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

作文 閱讀(1.6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

時間過得真快,感覺過了年沒幾天,一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使我不由的想起兒提時在家鄉過的端午節了。

那時候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大好,尚在兒童時期的我們對於端午節沒有太多的感情,那時候的我們除了玩,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端午節時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頓母親親手做的糉子了。糉子一般是用糯米,再加上幾顆大紅棗,外面再包上波蘭葉(我們這兒的人對山上一種灌木的葉子的叫法,據說用這種葉子包的糉子味道特別清香),用桑樹皮緊緊地包紮起來,一個糉子就完成了。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包糉子的準備工作卻是很麻煩的。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就早早的把糯米泡在水裏,把波蘭葉和桑樹皮泡在另外一個盆裏,這樣泡上大概一天的功夫吧。到了下午天不早的時候,母親纔開始包糉子,一個一個的糉子在母親靈巧的手中誕生了。母親把糉子們一層層的排在大鍋裏,然後再倒上水,直到水浸滿糉子爲止。端午節的早晨大概三點鐘吧,母親就早早的起牀了。母親把柴火點燃,爐火照亮了母親乾瘦的臉頰和細細的汗珠,就這樣用文火慢慢的煮糉子,大約三四個小時吧。等到我們揉着睡眼惺忪的起牀,母親就把大鍋端到了屋裏,打開鍋蓋,一股糉子的清香就立刻在整個屋子裏瀰漫開來。我們往往是來不及洗手就忙着伸手去抓糉子,即使燙得手疼也不想撒手。現在回想一下自己那沒出息的樣都感到好笑。母親則看着我們貪婪的吃着糉子笑了。

如今吃糉子早已不是端午節的“專利”了,大街小巷整天吆喝着賣糉子的聲音,偶爾買上幾個來吃,也感覺沒有以前母親做的好吃,味道也大不如前,不知是何緣故?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2

又是一年的端午,空氣中瀰漫這糯米和艾葉的香氣,清香寧神,層層的霧氣掩映着熱鬧的氣息。

猶記幾千年前,那位詩人抱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紛紛划船尋找,龍舟,糉香在節日裏傳承下來。今天的端午是否還似當年那樣,龍舟馳騁,糯米糉香。

是否還記得,那一年手包糉葉,糯米在手中迴旋,慢慢的繞成一個又一個喜人的糉子,蒸籠的青煙瀰漫,江南小鎮的細雨朦朧,誰手持艾葉,一曲離散,吹盡了斷橋的哀愁,喝盡了那一杯三生三世的雄黃酒。

說到端午,應該有不少人記得五色線,小小的絲線在手腕腳腕上繞來繞去,繞成一個個五彩的結,小孩子戴上去格外的喜人辟邪的說法也在其中流傳下來,下雨天的時候拿下來順着河水流走,總少不了雨天的詩意。

我還記得家鄉的端午節必須是要吃糉子的,那芭蕉葉包裹着的糯米,層層的香氣縈繞在鼻翼之間,小心翼翼的剝開糉葉,生怕是破壞了糉子的形狀,糯米的軟糯香氣與糉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令人久久回味,一口咬下去,便是無窮回味。

南方的許多地方或許還留有着端午佩香囊的行爲,這香囊裏有着硃砂,雄黃和香藥,外包絲布不僅樣子玲瓏奪目,而且也是清香四溢,有着祈福安康避邪驅瘟之意,在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也是精巧至極。

手包糉子,手採艾草只有親手才能體會到端午的樂趣。糉香、五色線、艾葉、賽龍舟。這本是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如今卻能見的幾個又有誰人能知,連那糉子也都是超市裏的各色糉糉子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各色糉子爭奇鬥豔,卻也失去了曾經的那種手包糉子的歡樂,民俗在漸漸淡去,哪個纔是我們想要的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3

汨羅江畔,一位散發披肩的老者蹣跚的來回踱步。

他口中吟唱着《離騷》,眼神中充滿了悲傷失望。

慢慢地,坐在一塊大石上,他兩眼呆呆的望着東去的江水,又擡眼望望聳立的高山。自問:高山與流水,那個纔是正直的哪?

“大王,”他的耳邊響起了子蘭和靳尚的讒言,“屈原在背後經常說您的壞話,說您昏庸至極,楚國的最後一個國君就是您。”唉!小人得志,全靠奸詐,油滑與靈動,順從君主的意願,如那蜿蜒的流水一般;而君子正直,以理服人,沉穩與堅定,似大山般巍峨。

“這不是屈大官人嗎?”一位漁夫飄然而至,“您怎麼在這裏呀?”

“哎,我編撰楚辭卻引來小人嫉妒,”他的面前出現了他們進讒言時奸笑的臉,“小人的讒言,使我失去了官職;君主的不明,使我我多次被流放呀。”他削瘦、蒼蒼的臉上涕泗流。

“那爲什麼不學學他們哪?學學他們的靈活、多變。”

“舉世皆濁,唯我獨清;世人皆醉,唯我獨醒。”他無奈,悲傷地但堅定地說。

望着遠處巍巍青山,深邃的天空,他想起了自己忠心耿耿而被流放,心像被刀剜了似德在流血。當懷王因不明而成爲異國孤魂,當楚國破滅的消息相繼傳來,他的心已隨風而碎了。

日升日落,斗轉星移。幾年的光陰忽地彈指而過。

但他執著的忠心,他以死報君思想,用生命對抗像流水一樣腐朽的.黑暗勢力的決心象山一樣屹立。

“既然流水已成江河,小人終成禍害,我便做那沉穩,踏實,不畏腐朽的大山!”他毅然抱起一塊大石,投身於汨羅江中————

風呼雨嘯,草木含悲。

一代愛國者,化作不朽的高山震撼了天地,屹立於混濁腐朽的流水中央,令他們膽寒,屹立了千百年!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4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5

中國有很多節日,在衆多的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因爲可以吃上香甜可口的糉子,還能看到激動人心的龍舟賽。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戶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中國人的習俗。各種各樣的糉子,形狀多多。有像元寶一樣的,這種糉子代表恭喜發財。有的像動物一樣的糉子,特別好看。糉子還有不同的味道,有甜的、鹹的、辣的、牛肉的、水果的,但我還是愛吃我家包的棗子枸杞糉子,因爲我家的糉子是奶奶親手給我包的,有一種特殊的香甜,而且樣子大不一,形狀也不同。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活動-------龍舟賽。寧夏的龍舟賽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有,離我家最近的就是北塔湖龍舟賽。在微風盪漾的湖面上,有七八條龍舟,每條龍舟上有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個人坐在龍舟前面敲鼓。衆人齊喊“一、二 、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比,岸邊圍觀的人們頂着炎熱的太陽,還依然伸着脖子,踮着腳尖目不轉睛的看着賽龍舟。再看湖中的幾條龍舟早已賽的你死我活。每一條龍舟都奮力向前,都想得第一。好多人都紛紛拿出照相機拍下這壯觀的畫面,生怕再也看不到這麼令人難忘的場面。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時肚子也想家了咕咕在叫。我只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令人難忘而又激動人心的端午龍舟賽。

龍舟賽明年再見吧!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6

又是一年的端午,空氣中瀰漫這糯米和艾葉的香氣,清香寧神,層層的霧氣掩映着熱鬧的氣息。

猶記幾千年前,那位詩人抱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紛紛划船尋找,龍舟,糉香在節日裏傳承下來。今天的端午是否還似當年那樣,龍舟馳騁,糯米糉香。

是否還記得,那一年手包糉葉,糯米在手中迴旋,慢慢的繞成一個又一個喜人的糉子,蒸籠的青煙瀰漫,江南小鎮的細雨朦朧,誰手持艾葉,一曲離散,吹盡了斷橋的哀愁,喝盡了那一杯三生三世的雄黃酒。

說到端午,應該有不少人記得五色線,小小的絲線在手腕腳腕上繞來繞去,繞成一個個五彩的結,小孩子戴上去格外的喜人辟邪的說法也在其中流傳下來,下雨天的時候拿下來順着河水流走,總少不了雨天的詩意。

我還記得家鄉的端午節必須是要吃糉子的,那芭蕉葉包裹着的糯米,層層的香氣縈繞在鼻翼之間,小心翼翼的剝開糉葉,生怕是破壞了糉子的形狀,糯米的軟糯香氣與糉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令人久久回味,一口咬下去,便是無窮回味。

南方的許多地方或許還留有着端午佩香囊的行爲,這香囊裏有着硃砂,雄黃和香藥,外包絲布不僅樣子玲瓏奪目,而且也是清香四溢,有着祈福安康避邪驅瘟之意,在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也是精巧至極。

手包糉子,手採艾草只有親手才能夠體會到端午的樂趣。糉香、五色線、艾葉、賽龍舟。這本是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如今卻能夠見的幾個又有誰人能知,連那糉子也都是超市裏的各色糉糉子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各色糉子爭奇鬥豔,卻也失去了曾經的那種手包糉子的歡樂,民俗在漸漸淡去,哪個纔是我們想要的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

我的家鄉在東北,每逢過節,很少有當地的風俗特點。現在端午即將來臨,讀過汪曾祺所寫的《端午節的鴨蛋》,才發現家鄉里我接觸的風俗特點還真是少得可憐。

在東北,既沒有:貼五毒、放黃煙子一類的風俗習慣,就連賽龍舟都極少見到。在市內,有一條河,河不寬,也不雄偉,只是靜靜的流淌而過。但即使有河,在我的記憶中,也從未有過龍舟比賽。以前,端午節還不休息的時候,總會看到有人上山菜艾蒿。在我們家鄉,不僅有河,還有一座山,一座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山。因爲,聽人說過,這山是連着長白山的,那時,我還不大,感覺這山是又高又大,綿延萬里。

在這裏,僅有的風俗只有菜艾蒿,吃糉子和系五彩線了。有的人還會給孩子買些香包之類的。我家住在山腳下,高高的樓房,可以看到山的一部分。而門前的馬路,則是山上的必經之路。一大清早,就能看到樓下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人,有老人,有青年人,還有一些孩子,但依然是老人居多。路邊上,還有人賣艾蒿,一大把拿在手中,不用走近就能聞到艾蒿特殊的氣味。接着,走出去上學,書包裏放着十來個雞蛋鴨蛋,準備到學校也同學頂的。大家在學校,互相地拿雞蛋鴨蛋頂着,還有人把鵝蛋拿來頂的,只可惜,在路上就碰碎了。頂完了,等中午吃飯時,再拿出來,敲開殼就吃了。晚上回愛時,會發現鄰居的老人幫着在門上插了一把艾蒿,嫩嫩的,缺了少許水分,但依舊清香。

家鄉的端午,雖沒有過多的傳統風俗,但依舊過得有滋有味,開開心心。就象人一生一樣,無須過我的錢財,無須過分的豪華奢迷,也無須過份的錦衣玉食,只要開開心心,健康幸福,還有什麼所求呢?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8

端午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逢端午,爸爸媽媽就帶着我去奶奶家過一年一度的端午。

端午那一天的上午,我們就要去買艾草。我們將買來的艾草插在門縫裏,有的插在窗戶上,還有的站在門口,一動不動,彷彿是威嚴的戰士在門口站崗。那一天,整個小區都飄着淡淡的艾草香,插在門上的艾草香千萬條青色的絲巾在門口飄蕩,十分美麗。因爲這青澀的帶着清香的艾草的寓意是: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很快就到了正午,父母們要給孩子系五色繩。顏色分別是:青、白、紅、黃、黑,分別代表是:木、金、火、土、水。五色繩的位置也欣然不同:有的人系在手上,有的人系在脖子上,有的人掛在腳上。五色繩不僅系的位置不同而且他們的美稱也有很多,比如;長命繩、辟邪繩、快樂繩等等。

中午吃過飯,很快到了下午兩點,大人們要給我們洗一次特殊的澡。。這個澡的特殊在於它的水,洗澡的水是由艾草、魚腥草、毛草等十幾種植物熬水而製成。因爲聽人說,洗了這個“植物澡”,這一年身上就不會長東西

很快就到了晚飯時間,這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在各地工作的遊子如果沒有迫不得己的事情,必須趕回家吃團圓飯。這一天桌上的菜可豐富了,有魚,象徵着年年有餘,有雞鴨,象徵着家畜興旺等等。

吃過晚飯則又到了我們最興奮的時候---買香包。香包就是香囊,形狀各異,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不僅形狀各異,而且大小不一,大得像手掌那樣大,小的只有巧克力那麼小,裏面裝的東西也不一樣,有的是甜甜的糖果,有的是各式各樣的小玩具。香包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

家鄉的端午別具一格,令人難忘。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9

一年一度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到了,帶花繩、帶荷包、吃糉子,甭提多高興了。

我們家鄉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爲“香包刺繡之鄉”。20xx年6月,“慶陽香包繡制”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可有名了。每年端午節前夕我們慶陽市都要舉辦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節——香包節爲端午節拉開帷幕。香包,古稱香囊、佩帷,亦稱“荷包”,慶陽當地農村稱其爲“耍活子”,是勞動婦女奇託希望、祈禱幸福的產物。傳說,“香包”是當地婦女在端陽節制作各種小動物形狀的繡花荷包,給孩子們佩戴在身上驅惡逐魔、逢凶化吉。這種精湛的手工藝術被誠嗣保留下來,成爲現代黃土高原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在慶陽,香包無處不在,隨處可見。它掛在農村老漢的旱菸袋上,戴在鄉里孩子的頭上,穿在農家姑娘的身上。到了初五這一天,大小孩子都要戴香包,尤其是孩子,前胸、後背、肩上綴滿了各種各樣表示吉祥祝福、驅邪鎮惡的香包。這一天的慶陽,大街小巷和嶺上塬下,更是香包的博覽會,城鎮鄉村香氣四溢,可謂“香飄十里,陶醉八鄉”。這天上,大人們早早起牀,還採回艾草和柳條掛在門庭上避邪。從山間提回“藥水”沐浴,洗去晦氣。到了中午全家人坐在一起舉行豐盛大會餐來爲端午節勝利閉幕。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0

端午,在家鄉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前的這些天,許多人家的大人和孩子早早就成羣結隊上山去採箬葉,箬葉屬竹類,葉子片大,竿細矮小,與其它竹子不同。人們採回葉來洗乾淨,放在外面晾乾,一片片疊好,留着準備包糉子。還有人專門去採回來把箬葉紮好一疊疊,拿到市場上叫賣。買回去包糉子的人很多,一會兒就賣光了。

到端午的前兩天,各家各戶就開始浸好糯米,然後叫上幾個要好的朋友上家來幫助包糉子。今天你幫我包,明天我幫你包,一邊包一邊說笑,或唱當地的《端午小調》:“一天採箬葉呀,二天泡糯米,對角包成糉呀,先去敬祖宗……”她們的手很巧,熟練地將葉子對角、摺疊、綁紮,或包成三角、四角、五角、六角不等形狀。各家各戶包的糉子內餡風味不同,有的是鹼棕子,有的是肉棕,有的是豆糉,有的餡上放幾顆紅棗。10個一串紮好,放進鍋裏蒸熟。大家先嚐幾個,然後掛起來,留到端午這天吃。各家各戶相互送,我送你一串,各種味道的都互相嚐到。

到了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放鞭炮慶祝。吃糉子時許多人家先敬祖宗,用碗盛上幾個放在祖宗的牌位上。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用一個碗裝上糖,將糉子一個個剝開箬葉,用筷子挑上伸進碗中沾滿糖,然後放進嘴裏有滋有味地吃開來。熱烘烘、甜滋滋的糉子,清香可口,孩子們狼吞虎嚥,一個接一個地直吃到肚子溜圓。大人們邊吃邊看孩子們吃,臉上漾起滿足的笑容。老人們吃上一兩個,又會嘮嘮叨叨地說上陳年端午的往事,但也讓人聽了不煩。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1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江西贛州,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賽龍舟吃糉子。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這個熱熱鬧鬧的節日裏,我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早晨起牀後,一直陰雨霏霏,直到十點多,雨才小。再去奶奶家過節的路上,要過西河,看見江面上正有五六條龍船疾速駛來。此時的江岸兩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條青龍,一條金龍,一條火龍和其它幾條龍船,都坐着二十餘名勇士,每人手中緊握劃板,一鼓作氣。岸邊觀戰人羣有的高深吶喊,爲自己的船助威;有的沉默不語,但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條船,也在爲他們暗中鼓勵。划船的勇士聽着這激情的吶喊聲,個個憋足了氣力,揮舞着劃板,身後激起的水花濺起一道道波瀾。寬闊的河面上,波濤滾滾,兩條龍舟劈江斬浪向着橋衝來。一場比賽下來,雙方不分彼此。那種緊張激烈、扣人心絃的競渡場面,令人們歎爲觀止。比賽結束後,誰都不願離開,大家站在岸邊回味着賽船的無窮樂趣……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吃茶葉蛋和糉子。,端午之後細菌多了,糉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端午糉花樣繁多:有鹼水棕,綠豆棕,花生棕,豆沙棕,臘肉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賽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2

又是一年的端午,空氣中瀰漫這糯米和艾葉的香氣,清香寧神,層層的霧氣掩映着熱鬧的氣息。

猶記幾千年前,那位詩人抱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紛紛划船尋找,龍舟,糉香在節日裏傳承下來。今天的端午是否還似當年那樣,龍舟馳騁,糯米糉香。

是否還記得,那一年手包糉葉,糯米在手中迴旋,慢慢的繞成一個又一個喜人的糉子,蒸籠的青煙瀰漫,江南小鎮的細雨朦朧,誰手持艾葉,一曲離散,吹盡了斷橋的哀愁,喝盡了那一杯三生三世的雄黃酒。

說到端午,應該有不少人記得五色線,小小的絲線在手腕腳腕上繞來繞去,繞成一個個五彩的結,小孩子戴上去格外的喜人辟邪的說法也在其中流傳下來,下雨天的時候拿下來順着河水流走,總少不了雨天的詩意。

我還記得家鄉的端午節必須是要吃糉子的,那芭蕉葉包裹着的糯米,層層的香氣縈繞在鼻翼之間,小心翼翼的剝開糉葉,生怕是破壞了糉子的形狀,糯米的軟糯香氣與糉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令人久久回味,一口咬下去,便是無窮回味。

南方的許多地方或許還留有着端午佩香囊的行爲,這香囊裏有着硃砂,雄黃和香藥,外包絲布不僅樣子玲瓏奪目,而且也是清香四溢,有着祈福安康避邪驅瘟之意,在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也是精巧至極。

手包糉子,手採艾草只有親手才能體會到端午的樂趣。糉香、五色線、艾葉、賽龍舟。這本是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如今卻能見的幾個又有誰人能知,連那糉子也都是超市裏的各色糉糉子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各色糉子爭奇鬥豔,卻也失去了曾經的那種手包糉子的歡樂,民俗在漸漸淡去,哪個纔是我們想要的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3

我的家鄉在江西省,每到端午節,家家都會傳出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你可知這陣清香來自什麼東西?它就是——糉子。

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就會上山去摘大而且嫩的竹葉。摘回來後,把竹葉浸在水裏大約半天,然後拿出來,晾乾,再保存好,放在乾燥的地方。等到端午節的前一天,把竹葉拿出來,再浸在水裏,洗乾淨,用來包糉子。

每當到包糉子時,我和表妹總是爭着搶着要包,但姑姑總是不給。其實糉子可以包成多種形,有牛角糉、五角糉等。我表妹總是要姑姑包牛角糉,但姑姑總是故意氣她,不包。包好的糉子要煮上很長時間,剛上鍋時,糉子要很小心,因爲怕糉子的米漏出來。糉子煮了大約半個小時後,就會傳來陣陣清香。可以說廚房裏整整兩三天都有清香餘繞。我很喜歡這種味道。

在家鄉,端午節除了包糉子,還會包糉餅。糉餅的主料也是米。只不過米要磨成粉,再包。糉餅是甜的,很軟,很有黏性。煮熟了的棕餅呈棕色。吃入口中很容易粘住牙齒。所以吃的時候,要很小心。我也很喜歡吃糉餅。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知道爲什麼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糉子。後來,奶奶告訴我屈原投江的故事以及老百姓把糉子、雞蛋等食物投入江的原因。奶奶還告訴我,屈原的愛國事蹟。這我才知,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吃糉子時,我想起了幾句話“那條江本是一種自流的水,水流汩汩,吟着楚辭揮舞衣袖分辨清濁醉醒,臨於岸邊風騷”。

端午節,一個紀念人的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很熱鬧。不信可以來我家鄉看一看。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4

每到端午節這天,家鄉便會響起:“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相傳是爲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與南方的習俗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與打馬球。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都要用雄黃在兒童額頭上面畫“王”字。

在我的家鄉,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每到端午節,我就有口福了,那糉子可是格外好吃,有花生餡的、有芝麻餡的、有棗兒餡的,還有肉餡兒的……等等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吃肉餡兒的。

端午節前夕,學校門口附近、集市上滿大街都是賣香囊的、賣五彩絲線的,香囊的的形狀各種各樣的:有兔子狀的,有馬狀的,有虎狀的,還有卡通狀的……,數不勝數。端午節當天清晨,大人們起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悄悄地把五彩絲線栓在孩子的脖頸、手腕或腳腕上,傳說是爲了避邪,實際上是用於裝扮。

我的家鄉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洗艾水澡。在吃完豐盛的午餐後,雖然大人們已經忙得大汗淋漓,可還是要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艾草,煮一大桶水,全家洗個澡,整個夏天就不會被蚊蟲叮,也不會生痱子。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灌南,歡迎大家來灌南做客。

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5

許多節日都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但我對家鄉端午節的習俗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今年的端午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去湘湖遊玩。正趕上下孫文華村在舉行端午節活動——糉香情濃,我們也積極地參與了活動。雖然活動還沒開始,但場地上早已人山人海。

場子中間放着一張大桌子,桌上擺着傳統五黃:黃魚、黃鱔、黃瓜、鹹蛋和雄黃酒。聽爸爸媽媽說吃五黃可以抑制黴運,增強自己的精力。場地兩邊擺着長長的桌子,桌上放着密密麻麻的糉葉、糯米、紅棗。

活動開始了!第一場是包糉子比賽,人們紛紛圍攏過來,爭先恐後地拿起糉葉包了起來。雖然我不怎麼會包,但看着大家的樣子,也學着包了起來。在我們身旁有好幾個奶奶也在包糉子,她們包得可快了,有的在放糯米,有的在用線把繩子扎牢。她們不但做法精確,而且動作敏捷,真是太厲害了!包完以後,我們得到了一個香囊包,這個香囊包味道怪怪的,很像艾草的味道。

除了包糉子、吃糉子,更重要的項目就是賽龍舟。走出包糉子大廳,就可以看到湖面上有一條條龍舟飛馳而過,他們敲鑼打鼓,彷彿真的是一條條巨龍在向終點衝刺。岸上的人們也紛紛爲他們加油鼓勁。劃到一半的時候,所有划船手都力氣大增,好像吃了大力丸似的,又過了幾分鐘,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所有人都用最後一絲力氣在拼命向前劃。100米!50米!20米!5號船突然發力,一下子超過了其它船,獲得了第一名。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因爲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糉子,還讓我感受到各種傳統風俗和豐富多彩的紀念屈原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