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科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1.2W)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學反思

科學教學反思1

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會從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並用自己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本節課《玩轉電磁鐵》是從電動玩具的電動機引出電磁鐵,使學生從一上課就已經知道電磁鐵在哪方面有應用,從而激發學生探究電磁鐵磁性的興趣。通過電磁鐵在通電情況下能吸引大頭針,斷電大頭針會掉下來,說明電磁鐵的.磁性受條件限制;通過電磁鐵在通電情況下能吸引大頭針的多少來說明電磁鐵磁性的強弱,在實驗中學生能從實驗現象中說出電磁鐵磁性與哪些因素有關;在老師的提醒下同學們又組裝不同的電磁鐵來證明電磁鐵的兩極可以改變。實驗做完後同學們不僅總結了三個實驗得出的結論,還引申到把電磁鐵和磁鐵進行比較。

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如此認真學習,我回憶了一下發現是他們在“玩”電磁鐵時激發的興趣。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學生真的能在“玩”中學知識,看來在以後的科學課中我要放手讓學生去“玩”.

科學教學反思2

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我們小班的孩子們也都要早早的起牀,然後冒着寒風來到幼兒園。有些寶寶來到班級後,會和我說:“老師,好冷呀。”我會摸摸他們的小手,的確冰冰涼的。不過有些幼兒帶着手套來,他們的小手就不是那麼冷了。在冬天手套幾乎是每個幼兒都會用到的保暖用品,因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希望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感知冬天的手套的不同款式及材質,又通過幼兒的自我嘗試探索如何戴手套,來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提高幼兒動手能力。而且本次活動我始終圍繞:觀察討論——初步嘗試(發現問題)——再次嘗試(解決問題)——總結經驗這一探究模式進行,即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幼兒對科學的興趣,與我班子課題相符。

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爲了解手套的不同質地和樣式;難點定爲探索如何戴手套。爲了使幼兒瞭解到手套的不同材質及款式,我首先給予了幼兒大膽表述的機會,介紹自己的手套,在介紹的過程中,重點引導幼兒發現手套材料、款式的不同,在醒目的圖譜的幫助下,幼兒很快就突破了這一學習上的重點。

掌握正確的`戴手套的方法是這一活動的難點所在,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循序漸進、尊重個體差異等教學原則。先讓幼兒初步嘗試,在初步嘗試中去發現問題,其次我又給予幼兒再次嘗試的機會,()在再次嘗試中去解決問題。考慮到幼兒個體的差異性,在本環節中我讓剛纔戴好的幼兒換一副款式不同的手套戴一戴,請戴錯的小朋友再把手套重新戴一戴,使每位幼兒真正牢固地掌握戴手套的正確方法。在幼兒的初步嘗試戴手套中,我發現戴合指手套幼兒比較容易正確掌握,而嘗試戴五指手套的幼兒中大多幼兒的五個小手指沒有一一對應的伸進手套中。於是,在以下的講解中,我做了調整,將重點放在瞭如何正確戴五指手套,並結合兒歌的形式爲幼兒小結戴手套的祕訣:“圖案朝上平平放,拇指擺擺對對齊,五個手指分分開,小手慢慢往裏伸”,再引導幼兒通過比較,使幼兒發現戴合指手套與五指手套的不同(手形的不同),即大大縮短了教學的時間,又可在觀察比較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受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緣故,整個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語也多,教師地位不夠“隱性”,應完全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操作、交流。整個活動中教師應只是一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突破活動的難點:探索如何戴手套的過程中,應放手讓幼兒主動地去探索、交流和合作。可以請沒有戴成功的幼兒說出自己的困難再請戴成功的幼兒爲他(她)解決問題,把活動的主動權還給了幼兒,使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動者。

科學教學反思3

科學活動《我的關節會表演》這個教學活動是《從頭到腳》這個主題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在這次的雙高課的教學中,我選擇這個教學內容是在聽了一個省級送教下鄉活動中的一節公開課後得到的啓發,這位執教的老師能把這樣一個比較枯燥的教學活動上的如此的精彩,使我受益匪淺,所以這次的雙高課正好也是這個主題中的教學內容,於是,我就決定把這個內容搬過來,試着也來嘗試一下,感覺一下自己在執教後的效果。

在設計教案時,我首先對這個老師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回憶,然後找到聽課筆記進行回憶和筆記的對比,看看整個的教學過程是否相似,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教學設想和班上孩子的水平進行教案的設計。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用一個電視節目中的一個大型遊戲《牆來了》引出課題,讓孩子們做做遊戲,感覺一下身體和手臂的靈活性,再提供給孩子每人兩個紙盒,把紙盒套在手臂上再做同樣的動作,體驗一下套上紙盒和沒套上紙盒在做動作時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從而得出結論:沒套上紙盒手臂做動作是非常靈活的,套上了紙盒手臂做動作就不靈活了。在此基礎上向幼兒提問:我們身體爲什麼這麼靈活的`祕密在哪裏?從而得出因爲我們身體有關節,關節的主要特徵是能伸直、能彎曲、能轉動,因爲有了關節,所以我們的身體纔會這樣的靈活。再進行生活經驗的回憶,我們在生活中關節幫助我們做了哪些事情,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最後這個環節我還是回到開頭的遊戲《牆來了》,不同的是我採用了課件,在視頻和音響的共同作用下,孩子們在遊戲時的興趣比剛開始時遊戲的興趣要高。整個教學活動,孩子們的興趣是比較濃的。

現在上完了課靜下心來,仔細回顧整個的教學活動,感覺到一個枯燥乏味的科學活動能夠讓在孩子們充滿興趣和歡樂的情景中開展活動,這完全得益於遊戲,孩子們在遊戲的情景中獲得知識、在遊戲中體驗快樂,充分符合《綱要》中指出的:幼兒園教育應“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要依賴遊戲,何況是枯燥的科學知識呢?幼兒在科學遊戲中獲得相關科學知識,如果詢問幼兒喜歡科學遊戲嗎?每個人都會回答“喜歡”,原因就是科學遊戲可以動手玩,“玩”是遊戲的主旋律。在“玩”的過程中,我們注重雙手和大腦的並用。就如陶行知先生的《手腦相長歌》所說:“人有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纔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玩不僅僅要玩的熱鬧,還要玩的有效,有效地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從而獲取經驗、知識。

科學教學反思4

在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爲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現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與老師們討論一下:

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啓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第四課《蚯蚓》,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蚯蚓是什麼們樣子的?它怎麼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於國小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第七課《土壤的保護》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爲什麼說保護土壤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爲什麼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水土流失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學生在瞭解水土流失的嚴重性之後,自然就會想到要保護土壤,防止流失。

3.從課文中的對立之處提問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對立之處,那正是編者老師們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九課《沉與阜一課,有這麼一個學生活動;(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麼辦法讓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麼辦法讓它浮起來?(用8分鐘時到10分鐘)在活動前讓同學說一說用什麼方法.同學們只說出了一個結果“要改變它們”.我說怎麼改呀?同學們說“加水、變形狀.”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橡皮泥浮起來了,瓶子沉下去啦.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爲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爲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矗。

科學教學反思5

回首一學期的工作,作爲一名國小科學教師,我始終以勤懇、踏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並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現將本年度工作反思如下:

我積極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不斷從書中和向身邊的同時學習,汲取營養,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爲人師表,言傳身教。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強,樂於接受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年度我所擔任的是五年級的科學教學工作。

1.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我嚴格要求自己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儘量使教學工作更加完善

(1)課前備好課,準備好科學課上所需的實驗材料。做到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

(2)在課堂上,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實驗操作中,注意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做到自主探究。

(3)開展豐富的科學活動,營造濃厚的科學學習氛圍。如造船比賽、我的水鍾、我的擺鐘等充滿科學知識的趣味比賽,讓孩子更加熱愛科學,利用科學知識解釋、解決遇到的難題。

2.爲了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我還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不懂就問,博採衆長。積極參加區內教研活動和校內課評,認真聽取別人的交流反饋,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3.主動承擔區級研討課,課前認真準備,課後能結合教研員朱老師和各位老師的點評,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並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如果改進自己的教學。主動承擔森林課堂,課前提前多次去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踩點,考慮到森林公園面積比較大,思考開展哪方面的研討交流活動,並仔細規劃研學路線,並認真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課後做到全班交流總結反饋和評價。

對於我來說是忙碌的一年,我在業務能力上,還在教育教學方面都有了的提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也難免有些缺憾,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不足,使自己不斷提升與完善。

科學教學反思6

1、關於導入

爲了能讓同學在課堂四十分鐘,這樣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裏,製作出一個能計時的水鍾,教學中採用實物水鍾演示的方式導入,目的是讓同學能在觀察會考慮,水鍾是怎麼計時的?水鐘的刻度是怎麼標註的?水鍾是怎樣製作的?

同學考慮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設計的過程,因爲同學由此定會想到,我接下去應該如何製作水鍾?我在製作水鍾時要考慮哪些因素?這樣可以防止同學對着製作水鍾資料憑空設計的缺點。也許有人說,那這樣做不就是依葫蘆畫瓢嗎?這會降低同學思維的參與度呀!其實不但不會,而且思維的訓練更實。那種讓同學對着資料苦思冥想,初看像是在“創新”,其實是“假創新”,試想同學能在四十分鐘,甚至還不到的時間裏創新出一個水鍾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是虛假的。

2、關於刻度

教學用書中建議同學先標出一分鐘的刻度,再標註出五分鐘的刻度,然後推算1~10分鐘的時間刻度。不可否認,此種方法確實可行,初看既給同學以考慮的空間,又能相對的節約實驗的時間,好像還很不錯。但科學教師是否意識到,在標五分鐘的計時刻度其間,同學在做什麼?等,等水位,爲什麼其間不讓同學一分鐘一分鐘地標註呢?不標註也是五分鐘,標註也是五分鐘呀!另外,讓同學用一分鐘的.刻度,五分鐘的刻度去推算1~10分鐘的計時刻度,這隻會讓原本存在誤着的自制水釧,誤差變得的更大,甚至出現同學懷疑製作出來的是不是水鍾?它能不能計時?另外,教材之所以要佈置製作水鐘的活動,是因爲想讓同學體驗水鐘的發明過程,對同學進行科學史的教育。既然如此,古人開始製作水鍾,定是一格一格標註,而非教學用書上的建議標註法。於以上認識,標註刻度應該一分鐘一分鐘標註,不必再用推算法。

3、關於素養

無論是在標註水鐘的刻度,還是在檢測水鍾準確性,都會給水鍾加水,並讓水沿小孔流溢,科學教師有沒有意識到,這實是一個體現科學素養的環節,也可以認爲是一個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良機。這從何說來?首先表示在對水的態度,假如整個製作活動結束後,實驗桌上還是乾燥如初,有一點可以肯定,同學的操作過程絕對認真、謹慎,做到了分工合作,諧調有效。那是否還可以作這樣的推測,同學對水可是“滴滴計較”,一股珍惜之情。科學教師只要看到實驗桌上流水成河之景像,那定會肯定此推測了。

另外,給水鍾標註刻度的過程,事實上是一個需要分工合作,協調有序環節。沒有分工不行,沒有合作更不行。小組成員之間有了這樣的意識,他的素養也在此時此刻得到了提升。

科學教學反思7

“我們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它們都有些什麼作用?”這兩個問題,學生有一定的經驗,但大多是摸棱兩可的。學生對此作出猜測後,只能通過二手資料得以證實。現今查閱網絡資料是最爲快捷方便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滿足了自身需求。通過這次的查閱資料嘗試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查閱處理資料的方法,提高了查詢資料的能力,爲將來自主的課後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

在學生獲得對消化器官比較清晰的認識之後,應用Powerpoint課件,學生可以點擊圖片拖動鼠標對各器官進行排列,再對照教師課件中的人體模型進行修正,這個活動讓學生對消化器官的認識更形象深刻,不僅減輕了教師課前準備工作量,而且也節約了一定的課堂教學時間。

人體的消化過程受時空的影響,讓學生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是本課的難點。先讓學生猜測,再用課件演示,直觀而又形象,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濃烈興趣。一路經歷了嘗、猜、查、做、說、看等體驗不斷刺激學生的感官,“玩中學”和“做中學”相結合,留給學生全身心的刺激,體會到科學探究的真諦,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的氛圍中。

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消化方面的病歷,再說說它們給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回憶這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經歷,加深對消化問題的感受,從而意識到保護消化器官的必要性,也使得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成爲學生自身的需要。

科學教學反思8

新課程背景下國小科學教育的職責和目的是:注重培養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經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職責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啓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現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同學來說有的資料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爲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進取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讓他們帶着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經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爲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僅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幹得到發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經過示範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啓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本事。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後,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爲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爲後繼的科學學習、爲其他學科的學習、爲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同學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

科學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幼兒在記錄單上記錄相應圖形的數量,活動的難點是通過記錄結果比較圖形的數量。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遊戲的口氣把幼兒帶到了圖形王國:“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圖形?(教師出示一個大圓形)圓形寶寶帶來了許多的朋友,我們來看看它們是誰呢?”(教師一一出示已經學過的幾何圖形)。幼兒在區分正方形和長方形、圓形和橢圓形時容易混淆。幼兒對於橢圓形比較陌生,教師進行了重點講述。幼兒在區分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橢圓形後,活動進入了第二個環節——欣賞教師的拼畫,找出圖形。這一個環節並不難,在幼兒找圖形中,教師讓幼兒注意看樹的樹幹是用什麼形狀的,這爲第三個教學環節埋下伏筆(幼兒們也要拼各種各樣的樹,在拼樹時先要把樹幹拼好,再拼樹枝和樹葉)。有了第二個環節作鋪墊,孩子們進入了第三個操作活動——選圖拼畫。這個環節,教師爲幼兒準備了許多各種形狀的圖形。在幼兒操作前,教師交代了操作時的注意點:第一:提醒幼兒在貼圖形時,不要把圖形疊起來;第二:先貼樹幹,再貼樹枝和樹葉;第三:要求幼兒拼一棵樹或者二棵樹就可以了。由於教師交代非常清楚,在這個操作活動環節中,幼兒積極性非常高,操作效果也非常好,一會兒功夫,孩子們就把各種幾何圖形貼成了各種形態、漂亮的樹。第四個教學環節——記錄表達(數一數自己的圖形拼畫裏每種圖形各有幾個,然後用相應的標記(短線、圓點)在記錄單上記錄各種圖形的數量)。在教師的預設中這一環節是作爲教學的難點,可孩子們對於數圖形再記錄完成地也非常勝利。一會兒工夫,就有很多孩子完成了。由於時間關係,教師在初步檢查幼兒的記錄情況下,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KT板上。整個活動在幼兒的歡慶和成功中結束。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感想也很多。第一,計算教學比較枯燥,幼兒學習起來也比較抽象,不容易掌握。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採取遊戲法、情境法、操作法來組織教學活動,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的。第二,教師自身的精神狀態和語言也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第三,在這次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同伴資源,讓幼兒互相檢查、交流同伴的記錄結果比較好。

科學教學反思10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咱們爲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用心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並領悟質疑的重要性。咱們能夠透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爲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領悟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我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正因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啓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明白,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潛質。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爲更好地明白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爲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透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比較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咱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十分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用心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爲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教學反思11

這課的教學類同於前幾課,用彈簧秤上的數據比較來了解、說明斜面的作用。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自主實驗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在教學中我對課的面做了適當的擴充,對於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實是同斜面長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還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研究,學生對斜面的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與研究.因爲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覺得可以放得緊湊一些,對於斜面省力情況,孩子在實際的'生活中,已經有比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層次的研究對於現行的六年級孩子而言,我認爲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斜面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教材安排了螺絲,我覺得這個材料是很不錯的,我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安排了兩類螺絲的比較(螺紋比較稀疏的和螺紋比較密集的),其實這兩類螺絲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我安排了兩張同高度,不同長度斜面的三角形,讓他們在自己的筆上捲一捲,我們發現斜面長的三角形捲起來後,螺紋會更緊密,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兩類螺絲,螺紋更緊密的螺絲擰起來更輕鬆。

科學教學反思12

我執教的這節課是教科版國小《科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前面已經提及,重點是讓學生經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運動對呼吸和心跳的影響,難點是如何採集比較準確的數據。本節課由於實驗難度大,資料多,所以我在設計時只上了前一個部分的資料“測量呼吸和心跳”,把“呼吸爲什麼會加快”放在下一課去上。

導課時,我提出問題:“運動時,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說出了很多身體的變化,其中,有的學生談到呼吸和心跳的變化。我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緊之後問:“人在運動時,呼吸和心跳比平靜時快多少怎樣明白讓學生自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要準確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之後就提出怎樣測量呼吸和心跳測量時應當注意什麼呢教師先讓學生說自我的想法,然後再給予補充。

在本節課中,學生能否發現呼吸和心的變化規律,取決於對數據的分析,而如何科學、準確地採集數據,又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數據的分析,所以,準確地採集數據成爲擺在師生面前的一道難題,而難題當中還有一個難點,即學生要採集的數據必須是同一時間段的,也就是說,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必須是相同一分鐘裏的,否則,測量一分鐘的呼吸次數,再測量一分鐘心跳的次數,這兩個數據顯然是不科學的`。可是,讓學生一個人既要測呼吸,又要測心跳,是無法完成的,於是,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一部分學生測量呼吸,一部分學生測量心跳,教師則幫忙學生計時。測量時要求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這樣,能夠減少學生分散注意力。從測量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採集的數據接近實際情景。僅有一組同學的數據不夠科學。

由於學生採集的數據比較科學、準確,所以,在接下來對三組數據的分析中,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呼吸和心跳變化的規律,它們之間是有聯繫的。

應當說,本節課基本突破了難點,所以學生在對數據的分析上就顯得十分簡便,很好地突出了重點,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但在分析哪個運動後呼吸和心跳恢復得快這個問題時,教師反覆強調了一個個數據,顯得太羅嗦了。

上完課之後,我回憶了一下,覺得在對難點的突破時,教師還是說的過多,教師的語言不是十分的精練。另外,在學生測量記錄後就立刻把記錄表貼到黑板上了,在這個環節時本來應當讓學生先在各自的小組裏對照測量到的數據先進行一個分析比較,這樣在之後的全班交流時效果會更好一些。

科學教學反思13

——《車輪的祕密》

本節課通過引導幼兒去觀察、去操作、去發現、去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從而使幼兒在活動中,知道輪子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在操作中發現製作車輪材料的特性,並且樂於動手操作並大膽想象和猜測。幼兒既獲得了極大的情感滿足,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活動課前我給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汽車模型,他們高興極了。接着我提問:“你們看,所有的汽車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他們很快的回答我:“汽車都有四個輪子”。接着我就開始做:“推重物”的實驗,經過仔細地觀察,他們發現了有車輪的小車跑的快,發現了車輪的作用。他們的結論是:小車上有輪子,是輪子起的作用幫助了我們,給我們提供了方便。

我的問題:“你們還在什麼地方見過輪子?他們都一樣嗎?”激起了孩子們的討論慾望。他們爭先恐後的回答我,見過的汽車有:汽車、卡車、自行車、溜冰鞋、滑板車、滑輪等,還真沒想到他們會知道那麼多有輪子的東西呢。並且他們也能夠說出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如:大小、花紋等。

通過前二個環節的學習,孩子對輪子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我給孩子提供了幾個小車輪讓幼兒探索各種車輪的製作材料、發現車輪的特性。幼兒發現了所有的車輪都是橡膠做的,我請幼兒接着討論爲什麼輪子都要用橡膠做,其他材料爲什麼不可以。並且請幼兒動手捏一捏,按一按,把幾個輪子放在一起滾一滾,看一看。最後我總結:“因爲車子要承載很重的物體,而橡膠的彈性好,在收到壓力變形後能很快恢復原來的形狀。橡膠對噪音和振動有減緩的作用,所以車子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駛時,可利用這一特點來減小噪音和顛簸。”

最後,我給幼兒介紹了一些關於車輪的相關資料,並且幼兒給少了輪子的汽車添加輪子,要求孩子可用不同的方法如:貼輪子、畫輪子等。孩子可自由選擇,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第三篇:幼兒園科學課教學反思

——《聰明的中國人》

本次科學活動《聰明的中國人》的教學思路是通過讓幼兒瞭解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進而讓幼兒感受到中國人民勤勞聰明的優秀品質,爲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應該說,活動的思路很清楚,在活動組織時,教師只要給幼兒呈現有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音像資料或圖片就可以了,再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引導幼兒充分感受到中國人的驕傲。回顧今天的活動,我覺得一下幾點是我在活動組織過程中的收穫與體驗。

1.知識性強的科學活動也要注意動靜交替。今天的科學活動,沒有動

手操作的內容,大多數是讓幼兒看圖片資料來探索四大發明的內容,所以我很擔心這樣的學習形式幼兒會不喜歡,是否會因爲知識的枯燥而感到乏味,而坐不住,聽不進。確實如我預想的那樣,指南針和火藥讓幼兒感到新奇,聽得認真,和老師的互動也十分積極,但當幼兒在看到第三個發明造紙術時,幼兒的專注性很明顯地下降,有一小部分幼兒開始了小動作,眼睛也遊離在課堂之外了,第四個活字印刷術的`講解似乎也不受孩子的喜愛,他們的小耳朵都關上了一樣,課堂的常規逐漸的下降。我想,出現這樣的情況錯不在孩子,關鍵是我對活動內容的及孩子的興趣缺乏正確的分析。如果能讓幼兒在學習造紙術時用動作模仿一下,在學習活字印刷術時準備一些字卡,讓幼兒嘗試一下動手排版,做到活動中動靜交替,幼兒的學習興趣就不會消退,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活動也會走向高潮。

2.精神層面的引導需要有效的提問。如何讓幼兒在回答問題中一下子達到目標的要求,讓幼兒真正地感受到作爲一箇中國人的驕傲,我覺得其中的提問引導,以及教師的語言提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讓教師的語言成爲最有效的指導,提問的設計十分重要。今天的提問有的是十分簡單的,比較膚淺,如你覺得這些發明好嗎?爲什麼?雖然似乎老師要的回答是這些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影響了世界,但與目標的達成牽連不大,課後我想,如果我先進行小結,肯定中國人的發明對全世界的影響,然後這樣問:作爲中國人的你,知道了這些發明,你心裏又會想到了什麼?這樣,幼兒的回答就比較寬泛,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並可以引導幼兒聯想到其他方面有成就的中國人,並由此而逐步的幫助幼兒體驗到作爲中國人的驕傲。最後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我們老師一定要問“你長大後也願意做個發明家嗎?想發明什麼方便的、神奇的、有用的東西呢?”這樣能給予幼兒創造發明的鼓動,更有效地激起幼兒成爲驕傲的中國人的積極情感。

本次活動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時間安排上有些缺憾,因爲四大發明的內容多,不可過於羅嗦,要精簡地挑重點的來講,有詳有略,動靜交替,突出重點,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達到完美的有效課堂教學。

第四篇:幼兒園科學課教學反思

——《先左腳,再右腳》

《先左腳,再右腳》是一節繪本閱讀課。主要目標是讓幼兒嘗試和同伴一起肢體協調地遊戲,初步體驗合作。同時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在我上課之前,通過觀看了王紅裕老師的這節課,感覺在她講課時語言很親切,不像是在給幼兒上課,更像是以朋友的角色在與幼兒進行對話。在閱讀的過程中,體現了以幼兒爲主體地位,讓幼兒自主觀察圖片,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閱讀中,請幼兒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繫,使幼兒更能深刻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同時將這種感情很自然與自己家中的老人聯繫起來。

今天我在班裏開展了這節分享閱讀課,在課前備課時,把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效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設想,當課堂上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時,反應過慢,沒有及時給與迴應,爲了順利將故事進行下去強行將幼兒拉回故事中去。

在導入環節,讓幼兒分清左腳和右腳時,預先忽略了在幼兒面前應該鏡面展示,給了幼兒一個錯誤的引導。以至於在遊戲環節中,有很多幼兒左腳右腳依然分不清,在發現遊戲進行不順利時,急於將幼兒帶入到故事,沒有及時給孩子糾正。而且遊戲環節節奏的過於緩慢,沒有考慮到幼兒年齡小,平衡性差,很多幼兒在遊戲中已經站不穩,仍沒有觀察到這一細節,及時作出調整。

在講述故事時,沒有充分給與幼兒時間去觀察圖片,更多的是老師在講述故事內容,幼兒在聽。再請幼兒聯繫自己生活,如談談自己家中的老人和自己有什麼不一樣,或者是請幼兒說說自己在家裏是怎麼幫助老人的,引導不夠全面,沒有充分調動起幼兒的積極性,使思維只是停留在一個點上,沒有發散出去,個別幼兒沒有參與到故事的想象中去。

在故事語言的組織上也有很大的欠缺,環節與環節之間連接不夠緊湊。當幼兒的回答與我預期設想的答案背道而馳時,不能巧妙的將話題與故事情節相聯繫。

在最後的遊戲環節中,由於事先遊戲規則沒有講解清楚,遊戲環節比較亂,例如說在教巴柏走路的時候要慢一點,不然巴柏就會摔倒,又或者是巴柏和巴比要一起邁左腳,然後再邁右腳,以至於在遊戲中,同伴兩人沒有協調合作,有的邁左腳有的邁右腳。

通過自己時間上課與王老師的課對比,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事先備課不充分,不能及時應對突發狀況,語言不夠簡潔等。我也會在今後的上課中多學習她人有點,積極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自身能力。

科學教學反思14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並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爲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教師,不僅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僅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到達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一樣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爲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衆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爲充分,因爲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日,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爲教師必須更新自我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理解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爲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構成,在學生的科學啓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構成影響學生一生的本事。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所以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衆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一樣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資料、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

結合起來研究。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爲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爲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爲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構成應當是以學生爲主的探究活動構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爲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本事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構成。

學生科學探究本事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構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構成是依靠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資料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資料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資料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進取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爲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爲不必須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當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確定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構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構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本事並建構科學概念。所以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供給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供給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爲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爲主,可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爲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所以,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研究學生思維的深度,再研究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爲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科學教學反思15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爲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研究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爲每一個學生供給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景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20__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團體主義精神、逐步構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夢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本事和探究本事的科學本事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資料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資料,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我”“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資料,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資料。所以,教學設計便研究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本事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本事,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資料。所以,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爲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爲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3、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爲強烈和進取,所以,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爲,三年級上冊的教材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供給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本事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我設計觀察方案,並經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我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歡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本事。同時,教師在作爲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我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了進取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本事。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啓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着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構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爲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構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經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能夠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能夠放手讓他們去討論。可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一樣用途等等。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所以,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當讓學生明確明白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3、專業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於科學不是自我的專業,又是第一次執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學當中,還是有很多細節沒能夠很好的處理,造成教學過程的不完美。還需要日後不斷提升自我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學得更開心。

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新。我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進取撰寫教研論文,以提高教學質量,開拓教學更寬更廣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