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華】數學說課稿4篇

說課稿 閱讀(2.13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數學說課稿4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是《四邊形》這一章繼《矩形》之後研究的第二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延續和深入,同時也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重、難點

重點:菱形的概念、性質及其應用

難點:經歷"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總結"得出菱形的性質。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義及其性質,並會初步運用菱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論證。

b、過程與方法:在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激趣——探究——運用——歸納"爲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啓發式教學,講練結合法,以課件爲載體,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經歷觀察、思考、探究、合作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從而使教學目標得以直觀、完美的體現。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構建主義理論爲指導,注重創設思維情境,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操作、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融爲一體,讓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激發興趣,得出概念(時間5分鐘)

菱形被廣泛地應用在實際生產、生活中,首先我將讓學生觀察事先準備好的衣帽架模型,不難發現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縮變化,其四根木條圍成的四邊形總是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再次感受四邊形的不穩定性,然後讓學生任取一個平行四邊形量其四條邊的長度,並交流所得數據,會發現圖中所有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從而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得出菱形的定義,即"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或"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回顧了上節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又爲本節課新知識的引入創設了情境。實物教具的應用,生動形象地使知識得以體現,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接下來,我讓學生欣賞一組生活中的菱形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可謂"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動手操作,尋找性質(時間5分鐘)

菱形的性質可由菱形的對稱性探究得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一環節,我把課本上的直接探究巧妙地加以轉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你一張矩形紙片,你如何快速地剪出一個菱形?"問題給出後,我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分小組大膽嘗試,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輔導,鼓勵學生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任務,同時還可以開展組與組的評比,樹立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由多媒體演示,即將一個矩形紙片對摺兩次,沿圖中虛線剪下,就可以得到一個菱形(動畫演示),從而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在歸納過程中,菱形的對角線性質的得出是難點也是重點,我將動態演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菱形對角線互相垂直這一性質便可水到渠成,這時,我會讓學生嘗試說點兒理,引導學生把四邊形問題轉化爲三角形的問題,根據菱形的特殊性,引導學生髮現菱形的一條對角線可把菱形分爲兩個特殊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再結合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這一特點,結合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肯定學生猜測的正確性,得出菱形的性質結論。

在肯定多種解決方法的同時,我還補充了這樣一個環節——由菱形的對稱性看菱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觀察:菱形的一條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菱形的面積表示:S=a.h,菱形的兩條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面積表示爲S=1/2mn,這一設計使本節課的重點得以突出,難點也巧妙。直觀地得以突破,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學習點綴其間,從接受概念到探究性質,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教學活動不僅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而且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技能的過程也自然而然地滲透在其中。

(三)知識運用,鞏固新知(時間10分鐘)

這一環節,我將出示P98頁例2,即當菱形中較小的內角爲60°時,已知菱形的邊長求菱形的對角線長及面積,對於這類問題,我先啓發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然後老師適當點拔:結合 60°的等腰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的運用解決問題,本題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菱形的面積,最後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師生共同完成。

做完本題,教師也可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如果菱形中有一個角是60°,則較短的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邊三角形,這一環節以實際問題引入,利用菱形的性質解決問題,不僅達成了"學習致用"的目的,同時還體現了數學服務於生活這一道理。

(四)課堂練習,學以致用(時間10分鐘)

"想一想"環節中,我安排了兩道習題,這兩道題仍以"再探衣帽架中的奧祕"爲題,是兩道趣味性,實用性較強的習題,我將採用學生獨立思考,講練結合的方法達到靈活運用,鞏固新知的目的。習題的安排,首尾呼應,寓教於樂。

(五)交流體會,分層作業(時間15分鐘)

在這一部分,我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回顧,歸納本節內容,並鼓勵學生歸納出菱形的性質安排了一個"說一說"的環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以填表格的形式從對稱性、邊、角、對角線四個方面進行類比,以加深學生對特殊平行四邊形的理解和認識。

針對學生基礎不一的情況,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差異,我將採取分層作業的佈置,安排了"練一練"的環節,力爭使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四、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歸納、比較的過程,從而得出菱形的概念,在摺紙的過程中也使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菱形是軸對稱圖形,體驗變換思想,從而自覺地運用軸對稱性發現菱形的性質,達到解決問題目的。

菱形的性質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得出,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發現圖形的結論,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善於發現、善於歸納的良好品質;可伸縮衣帽架模型的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前後呼應,讓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能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樂趣;解題方法的多樣性,也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爲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合作交流的空間,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

這節課《有多少“粘貼畫”》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乘法口訣》(二)的第1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1、掌握6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獨立探究、編制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從已知求未知的思維方法。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對計算的作用,培養估算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編制6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體會估計的方法以及它在計算中的作用,在計算中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繫,逐步學會從已知尋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二說教法: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了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呈現的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課本的意圖是要讓學生學會獨立編寫意圖,我就利用學生學過的`數學知識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訣。

1、情景教學法:利用課件讓學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很簡單,就是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使學生在玩中學,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3、小組合作教學:找規律教學時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利用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知識,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結構的連慣性。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都可用原有的知識來解決所遇到的新問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如:你發現了6的口訣裏有什麼祕密!讓學生自已去探索、去發現,使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從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成就。

四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學生用編寫6的乘法口訣表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1、估算

2、編寫6的乘法口訣

3、找規律(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4、6的口訣在生活中的運用

(二)課堂練習

1、算一算,想一想

師:智慧老人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出示課件)

×

師:誰知道怎麼填?(點名學生說一說)

師:你們會填嗎?(生:會)

師:那麼現在來填一填P73頁。(檢查播放課件)

2、對口令

師:智慧老人誇我們今天真棒,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遊戲:對口令(聽好要求:女生說前面,男生對後面。)(出示課件)

師:看是男生棒,還是女生棒!(再交換進行一次)

3、找朋友

師:智慧老人對我們很滿意,不過他還想考考我們,看看誰能準確的找到自己的朋友(出示課件)

師:打開書P73頁第3題做在書上。(點名學生說一說)

4、想一想,算一算

師:智慧老人,誇你們今天真愛動腦筋,他還想考考你們,來看看是什麼題目呢?(出示課件)

師:打開書P73頁第4題

5、算一算每個圖中各有多少個小方格。

師:智慧老人說,你們太棒了,還想考考你們。看看是什麼題目!

師:提示:不僅要會算,而且要巧算。(移動方格的方法來算)。

6、解決問題

師:智慧老人,誇我們今天真了不起,他要獎給我們童話書,每本書6元錢,12本書多少錢?

師:誰會解決這個問題,乘法算式怎麼列?12×6=?(元)

師:怎麼算呢?(可把12拆成6和6、5和7、4和8……)

六:全課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生:6的乘法口訣。

讓學生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探究活動是繼等腰三角形性質、判定之後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內容。學習等腰三角形,離不開線段的相等和角相等,《分割等腰三角形》將加深同學們對等腰三角形地認識,是等腰三角形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同時,將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二、學生起點分析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從年齡特點看: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操作,厭倦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從知識儲備上看:他們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關知識,如三角形內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從技能水平上看:他們已經初步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經歷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探索過程,培養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

2、在活動中,體會知識的運用和數學思考的方法;

3、通過探索條件的實踐過程,體會數學推理的樂趣,增強合作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作等腰三角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圖形

四、教與學的方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小組活動,探求新知

3、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4、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整節課中我始終貫徹“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構建”的教育理念,採用“探,疑、研,悟”等環節主體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濃厚氛圍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感情。充分體現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教學流程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景一、學生閱讀第120頁的《閱讀理解》

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初步認識圖形分割的意義,培養數學閱讀的興趣和方法。也爲後面的如何分割做了複習。

情景二:在動聽的音樂聲中,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生活中有關的等腰三角形的圖片。圖片最後出現等腰三角形花壇。

教師拿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把剪刀,提問:誰來幫老師分割這個三角形花壇,使它變成兩個三角形以便可以種上不同的花?

這樣設計:一是用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出學習主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進一步體味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學生上臺演示。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兩種分割方法:一種是分割線經過頂角頂點;一種是分割線經過底角頂點。

這樣設計:爲後面的分類討論思想打下鋪墊

2、小組活動,探求新知

第一部分:教師追問:已知花壇的三個角分別爲36°、72°、72°,你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嗎?如果老師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改成20°、20°、140°,你還能分嗎?

合作:小組合作設計兩個三角形,使這兩個三角形都可以被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

學生展示圖片,講解分割思路。(教師反問:爲何不從頂角的頂點分割?)

歸納小結:當頂角小於底角時,分割線經過底角的頂點,反之,頂角大於底角時,分割線經過頂角的頂點。

質疑: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嗎?

這樣設計:從特殊的三角形出發,加上學生對這個三角形比較熟悉,學生比較好操作,再到一般三角形,從而產生質疑: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分成兩個等腰三角形,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這個等腰三角形每個內角的關係?

學生動手畫頂角分別是銳角、直角、鈍角的等腰三角。

這樣設計:讓學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多樣性,爲分類討論思想打下鋪墊

設底角爲X度,小組合作作圖,並求出頂角的度數(X的代數式表示):第一、二組研究分割線經過頂角的頂點的情況,後兩組研究分割線經過底角的頂點的情況。

這樣設計:是讓學生親歷科學發現的全過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

通過作圖求解,學生可以求出:頂角是底角的2倍、3倍、倍。對於倍,教師適當引導。

第三部分: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這個等腰三角形每個內角是幾度?學生根據內角和180度,求出角度。

3、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知識: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和方法;體驗:探究活動中的感悟。教師適當引導補充,並對學生的表現適當評價,給予鼓勵。

4、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分層作業:必做題:把一個角爲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個等腰三角形。

選做題:把角度分別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個等腰三角形。

這樣設計:一是想以動手操作開始,再以動手操作結束,使課堂教學渾然一體;二是讓學習從課上走到課下,讓一種學法得以構建,讓一種思想得以延續。

 六、教學反思

我努力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臺,無論環節設計,還是作業的安排,都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了學生的數學體驗。通過操作、觀察、質疑、驗證、深化等自主探索活動。豐富知識、提升能力、獲得體驗。使學生初步具有自主學習之法、終身學習之願、快樂學習之情。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於六年級第六單元《整理和複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的基礎上設計的,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並初步感受槓桿原理,同時通過驗證這一規律,發現當槓桿“左邊的鉤碼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鉤碼數”和“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屬國小高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過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曾上升到科學層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 挑戰性,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理解槓桿平衡的原理,並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並經過啓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理論依據(教學理念)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採用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 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 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槓桿平衡的規律,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爲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爲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槓桿平衡的規律後,設計了應用性練習,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爲能力。通過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並經過啓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規律,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五、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槓桿平衡的規律的學習是爲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槓桿原理打基礎。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槓桿平衡的規律。難點是: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