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家鄉風俗作文15篇

作文 閱讀(9.69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風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風俗作文15篇

家鄉風俗作文1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樂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於餃子的飄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間煙火中……家鄉的除夕,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卻處處飽含着樸素的靜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謂是這個洛陽小縣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街巷上,老舊得有些落魄的白牆黑瓦被紅紅的對聯所裝飾;超市裏、肉鋪那兒,總是排着長隊;細細一聽每家院子裏,總是傳來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幾斤重的餃子肉餡放進鐵缸子裏,一股腦兒放上許多豆瓣醬,撒上幾把佐料,不僅要放蔥,還要放蒜,嫌味兒還不夠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進去。這可不只是洛陽人的口味重,其實也是他們與衆不同的豪邁,就和流經洛陽的黃河一樣,他們並不清澈見底,混雜着泥土黃沙,但也是這紅塵中的煙火紛亂、魚龍混雜讓他們有了獨一無二的豪爽、包容與開放。

餡料已做好,廚房裏的濃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個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麪粉倒進另一個大鐵缸,放入適量溫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軟軟的、糯糯的面就展現在眼前,隨之而來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麪糰白得像瓷,兩種香味在空氣中相擁相撞,最樸素的食材,在鄉里人手中跟變戲法一樣,用手一揉,就成功詮釋了什麼是色香味俱全。

要說什麼最有技術含量,那就是包餃子了。因爲要做夠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幾個幫手哩!一個小廚房,黑壓壓的擠了五六個人,跟上街趕集似的,每個人邊包餃子,邊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餡料分了家,放到三個大碗裏,做成了蘿蔔餡的、韭菜餡的、蝦仁餡的;外公在用擀麪杖擀餃子皮,每一塊麪皮都是又大又薄;媽媽、大姨二姨都在包餃子,挑起餡放在餃子皮中間,還不忘撈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動,餡與餃子皮相融合,麪皮變得有了顏色,就像一位隱士,落入凡塵,就體會到了人間疾苦,也嚐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異鄉客,來到這個小城鎮,也會沉浸在那紅紅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熱情俘虜了真心,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這煙火人間。經歷了寒風的'人,總喜歡這樣的光明熾熱。

冒着白煙的一盤盤餃子端上了桌,輕輕一吹,一咬,一咽,那種美味,迎合着白煙嫋嫋,恐怕是分不清夢境與現實,但味蕾感受到的滿足卻是肯定的答案——這是真實,要相信餃子的美味,人間的美好。

除夕的最後一刻,也是壓軸之時。提前來到房頂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萬家燈火爲點綴的喧囂人間。最後的一秒,煙花在空中接二連三地綻放,五彩斑斕。即使一片漆黑,也仍會有每家的燈火充數,和煙火照亮這個小城鎮,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舊如此循環,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舊明亮。月亮與落霞親吻,來到人間漫步,得以見證這個小城鎮豪放、熾熱、溫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淪陷於家鄉的除夕了。

家鄉風俗作文2

黃海之濱,蘇北平原,有一座鹽城。那裏歷史悠久,盛產海鹽,因此得名鹽城,我的老家就在那裏。要說鹽城過年的風俗真是不少,除了貼對聯、貼福字、放煙花,還有那年夜飯上的一道食品,就與衆不同。

記得那年,回老家過春節,我剛記事。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邀請很多親戚朋友到家,一起吃團圓飯。上菜了!紅燒肉、燉魚、烤蝦、炒青菜……嗬!不一會兒就擺滿了一大桌。還有一道菜!我靜靜地等着,只見奶奶端上來一大盤熱氣騰騰的大饅頭。我奇怪地問奶奶:“爲什麼上饅頭呀?”奶奶笑着說:“咱們蘇北有個傳統,過年蒸饅頭,象徵新的'一年蒸蒸日上,飛黃騰達!”啊!原來如此。我看見在座的賓客都在吃饅頭,我也趕緊拿了一個吃起來。大饅頭又白又軟,真香啊!這是我第一次聽說蘇北年夜飯要吃大饅頭!

在印象中,我和奶奶做過一次大饅頭。那年,回老家過春節,我已上國小了。農曆臘月二十九的早晨,奶奶帶着我來到石磨邊,一起來磨麥子。只見奶奶把半袋小麥,一股腦兒倒進石磨頂上的小孔裏面,然後開始推石磨。不一會兒,我就看見從石磨的出口,涌出了白花花的麪粉。奶奶看了我一眼,說道:“大品啊,快來幫奶奶磨麥子啊!”我趕緊小跑過去,與奶奶一起推起小磨來。很快,我就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小麥還沒磨完。奶奶看見我的樣子,笑了:“大品啊,你累了就休息會兒吧。”當時,我很想休息一會兒,可是看到奶奶累得滿頭大汗,實在不好意思停下,於是回答:“奶奶,不用,我還好,我們繼續吧!”奶奶誇獎我:“好孩子,真能幹!”

大約一小時後,我們終於把小麥磨完了。奶奶將磨好的麪粉裝進袋子裏,捆緊袋口,準備離開。我趕緊接過麪粉袋,扛在身上,跟在奶奶後面。回到家,奶奶將麪粉倒在盆裏,用涼水和成麪糊,然後倒在面板上,使勁地將麪糊揉成麪糰,再放進一個大盆裏。我見奶奶沒有做饅頭,好奇地問;“奶奶,爲什麼不做饅頭啊?”奶奶回答:“現在需要醒面,否則蒸出來的就是面坨,不是饅頭了!”我恍然大悟:“哦,就是讓麪糰發酵呀!那我有一個法寶——發酵粉。”說着,我找出媽媽帶來的一袋發酵粉,遞給奶奶。奶奶看了一下說明,拿出一些發酵粉撒到麪糰上,重新揉了一遍麪糰,在盆口鋪了一層薄薄的布,對我說:“好了,晚上,我們就可以做饅頭吃了!”

傍晚,奶奶掀開盆上的布:“乖乖,發酵粉的效果真的厲害啊!這麪糰發得足足比原來大了一倍!現在可以開始做饅頭了。”奶奶先把麪糰分成小份,然後再把每一小份揉成球,放在面板上。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一起揉饅頭。最後,將饅頭裝在籠屜放進鍋裏,點火蒸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學習磨面、蒸饅頭。

每次年夜飯,奶奶都把白饅頭擺在桌子中心,其他菜品圍繞着饅頭,形成“一朵花”。可見,傳統的白饅頭,是永遠的C位擺臺。大饅頭平淡無奇,且又樸實無華,但是人人都愛吃,人人爭着吃。過年蒸饅頭,日子蒸蒸日上有奔頭!原來,蒸饅頭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啊!

家鄉風俗作文3

家鄉的春節雖不如老舍筆下北京春節那般隆重,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歷時一個多月,但是對於人們來說也是極爲重要的,它不但是人們勞動一年後歡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願。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閒着無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換牀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曆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裏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於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乾着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是小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是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爲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後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爲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願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守歲這一着卻不是我能夠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七年級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牀,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閒逛。街上的商鋪爲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裏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七年級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我並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裏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七年級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閒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纔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爲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燈籠逛遊,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着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麼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歎!

家鄉風俗作文4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裏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糉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麪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糉(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爲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爲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裏炸,哈,試食嘛。裹蒸糉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竈,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糉,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後的日子裏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莓。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曆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着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後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闢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八年級、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着城裏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七年級早上,家裏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八年級以後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裏,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麼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爲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我的家鄉春節的風俗很多,不信你看——一到春節,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臉上掛着淳樸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來。每家每戶都張貼着紅紅的對聯和年畫。到處都敲鑼打鼓。小朋友們都去拜年、送賀卡。到了夜晚,處處張燈結綵。有名的店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什麼走馬燈、官燈、冰燈、紗燈……各式各樣。一旁,鞭炮聲、擦炮聲,響個不停,火箭炮、煙花,火光沖天。出門在外的人,必寧要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呢!怎麼樣,我家鄉春節的風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鄉來過年嗎?

家鄉風俗作文5

你聽說過拗九節嗎?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個節日哦!

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從清代史學家林祖熹的這句拗九小詩裏,你是不是嗅到了這個節日裏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來看看這粥爲什麼能讓詩人們難以忘懷吧!

過年回老家時,正是臨近正月廿九,總聽得家家戶戶都在說要準備拗九粥了。我當時很好奇,這拗九粥是什麼呢?便去問了爸爸。爸爸說這是福州老家的一種習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時候,就要過拗九節、吃拗九粥啦!相傳農曆正月廿九又稱後九節、孝順節,是福州獨有的地區節日,福州方言中後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爲,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家裏要爲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祈禱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氣,遇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孃家,孝敬父母。

聽了這麼有情義的傳說,我不禁怦然心動。雖說我是個小姑娘,但是爲了表達孝順之情,我好想給爸爸媽媽熬上一碗拗九粥,給他們一個大驚喜!聽姑姑說,煮拗九粥可有講究了,要經過四道工序呢!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紅糖等8種材料。桂圓,圓了我的感恩夢;蓮子,象徵母親培養我的鏈子苦心;糯米,表達了母子濃濃親情;紅棗,代表我的一顆紅心;芝麻,蘊含着母親的希望:願我的成長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紅糖,讓我們泛起甜蜜綿長的思緒……這樣煮出來的粥,纔會色、香、味、營養一應俱全。

雖然工序有些複雜,但我還是硬着頭皮開始啦!首先,要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於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後,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纔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後應把上層皮脫去,粥吃起來口感纔不會澀。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後放置小蒸籠裏,用小火蒸10分鐘後起鍋,加上適量的水,並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一起放進去,用飯勺攪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鐘。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開始變黏,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此時再用小火煮3分鐘。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紅糖在糯米飯裏全部溶解後,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就成功了!這是第四道工序:攪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兩碗粥,端到爸爸媽媽面前,道一聲: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他們趕忙接過我手中的拗九粥,會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媽媽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瑩的淚花。

一個小小的節日,一碗濃濃的甜粥,承載着福州人對親情最深的牽掛。看到爸爸媽媽淚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鄉這個風俗--拗九粥所承載的孝文化感動到了。我承諾:爸爸媽媽,我今後一定要繼續孝敬你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家鄉風俗作文6

新年到,新年到,男女老少齊歡笑。爺爺戴上新氈帽,奶奶穿上新棉襖。大街小巷好熱鬧。鮮紅的春聯貼起來,大紅的燈籠掛起來,紅紅火火的日子歡起來!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過年的真實寫照。

每當提起過大年,我就欣喜若狂,熱血沸騰。現在過年到處充滿了喜慶、祥和,但是關於過年卻有一個出人意料的故事。父母告訴我,相傳很久以前,在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夜晚,一個叫作年的怪獸,會來到人間作亂。老百姓們心驚膽戰、痛苦不堪。之後,人們發現這個怪獸害怕紅顏色的東西和爆竹的爆裂聲。所以就有了貼春聯和燃放爆竹的風俗,年獸自然不敢來犯,過年傳承着古人們的聰明才智。

說起家鄉過大年的風俗可真不少呢,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這不剛進了臘月門,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又開始爲過年做準備,置辦年貨裏大有學問,魚預示着年年有餘,雞和梨代表着大吉大利,豆腐象徵着全家都有福,蘋果必不可少,寓意平平安安,鮮花插花隱含着花開富貴,就連媽媽蒸的大棗餑餑也昭示着好日子蒸蒸日上而且這些年貨基本在每家每戶的供桌上都是司空見慣。好一個忙碌歡騰的中國年!一個詩情畫意的中國年!

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這一古老傳統的中國節日,獨具魅力。過年是千里之外遊子的歸心似箭,是家中年邁父母的翹首以盼,是全家人圍坐一團的年夜飯,是小孩子們承歡膝前的.壓歲錢,是父母與兒女之間的噓寒問暖,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手足情長,是親人之間永遠拉不完的家長裏短。過年寄託着家人之間濃濃的親情。

除夕夜的鞭炮漸近尾聲的時候,新年的黎明恰恰到來。人們陸陸續續走出家門,到別人家串門拜年,大街上彌散着鞭炮的火藥味兒和燃香的香火味兒,這就是特殊的年味兒,身着節日盛裝的人們個個打扮的光鮮亮麗,耳目一新。這既是對自己過去一年的肯定與褒獎,又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各家門前的張燈結綵與流動的鮮豔色彩,無疑成爲這個略顯單調季節的一道亮麗風景。過年好,過年好,恭喜發財,溫馨誠摯的新年祝福聲充斥着大街小巷,屋裏牆外。大年七年級這一天人們個個都變成了自來熟,不管認不認識,只要一見面就互相問候,甚至在平時有點小摩擦的村民,都因這一句質樸的過年好而一笑泯恩仇。新年處處洋溢着和諧溫馨的友情。

大年七年級的餃子頭一回。拜完年人們各自回家煮餃子,七年級吃餃子是家鄉過年的習俗。瞧這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餃子,個個餡滿肚圓,渾圓的餃子預示着家人團團圓圓。是啊,過年時大多數家庭團圓了,卻有一羣人無法團聚。他們就是守衛邊防的戰士。無論是風大浪高的邊陲小島,還是冰天雪地的北疆前哨,都有他們矢志不渝的堅守,神聖的五星紅旗在他們身旁高高飄揚。舍小家顧大家,他們的無私奉獻爲我們撐起一片安寧的天,新年收錄着一份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爲每年過大年的時候差不多在農曆立春前後,所以過年也叫春節。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我要說,人的一生之計在於勤。過年既有對過去的肯定,又包含着對未來的憧憬與渴望。

新年,荏苒了歲月,綿延了時光,這艘歷史的巨輪滿載着親情、友情、家國情,跨越了時間的海!(公衆號:平靜初語)

家鄉風俗作文7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爲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家鄉風俗作文8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小的鄉鎮——張家港市合興鎮。但在這個小鎮中,卻流傳着許多風俗。比如新娘離開孃家時,一定要痛哭,意示對孃家的依戀;來迎接新娘的新郎不能直接進入新娘家中,而要在新娘家門口等候多時,表示對新娘的真心。而使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過年時做饅頭與吃饅頭時的情景。

在我的家鄉,每逢過年都要做饅頭。饅頭做得越多越大就說明來年的運氣越好,財氣越旺。一般做饅頭會選在過年前的某一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圍着一張圓桌坐在一起,會包饅頭的包饅頭,會做饅頭餡的做饅頭餡,分工明確,井井有條。只見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年人,一手抓起一個麪糰,在手心裏來回的一搓一揉,然後兩手一合,就壓成一個扁扁的圓形,把餡放入其中,再把四周的邊一拗一擰,一個饅頭就做成了。那些不熟練的人,就連抓起一團麪疙瘩也要一段時間。做完了饅頭,就把饅頭一個一個地放入蒸籠中。大約蒸了一個多小時,饅頭就可以出爐了,一個個饅頭熱氣騰騰,那麼豐滿,活像一個個挺着大肚子耀武揚威的將軍。這時,我們就會衝上去,搶饅頭吃,不管饅頭燙手不燙手,搶到以後就一個勁地往嘴裏塞,喲,新出爐的饅頭又軟又香,別提有多好吃!有的小孩長得矮小,還沒來得及擠上去搶就被別人搶光了,只能在一旁傷心地哭。每當這個時候,大人就會拿着一個大饅頭,逗他說:“你不哭,我就把這個大饅頭給你。”那小孩便立即停止哭聲從大人手中搶過饅頭就吃,這時周圍的'人看見那小孩狼吞虎嚥的樣子,都會忍俊不禁的大笑起來。

每逢端午節那天,人們都包糉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被別人殺害了並且扔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裏,人們知道了,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許多味道鮮美的糉子扔進江裏,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正好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爲端午節,以示悼念。

知道糉子是怎麼包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糉葉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左手託着糉葉,右手輕輕地勺起糯米,並加上綠豆、蜜棗、葡萄乾、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美味的糉子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嚐嚐,保證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聞一聞,都會令人垂涎欲滴,並且那香味直往心裏鑽。

一頓豐富的午餐過後,人們就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來到河邊,來觀看激烈的賽龍舟。只見兩隊選手精神抖擻地坐在船上,手緊緊地握住船槳,目不轉睛地注視着前方,整裝待發。“叭”的一聲,一條條龍舟像射出的箭一樣向前衝。兩岸的人們也歡騰跳躍,興奮地大聲喊着:“加油,加油。”那簡直鑼鼓喧天,響徹雲霄,熱鬧非凡!

到了下午,人們也早已滿頭大汗,該洗個舒服的澡了。按着傳統的習慣,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艾葉、菖莆、魚腥草等燒上一大鍋水。全家人都要洗,說是避邪氣,其實按中藥原理是殺菌除溼氣。洗了以後,不會生痱子。 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過端午節,那一定一飽會眼福和口福!

家鄉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在江西,那裏山美水也美,最好的要數江西的風俗了。

“二十三祭竈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蒸鏝頭,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炸和滷,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江西的風俗都是按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些風俗。

臘月二十六的時候,我和奶奶一起蒸饅頭、包餃子,奶奶將麪粉揉好,翻來覆去地做出許多不同形狀的饅頭,有蘑菇形、青菜形、玉米形、堅果形……我也輕輕地揉了起來,像搓湯圓一樣揉,不一會兒,我揉出了各種各樣形狀的饅頭,有刺魨型、鯊魚型、螃蟹型、龍蝦型、鱟型、海星型……我又和奶奶開始包起餃子來,先把皮平坦地放在手掌心上,用筷子把肉餡兒放在雪白的餃子皮中間,餃皮對邊按在一起,再按起許多好看的花邊,花邊編密了,像一把把梳子,然後把它們放進火爐裏烤熟。過了一會兒,一股瀰漫的香味悄悄地飄了過來,我不禁地說:“好香啊!”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像樂得開花一樣。

大年三十的`時候,我們一起團團圓圓的吃年夜飯,年夜飯的菜真豐富啊!有九江魚塊、酒糟魚、九江小龍蝦……年夜飯吃完了,我們小孩子們去放煙花,煙花有許多品種,我選擇了旋轉品種的,我把煙花放在小竹竿上,煙花點燃起來特別漂亮,而且又五彩繽紛的。然後,我們又圍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聊天、倒數……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正月十五的時候,公園裏的花燈美麗極了!威武的“長龍”披着五彩的鱗甲,好似即將翱翔出擊的勇士;兇猛的“鯊魚”鼓着兩隻兇錳的大眼,風一吹,它開始擺動着身體,好像要問我們拿食物吃;美麗的“風凰”在夜色中慢慢地繽開五彩繽紛的翅膀,如同地在跟我們招手,也像一位害羞的少女……

你的家鄉的風俗是怎麼樣的,來告訴我,好嗎?

我們國家有許多佳節,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每一個節日都有不一樣的風俗。今天我就拿春節包糉子來說吧。

年二十八一大早,媽媽就揹着一個籃子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去幹嘛呢?原來是去採摘新鮮柊葉去了。又大又厚的柊葉最好最合用了。回到家裏,媽媽把摘回來的柊葉放進盆裏,讓柊葉在水龍頭下認真的清洗乾淨。接着,我就把柊葉上的柄用剪刀剪掉,然後把一片片葉子擺放整齊。可你們別以爲這就完成了,還有一大堆的工作沒有完成呢!拿一把大刀把剛買回來的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加入適量的五香粉、糖、鹽醃製一下;再把綠豆、糯米淘洗乾淨晾乾水,加入合適的油和鹽入味。這樣所有的準備工序做好了,可以包糉子啦!

只見媽媽先拿一個敞口碗,放上幾張柊葉,再用勺子往柊葉里加上一層米、一層豆、兩塊肉,再一層豆、一層米,接着按順時針的方向把葉子一層一層的疊好,最後把碗倒放過來,一箇中間高凸下底方正的糉子成型了。爲了防止露餡,媽媽還用一條長長的竹繩子把糉子結實“捆綁”起來。經過兩個小時的奮鬥,二三十個糉子終於被我們包好了。爸爸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開始煲糉子啦!

我心情激動的等啊等!十幾小時後,糉子熟了。可以出鍋了!剛蒸好的糉子帶着談談的清香,剝開外面的柊葉,吃上一口,糯米、豆子和肉的香味一下子從嘴了衝進了鼻子,那味道別提有多好了。

大年八年級開始,人們就提着那香噴噴的糉子走訪親朋好友,熱鬧極了!

家鄉風俗作文10

“年二十八,打餈粑。”在四川的家鄉,流傳着打餈粑的傳統習俗。每當臘月二十八那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一起打餈粑,那是一派祥和、其樂融融的景象。小孩子們都知道,一做餈粑就快要過年了。

去年,我和父母一起到四川的奶奶家過年,親眼目睹了打餈粑的全過程。

說起打餈粑呀,它的製作工序相當的繁瑣。前一天晚上,爺爺把糯米用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脹鼓鼓的糯米端上桌來,倒進蒸鍋裏來蒸。我們則把事先準備好的石盆、木棒拿出來,擺在門外。等屋子裏飄滿米香時,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關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和大伯操起兩根木棒,往裏面使勁一搗,還喊起了號子。

爸爸他們越打越有勁,一起一落,彷彿在演奏一支富有節奏且歡樂流暢的樂曲。那錘子在爸爸手中得心應手,猶如金箍棒在齊天大聖手中舞動,毛筆在王羲之手中揮灑自如,不久,原本縫隙較大的糯米漸漸融爲了一團。就這樣糯米漸漸成了糊狀。剛開始搗還挺輕鬆,後來,糯米不是顆粒了,十分粘手。一搗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須搗一下,就沾點水才行。不一會兒,爸爸他們就滿頭大汗了。看着爸爸他們幹得熱火朝天,我的心也有些癢癢了,於是我跟爸爸說:“讓我來試一試,行嗎?”爸爸氣喘吁吁地說:“你行嗎?”“爸爸,別小瞧人,你就讓我試一試吧。”爸爸把木棍遞給了我。天啊,太重了吧!拿都拿不動,怎麼辦呀?剛剛在爸爸面前誇下海口,不能臨陣脫逃吧。於是我使出了渾身解數,才勉強地打了一下,就感覺體力不支了,我默默地在心裏給自己鼓勁,一下,兩下,三下……就這樣,我、爸爸、大伯、爺爺,表姐,姑父,一個一個輪着幹,如此交替、重複,充分顯示出了集體的力量。大家雖然累,卻很開心。好不容易幹完了,我們都已精疲力盡,汗流浹背,坐在凳子上一動也不想動。

接着,媽媽把打好的麪糰放在竹篩上,上面鋪了一層面粉。媽媽把麪糰扭成條狀,不時揪下一團,我們則把麪糰做成餈粑。先在手掌心滾成球形,再用手一壓,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順着中心一邊按一邊轉,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終於餈粑出爐了,我急忙搶了一個,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如果再蘸到用紅糖熬成的汁水裏,簡直是人間極品。

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地吃着餈粑,媽媽問我:“你知道,我們爲什麼要打餈粑嗎?”

我搖了搖頭。

“吃餈粑起源於20xx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爲紀念楚國大將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餈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打餈粑,吃餈粑即喻示家家團圓、吉祥如意。”媽媽一邊吃,一邊笑着說。

“年二十八,打餈粑“。吃着美味的'餈粑,聽着孩童的笑聲,感受着節日的氣氛,思考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心想:正是我國這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才造就了餈粑這等美食啊。我們一定要繼續把它傳承下去。家鄉的習俗,真好!

家鄉風俗作文11

河南,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衆多傳統民俗源遠流長,也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五年級的寒假裏,我充分感受了故鄉春節民俗的風采和濃濃的親情。

臘月二十五的清晨,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從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氣,聽着遠處隱約傳來的鞭炮聲,我感到年節的味道愈發濃重了。走進屋裏,一切都煥然一新,做好準備迎接新春:牀單換了新的,窗戶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擺放着新鮮的水果,家電傢俱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節前總會念叨的民謠:“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買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臘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聽到更多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我走進客廳,全家人都圍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選着春聯。我悄悄地挑出一個大紅的“福”字,在它背後粘上幾段雙面膠,再把它倒着貼在門上,寓意着福“到”了。“貼得好!”外公讚賞地說,我也開心地笑了。媽媽在窗玻璃上貼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動有趣:正中央有一頭憨態可掬的小豬,小豬的腳邊有一方池塘,池塘裏盛開着蓮花,水裏有游魚在嬉戲,正所謂“連年有餘”!小豬的頭頂有蝙蝠在飛舞,象徵“福”到了……窗外大雪紛飛,紅紅的窗花映襯着皚皚的白雪,窗花越發紅豔而白雪越發晶瑩了。“瑞雪兆豐年”,這個詞在我腦海裏突顯出來。

下午,外公在廚房裏剁着肉餡,外婆揉着麪糰,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麪糰,就收穫了外婆嗔怒的批評。終於能包餃子了,大家齊上陣——媽媽包的像金元寶,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卻奇形怪狀,各不相同,有一些卻不合時宜地張開了“嘴”,需要大人們來加工。歡聲笑語中,年夜飯準備好了,大家放開了肚皮,一邊盡情地享用,一邊相互說着吉利恭喜的話,歡聲笑語讓房間裏溫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開心地搶着紅包,間或着打電話給遠方的親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聲中,走來了。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明媚的朝陽從窗簾縫隙中射入,讓我看清了牀頭四個鼓囊囊的大紅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們收起來,就跟着爸媽出去向親朋好友拜年了。我們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是我給五姨婆的祝福,讓她老人家臉上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熱鬧的大街上,大人們時不時地停下腳步,熱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們呼朋喚友一起去逛廟會。廟會裏可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條街上烏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獅的地界兒,大家看着身體通紅而鬃毛金黃的“獅子”,在舞獅人的操弄下,“獅子”嘴巴一張一合,靈巧地在木樁上騰空跳躍,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引得圍觀的人們陣陣驚歎和雷鳴般的'掌聲。賣糖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表演魔術雜耍的,唱着我聽不懂的家鄉戲的,還有各種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物品的,隨着大家彼此的恭賀新春的祝福聲,家鄉的年俗味道就在這裏蒸騰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聲中,春節走遠了,我們也踏上了歸途。不管我身在何處,不管我年方几何,這家鄉的風俗和濃濃的親情,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家鄉風俗作文12

每當農曆五月初五,外婆家門前,原本賣鬆糕的小攤上就擺滿了糉子,來光顧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別好。那時,外婆家門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爭着搶着買賣糉子和茶葉,孩子們也紛紛跑到文具店,精挑細選,挑選自己喜愛的風箏,再約上幾個好夥伴,一邊嬉笑,一邊頭也不回地朝綠草地奔去。孩子們臉上掛着笑,像極了一面面小太陽。

每當到了端午節,從貪玩的孩子,到拄着拐仗的老人,誰不是一想到那軟軟的糯米,香香的餡兒,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糉子,就像是披着綠衣裳的娃娃,腰間還繫着“細腰帶”,十分可愛。讓人感到回味無窮的,還有那個煮熟時散發出來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糉子,實在誘人。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我都會像個跟屁蟲那樣跟着外婆,總是喜歡拉着扯着外婆的圍裙,嘟囔着嘴巴跟外婆撒嬌:“外婆,外婆,我想吃糉子了,快要好了嗎?”外婆總是回答:“別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嗎?嗯……這樣可能會快一些。”我懇求到。外婆笑了,說:“別急呀,你現在還太小啦,等長大以後,外婆一定教你做。”我聽了,只好眼巴巴看着外婆包起一個接一個小三角,心中默默記下,盼望快快長大。

感覺白天好漫長。過了好一會兒,中午到了,我們一家子坐在圓桌旁,大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總是邊津津有味地吃着糉子,邊把腦袋湊在一塊兒講悄悄話。我輕輕剝開糉子外邊的糉葉,大口咬下軟軟的糯米,一瞬間糉子的溫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貪婪地享受着糉子的`美味。

現在因爲繁忙,在端午節假期間,我們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過節了。不過雖然不在家鄉,但是端午節的快樂與溫暖是無處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糉子已經“端坐”在客廳裏了。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拆開了快遞,取出一串串糉子,急忙遞給媽媽,說:“媽媽,您看外婆的糉子又來了,快點兒,快把它煮了,我們一起吃吧。” 媽媽接過糉子,慈愛地說:“好,好,別急,糉子又不會長腳跑了。” 過了許久,我和妹妹的肚兒再次不爭氣地叫了,糉子那濃濃的香味便早已透過了廚房的門,混合着板栗的味兒,在客廳亂竄。那可好,讓我的口水不停在嘴裏打着轉。

“來嘍,來嘍!久等啦!” 媽媽端着一盤又大又香的糉子來到客廳。我見了,急不可耐地說了一聲“謝謝媽媽”,就毫不客氣地抓起一隻,剝下綠綠的糉葉,迫不及待地咬了來,放在嘴中細細地,慢慢地咀嚼。我望着大個兒大個兒的糉子,突然明白過來,這糉子,不僅因糯米,肉,栗子而飽滿,而且包含了家鄉的親情,外婆的愛。不僅是紀念屈原,更是家人歡聚一堂的快樂,這就是端午節。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熱乎的糉子,也會想到親情的溫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兒時的回憶,再次浮現在眼前,端午節的溫暖,也再次圍繞在我們的身旁。

家鄉風俗作文13

俗話說:“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各個地區都有着不一樣民族風俗,不一樣民風民俗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我們黃石的春節,便別有一番風味。

黃石的春節,現如今基本是從臘月三十除夕夜開始的。爲了做好一年的團圓飯,在這之前,人們早已準備好了年貨。這一天午時,一家人無論工作多忙,都要回來吃一頓團圓飯。年飯的菜可豐盛了,什麼香腸、魚肉、海鮮、山珍等等,其中有兩樣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是丸子,有魚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這些丸子象徵着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生活;一樣便是魚,這條魚叫做“聽話魚”,一般人們不去吃它,讓它聽着人們在餐桌上述說着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也象徵着這家人年年有餘(魚)。吃年飯還有一個特點——熱鬧。大家團聚一桌,隨着長輩的幾聲簡短的祝酒詞完後,大家紛紛“開戰”,然後互相祝酒,談天說地,對酒當歌,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小孩子們乘着長輩們說得起勁,還要偷偷地鬧一鬧。

到了“春晚”開始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十一點鐘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戶,帶頭放起了鞭炮,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天上更是閃爍着叢叢煙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黃石這個一向平靜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個城市沸沸洋洋的,每個人臉上都掛着燦爛的笑臉。這當真和王安石說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鞭炮聲一向持續到新年的鐘聲敲響,才漸漸平息,整個城市又慢慢歸於平靜。

大年七年級,本來一片寂靜的城市,又被一陣陣鞭炮聲吵醒。人們紛紛起牀,準備好後,帶着小孩子到各個親朋好友家裏拜年。雖說要到處奔波,但孩子們也很興奮,畢竟那個親威不會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呢?孩子們一個個拿着紅包,吃着糖果,雙腳再累,臉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給‘壓歲錢’,‘加班加點’無所謂。”恐怕這一天才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

大年七年級的街道上,到處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可是有個說法,這大年七年級的鞭炮掃不得,不然就會把一年的財運給掃走了。所以,人們很少去掃,也想發發小財。過年期間,街道上時不時會有幾個玩龍的隊伍,出來耍鬧一番,給新春佳節多添幾分熱鬧的色彩。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舊社會人們要吃着美味的元宵,還要逛燈會,看花燈。鄉村到了這天,孩子們要把自我做的'各種各樣的燈籠點燃,舉着燈籠從村頭竄到村尾,從村東跑到村西,給每家每戶拜年。而幾十年後的今日,人們一樣吃着元宵,但沒有花燈可看了,人們聚集在空曠地放孔明燈。放孔明燈時,人們會在孔明燈上寫下完美的心願,爲來年許下一個心願。人們把新的一年裏完美的願望寄託給孔明燈,都期望心願成真。人們接二連三地放起了孔明燈,擡眼望去,天上那火紅的孔明燈勝過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節,雖然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古老“年味”,卻多了一分當代社會的氣息,讓人們時刻感受到社會的提高,國家的繁榮昌盛。

家鄉風俗作文14

“炊餘脹滿蚪牽剝出凝成細纖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就像每一個花壇裏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朵一樣。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特別看重端午節,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們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來度過這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屈原在楚國當三閭大夫,爲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楚頃襄王聽從奸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了。屈原徹底絕望,跳下汨羅江自盡了。後來,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用葉子包上糯米,餵給魚蝦吃。老百姓認爲,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屈原的精神,感動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啊!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集市上買糉葉,那擺在攤位上的糉葉碧綠如洗,飄在水裏的糉葉就像一艘艘細長的小船一樣。爸爸挑了一些鮮綠且光滑的糉葉,回家後,我和媽媽一起洗糯米和糉葉。糯米放入水中後,立刻變得晶瑩剔透,一顆顆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後,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我讓媽媽教我,只見媽媽拿起一張糉葉,捲起一窩小圓錐,往小圓錐裏塞糯米,糯米塞滿後,用尾部的葉子蓋上封口,再用細繩子適量繞糉子捆一週,最後再扎一個結,一個糉子就完美誕生啦!

我看見媽媽那心靈手巧的樣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我拿起一片糉葉,試着捲了許多次,可都失敗了,那糉葉根本不聽我的使喚,不是開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棄,但媽媽告訴我,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嘗試,慢慢地熟練了,我終於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個漂亮的小圓錐了!

我開始往裏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氣,弄得我抓耳撓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輸!我小心翼翼將糯米塞平後,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後,我還用繩子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蝴蝶結。包糉子的過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貪心。煮糉子的時候,要將鍋裝滿水,調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後的糉子香甜軟糯,配上白糖更是絕佳!我能一口氣吃下五六個呢!

在我的家鄉,端午的風俗除了吃糉子,還有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習俗。雄黃酒是由雄黃粉和老年陳酒兌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殺菌的作用。大人們經常用手指蘸上一點雄黃酒,輕輕點在兒童的額頭、臉和鼻子上,防止孩子們夏天被蚊蟲叮咬。雄黃酒,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驅蚊水嗎?

掛起來的艾草能散發出微微的'清香。夏天裏蚊蟲出沒,蛇也經常出來,艾草的清香不僅可以薰走蚊蟲,而且能讓你在一整個夏天裏睡上好覺!艾草,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蚊香嗎?不過,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氣味好聞多了!

這可真是一個美好的端午節啊!這個端午節我覺得過得太有意義了,因爲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歷史,而且我還學會了包糉子,並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糉子。如今,我們的國家早已統一,戰爭已經成爲遙遠的回憶,百姓的日子比糉子上的白糖還甜,我想,大詩人屈原,你在這天看到家鄉人們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家鄉風俗作文15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玩手機。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七年級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爸媽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接着就要將家裏的被褥牀單衣服什麼的全部洗乾淨,將屋前屋後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几淨,乾乾淨淨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酵,發酵的時間就可以準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在想來家裏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現在的對聯一般是買現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因此小時候是特盼着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爲晚上的年夜飯準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涼菜熱菜準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着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着放煙花,點着了放孩子手裏,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後爸媽打牌,爺爺奶奶會去準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們大的孩子,就鬥地主,把瓜子當錢,可有趣了。到了十二點的時候,奶奶就會開始準備湯圓了!

然後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裏給長輩拜年。

從初幾就開始拎着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才能算結束。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我是四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