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精品]

作文 閱讀(3.1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精品]

家鄉的風俗作文1

“石溪久佳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每每提起端午,誰不是先想到那香氣撲鼻的糉子來呢?

當這美味的糉子入口後,不禁會想,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我國戰國時期,有一位非常受人愛戴的詩人和政治家——屈原自沉於汩羅江,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後來當心憑弔的飯糰被魚蝦所食,就想出用樹葉包裹飯糰並外纏彩絲,慢慢地發展成了現在的糉子。

包糉子的工序也不簡單。首先要把採來的棕櫚樹葉子一條條撕開來,然後一段一段結成繩子備用,再將包糉子的糉葉提早一天洗淨並泡在水中使其變軟。第二天將糯米洗淨過濾掉多餘的水,之後按家裏人口味拌上醬油鹽等備用。再就準備糉子餡:有芋頭的、有肉的、還有板栗的`、豆沙的……這些備好後,拿出泡好的糉葉,兩片糉葉打底,加上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歡的餡,面上再鋪一層糯米,之後用另外一張糉葉蓋上,最後用棕櫚樹葉做的繩子將整個糉子一圈一圈把它綁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

糉子全部做好後就把他們放進鍋里加上水先用大火煮,等水開了之後,那棕葉的香味,棕櫚樹葉的香味,還有糯米的香味,混合起來,慢慢的從鍋蓋縫隙裏鑽了出來,聞着這些香味,我實在忍不住,總是一會兒就去聞聞,一會兒就過去提起鍋蓋看看,並不斷的問外婆:“熟了沒,熟了沒?”外婆笑着對我說:“等一會兒”。可沒過多久我又跑去問外婆,外婆笑眯眯的說:“再等一會。”我就一直這樣子等着、盼着,總覺得時間過的很慢。

終於,外婆掀開鍋蓋,對我說:“快來快來,新鮮糉子出爐啦!”煮好的糉子散發出了更迷人的味道,這味道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拆開一個糉子咬上一口一股清香頓時間溢滿了我的口腔、沁入我的心脾……五月初五這天開始是爲了紀念屈原,經過千百年後的發展今天成爲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春節風俗,正因爲它們不一樣,才讓年更有味兒。

我的老家在安徽安慶,我們家鄉的春節風俗多彩多樣。

過完小年,家家戶戶都要拿着祭品,去祭拜老祖先。這祭品可就很有講究了。要用燒了個半熟的豬頭、豬腳和豬尾巴來祭祖,當然還少不了一隻大公雞和一條連一片魚鱗也不能少的鯉魚。這個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對先輩的尊敬。

除夕晚上,關上大門,一家人品嚐着豐盛而又美味的年夜飯,享受着溫馨的時光,所有人都會忘記這一年的傷心難過,用快樂和喜悅的心情迎來新的一年。這頓飯要吃的越慢越好,老輩說,這就是守歲。

第二天,天矇矇亮時,就聽一陣又一陣的鞭炮聲。大家用這響亮的炮聲迎來新的一年,也是對新年的祝福和期盼。七年級這天拜年問好,到處熱熱鬧鬧的。

八年級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就是不掃地。很多人問,這是什麼風俗?因爲一年到頭,家家都要用掃把掃地,而這一天是掃把的生日,要讓它好好休息一天。

初五晚上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習慣叫“老鼠嫁女”。因爲以前在農村,到處都有老鼠的蹤跡,它們無惡不作,偷吃糧食,亂咬傢俱,而且它們繁殖能力強,祖輩們氣得怒髮衝冠。可趕又趕不走,便想到了一個“自己哄自己”的方法。這天晚上,大家把房間的燈亮着,早早上牀睡覺,生怕驚擾了老鼠嫁女兒。大人心裏想,老鼠應該把女兒嫁出去了,還偷着樂呢。其實誰也不知道老鼠到底出來沒有,到底有沒有把女兒嫁出去?或許沒有嫁出去,還偷了點東西又回洞裏去了。你猜爲什麼是老鼠嫁出去而不是結婚呢?因爲嫁出去說通俗點兒就是老鼠走了,結婚就意味着又搬來了一隻新的老鼠。哈哈,我們的祖先可真會想辦法,眼不見,心不煩,給自己一點心靈的安慰。

初七這天,大家用稻草編制一個假的黃鼠狼。在黃昏時,讓雞親眼看着村民把黃鼠狼送走了,從此雞也就不再害怕黃鼠狼了。

你瞧,我們老家的春節風俗有趣奇特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春節,是我國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當地人俗稱過年,我的家鄉中衛,也不例外。

中衛人最看重過年了。

臘八是過年的前奏,人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臘八飯裏就全表現出來了。臘八這天用米、面、花豆、肉、蔬菜等做成美味的“臘八飯”(俗稱和和飯)。臘八這天也是當地數九寒冷之時,“臘八的雪,老鼠的藥”,如果這天降了雪,就預示着來年的吉祥和豐收。俗話說“吃了臘八飯,漢子跟上婆姨轉”,這意味着,過年的活動也就開始了,過年用的.衣物、食品全由家庭主婦操勞,男人碾米磨面,女人扯布買線,拆洗被褥,縫製衣帽,家裏人殺豬宰羊,購置年貨,寧窮一年,不窮一日。

“臘月二十三,竈老爺上了天”,這一天是祭神的日子,也叫小年,家家都把竈神換成了新的。

從年三十起,商鋪的工具、用具洗乾淨封存起來,戲班、皮影在年三十反串唱幾天。

大年七年級,各自在家裏給神明、祖先牌位磕頭,給老人拜年。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家家戶戶都貼上了吉祥、喜慶的對聯。街坊見了都要問聲“過年好”。

初五家家早上吃餃子,叫“填窮坑”,意味人們窮怕了,吃了幹餃子耐飽,表示全年不捱餓。

初七,當地人叫“人七日”。下午家家必定吃長面,叫“拉魂面”。

過年的高潮是在正月十五,從正月十四起,連續兩天,立燈架,耍社火,燈架多是牌坊式的,燈面彩繪神佛、三國、西遊記等故事,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在一些街口巷道還有泥塑判官,下跪着秦檜夫婦像,泥塑腹空,一點燃煙煤,七竅冒出煙,說明了中衛人愛憎分明。

民諺“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幹”,這一天黃昏,家家門口點燃乾柴,大人小孩從火堆上反覆跳過,嬉笑耍鬧,火熄之後,灰燼用鐵杴撒向空中,火星亂舞,近似禮花。

正月二十三一過,年事算是忙完了,人們便又學習的學習,工作的工作,春耕的春耕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難忘的一天。遠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了,我們全家最終團聚了。此時此刻,全家人圍坐在一桌吃着香噴噴的年夜飯。“爸,這幾年,你辛苦了!”我爸爸舉起酒杯對爺爺說:“感激你對孩子們的照應,來,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個勁地給我們姐妹倆夾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個個笑容滿面。我和妹妹更是歡樂無比,因爲在農村,我們小孩子平時根本上不了飯桌,今日卻能夠像大人一樣圍着桌吃,盡情品嚐着豐盛的美味菜餚。

吃過飯,大人們收拾飯桌,我們小孩子耍耍鬧鬧,等着爸爸媽媽給那盼望已久的壓歲錢。不一會兒,爸爸媽媽喜氣洋洋地將包好的大紅包交給我和妹妹,妹妹拿着後樂得手舞足蹈。我鄭重地打開一看,裏面有10元錢和一張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寫着:“祝萱萱新年歡樂,學習提高!”我頓時樂壞了,雖然爸爸媽媽給我的壓歲錢並不多,但卻表示了他們的.一番心意,那張小小的卡片,飽含了爸爸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當時,我激動得差點流出眼淚來。

“噓……啪……”四處響起了煙花聲,我跑出門一看,一朵朵煙花陸續上升,半空中猶如佈滿了五彩的繁星,頓時,整個世界便變得奼紫嫣紅。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墜向大地,使黑夜變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煙花,只見他點燃煙花上的導火線,一瞬間,只聽見“嗵”的一聲,一束煙花便升上天空。我擡頭仰望,只見空中如彩星閃爍,美麗無比。在此起彼伏的煙花聲中,爺爺奶奶樂呵呵地說:“此刻的時代真美啊!”許久,響聲漸漸消失,整個世界逐漸恢復了寧靜。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繼續放煙花呀,別讓除夕夜缺少熱鬧呀!”“嗵……噓……啪……”一聲緊之後一聲又熱鬧起來了。直到半夜,那熱鬧的場面才漸漸消停了,人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但還有許多地方洋溢着笑聲。今日,一想起當時那壯觀的情景,我還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滿歡樂祥和的世界裏。

這個除夕,是我最難忘的除夕。因爲它熱鬧,因爲它充滿歡樂,更因爲它讓我享受着爸爸媽媽在家時的溫暖、幸福。這個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媽媽對我的祝福和關愛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家鄉,是一個人永遠的避風港!家鄉,是殊途同歸的美好地方!家鄉,是一個人排除萬難也一定要回的地方!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習慣,這習慣根據個人喜好,過着過着,就成了約定俗成的“風俗”了,這風俗形態各異,細節有所差異,但大體上,還真是一回事兒。不過,雖然大體上差不多,但給人的感覺卻一定不一樣,就是這麼神奇。

我的家鄉是東北黑龍江省大慶市的“溫泉之鄉”林甸,一年中,我主觀覺得的`第一個節日,是過年,不是指元旦,似乎元旦在1月1日就成了理所應當的第一個節日了,但我覺得,元旦只不過是一個假期罷了,而除夕開始,就是年三十,纔是“節日”,餃子爲代表的各色食品被人們端上餐桌,人人熬夜守歲,這天開始,直到初七,家家團圓,哦,除夕還要大掃除一次,寓意除舊迎新。

春節之後,就是元宵節了,雖說到初七爲止家家團圓,但這一天元宵圓,月亮圓,所以元宵節,人們有的還要再團圓一次。這一天,可是爲數不多的滿月。

二月二,龍擡頭,這有一個典故,人打翻了玉皇大帝的酒壺,所以玉皇大帝爲了懲罰人類,不給人們下雨,青龍看到了人類叫苦連天,不忍心不給人們下雨,於是偷偷地給人們下了一場雨,被玉皇大帝鎖在一塊大石頭下面,並說要青龍出來,除非人有本事讓金豆開花,善良的人們不忍心看到青龍被鎖在大石頭下面,朝思夜想幫助青龍,有一天,一個老頭髮現自己家裏的黃豆開花發芽了,一想:“呵,這不就是金豆嗎?”之後這位老者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全村人。一天玉皇大帝下來視察的時候,看到一個地方全都供着發芽的金豆,玉帝如約放了青龍,所以流傳下了“二月二,龍擡頭”的典故,在我們這裏,這一天出門既不能跑,也不能跳要不然就是“踩了龍頭”一年交不上好運。

我們家鄉的風俗大體上和其他地區的風俗差不多呢,但是啊,這過起來可是別有一番風趣,和別的地方的風俗相比可是一點也不輸給人家,林甸地方雖小,但過年的時候可是和整個中國一起過,並過得格外熱鬧。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我的家鄉在通海縣興蒙鄉,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美麗富饒的地方。

興蒙鄉有許多特產,而最出名的就要數甜瓜了。看!那一排排白色的瓜棚裏,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種和收穫,無論是風和日麗的春天,夏日炎炎的夏天,金風送爽的秋天,還是小雪紛飛的冬天,在瓜棚裏都能見到又圓又大的甜瓜。

一天,舅舅從老家來城裏看我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甜瓜,你看那甜瓜,淺白色的身子,披着一身毛茸茸的外衣,顯得特別神氣,嘿,摸上去還帶刺呢!聽舅舅說,甜瓜的品種有許多,有香甜可口的“紅尊”……

我被舅舅說得口水都流出來了,趕緊拿了一個甜瓜,迫不及待地把它洗好,放在砧板上,用刀把它均勻地切成四瓣。只見甜瓜裏的汁兒直往外流,輕輕掰開,露出了晶瑩剔透的果肉,裏面還有許多小小的白色的籽,彷彿許多小公主住在水靈靈的搖籃裏。

聞一聞,啊,酸中帶甜,甜中還夾雜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垂涎三尺。嘗一嘗,哇,真是香甜爽口,清脆多汁,美味極了,吃完後,還回味無窮,令人越吃越愛吃。要是在炎熱的.夏天能吃上幾口甜瓜,那可真是甜涼解渴,爽極了!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我知道了:甜瓜屬於葫蘆汁,是蔓生草本植物,原產於非洲熱帶沙漠地區,大約在北魏時期隨着西瓜一同傳人中國,明朝開始廣泛種植。20xx年,我的家鄉興蒙開始大量種植甜瓜,因爲家鄉的土壤,氣候都比較合適甜瓜的生長。現在,甜瓜已成爲

了興蒙鄉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給興蒙鄉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甜瓜全身都是寶。甜瓜的根、莖、葉、花、果實、瓜皮、都可以供藥用。甜瓜的莖能治齆鼻;葉能治頭癬;花能治心痛、毒瘡;皮可以用來治療牙痛,真是用處多多。

甜瓜不僅是治病的好藥材,而且甜瓜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維生素、還有酸、鈣、磷、鐵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都口水直流了吧!如果你們有機會到我的家鄉,別忘了一定要品嚐美味的甜瓜哦!

我愛家鄉美味的甜瓜,更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作文7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我去過很多地方過春節,只有媽媽老家的春節是我見過最特別的。

我媽媽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個四合院,分東、西、南、北四個屋,她那裏在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擺貢品,這裏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貢品,一張正方形的桌上中間先擺上一個豬頭,豬嘴裏叼着一個豬尾巴,外婆說:“這代表有頭有尾,豬頭左邊擺上一隻雞,代表吉祥如意,右邊擺上一條魚,代表年年有魚。”接着還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蓮藕切片,兩片中間連着不切斷,把調好的肉餡放進去,然後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鍋裏炸,炸成金黃色撈出來,放到魚的右邊,然後再開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後放在雞的左邊。這樣桌上的貢品還沒有擺完呢,還要在豬頭、雞、魚、丸子、藕盒後面都擺上一個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狀的饅頭,漸變的粉紅色做的特別好看!然後再在饅頭後面擺上五盤各式各樣的糖果。所有東西的後面貼着一張天帝老爺的畫像,畫像兩邊各掛着金黃色的錫紙元寶,然後在豬頭的前面放上香爐,香爐上插上一根龍形狀的香,外婆說:“這叫盤龍香,一根剛好燒一天,每天燒一支!在每次吃飯之前還要還要磕頭燒紙,一直燒到年八年級,這樣所有的貢品就算擺完了,而且每家每戶都是這樣擺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派祥和喜慶,人們忙着貼對聯,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餃子,這也是北方特有的習俗,外婆說:“過春節吃餃子,取自《更歲交子》,也是繼承祖先的習俗,餃子包好以後要在祭祀祖先之後纔可以吃。所以餃子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再有餃子的形狀向元寶,寓意“招財進寶”符合中國人過年圖吉利的.想法,而且餃子皮薄餡足,味道非常鮮美,百吃不厭,在這裏七八歲的小孩就都會包餃子了,所以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了,到現在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團圓的象徵,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聽完外婆這樣一說,我更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具有重大意義,深深感收到我們祖先的智慧。

家鄉的風俗作文8

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勞碌奔波的大孩子,白髮蒼蒼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誰不是嘴裏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軟糯的滋味呢?

相傳,有一位孝順的孩子名叫目連。擔心爲牢中母親送的吃食全被看陰牢獄卒吃掉,於是用數種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灑上黑芝麻讓獄卒誤以爲是烏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因爲目連濃厚的孝心感動了福州百姓,而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孝九粥)從此成了福州特有的民族風俗。

以前,總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雜米一個盆,半天時間篩選,半天時間淘米。在煤爐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睜眼,用勺子輕攪兩下,晶瑩剔透的糯米散發着軟玉似的亮光,烏黑錚亮的黑米流露着古銅的色澤,紅棗已有三四倍大,桂圓、馬蹄、花生也悄無聲息地融進了濃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讓雜米的輕糯,紅糖的甜膩,馬蹄的`清爽順喉而下,一口氣喝上幾碗纔算過癮。

就這麼喝着拗九粥長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滿頭青絲不知不覺已成了蒼蒼白髮。今年拗九節就讓我來爲你熬粥吧!

說幹就幹,我買回了食材,回憶着外婆舊日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淘洗起來,熬煮正式開始了!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咕嚕咕嚕”“吱滋吱滋”這不是熬粥,這是一場小型家庭音樂會。數分鐘後,一股燒焦的糊味撲鼻而來。我方纔慌忙地打開鍋蓋,往鍋裏探了探頭,不禁嚇了一跳。這鍋中水是水,豆是豆,“傷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麼這麼難啊?我努力了這麼久還做成這樣……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當我準備收拾“戰場”,猛一回頭,媽媽神不知鬼不覺地站在我身後。“外婆喝得不是區區一碗拗九粥,還是你一片赤誠的孝心啊!”媽媽語重心長道,“彆氣餒,我們重頭來過。”揣着對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成功了!

外婆默默無言地品着粥,兩粒珍珠般晶瑩剔透的東西滑過她歷經滄桑的臉,“嘀嗒”落進了粥裏,但她笑了……

濃濃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僅是拗九粥,中國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的一個小城市——渦陽,在我的家鄉里有許多不同的傳統節日,其中最重大的莫過於春節了。

每個人家鄉的春節習俗都各有不同的特點,而我的家鄉的'春節也是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

過節了,姥姥家就非常熱鬧,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門外傳來鄰居家一陣陣的鞭炮聲,那鞭炮在天空中炸出各樣的形狀,空中一會兒開滿了五顏六色的“海棠”,不一會兒又出現幾朵光彩奪目的“玫瑰”……讓人目不暇接。吃完飯的小孩子們總跑到門外仰望高空,討論着哪個煙花更好看!有些調皮的孩子聚到一起,拿出一支支的小鞭炮,用一個蓋子蓋住,點火後迅速退到一邊,一兩秒後便聽見幾聲炮聲連同蓋子一同炸飛,真刺激。

當然光有鞭炮一定不夠,孩子們最想要的可是大人手中拿的那一張張裝着錢的紅包,小孩們湊到長輩跟前,喊一大聲:“姥姥、姥爺。”他們便拿出不同樣式的紅包,望着手中那紅彤彤的紙,能激動好一陣子,而且小孩總在收到紅包後開心地詢問對方今年收到多少紅包,好像在互相傳遞着喜悅。

吃過晚飯後,我們聚在陽臺上仰頭望天空,可以看見星星與炮花一同綻開,零零散散的鞭炮紙從天空撒落,好似是月亮和星星的祝福。第二天一大早,門前便貼了春聯與年畫,春聯上大多寄託着大人和小孩的期望,也有許多長輩貼上希望家庭團圓快樂健康的春聯,而姥姥就希望家庭幸福美滿,所以貼的是: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四季沐歌,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五福臨門,橫批:閤家歡樂。

臘八、除夕、七年級,春節也快接近尾聲,可人們的心卻依然停留在除夕,那香甜可口的餃子,有素有肉,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帶着對新一年的期望吞入肚中。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陣陣爆竹聲中送去舊年,迎來新年,這讓我對自己家鄉的習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奶奶是個健談的人,一些照片就能勾起她對往事的回憶,打開她的話匣子。

照片上是祖奶奶和奶奶在老家,她們站在一個像是用黑磚堆成的小塔旁,火焰從小塔的縫隙裏冒出來。奶奶告訴我,這是老家過年時的習俗,叫點旺火。

人們在年三十的下午把煤或柴堆成塔狀,到了晚上,全家聚在一起點燃,這就是點旺火。點旺火的由來和過年的故事一樣。“年”害怕火、紅色和響聲,於是人們把煤堆或柴堆點燃,並放鞭炮來迎接新年,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奶奶還告訴我,旺火是空心的,在點燃之前還要先“盛裝打扮”一番:在旺火堆上套上像拉花一樣的裝飾,貼上“旺氣沖天”的字條,希望能燒光過去一年的不快,新的一年旺氣沖天。

另一張照片裏,爺爺奶奶伸出手,對着剛剛點燃的旺火。“年紀大了就喜歡‘烤旺火’,對着火烤一烤,不光身上暖和了,也寓意把身上的疾病帶走,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奶奶解釋說,輕輕撫摸着袖子,好像在回味旺火的溫暖。我看到她的眼裏閃爍着一種頑皮和懷念的光芒。“過年的時候,每個單位也會堆一個大旺火,跟咱們國慶的時候每個省做一輛大花車似的。”奶奶補充到。“奶奶,我還聽說人們要跳旺火,是嗎?”“不不,我們老家不跳。”我注意到她的語氣裏夾雜着對故鄉的驕傲。“但我們會圍着旺火唱歌跳舞,放鞭炮。我小時候還喜歡在旺火上烤吃的。”奶奶的`眼裏又閃過那頑童般的眼神。

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點旺火,但照片上一個個大小各異,或是剛剛點燃,或是已經被火焰緊緊包圍,或是即將熄滅的旺火,被火焰映紅的一張張笑臉和奶奶講述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和奶奶約定,過年時回老家點旺火。

回家的路上,我彷彿已經看到了紅彤彤的火焰,聽到了人們的歡笑。我期待着回老家點旺火的那一天,期待着點亮更美好的生活。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二十四節氣中,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氣,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民俗過法,而且在我們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的方式方法還不一樣呢。比如冬至,北人方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在我們江南地區則又是吃餛飩,而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們溧陽這一帶立夏時節要吃的美食——烏米飯。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杜甫在《贈李白》一詩中這樣寫道。青精飯就是我們溧陽這一帶,在立夏時節要吃的烏米飯。每年這個時候,烏飯葉就已經開始慢慢上市了,這個時候可是新鮮的時令貨哦。像我這樣的吃貨,總是會走在小區路上,突然聞到某家人家廚房間飄來的香氣中一眼就認出它。“阿婆阿婆,有烏飯賣咯。”我飛跑着回家,告訴了外婆,外婆一臉驚奇地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說:“我在路上就聞到人家家裏飄出來的香味嘍。”外婆頓時哈哈大笑的說:“你真是個小吃貨。”

第二天外婆起早趕到菜場買來了新鮮碧綠的烏飯葉,我和媽媽先把樹葉洗乾淨,一邊洗一邊有一陣陣清香撲進鼻子,是一種大自然的清香,聞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就打通任督二脈。然後外婆把洗淨的葉兒放入裝滿熱水的盆子裏,用手反覆按壓葉兒,時不時拿起些許放到手掌心搓一搓,終於將近半個小時的揉壓,烏飯樹葉的大部分汁水都被擠了出來,咋一看不就是我寫毛筆字的墨汁嘛,再把樹葉過濾出來,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最終擠出了大半臉盆“墨汁”。等“墨汁”水稍微放涼些,再把洗淨涼乾的'糯米倒入“墨汁”浸泡三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糯米已經變成“黑米”了。最後把“黑米”放入蒸鍋蒸熟,就是香飄萬家的烏飯嘍,我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一顆顆米粒黑油油,亮閃閃,香噴噴,如果不是散發的香氣和熱氣,還以爲盛了一碗黑寶石呢。再撒上一層白糖,一口下去,忍不住閉上眼睛大讚人間美味。

吃完烏飯外婆告訴我,立夏時節吃烏米飯是我們這裏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吃烏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讓我們在接下來的炎炎夏日安然度過。我不禁感嘆:原來烏米飯不僅僅好吃,到如今還承載了我們一方傳統文化的內涵!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到"爆竹”,誰不是第一時間就想起春節呢?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見識一下我們家鄉的民俗民情吧!

按照我們家鄉的規矩,春節就是所謂的除夕到七年級。除夕分外的熱鬧。除夕早上,無論大人小孩都早早起牀,大人一早起牀就去買肉、魚和菜,而小孩早起是爲了打掃房屋,寓意乾乾淨淨迎接春節。等大人買完回到家,屋子也煥然一新,大人們也會興致勃勃。簡單吃完早飯,全家人都會出去玩,無論是小攤還是市場,無論是廟會還是景點,都會被車水馬龍的人們堵得水泄不通,我們一家也是這樣,這時的我們不但不感到煩躁,還會和排在我們身邊的人們拜個年呢!

除夕中午回到家,爸爸媽媽會給我們做上一頓豐盛的午餐,而我們小孩子,則會學着大孩子的模樣包餃子,雖然餃子長得不怎麼樣,但還是樂在其中,在包餃子時,我們還會不時往餃子裏放硬幣呢!按我老家的說法,這叫——吃錢中錢,餃子形狀如同元寶,在元寶裏塞錢,吃到的人寓意來年必定發大財。到吃餃子的'時候,誰都是狼吞虎嚥,但我總是那麼的“幸運”,在吃得津津有味時,突然餃子裏的硬幣哏的我牙生疼,我誇張地表演迎來一陣鬨堂大笑。

除夕的晚上是休閒的,我們早早吃完飯,躺在沙發上,嗑着瓜子,喝着飲料,優哉遊哉的看着春晚,一陣陣歡笑迴盪在屋裏。

七年級大不相同,我們一早出門,大人們大約五點起牀,他們會拿煮好的大肉塊來供在祖宗的相片前,名曰“祭祖”,在這期間小孩子絕對不能進,人們說小孩子進的話會打擾老祖宗的安寧,等祭完祖我們就緊跟父母挨家挨戶拜年,父母敘舊,我們就會向年長的爺爺奶奶拜年索取壓歲錢,我們每拿到一個紅包就會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到了晚上,我們回到家,會把今天拿到的所有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面,老人們說這壓歲錢用來驅除鬼祟鎮壓祟獸保護小孩子的,大人們守到我們熟睡後再去睡覺,這叫——守歲

雖然現在不在老家過年,但我還是忘不了老家過春節的這種風俗習慣。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我是新寧波人,我的老家在湖北仙桃,今年雖然沒有回老家,但家鄉有趣的年俗令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你想知道嗎?聽我給你道來。

首先我給你介紹最熱鬧的年俗,那就是“蚌殼精舞”了。蚌殼精舞,也叫沔陽蚌鼓精,是我們沔陽的獨創作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流行於江漢平原仙桃等地的'一種特殊的、獨有的民間舞蹈。蚌殼精舞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打扮得十分漂亮,躲在用竹篾紮成的蚌殼內。蚌殼用彩紙(或綵綢)糊成。男的肩背魚簍,手拿魚網,一心想得到躲在蚌殼內的女人。男女雙方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變換着舞姿,進行着精彩的表演。觀衆們會時不時地拍手叫好,併爲男方加油鼓勁,祝願他快點得到蚌殼裏的女人看錶演時,整條街巷就成了歡樂的海洋

“打埃塵”是老家又一項繁忙而有趣的年俗。農曆臘月廿四日,我們仙桃人把這天稱爲過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動手拭去屋頂的塵穢,俗稱'打埃塵',男人們開始剃頭洗澡以自己使面目一新。打埃塵後便開始天天外出購買過年應用之物,從雞鴨豬羊,茶酒油醬之類的基本食料,以及炒貨、水果之類的消閒食物,香燭元寶,爆竹雜用物等等。晚上用茶果敬竈神,在竈前擺有糖果,把全家人名寫在竈疏上焚燒,說這是送竈神上天,領回全家來年的糧食呢!祭完大人們把糖果分給小孩,我們小孩總是可以得到許多鄰居送來的糖果呢!這項年俗也深受我們這些小朋友的喜愛。

“出行”是我們老家最隆重的過年習俗呢。正月七年級,俗稱大年,早上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出行”,就是點燭焚香,祈求新年好運連連,全家新衣新帽新鞋子出門,燃放鞭炮,有的還燃燒用蘆葦札成的柴煙,稱爲“燒發寶財”,以取財發人旺之意。出行後,即返回屋內,互相恭賀拜年,大人還給小孩發壓歲錢,又稱壓腰錢。這些禮節完畢後,全家團坐早餐,一般是先在桌上擺糖果點心,然後擺出9個滷菜碟子和一碗餈粑,還有湯圓和麪條。早餐後,孩子到伯父、叔父家拜年,成人則到左鄰右舍去拜年。

我們老家仙桃的年俗還有很多很多呢,真希望家鄉的年俗能夠大放光彩,讓更多人知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記正月七年級掃墓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爲啥要放鞭炮?”媽媽說“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爲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說:“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溫暖的手,溫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溫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爲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我的老家在農村,所以也有很多講究。特別是春節,我們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餃子……這些習俗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

每次過年,爸爸總要去村裏的小賣部買一點鞭炮。等鞭炮買回來,我們就開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節,爸爸還是和之前一樣,去了小賣部。登巴巴回來,手裏卻多了個“金字塔”。“這是什麼啊?”好奇的表弟衝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裏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點了根樹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樹枝點火,身子向後仰着,打算一點上火就跑。由於不知道這“金字塔”是什麼東西。表弟表妹都躲遠遠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會的精彩瞬間。

“點着了!點着了!”表弟見引火繩點燃了,大喊大叫。我聽了連忙跑開了、只見無數火花從“金字塔”裏竄了出來,構成了一個“火花噴泉”。這“火花噴泉”正如我們內心一樣,十分燦爛,十分歡快。“火花噴泉”足足持續了兩分鐘,放完了弟弟讚歎不已:“太酷了!不僅放出來很漂亮,持續的時間還長。”我也想起了一句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時,妹妹說“爲什麼要在春節放鞭炮啊!”弟弟聽了,也一臉疑問。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樣,給他們講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一個老人來到一個人家裏,幫助人們嚇跑“年”。他讓老婦人在家裏剁餡做餃子。到了晚上,“年”看到這家點了很亮的燈,又有剁餡的.聲音和門上的紅紙,有些害怕。這時,那個老人走了出來,他穿着紅衣服,並點了鞭炮,把“年”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留了下來,包括給壓歲錢又要裝到紅包裏。”

表妹表弟聽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說:“春節每一個習俗都有傳說和故事,一會我挨個給你們講。”

春節有很多習俗,過春節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個習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