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 閱讀(4.22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欣賞鋼琴曲《洋娃娃之夢》,能聽辨出該樂曲分爲三個樂段。

2、情感目標:根據樂曲內容的特點與聆聽的要求進行分段賞析,學生能說出三個樂段所表現的不同情緒。

3、技能目標:在欣賞活動中加入聲勢伴奏、打擊樂器和舞蹈,來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

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賞析《洋娃娃之夢》的每個樂段之間的關係及情緒變化。

2、教學難點: 運用打擊樂器伴奏以及舞蹈的急性創編是本節課的難點。

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問學生問題:

① 同學們,你們做過夢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 初聽樂曲,感受音樂會帶給自己怎樣的夢境。

③ 老師介紹洋娃娃的由來,使學生對樂曲的創作背景有所瞭解。

2、分段欣賞突破重、難點

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現音樂,通過播放音樂《洋娃娃之夢》,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找出各段之間的音樂界限以及情緒變化,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示範演奏與學生哼唱。示範演奏《洋娃娃之夢》第一樂段,讓學生跟琴用“啦”哼唱,邊唱邊用聲勢伴奏。第一樂段爲3/4拍搖籃曲。樂曲開始旋律輕柔圓潤,帶着柔和的色彩,營造出睡意朦朧的夜晚情景,音樂漸減弱,越來越輕柔,表示洋娃娃睡着了。

(2)播放第二音樂片段,提出問題:

這段旋律表現了洋娃娃什麼樣的情緒?

第二樂段比第一樂段速度要快,四四拍、中速,旋律以八分音符節奏出現,音樂頓時顯得歡快起來,輕輕上揚的旋律走向,增添了音樂歡快的情緒,勾畫出充滿詩情畫意並富於幻想的主人翁形象。結束處突然出現了富有戲劇性的和旋強音,這標記着“洋娃娃醒了”。爲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這個樂段歡快的情緒,教師要求學生運用打擊樂器爲其伴奏來表現“洋娃娃”

這個美麗的夢境。

(3)播放第三音樂片段,提出問題:

想象洋娃娃是在跳什麼樣的舞蹈?

這段樂曲是2/4拍的小快板,來表現洋娃娃非常快樂,在音調的處理上是快速而富於跳躍的舞曲音樂,旋律急促、活潑、跳躍,音樂輕盈,鏗鏘有力,羣情激奮,在喧騰旋轉的音樂形象中結束全曲。瞭解這段樂曲後,同學們隨着音樂創編舞蹈,然後請同學上臺表演,老師再示範動作,師生通過舞蹈來表現對第三樂段的理解。

3、學生活動

完整的把《洋娃娃之夢》欣賞一遍,啓發學生根據各段音樂意境構思創編故事,。

第一段:洋娃娃放學回到家後安安靜靜的躺在沙發上,耳邊聽着舒緩的音樂,手裏拿着《安徒生》童話書,看着看着,洋娃娃Mary便慢慢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段:洋娃娃Mary夢見自己進入了一個茂密的.大森林,這個森林非常漂亮茂盛,午後的陽光照在樹葉上閃爍着金黃色的光芒,這時小白兔、大象 、小熊還有小鳥?森林裏好多小動物都非常喜歡着個漂亮可愛的洋娃娃,熱情的小熊拉着Mary跳起了圓圈舞,其餘的小動物也圍着他們倆轉圈,Mary跟着這羣小動物們跳的開心極了,突然笨重的小熊一不小心踩到了Mary的腳,痛的Mary直叫,這時Mary也被自己的一聲尖叫從夢裏醒了過來。

第三段:Mary醒來後任然十分留戀夢中的場景,還想和小熊它們再多跳一會兒。Mary從沙發上站起來彌補自覺的又開心的跳起圓圈舞來??

4、鞏固練習

教師彈奏全曲,學生第一段哼唱聲勢伴奏,第二段加入打擊樂器,第三段加入舞蹈,完整的賞析並表演,加深對全曲的理解。

5、拓展延伸:

①洋娃娃Mary爲了實現自己美麗的夢想,所以她邀請了小熊一起跳起歡樂的舞蹈,播放視頻《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並讓學生跟着一起小聲演唱。讓學生感受這兩首曲子的相同之處。 ②提問學生:你們有什麼樣的夢想?

通過欣賞這首作品,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夢想,爲了實現這個夢想我們要不斷地去努力奮鬥!

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加和減(一)》中第55頁的例題和“試一試”,第55~56頁的“想想做做”等習題。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10的組成,並且通過一圖四式的練習,初步認識了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繫,爲學習10的加減法作了知識上的鋪墊。10的加減法是以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的重要基礎,是本單元中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另外,學習這部分內容還可以滲透簡單的函數思想。

10的加減法中,教材選用學生喜愛的足球比賽這一情境,讓學生聯繫圖意列出相應的4道算式,學生心理上很樂意接受這些計算並迅速進入思考算法的狀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算法,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試一試”讓學生通過操作拋花片,根據10個學具可能出現的正、反面幾種情況,自主探索10的加減法的所有算式。這樣把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巧妙結合起來。“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對口令”、“小兔出題”、“開放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興趣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會10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理解相應的加減法之間的聯繫。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願望。

2.正確計算10的加減法算式,加深認識相應的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繫。

3.逐步培養數學思考的能力、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中國足球隊齊心協力,頑強拼搏,第一次衝出亞洲,進入“世界盃”決賽圈。(生鼓掌祝賀。)今天,我們也來進行一場有趣的數學“足球”賽,比一比哪組“進球”數最多。

【教師借體育時事創設情境,學生既瞭解了信息,又置身於比賽的'模擬情境,增添了學習動力。】

二、複習鋪墊。

1.各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同時進行“10的組成”的接力賽。

2.師:()小組全體小朋友共同努力,贏得了本場比賽的第1“球”。

三、自主探究。

1.通過“看看想想”,探討10的加減法中一組算式的計算方法。

師生交流:看,球場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細看一看,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兩部分?(學生可能會答:分成左邊3個小朋友和右邊7個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黃衣服的6個小朋友和穿藍衣服的4個小朋友;還可以把這些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師生交流: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在足球比賽中,一般是按服裝顏色的不同分成兩隊。這樣,你能說出哪些算式?(生:6+4=10-6=4+6=10-4=)

師:你們想自己算出得數嗎?請把課本翻到第48頁,試着填一填。(生嘗試做,師巡視。)

師生交流:請任意選一題,把你的算法告訴大家。(生可能會有以下回答:(1)從圖上數一數,共有10個小朋友,所以6+4=10;(2)因爲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6+4=10;(3)因爲6+4=10,所以4+6也就等於10。(4)因爲6+4=10,所以10-6=4;(5)因爲10-6=4,所以10-4=6……)

師:小朋友的辦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組成來算,也可以利用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繫來算。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學習的10的加減法的3組題。10的加減法還有很多題目,你們想自己學習嗎?(板書:10的加減法)

【教師一句不經意的問話,引出了學生對圖意的不同理解,教師機智地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的結果及時引到正題(球賽的常規知識),爾後教師又放手讓學生說得到算式結果的多種途徑,於是又“爆”出一些精彩的思考方法,可謂收放自如。】

2.通過“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減法全部算式的計算方法。

(1)獨立操作,寫算式。

教師讓學生拋10個花片,根據正面和反面情況寫出多組算式。

(2)學習小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讓學生把寫有算式的紙片貼在黑板上,並根據學生彙報用電腦輔助演示拋的狀況,從而逐步得到10的加減法的全部算式。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十五章第二大節第四課單項式的乘法,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分析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解的是單項式乘以單項式,是在前面學習了冪的運算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學習單項式的乘法並熟練地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是以後學習多項式乘法的關鍵,單項式的乘法綜合用到了有理數的乘法、冪的運算性質,而後續的多項式乘以單項式、多項式乘以多項式都要轉化爲單項式的乘法,因此單項式的乘法將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二、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理解單項式乘法法則,會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 。

2. 通過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的的第一條的確定是考慮到學生對單項式的概念、有理數乘法、冪的運算都較爲熟練,在此基礎上導出的單項式乘法法則學生能夠達到“理解”的要求,同時由於單項式乘法的所有內容已包含在這節課中,學生能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單項式的乘法運算,據此確定了教學目的的第一條。而單項式法則的導出過程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極好素材,據此確定了教學目的的第二條。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單項式乘法法則。

(這是因爲要熟練地進行單項式的乘法運算,就得掌握和深刻理解運算法則,對運算法則理解得越深,運算才能掌握的越好)

難點:多種運算法則的綜合運用

(這是因爲單項式的乘法最終將轉化爲有理數的乘法、同底數的冪相乘、冪的乘方、積的乘方等運算,對於初學者來說,由於難於正確辨認和區別各種不同的運算及運算所使用的法則,易於將各種法則混淆,造成運算結果錯誤。)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1、在新課學習階段的單項式的乘法法則的推導過程中,採用了引導發現法。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成用已學過的知識可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探索探索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始終處在觀察思考之中。引導發現法的使用對實現教學目的的第二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2、在新課學習的例題講解階段,採用了講練結合法。對例題的學習,圍繞問題進行,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題的過程中展開思維。與此同時還進行多次有較強針對性的練習,分散難點,對學生分層進行訓練,化解難點,並注意及時矯正,使學生在前面出現的錯誤不致於影響後面的解題,爲後面的學習掃清障礙,通過例題的學習教師給出瞭解題規範,並注意對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3、在歸納小結這個階段採用師生共同總結,旨在訓練學生歸納的方法,並形成相應的知識系統,進一步防範學生在運算中容易出現的錯誤。

4、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豐富,訓練量大,利用投影儀,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環節:1、 創設問題情境 2、新課學習 3、反饋練習 4、小結 5、作業佈置。

(1) 創設問題情境

本節課通過一實際問題,引入課題,這樣的目的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通過問題1、問題2的設置進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 新課學習

新課學習包括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和例題講解。

① 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

由於八年級學生還不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單項式乘法法則的推導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爲此我設計了兩個引例。引例1中的兩個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兩個單項式如何相乘,使學生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同底數冪的運算性質等知識探索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引例2讓學生動手嘗試,在嘗試成功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3,由問題3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最後得出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法則。從而實現理解單項式乘法法則的這一教學目的,同時在上述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在研究問題中所體現的“將未知轉化爲已知”的數學思想,通過嘗試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從而啓迪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的'第二條,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得以掌握。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組簡單的練習,由學生回答,強化對單項式的乘法法則的理解和運用,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② 例題講解

本着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例題按按照逐步增加運算種類進行了編排,使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我總共設計了三道例題。

例1是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計算,在講解此題時關鍵是讓學生按照單項式乘法的法則進行運算。例2是單項式的乘方與乘法的混合運算,在例2後我又設計了一問題,此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根椐題目特徵,辯認出它們是哪種運算,應選用什麼樣的法則進行計算,使學生逐漸分清運算類型,正確實運用法則,以實現難點的分散和突破,並提高學生運算的熟練程度。例3是單項式的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例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例題的教學過程中除學生口算計算過程,教師要給出規範的解題過程,並要求學生按規範的書寫格式進行練習和作業。

在每道題完成之後,都配有與例題相近的鞏固練習,由學生板演和分組練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以實現“會進行單項式的乘法計算”這一教學目的。

(3) 反饋練習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我又設計了反饋練習,以瞭解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的掌握情況,並再一次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矯正,使學生對單項式的乘法運算的熟練程度得以加強。

(4) 小結

本節課的小結由師生共同完成,先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然後教師歸納形成知識系統,通過小結,使學生明確單項式的乘法最終將轉化爲有理數的乘法、同底數的冪相乘、冪的乘方、積的乘方等運算,引起學生對單項式乘法中係數與指數運算易混淆等問題的重視。

(5) 佈置作業

數量不多的作業,既能讓學生能對本節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又能有充裕的時間拓展自己的視野。

六、教學評價、反饋措施

本節課採用了不同的反饋手段和較多的反饋練習。

1、設計分段練習。例如練習一-------練習四每次練習主要解決一重點問題,同時使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矯正,掃清後續學習障礙。

2、採用不同的練習方法。如口答、筆答、板演、快速強答等,以增加反饋層面。通過練習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都能及時反饋給教師,使教師對教學情況心中有數。

3、及時矯正。對每次練習情況進行講評,對正確的解答及時給予肯定,發現問題及時評講。

這就是我對本節課總的設計過程,具體過程將體現在我的課堂教學之中,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是以國家頒佈的中學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教師教學用書中所規定的各項要求爲基本依據,以課堂教學實踐爲基礎,對“軸對稱圖形”(人教版三年制初級中學幾何第二冊第三章第四單元等四節“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第三課時)這一節課 “怎麼教”和“爲什麼這樣做”以及教學效果預估的評價與分析。

本說課稿以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爲指導思想。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材處理、教學程序及三點說明四個部分對本節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主要從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教學方法與教材處理。

鑑於教材特點及八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選用的`是引導發現法,充分運用教具、學具、投影儀提高教學效率。關於教材處理從課後練習、例題、實踐操作等方面作了補充說明。

第三部分是教學程序。

包括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聯繫實際、加強訓練,發揮現象、創造設計,效果評價與作業佈置五大環節。

第四部分是三點說明:

1、板書設計;

2、時間的大體安排;

3、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爲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序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爲六個部分:

流程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2分鐘)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啓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爲什麼?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髮現,這條路因爲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爲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流程二:反覆體驗,認識線段(8分鐘)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纔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爲線段的特徵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爲什麼?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徵。

第三個層次:迴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徵,和同桌說一說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爲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爲什麼?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爲什麼?

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平行線》,這節課所選用的教材爲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學情分析,目標分析等六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1、 (1)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第五章第二節的第一課時,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研究“空間與圖形”的 基本問題。 這些內容學生在前兩個學段就已經有所接觸,本節課在學生 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 繼續探究平面內 兩條直線平行的位置關係,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起着 承上啓下 的作用。

(2)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直線、線段及射線,對直線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平行概念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2、 目標分析:

1、 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 體會平行線的概念 ( 知識與技能)

2、 理解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通過學生觀察、操 作、 討論等數學小組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其實是充滿無限的 探索性和創造性。 ( 過程與方法 )

3、 在學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過程中,體會 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問題, 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

三、根據以上對教材和目標的分析,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總結如下:

重點: 學生通過觀察、畫圖和討論,共同 探索平行公理 的這一過程。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且從未接觸過反證思想

難點: 就是學生自己獨立 的 對平行公理推論 進行 清晰說理 這一問題。

4、 教法學法分析

我將其歸納爲一個4字要訣:動、探、樂、滲

1、動: 通過多媒體動畫情景,鼓勵學生 動手做、動筆畫、動腦想、動口說;

2、探: 激發學生強烈的 探索 慾望;

3、樂: 促使學生 樂於學習、樂於思考、樂於探索,樂於創新;

4、滲: 不斷滲透 觀察、猜想、歸納、類比等數學思維和方法給學生,力求做到“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繫”, 讓學生嘗試自己來“說明道理”。

5、 教學過程分析:

(1) 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分別出示筆直的竹子,塔,國旗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其特點。

設計意圖: 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圖形例子讓學生自己找出其共同點,引出平行線的課題及概念, 鍛鍊學生自我發現,總結,表達的能力!

(2)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條轉動的過程中,有沒有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呢 ?

設計意圖 :再次通過動態思維來強調兩平行線之間沒有交點的特點, 加強學生的認識及記憶!

接着 向學生出示一個長方體,提問學生一個長方體不在同一平面的兩條棱所在的直線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設計意圖: 強調說明平行線是在同一平面內的基礎條件上鎖建立的,加強學生認識的印象!

2、 平行線的概念及結論

在木條轉動過程中存在一個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這時直線a與b互相平行(parallel),記作a∥b,讀作a平行於b。

結論: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平行兩種。

2、 平行線的畫法: (1)放 (2)靠 (3)推 (4)畫

動手實踐:

3、 過直線AB外一點P作直線AB的平行線,看看你能作出嗎?能作出幾條?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對平行線的初步瞭解及認識,立馬讓學生動手操作, 學以致用, 且 強調畫圖的規範性, 在此基礎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論。

平行公理: 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平行公理推論: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說:如果b∥a, c∥a, 那麼b∥c 。

(3) 反饋練習 落實新知

1、 鞏固練習

下面是幾道判斷題

(1) 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錯)

(2) 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必平行。(對)

(3) 經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錯)

(4) 在同一平面內的三條直線a、b、c,如果a∥b、b∥c,那麼a∥c。(對)

設計意圖: 通過判斷題所設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線外一點”來直觀考察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情況,同時 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和性質的理解與思考!

2、 綜合運用

讀下列語句,並畫出圖形:

(1)點P是直線AB外一點,直線CD經過點P,且與直線AB平行;

(2)直線AB、CD是相交直線,點P是直線AB、CD外的一點,直線EF經過點P且與直線AB平行,與直線CD相交於E。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自己實際動手操作鍛鍊學生將知識化爲動手的能力,使學生不光學習知識, 更要鍛鍊他們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3、 拓廣探索

通過 小紅爲媽媽設計一個規定爲三行,然後變換各種隊形的廣場舞隊列,以此來引出平行、相交的相關知識點。

小紅的媽媽是舞蹈教師,有一次快到六一兒童節了,需要編排一個舞蹈,規定排成三行,然後變換各種隊形。小紅一聽,高興地對媽媽說:“這是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讓我來替您參謀參謀。”小紅利用我們剛學過的知識:平面內三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設計出了四種隊形。小紅的媽媽一看,果然好辦法,隊形變化多端。

你知道小紅是怎樣設計的嗎 ?

設計意圖: 通過一個生活實例來應用學生學習的平行線,相交線裏面兩兩相交以及交於一點的數學知識, 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和思想

四、佈置作業 形成技能

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我將本堂課的課後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

1、P19、第8題(必做) 2、P41、第12題 (選做)

五、教學設計說明

1、 注重對學生幾何學習興趣的培養。

2、注重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注重師生、生生間的交流。

板書設計:

5.2.1 平行線

1、平行線的定義: 例題:

2、平行線的畫法: 學生繪圖區: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推論: 課堂總結:

說課稿 篇7

《早發白帝城》是二年級第四冊《遠行》這一主題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同時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課文是一首五言絕句,使用單純而豪放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書寫8個生字,學會多音字“還”。

2、能夠大致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人行船途中的喜悅心情。

3、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本課的重難點就是引導學生能夠大致地理解全詩的含義,體會詩中作者所表達的喜悅之情。因而,設計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着重完成二、三兩個教學要求,第二課時鞏固所學生字,並指導書寫。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使用兩種策略方法:

一、自主合作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古詩更是如此。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教師往往逐字的爲學生解釋,再把字意串起來,然後就是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古詩的意思。這樣的教學完全沒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沒有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獨特的情感體驗。在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繫自己對古詩已有的認知水平,通過反覆誦讀藉助插圖展開想象,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情感及意境,然後在小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創設出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諧互助,充滿人文氣息的合作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合作精神。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語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爲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

我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一、激趣導入——背誦課外古詩(李白所寫古詩)

學生已經會背了許多首古詩,所以教師的激趣會引發他們爭先恐後地吟誦起來,爲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外自學、課內展示的舞臺。學生在爭先恐後地吟誦中,一種渴望學習古詩的慾望被點燃,興趣盎然的開頭,使新詩的學習成功了一半。這一環節既是積累,也是激趣。

二、指導方法——主動學習古詩

這一大環節中包含着三個環環相扣的小環節:

1、讀——識字教學。設計多樣形式,分散識字難點,提高識字效率,掃清誦讀古詩的語音障礙。

2、講——理解詩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藉助圖畫,邊讀邊看邊想象,把各自的理解議一議,以達到理解詩意的目的。

3、讀——體會情感。簡介詩作背景,體會思想感情,反覆誦讀,昇華情感。

三、拓展延伸——課外背誦古詩

蒐集、背誦唐詩,開一次“唐詩”交流會。《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1-2年級學段背誦優秀詩文50篇,而課本上提供給學生的肯定不夠,所以要調動學生課下自學古詩。這一活動將課內知識有效地拓展到課外,不僅調動了學生課下自學古詩的積極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第九冊教材中《可持續發展》分爲三個框題。第一框題“控制人口,提高素質”講述了我國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第二框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講述了我國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引導學生全面瞭解我國環境的現狀,使之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第三框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講述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二、說學情

近年來,由於各種報道,學生了解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況,也懂得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通過各種方式和各種渠道的教育活動,中學生對我國人口、環境的現狀等也有所瞭解。但在認識方法上也有偏激、片面、非理性的問題。本單元力圖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國情、國策教育,引導學生全面地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瞭解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策,懂得制定這些國策的依據,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支持國家的各項政策,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 說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同計劃生育政策。

知識目標: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我國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能力目標:數據分析的方法,學習預測的方法,分析問題能力培養

四、說重、難點

重點是我國人口問題的現狀和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人口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社會的發展。

五、說教法

我們的思品課思想性、時代性、開放性強,學生難學,教師難教。基於本框題的特點,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收集有關圖片,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和具體化。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說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與評價、分析與歸納、自主與探究、總結與反思。

七、說教學過程

1、用視頻導入

播放小品《超生游擊隊》片段(宋丹丹回憶剛結婚時的幸福和現在奔波不定的生活的一段)

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主題

2、通過圖片和數字讓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數字使學生更加清晰認識到我國人口現狀

3、通過一系列的數據,使學生掌握我國的人口狀況的特點

4、通過活動進一步感受我國人口壓力

5、宣傳和了解計劃生育政策。在講課時也可以解釋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含義

6、課堂小結、練習鞏固知識。

八、說板書

板書主要是一個線索,便於導學,便於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