數萬人之多。

吃新苗族以農耕爲主,一年所望是嘗新。每到夏熟時節,各地自定一日爲吃新節。是日,家家戶戶除辦酒肉外,還將新包穀、稻,新辣子、茄子、豆夾等採回家中,做成飯萊,先祭祖祭神,後全家人品嚐,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飢餓。

掛社花垣苗族在對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壽禮日,稱爲掛新。立春後第五個的日子叫做社日。這幾天有新立祖先的兒女都要上三條新鮮的蒿萊(苗語爲山務)和野萌蔥(諧語爲光),洗淨切碎,加上臘肉丁,花生米、芝麻、紅棗、冬筍、豆腐乾、豬油等煮成社飯拿去新喪祖墳祭奠。滿了三年不再掛新,僅在清明節祭奠。掛新回來,全家圍桌而食,再用以饋贈親鄰。現在社飯不僅是一種祭祀供飯,而是立春以後的美餐。腸肉、蒿萊、葫蔥合在一起蒸煮後,打開鍋蓋滿屋皆香,吃到口裏,餘味無窮,據傳還有防病健身之效。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3

在我的故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七年級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故鄉的春節,你們的故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我的故鄉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美麗小城揚州。我們故鄉過年的習俗大概從臘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那時候已經充分感覺新年的腳步離我們是越來越近了。

我們故鄉一般臘月二十四這天撣塵,用雞毛做的撣子將屋裏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塵都要打掃乾淨,然後給竈王爺上好香,帖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對聯,送竈王爺上天,稟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況,和我們家的大小事情。記得那時在家給竈王爺上香帖對聯要相當嚴肅的,要誠心誠意的,這樣竈王爺纔會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保我家平安。

接着就要將家裏的被褥牀單衣服什麼的全部洗乾淨,將屋前屋後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几淨,乾乾淨淨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酵,發酵的時間就可以準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在想來家裏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現在的對聯一般是買現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別人一來,爸媽都會對別人炫耀那是我兒寫的對聯,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時候是特盼着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爲晚上的年夜飯準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涼菜熱菜準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着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着放煙花,點着了放孩子手裏,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後我們打牌,爸媽會去準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

第二天早上,我們兄妹幾個都會起得很早,去放自來水,也叫搶財神水,誰第一個搶到誰今年就會行大運。然後開大門,看見木材,要說發財,討得吉利,看見芝麻要說,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年好運。然後放鞭炮,拿吉禮。就是每人一個托盤,托盤裏有一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一個桔子,寓意運氣好,一條糕,寓意甜甜蜜蜜,一個紅包,寓意紅紅火火。

然後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裏給長輩拜年。

從八年級開始拎着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才能算結束。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4

我的家鄉在福建長汀,每年一到清明節我們老家的人都會去上山拜祭祖先,也叫掃墓。

我們清明節一大早就去山上掃墓,帶了米粿、公雞、豬肉、豆腐、墨魚、酒、茶、香、蠟燭、紙錢、鞭炮。到了墓地我們先用刀把墓地上的草割乾淨,用鋤頭把墓前的泥清理乾淨,墓前的樹太高了要砍掉,不能擋住視線。清理完開始把帶來的食物放在墓碑前供蔡,在墓地前不能說不好的話,不能大聲叫,燒香要說祖先保佑我們平安、健康、發財。

我發現墓碑上刻了祖先的名字,年份,左下角還刻了我們後代男性的名字,女性的就沒有。

我們老家還有一個習俗按十二生肖分類,每年都有一些生肖不能去掃墓,不然會運氣不好。今年是屬蛇的生肖不能去。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5

滿族人的髮式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髮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後留,留下的頭髮編成髮辮垂於腦後。辮子上可結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從裝飾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傳說這種髮式與女真族騎射的生產方式有關,主要是爲避免前面的頭髮遮擋視線,影響獵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村的小男孩,爲了好養活,仍有腦後留小辮的習俗,這不能不說是受滿族風俗的影響。

滿族婦女對頭髮十分愛惜,對髮式也十分講究。滿族婦女"辮髮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髮髻,高高的髮髻最爲流行;再將後面餘髮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滿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顯得亭亭玉立,儀態萬千,充分體現滿族女子的端莊優雅。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爲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裏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真可謂是動則搖曳生姿,靜則雍容華貴。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6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爲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綵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遊者則或登于山、或泛於水,而又必備核餚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

除了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此外還有賞遊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臺望月》詩:大堤花裏錦江前,詩酒同遊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當天。這是登山玩月的佐證。明《江南志書》記載:常熟縣八月望日遊人操舟集湖橋望月。

這是泛舟玩月的佐證。當然,古人玩月,並不僅僅是隻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7

我的家鄉處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受到地地道道的潮汕文化的影響,因此家鄉有着非常有特色的風俗文化。

在我家那邊,風俗文化從小孩子滿月酒時,潮汕人家非常熱情好客,小孩子滿月那天主人家會準備儘可能的豐盛的酒菜來款待客人。親朋好友們不到萬不得已都是會到的,客人還爲帶來了新衣服或是禮金或是金銀飾品。小孩滿月後,每年都可以吃到一顆或是幾顆紅殼蛋,接受神靈們的祝福和好運,這會一直延續到小孩子的成人禮。

在家鄉還有一個體現風俗文化的重要日子——春節,春節在家鄉是一年裏最大的節日。每到春節,村子就會請劇團到鄉里搭棚唱大戲。這大戲就是潮劇,潮劇也是梨園戲種,與京劇相同又有所不同。每唱大戲都會吸引到村裏的老老小小十分日鬧。在村子的另一個地方也會有精彩的木偶戲。有時也會有精彩的舞獅、英歌舞,英歌舞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小孩到了十五歲便迎來了成人禮,家那邊叫的名字很好聽“出花園”。15歲的孩子會穿上紅色的衣服,迎接來自親朋好友們的祝福,那宴會的氣派程度是屈指可數的。

如果要說那最具風俗、宴會最盛大,我會直接告訴你說是潮汕的婚禮。家鄉婚禮時請的人的範圍是非常廣的,除了三姑六婆還有鄰居等。那時你會品味到最具家鄉風味的食品,也會有鮑魚、燕窩等名貴食品。那時吃的就集吃奇、吃好、吃貴於一身。

家鄉風俗很多,很多場景、細節沒身臨其境是沒辦法體會到的。如果有機會希望多來品味博大精深的潮汕風俗,熱情好客的潮汕人家會泡一杯滿蘊茶道的功夫茶來歡迎你……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8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爲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爲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爲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爲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爲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羣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爲“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爲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裏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爲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裏吃。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19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團圓的節日,而在我們中國,每到農曆八月十五,就是親人團聚、全家團圓的好日子--中秋節。

中秋節的時候要吃:石榴、板栗、煮毛豆……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餅,我知道月餅是圓的表示着“大家一起團聚“的意思。我吃過:火腿月餅、水果月餅、蛋黃月餅、豆沙月餅、五仁月餅……我最愛吃的是蛋黃月餅,它不像水果月餅那麼甜,也不像火腿月餅那麼膩,它有點鹹,又香又軟。我聽媽媽講過一個故事,在媽媽小的時候,她和姨媽把外婆爲中秋節準備的月餅翻了出來,結果老媽饞不住,把月餅偷吃了一點,過節的時候外婆發現月餅被偷吃了一些,問是誰偷吃的,可一個也不承認,結果害的姨媽也被外婆收拾了一頓。我們現在倒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也請大家過節別吃太多的月餅,不然很容易拉肚子。

中秋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賞月,可是玉溪那天天陰,沒有看到月亮,真是遺憾哪!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0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是閤家團圓的好日子。我國不同的地方,中秋節有很多不同的習俗。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糉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很多地方的人們都有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的習俗。月餅作爲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着人們的美好願望,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從宋代一直延續至今。

每到中秋節,我們全家吃過團圓飯以後,媽媽就忙着準備拜月光的儀式。我會幫媽媽擺上很多水果和傳統賞月食品:田螺、柚子和芋頭等等,當然少不了我最喜歡吃的月餅。知道我爲什麼喜歡吃月餅嗎?因爲月餅裏面的餡兒可好吃了,甜甜的,滑滑的,很細膩。

中秋節有月餅吃,所以我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中秋節。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們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紹一隻美麗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衆多的風俗習慣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飲食。

傣族以大米爲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以竹筒飯爲代表。傣族把一節竹子一端挖通後裝米。這些米要洗乾淨泡水後才能裝。再用竹葉把竹筒口塞緊,要使米掉不出來,但同時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軟。裝好以後,放溫火上燒烤,待竹筒表面燒焦後飯也就熟了。剖開後是香噴噴的竹筒飯。用酸菜、酸筍配上這帶有竹子香味的米飯,百吃不厭,令人滿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飯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兒食品、水產和昆蟲菜也是別有風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愛,像什麼酸筍、酸菜、酸螞蟻……這些幾乎每家每戶都有。

而水產,如魚類、青苔、蛙類也是傣族人無法割捨的食品。

最特別的是昆蟲菜。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話:“只要是靜的都是菜,只要是動的都是肉。”無論是較小的田鱉、蜘蛛、螞蟻蛋,還是較大的竹蟲、蟬、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變爲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傣族的食品還有苦瓜、苦筍,甜米酒,檳榔、酸肉、狗肉……而且個個美味無比。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垂涎三尺了呢?那趕快去傣家的竹樓中好好過癮一番吧!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2

56個人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服飾……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滿族裏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繡着花朵,當一縷縷微絲的風吹過去,那美麗的花,在搖曳的擺動着。在他們的民族裏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來,那可是嘖嘖讚歎啊!滿族的婦女的服飾原爲寬鬆肥大型,鑲嵌着不同的花紋大花邊。在布料上,貴人和新婦女先用硃紅、大紅的顏色,中年的婦女喜歡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歡粉色、綠色、月白色,長輩一般用深紫色,婆婦惟蘭灰素色。旗袍布料多爲綢緞,比較貧窮、農家婦女多用棉麻布料。

滿族男人騎馬時穿白褂子,這樣不僅顯出他們的帥氣,而且還……

滿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時候戴着涼帽,戴着不僅涼爽,冬天的時候,戴着又厚又舒服帽子,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滿族人是非常注重禮節。平時滿族人互相見面時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的時候,要先行禮請安才能說話,以表示尊敬。

滿族人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掛族也是滿族的一種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在春節的時候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了節日的喜氣的氣氛。

滿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它是—朵鮮豔的花,它有其它民族沒有的不同風俗,不同的特色!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3

今天、是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說,端午節到了,我們去買些糉子吃吧,頓時冒出幾聲,“行行”。我說:“今天還不是端午節,買糉子幹啥?”我媽媽說:“對呀,還沒到,這樣吧,我們今天先買些荷包等辟邪的東西準備一下,明天是端午節。”我的表妹、表哥早已忍不住說先給我們買幾個讓我們嘗一嘗好吃不好吃,我表妹也在旁邊吶喊助威,同意同意,雙手贊成、“哈哈,這是多麼有規律的吶喊聲啊!我媽媽無奈,只好帶着我們出去了,到大街上以後,媽媽給我們一人買了一個荷包,聞起來讓人精神氣爽,我們買完以後眼睛尖鼻子靈的表妹看見了買糉子的,我們都還在那裏挑辟邪的東西,陸續我和我媽媽看見了,我們到了那裏買了5塊錢的,拿回家裏後,我們便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我們也幫助爸爸媽媽掛開了辟邪的東西,心中也頓時踏實了許多,就這樣,6月6日到了。

一個正式的端午節到了,這一天,我們早早的起來,媽媽主動帶我們買了許多糉子,我回家後,邊在哪裏吃糉子,邊讓媽媽給我們講端午節的故事,那是一年的6月6日,壞人追殺屈原,結果屈原跳河自己殺自己,人們爲了不讓魚兒吃屈原,便每年的端午節都把糉子放到水裏面,讓魚兒吃,這就是故事的由來,我們吃完糉子以後,媽媽說:”我帶你們出去,“我們說:”去那裏,“媽媽說:”去看龍舟比賽,我們走到了那,龍有十幾條,好像都是來自各村莊,我到了那裏,各個選手還在準備着,比賽隨着裁判的一聲槍響開始了,擂鼓響了起來,大家都在用力的劃,最好我們村的了第二名,比賽太精彩了。

這就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4

今天中午,和阿姨叔叔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阿姨說:“今天是重陽節,每家的飯店生意十分好,因爲大家都在給老人過節日。”

吃晚飯回到家,我趕快打開電腦查看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我仔仔細細的查閱每一篇資料才明白: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爲“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爸爸告訴我:我們國家從今年起把重陽節定爲老人節,要讓天下所有的子女尊敬老人,孝敬老人,贍養老人。我想起從我記事起,我的姥姥戴着老花鏡,一針一線的給我縫小被子、小棉襖和棉褲;我的爺爺總是把最好吃的東西端到我跟前,我的爸爸媽媽不論自己多辛苦,對我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他們對我的愛付出的太多了。

我心裏祝願天下所有的姥姥爺爺爸爸媽媽節日快樂!等我長大了,我要發明一種長命百歲的藥,讓您們長命百歲,永遠身體健康,我長大後用我自己掙的第一筆錢,給您們買最好吃的東西,讓您們穿最好看的衣服。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5

每當看到歷史課本里所介紹的堯、舜、禹和夏、商、周時期,我就會想到:我們山西可是堯、舜、禹和夏、商、周時期的主要活動地點呀;再說古時候的歷史典故也有好多山西的呢,比如:三家分晉、桐葉封弟等等;還不只這些呢,你一定聽說過武則天吧,還有狄仁傑、薛仁貴,他們可都是山西人啊!再說說古時候的“晉國”,持續發展了近200年,在春秋時期還發展成疆域遼闊的大國了呢!也就是爲此,我們山西纔有了“晉”的簡稱。就憑這些,我怎麼能不自豪呢?

我的故鄉山西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呢!

山西素有“戲曲的搖籃”之稱。早在1000多年前,山西的老百姓就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咱們的“晉劇”在全中國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呀!還有一些精美的北朝建築,比如北齊婁睿墓壁畫、徐顯秀墓壁畫,虞弘墓石槨浮雕,無一不體現出我們山西是文化藝術的寶庫!這就應了一句話:“華夏文明看山西”啊!

說了這麼多,我又情不自禁的自豪起來了!“我是山西人!”便成了我的口頭禪。

看到山西繁榮昌盛的景象,我就會不由想起那些爲山西的發展作貢獻的人們,他們就是山西的功臣啊!就說家喻戶曉的武則天吧,她可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呀!皇帝歷來都是男人的專利,可武則天卻登上了那個位子,爲天下的女子爭了一次光。還不負衆望建造了輝煌的業績!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事情啊!

回頭想想我自己,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應該向那些建設山西的“功臣”看齊啊!雖說我還小,任務也只是學習,這和建設新山西也沒有什麼直接性的關係,但是不學好知識,怎麼能成人才呢?又怎麼能爲山西的建設作貢獻呢?

山西的建設需要人才,爲了建設好我們的新山西,爲了讓我的故鄉發展更迅速,我們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該從小樹立理想,建設新山西,爲故鄉的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

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努力學習,實現我爲建設新山西作貢獻的偉大理想!我要對着世界吶喊:“我愛山西,我愛我的故鄉,我爲山西而自豪!”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6

世界上有幾個劇種可以從嘴中噴出火來呢?

世界上又有幾個劇種能在揮衣服的一瞬間變成另一張臉呢?當然只有咱們川劇啦!

川劇始於清末民初,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是,如果你覺得它比京劇起源得晚,那就大錯特錯。如果你對歷史有研究,你就會發現他在唐朝後期就出現了。

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國力江河日下,當時蜀郡太守劉焜,此人在上司前討好賣乖,誠惶誠恐;可在下屬和百姓前又盛氣凌人,趾高氣揚。還貪污了不少銀子,老百姓恨死他了,於是有人組成了一個戲班子,邊說邊唱說太守昏庸無能。誰知朝廷昏庸,認爲此戲涉及攻擊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戲班的場子,還把演員抓來鞭打一頓後充了軍。這些演員的冤屈令人憤懣,爲隨作文後的反唐起義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川劇最出名的還是變臉,大家在看戲的時候是睜大眼睛,生怕錯過每一個細節,可在一瞬間,大家還沒反應過來,又變成了另一張臉了。其實川劇變臉是把臉譜繪製在薄綢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將事前貼在臉上的薄綢一層一層地揭去。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是魔法呢。

可惜川劇的傳承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因爲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社會的劇烈變革,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外來文化的衝擊等因素,加之一部分地方行政部門對地方傳統文化缺乏保護意識,致使川劇劇團大量減少,川劇的社會影響被嚴重削弱,從業人員隊伍萎縮。畢竟人們也認爲練戲太辛苦了,因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這麼好個習俗,可不能就這麼給丟了。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7

小時候吃了一種寒性食物——冰棍,吃太多而拉肚子。當時的情景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所幸長大後知道一首叫“寒食”的詩,才讓我對真正的“寒食”有了瞭解。

“寒食”到底是什麼?它是不是真的是吃“寒冷的食物”?後來我才知道,我答對了一半。真正的“寒食”其實是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是冬至後的105天。

介子推是誰呢?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爲了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其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終成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與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爲了迫其出山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燒而死。晉文公感其忠臣之志,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節”這一天,不能用火去做任何食物,只能吃一些常溫的食品。嗯,沒有經過火加熱的食物能好吃嗎?哎,想想也覺得應該不會有什麼好味道的。但是想想晉文公和介子推之間的君臣情誼,覺得這個寒食節還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是,我們現在好像對“寒食”節沒有太多印象。不過,我卻被介子推這種不追求功名利祿,一心只爲國家的愛國精神所感動。

在這一天,過這個節的人家家裏都不會動煙火,吃剩下的食物。我想在吃剩下的食物的時候人們可能就會想着這一段故事,跟熟悉的人討論着忠君和廉潔。還有去寺廟祈福的人們,也會期望來年平平安安!另外踏青也是寒食節的一大習俗,寒食節這天會看到大人帶着小孩去踏青,賞賞路邊風景,放放風箏。

現在過寒食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可能只有查看日曆的時候才能看到。真希望這個節被重視起來,讓這段君臣佳話流傳下去。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8

隨着煙花爆竹的一聲聲響起,我們最期盼的節日——春節來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春節自然少不了煙花鞭炮的登場亮相了。

吃完年夜飯後,聽到外面“啪——啪——”的聲音,我便迫不及待地衝出門外看外面燃放的的鞭炮禮花。爸爸也出來了,他拿出一個“花蝴蝶”輕輕地放在地上,快速的點燃,剎那間“花蝴蝶”身子後面噴出五顏六色的火焰,猛然間飛了起來,在空中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弧線。接着姑父點燃了“迎春花”,隨着“哧——哧——”的響聲,“迎春花”開放了,噴出的火焰足有我個子那麼高,宛如一個大噴泉。那火焰一會兒黃,一會兒紅,一會兒藍……把周圍映照的一片明亮。光亮中,姐姐點燃了“三角蝶”,“三角蝶”閃着奪目的光彩,筆直地衝向天空,像是我們放飛的理想,又高又遠。正當我沉浸在這美麗的畫面中時,媽媽不知何時出來了,她拿着一串鞭炮點着了,“噼裏啪啦——”嚇得我一驚,急忙扶住牆,大家見狀頓時笑得前仰後合的。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少了春聯也不行,這不,除夕下午我就和舅舅忙活起來了,我們先把原來門上的舊春聯撕下來,之後拿出早已題好的“春回大地千峯秀,日暖神州萬木榮”的春聯黏上膠水,小心翼翼地把它貼在門前。接着舅舅拿出一張“福”字將它倒着貼在了門上,我看了疑惑的問:“舅舅爲什麼要把‘福’字倒着貼在門上呢?”舅舅面帶微笑的說:“因爲倒福就是‘到福’,所以要倒着貼。”我恍然大悟,看着門上紅彤彤的春聯,真是年味十足。

開開心心過大年,喜氣洋洋過春節,我,喜歡這樣的春節!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2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風俗,因爲這些風俗,每在特定的節日裏,大街小巷總是熙熙攘攘,賣的買的彼此應和,熱鬧非凡,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我的家鄉是應縣,在應縣的元宵節裏有一個熱鬧的習俗——扭秧歌。關於扭秧歌,還有着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清代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秧歌”的起源,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爲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於抗洪鬥爭,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爲了生從縫裏抗洪,最後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火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高興的心情。隨着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根據《延安府志》記着“春鬧社,俗名秧歌”,閣可見秧歌可能源於社日祭土地爺的活動。

聽了這幾個說法,你們有沒有被秧歌吸引呢?是不是會不由自主的扭起來呢?我告訴你們扭秧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在元宵節裏我也扭過一次秧歌呢。

去年元宵節,我回到姥姥家,可剛進門就被姥爺拉着去練秧歌了。我茫茫然,跟着姥爺走到了村中央。姥爺停下來對我說“去吧,練練,可有趣了,練好了我給你報名,在元宵節也扭一扭。”

我進了團裏和他們一起練習,可是我的步伐總是出錯,當我快放棄時,擡頭一看,隊里居然有一個比我還小的女孩在認真地練習步伐。只見她踮着腳向前走幾步,又向後走了幾步,纖細的手臂大幅上下襬動,看着就不輕鬆。她甚至還有好幾次摔倒了,但她依然沒有放棄,很執着的練着。就這樣反反覆覆的練習,我看得都慚愧了,她小小年紀都這麼努力的練習,我怎麼能甘於落後?趕緊練吧。想到這裏,我就學着她的樣子,不厭其煩地加緊練習,不得勁兒的地方就請教姥爺,日復一日,一直練到元宵節到了。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趕着做菜,村裏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晚上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吃完飯大家就會出來看扭秧歌。和姥爺早早來到村中心做準備,看到越聚越多沸騰的人羣,我不由得緊張起來:這麼多人,扭不好怎麼辦?大家會不會笑話我?而另一個自己卻說:“加油,不就是一次扭秧歌兒嗎?有什麼好怕的,你能行!”

內心糾結了半天,還是覺得自己應該有信心。於是拿定主意走下場進入隊伍和大家跳了起來。不可思議的是我的步伐竟然沒有出任何差錯,踏着歡快、節奏強的鼓點,我扭得是輕鬆、熟練,擡頭看到那位讓我重拾信心的女孩居然也沒有出任何差錯,我心想: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步伐都有了進步。

在歡快的音樂聲中,時間老人悄悄離去,我們也追隨着時間老人的步伐回到家中。不得不說今天的秧歌兒真是一場無與倫比的表演,我不會忘記那次扭秧歌兒,我更不會忘記那個小女孩的。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對扭秧歌產生了興趣?那就等明年的元宵節,和我一起到我的家鄉去感受感受吧,肯定讓你不虛此行。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0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還有其他的別稱如秋節、八月節,追月節。

在那一天,人們會和家人一起在院子裏吃月餅賞月。月餅也分很多種。其中最爲歡迎的便是五仁月餅。

中秋節是在農曆8月15那一天。其中中秋節的來歷也是人們廣泛流傳的。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曬的莊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且留下最後一個太陽爲民造福。後來王母娘娘給了後裔一包神藥說吃了就可以成仙,但是後裔的徒弟爲了得到這包神藥和后羿的妻子嫦娥發生了爭鬥。最後嫦娥爲了不讓他得到吃了這包藥,但是身體卻不由得飛向了天空。

後裔回來後聽說了此事便非常的痛苦。當夜晚他仰望月亮的時候他發現上面似乎有嫦娥的身影。

當我看到這桌子上了一盤盤已經擺好的月餅時。我的口水已經情不自禁的流了出來。我看看媽媽又看了看桌子上的月餅。“媽媽我能不能先嚐一個。”“那可不行,這是要留在晚上吃的。”我有些失落。不過聽爸爸說,這次的月餅好像與往常的不同。一想到這裏我又開始胡思亂想。到底會是什麼餡的呢?難道月餅不只有五仁這一個陷嗎?伴隨着這一些些的期待,終於到了晚上。

坐在院子裏,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月餅咬了下去。甜甜的,但似乎又有一些鹹味。不過這個味道倒也不是那麼讓我排斥。低頭,一看竟發現是豆沙餡的。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那個節日裏,人們都會在家的院子裏賞月吃月餅。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1

“五月五。是端陽,吃糉子。撒白糖……”又到了葦葉青蔥,糉香飄溢的時節,媽媽又開始忙活開了。

媽媽先把採來的葦葉放在清水裏,一片一片洗乾淨,掛着水珠的葦葉,青翠欲滴,散發着來自河灘的清香。接着把糯米、蜜棗、紅棗洗乾淨,放在一個盆裏,一顆顆蜜棗在糯米的映襯下像一顆顆耀眼的紅寶石。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左手拿兩片葦葉並排放在一起,右手靈巧地一折,一個精緻的“寶船”就做好了。撈起一把糯米,不多不少,正好裝滿“寶船”,用力壓實,再放上一個大蜜棗,鋪上一層白色的糯米,你看,紅紅的蜜棗藏在厚實的“糯米被”中偷偷地笑呢。葦葉在媽媽手中上下左右快速翻轉,最後用絲線

緊緊地纏繞,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多像一個裹着羽絨服的小胖墩兒啊。

我也在一旁學者媽媽的樣子,有模有樣的抱起來,可是我剛學,還不太熟悉,剛把糉葉,弄成小船,剛要裝“寶貝時”嘩啦啦就調皮的,從縫隙裏跑了出來,試了好幾次,都漏了,一氣之下,就放棄了,就這樣糉子下鍋嘍,剛煮幾分鐘,廚房裏就飄出濃濃的葦葉的香味兒,我圍着鍋轉個不停,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我這隻小饞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糉子熟了,葦葉不再那麼翠綠,我拿起一個,顧不得燙手,剝開它的外套,整個房間裏飄蕩着葦葉和糯米的清香,咬上一口,糯米和蜜棗夾雜着葦葉的清香,充斥了整個口腔,嚼一嚼,香味順着牙齒,舌頭,喉嚨,一瀉而下,到達胃裏,整個身體都被糉香緊緊地包圍着。

“插艾葉,戴香囊,龍舟下水喜洋洋……”遠處又傳來孩子歡快的童謠聲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2

中秋是家家團圓的日子。一般在過節兩三天前就開始準備月餅、吃食之類的了。

人們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是少不了的。最美的還是那一輪圓月,月光如流水,靜靜漫進門檻,映在窗間的影子,在中秋節那天,纏繞着數不盡的思念與憂愁。

夜晚,一輪金黃的圓月已高高地掛在空中,它不斷地穿梭在像薄紗一樣的雲中。這天晚上每一個人看月亮的眼睛都是無比的溫柔,無比的親切。

再來就是月餅。她也分了好幾種呢。其中常吃的就是普通月餅,再來就是一些特殊民族自制的月餅。他們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

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着團圓和睦。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月餅作爲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

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每每到中秋節那一天。就會來拜月或者是祭月,祭月主要是幹什麼呢?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

一些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是一種吉祥的象徵。

那麼中秋節爲什麼要圍繞着月亮來展開呢?那一天關於月亮的習俗可不少:吃“月”餅、賞“月”,拜“月”等。因爲它寄託着世代國人盼望團圓的願望,承載着厚重的思鄉、思親的真情。

中秋節是家家團圓的日子。月亮、月餅他們都寄託了人們的思家思鄉之情。伴隨着圓月漸漸落下,中秋節也漸漸落幕。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3

小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在外婆家過年,大概也瞭解並參與過一些過年時要做的風俗活動。比如:採購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餅……這些過年必備的零食。

過年前外婆一定會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饅頭,外婆說過年那幾天,肯定會有親朋好友來家裏做客,所以饅頭,包子這些主食要多準備一些,防止人來多了不夠吃。而蒸饅頭,包子,也有來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接下來就是“祭竈”風俗。農曆臘月二十三,

這一天相當於小年,晚上要在竈前供上糖餅、糕點、糖果之類的甜食,求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說。

緊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門上貼上鮮紅的對聯,掛紅燈籠。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內種上“搖錢樹”,所謂“搖錢樹”,便是從集市上買來的青竹子上系紅綠兩種顏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葉子越多,葉子越大,意味着來年財源越旺盛

年三十晚上守歲,凌晨十二點的時候各家開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還會放一種叫“高升”的東西,聲音很響,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吃餃子,然後拜年,說吉利話,當然最開心的是我們小孩啦,佔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紅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吃湯圓,團團圓圓。

春節這股暖風來得快,走得也快。春節雖然已過,但餘波仍然存在。節時的那股年味還未散盡,但新的太陽已經升起,面對我們的是新的一天。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4

河北具有悠久的傳統戲曲,至今,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你能說上三個以上嗎?

河北梆子可是中國漢族的戲曲之一,它可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也是梆子聲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支脈,它是“山西、陝西梆子”到河北後,經過河北人民培育成的,聽老輩人說,早些年“梅蘭芳”唱的河北梆子最有名氣,而梅蘭芳的老家離我老家也只有八里地的距離……

河北梆子的唱腔風格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忍。讓人聽起來有酸辛、痛快的感覺。河北梆子主要板式有多種,如:慢板、流水板、二六版、哭板等等。

河北梆子唱腔分爲生、旦、醜、三行。屬於生行的有小生、武生,都用老生腔,不會用太慢板;屬於旦行的花旦、刀馬旦等。則用青衣腔,很少唱大慢版;淨行有一套唱腔,除大慢板外,其它板式俱全。

男女生唱腔,採用同宮同腔,男演員唱起來較吃力,正調是微調式,反調是宮調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進,是旋律進行的突出特點。

河北梆子有很多劇目如:《陳三兩》、《打金磚》、《蝴蝶杯》、《寶蓮燈》、《鍾馗》等。

河北梆子若按角色分,爲生、旦、淨、醜四行。生行分鬍子生、小生、武生。鬍子生在生行中佔主要的位置。

旦行則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共五類。青衣多穿黑色服裝。花旦,表現人物性格比較多樣。彩蛋則屬於醜行。

淨行分大花臉、二花臉、武花臉、零碎花臉四類。

醜,又名“三花臉”,分文丑、武丑兩大類。

河北梆子的唱腔使人們喜歡上了它……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5

提到年糕,在山間奔跑的大孩子,幹農活的中年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有吃過。

小的時候,買年糕的小販都會騎着車車上有一車年糕,走街串巷,在大街上喊“賣年糕了”聽到的人就會跑到街上,買上一小塊兒年糕,而現在卻很少了,甚至是沒有。大多數人都會去固定的。

年糕的由來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叫“年”,到了嚴冬季節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裏。而這種美食就是年糕。

關於年糕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伍子胥,爲報父仇投奔吳國,意欲借兵伐楚。吳王不同意,便殺了吳王,率兵攻破了楚國京城,另立新吳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爲防止侵略,伍子胥帶人修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城修好後,他對心腹說:“我死後,如果國家遭難,人民受飢,可在城門下掘土數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殺身亡。危難時,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於是暗中拆城牆挖地,原來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人們用它製成一種食物,度過了難關。這種食物就是後來所說的年糕。以後,人們在臘月裏,用糯米制成年糕,來祭祀伍子胥。

因爲各地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地的做法也不同。我們河北人喜歡在蒸煮時加入大棗,紅豆,綠豆。那樣我們吃起來有種甜甜膩膩的感覺。

記得我第一次吃年糕時,買了一塊兒帶有大棗的年糕,我從小不愛吃大棗,可是吃年糕裏的大棗給我帶來一種不同以往的感覺,大棗去了核,而且被蒸的很軟。裏面還留有一些汁,一口咬下去,糯米入口即化,棗在口中嚼兩下,一個字“甜”紅棗是甜的,糯米是甜的,但我們小孩子就是喜歡吃這種甜食。

年糕的諧音便是年高,抑鬱着明年能升官發財。

年糕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我們的美食文化,習俗。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6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瀰漫着清新的糉葉香。

說到端午吃糉子,就不得不講到屈原的故事了。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爲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後投江了。後人爲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糉子投進江裏。後來這一習俗廣爲流傳,直到今天。

糉子的類別有很多,而且每種都很好吃。包糉子也很講究。糉子的口味有各種各樣的,有紅棗的、豆沙的、還有栗子的。我最愛吃的則是蜜棗糉了,剝開糉葉,雪白的糯米中夾着一顆圓圓的蜜棗,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

包糉子要拿起兩片糉葉,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之後,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從水中撈起一些糯米放進去,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

再按上一顆蜜棗,用剩下的一截葉子包住,再繫上一根細細的尼龍塑料繩。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糉子,其樂融融。

晚上,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的糉子,愉快的端午節隨着糉子的飄香離我而去。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7

隨着一聲聲碰嘩啦啦爆竹拉開序幕,一個個煙花飛上天空,放開了笑容。

他在臘月初七,我們就開始準備了。俗話說“臘八粥,吃不夠,吃了臘八,過大年,吃了臘八就豐收”,在臘八那天人們要早起熬臘八粥,臘八粥是一種十分豐富和非常好吃的食物,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各種堅果製成的。爸爸媽媽們在家裏泡臘八蒜,等過年時吃餃子是吃,到那個時候蒜就成了翡翠色,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個餃子。

在除夕上午,我們要貼對聯,貼“福”,人們往往用“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到貼在屋門上,意味着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下午,我們就開始弄餃子餡,包餃子,晚上吃飯時,家家戶戶響起了鞭炮聲。晚上我們要守歲,很小的小孩可以早睡,這一夜就不會有什麼人睡覺了。

到了12點,那砰砰聲和嘩啦嘩啦的爆竹便響了起來,我便點燃了我的火,點燃了那砰砰聲和嘩啦嘩啦的爆竹便響了起來,我便點燃了我的摔炮一片紅光星光飛了出來匯成一副美麗的畫……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8

不論是在學堂上學的小孩子,在外工作的大孩子,還是在自家桑樹下曬太陽的老孩子,一提到餃子,身上立馬變得暖洋洋的,嘴中也頓時瀰漫着肉和香油的味道,嘴中的口水也滴答滴答的流。對於小孩子,那是美食和寶藏,每個餃子都有可能藏着硬幣;對大孩子,那裏面是家鄉的味道,是溫暖的懷抱;而對老孩子來說,那一個餃子裏包着回憶,包着童年,更包着美好……

今天我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大早老家院子的廚房裏便升騰起一縷縷白煙,爺爺奶奶在院子裏拿着碗盞來回穿梭,其他人也拿着抹布、拖布、春聯兒等東西打掃並裝飾着房子,我則一個人在大院裏玩耍,不時的去廚房看看,還用手扯一扯爺爺那灰白而稀疏的頭髮,爺爺本想護住自己僅有的髮絲,可他的手上又停歇不得,只好讓我自己折騰。這讓本來就無聊的我更無聊了,我只好百無聊賴的問着奶奶,什麼時候可以包餃子?答案總是“還早”,在一遍遍的追問下,時間終於慢吞吞的流走了,終於可以包餃子了!

我並不會包餃子,可是看爺爺包餃子,我又忍不住想包,但包的總是不盡人意。看着爺爺的手上下飛舞,好似一隻靈活的小鳥,我一看,眼前一亮,趕忙央求爺爺教我,可爺爺是個急性子,只顧着自己包餃子,我便搖着他的手臂,讓他總是包錯。在我的“努力”下,爺爺很是無奈,只好教我,但是我包的餃子仍然不是扁的,就是沒包緊。本以爲爺爺會抓耳撓腮急得直跺腳,爺爺卻並沒有着急,而是先把我的失敗品加工了一下,而後又和我講包餃子的要領,“孫子,你看將餃子兩端放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其他四指合攏一擠,就是這樣!你看這不就成功了?”爺爺拿着一個餃子認真的跟我說,然後一臉期待的看着我……

我看着手中又誕生的失敗品一陣尷尬,而爺爺並沒有放棄,撓了撓頭,把我拉了過去,用他那長滿老繭的手握住我的小手,把餃子皮兒放在我的手中,控制着我的手包餃子。不久,一個小巧玲瓏的餃子出現了,我心中一喜,趕忙自己試了試,第一次並不成功,我又試了一次,終於我包成了!

爺爺笑了,摸了摸我的頭說:“我的大孫子學東西就是快”,其他人聽了這句話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我也忍不住笑了,哈哈大笑……鍋中,餃子咕嚕嚕地響,好似也在笑……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39

按照老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就開始了。在臘八節的那天家家都熬臘八粥,這種各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各種乾果……熬成的而成的溶液產品的農業產品展覽會。

當然,臘八蒜也是必不可少的。把顆顆潔白的蒜瓣放到醋罐裏,封起來,爲過年吃餃子做準備。到了年底,那些蒜泡的也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帶有辣味的蒜和酸中稍帶辣的醋,拌着美味誘人的餃子,那叫一個帶勁。

從臘八節開始,戶戶就拼命上年貨,街上增加了貨攤子――有賣春聯,有賣年畫,有賣鮮花……

在春節,孩子們都會來外面買零食,對於過年零食是必有的,美味的零食別提有多開心了。

哦!還有,孩子們都喜歡買小玩意兒,在貨鋪裏買鞭炮,點鳴了他,噼裏啪啦直響,歡樂的很。

要說最有封死的還是那美味的臘八粥:

花生糖炒栗子鬥混合在一起煮成一鍋,熬成臘八粥,出了鍋,那些豆,栗子,棗已經變的軟爛,並膨脹的“碩大無比”。盛上一碗滿滿的臘八粥,三碗不夠吃,甜甜的臘八粥,吃在嘴裏,甜在心裏,那是家鄉的美味。

一眨眼,春節便從我們眼前走過,小孩兒去上學,大人去做平常的事,好似春節只過了一秒鐘。

春節,人們過的格外熱鬧。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40

在我們順平老家,過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做兩件事——燻肉、灌腸,此後,在過年間的好幾天都不再買肉、腸了。

要燻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連一向晚起的我都會忍不住早早的爬起來,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時候要預備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實很簡單,蔥姜,花椒,大料,料酒……用這幾味最平常的東西就能煮出最鮮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時間——上鍋煮肉至少也要五六個小時,靠時間讓湯汁充分滲入肉中。這樣煮出來的肉,滋味難忘,比平時的紅燒肉、燉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準備“薰”。這薰是炭火盆裏的火熄滅以後,再在盆口罩上鐵絲網,把肉塊一個個擱上去就可以了。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燻肉出爐即可。

說起另一味美食——灌腸,口水總是忍不住要飛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蔥姜,油鹽,紅薯澱粉,加水攪拌在一起,再添些別的配料,做灌腸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腸的時候要用一個漏斗,讓漏斗的漏口對準腸衣的開口,把餡料緩慢而均勻的灌進去。下鍋煮,最少半個小時。

煮熟的灌腸鮮美可口,熱乎乎的,又軟又糯。留着灌腸在嘴裏跳舞,嚥到肚子裏後還是有餘香回味。

這一天富有意義的不僅僅是備下過年的葷食,也是孩子們的快樂日子。你想啊,在這一天裏,老人們一邊煮肉孩子們一邊吃,爲等肉出鍋可以在鍋旁一連坐上幾個小時,足以看出孩子們是多麼喜歡這美味的食物了。

要說燻肉,孩子們當是身先士卒。在火盆裏的炭火還沒有完全熄滅的時候,就有膽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勻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貪婪地舔着肉,那感覺真是無比愜意。烤着烤着,也許肉烤焦了,散發着若有若無的香氣;也許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頭的筷子哈哈笑着。

這一天,誰都很快樂。不僅是因爲食物的美味,也是因爲,這是過年的前奏。當老人們開始煮肉的時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臨近了。要趕緊準備不是嗎?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41

山東春節是從除夕那天才開始的。除夕以前家家戶戶務必把,春節這幾天要吃的魚啊、肉啊準備好,因爲過年這幾天許多商鋪是不會開的。

除夕一早,大爺就在家門前放了兩聲二踢腳,整個村子,早就響起了玲玲碎碎的炮聲,家裏面的人也陸續起來,洗漱吃完早飯後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大爺和爸爸貼春聯,貼門神。給家裏的車上也貼上小簾,爲的是一路順風。媽媽,奶奶和大娘,在家裏準備,包餃子用的面和餃子餡,過年的餃子一定要好吃,所以面要發好。面要發酵直到下午,才統一包。這一天孩子們都是激動和興奮的,但說實話也幫不上什麼忙。所以多半會去集市上買一些好玩的小花炮。找到村裏的小孩一塊玩耍,一塊談論着晚上的大年三十的樂趣。這一天大人們幾乎是沒有時的,從下午開始,村裏的煙筒裏都冒出煙,家家戶戶趕做年夜飯。做年夜飯是項大工程,一般要從下午一直做到傍晚,魚啊,肉啊!各種美味的佳餚,源源不斷的往桌子上端,彷彿無頭無盡似的。廚房的火還沒有熄,大家,一起坐在圓桌旁,談論着今年的趣事。

等人都到齊了,大家纔拿起筷子,分享着桌上的美味。大人們喝酒,小孩子喝飲料。大家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大人們吃完飯還要繼續聊天,小孩子們不屑這個,就會跑到電視機前,看着電視裏的春節晚會。

桌上的飯菜收拾好了,奶奶媽媽和大娘也會湊過來,這時纔拿來早上發的面,一邊看着春節晚會,一邊包餃子。包餃子的工程並不急,因爲這是要到深夜才吃的。不願看春節晚會的,就聚在一塊打牌。無論怎樣,家中都會傳來一陣陣的歡笑,顯得是那麼溫馨和快樂。

春節晚會結束,餃子開始往鍋裏下了。像一個個小元寶。這時候是孩子們最歡喜的時刻,他們會拿着各式各樣的彩炮,在黑漆漆的夜空中刷的一下燃放。各種彩色的煙火照亮了天空,大人們也玩的樂此不疲,整個村子的天空都被煙花所覆蓋。

山東到沒有守歲的規矩,吃過餃子,大家便都上牀了。整個村裏安靜了下來。爲的是爲明早的拜年做準備。

第二天一早,全村的男人都起的絕早,村子裏同樣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要向村裏年齡最高的人磕頭,以表敬意。那時的場面十分隆重,十多號,二十多號人,排成整齊的方隊連磕三個頭。這項結束後,才能自由串門。上午男人們要去親戚家,朋友家挨個拜年,女人在家裏迎接客人。活動大概到了中午就全部結束了,中午村裏很少有聲音。人們都在休息,只有精力旺盛的孩子們,還會出去放放昨晚沒有放盡的小炮。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把昨天沒吃完的餃子用油煎了,大家香噴噴的吃一頓煎餃子。這一天過完,年基本上也就過完了。

大人們在家呆幾天要去上班,學生也要開學了。人們又進入了正常的生活規律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42

京劇是我國國粹之一,其唱腔婉轉優美,扮相多變有趣,時常讓人不覺便深陷其中。

京劇京劇,就是分佈地以北京爲主的劇種,但誰能想到,它之前卻不起源於北京呢?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聽到這裏,你們瞭解京劇的起源了嗎?說完起源,咱就說說京劇的表現形式,首先生旦淨末醜,咱得了解一下吧,生呢,就是扮演男子的一種行當,說幾個代表,老生大家應該都聽過吧,他主要扮演的就是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說完老生,跟他相近的還有小生,這小生是啥呢?那就是主要扮演年輕英俊的男性角色。生說完了該旦了,旦行呢,是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具體有青衣,花旦等。

還剩下兩行,咱就稍做了解一下,淨行俗稱花臉,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淨行可分爲正淨,副淨和武淨,最後醜行呢,又叫小花臉、三花臉其中包括文丑和武丑。

這麼給大家說,大家可能不太明白,咱們就一起舉個例子來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相信大家史記讀下來應對其有了瞭解,這部蕭何月下追韓信呢,是麒派戲中一名段,這其中主人公有蕭何,韓信,劉邦,這蕭何和劉邦就都是生旦淨末醜中的老生,這韓信呢,則是武生,這生旦淨末醜就只是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

解釋完,咱們繼續來就着蕭何月下追韓信這部戲來深入瞭解一下京劇中的一個劇種-麒派戲,《蕭何月下追韓信》呢,它的着重於表現了麒派唱腔“蒼勁雄渾”“爆發力強”的藝術特點,“高低自如”“剛柔相濟”的表現方式,整個看下來讓人不由鼓掌叫好。

京劇所呈現給我們的精彩也有着演員臺下的苦功,任唱唸做打拼過才能成爲武藝行家,只有日復一日的練習才能使動作唱腔牢記心中,這也許就是京劇傳唱至今的理由,它已經成爲了一種精神,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介紹風俗的作文 篇43

保定有三大樣,鐵球,麪醬,春不老。但是我認爲還必須得加上一樣:驢肉火燒。

火燒,對於這項美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火燒剛剛出爐的時候,色、香、味俱全。火燒表面的顏色由外到內,由淺到深。中心處的顏色最鮮豔,彷彿抹了一層油,又如同剛剛入秋的落葉一樣,金光滿面。用手一摸,表皮又香又脆,但又不是脆到稍稍一用勁就四分五裂,程度正好。別看外面硬,但裏面可是軟的。而且層層分明,每一層又香又薄,不由得讚歎師傅們的手藝。香氣更別說了。伴隨着白色的蒸汽,芝麻般的香氣也冒了出來。

驢肉,講究的是涼肉熱火燒。況且這肉的種類很多。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板腸了。用筷子夾起一塊顫巍巍的肉仔細端詳,它的顏色外粉內白,上面的油光澤澤,彷彿像一面鏡子一樣,上面都可以映出人臉。況且,上面還連着一塊白花花的肉呢!光看它那讓人垂涎欲滴的樣,就足以讓人開始往胃裏吞口水了。而且板腸摸起來的手感還非常滑,把板腸加進熱乎乎的火燒裏,剛一把它放入口中,它就想趁你不注意滑到胃中。似乎想迫不及待的讓你感受到它的美味。?把板腸加進熱乎乎的火燒裏,但是,怎麼可能呢?一嚼,驢肉和火燒的香味就在你的嘴中蔓延。二品,就可以品出來它那肥而不膩的感覺,這味道,讓人能回味整整一天。

其次的話就數燜子了,但看它那樣子,你就會發現它好像一攤有氣無力的果凍一樣。再夾起一塊燜子放入嘴中,涼涼的,軟軟的。再一嚼,它那獨有的香氣一下子散開。這“果凍”雖然肉不多,但是吃起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在這樣重要的場合,辣椒怎能會少呢?提前醃好的辣椒辣勁十足,紅彤彤得叫人有點心驚。但還是忍不住咬一口。哇塞!再配上讓人慾罷不能的驢肉火燒,絕了!

驢肉火燒,可以稱得上算是保定的特色。無論是男女老少,提起這項美食,大家都讚不絕口。

潑水節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納西族的火把節、漢族的春節……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傣族的潑水節。每臨潑水節,人們難免不提起這個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有一個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都困在寨裏。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爲保護村莊和村民,他不畏危險,衝出“火網”,去江邊挑來一桶桶水,把火潑滅。經過一天的奔波,火終於滅了,但李良卻非常的累,他一頭撲進江中,變成了巨龍。人們爲了紀念他,便開創了潑水節。每到潑水節,人們都會拿出家裏的盆、桶,在江邊不斷地潑水。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爲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羣羣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溼透,興高采烈,樂此不疲。這便是傣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習俗。譁!譁!水花在陽光的照耀下瑩光閃閃,在空中,水與水花織成一張歡快的水屏,在這七日籠罩着美麗的西雙版納,水花四濺,情意飛揚,這裏人聲鼎沸,一眼望去可謂人山人海。五彩繽紛的水盆在人羣中若隱若現,形成一副多姿多彩的畫,讓人看了流連忘返,久久沉浸於其中。讓人忍不住也想參與其中。無論是小孩子,大孩子,還是老孩子,只要能潑起水來,都會參加。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民族的風俗各有不同,它們傳遞着人們的祝福,讓人們在節日中感受歡樂,在歡樂中增遞情感。讓我們衷心祝願這美麗的民族奇節永遠綻放!任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