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節作文【薦】

作文 閱讀(2.65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作文【薦】

端午節作文1

當糉子的葉子又香了的時候,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端午節誰爲自己說話,傳聞千古是屈原”。端午節是一個深刻而悠久的傳統節日,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這時,孩子們會在胳膊上繫上彩色的繩子,帶着漂亮的香包和父母一起去郊遊。

對於北方人來說,端午節是郊遊的好時機。此時的果園、草原、路旁、田野,生機盎然,滿眼綠意,滿山綠,爲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人們不禁陶醉於山河之樂。

今年,我和父母去了叔叔的果園。綠色出現在我的眼睛裏,我可以隱約看到一兩種深淺不同的紅色。我走進去,發現是一顆迷人的櫻桃。小巧玲瓏掛在枝頭的時候很可愛。摘下來洗了洗,全部放進嘴裏,不禁感受到端午節的甜蜜。

然後,我們去了泰乃家,在那裏吃了好吃的糉子。糉子裏的果香穿梭在脣齒間,黏軟的口感令人陶醉。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偉大的詩人屈原,他曾吟誦“路漫漫修遠忙,吾將上下求索”。

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糰扔到河裏,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後來吃糉子成了習俗。自古以來就有“糉子葉飄十里,酒伴傈僳族”的詩句,也印證了端午節的悠久歷史。原來端午節很強。

根據資料,香囊也叫香囊或錢包,裏面的香料通常是由白朮、白芷等植物的根粉碎混合而成。這時,孩子們會展示和玩他們最喜歡的香包和朋友。淡淡的香味在風中盪漾,讓人陶醉。原來端午節很香。

香包中還包含一個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和四片冬雪,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禮盒;父母和老人用五顏六色的絲帶和九分真誠和熱情無限地愛着他們的子孫。

“輕煙雨幽幽,輕月上西樓,輕魚游水,輕蝶落繡球,輕胭脂輕酒,輕酒化解輕愁,輕思贈友。”牽着親人的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的滋味。

端午節作文2

有人喜歡喜氣洋洋的春節,有人喜歡花好月圓的中秋節,也有人喜歡熱鬧非凡的國慶節,可我最喜歡那豐富多彩的端午節。

在農村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超市的貨架上也多了各種各樣的糉子。有豆沙糉子,有肉糉,還有蛋黃糉等等,讓人見了饞涎欲滴呢!可我還是喜歡吃媽媽包的糉子。我們家每年都會包糉子,媽媽再忙也會抽出時間包各種各樣的糉子。我最喜歡吃葡萄乾的餡,每當想起,嘴裏似乎還殘留着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記得每次我總笨拙的跟在媽媽後面學着包,可每次都以撒了米而告終。媽媽總是笑着說,男子漢哪裏做的了這些,快快洗手等着吃去。於是,我就只得退而求其次的守在鍋前,鍋裏先包好的糉子已經能聞到那淡淡的清香了。終於煮好了,一打開蓋子,那香味就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出來,不顧熱的燙嘴大吃起來。

端午節那天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我們不但有新衣服穿,小孩子還掛香包,扣長命縷。那香包裏放進了曬乾的艾葉,聞着有淡淡的清香,使人精神爲之一振;那長命縷由五色絲線組成,上面還會扣有小鈴鐺。媽媽說那五色的絲線裏傳遞着長輩對我們深深的祝福。每當媽媽幫我係長命縷時,我總會聽到媽媽一邊系,一邊小聲的說着什麼。當我問時媽媽總是摸着我的頭,笑着說,願媽媽寶貝永遠健康、聰明。

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賽龍舟。傳說,春秋時代的楚國大夫屈原被壞人陷害,被流放到了邊境。過了幾年,他的國家被侵略了,屈原悲痛不已,心如刀割,最後投江自盡了。漁夫們知道了,紛紛划着船來打撈他的身體,可惜沒撈着。於是,人們向河裏扔飯糰,糕點去餵魚蝦,希望它們不要去咬屈原的身體,這個美好的願望一直流傳至今。可惜我們這沒有大河,當然也就看不到這盛況。

今年的端午節又要到了,我好像又聞到了糉子那淡淡的清香。

端午節作文3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正陽節、龍舟節……

之所以有了端午節是因爲在古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因爲他心懷國家,正直大義,常常被一些小人陷害,那些小人在楚懷王身邊誣陷屈原,使得楚懷王不再信任這位忠臣,最後把他流放到了城外。被趕出家鄉的屈原,看到祖國山河破碎,心裏悲憤交加。於是綁上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中。老百姓知道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屍體,撈了好久還是沒有撈到,老百姓們害怕小魚和小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自己家用米包好的糉子紛紛投進河裏,想讓小魚小蝦吃掉這些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也由此而來。

在我的家鄉涇川,端午節最流行的習俗除了吃糉子,就是帶荷包了。在每年端午節的前夕,縣城街道會有很多賣荷包的攤點,與其說買,看荷包倒更讓人樂在其中。荷包精美、種類繁多,有機器製成的還有純手工製作的。媽媽每年最喜歡帶着我去看一位老奶奶的純手工荷包了,憨乎乎的小老虎、栩栩如生的蛇蠍、金絲線勾邊的公雞、繡着五毒的青蛙……她說這種手工藝品以後就會慢慢失傳,所以顯得格外珍貴,每年去我們都會挑一些買回家珍藏起來。荷包寓意驅邪保安康,到了端午節那天,媽媽大清早就會爲我們姐弟三人準備好要帶的荷包和五彩花繩,希望我們平安快樂地成長。

端午節還有吃糉子、掛艾草、賽龍舟等習俗。隨着時代發展,糉子也變得形式多樣,豆沙陷的,紅棗陷的,蛋黃陷的,肉餡的……應有盡有。掛艾草對於我來說就更神奇了,聽大人們說,小小一捆艾草放在門口竟然可以防蚊蟲,去毒氣。看來這萬千世界,我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常識還有很多呢。

端午節讓我們瞭解到了偉大的屈原,還在每年過節的時候掌握到了更多端午節的習俗,更多地是感受到了親人的關愛和我們對生活的熱愛。我喜愛節日,更喜愛這樣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作文4

屈原,千百年來,人們用包糉子,賽龍舟,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紀念他。

可是,我卻並不覺得他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完美,可以說,我對他很不滿意。

人們,正是因爲他的才學,他的許多對國家有益的意見而紀念他,可我,卻不能忘記他的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鬱鬱寡歡,纔去跳江,使得他鬱鬱而終。

雖說,他是爲自己抱憾,爲自己的才華無人應答而自盡,但是,我想問一句,他這種行爲正確嗎?

“跳江”,這是一種正確的反抗方法嗎?

縱使他一心爲國,才華橫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

也許你會說,既然他那麼一心一意爲了國家,大膽地提出了那麼多建議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說他無膽量?

可是,懦怯,不在於他對於國家興旺的勇敢,而在於他對於種種打擊後的放棄。

跳江代表着他對一切都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已拋入九霄雲外,他面對這個世界,只有逃避,那麼,他的頭腦、才華、忠誠,又有何用?

他的這一舉動,真是讓人失望無比,一個人,如果對待事情只有絕望,沒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偉業?

即便跌倒了一次,也要再次的爬起來,跌倒兩次,那就第二次爬起來……跌倒一百次,就要有第一百次的爬起來。

因爲相信,所以堅持。因爲堅持,所以成功。

屈原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終沒能堅持下來,他沒有堅信着自己總有一天不會再“跌倒”,會如山一般屹立,他乾脆不再“爬起”了,就是這樣,他失敗了。僅僅留下了那樣一篇《離騷》,絕唱千古,書寫着他一生的遺憾。

雖然人們一直讚揚着他,但是,我讚揚他的忠心爲國,也鄙夷他的放棄懦怯。

端午節作文5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風俗習慣如:臘八節吃臘八粥,元宵節要吃湯圓,除夕要掛燈籠、放鞭炮、貼春聯、貼福字,中秋節要吃月餅……當然還有很多,但我最喜喜歡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一般分爲三個部分,一個是包棕子,一個是吃棕子,還有一個是觀看賽龍舟。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準備玉米葉、糯米、蜜棗、紅豆沙、線。首先把糯米和玉米葉清洗乾淨,然後分別放入兩個乾淨的盆中,人們又準備了一個勺子爲的是在包糉子的時候盛糯米和紅豆沙更方便衛生一些。

所有的材料已經準備齊全了,人們開始包棕子,先把玉米葉弄出一個像甜筒一樣的形狀然後再向“甜筒”中放入少許糯米,然後放入蜜棗、紅豆沙(作爲它的夾層)。放好以後再放一些糯米,把放好的餡料蓋住,用多餘部分的玉米葉封口,封好以後用線繞封好的三角玉米葉圍上幾圈,再打個結,第一個糉子就做好了?心靈手巧的人們手不停的動着,發出有節奏的聲音,不一會棕子就全做好了。

人們把已經包好的棕子放入了鍋中,蓋上了鍋蓋,準備蒸棕子。

現在人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觀看一年一度的賽龍舟,人們簇擁在一起,臉上寫滿了緊張。選手們個個神彩飛揚,身強力壯,當槍聲響起的時候場面更是熱鬧的不得了。龍舟上的鼓手鼓足了勁雙手拿着鼓錘有節奏的打着鼓爲隊友加油,劃舟選手真叫一個一鼓作氣,配合的十分默氣,突然隨着現場一陣接一陣的掌聲中冠軍誕生了,現場隨即爆發出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正好,這時棕子也好了,人們美滋滋地品嚐着今天的成果。

我最喜歡熱鬧的端午節了,你們呢?

端午節作文6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糉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現在的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糉,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不怎麼喜歡這種肉糉的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糉子原有的滋味。

我家鄉的甜糉味道非常清香,不加修飾,更容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媽媽還會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看着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片的濃綠被這波濤淹沒,媽媽又拿起竈臺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纔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糉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糉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端午節作文7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糉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糉子葉,準備開始包糉子。

我從來沒糉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糉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糉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摺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儘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着媽媽做,把糉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然後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糉子,可以在裏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餘下的糉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糉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糉子葉把糉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糉子綁緊。”這一步非常關鍵,說着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糉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糉子裹緊時,裏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儘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這是我包的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糉子了。先把糉子整齊地擺在鍋裏,把鍋簾壓在糉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後把水順着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係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徵着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裏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糉子,終於登場了!白白的糉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作文8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繭子,如,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元宵節等,而在衆多的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賽龍舟。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當然說到端午節,就不得不提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緝捕,聯齊抗秦,可到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了絕筆之作《懷沙》後,便投江身亡了。他死後,百姓們有的打撈屈原的屍體,有的投飯糰,後來怕包圍被蛟龍吞食,還用葉子包裹,以飼蛟龍。

如今糉子成爲一種美食,糉子無論是樣式和品種都更加豐富多彩了。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家都要包糉子,以前總是看媽媽包糉子,我也想嘗試一下,於是便學着媽媽的樣子包了幾個,包的速度雖然挺快的,但樣子卻十分怪異,媽媽檢查了一下我包的糉子,說道:“這樣的糉子,還沒下鍋蒸就會散掉。我來教你怎麼包吧!”說着媽媽示範了起來,只見她先把糉葉放到手上,捲成圓錐形,再往裏面放糯米、大棗,然後再摺疊糉葉,包成四角形,最後再用綿線捆綁起來。我嘗試着做了幾次,終於學會了包糉子。看着自己的包的糉子有模有樣的,我心裏美滋滋的,包好糉子後,媽媽開始蒸糉子,糉子放到鍋裏蒸煮半個鐘頭,就可以出鍋了,剛出鍋的糉子散發着陣陣香氣,實在是太誘人了,我迫不及待地伸手抓起一個,正要一飽口福,可糉子實在是太燙了,抓在手裏不到幾十秒鐘,我就受不了,一下把糉子扔了出去,手被燙得通紅通紅的,還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耐着性子,等上十多分鐘,我又拿起一個胖胖的糉子,剝開糉葉,狠狠地咬上一口,糯米的潤滑、大棗的香甜、糉葉的清香……溢滿口腔,真是太好吃了!我吃了一個又一個,把肚子撐得滾圓。

飄香的糉子,讓端午節多了一絲甜美的味道。

端午節作文9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在這一天,人們有吃糉子、賽龍舟等民間習俗。

今天,我們全家人來到江邊看龍舟比賽。江邊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纔擠進這擁擠的人羣中,站在這人羣中,我真有一種唐僧師徒步入火焰山的那種炎熱的感覺。當主持人宣佈去年冠軍隊——紅隊出場時,江邊頓時沸騰起來。不一會兒,所有的隊伍都出場了,他們做好了最後的準備,都蓄勢待發。

當裁判員一聲令下,所有的隊伍一起出發。這次比賽共有七支隊伍參加,他們的龍舟按彩虹的顏色順序排列。有的隊伍依照船頭指揮員擂鼓的節奏前進着,拼命地前進着,一下子排在了前頭;而有的卻弄得手忙腳亂,落在了最後,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江上的選手們使勁地划着,在江邊觀賽的人們也沒閒着。他們不斷喊着加油助威的口號,助威聲一陣比一陣強大。選手們在觀衆的助威聲中顯得更加賣力,更有衝勁。指揮員擂鼓的聲音震耳欲聾,選手們配合默契,富有節奏,各個隊伍都士氣高漲。

比賽漸漸接近尾聲,對於選手們來說,可以算是已經到了衝刺的階段。觀衆們都屏住氣,全場幾乎沒有呼吸聲,只有船上指揮員的擂鼓聲。紅隊依舊着,排在最後一名的紫隊開始奮起直追。

這時,有的觀衆忍不住了,高聲地喊着,爲紫隊打氣,這也讓紫隊更加充滿信心。紫隊連續超過了五個隊,一口氣將自己的排名提升到了第二位。這時裁判員鳴哨了,比賽也隨着哨聲結束了。最終,紅隊衛冕冠軍成功,紫隊獲得了第二名,刷新了隊伍的成績。觀衆們再次沸騰起來,對紫隊這種奮勇爭先的精神給予鼓勵。

比賽結束了,時間也在飛快地流逝着。今天,我看了一場精彩的比賽,也過了一個歡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這首小詩就火爆全球,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端午節到了,我們要塗雄黃酒、包糉子、吃糉子、賽龍舟……雖然我和媽媽沒有回老家和家人一起過端午節,但是我們母女倆依舊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我們進行的第一個活動就是包糉子。我們在新鮮的糉葉上刷一層油,然後把糉葉折成一個三角形,把米飯放進糉葉裏,然後用一根細長的繩子捆着。我們母女倆齊心協力做好了一個糉子,接着我們又合作,做出了許多糉子。雖然糉子賣相不怎樣,但我覺得自己親手做的更有意義。那我們爲什麼要做糉子呢?我聽過一個傳說。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划船在江裏日夜打撈,沒有打撈到屈原的屍體。大家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給吃了,於是人們就做了糉子投入江裏,等這些魚、蝦吃飽了,它們就不會去吃這個偉大的人屈原。

接下來是吃糉子的環節了。我和媽媽比賽吃糉子,看誰先吃完。"預備——開始!"我立刻拿起一個糉子,把繩子剪開,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就像一個從沒吃過糉子的似的。媽媽也緊追其後,不願服輸。糉子就像許多的珍珠做出來的,既誘人又美味。我的肚子開始脹起來了。我有點想放棄了,但我看到媽媽還是堅持不懈,我心想:媽媽都在吃,我一定要比過她。不一會兒,兩盆糉子被我和媽媽吃了個一乾二淨,就像變魔術似的。吃完了糉子,我還得到了媽媽的表揚。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十分開心。

端午節作文11

端午節是一個特殊的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悲憤投江,百姓怕魚蝦哺食他的身體,就用糯米包的糉子餵養它們,划着小船驅趕它們,後來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吃糉子、賽龍舟。

吃糉子大家都會,可包糉子就沒那麼簡單了。今年端午節,我自告奮勇和外婆一起忙活包糉子。外婆提前用水浸泡了一盆糯米、一碗紅豆和花生,另外還準備了一碗晶瑩剔透的蜜棗。接着外婆帶着我去水邊摘蘆葦葉,青翠欲滴的蘆葦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用這個包糉子肯定很好吃,我嚥了咽口水。回到家,外婆用開水把葉子燙了一下,我好奇地問:“爲什麼要用開水燙呀,直接包不行嗎?”外婆說:“主要是殺菌消毒,另外呢,燙軟了更好包。”沒想到外婆這麼講究!接下來我們要正式包糉子啦。

只見外婆拿出三片葉子,一片挨着一片排列好,用兩根手指壓住,旋轉一圈,一個圓錐形的殼就形成了。先往裏舀一勺米,放一顆蜜棗,再往裏面放一勺米,然後放入紅豆和花生,最後用手捏緊,將剩餘的葉子覆蓋上去,再用事先準備好的麻線紮緊。一個可愛的圓錐形小糉子就誕生了。我看得興致勃勃,也想自己動手試一下,但每個都半途而廢,太難了!看着我沮喪的樣子,外婆安慰道:“別灰心,外婆小時候也不會,長大就會了。”於是我就心安理得地等着外婆的糉子上桌了。

剝開翠綠的葉子,一陣清香迎面撲來。我狼吞虎嚥地吃掉了一個糉子,口中還殘留着香甜的味道。我對外婆甜甜地笑道:“真好吃!外婆辛苦了!”外婆摸着我的頭,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端午節作文12

端午節,是一個難忘的節日,更是因爲我過了一個別開生面而又非常開心的“網絡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一定有它迷人的傳說和多彩的慶祝活動。於是,我帶着滿心的好奇,早早的就打開電腦,遊樂於端午的喜慶和神話境地。在這裏,我瞭解了,二千多年來中華各族人民歡慶節日的“龍舟競渡”、“吃糉子”、“佩香囊”、“懸艾草菖蒲”、“掛鐘馗像”等傳統習俗。我還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和意義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紀念春秋時期的忠良伍子胥的忌辰,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和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的。

其實,讓我最掛心的,不知不覺當中推着我的思緒走的,還是想知道雅安災區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小同學小朋友們,他們的端午節有糉子吃嗎?過得快樂、幸福嗎?帶着這個牽掛,我再次走進網絡。在網絡上,我看到了琳琅滿目的活動場景:有的人通過電話交談獻上一份關懷,有的人悄悄爲災區小朋友送上端午節文具、勵志書籍、糉子等禮物,獻上心中的一份愛;有“牽手災區同齡人——端午創意活動”,萬名學生向災區同齡人發出了“撫慰信”,在千紙鶴上寫上自己對災區同齡人的美好祝願;廢墟邊上、帳篷裏,有做取名叫“傳遞愛”的遊戲的,大家齊動手,開展包愛心糉子的比賽活動……風雨後彩虹依舊燦爛,這些來自遠方充滿愛和希望的祝福,通過節日把全國人民與四川災區人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同歡樂、同悲傷、同堅強。“同樣的節日同樣的愛”,看到這些,我那顆懸着的心終於安了下來,開心終於戰勝了憂心。

是啊,端午節寄託的是一種哀思,是對家國的眷念和對生命的關愛。“地震無情,人間有愛”,人性之美、同胞之情,我們中華民族崇高的傳統美德,在這次傳統節日中再次得到集中的體現和昇華。我欣喜,我自豪,仁愛之心得到無限傳遞,寶貴精神永駐人們心間!

午節,雖然沒有一家人一起去爬山、採野花、燒烤、吃農家宴的詩情畫意和閒情逸致,但它卻讓我最難忘!

端午節作文13

光陰似箭,轉眼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五月初五,每年端午節的前三天,人們就忙着包糉子,掛艾草,賽龍舟等,到處都是熱鬧的場景。我媽媽會包好多香甜的糉子,走親訪友送祝福。可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沉浸在恐慌中,你能體會到這種絕望嗎?

今天上午,老師在網課上給我們線上開了班會,主題是“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從中我瞭解到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吃糉子與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自古傳承,至今不輟。2009年9月,端午節被列入《人類生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班會上,老師和我們交流端午節的由來,我和同學們朗誦端午詩詞,而且每個同學都做了一份兒端午節的手抄報,雖然在上網課,可同學們都非常認真的把班會開完,因爲我們就要畢業了,就要分開了,所以我們格外珍惜最後相聚的日子。同學們是那麼的高興,雖然是網課但也能近距離感受同學們參與的熱情。

因新冠肺炎病毒再次出現,我們畢業班的集體照都拍不成了,真遺憾了。在六月份,我們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學校,見到了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在學校僅僅上了不到三週的課,就被可惡新冠病毒再次來襲,我們不得又在家學習,新冠病毒打亂了所有的生活節奏。每年的端午節,本來應該一家人包着各種餡的糉子,吃着飄有葦葉香甜的糉子,其樂融融的過端午節,今年呢,由於疫情,我們一家人沒有出門,媽媽也因做了手術沒有包糉子。所以今年我沒有往年幫媽媽包糉子開心的場景。熱鬧的端午節因此沉寂而冷清,不斷確診的人數,讓人觸目驚心,這讓多少家庭不能一起過端午節啊?

今天的端午節讓我有了更深的認識,也領會到了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各種不便,我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不會忘記,我盼望疫情早點兒過去,我希望明年還我們一個祥和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14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民間着鑽多的傳統節日,它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明亮耀人;又像小河一般,縱橫交錯。而我卻認爲最"美"的節日莫過於端午節!傳說,端午節是這樣由成的。屈原,是春秋時期楚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先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又名詩人節)。公園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後來,楚國百姓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把5月5日定做了端午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楚國人因不捨得屈原離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便不見蹤跡。之後的每月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屈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於吳、越、楚。端午節吃糉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棕子,又名"角黍","筒糉"。其由未己久、花樣繁多。早在春秋時代,用菰葉(茭白葉)包黍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棕"。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而廣東鹼水糉。

看啊!這就是端午節,多麼"美麗"啊!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15

“浴蘭包糉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就在幾天前,端午節悄然而至。這時,每家每戶都在包糉子,吃糉子,走在大街上都能聞到糉子的陣陣清香。每當我聞到這種香味,思緒就會飄回我小時候在家鄉過的那次端午。

那時的我還只是一個小男孩,聽到端午節可以回到家鄉,瞬間開心得一蹦三尺高。經過幾個小時的行程,我們終於回到了老家——湖南。我們剛到時,其他長輩已經開始做糉子了,我立馬跑過去嚷嚷着也要做。他們無奈,只好讓我跟着他們依葫蘆畫瓢捏了一個出來。原來,做糉子的步驟可不簡單,一個糉子要從糯米開始,再與餡混在一起翻炒,就連包糉子的糉葉也要挑選最好的,這些麻煩的步驟我哪會耐心去做啊,馬馬虎虎做了一個就去聽曾爺爺講故事去了。

聽故事聽了一半,曾爺爺突然要給我們介紹端午節的來歷,這個可新鮮啊,我和其他小夥伴們都瞬間來了精神,耳朵都迫不及待地豎了起來。原來,就像是開頭詩中所說的一樣,在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屈原,他一心爲了人民,受百姓擁戴。只不過楚國國君並不採納他提出的政策,屈原鬱郁不得志,最終跳河自殺。而當地的百姓爲了不讓屈原被魚吃掉,便用糯米做成團投進河裏餵魚,也就形成了今天的端午節的糉子。

聽完曾爺爺的故事,糉子也都快做好了,開餐!等家裏長輩們動筷之後,我便開始狼吞虎嚥,大快朵頤,碗裏的糉子瞬間被清理乾淨,此時我已經滿足地靠在椅背上了。

現在,我們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到糉子,但是,就像春節的餃子一樣,只有端午節的糉子最香,因爲那是中國的傳統。而在每一個端午中,那次端午的糉子是我記憶中最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