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糉子香作文(彙編11篇)

作文 閱讀(2.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糉子香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糉子香作文(彙編11篇)

端午糉子香作文1

今天是6月12日端午節,今天下午,媽媽買來了一大包糉葉、肉、糯米、紅棗……我對媽媽說:“媽媽!你快點包,我好大飽口福呀!”媽媽笑着對我說:“好!好!兒子,我先來教你怎麼包。”說完,我想:今年可以吃到自己包的糉子,太好了!我高興地迴應媽媽:“好勒!”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開始一邊做一邊講解:“先把糉葉捲成一個頭形,但要把口封好,放進去一點糯米,再放一點肉,再放一點糯米,最後用棕繩紮好。”媽媽一說完,我便開始做了起來,第一個做的樣子醜醜的,但我還是把它五花大綁起來了,但下鍋時因爲拉到了短繩,糯米散了一地。媽媽看到我沮喪的表情,摸摸我的頭,對我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於是我又鼓足信心,做了幾個,越做越好,糉子個個都是精神飽滿的樣子。

開始蒸了,20分鐘,10分鐘,9分鐘,10秒,9秒……“媽媽!好了!”打開蓋子就聞到一股奇特的香味,有糯米粘粘的味道,有大棗甜甜的味道,有肉餡兒鮮鮮的味道……糉子有屈原沉江苦澀的味道,糉子有人們紀念屈原懷念親人的味道,有划龍舟喜慶的.味道……糉子是家人關心的味道,糉子是一家人幸福的味道。

糉子那甜美的芳香不僅沁滿了屋子,也沁入了我的心田。

端午糉子香作文2

五月初五,是我最喜歡的端午節,在這一天裏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我們家也不例外。

傳說,五月初五這一天有一個叫屈原的人投河了,人們爲了他不被魚吃,就包糉子扔到河裏。之後,這一天就稱爲端午節了。

端午節這一天,奶奶準備好了包糉子的工具。奶奶用一種葉子當包糉子的外殼,然後把葉子捲成圓錐形,再將糯米倒入葉子中,最後把裝着糯米的葉子到處都封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我看了之後也學了起來。我剛把葉子摺好,它就鬆開了,真像一個小淘氣.我再次把葉子卷好了,還好這次沒有鬆開.葉子卷好後,我就把糯米倒了進去,可是葉子底下還漏了一些,經過幾次試驗後終於包好了糉子。

糉子包好後,奶奶把一大碗的糉子倒入了鐵鍋中,大概過了十分鐘以後,香噴噴的糉子出爐了.我聞聞後就說:“奶奶,您做的`糉子聞着都香,那吃起來肯定很好吃。”奶奶聽了後立刻笑了笑.我拿起我的鐵叉子直接往剝好的糉子上一叉,然後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這一次端午節我過得很開心,那濃濃的糉子香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

端午糉子香作文3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糉子香作文4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糉子香,包五糧,剝個糉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當奶奶再唱起這首童謠時,我知道又要吃糉子啦!

正在包糉子的奶奶是個“魔術師”。只見她拿起兩片糉葉疊放在一起,也不知玩了什麼把戲糉葉就捲起成了圓錐狀,有時捲成船型,放一顆棗,有時也放豆子,再填一把白瑩瑩的米,然後用線捆捆,就捆成了一個個好看的糉子。奶奶包的糉子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鞋子,有的像菱角,有的像小船,還有的像枕頭。看着奶奶這麼容易就包了那麼多好看的糉子,我也想試試,可每次都把米撒得到處都是。看來很多事情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奶奶包的糉子既好看又好吃,所以在等糉子煮熟的時候是我最難熬的時候。奶奶好像知道我的“難受”,這個時候她總會講一些端午節的故事,我聽着屈原的悲壯故事,想着划龍舟時的熱鬧場景,糉子也就熟了。

熟透的糉子又糯又甜,清香撲鼻,聞着香香的味道我的口水就要流下來,奶奶總是一邊給我剝糉葉一邊看着我叫我慢點吃,我叫奶奶也吃,她總說你先吃。我跟媽媽說:“奶奶不愛吃糉子。”媽媽告訴我:“奶奶很愛吃糉子,只是捨不得吃,留給我們吃。”

哦,原來糉子裏裹滿了奶奶對家人濃濃的愛,怪不得那麼好吃!我愛端午節,愛好吃的糉子,更愛疼愛我的奶奶!

端午糉子香作文5

轉眼間,又到了端午節。端午,清明,這兩個節日是我最喜歡的。因爲,每年這個時候,外婆的美味與愛也隨之而來。

外婆的糉子,用的都是好料。好糉葉,好糯米,好肉餡,好赤豆……可以說都是上等的。恰到好處的一點醬油,兩撮糯米,一塊肉餡裹進去;或是白糯米,紅得烏黑的`赤豆,一顆顆鑲嵌上去……包好了,再用糉葉包裹起來,一雙手上下翻飛。幾分鐘後,一個用白色塑料繩紮好的、高高的生三角糉就做好了。每年,我都吃着外婆的糉子想外婆,今年也不例外。

外婆左手抓了一把糯米,右手拿了一塊肉,又用手肘攤開糉葉,一塞,一捏,一抓,一裹……十指紛飛,每一個動作都飽含着濃濃的愛。一邊包着,一邊唸叨:“彤彤和曉東要吃肉糉子的,多包點。小紅要吃赤豆糉的,包好一點……”回憶着,我不禁想流淚。外婆,你記得我們愛吃的,做得多,做得好,可是——你自己呢?在你的心裏,已經把你自己的所有都落在了記憶深處。

外婆呀外婆,你的糉子,彤彤永遠不會吃厭,彤彤更不會忘記你!因爲,你愛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姐姐,媽媽……而我們,也深深地愛你!

端午又到,糉子飄香,我的外婆也被銘刻在了心中最耀眼的地方。愛之所在。

端午糉子香作文6

端午節前夕,路邊的店家裏又傳來了糉子的清香。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這個從來不吃糉子的人,開始對端午節充滿了期待。

記得小時候,除春節外,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因爲過中秋節就有月餅吃。那時候的月餅按個賣,選好個數後,店主會用一張黃牛皮紙將月餅包成筒狀,然後用細繩捆好,根本沒有現在這麼精美的月餅盒。單個月餅也是用一張臘紙包着的,紙往往被油浸透,上面畫着嫦娥的圖案,寫着“廣式月餅”、或“蘇式月餅”幾個字。我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字與圖案都是鮮紅色。咬一口月餅,皮就會鬆散,用紙接着,吃完月餅後還會將落在紙上的皮吃乾淨。那時候的`我覺得,這真是一種多麼美味的食品啊。80年代的農村,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家裏的月餅還不可能由着自己的喜好吃個夠。也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年少的我對月餅一直十分癡迷。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家裏買的月餅個數越來越多,月餅本身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包裝變得精美,用紙包的月餅越來越少,直至現在完全消失,全部改用塑料包裝。最主要的變化是月餅本身。月餅的品種越來越多,爲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月餅皮也不像以前那樣一咬就散。而我,也越來越找不着以前的那種味道了。童年時代我愛吃的月餅,正離我越來越遠。現在,每年的中秋節,我更關心假期是在哪幾天,至於月餅,則變得可有可無了。

糉子,恰恰與月餅相反。小時候我從來不吃糉子。我覺得,剝開外面的竹葉,飄出的那股青味實在難聞,而裏面的糯米糰更是難吃。那時我很迷惑,這麼難吃的食物,竟然會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出現,竟然還有人愛吃它。在很長的一段歲月裏,我都不喜歡吃糉子,屬於一口都不會吃的那種。直到成家後,老公會在吃糉子時讓我也嘗一兩口。最開始是我對糉子不那麼抗拒了,但也沒有覺得它好吃。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X米排骨這道菜。有段時間在外面吃飯時,只要菜單上有,我都會點。再後來,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X米,而用X米做的糉子,我也開始喜歡了。到今年,是很喜歡、很癡迷。

從我自己的經歷我知道了,每個人的喜好總是會變的,不管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們身邊的那些食物始終都在那裏。每一種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爲每一種食物,都會成部分人記憶中的美食,就如同對我而言,那曾經的月餅、現在的糉子。這種記憶、這種癡迷、這種期待,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滋味。

端午糉子香作文7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盼星星、盼月亮,我終於盼到了糉子飄香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能吃到美味的糉子、看到精彩的賽龍舟,所以我對它充滿了期待。

在端午節這一天,媽媽和我一起包糉子。媽媽先把包糉子的葉子放在水裏泡上,再把洗好的糯米和一些做好了的紅燒肉、甜棗……放在旁邊,用來做糉子的餡。這些餡我都不需要,因爲我喜歡吃沒餡的'。我們要把洗好的葉子弄成小鬥,使它變成三角形,再把糯米放進去,想放餡的放,不想放的不放。最後,用繩子捆起來放進蒸鍋裏。不久,糉香瀰漫。我心急火燎地跑進廚房,媽媽笑着說:“小饞貓,還沒蒸透呢,等熟了再喊你!”

“吃糉子咯!”隨着媽媽的一聲吆喝,我高興地跑進廚房。看着熱氣騰騰的糉子,我口水直流!“小心點,別燙着了!”媽媽叮囑我。我貪婪地呼吸着糉香,慢慢地剝開糉葉,露出乳白的糉肉,小心地咬了一口。頓時,我的脣齒間、舌頭上溢滿了黏黏的、糯糯的滋味。嗯!真好吃!

啊,難忘的端午糉子香!

端午糉子香作文8

五月的悸動中,紛至沓來的是艾葉搖綴、荷韻清涼、藥草飄香,暑氣漫溢的炎熱在中藥的調和中溫柔了許多。

艾全草入藥,可溫經、去溼、散寒、止血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可制艾條供艾灸用。

不必說年年端午門前掛的一束艾草,也不必說艾灸縷縷縈繞心頭,單是一口軟糯清香的青團,就足以脣齒留香數日了。

水波泠泠,山腳下河水輕撫過石灘,拂過青樹翠蔓沙沙作響。岸邊的一片小土丘上,兀自生長着一叢艾草。微風捲過,激起陣陣異香,在水花浮動間盪漾。姥姥帶着我採幾株艾草,葉片上柔軟的絨毛掃過手心,留下藥香四溢的溫柔。沖洗,擇淨,在鍋中煮出翠綠的汁水,用木槌把柔軟的葉片搗成深綠的濃漿。姥姥把糯米粉細細篩過,陣陣雪白紛揚而落,又倒進艾草漿。一會功夫,光潔柔軟的麪糰便煥發着翡翠般的光澤。冰涼的麪糰在手中滑過,團成杏兒大小的小球,在鍋裏蒸熟。咬一口,沖鼻的艾香首當其衝,糯米的軟糯香甜混雜着草藥淡淡的清苦,卻有別樣的清涼。

箬竹以葉入藥,味甘,性寒,歸肺、肝經,清熱止血,解毒消腫。

糉子是所有人最溫情的端午記憶。姥姥總是提前早早地買好成捆的箬葉,浸水泡除泥沙,端午節獨有的清香自此便瀰漫開來。一顆顆雪白圓潤的糯米粒,在清水中翻騰,漲着鼓鼓的肚子,可愛極了。姥姥捧起一張箬葉,葉子在她粗糙的手掌裏竟然顯得格外嬌小玲瓏。姥姥熟練地把箬葉捲成圓錐形,倒入一半糯米,或塞上兩個蜜棗,或裝上我最愛吃的鹹蛋黃和鮮肉,以糯米封頂。雙手一壓,便把糉子牢牢蓋住,捏成端整的四角形,用綵線纏繞下鍋煮熟。水汽氤氳間,糯米香甜溫柔了他的背影,糉香瀰漫豐盈了我的'回憶。

藿香全草入藥,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化溼醒脾,闢穢和中,解暑,發表。

我和姥姥一起把一捆藿香揀去枝梗雜草,整理成大小統一的枝葉,曝晾乾燥,揉碎後再揚去塵土。姥姥將香材碾切成小塊,在土竈鐵鍋上小火煸炒,點點汗珠悄然爬上她的額上肩頭,浸溼了她的衣衫。姥姥心細,裁下一塊方形的彩布,繡上小巧的紋飾,手持銀針,引着絲線在布間飛舞,把彩布縫成四角形。我幫她把藿香碎配以艾草、薄荷等香料揉進棉花裏,填進小布包,拴上彩繩鈴鐺,小巧的香包便誕生於巧手之間。最喜歡的便是把香包掛於書包上,銀鈴脆響攜着異香飄隨,把一份溫情常帶身邊。

端午情綿綿,草藥香悠悠。裹着碧綠的心事,苦澀而沁人的藥香,折射出端午的情思。

端午糉子香作文9

轉眼又是一山糉葉綠,贛州的街頭巷尾,已飄起了糉葉的清香,那糉兒飄香季節,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扳起手指一數,離開家鄉已十五載,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間,家鄉的糉葉,如同家鄉的的端午節,早已被歲月拉成了長長的記憶。

記憶中,採摘糉葉是端午節的前奏。那時,親戚、鄰居、朋友,全村的人都忙起來了,燒草灰制鹼水,採洗糉葉淘糯米,大家忙在一起,有說有笑,那是我記憶中難忘的鄉村生活情景。節日前幾天,我們小夥伴們便相約到山澗採糉葉。村莊附近的山上是沒有那種植物的,我們要步行很遠一段距離,到深山的清泉邊採摘。

採糉葉是不易的事,不僅要爬山越嶺,還要經受蚊叮蟲咬,相當辛苦,但一想到那香噴噴的金黃色的糉子,我們就興奮無比,唱着歌撒着歡,如小兔般跳躍在林間,尋找着糉葉。找到之後,小心翼翼地將這種紡錘形的糉葉摘下,一枚一枚疊放好。採完糉葉回來,我們往往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但扛着一編織袋糉葉,小夥伴們都有一種收穫的喜悅,雖然腰痠背痛,卻依然嘰嘰喳喳個沒完。

採完糉葉回來,奶奶就把又寬又長的青翠糉葉,一紮一紮捆好,泡在水裏,用大鍋煮透,此時,濃郁清香便瀰漫滿屋,把過節的意味薰濃。端午節頭天下午,奶奶從米缸裏舀出白白的、珠圓玉潤的糯米,裝在水桶裏,清涼明澈的水細細地清洗糯米中的雜質,再摻上幾把紅棗,紅的白的,格外醒目。包糉子時,我就迫不及待搬了小板凳,坐在盛滿了糯米和糉葉的鍋盆前,等着和奶奶一起包糉子。說是“一起”,其實,用奶奶的話說,是“瞎摻和”。但奶奶卻從不阻止我,哪怕我包得還未及開煮就脫線散架,或者樣子奇形怪狀四不像,都不會被指責半句。不一會兒,一大盆糉子就包好,一個個精神飽滿,可愛極了,還沒煮就有一股隱隱的清香。

吃完晚飯後,在竈里加些木棍雜柴,把糉子倒進鍋裏,翻騰幾遍後,大人們便放心地休息,而我則聞着糉香,心裏如翻滾的糉子,興奮,難眠。煮了一晚上的'糉子熟了,清香四溢,輕解開來,那嫩黃色彩的糉肉,升騰着蒸氣,散發出一股特有的糉香。輕咬一口,過節的滋味就從舌尖瀰漫到全身。

又到糉葉飄香時,城裏的繁華,擋不住我思鄉的情緒,我決定利用假期,馬上回到家鄉尋找糉葉。是的,我尋找的不僅僅是糉葉,我尋的是那段有着糉葉香的歲月與情懷:質樸而沉靜,悠遠而綿長……

端午糉子香作文10

田野,麥黃杏熟,河畔,棕葉飄香。當一個愛國人士屈原的故事在腦海中徘徊的時候,端午節悄然走進,我彷彿已在夢中品嚐到了糉子的香甜和軟糯。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節日,這更是一個令人驚喜、興奮的日子。那天下午,老師把我們帶到一個竈臺邊,竈臺邊的桌子上放着繩子、剪刀等。正當我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時候,老師笑吟吟地將我們召集在一起,說今天要帶領我們包糉子,我們聽了,高興得歡呼雀躍。淘米、燒火、洗糉葉……在分工明確後,才一會時間,所有準備工作都完畢。看,雪白的大米,煮熟的糉葉都已經放好了,該是動手的時候了。老師拿好一張糉葉,手向內一卷成一個漏斗,再將糉葉翻身,再折一個漏斗,變成了一個小豬腳。我一看,這還不簡單,該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於是,我毫不猶豫地拿起糉葉,折起了小漏斗。這是我第一次幹這活,但是還是做得相當不錯,一會,一隻像模像樣的小豬腳就完成了。我興奮地舉給老師看,老師連連誇獎。看我身邊的小杜真有趣,一個小漏斗真的成漏斗了,底部的.洞大得能掉下一顆黃豆呢!接下來,我們將米放進小豬腳,本以爲大功告成了,可是,老師說:“這才完成了一半,還需要做一個完全一樣的小豬腳,然後,將兩個豬腳交錯疊放好,用繩子綁好,這樣纔算完成。你們知道這糉子叫什麼名字嗎?”老師故意賣關子。快嘴星怡馬上說:“豬腳糉!”歪打正着,居然猜對了,老師直誇他聰明,於是我們興致更高了,嘻嘻哈哈地做起了另一半活,一會,我的糉子完成了,我左看右看,真是越看越有樣式,不禁拎着自己的成果到處炫耀。就在我們包糉子的當兒,燒火的同學早就把水煮開了,於是我們的小豬腳糉子一個個下了鍋,一陣陣糉葉的清香飄滿了院子。糉子熟了。我們迫不及待地剪開繩子,剝開糉葉,狼吞虎嚥地吃起來。

平時,我在家是家中的小皇帝,大人什麼也不讓我幹。今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配合下,我們竟然自己動手包糉子,煮糉子,吃着這充滿歡樂和幸福的勞動成果時,我感覺格外香甜!

端午糉子香作文11

今天是端午節,它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關於它的歷史傳說——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目睹了當時百姓生靈塗炭的處境,爲楚王毫無悲憫之心而無可奈何,同時對百姓的同情和自身無能爲力的處境另他痛不欲生。最終,選擇農曆五月初五在汨羅江投江自盡,後人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用糉葉包住米飯再用繩子紮緊,裹成糉子的形狀投入江中,讓魚吃了之後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再後來的人們就傳承了在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

糉子——端午節最具代表的食物。全國各地的糉子,有多種不同的餡料,如:南方有花生綠豆餡的、蛋黃餡的、豬肉餡的;北方有豆沙餡、紅糖餡的等等。包糉子需要把糉葉折成三角的棱形狀,再把餡料混着糯米放進糉葉裏,然後把糉葉裹緊,最後用繩子紮實打緊結就行了。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大火煮熟,端上碟後把繩子拿掉,打開糉葉,裏面的糯米和餡料香噴噴的,吃上一口,香甜軟糯,口感勁道,回味無窮。感覺像是吃到了當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悲愴與憤恨,或是感覺像是吃到了“龍舟快而棕香兮,諸事順而身體碩。”的歡樂與喜悅……悲喜交加,難以言表。

“棕馨糯米藏,福長壽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