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國中地理說課稿(15篇)

說課稿 閱讀(1.96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地理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中地理說課稿(15篇)

國中地理說課稿1

本節課是七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屬於“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方面的基礎知識。

在“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等理念指導下,結合新課程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節課目標設計如下:

1、知道“天氣”的內涵,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

2、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習慣,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因爲天氣跟日常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而且對終身發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又由於天氣符號、天氣圖比較抽象,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再加上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因此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和學法

針對以上的重點和難點,我主要用演示圖片、談話、實踐、強化和發現等方法相結合來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再根據學生的的心理髮展規律,我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體採取了視聽、討論發言、小組合作交流、比賽、角色扮演等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四、教學過程

具體做法如下:

1)、首先,我創設了“讓學生通過網絡直接收看全國未來48小時內的天氣預報節目(問天網),並做記錄,討論我們常州的天氣情況”這一情境。

2)、待學生討論交流完全後,提問:“那麼誰能來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氣情況呢?(注意描述過程中都用到哪些關鍵詞!)

3)、我對能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的學生作出肯定評價後,讓學生繼續描述給出的三張表示不同天氣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天氣情況,並提出問題:“那麼描述天氣要從哪些方面來講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4)、描述完後,學生總結回答時,我對學生給出的每種答案都作出適當評價。當有些學生混淆“天氣”與“氣候”概念時,我會出示一些關於“天氣”與“氣候”的話語:“如我們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讓學生辯別它們分別是指出的“天氣”還是“氣候”,從而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是多變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據學生的生活提問:“在你的生活中都經歷過哪些不同的天氣類型呢?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

6、學生自由發言後,我小結到:由剛纔同學們的發言可見,天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那麼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到哪些方面呢?請看大屏幕:“出示三張關於豐收、洪澇、乾旱的圖片,學生看完後,再展現兩則資料2日“海馬”颱風對臺北地區影響的資料),由此讓學生議一議天氣對人類活動還有哪些影響?

7、學生交流時,如果有學生總結出:天氣對人類活動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會肯定這種一分爲二看問題的觀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從而讓他享受成功的喜悅。

8、在以上整個活動過程中,我設計的層層遞進的系列生活化問題紿終貫穿其間,這樣通過創設真實吸引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地理的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9、以上是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學會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也是難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簡單天氣圖。”

10、先由我說出並解釋一些民間諺語:“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意在讓學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備看雲識天天氣的能力,由此提出問題:那麼我們怎麼來看懂衛星雲圖和在城市天氣預報圖上辨別各城市的天氣情況呢?

11、於是出示一幅衛星雲圖,提出問題:衛星雲圖中不同顏色分別表示什麼含義?

12、師生共同完成後,讓學生先仔細閱讀辨別書本和地圖冊上的天氣符號,再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節目”給他們看,要求學生注意天氣預報員是怎樣播放城市天氣預報的。並讓學生爲下面的小組比賽作好準備!如果天氣預報節目中有出現與書本不相符的天氣符號,要給同學們作解釋: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

13、小組遊戲比賽規則:小組內的一位學生上前負責抽取出城市;另選出一名天氣預報員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氣圖上找到城市後,播報出該城市的天氣情況;其他組員根據天氣預報員播報的天氣狀況在我準備的天氣符號卡片中找出相應的天氣符號,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學作評委;最後評出優勝組並頒獎。

14、在這裏我把這一環節設計成遊戲形式,讓學習小組儘可能多的識別天氣符號,對優勝小組給予表揚和象徵性的物質獎勵。不僅創造機會讓學生識別更多的常用天氣符號,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有了直接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15、在這一教學活動中,爲了把形成結論的過程變得更生動,我讓學生進行視聽、實踐、比賽、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爲地理學習的主人。

16、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理念指導下,我又設計瞭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動:明後天學校將舉行秋季運動會,如果你是運動員,班主任、體育教師、校長都有應該充分考慮天氣情況,那麼你會從哪些方面來作準備呢?

這一活動讓學生可學以致用,同時也可使我自己對本節課作一個客觀、理性的思索,是教師發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徑!

佈置作業:回去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與同學交流明後天我們常州的天氣是什麼樣的。目的讓這一節課能在學生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和延伸!

國中地理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國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爲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後聯繫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後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並且國小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爲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爲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爲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爲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裏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後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

週年

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着的,地 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

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複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

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於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爲主。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要

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製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爲直觀,變不可視爲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

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

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週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麼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週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徵: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麼時候較高,什麼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麼時候較長,什麼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週期爲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着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週期爲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佈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

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並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1.繞地軸運動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2.方向:自西向東

3 .週期:24小時 3.週期:一年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

國中地理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球的自轉。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球的自轉”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講的是地球的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其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從地球在靜止狀態下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學習過渡到地球的動態學習,併爲之後進一步學習地球公轉運動打好基礎,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基礎內容,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重要一課。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在前一節中剛剛學習了地球儀知識,在本節教學中充分利用地球儀,鞏固所學地球儀的知識,同時也創造了讓學生展示所學知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能夠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本節內容很多是學生日常能觀察和體驗到的自然現象,教師要在教學中將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不宜將其複雜化,不要將知識引導的太深,應迴避一些難懂的概念,如黃赤交角等,能讓學生初步理解地球運動的基本特點和產生現象的簡單原因就可以。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觀察得出地球的自轉方向、週期等基本特徵;能夠通過地球儀演示得出晝夜交替、晨昏線、地方時等地理知識。

2.運用實驗法,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養成地理思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3.會用聯繫的觀點分析地球的自轉運動、地球的公轉運動,理論聯繫生活實際,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

地球自轉的地理特徵。

【難點】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生活實例導入。設懸導入,毛主席詩中曾寫道“坐地日行八萬裏”,可是我們明明每天見到的事物、所在的地點都是一樣的,是不是詩裏寫錯了呢?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們產生好奇心,將學生帶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提起同學們對地球自轉的探究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

【展示活動用具】地球儀

【問題】

(1)請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的地球儀分別由哪幾部分組成?

(2)該地球儀是否是固定不動的?

【教師活動】撥動地球儀中的地球使其轉動。

【學生活動】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別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軸及一個小地球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轉動的。

【師生共同總結】其實生活中,我們的地球也並非固定不動的,它就像我們的地球儀一樣是會轉動的。

【教師活動】可是它究竟是怎樣進行轉動的呢?請兩位同學上臺分別旋轉這個地球儀,其他同學觀看兩位同學是否出現錯誤。

國中地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佈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更易於接受。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並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感想。

第四環節:爲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並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的人口分佈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最後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並播放動畫《夢》,呼籲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爲現實!

國中地理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爲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2、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

教學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

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

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

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爲: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後,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麼,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着什麼?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裏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爲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後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瞭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國中地理說課稿6

優秀國中地理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疆域》這一節的第二課時“行政區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說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中的第二課時,這節課是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地理的第一課中的核心內容。瞭解中國的行政區劃,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分佈,是今後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將貫穿於中國地理學習的始終;省級行政區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本單位,對社會、經濟活動、交往有重要的影響,是中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所必備的知識,因此,在整個中國地理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本節教材分別從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以及各省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位置、行政中心等進行闡述。與老教材相比,新課標教材更加精練,正文字數減少,更多的內容則是以活動教材的形式出現,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突出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讀圖獲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接下來說一說我對學情的認識。

二、說學情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國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國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該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認識,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現行三級行政區劃;

2.能夠說出省級行政區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3.能夠識別一些重要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形狀;

4.在我國空白政區圖上準確填出34個省級行政區。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識圖、拼圖等活動,初步形成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分佈的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能都說出和找出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爲: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佈

爲了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貫穿直觀性、趣味性、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在教法上,我會多方面爲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學歌謠、誦三字經、小組競賽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體現樂學樂教的教學思想。爲了更好地落實學生作爲主人的地位,在學習指導中,我會用問題、遊戲競賽、小組討論等方法引導他們探究新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任務。

下面我將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佈置作業這四個環節。

五、說教學過程

在新課導入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溫故知新、複習導入的方法。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回顧舊知識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在課堂的開始我會先進行一個複習,溫故前面所學的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幅員遼闊的大國,並且利用上節課留的課後延伸題目“思考我國疆域遼闊會有什麼不足”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即爲了方便管理、爲了利於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而實行的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中國的行政區劃。

接着進入課堂的第二個環節:活動討論,新課教學

首先我會用一個投遞包裹的實例來展示行政區劃的意義和作用。這個實例是這樣的:一位同學在網上買了個東西,地址如下三種寫法,哪個能成功投遞?(1)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2)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3)北京市昌平區龍域西一路回龍觀新村小區2號樓1202室。顯然只有第三個地址可以投遞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區劃的意義和級別爲過渡進行承轉。

以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入手,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我國三級行政區劃及其意義所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接着我會以問題作爲引導,讓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的正文部分。問題如下:

(1)我國共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爲哪幾種?各有多少個?

(2)“自治區”是怎樣的的省級行政單位?看圖說出我國共有哪幾個自治區?

(3)“直轄市”是什麼含義?看圖說出我國有哪幾個直轄市。

(4)“特別行政區”是怎樣的省級行政區?看圖說出我國的特別行政區有哪幾個。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並且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得出的答案爲: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劃。省級行政單位分爲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四種。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爲了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自治區”以及其下轄的“自治州”及下轄的“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國共有五個自治區,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直轄市,即中央直接管轄的市,我國有四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我國現在有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在瞭解這些後,我接着用學習目標對該部分內容的要求作爲承轉過渡,即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的名稱及在圖上的位置。

在這裏我採用的是活動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謠,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福吉安,四市兩特藏二島,陝甘青蒙雲貴川。分別找同學說出它們分別代表什麼省級行政單位。以此來熟悉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及其全稱。

其次是分片法。讓同學們根據課本第7頁圖1.7“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域”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欄是將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7個片區:分別爲東北三省、北部邊疆的自治區、黃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長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別行政區及一個自治區、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區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區,需要學生完成的是將這些片區裏包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填寫出來。以此來掌握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大致所處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類法。

首先是沿線分佈。即以競賽的方式,分別讓學生在圖上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陸上疆界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然後再按照逆時針方向,找出沿大陸海岸線分佈的省級行政單位。(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其次是輪廓想象。即給出我國某些省區的.輪廓圖,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其像什麼? 比如:黑龍江像展翅高飛的丹頂鶴、雲南像一隻美麗的孔雀、內蒙古像一隻翱翔於天空中的雄鷹,這些與該省區的動物有關;臺灣島像香蕉、海南島像菠蘿,這些與該省區盛產的水果有關;陝西省像蹲着的兵馬俑,這與該省區的歷史文化有關。還有一些僅僅是輪廓形狀有特點的情況。比如:廣東省像小象的頭,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山東省像駱駝等。讓同學們進行大膽想象,看看還有哪些省區像什麼,從而幫助記憶。

第四是三字經法——黑吉遼,內蒙古,陝甘寧,青新藏,雲貴川,晉冀魯,豫蘇皖,湘鄂渝,瓊粵桂,浙閩贛,京津滬,港澳臺。並且結合教材第8頁表1.2“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來掌握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然後讓學生在表中找出其簡稱不只一個的省級行政單位,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和甘肅省,並且記住其簡稱。

以上這些用這種活動探究、小組競賽等的方式進行新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學生要完成任務就必須要認真仔細的閱讀地理相關地理圖片,這也培養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以及從圖中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還注重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原則及挑戰性原則,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知識,在競爭中掌握知識,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

在鞏固提高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拼圖遊戲競賽的方式。以小組爲單位,最快實現將打亂的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拼完整的組爲勝利者。利用兒時常玩的遊戲形式,突破難點,讓學生靈活鞏固所學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不僅能樂學,還能掌握學習的方法,會學地理,愛學地理。

在課堂的最後,我以讓學生課下完成教材第9頁“活動”中的第3小題作爲作業,即在圖中填入省級行政區域的簡稱和行政中心。以此結束了本節課的全部內容。這樣的作業可以考查到學生在這一節課所學的所有知識,起到一個檢測、鞏固的作用。

國中地理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爲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爲: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後,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麼,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着什麼?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裏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爲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後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瞭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國中地理說課稿8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展日本的經濟?

回憶,總結

學生看圖思考

讀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

試着分析

計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學生回答:“不對”

認真觀察

讀圖完成相應練習

討論

觀看視頻

學生討論

學生思考、討論

學生回憶,回答

課後分組討論學習

讓學生了解學習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歸納方法,實現技能的遷移、鞏固

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學習活動,而且是學習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培養運用地理語言準確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體給學生直觀感受

利用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入,創設情境,同時充分估計了學生的回答,自然的實現教學內容的過渡

利用地圖的優勢,化抽象難以理解的或無法瞭解的內容以直觀簡潔的方式呈現

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應用資料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直接掌握知識,也作爲參與教學的一種形式培養將地理事物聯繫起來思考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聯繫生活實際,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成功的。

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鍛鍊學生的思維,也學會比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過回顧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結構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同時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間存在內在聯繫的觀點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給了學生突破課堂學習的空間,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瞭解我們身邊的世界,讓地理的學習在課外得到延伸,同時也體現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課改思想,鍛鍊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學生興趣,同時也作爲下一節課教學的知識準備。

國中地理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承上啓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運動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也是大學聯考的重點內容。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比如有關氣候知識、地理環境分異等有着重要意義。

2、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四季五帶的形成,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學會根據光照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變化的。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說學生

高一學生尚未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但本節知識在現實中作用很大,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

學習熱情高,教學中要多加利用和保護。

三、說教法

教師導學法、對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讀圖導析法、多媒體演示法。

四、說學法

1、自主探究

通過製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儀模型,加強對抽象知識的形象化理解。

2、學會讀圖、繪圖、用圖

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圖示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3、理論聯繫實際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更好的掌握理論。

4、及時歸納總結

適時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提高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過程

聯繫生活,導入新課---(作息時間的調整、俄羅斯與美國的夏時制、夏季爲何有午休等)

1、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造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掌握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規律,是理解本節內容的關鍵。

2、晝夜長短的分佈和變化:

(1)比較任意一點位於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後,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後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並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

(3)晝夜長短的分佈、變化規律-----由於這部分知識空間性強,爲利於學生掌握,要求學生在課下製作晨昏儀模型(二分日的比較簡單,只要做一個夏至日的'就夠了,翻過來就是冬至日的).

空間分佈規律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晝越長,夜越短;

②太陽直射赤道,則全球晝夜等長。

時間變化規律

①太陽直射點往北(或南)移動,則北(或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

②赤道上始終晝夜等長。

極晝與極夜: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極點出現極夜。

②從春分到夏至與從秋分到冬至,極晝極夜區的範圍逐漸擴大;

從夏至到秋分與從冬至到春分,極晝極夜區的範圍逐漸縮小。

講完這部分內容後佈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爲什麼?

3、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與變化

(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來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結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佈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通過公式“正午太陽高度差=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差”計算一些特殊點、特殊時刻的正午太陽高度,然後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空間分佈規律

任意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對程度較好的班級可以指出:在任意時刻,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四周遞減,且每111公里遞減1度。)

時間變化規律

當太陽直射點朝向地球上某條緯線移動時,則該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漸大;反之漸小。

推論:夏至日那天,XXXXXX(範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XXXXXXXXX(範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XXXXXXXXXX(範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XXXXXXXXX(範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於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爲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5、課堂練習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掌握直射點移動的量的規律。)

②讀某日太陽照射示意圖,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點的晝夜長短關係並按晝長由長到短的順序排列;

(2)說出極晝極夜的緯度分佈範圍;【參考答案:極晝---(90-a)?N及其以北地區;極夜---(90-a)?S及其以南地區】

(3)說出C、J兩點的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強化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區別)

(4)已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爲a?N,計算N、G、H、I、J、K、L、F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力圖給學生一個一般規律,,產生整體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割裂開來)

【參考答案:N-- a?、G--2 a?、H--23?26? a?、I--66?34? a?、J---90?、K--(90-a)?、L--66?34?- a?、F--0?】

國中地理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天氣》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天氣》是國中地理的一節重要內容,課文通過精妙的各種天氣展示設計讓學生能瞭解天氣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表現出天氣的多種多樣。通過對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維目標,同時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能爲培養學生了解天氣、模仿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天氣預報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爲此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們新義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各種天氣的判讀,學會判斷哪種空氣質量對人有益哪種氣空質量對人有害。

能力目標: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學或者其他人播報天氣預報,能自己找出獲取天氣信息,瞭解天氣變化。

情感目標:

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了解天氣的多種多樣,從而熱愛地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這節內容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了解天氣、空氣質量和人們的生活關係,積累有關天氣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

知道天氣和地理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地裏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我主要採用提問法、練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二十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爲重要。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安排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來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導語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讓學生能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我讓學生看書上57、58頁的圖片並提問“同學們看看這兩幅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想不想知道它和我們怎麼產生關係的嗎?”通過這樣的導入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學習這節內容中來,從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

(二)初讀內容、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自己默讀,把課文中出現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劃出來,然後我在精心教學把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細講解,讓學生初步瞭解知識點,以此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爲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頁,要求小組以合作競爭的意識完成兩個任務:找出本頁主要講的內容以及它和我們的關係,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突顯重難點、積累知識

分析了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仔細看56頁濟南天氣預報和60頁的圖,知道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瞭解天氣變化。要求學生分角色模仿天氣預主持人播報天氣情況,並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看看誰播報得更快捷、更準確,好不好?”這樣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點,學會實踐運用。

(五)遷移訓練、佈置作業

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關於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掌握了播報天氣情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放學後找出天氣信息的其他獲取,讓他們向同學或者家人播報一組天氣情況,這樣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遷移。

(六)總結與板書

帶領學生回顧這節內容,瞭解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清晰、有條理性,讓學生一目瞭然。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四,說教學總結與反思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國中地理說課稿1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第一節《農業》,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有:讓“土地奉獻”的產業、中國農業的發展、主要農作物的分佈、畜牧業分佈。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中國的土地資源,這爲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農業的五個部門。

2、通過了解農業發展的成就,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瞭解種植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部門,並掌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與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精心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啓發性和趣味性,增強教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着力體現課改綱要中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教育。

2、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使其樹立初步的環境觀和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難點

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商品糧基地的分佈及分析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二、說教法

本節課內容不多,但比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並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本節課主要採用了競賽法和情境激趣法。

競賽法:在教學手段上加以變化,就會賦予地理課堂更高的生命力。針對學科現狀及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競賽這種形式容易激發學生鬥志,讓學生主動積極參於,而且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更爲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將地理問題生活化,更能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

三、說學法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學會探究: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喜歡猜謎語嗎?猜謎語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豐富我們的生活,更能增長我們的知識,現在,就讓我們體驗一次猜謎語的快樂!

謎頭謎底(缺衣少食)謎頭(風衣足食)謎底

教師啓迪學生認識“衣”和“食”都是農業生產的對象,進而導入農業的學習。

設計意圖:

從謎語中提煉地理有關的知識,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初步感知我國農業的現實性,進而導入新課。

(二)競賽鬥智搶答競賽題目

判斷:以下農業產品屬於廣義農業的哪一種?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蝦4、編花籃5、撮箕6、牛奶7、米飯8、糟辣魚9、豆腐

設計意圖:

這部分內容由競賽形式呈現,旨在化枯燥爲生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是爲了高效。爲新知識學習打基礎。

(三)情境設計,問題探究,認識我國農業總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設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錢,作爲子女的零用錢。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個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知地理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產生了對地理知識的渴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也知道我們要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圖解圖練,記憶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具體環節:

1、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分佈圖

2、競賽記圖: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記下來

3、填圖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地圖的功能,講練結合,識圖比賽旨在喚起學生的無意識記憶,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達到更高的記憶效果。

(五)知識技能運用

A、探究我國農業取得成就的條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具體環節:

1、出示我國農業的成就圖

2、看到這些成果有什麼樣的感想?

3、你想過取得這些成就的條件嗎?

4、取得發展的同時會不會存在一些問題呢?比如:

5、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B、探究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佈具體環節:

1、展示米飯圖面食圖小麥、水稻分佈圖

2、米飯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類型中?

3、麪食的原料是什麼?種在什麼耕地類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佈是?

國中地理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測定、等降水量線圖、降水柱狀圖、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國中地理學習中,不僅容量大,而且難點多,氣溫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佈,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也是今後學習分區地理的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柱狀圖,並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係。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製水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確立如下:

教學重點:

1、世界降水的分佈。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爲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將採用“學生觀察、自主探究爲主,教師啓發、指導爲輔,問題爲情境,活動爲主線”的教學方法。爲了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課將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本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動,給予學生通過觀察、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鍛鍊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感悟、歸納,提升思維能力。

2、談話法:談話法有助於拉近師生的距離,便於師生交流和溝通。本課將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通過談話法啓發學生觀察、思考,可以達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所學知識,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有助於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

三、說學情與學法

1、說學情

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基本爲農民子女,家庭經濟較一般,家裏幾乎沒有電腦,學校的圖書室藏書量有限,所在地沒有圖書館。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求知慾強,好奇心大,學習積極性高。七年級學生在剛接觸到本節內容時會覺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過程,但在降水季節變化和降水的分佈上,認知水平短缺,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的學習方法,習慣沒有完全養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教是爲了不教,學是爲了不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本課將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通過圖片和資料,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能分析、得出結論。

2)學會合作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探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使學生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得出結論,並將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培養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用圖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造氣氛,導新課)

用電腦動畫音視頻材料演示降水全過程。其中用電影製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動態的運動過程,說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圖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種主要形式,使學生直觀獲取,得出降水的定義。

(學習新課)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

1、降水的定義

什麼是降水?

(在一定條件下,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總稱降水。)

(過渡)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測定

降水測量工具:雨量器(單位:毫米)

教師展示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紹:雨量筒、雨量杯,講解測量方法,一般每天8時、20時各觀測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別是這個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並讓學生分組討論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討論結果由學生進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別的,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季節變化。下面我們就降水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學習、分析。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問題情境:

北京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何特點?相比較,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如何準確描述一個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

2.看降水柱狀圖,分析、回答問題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10、11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6、7、8月);

3)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

小結:該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狀圖的繪製

學生利用所提供資料動手繪製降水柱狀圖,教師根據學生繪製情況選取部分作品展示並做評價,總結降水柱狀圖繪製的基本過程。

三、降水的分佈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討論比較等溫線和等高線的定義,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

定義: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然後出示“降水的分佈”。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

讓學生對照課本56頁活動1~5的`五個問題,觀察大屏幕。

畫面1:點擊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的地區,使之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點擊兩極地區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區,使之閃爍,請學生讀出降水量。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一: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畫面2:點擊迴歸線,使迴歸線兩側閃爍,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二:南北迴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

畫面3:在底圖上顯示南北緯30?、60?並閃爍,讓學生說出中緯度的緯度範圍,然後對中緯度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總結得出規律三: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距海遠,降水也少。

畫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圖》中分別顯示出赤道、南北迴歸線、中緯度地區、兩極附近地區,由學生總結得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即世界“雨極”,位於乞拉朋齊(印度,迎風坡,屬於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區,即世界“幹極”,位於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年降水量小於0.1毫米。

這時要給同學們說明一個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與氣溫一樣,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

畫面5:降水與地形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降水與降水分佈,明確瞭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係,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能看明顯的規律,並學會了繪製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把學會的知道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鞏固練習

1.下列地區中,屬於冬季多雨地區的是()

A.迴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陸東岸地區

C.地中海沿岸D.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xx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關於降水的時空分佈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形雨都出現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區降水一定豐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區D.赤道地區高溫多雨

4.下列地區中,屬於全年少雨區的是()

①迴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③30度~40度大陸東岸④兩極地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說板書設計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測量

三、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柱狀圖)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佈(等降水線──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xx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六、說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使我深深體會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確實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本課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當然在討論交流活動中也出現少部分同學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我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必須爲之努力的地方。

國中地理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板塊的運動。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七年級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佈規律等)發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片,視覺衝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

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佈,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

通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國中地理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美國》,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中的第九章第一節,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說教材

作爲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知道美國是移民國家,並明確它的範圍和地理位置。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圖片、文字資料說明美國的民族、種族構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美國的位置和種族構成情況爲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七年級學生的認識觀和世界觀還沒形成,如何讓他們正確對待種族歧視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成爲了本課難點。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教材精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內容:移民國家,農業地區專業化,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資源消耗大國。第一課時主要安排移民國家內容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這部分知識學生有所涉獵,但不深,面也不廣。怎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引導他們關注生活,關注時事呢?在教學中,採用課前小組合作準備,課堂上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活動的學習。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展示的舞臺,突破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着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爲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裏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爲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爲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爲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優劣

課後收集我國政府對各民族政策資料,比較中美兩國人權狀況。

上面就是爲大家準備的最新七年級地理說課稿美國,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國中地理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每一箇中國的公民都應該瞭解首都的基本狀況;

北京還是一個特大城市,教材通過對北京的介紹,使學生掌握瞭解一個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節是中國區域地理省級區域的開始,也是代表,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城市區域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學習後面的內容,並且可以自學其他教材中沒有介紹的區域。

2、教材處理

學生對於北京的這個城市,都已經有了多多少少的認識,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了使用計算機網絡蒐集資料,基於此,我將讓學生課前蒐集材料,自學讀圖、探究、討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強調,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並且注意提升和點撥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運用地圖說出北京的位置、範圍,並對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職能、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建設的成就,從而瞭解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過程與方法:引領學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讀圖、分析、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有着悠久的歷史,衆多的名勝古蹟和發達的現代化進程,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主人翁責任感。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徵和城市職能。

教學難點:對北京地理位置的評價;

北京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重點難點的突破:充分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的學習,通過地圖、資料、視頻等多種輔助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啓發式講述法、引導交流合作等。

三、說學法

自學讀圖、探究、討論。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體現教學的創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本課設計爲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師生互動導入新課

爲了避免一開課就是老師說學生聽的沉悶氣氛,我在課前先播放《奧運會吉祥物的宣傳片》,開課後用問題導入,如:在動畫片裏你看到了什麼?第29界奧運會將在哪裏舉行?這樣一問一答,學生的思路就被我帶到了學習的軌道上,開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課題時,爲了渲染氣氛,我同時播放中央電視臺節目插花的視頻,讓學生對北京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二環節:組織活動學習新課

本環節我先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小組探究學習北京的位置。在學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爲首都,除了和其他區域一樣有海陸位置外,還有其自身的戰略位置和經濟位置;

在學生探究時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北京地形圖、中國溫度帶和中國乾溼地區分佈圖;

在學生彙報時,用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並強調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學生理解新中國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來進入北京職能的學習,爲了讓學生了解北京具有這些職能的條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如在瞭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時,我列舉若干項文化的內容,讓學生任選一項介紹,在學生介紹時我適時地穿插一些小活動,如在介紹音樂方面時,學生可能會提到京韻大鼓和國粹京劇,可讓學生試唱兩句;

還穿插一些視頻和音樂,讓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並用,同時這一活動又檢查了學生課前蒐集整理資料的情況。

在瞭解北京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時,我出示配以《故鄉是北京》背景音樂的北京名勝古蹟的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看誰認得多,再選擇他們熟悉的一處作以簡單的介紹,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強調有哪些名勝古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提出故宮面臨的壓力,讓學生出謀劃策。

在瞭解北京現代化進程時,我先播放一組北京現代化建築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和前面的圖片風格有什麼不同,然後跟學生強調把北京建設成爲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大都市纔是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三環節:回顧活動測試應用

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用一句話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再讓學生運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鄉哈爾濱的位置、職能、歷史和現代化進程。在學生彙報時穿插京哈鐵路火車提速的新聞,從而說明城市交通的發展,進而將寫一篇以《我的家鄉——哈爾濱》爲主題的短文作爲課後作業。

第四環節:昇華情感倡導行動

讓學生說說作爲新世紀的主人,我們應該爲奧運會和09年在哈爾濱舉行的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做點什麼?最後在奧運會會歌聲中,用激勵性的語言結束全課。

以上是我對《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這一課的設計,還很不成熟,懇請各位老師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