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糉香作文(通用15篇)

作文 閱讀(2.7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糉香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糉香作文(通用15篇)

端午糉香作文1

緩緩的水流聲將我從夢中拉出,優美、緩慢,彷彿處身於山間小河邊。惺鬆中望見母親忙碌的背影,空氣中迷漫着艾葉的清香。

母親的細碎的步伐,在廚房中穿梭,滿是裂痕的手掌清洗着水中的艾草,我想在這仙境中再賴會兒牀,可艾草的清香不斷鑽進我的鼻子,使我睡意全消。

端午的香先是糉葉的香,偏黃的葉子彷彿是大版的竹葉,還帶有艾草的清爽氣味,母親將兩束葉子散亂地鋪在鐵盆中,再燒一壺滾燙的炎,水汽漸漸升起,嫋嫋清香似乎被裹在裏面,如同茉莉花開,將花苞裏蘊着的香氣點染出來,清香四溢,不由令人陶醉。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個個飽滿,相互倚着,似是喝了一夜的瓊漿。母親沒做過糉子,這是第一次,雖然包的糉子簡單至極,但那種味道令我深深迷戀,永不得忘。

母親將三層糉葉錯落着搭好,輕輕展開、抹平,兩手笨拙地一彎,彎出小小的圓錐形狀,取一小撮米添在尖尖的角內,將一顆蜜棗放置中央,周圍再填上幾撮米。母親儘量不讓棗露出來,那汁也不會流出,使所接觸的糯米更加香甜。母親捍着盛滿餡的糉葉,卻好像舉着十幾斤重的石頭,手不停顫抖,生怕纏線的時候系錯一步。最後,糉子只是三個角的平面,母親笑道:“我做的不好,這麼醜!”端午耀眼的陽光照在母親的背上,我坐在母親身旁,要是時間永遠停留在這一刻,該多好啊!

糉子在鍋裏不停地響着,這是端午的伴奏。香氣從廚房溢出,氤氳在整個房間上空,我不住地往鍋內望,怎麼還沒好!母親踢踏舞着從鍋內取了一個糉子,解開繩子,第一口,是葉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第三口,是蜜棗的甜蜜。

我在母親的撫養中成長,田裏的小樹隔年盈尺,母親卻隨着光陰逝去逐漸白頭。我現在吃過許多地方很有名氣的各種各樣的糉子,卻都不及母親親手包的糉子,母親所做的糉子,是世上最甜的!

端午糉香作文2

端午節到了,在我童年的老家,在六月的場場細雨中,迎來了糉子的節日。

我和奶奶走在鄉里的田間,我蹦蹦跳跳地在田間玩耍,奶奶也在一旁抽了一筐的葉子。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那是棕葉和糉葉。回到老房子之後,奶奶又從後面拿出來了新年時做的臘肉和一大盆的糯米,原來是要做臘肉糉子呀。我便跑遍了老房子,把家裏人全都招呼了過來,再擡來一個椅子,坐在邊上看他們包糉子去了。

要說包糉子的手藝,還是奶奶最好。只見奶奶手上兩片糉葉相互重疊,左右手一轉,那兩片葉子變捲成了圓錐形,再把早就泡好的糯米徐徐倒入,再放上一塊黑棕色的臘肉在其中點綴,奶奶的雙手一再一配合,棕葉條便像一條小蛇一樣緊緊的綁在了青葉外,一個臘肉糉就包好了。

起鍋,燒水,再放上有了幾十年歷史的大蒸籠,中間不斷給大鍋加水。我彷彿看到了糉子們在籠中急迫的樣子,口中的唾液也加速了分泌。終於蒸籠打開了,我第一個衝上前去,卻被熾熱的水蒸汽逼了回來,過了幾分鐘,奶奶才上蒸籠前把糉子拿出來。我手剛抓起糉子便叫出聲,心中暗想,奶奶爲麼不覺得燙呢?便只好忍着口水等待糉子冷卻下來,等到差不多了,我便撕開糉葉,把油亮黃潤的糯米送入口中,感受到糉葉、糯米清香與臘肉肉香完美結合,便又吃下了一個又一個燙口的糉子。

即使如今我已不在老家,但奶奶親手包的糉子的清香使我驚覺,原來又是端午節了!我一直相信糉子也有團圓的寓意,一家人被包裹在一個大大的“糉葉”裏,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端午糉香作文3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紀念愛國詩屈原的唯一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各地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有的地方包糉子,有的地方划龍舟,有的地方喝雄黃酒。

今年端午節,我們家則是包糉子。節前一天晚上,聽爸爸說要包糉子時,我興奮得睡不着,我從來沒有親自動手包過!第二天起牀時,爸爸已經在準備了。我走過去一看,他正在剪糉葉頭,旁邊則泡着糯米和綠豆,一個碗放着醃肉,另一個碗泡了香菇。看來爸爸準備得差不多了,我問爸爸:“爸爸,您不是說好和我一起準備的嗎?爲什麼不等我了?”爸爸笑笑說:“你在那睡懶覺都沒起來,我就先準備了嘛。”

過了不久,爸爸將綠豆和糯米濾過水後混在一起,喊我:“來幫個忙吧,把香菇切成條。”我切完香菇,爸爸又說:“料都備好了,開始包糉子吧。”說着,他就拿起一張糉葉,在糉葉的三分之一的地方打了一個折,捲成了圓錐形,然後就開始放一層米後放肉和香菇,再放一層米,最後則是將糉葉折了,把所有食材包住,又用草繩捆住捆牢固,糉子就包好了。我坐在一旁看了一會兒,就躍躍欲試了。心想:這不就是用一片葉子包住一些米,然後捆好,有什麼難的?這樣一想,就直接動手了。沒想到連草繩都捆不好,整個糉子都散開來,裏面的米和香菇撒了一桌。這情景,弄得爸爸哭笑不得。他走過來,手把手教我包:“你看好了,把竹葉折成圓錐,加料,但不能太滿……”我按照爸爸的方法又試一次,還真的學會了,後來我又包了好幾個不像糉子的糉子了。

媽媽把糉子放進高壓鍋裏,過一會兒,就飄出陣陣糉香,這特別的香味令人好生期待。

糉子煮熟後,全家人圍坐在桌子旁。我迫不及待剝了一個糉子,一陣香氣撲鼻而來。咬一口,脣齒留香。此時,不禁感嘆:“這一次包糉子真是有趣的體驗呀!”媽媽一邊品嚐一邊說:“還是自己家裏包的糉子香!”爸爸得意地說:“那當然,我親自掌控的能不香嗎?”

桌子旁,笑聲一片,糉香飄蕩。

端午糉香作文4

早上,我提着昨天親手包好的糉子走進教室,教室裏還迷漫着淡淡的箬葉香,不禁讓我回想起昨天那快樂美好的時光。

馬上要到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爲了緬懷偉大詩人屈原,學校組織了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包糉子。下午,校長伯伯親自出馬給我們演示了包糉子的過程。首先,她精心照料挑選了一大一小兩片箬葉,將兩片葉子重疊形成漏斗狀,再把米放入漏斗中用筷子把它壓緊,再用箬葉把口封好,像一個三角形一樣。最後用繩子把糉子纏好。一個精美、可愛的小糉子就完成了。

包糉子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第一次實踐開始,可我們一個個都笨手笨腳的,李思蕊的奶奶看着我們笨拙的樣子,便手把手的幫助我們完成了。我深吸一口氣,決定要憑自己單獨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我左手拿起箬葉有模有樣的包了起來,一邊包一邊默默地念叨着步驟。可同樣的箬葉,校長包的是“大美女”,可我卻包的是“醜八怪”。第三次,我用心地包,到封口的最難的時候,讓高手奶奶幫我把它也變成“大美女”,真神了,糉子變得更好,更美,更棒!

我瞧了瞧其他同學,個個都在忙碌着,有的向家長請教,有的正手忙腳亂的繫繩子,有的在向同學展示他們的勝利品……

慢慢地我們一步步熟練起來,還嘗試着調出不同的新口味:紅豆、綠豆、葡萄乾、火腿腸加在一起是什麼味呢?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把我包的糉子煮熟,給家人分享。我們品嚐着糉子,雖然不比外面的好吃,但畢竟是我的勞動果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讚不絕口。

端午糉香作文5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風箏漫舞,龍舟競發,喝艾酒,插艾葉,包糉子。

提起糉子,父母總有說不完的話,那是他們孩提時珍貴的回憶了。那時候,父親家裏窮,兄弟姐妹又多,糉子裏只有赤豆和糯米,母親家稍微好些,因爲她可以吃到外婆包裹的肉糉。

五月初五的前幾天,是家家戶戶忙碌的日子。端午是從那林間的蟬鳴開始的:它們是最賣力的演唱家,早上唱,下午也唱,在歡歌,在慶祝。夏蟬兒,夏蟬兒,你是不是也口饞了?

每逢端午,鄰里都歡聚一堂,坐在小板凳上,環成一圈,笑容不由自主地洋溢在臉上。此刻,碧綠泛青的糉葉散發着清香,柔和地鑽進你的鼻孔。鮮豔晶瑩的赤豆褪去了外衣,靜靜地躺在盆裏。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正躺在簸箕上,堅韌的水草亦洗淨放在一旁。而我中規中矩地坐在一旁,望着外婆用她那嫺熟的手藝在我眼前變戲法。映入眼簾的是讓人垂涎三尺的五花肉,表面撒了一層薄薄的白芝麻,好似給它穿上了一件亮麗的外衣。只見外婆將三四片葉子疊齊,捲成一個圓錐,依次填進潔白的糯米和幾隻蝦仁,再鋪上一層糯米,加入赤豆〡五花肉、橘紅色的鹹蛋,最後撒上糯米,兩拇指一壓,其餘幾隻手指攏成一個立體的三角形,再修剪糉葉,後用水草捆綁,一個小巧玲瓏的“工藝品”就這樣誕生了!

最後一步,把包好的糉子放在大鍋裏,用柴火煮透。等上幾個小時,煮熟後,把熱乎乎的糉子放於瓷碗當中,輕輕地解開糉葉,我迫不及待地把它放入口中,細細品嚐,糉香在脣齒間徘徊,整個口腔瀰漫着端午的味道,充斥着食材相互碰撞而產生的火花,美味極了!

“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同學們是否也如同我一樣愛吃糉子?還記得這熟悉的節日味道?

端午糉香作文6

因爲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時稍晚一點。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卻發現我的手上腳上都 被帶上了五彩線。五彩線是由紅、粉、黃、綠、藍五種顏色組成的,很鮮豔。媽媽告訴我說, 端午節帶上五彩線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的。

洗完臉後,我就來到了餐桌前。滿滿的一桌,真豐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糉子,還有香 噴的雞蛋、鴨蛋、鵝蛋。看着這麼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

正準備開動時,爸爸發言了:“知道今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嗎?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 回答?” 這可難倒了我了,我就裝作沒聽見,等待爸爸解釋。爸爸告訴我說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 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沒想到一種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講完後,我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和他們做遊戲——頂雞蛋。

我在盤裏隨手拿了一個個頭較大的雞蛋,先和爸爸來了一個對決。而我的力氣太小了, 一個回合下來,就輸給了爸爸。但是心裏卻不服輸。心想:“可不能這麼算了。”我又去洗 鵝蛋,想和媽媽較量一番。

只見媽媽在盤子中左挑右選的, 好像裏面藏了大將軍。

我好奇地問媽媽:“你在選什麼? 難道鵝蛋還會有什麼不同嗎?”聽完後媽媽耐心地說:“你看這鵝蛋好像都一樣,其實裏面 的學問大着呢! 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狀,要選“小頭” 尖一點的, 這樣的蛋會比較有優勢一些; 其次要看鵝蛋的外殼,光滑、細膩、顏色勻,這樣的蛋殼更硬一些。根據這些特點選,一定 能獲勝。” 我半信半疑地選了一個鵝蛋,就開始跟媽媽較量起來了。

我雙手緊緊地握着鵝蛋,使上了渾身的力氣,頂啊,頂啊,只聽見叭的一聲,我趕緊收 手,緊張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裏的鵝蛋竟然沒破,還是好好的,“原來是媽媽手裏的 蛋碎啦,太好了,我贏了!我贏了!”我興奮地邊喊邊跳,爸爸也高興的拍手錶示祝賀,媽媽看着我高興的樣子也笑了。

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端午糉香作文7

衆所周知,六月是考試日,衆所周知,六月是放假日,衆所周知,六月是端午節如約而至的月份。這個六月,她也來了,帶着一身飄香四溢的糉味,坐在龍舟上,提着一箱的糉子和作業,悄然而至。

端午的早晨總是被餓醒的,你還在被窩裏就能聞到從廚房裏飄在的糉香,它們在你的鼻尖跳舞,誓要把你饞死,待你終於和被子戀戀不捨地告別,它們還會變本加厲的引你去餐桌旁坐下,使你迫不及待地要開始早飯,今天,可是一年中爲數不多的有肉的早飯啊!父親笑着端出一大盤熱氣騰騰的糉子,“起得真早啊!”,我看着那一盤的糉子,垂涎三尺,不住地點着頭。

用勺子撥拉半個糉子到自己盤子裏,我仔細地端詳它,糯米在蒸煮後染上荷葉的淡綠,又被內部的肉汁滲入,呈現出淡淡的糉色,泛着油光。熱氣盤旋在其上,用筷子輕輕一戳,又露出紅色的鹹蛋黃,那蛋黃的香漫出,與肉香、米香,一同遊蕩在空氣中,刺激我的味覺。我小心翼翼又充滿期待的夾起一坨糉子,放入口中。每一粒米看似粘糊糊的,但實際上,每粒米都由那倍兒香的醬汁連在一起,入口後便分開,每粒都圓滾滾,香噴噴,與揚州炒飯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吃的是一個鹹糉,豬肉的油都被糯米化解,融在蛋黃中,肉雖偏鹹,黃雖偏澀,但兩者與糯米的完美融合,讓人挑不出一絲毛病。吃糉子是不會有閒工夫停下感嘆其味美的,人人都沉浸在糉香之中,唯有當你擡起頭,看到人們臉上洋溢的幸福時,你才明白,糉子的獨道之處。

糉子,有甜、有鹹、有的膩、有的滑、有的多油。中華民族根據各地的喜好,創作、改良糉子的味道,並造就了現在的端午。

放筷,合掌,一個鹹糉吃完了,一個端午也開始了,這次的端午是在濃濃的糉香和滿滿的精神之中開始的。

現在雖然隨時都可吃到糉子,但唯有端午節吃的糉子是最香甜的,最獨特的。

端午糉香作文8

一轉眼,又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到了。往年,我吃的都是奶奶或是外婆包的棕子,今天,在學校裏親手包了一回糉子。

我們帶着興奮與期待一起走進了食堂,不一會兒,食堂的阿姨搬來了糯米赤豆,取來了準備好的箬葉與棉線。

首先,一位阿姨爲我們演示。瞧她那嫺熟的動作,包糉子好像真的很簡單。我迫不及待了,照着阿姨的樣子挑了一片青翠的竹葉捲成一個小漏斗形,別的同學也都笑嘻嘻地動手了。

接着便是灌糯米和赤豆,我用手將盆裏的糯米大把大把地灌進竹葉裏,結果卻發現,米放多了,一擠便涌了出來。我只好倒空重頭開始。這次我吸取了教訓不敢灌太多,但卻拿不定主意到底灌多少,我推推一旁的王青青:“哎,這點夠了嗎?”她看了我的糉子一會兒,不確定地說:“應該……應該夠了吧?”

米灌好了,現在要把糉子給綁牢了。聽周校長說,包糉子一定要捏緊,不然就會漏米粒甚至赤豆。我也不曉得應該怎樣將竹葉裹牢,就胡亂地憑着想象將棉線往糉子上繞,哪兒有缺口我就往哪繞,糉子被我“五花大綁”,上面纏滿了白色的棉線。我心裏猜想:要是哪個倒黴的吃到我的糉子光拆線就會讓他累得心發慌、急得直跳腳……

我速度挺快,一連包了三個質量“上佳”的糉子。突發奇想,乾脆將糉子串成串拎在手中——啊,真是有趣極了!

再看看我身邊的同學,有的熟門熟路三下兩下便完成了一個;有的折騰了好幾回,包了散,散了又包,叫苦不迭;有的同學將“小漏斗”卷得老長,棉線纏得比我的還要多,簡直成了一隻雞腿……

下午,我們品嚐到了我們的勞動成果。當香噴噴的糉子端來時,同學們都很興奮,我吃到的雖然不是我自己親手包的,但卻感到比往年任何一次吃的都要可口!

端午糉香作文9

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糉香作文10

端午糉香四處飄

端午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節日,每年,人們都將在這一天包糉子,插艾草,賽龍舟,懷念愛國詩人屈原。今年,外婆又要包糉子給全家吃,我很好奇,糉子究竟是怎麼包的?我決定向外婆請教,自已也包出幾個好吃的糉子來。

一大早,外婆就忙開了,我也趕緊過去幫忙。外婆先將糯米淘好,放在一個大盆裏,又準備了好多塊醃肉,幾個蛋黃。由於還要包肉糉,因此外婆又拿來醬油,往米盆裏倒了些許,攪拌了幾下,米馬上就變成了醬油色,接下來,就要開始包了。

外婆先拿好一張箬葉,手把手教我。她拿住箬葉的兩端,捲成一個漏斗狀,往這裏面加了三大勺米,又在米的中間放上一塊鹹肉,然後將它撫平,看不出一點兒向上凸的痕跡,再將沒有碰到米的箬葉向前折,再將多餘的部分向兩邊折,用手將它捏住。這樣,一個糉子就成形了。接下來,就要在糉子外面縛上白紗線,防止糉子裏面的米漏出來。我先在糉子偏上方的地方繞了幾圈,又在下方更緊地繞了幾圈,最後,把繩子的頭和尾打一個死結,一個糉子就完美誕生了!我興奮極了,也按照剛纔的步驟去做,可是,剛要將肉放進去,“嘩啦”,一下,我手裏的箬葉鬆了,將米全倒了出來。我並沒有灰心,又繼續包起來,可箬葉就是不給我面子,剛包好,要繫繩子了,“沙沙沙”我的“漏斗”漏了,幸好我眼疾手快,將米還有肉全倒在了邊上的米盆裏,這下,我可真是大冬天吃雪糕——涼透心了。外婆過來安慰我:“每件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慢慢來,會包好的。”我又振作起來,經過了十分鐘的努力,我終於親手包好了第一個糉子!之後,我越包越熟練,看着一個個自已包的糉子,我的心裏樂開了花,在這個端午節,我學會包糉子了!

端午節那天,滿屋子都是一股淡淡的糉香,我吃着自已包的糉子,我想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糉子。端午糉飄香,糉子香,學包糉子的過程更香!

端午糉香作文11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它孕育了獨特的節日文化,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人們往往會想到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這位愛國詩人不忍看到國家滅亡,而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決定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

但是,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慣,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爲“詩人節”,“重五節”。

過端午節,必須要吃糉子、掛菖蒲、賽龍舟、喝雄黃酒。過端午節前,家裏人已經準備了足夠的糉子,還有許多親戚互相送糉子,互相品嚐這些美味。

端午節的早上,家裏的大伯買了一些菖蒲、艾蒿,高高地插在大門上,這樣可以驅邪避毒。媽媽把糉子都放進鍋裏蒸,媽媽還給了我和哥哥一人一個熟雞蛋,據說這一天吃雞蛋可清熱明目。

等到糉子熟了以後,我們便蜂擁而上,拿起香氣四溢的糉子,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糉子,接下來就是喝雄黃酒了。大伯把酒打開,我們開心地喝着。據說喝雄黃酒也可以驅邪避毒、強身健體呢!

過端午節最重要、最有趣的活動就是賽龍舟了。我們一家人打開電視機,一起觀看精彩的賽龍舟。只見他們划槳的動作整齊劃一,鬥志昂揚,龍舟像閃電一樣向前駛去,真是一場精彩的龍舟表演啊!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我們要傳承這些民族文化,讓它們更好地發揚下去!

端午糉香作文12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糉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裏,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爲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麪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鬆鬆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八年級,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着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糉子。洗好的糉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糉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纔能有糉子吃。看着一片片糉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裏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緻的糉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糉子,解下來提在手裏沉甸甸的。就那樣提着棕葉的梗一併放進大大的鍋子裏,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糉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裏幾乎家家都買得起。九年級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裏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初四一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乾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裏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幹艾葉放在鍋裏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裏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端午糉香作文13

今年的端午,與以往不太一樣

節日的前兩天父親就宣佈,今年我們不包糉子了,仔細想想也難怪,奶奶的身體每況愈下,爺爺還得一直陪着她,而父母工作在外,更抽不出時間來,震驚之餘,更多的是無奈。

我不禁回想起去年的端午,那時奶奶的身體還很硬朗,提前好多天,節日所需的物品就已經買好了。此時家裏便瀰漫着糉葉的清香,不僅是端午,更醞釀着整個夏天的熱鬧。

我最喜歡的事還是看爺爺,奶奶包糉子。材料自然是很重要的,選好糉葉,還要在水裏泡上一段時間,以此達到最佳狀態,棕餡也有很多種,紅棗,葡萄乾,花生……當然還有我最喜歡的鹹肉糉。

開始包糉子了,其實呢過程說難也不難,可是自己做起來卻總是失敗。只見他們熟練地扯出兩片糉葉,雙手靈巧地一翻,將糉葉捲成一個漏斗狀,在裏面塞滿糯米和糉餡,再用剩餘的糉葉將他們包裹好,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將糉葉尖穿進針裏,以針爲引,將它從另一邊帶出來,一個不好,弄斷了糉葉,一切又得重頭再來,我也嘗試過幾次,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再熬過幾小時煮糉子的時間,我們終於能享受到那難得的美味,此刻,每片糉葉似乎都褪去了她們的青澀,泛着微黃。香氣也因此被完全的激發出來,老遠就能聞見。此時,我們也顧不上燙了,抓起一個,剝掉糉葉,張嘴就咬,糯米獨有的清香和鹹肉的美味混合在一起,經久不散。

可是今年我卻再也沒感受到那種味道。

節日那天一早,我起來洗漱,竟發現桌上有兩個糉子,聽了父親解釋,我才知道這是他從街上買來的,算是營造氣氛吧。我只吃了幾口就不願再動,雖然也不錯,卻少了家的氣息。

逝去的端午,我何日才能與你重見?

端午糉香作文14

我不知道是爲什麼,每逢春節,奶奶、姨婆,還有媽媽就聚在一起包糉子。每當那個時候,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淘米的淘米,洗豆的洗豆,煮葉的煮葉,而我就幫着碾花生。年年如此。

每當大人們圍着,正式包糉子的時候,我就端一張小板凳在旁邊瞧着,因爲那時還小,不懂得做什麼,只好仔細地瞧着,希望有一天學會了,也能幫上點忙。那是一隻三棱錐壯的糉子,層層綠業裏面躺着糯米、綠豆,還有八種材料。我不懂事,總是問:“幹嗎非要加八種材料,六種七種不行嗎?”奶奶總是用似有若無的聲音回答:“‘八’就是‘發’,財源廣進的意思。”“哦,原來是這樣。”可是今年問完後,明年又問,奶奶用同樣的話回答了一年又一年。

知道四年級那年,我才能原原本本地記住那“八”的含義,至始至終不忘記。可是到了那年頭,我就可以幫這給糉子繫繩子了。

“繫緊點呵,別鬆了就可不好了”,自從那年起,媽媽就每年都這樣叮囑我。我開玩笑這問:“鬆了會怎樣啊?”

“總之就不可以鬆,儘量的緊,不過我看你也不會系鬆的······”

是啊,每年這樣包糉子,我對他們的感情似乎越來越深了,我對他的情就似那根繩子一般,矢志不渝。我總逃不出母親的話的圈套,我的確不可能系鬆,由於我對糉子的情,對故鄉的愛,像繩子一樣深深的扎着。

其實我也明白,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他們愛糉子,更愛那個依山傍水的故鄉,但我還是忍不住問了:“爲什麼每年都要包糉子?”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個個人沉默不語。

是的,不僅僅是糉子本身的香,更是那份濃濃的情,濃濃的鄉情。

端午糉香作文15

提起童年,我並沒有想到那些彩色的彈珠、晶瑩的玻璃瓶,更不見那毛絨的小狗、輕巧的風鈴,我的眼裏、心裏、夢裏,只有那條大河和清香的糉子。

童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跟爸爸媽媽度過的,很難得纔會在寒暑假回老家。老宅子邊上的一條大河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特別是那河中蘆葦生長最茂盛的時候。

伴隨着布穀鳥清亮的啼叫,還有那晨間露珠的清涼和蘆葦葉的清香,我睜開惺忪的雙眼,趿拉着兩隻拖鞋,竹椅的“嘎吱”聲呼喚着我奔向廚房,進屋,便見墨綠如竹葉般的蘆葦葉經過熱水的浸泡,已是光亮照人,散發着陣陣糉香。

透明瑩亮的糯米,深紅飽滿的棗子,普普通通的食材卻在奶奶的手中巧妙地融合,變得不再普通。一片葉子橫握手中,雙手大拇指壓住中間,輕輕一彎,便在手中形成一個圓錐狀,而葉片兩邊交錯於其邊緣。接着用勺舀起糯米填滿一半,確保不漏後放一顆大棗在中間,再用糯米填滿這個圓錐,將交錯的葉片蓋住圓錐口,用細長的紅繩纏繞住,打個結,一個像蝴蝶一樣的糉子便誕生了。

看着奶奶包糉子,猶如聽了一首優美的曲子一般,奇妙不已。等包好了一小籮筐,奶奶終於直起腰,用手捶打着痠痛的臂,“醒啦!等會吃糉子哦!”奶奶慈祥的笑容浮現在臉上,憐愛地看着我。我點點頭,望向大門外的河水,陽光灑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似鍍上了一層金,遠處傳來了悠遠洪亮的貨船汽笛聲,引人浮想聯翩。

鍋蓋打開,伴隨着升騰起的氤氳,我迅速竄進了廚房,饞貓一樣扒在桌邊看那還在水中翻騰的糉子。撈起一個,交換着雙手解開紅繩,斜吹着糉葉,讓那金黃摻紅的糉子滾入碗中。用筷子夾起一角沾上白糖送入口中,又糯又粘,細細品味,糯米的香和棗子的甜,便全在舌尖慢慢融化蔓延開來。

如今,卻是很少回去了,奶奶的身體也不允許她再做這些,童年似乎只存在於我的記憶裏。每每想來,我的童年,就是棗的甜、糯米的粘和蘆葦的清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