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十五從軍徵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2.3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五從軍徵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五從軍徵說課稿

十五從軍徵說課稿1

一、說教材內容:

《十五從軍徵》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徵65年後返回故里的情景。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辭,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通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瞭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着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着力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的詩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三、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

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四、設計思路:

以自讀爲主,在明瞭詩意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內涵,其中適當滲透有關詩文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不作繁瑣過細的分析。

在賞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不僅要構建起老人回鄉的情感變化脈絡,更爲重要的是,通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解題。

2、介紹樂府詩。

二)初讀詩歌,瞭解詩意:

1、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一件什麼事呢?

2檢查預習。

1)讀文,正音。

2)理解重點詞、難詞。

3)理解詩句大意。

3、小結。

三)深入誦讀。聯想詩句表達的情境。

1、同學們,這是一首敘事詩,詩中的主人翁是誰?

哪一句給我們介紹了他一生的經歷?

體會一下這位在戰場上征戰了65年的老兵,此時的他心情怎麼樣?是什麼?

再讀詩句,看他的願望能否實現?

2、是啊,80歲的老兵滿懷希望返回家鄉,他是多麼的希望親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親人呢?

引出: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鄉人,你會怎樣告訴他這個消息呢?你用這種語氣讀一讀。

不僅是鄉里人,連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都充滿了悲傷,讓我們懷着悲傷的心情齊讀: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里人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什麼反應,什麼心情?

3、可是,這樣的打擊纔剛剛開始。80歲的老人拄着柺杖,一步一步,由遠及近,走進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麼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發揮你的想象。(師朗誦那四句詩。)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

學生自由讀,體會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這就是他現在的`家,就是他幾十年魂牽夢繞的故園嗎?

4、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麼生活的呢?(生齊讀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麼味兒呀?結合剛讀的句子來談。

學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失去了父母的孩子…

教師口述:僅僅是漢武帝在位時,他五次討伐匈奴,就導致全國有一半的人死亡,無數個家庭過着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的生活,無數個家庭忍受着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的痛苦

讓我們用朗讀讀出他心裏的苦吧!

5、師: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無依無靠,面對這一切,這位80歲的老人又能怎麼樣呢?他只能是:(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淚縱橫,無聲地哭泣呀!他在泣什麼?他爲什麼而泣呢?

四)昇華

1、這就是80歲老兵回家的經歷,讓我們用讀來表現他的悽苦與悲涼吧。

2、古詩重在誦讀,下面讓我們自由誦讀,再次走進老人的內心。

3、通過這首詩,你對戰爭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4、是的,戰爭是殘酷的,老人的悲苦經歷只是當時遭受戰爭苦難的人們的一個縮影,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家庭因爲戰爭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戰爭的痛苦,請看圖片。(多媒體展示)

5、此時你最想說些什麼?

五)犖澹、積累(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師:除了這首詩,還有很多從不同角度描寫戰爭的詩,比如我們學習過的《出塞》,《涼州詞》和以後要學的《關山月》《從軍行》《塞下曲》等。

六)佈置作業:

1、找找從不同角度描寫戰爭的詩讀讀。

2、背誦《十五從軍徵》

3、預習《出塞》

板書設計:

服役久

家淒涼

戰爭的殘酷

淚沾衣

十五從軍徵說課稿2

《十五從軍徵》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徵65年後返回故里的情景。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辭,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給學生自主學習,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教師可以加以點撥。由於學生學過的詩大多以寫景狀物爲題材,對反映古代戰爭的'這兩首詩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在課下查找一些有關樂府詩、詩人王昌齡及“飛將軍”李廣的資料,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時代背景。 設計思路:

滲透學法以自讀爲主。在明瞭詩意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內涵,其中適當滲透有關詩文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不作繁瑣過細的分析。在賞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

學生經過5年的語文學習,在課內外都曾接觸過有關戰爭的文章,同時,對詩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步驟,但是,也還存在理解詩歌不夠深入,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着力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及課文插圖,根據詩句想象畫面,對詩歌進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幫助學生建構詩歌中所傳遞的對戰爭的全面認識。

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不僅要構建起老人回鄉的情感變化脈絡,更爲重要的是,通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是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而依託詩歌中的語言文字,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瞭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是本課主要實現的人文目標。二者以呈現人物情感變化線爲主線,以讀、議、悟文中的語言文字爲手段,互爲促進,實現本節課教學中的二性有機統一。

十五從軍徵說課稿3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華嶽國小的趙紅豔,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十五從軍徵》。下面我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小語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戰爭”的主體起始課文,是一首樂府詩歌,以詩歌形式表現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全詩簡潔,凝練,令人悲憤。

二、說學情

學生在經過了五年的語文學習後,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自己已經能從資料中對詩歌做以大概的瞭解。不過,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學習詩歌的方法,缺少深入思考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逐漸完成學習方法的整理,並培養學生聯繫當時情形展開合理想象,更深入地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從三維角度定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達到通順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含義。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多次的朗讀,合理的想象深入理解詩歌內容,讀懂這個老兵背後悲慘的故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學習詩歌,知道是戰爭,是古代繁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這個老兵悲慘的遭遇,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朗讀是語文學習一個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

效的一種方法。所以,這節課,我把朗讀詩歌,通過多次的朗讀理解詩歌內容作爲重點。在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利用想象深入讀懂老兵的故事,感受人物悲慘的命運作爲難點突破口。

四、說教法

爲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學段之間的聯繫,讓學生通過不同層次標準要求的朗讀以及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利用多次的聯想多角度揣摩人物心理活動。整節課體現的是以學生自學爲主導,教師導學爲主線的教學思路。

五、說學法

人常說“授之以魚,當解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享終身受益。”所以在教學中,基本上都是以學生自學爲主,在教師的`導學引導下沿着“讀詩——品詩——悟詩”的主線,通過具體的朗讀法,勾畫法,批註法,討論法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以我國古典詩詞引入“樂府詩”,再引入“戰爭題材”的詩歌,旨在讓學生了解描寫戰爭的詩歌是我國詩歌總庫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文人墨客筆下常見的題材。後又引入“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旨在爲學生以後的詩歌學習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破題 激情 入讀

1、齊讀題目,說自己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 旨在讓學生學會質疑,自己質的疑問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切身體

會“小疑小得,大疑打得”的智慧。

2、導學一:自己讀文標生字,後根據老師的提示分兩次讀文,,達到讀通順的目的。此時,讀詩的第一環節已基本完成。

(三)品詩

這是本節課最重要的環節。首先用“導學二”指導學生自己說詩歌大意,遇到問題用紅色問號標出,再根據已發放的自學提示卡互相說文意。“導學二”中明確指出前八行男生說給女生,後八行女生說給男生,旨在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瞭解詩歌大意後,讓學生用一個詞語概括對詩歌的總體感受,再追問哪一句最能體現老兵悲苦的一生?然後想象老兵六十五年中是怎樣度過的?想象自己腦中出現一個怎樣的戰士?此時,一個傷痕累累,苦念家鄉親人的戰士形象出現在學生腦海中。再讓學生想象這位老兵回鄉時的心情和情形,追問這時自己腦中出現一個怎樣的老人形象?此時,一個急切歸家又躊躇不前的老兵形象躍然紙上。再用“導學三”老兵回到家鄉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分別用橫線,波浪線,雙橫線畫出,並作簡單批註,來指導學生學習剩下的部分。其中在看到庭院中破敗的情形時,又安排想象內容:想象當年老兵離家時家中是個什麼樣子?這六十五年間家中都發生了什麼?此時你的眼前又出現一副怎樣的畫面?一個怎樣的老者?通過合理的想象,學生對六十五年世事的變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理解更加深刻。一個“傷心欲絕,悲苦無依”的孤獨老者形象又清晰地出現在學生眼前。這時本課難點已突破,學生理解詩歌情感以達到最佳,讓學生說面對這一

切,他只能“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再追問這是什麼樣的淚?很容易說出“悲傷的,痛苦的,怨恨的,埋怨的,無奈的……”到這裏,“品詩”環節已完成。

(四)暢所欲言(悟詩)

以“老兵的遭遇是他一個人的,一個家庭的嗎?是什麼造成了老百姓們悲慘的生活?”來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題,學生都能說出是戰爭造成了老百姓悲慘的遭遇。板書的主要部分也就出來了。

(五)吟詩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系統地感悟了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後能用有形的聲音表達對詩歌的領悟,對老兵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恨。昇華了情感,本節課讀詩目標已完成。

(六)小結,昇華主題

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對戰爭的認識,學生很容易說出很多對戰爭的看法,再次想象:詩中老兵生活的時代如果沒有戰爭,他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再次讓學生感悟戰爭的殘酷與危害。適時引入現在世界上有些地方依然是戰火不斷,幻燈片出示戰爭給兒童造成傷害的圖片,給學生視覺和心靈帶來強烈的衝擊,激起課文情感主旨“世界需要和平,人們反對戰爭”。

(七)作業佈置

1、改編故事,目的是訓練學生完整說話的能力,想象能力。

2、蒐集現在什麼地方還存在戰爭的資料,是本課的延伸,旨在讓學生對現代的國際社會有更深刻的瞭解。

(八)板書設計

分爲四大板塊。“時間,故事”用於提示學生自學;“悲”“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旨在揭示主題;“讀詩,品詩,悟詩”旨在展現學習流程;“聽讀,想象,吟詩”旨在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十五從軍徵說課稿4

作爲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第7單元“戰爭”的起始課,它以詩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戰爭”的性質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刻影響,並讓學生認識了由此產生的“兵役制”等殘酷的制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瞭解戰爭。《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全詩既簡潔,又凝重,令人感憤,催人淚下。而它後面的《出塞》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之情.同時,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一些有關戰爭題材的詩歌和文章,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從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進一步加強對戰爭的深刻認識。

學生在經過了5年的語文學習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通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瞭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着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着力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賞析詩歌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十五從軍徵》的教學設計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爲:1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於六年級是國小過渡到國中的重要時期,簡單字詞理解,難字注音,樂府詩的相關資料的瞭解被我放在學生的預習作業中,而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就成爲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而目標的達成必須要運用語文的手段和方法。

爲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設計中力圖做到:加強學段之間、教材之間的前後聯繫,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整理回顧與戰爭相關的詩歌、文章,爲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深入學習詩歌時,鼓勵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詩中的細節描寫,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建構起詩中生動的情境畫面,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將這篇詩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並貫穿到我每一處的教學設計中,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回顧導入:

讓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戰爭的課文和詩歌,導入本課這首有關戰爭主題的詩歌,《十五從軍徵》。

二、解詩題,知詩人:

1、讓學生在詩題中從“從軍徵”瞭解是與戰爭有關。

2、交流樂府詩,瞭解《十五從軍徵》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詩人。

三、初讀詩歌,瞭解詩意:

檢查冢,竇,雉,舂,羹,貽的讀音,讓學生說說預習時瞭解的詞語意思。然後後老師範讀,把學生引入詩歌的學習情境之中,並嘗試與學生交流詩歌大意。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想:

1、看插圖,學習第1句(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從年齡的跨度體會老人始得歸的心情,並要求學生個性化朗讀。

2、深入學習第2、3句(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讓女生扮演老人朗讀體會老人此時的心情,有迫切見到親人的感情,也有對家裏人的擔憂等等並要求學生在說原因的同時用個性化的朗讀表達。男生扮演鄉里人朗讀,體會他告訴老兵家裏情境時的心情,抓住本詩重點詞語(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詩悲涼的意境。

3、學習4、5句(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讓生結合插圖運用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詳細述說現在的荒涼破敗,想象曾經的幸福生活,現在的松柏冢累累與曾經家人的其樂融融,結合老人家裏今昔的強烈對比,體會其悲涼場景。

4、讓學生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這樣荒涼破敗的家中,一個80歲的老人該怎樣生活呢?讓生齊讀6、7句(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談飯菜的味道(苦)讓學生結合剛纔學過3、4、5句體會飯菜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裏的痛苦。

5、面對這一切,老人只能(讓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讓學生想象老人出門東向看,看什麼?泣,又在泣什麼,爲什麼而泣?並讓學生了解漢武帝在位,五次討伐匈奴,就導致全國有一半的人因爲戰爭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讓學生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在教學過程中,板書只用了三個字,憂悲泣,來總結老兵回鄉的情感歷程。

五、小結,昇華主題:

1、用有感情的朗讀再次走進80歲老人的回鄉遭遇。

2、多媒體出示南京大屠殺圖片,感受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

六、課後作業:

1、以老人或旁人的視角,讓學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這首古詩改寫爲記敘文

2、觀看日本動畫片《再見螢火蟲》,通過戰爭給日本人民帶來的苦難生活讓學生正確認識戰爭。

課後反思:

通過本課教學,基本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結合新課標要求,我覺得這兩方面做的比較好1、按照“激趣閱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在我感到得心應手的同時學生也易於接受。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一邊看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把一副副畫面立體的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之中。3教學中把朗讀作爲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覆讀,體會情感。最後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教師範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在引導學生聯想時的語句不夠精煉與到位。最後一句“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的指導讀還略顯不足。

十五從軍徵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第六單元“戰爭”的起始課,它以詩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戰爭”的性質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刻影響,並讓學生認識了由此產生的“兵役制”等殘酷的制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瞭解戰爭。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既含蘊簡潔,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憤,催人淚下。

二、說學情。

學生在經過了5年的語文學習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通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瞭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着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着力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賞析詩歌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三、說課標

新課標對五六年級古詩教學的要求是:閱讀詩歌,大題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學習情況和課標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1、在讀通順古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文本,深入詩歌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3、緊扣單元目標,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重點: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難點:從文章樸實的語言中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主題。

五、說教法

爲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設計中力圖做到:鼓勵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詩中的細節描寫,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建構起詩中生動的情境畫面,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將這篇詩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並貫穿到我每一處的教學設計中,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六、說學法

人們常說:“授人以魚,僅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因此,我引導學生運用,讀讀——找找——議議——想想——說說——讀讀的方法學習課文,既讓學生動眼、動手,又讓學生動腦、動口,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主動積極地參與閱讀實踐,培養其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七、說教學流程

㈠、激情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1、導入:在人類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裏始終有戰爭相隨,無論是那個朝代,都留有戰爭的刀痕,以戰爭爲題材的詩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學詩詞中,成爲一朵瑰麗的詩苑奇葩。每一首詩都像一顆顆晶瑩、溫潤的珍珠灑落在詩海的托盤上,讓人長吟,使人苦嘆。

2、課件簡介樂府詩

㈡、破解題意,咬文嚼字激感情師;

讀課題你們知道了什麼?重點理解了“徵”,使學生初步感知他不是自願從軍,而是逼迫,感知兵役制度的殘酷。

㈢、再讀詩歌,感知詩歌大意

1、帶着自己的感受自己讀詩。

2、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3、交流掌握的詞語,學會分享。

4、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不要忘記結合插圖。 ㈣、品詞析句,對話文本悟詩情

1、抓住詩歌第一句想想老人六十五年的生活情景。

2、請同學們再靜靜地讀詩,劃出如下相關的詩句:老兵回到家鄉,他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彙報。

A、聽到什麼————他聽到了什麼?

B、看到什麼————他又看到了怎樣的場景呢?指一名生與教師一起讀,其他同學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想象看到了怎樣的畫面?並想象65年前他的家,對比中加深認識。

C、做了什麼————他做了什麼?

D、小結,

過度:面對這一切,老人又能怎麼樣呢?他只能是:(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師:這滴滴流淌的是怎樣的淚啊?(這是無奈的淚、痛苦的淚、悲傷的淚)

畫面中的老人的眼中,你看到了什麼?(絕望、茫然、無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滯……)

師:漢代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這樣寫道: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老兵的遭遇僅僅是他一個人、僅僅是他一個家庭嗎?

E、師:是什麼原因造成百姓們悲慘的生活呢?

無休無止的殘酷的戰爭、黑暗的社會使無數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背景音樂響起)

F、師:用你們動情地誦讀展現老兵的悲苦吧!(老師引讀)

㈤、總結全課,感悟內涵昇華感情

1、掩卷沉思,內心感慨頗多啊。你對戰爭有什麼看法?

2、師總結。

3、作業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