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2.32W)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對今後學習表內乘除法及多位數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新認知的內容,如果將抽象的概念意義湛透到形象、直觀、簡單的操作活動中,那就能幫助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係了。在這種情況下,教材十分重視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中具體活動情景,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通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相同數量。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學生用所學的加法算出每種遊樂項目的人數,從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結合具體的事例,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在學生活動中由相同加數相加的計算引出乘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乘法”產生親切感,從而進一步領會乘法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係.

3、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數學問題,理解問題,並能解決問題。

4、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

難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識別相同加數。

四、教法和學法

深刻體會教材編排意圖,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新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力圖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實踐,相互質疑,相互評價,最後獲取成功。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觀察、操作、解決問題。創設的情境是爲了給學生建立一種感性的認識,根據學生好玩、好動、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本節課一開始我就利用主題圖,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數,感受幾個幾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用小棒創作出美麗的作品,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計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擺出自己畫的圖形需要準備多少根小棒;第三個層次是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展開想像:“如果擺100個圖案,所寫的算式會怎麼樣呢?”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會很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的願望,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體會到了乘法算式的簡便之處。這樣的教學設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個層次是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在這環節中落實乘號、乘法算式中各數字表示的意義、算式意義,感受乘法計算比加法計算簡便,突出加數相同情況下才能寫出乘法算式。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接着讓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探討寫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後由學生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啓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訓練。因此,在練習時我始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說一說,做一做,從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在出示遊樂場圖時,引導學生觀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是教師把問題強加於人,而是開放教學,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接着通過拍手遊戲、找朋友遊戲等練習,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在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4、指導總結,鞏固新知。

新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這對全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生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2

一、教材

1.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乘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以往的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通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例1則以學生的操作活動入手,展示小朋友們用小棒擺出的作品。教材這樣設計提示教師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要從現實生活與學生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在現實生活與活動中發現並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呈現出幾個相同加數求和的情況,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建立乘法的意義於頭腦之中。

3.教學目標: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屬於基礎課,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並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的讀法;最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本節課是學生對乘法的第一次系統瞭解、認識。因此,能根據求幾個幾相加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乘法的意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學情

乘法的`意義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必須切實學好的。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階段。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實際生活中,並通過拼擺活動,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使概念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可見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於學生接受知識、鍛鍊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纔會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並用最簡潔的方法獲得有用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要儘可能地選擇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乘法”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儘早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設計了:“到大家都喜愛的奧特曼家裏去做客,途經圖圖商店被攔住幫忙擺設籃球,奧特曼很爲難不知道該怎麼擺”這樣一個故事情景,使學生產生想幫助奧特曼的願望,進而讓學生用動手擺一擺。我把‘到奧特曼家做客’設計爲本節課的一條主線,用這一情景串起整節課的內容,一方面使教學前後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另一方面爲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2、採用提問引導探究式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基於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義,更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乘法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發現並認識乘法,讓他們經歷一次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其成爲真正的學習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着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啓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教師不主動將結論告知學生,把學生假設於無助的地位,設計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操作實踐,更好理解知識,並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3、音樂輔助法

輕音樂能緩解人的壓力,心情愉悅。因此,在課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輕音樂,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就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學法

梁啓超曾說:“教師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人。”可見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對比認識法

通過對加法算式的觀察分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

2、由分析到綜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過對多個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觀察分析,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於學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侷限,經過他們自己獨立探索所得的結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師大膽放手,採用討論教學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組討論、組間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見,以達到“共進”效果。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藉助於電教媒體,利用小朋友喜愛的奧特曼邀請勇於探索的小朋友到家裏做客創設情境,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良好愉悅的學習心情,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自主實踐,探索新知

1、在問題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數。

(1)[媒體出示:奧特曼領着大家朝前走,來到圖圖商店門口被攔住了。圖圖請奧特曼幫忙把6個足球放進幾個櫃檯裏,奧特曼爲難了:該怎麼放呢?]只有數學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趣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幫助小熊在櫃子裏擺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見的擺設問題,體味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樂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求知的情境中。然後以同桌爲單位分組合作,用6個小圓片代表6個足球,往長方形格子裏擺,一人擺,一人寫相關的加法算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又能達到“共進”的目的。

(2)根據學生彙報合作情況媒體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讓學生根據加數特點分類,思考爲什麼分成這樣兩組?從而引出“加數相同”這一概念[板書:加數都相同]再讓學生說說相同的加數都是哪些。[這一環節在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數都相同的加法)兩類。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爲理解乘法的意義做下鋪墊。]

2、舉例設疑,感知概括幾個幾。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這裏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觀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相同加數相加的實際問題很普遍。同時引導學生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比如:鞋子是一雙一雙地數,一雙就是兩隻,三雙鞋子多少隻?就要把3個2相加。

3、在困惑中創造,認識乘法意義。

(1)遇困惑,激發創造,認識乘法[媒體出示:奧特曼計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隻手5個指頭,奧特曼有多少個手指?就要把2個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來,要加多少個5,所寫的連加算式會怎樣呢?”這個問題。使學生體驗到這樣的算式真長啊,寫起來非常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哇!”的願望,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通過小組合交流,創造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利用媒體講述“三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發明創造乘法的過程”拔亂反正引出乘法並介紹乘法的寫和讀、認識乘號。[板書課題:乘法和正確的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並且通過對學生進行鼓勵評價,如“小朋友和數學家的發現是一樣的”,讓學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學家一樣探索知識,由此獲得了情感體驗。

(2)認識乘法意義。

學生經歷了的創造過程,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寫乘法算式)

再讓學生將所舉生活中的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寫成乘法,並說出各自表示的意義。這樣能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3)讓學生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體會哪種寫法簡便。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繫與區別。

三、聯繫生活實際,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我們把這一環節設計爲來到了奧特曼的家,奧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與前面相照應。學生通過觀察食物的包裝說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這裏設計的是一個變式練習,旨在讓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課堂總結,情知共融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最令你高興的收穫是什麼?

這一環節設計,是想通過學生的回憶,不僅反饋本課的學習情況,總結所學知識,促進知識建構,同時也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現知情共融。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圖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爲自主探索的、獲得成功體驗的、主動發展的和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在座的數學老師都很清楚,“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較爲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們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就更爲困難。因此,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說教法、學法

因爲乘法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而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就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參與學習。基於這一點,本節課我準備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並運用大量的觀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輔助教學。同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各種情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用“發現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爲“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整體設計。

在長期的教學中,大家都能體會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善於記憶具體事物。所以,我將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啓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情意(約7分鐘)

第二層:引導探究,概念形成(約15分鐘)

第三層:鞏固練習,促進同化(約8分鐘)

第四層:遷移運用,深化新知(約10分鐘)

(二)說局部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課一開始就能夠爲學生設計一個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我一上課,準備爲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

師:小朋友,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裏,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出去玩了嗎?都到什麼地方玩了呀?

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會把小孩子的表現慾望充分地激發出來,肯定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不平常”經歷炫耀給其他同學。正在他們的興奮中我會趁勢話鋒一轉,說: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公園,你們肯定沒去過,想去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這些聰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課件演示教科書P44的情境圖,P45的情境圖也被濃縮成一個極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圖像,置於情境圖中的一棵大樹下)。

聽完這句話,看到這幅圖,孩子們可能都會“哇”的一聲瞪大雙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正當他們驚歎這美麗的畫面時,我將提出問題:

“在公園裏,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小火車上的人是怎麼坐的呢?”

引導他們說小火車上每節車廂坐着3個人,摩天飛輪的每個吊廂裏坐着4個人等等,使他們初步體會“相同加數”,爲引入乘法做準備。

由於P45的情境圖被濃縮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觀察事物只會直觀地看表面的國小生髮現,所以我就會繼續引導他們觀察:“仔細看看,你還發現了什麼?”

這時可能就會有學生提出“還有些人好像在遠處下棋”,或者可能會說“看不清楚他們在幹什麼?”

抓住這一時機,我說:“他們究竟在幹什麼呢?咱們一起過去看看”。(課件把P45的情境圖放大演示)

當學生看清是在拼擺圖形之後,我將激勵學生:你們帶小棒了嗎?想不想試一試?請用小棒擺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並照着這一種學擺幾個,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看誰擺得又好、又多。(在學生擺的同時,我會巡視一圈)

我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在“看中學、說中學、做中學”,不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他們自己親眼看一看、親口說一說、親手做一做,獲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滿足了小孩子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慾,學習興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引導探究,概念形成。

在這一環節,我準備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同桌兩人爲一組)互相說說自己都擺了幾個什麼樣的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後在全班交流時,我將找有代表性的`幾個同學說一說,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將板書幾個有同數連加的和沒有同數連加的等式,以便於下邊的比較學習。由於二年級國小生的生活經驗非常少,空間觀念還很弱,他們頭腦中再現的一般都是他所見過的或學過的一些簡單的圖形,可能會擺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簡單的房子、樹、魚、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現以下算式。例如:像這樣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條魚、一棵樹)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現在新課標倡導要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習。因此,我說:“老師剛纔巡視了一圈,看到你們的作品都很優秀,看着你們這些優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擺了一種圖形,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

爲了從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我準備先讓他們看這些圖形像什麼,然後說出每個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並說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將爲學生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如果老師擺了50個這樣的圖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誰能很快地把算式寫出來。

這時學生肯定會個個眼疾手快、大顯身手,半分鐘後我提問:

“寫完了嗎?沒有一個人寫完呀!爲什麼?”

學生可能會議論紛紛,抓住這一契機,我再說:

“老師有一種方法可以在5秒鐘之內就可以把這50個4連加用算式表示出來,信不信?”

由於學生通過剛纔的親目驗證,他們肯定大多數都認爲不可能,所以會不相信,這時,我會趁勢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之後引出“乘號”教學,我將這樣提問學生:

“乘法既然是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種新的運算符號,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麼?”

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所以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猜到叫“乘號”。然後我邊說邊寫乘號,並讓他們觀察乘號的樣子像什麼?

因爲低年級兒童的想像都是以具體形象的事物爲基礎,所以他們的想像富於模仿性、再現性,也因此他們可能會說出:像風車、、像雪花、像錯號、像拼音X等等,我都將給予肯定。在學生認識乘號的基礎上,我再開始教學乘法算式的改寫。

我準備以6個4連加這道算式爲例,先讓他們觀察這個算式顯著的特點,由此認識相同加數4(板書相同加數)然後讓他們看一看、數一數有幾個4。(板書個數)

在此基礎上,我會說:“像這樣6個4連加,我們就把相同加數4寫在乘號的一邊(板書4×),把4的個數6寫在乘號的另一邊(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後,讓學生對照加法算式說說4和6分別表示的是什麼?然後再告訴學生6個4連加還可以用6×4=24來表示。最後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

由於乘法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歡的拼圖活動之中,並通過實物圖,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這樣,使概念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體會到,小時候學東西學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針對小孩子的認知特點,及時地進行反饋練習就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準備讓他們進行以下練習,課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練習後,我將提出問題:

“通過剛纔的改寫,誰能說說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通過教師的適量啓發與學生的親身體驗,使他們進一步體會並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讓他們用手勢來判斷輔板書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說出爲什麼,然後讓他們挑一道自己喜歡的算式,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

這樣,乘法概念輕輕鬆鬆地就被建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又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其實就這麼簡單”,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生活中、遊戲中,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發揮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而重複使用新技能會使兒童有可能構築或重新構築情感圖式。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剛學會騎自行車,我們會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來回騎一樣。對於他們來說,展示新學到的技能就是一種樂趣,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3、鞏固練習,促進同化。(課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圖填空: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這樣安排,主要是給他們及時提供了“用武之地”,並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成功的歡樂又可以轉化爲一種巨大的力量,成爲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在座的老師都知道,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知識真正爲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這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因此,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體會知識價值,還可以從深層上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於此,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

4、遷移運用,深化新知

我準備讓學生重新觀察風景秀麗的公園這幅情境圖,之後,我先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4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19-20頁的例1以及練習五中的第1~3題。

2.教材簡析: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而且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這一節內容。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寫法、意義與加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祛,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會讀寫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義。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四導入手,導入新課、導學新知、導練、導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着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啓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一)、聯繫實際,設疑導新。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看圖,聽錄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況。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然後設疑,問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這種困難?”讓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爲探求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二)、由"扶"到"放",導學探究

葉聖陶先生曾說:”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看圖說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這樣由“扶”到“放”,逐步讓學生探究新知。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小結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到運用"一看、二數"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寫乘法算式。教師始終處於客體地位,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啓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說一說,概括出乘法的含義,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三).合理設計練習導練,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本節課的練習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基本練習,是讓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綜合練習。形式上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符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四).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新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前提出的那幾個學習目標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由新課開始想學什麼到結束時回憶總結學會什麼,這種做法,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1.複習鋪墊,孕伏新知,設疑導新。

(1)讓學生看圖,聽錄音,從本班具體捐款的事實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況,產生下列三道連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師:剛纔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

從中揭示知識生長點,爲認識乘法作知識遷移。

(3)導新: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揭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2.引導探究,掌握新知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說說你想學什麼?從而揭示學習目標。這樣,既增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例1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具體採用以下模式:

動手操作、敘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說出加數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師生共同擺紅花,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3)學生看圖說圖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4)分析比較,揭示本質。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板書: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讓學生看一看這三道算式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2)讓學生比一比這兩種算式,哪一種比較簡便?

(3)讓學生說一說"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繫。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1.做課本Pll0“做一做”的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3×2

3.根據乘法算式,有節奏地做拍手遊戲。

2×6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麼不同?然後做“找朋友”遊戲。

4×33×4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導總結,強化新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知識擴展:

第一學期上冊教學期末工作總結|年終總結第二學期下冊教學期末工作總結|年終總結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乘法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教材學情:

本節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乘法教學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學習本節課是爲以後學習表內乘法打下基礎。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過加減法,也學習過找規律、分類等一些數學策略,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但對學生來說,乘法這個概念較難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義。

根據以上教材學情分析,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瞭如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初步體會乘法含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夥伴交流合作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含義。

教法學法:

目標就在前面,要突破還要在教法學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法上,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結合新課改要求,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爲本。在學法上,我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識。

教學過程: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結合教法學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

我將出示課件圖片,創設情境,班級去遊樂場玩,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結合舊的加法知識引出新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

1、從課件回到學生身邊,由遠到近,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出相同圖形,寫出加法算式。

2、小組交流總結黑板加法算式相同點,引出乘法,教學乘號、讀寫乘法算式。

第三個環節:鞏固提升

我將設置第一題基礎題,第二題提升題;面向全體學生,提升鞏固新知識。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

在此環節中,我將設置暢所欲言談收穫,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都收穫了什麼?

第五個環節:作業佈置

在家裏用小棒擺出多個相同的圖形,並畫下來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穫和爸爸媽媽分享下。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包括課題、知識點。板書重點突出,簡潔明瞭,能幫助學生清晰理解教學內容。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7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P46~48頁。

二、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這種概念又難以建立,教材一開始就專設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已經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基礎上,初步來學習乘法對學生來說並不困難。我班有一部分能掌握,有一部分學生不能靈活自如地掌握,對於這幾個小朋友還需花時間來輔導幫助他們更好地去了解算式的推導過程,從而加深對乘法的`理解。

四、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學生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3、通過創設情景,培養學生觀察、發現、解決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瞭解乘法的含義,能把相同加數的連加改寫成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的含義。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口算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①2+3+3+4=②4+4+4=

③1+3+1+5+2=④3+3+3+3=

⑤1+2+3+4+2=⑥2+2+2+2+2+2=

2、生仔細觀察,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3、觀察加數的特點,你能把這些算式分爲兩類嗎?說說分類的理由是什麼?

過渡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數相同的例子,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到遊樂園裏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課本46頁主題圖)生觀察主題圖,並從中尋找數學信息。

計算小飛機、小火車、過山車人數(各題明確分別有幾個幾相加)

(1)小飛機裏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3+3+3+3+3=15(人)

(2)小火車裏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6+6+6+6=24(人)

(3)過山車裏一共有多少人?

生用加法列算式:2+2+2+2+2+2+2=14(人)

由加法算式2+2+2+2+2+2+2=14中有7個2相加,延伸到有8個、9個、20個、100個2相加呢?從而揭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2、認識乘號“×”

教授乘號的寫法和讀法以及乘號的由來。

3、學習“7個2相加求和”的乘法算式。

出示課件,藉助課件演示7個2相加求和豎着看可以理解爲7個2相加,橫着看可以理解爲2個7相加,由加法算式引入到乘法算式的書寫(相同加數寫在乘號的前面,相同加數的個數寫在乘號的後面),從中感知相同加數的加法用乘法來計算更簡便。

師總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改寫成乘法算式的方法。例如:2+2+2+2+2+2+2=14。

(1)看,相同加數是幾。2

(2)數,有幾個相同加數。7個2

(3)乘,把相同加數和它的個數相乘。(重點)2×7

4、乘法算式的讀法。

5、認識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2×7=14(2叫乘數,7叫乘數,14叫積,即:乘數×乘數=積)。

鞏固應用:例2

6、改寫加法算式爲乘法算式(課本P46頁主題圖中小飛機和小火車的總人數):3+3+3+3+3=15,6+6+6+6=24

(三)課堂練習

教材P48做一做。

(四)課堂小結

生暢談本節課你收穫了什麼?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8

一、教材簡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知識體系的起點,也是整數四則運算系列中的一個重點概念。學生掌握了乘法的意義,可以幫助理解乘法口訣的和意義,爲解決相關的乘法的實際問題提供依據,也是以後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

二年級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也學習了找規律、分類等一些數學認知策略,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學生來說“乘法”這個概念較難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體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義。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圖中蘊含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爲引入乘法的意義做準備。然後,例1以學生的操作活動入手,展示學生用小棒擺出的作品。這樣編排幫助學生建立乘法的概念,爲以後繼續學習乘法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我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個方面制訂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

(2)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3)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學重、難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及新課改要求,我採用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同時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用“發現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爲“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的愉快,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三、說教學思路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第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是引導學生探究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第二環節是安排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與鞏固乘法的含義和讀寫。第三環節是引導幫助學生自己總結對乘法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思路,我設計瞭如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國小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因此在開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樂園場景。“看,遊樂園多熱鬧!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當學生說出有坐摩天輪的,玩過山車的,還有坐火車的後,這時我再問“誰能觀察的更仔細些?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從數量上觀察。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摩天輪有5節吊廂,每節吊廂坐4人;過山車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車有4個車廂,每個車廂坐3人;有3個桌子,每個桌子擺了3把椅子。最後再提出“兒童樂園裏藏着許多數學問題,誰能試着提一個?”

(二)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過看圖提問和列加法算式解決問題,從中積累對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爲學習乘法作知識遷移。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並舉出這樣的例子,比一比看誰說的長,教師抓住學生好勝的心理讓學生說得越長越好,假如學生說5+5+5……等學生說完後老師馬上拋出問題:誰能完整地重複一遍!學生可能說着說着停下來,因爲他說得太長只記得加5,卻不知道幾個5相加,可能有的學生會重複,教師可以趁勢利導問你是怎樣記住的,學生要想記住必須數一數他說了幾個5。整個過程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我們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義

當學生對幾個幾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後,老師和學生一起寫20個5相加,然後交流寫算式的感受。學生通過和老師的交流會發現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煩了,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很麻煩,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啊”的想法,這時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創造簡單形式來表示20個5相加。然後交流、評價各種寫法,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是在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學生在上面知道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師講解6個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間寫乘號,告訴學生×叫乘號,然後讓學生觀察乘號像什麼,可能學生會說像錯號,像漢語拼音裏的x。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會說把加號變斜就是乘號。這樣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學乘法算式的讀寫法。6個3相加等於18,所以3×6=18,也可以寫成乘法算6×3=18。讓學生試着讀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驟是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發揮主體圖的作用,再次回到主體圖,讓學生說說前面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再一起改寫前面的加法算式,並重點說明什麼樣的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最後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體會哪種寫法簡便。

(三)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被我們抽象概括出來了,此時須有一個及時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我在這一環節主要採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練習九的第二題,用於鞏固乘法算式的讀法。課前我製作了卡片,並適當豐富內容。採用“開火車”形式練習,儘可能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接着完成46頁的做一做和練習九的第一題。這兩題都是情景應用題,要求學生根據畫面情景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體會乘法的意義和鞏固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四)課末總結,梳理乘法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慾望。教師通過提問:“求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寫乘法算式時要注意什麼?按什麼順序讀乘法算式?”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數學實驗教課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節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也就是課本47頁到48頁的內容。

本節是乘法教學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教學目標

我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個方面制訂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

2、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3、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1、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採用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進行教學。結合學生年齡及新課改要求,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等進行教學。

四、學法選用:

結合本節教材和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準備讓學生採用“觀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兒童認知規律,體現新課標精神,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二)交流探索,解決問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在第一環節用3分鐘,直接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我打算用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乘法產生的過程。學生理解了乘法含義後,安排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那麼第三環節估計要用15分鐘。剩下大約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總結對乘法的認識。下面我詳細說一下每一個教學環節。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一上課我將創設這樣情景:出示課本情境圖,讓學生看看遊樂園都有哪些項目?然後用觀察——提問題——列算式的方法解決小飛機裏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車裏一共有多少人,過山車裏一共有多少人。通過數一數活動和列加法算式解決問題,從中積累相同數相加的感性認識,爲學習乘法作知識遷移。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整個過程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我們自己的需要。當學生對幾個幾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時,下面讓學生用算式把幾個幾相加表示出來,剛開始可以說一些短的如:5個3相加、4個6和7個2相加讓學生輕鬆完成,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另一種運算表示。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是在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乘法和我們的加法算式一樣,也有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告訴學生×叫乘號,後讓學生觀察乘號像什麼,可能學生會說像錯號,像漢語拼音裏的x。想力豐富的孩子會說把加號變斜就是乘法。這樣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加深理解。學生在上面知道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師講解7個2相加,相同加數是2,在乘號的前面寫2,相同加數的個數是7,在乘號的後面寫7,7個2想加得14,然後老師教學乘法算式的讀寫法。7個2相加等於14,所以2×7=14,也可以寫成乘法算7×2=14。讓學生試着讀出乘法算式。葉聖陶先生曾說:“當老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手”。學生對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認識後,可以讓學生嘗試把3+3+3+3+3=15和6+6+6+6=24讓學改寫成乘法算式,最後進行反饋矯正。接下來出示旋轉木馬圖,解決“旋轉木馬上一共有多少人?”學生觀察並列算式:3+3+3+2=11,教師提問:這個算式你們爲什麼不寫成乘法呢?那什麼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引導學生說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環節結束,下面進入第三環節的教學:鞏固練習,開智培能。

爲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四個層次的練習。第一關看誰讀得最響亮,採用個別讀、集體讀練習,儘可能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使學生熟練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後面三關讓學生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爲了加深學生對乘法理解,我將設計了第四環節的教學:及時總結,深化新知。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教師不要急於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他對乘法的認識,也許語言不是那麼準確,表達不是太確切,只要孩子能正確說出他對乘法的理解,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我的教學過程已全步結束,下面說一下板書設計。

六、板書設計

簡潔而又提綱領的板書不僅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精縮,而且也會使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一目瞭然,因此,在板書設計上我頗費了一番心思。我把課題寫在主板書的最上面,它告訴了孩子們本節課的中心內容,下面是連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對照,不僅美觀,而且有層次的呈現了知識產生的過程。這樣的板書簡潔、清楚、明瞭。

七、“誘思探究教學論”在本節中的具體體現:

本節課,我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和新課程理念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去組織教學。課一開始,我創設森林運動會開幕式的情景,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乘法產生的過程中,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並讓學生觀察遊樂園的圖片,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同時雙基得到落實,能力得到發展。通過學習學生不僅獲得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又感受到數學的妙趣、知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