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3.01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課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新流暢,適合訓練學生分角色朗讀。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以讀爲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

3、培養學生學習竺可楨先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

教學重,難點:

因此如何使學生知道課文爲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爲題”,並學習竺可楨先生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爲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法:

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四、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這些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五、說教學程序:

(一)整體感知,

首先我讓同學們齊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去了解這篇課文的大致內容,讓學生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同學們整體,全面的去了解了課文之後,提出問題,“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來,邊跑邊喊,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提出問題之後,同學們會更積極的思考問題,引導同學們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逐層分析,在分析問題的同時,鍛鍊並提高自己的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激趣揭題,

從整體上去了解課文之後,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初步瞭解。在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爲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爲題?”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再提出問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同學們知道了杏花開放的時間,並且使同學們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想去了解爲什麼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爲題。並且引導同學們帶着興趣去學習接下來的課文。

(三)精讀感悟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針對問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思考,並回答提出的各種問題,在討論中讓同學們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瞭解,並且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同學們積極思考問題的同時,提出全文的重點句:“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讓同學們分析,爲什麼竺可楨爺爺是快步,又爲什麼是興沖沖。在詞語的分析中去體會和了解一個科學家對待學術問題的嚴謹的態度和認真的精神,以及在學術問題研究中所得到的快樂。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所表達的主題的同時,啓發學生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在研究中應該具有怎樣的精神和態度。

接下來讓同學們自己找出喜歡的句子,並討論

1 “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用了排比、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2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擬人,形象生動,同時也襯托出竺可楨爺爺發現第一朵杏花開放時間的喜悅心情)

(四)細緻分析,品讀主題

在整體上把握了課文之後,從細小處對課文進行更細緻的分析這樣會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切的認識和體會。

1 “大概”“也許”是什麼意思?

2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3你認爲竺可楨爺爺是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像他學習什麼?

(五)總結遷移,

在對這篇課文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採用了細讀悟理精讀悟情的學習方法,向學生們提供自學材料,並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進行小組交流反饋。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深刻的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主題。使學生有着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在讀中解惑悟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並在輕鬆氛圍中去體會到深刻的道理。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爲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爲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六、作業設計

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閱讀竺可楨所寫的科學文章。讓學生在瞭解一個科學家在學術鑽研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學生學會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並在以後學習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塌實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2

一、說目標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 :過程和方法:以讀爲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竺可楨先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

教學重,難點:

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字詞、讀通課文已經不是最大的難題,但五年級的孩子真正要通過學習課文去學習和理解竺可楨先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如何使學生知道課文爲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爲題”,並學習竺可楨先生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爲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想,教學目標的達到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光靠老師用語言來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的,網絡教育資源以它獨有的優勢和特點,爲這一類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幫助,使學生在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的文本情境中進行自然有序、輕鬆愉快地學習。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這些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首先我讓同學們齊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去了解這篇課文的大致內容,讓學生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同學們整體,全面的去了解了課文之後,提出問題,“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來,邊跑邊喊,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提出問題之後,同學們會更積極的思考問題,引導同學們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逐層分析,在分析問題的同時,鍛鍊並提高自己的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以後閱讀和理解課文的同時,去學會積極的思考問題和先從整體去把握而後逐層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疑,思之始,學之端。”從整體上去了解課文之後,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初步瞭解。在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出問題: “作者爲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爲題?”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再提出問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發現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清明節)。這樣,同學們知道了杏花開放的時間,並且使同學們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想去了解爲什麼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爲題。並且引導同學們帶着興趣去學習接下來的'課文。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針對問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思考,並回答提出的各種問題,在討論中讓同學們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瞭解,並且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同學們積極思考問題的同時,提出全文的重點句:“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讓同學們分析,爲什麼竺可楨爺爺是快步,又爲什麼是興沖沖。在詞語的分析中去體會和了解一個科學家對待學術問題的嚴謹的態度和認真的精神,以及在學術問題研究中所得到的快樂。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所表達的主題的同時,啓發學生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在研究中應該具有怎樣的精神和態度。

接下來讓同學們自己找出喜歡的句子,並討論

1 “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用了排比、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2 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擬人,形象生動,同時也襯托出竺可楨爺爺發現第一朵杏花開放時間的喜悅心情)

這段話中,作者運用了很多的修辭方法,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讓學生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會了解適當的運用修辭方法使文章增強表現力,也更真切而細膩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學會恰如其分的運用適當的修辭方法去表達情感,並學會運用修辭方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的方法。

(四) 細緻分析, 品讀主題

在整體上把握了課文之後,從細小處對課文進行更細緻的分析這樣會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切的認識和體會。

1 “大概”“也許”是什麼意思?

2 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3 你認爲竺可楨爺爺是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像他學習什麼?

以上三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在對整篇課文有了更準確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激發內心的情感去思考問題,並 深刻理解科學家在對待科學的問題上的嚴謹的態度和認真精神。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同時,瞭解這篇課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學們學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得到充分的體現。

(五)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在對這篇課文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採用了細讀悟理 精讀悟情的學習方法,向學生們提供自學材料,並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進行小組交流反饋。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深刻的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主題。使學生有着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在讀中解惑悟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並在輕鬆氛圍中去體會到深刻的道理。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爲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爲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國小是一個人一生當中致關重要的階段。從國小到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努力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很輕鬆的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大道理。培養學生快樂的學習,並在學習中不斷的得到更多的快樂。

五。作業設計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只有課後不斷的思考和鞏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報。因此,我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後的溫習和鞏固。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閱讀竺可楨所寫的科學文章。讓學生在瞭解一個科學家在學術鑽研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學生學會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並在以後學習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塌實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3

一、依標據本說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選自蘇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文章講述了我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文章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晰流暢。

教學目標:

基於對新課標“以人爲本”教學理念的認知,我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設置爲以下三方面: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竺可楨話的深刻含義。

3.通過學習文本,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竺可楨話的深刻含義。

難點:通過學習文本,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二、結合學情說策略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基本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問。並能夠逐步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鮮明、語言的優美。可以較清楚、較積極的`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法學法: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本節課,我將以“讀”貫穿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語言遷移,將學生引入“願學——活學——樂學——會學”的境界。

三、提綱挈領說流程

(一)檢查預習,構建課堂閱讀話題。

首先我將指導學生通過書空的方式跟隨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找出文中新字生詞;然後讓學生說說在預習中做了什麼,又發現了什麼,由此產生課文閱讀話題。

(二)以讀爲本,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1.第一次看杏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引導學生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畫一畫,品一品,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四人小組分角色練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2.第二次看杏花,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入情入境

這一部分大多數內容都是對話,重點放在對話朗讀,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人物的感情、語氣,想象之後,給句子加上提示語。從而在讀中感受竺可楨爺爺激動、興奮的心情。

(三)圈畫批註,感受文本語言魅力。

當學生從整體上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將帶領學生深入探知課文,去尋求文本語言的魅力。

本環節做這幾件事:

1.自讀課文,找找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註。

2.抓住關鍵詞語,點明中心。如:“精確”“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等關鍵詞句,指導學生朗讀,並交流讀完後的感受。

3.總結:正如竺爺爺所說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四)課堂練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經歷過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和深入探尋語言之後,學生關於課文的主題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此刻,讓學生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用筆寫出來,以自己的“文”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生練筆開始時,強調寫字的姿勢,並要求學生把字寫正確,寫工整,寫美觀。

四、畫龍點睛說板書

爲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學生理解掌握,我設計了直觀,明瞭的板書:

第一朵杏花

精確觀察

竺可楨

一絲不苟、嚴謹認真

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說:“語文教學就八個字,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所以,良好的語文課堂狀態就應該是書聲琅琅、寫寫畫畫。而我的課堂也在努力踐行張老的教學主張。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了只有通過精確、細緻地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故事是在竺可楨和一個孩子之間展開,通過兩次關於觀察杏花的對話,用孩子觀察態度的改變襯托出竺可楨可貴的科學精神。

二、說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還處於閱讀教學起步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因此,老師要特別注意課堂上精煉而有效的啓發引導,在細節中着力於培養學生好思、獨思、善思的閱讀習慣和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這篇課文的學習是要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體會嚴謹的科學精神,無論是閱讀點,還是文章主旨,都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本課的學習,應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將教學目標定爲:

1、學會8個字,認識7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體會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竺可楨爺爺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精神。

3、通過學習課文,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地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教學重難點均爲體會關鍵詞句,感受竺可楨的科學精神。

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

1、導入新課,瞭解人物生平。

2、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初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學習1——5段,通過第一次人物對話初步體會竺可楨爺爺嚴謹的科學態度。

4、瞭解人物對話中提示語在不同位置時的不同表達形式。

三、說理念

1、選擇適當的教學切入點啓迪思維,展開有效閱讀。

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原則,旨在強調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啓發,而不是強迫、代替。故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尋找準確的教學切入點,作爲突破口,設計高效的提問,從而組織有效的閱讀教學,引導、啓迪學生的思維,使之應啓而發,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爲了突破前面所說的教學重難點,我在開課介紹竺可楨的生平時直接告訴了學生這位科學家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嚴謹的治學態度,爲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接着,重組教學順序,將第16段的內容首先拿出來讓學生細細品讀,抓住兩個“不能”,體會竺可楨所說的話的含義,提出他的研究態度就是精確觀察。不過這時的“精確觀察”對於學生來說只是個模糊的概念,接下來要做的是就是把這四個字變爲生動的畫面,在文字的描述中加深對它的理解。於是我讓學生認真默讀1——5自然段,是否能找到一些讓人感受到竺爺爺精確觀察的詞句,勾畫下來。這樣一個切入點的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的興趣,促使他們專心閱讀、仔細搜索、大膽思考,給模糊的結論找出理由,從而提高了整節課的教學效率。

2、詞句教學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兒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需要學生通過朗讀,逐步體會和感悟,教師的責任是要在學生和文本之間建立橋樑,必要時給予恰當的點撥和引導。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就提到“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含義能讓我們緊扣“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語文課核心要求,讓課堂上的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充滿語文的味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就引導學生抓住能表現竺爺爺精確觀察的詞句,深入體會這四個字的含義,從語言文字本身出發將模糊的概念變爲學生頭腦中生動的畫面,再讓學生通過不拘形式的朗讀感受這些關鍵詞句在表現人物特點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第1自然段中引導學生抓住“不同程度地綻開”,想象竺爺爺看到了哪些開放的樣子,理解“不同程度”的.含義,從而體會竺爺爺觀察杏花開放的仔細程度。又例如:第5自然段中引導學生抓住“遺憾”一詞,首先理解它在詞典中的意思,然後聯繫上下文討論竺爺爺爲什麼而遺憾,他希望孩子能做到什麼,從而感受到竺爺爺嚴謹的科學精神。

3、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好思、獨思、善思的習慣。

“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應特別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習能力。這節課,我就不遺餘力地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例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讓學生充分讀書,想想課文寫了幾次看杏花,分別在哪幾個自然段,在充分討論後小結學習方法,告訴學生像這樣根據時間劃分部分,能讓我們迅速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把厚書讀薄。又例如:在學習提示語在不同地方的表達方式時,讓學生仔細觀察三個句子中刷紅的部分所在的位置以及標點符號的不同打法,通過指導這種比較句子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初步瞭解這一基礎知識,並告訴學生在平時的習作中可以像這樣嘗試多種寫對話的方式。

以上這些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環節都整合了白板技術先進的呈現方式,通過直觀的展示、圈畫等形式,幫助學生閱讀思考,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第一朵杏花》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新流暢,適合訓練學生分角色朗讀。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材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水平,《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爲本課制訂了下列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3.從竺可楨掌握氣候變化規律的過程中,學習他對待科學研究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的研究精神。教學重點爲目標1、2,教學難點爲目標3。

二、學情分析

國小中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近20xx個常用漢字,基本上具備了閱讀的能力,中年級的閱讀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感受理解、和評價的能力,尤其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運用的能力。國小四年級處於生長髮育的萌芽階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斷的醞釀而走向我們說的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已初步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中年級段的學生熱情活潑,善於表達,但多數學生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不願意多問,不願意思考,而是敷衍塞責,應付了事。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精神,正是我們的學生目前缺乏並需要培養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思路

本篇寫的是人物故事。故事,往往有形象生動的情節、人物,

有寄寓其中的深刻思想。因此,本篇教學的思路我是這樣安排的:

首先簡介人物,揭示課題。

竺可楨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這篇故事就是反映他在物候研究方面的嚴謹態度、不苟精神的,學生對其人可能不太瞭解,需要先蒐集資料瞭解人物,有利於加深學生的.認識,也便於順勢揭示課題。

接着抓“第一朵”,比較探究。

作者爲什麼不以“竺爺爺的故事”爲題,而用“第一朵杏花”?這牽涉到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作出比較研究,便於抓住理解課文的契機,進而在“第一朵”上下功夫。

繼而研讀故事,領會實質。

故事圍繞“第一朵”展開,時間跨度是前後兩年,爲了吃準“第一朵”開放的準確時間,人物形象的刻畫關聯到狀態、語言、動作和心情,富有個性特點。這要作爲主體來研究。

最後由事及理,突出“精確”。

末了一個自然段雖然不是故事本身,卻是故事的自然延伸。通過人物語言和必要的點示,觸及到課文的主旨。對此必須讓學生有深入的認識,使他們能從中獲得有益的啓迪。

介紹人物,揭示課題→抓“第一朵”,比較探究→研讀故事,領會實質→由事及理,突出“精確,這是我教學的大體思路。

四、教後反思

課上完了,結合教學效果,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談

談這節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和不足之處。

優點:

1.本節課,教師很好地理解和吃透了教材,對教學目標的制定科學合理,把握教學的重難點較準,最終的教學效果達成了課時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

2.我對學生的表現非常滿意。課前學生分享蒐集的有關竺可楨的資料,六個孩子脫稿交流、侃侃而談,起到了很好的榜樣示範效應,對學生今後蒐集和處理資料信息是一個積極的方向引領。課堂中,氣氛活躍,學生小組協作意識強,積極爭取並珍惜小組展示的機會,參與面較廣,孩子們躍躍欲試,不時蹦出精彩的發言。師生互動充分,有思維的碰撞,有一定的課堂生成。

3.我對自己的板書設計還是很滿意的。課標要求一個好的板書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的板書,前一部分結合本文題材是敘事,重在突出事件順序,課文表達順序;後一部分,結合本文重點難點,重在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尤其是最後的板書書寫環節,時間關係,我臨時決定讓學生到黑板上板書,雖然我們寫的字大小不一,甚至歪歪扭扭,但是提高了孩子們對板書內容的關注度,實際效果超出了預期。

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對照自己的教學流程,發現有好幾處小環節都遺漏忘掉,比如在分角色朗讀環節,因爲趕時間,沒能進行反覆的朗讀、品味,比較,進而突出竺可楨對科學研究的精神和態度;比如忘記了對本文標點符號的觀察總結。最後還拖堂。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除去個人不太習慣在公共場合展示表達外,應該從教學設計上找原因。

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感覺重點不夠突出,究其原因是,問題的設計有些瑣碎“面面俱到”。教師課堂語言還是顯得多,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今後需在這方面多琢磨,抓重點,讓課堂思路更加清晰。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6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課文描寫了他和一個小孩子觀察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課題定爲“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態度。

怎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呢?我借鑑了其他語文老師的經驗,沒有急於完成教學設計而是仔細分析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我所講的第二課時中,我想要落實兩個目標,一是理解課文內容,能通過竺可楨爺爺的動作和語言體會他對科學的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二是從竺可楨和小女孩兒身上受到啓發,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的觀察,才能準確的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通過學習課文語言的表達,抓住動作和語言的描寫體會竺可楨爺爺的科學研究精神。

爲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瞭解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等形式去體會學習。確定了總體的教學思路,於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來圍繞文章中的一些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詞句來學習。如:抓住“爺爺,你又看花來啦?”“說着,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等幾處語言的描寫,引導學生感受竺可楨爺爺研究的嚴謹、認真以及對待他人和藹可親的態度。

從朗讀指導中,我抓住“時間像飛箭……杏樹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對話描寫。分別從中訓練學生有感情的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結尾的學習中,我本着從重點詞語,如:頃刻間、興沖沖、鄭重等一些詞語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人物的情感。

儘管預設比較細緻,但由於自己教學經驗的不足,致使多處的感悟學習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覺,存在着處理不妥之處。

1、抓住了動作詞語,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學中我選擇了“習慣的問”體會竺可楨對科學研究的主動探究,長期觀察的精神。在備課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對於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卻沒有深刻體會到,可以說帶有一種模糊性進入了課堂。通過課後與小教科滕老師的交流,我發現是自己沒有發覺理解這段內容的方法,怎麼能讓學生準確理解呢?如果在抓住這一點的同時結合前後的內容,包括竺可楨觀察杏花時的動作,與孩子交談時的一些詞語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這一點。

2、藉助對話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但沒有彰顯學生的個性朗讀。

在對話朗讀部分,我設計了想象補充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儘管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讀得很是起勁,但總覺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覺。回顧教學過程,正是在這個環節上我處理的過於急躁,包括提示語的顯示。如果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以不同的感受來讀出不同的語氣達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讓學生走進文本,但沒有放開。

我以爲這節課教師放的不足,今後應在教學時在放的同時應及時的收回,應抓住學生的回答重點點撥,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學第三自然段“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這時,應抓住“習慣”一詞,從哪還可以看出來?

皮亞傑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利用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讓學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動中獲得體驗,發展多種能力,體驗文章的有趣。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7

一、教學理念

這篇課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是閱讀,圍繞教學設計的思想就是閱讀理念。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強調,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主張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並得出結論。本教學設計遵循這樣的思想,在精讀課文時,通過生生交流“閱讀體會”展開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給予及時的點撥、引導和提升,達到使學生理解文本、自主體驗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與處理

《第一朵杏花》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新流暢,適合訓練學生分角色朗讀。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材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水平,《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爲本課制訂了下列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2)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

三、學情分析

中年級學生情感豐富,好奇心強,對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樂於感受、樂於探究、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且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四、說教法:

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五、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這些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教學程序:

本課教學分兩個課時,我在這裏講的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及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揭示課題後,引導學生由課題質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接着,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在這一過程中,着重對“竺、楨、皺”等翹舌音節進行正音。並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藉助工具書,理解“頃刻間、推斷、規律”的意思。並能結合上下文及生活體驗理解“激動人心、好奇”等詞語的意思。在初步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基本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課文脈絡,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至此,還爲學生預留了一項作業:描寫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的句子,讀一讀,也可以抄一抄。爲下一步品讀課文打好基礎。

這一課時,我想通過“激情導入,走進文本”“精讀課文,讀中感悟”“重點突破,品味鑑賞”“換位思考,昇華情感”四個環節來帶領學生品讀課文。

一、激情導入,走進文本

基於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上課開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說說這篇課文寫了哪位科學家的故事?[板書:竺可楨]然後問 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兩次)分別是什麼時間?(一年前,一年後)並以此爲切入點走進文本。

二、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第1---5 自然段)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畫一畫,品一品,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議一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裏主要引導學生抓住第3小節,體會帶點詞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開了。”說着,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在充分的理解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1-5自然段,採用分配角色朗讀。四人小組練讀。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的話,一個讀旁白,一個做評委。本環節設計閱讀是關鍵。通過訓練學生反覆朗讀,深入朗讀,並加以諄諄誘導,讓學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點。

(二)第二次看杏花,發揮想象,入情入境

這一部分大多數內容都是對話,重點放在對話朗讀,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人物的感情、語氣,想象之後,給句子加上提示語。出示投影片。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竺爺爺()地問:“什麼事情呀?”小孩子()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竺爺爺()地問:“什麼時候?”小孩子()地說:“剛纔。”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小孩子()地說:“是。”(2)讀第二遍:同桌討論,每一句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指名說說,歸納答案: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讀第三遍:根據提示與讀出語氣,指導朗讀。(4)讀第四遍:指名學生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子的`話,其餘讀旁白。

老師及時過渡:從同學們的朗讀中,不難聽出竺爺爺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動、非常興奮。那老師不禁要問小孩子爲什麼高興?竺爺爺爲什麼高興?除了對話部分,你還可以從哪裏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讀體會帶點詞語的作用“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鄭重”什麼意思?你從“鄭重地記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又體會到什麼?

這一環節,更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提問、指導學生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及分組討論,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促使他們熱情參與、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並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只在恰當的時候給予點撥、指導和提升。

三、抓住關鍵詞語,點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楨說的那句話:“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個別讀,讀完交流讀懂了什麼。結合第一次看花來說說,什麼是“精確”。從而體會出竺可楨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師乘機小結“正如竺爺爺所說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花的規律。[板書:精確觀察]師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麼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四、深化主題,總結遷移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總結: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學了本文,你覺得應向竺爺爺學些什麼?自由交流。

閱讀教學只是手段,關鍵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張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並得出結論。在精讀課文時,通過生生交流“閱讀體會”展開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國小是一個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從國小到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努力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道理。培養學生快樂的學習,並在學習中不斷的得到更多的快樂。

七、板書設計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確觀 察

楨 一 絲不 苟

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在上課伊始,板書課題《第一朵杏花》,通過提問“本文講的是哪位科學家的故事”引出本課的主人公—竺可楨,並板書;在後面帶領學生分析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總結文章的主旨—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研態度及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的道理。板書“精確觀察”“一絲不苟”。

以上就是我對《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進行的說明。如果我有什麼缺點和不足的地方,歡迎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