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81W)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的,同學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本節課正是依照這樣的理念進行優秀教案的,讓同學充沛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計劃——分組實驗——得出結論——交流評價”這一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同學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理解科學概念。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一、以同學爲主體,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在研究電磁鐵南北極與什麼因素有關時,充沛放手讓同學依照自身的計劃、自身的想法自主探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同學,並且給同學們適當的引導。讓同學感受到老師也是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一起觀察。這樣同學就有濃厚的興趣想要勝利、想要發現他人沒有看到的現象的願望,所以探究的熱情也就異常的高漲。同學在分組活動時,觀察、探究的很仔細,提出了很多我都沒有想到的問題。每發現一個問題他們都會很興奮的告訴我,讓我參與到他們當中,在他們發現的問題中有很多缺少研究價值的,這時我也沒有加以阻攔。而是引導他們發現其它有價值的問題,充沛維護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讓同學體驗自身的經歷、自身的勝利。

二、提供有結構的資料,讓同學在活動中主動探究

在教學中,我儘量不過多地干擾同學,也不領着同學一問一答得齊步走,直奔結論,而是把有結構的資料交給同學,讓他們儘可能地發現各種現象和規律,經歷像科學家那樣去認識事物的探索過程。比方在教給同學鐵釘電磁鐵製作方法後,我就把準備好的導線、鐵釘、電池、大頭針發給同學,讓他們動手製作電磁鐵,製作好後玩一玩,同學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通電發生磁性,斷電磁性消失”、“電磁鐵兩端吸的大頭針多”等現象,從而引發新的問題:磁鐵兩端磁性最強,一端叫南極,一端叫北極。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呢?使他們發生自主活動的激動,激起了探究的慾望。接着,又發給同學指南針,進行電磁鐵南北極的研究,從而使研究引向更深一層。

三、相互合作,實現腦力資源共享

在本節教學中,我採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節的難點。比方在設計電磁鐵南北極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時,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力挑戰性的活動。讓同學把所有的不可變因素準確的講述出來是比較困難的,在實際教學中,同學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與合作,班級內組與組之間的相互補充,竟然完整的探究出來,這不只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更重要的是爲下一節課“電磁鐵的磁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幹會,在本節課教學中,我爲同學發明了動手做的機會,給了同學儘量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科學探究。整堂課探究氛圍濃郁,較好地培養了同學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增強了同學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首先,科學課不能只就教材教教學。因爲新教科版的國小科學教材多數只給我們提供幾幅畫、幾段文字,枯燥乏味,學生不願意學,教師講起來也沒有激情。因此,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大膽改革和嘗試,決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以教材爲依託,結合學校和當地的實際,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讓學生動起來、學起來,在玩中學、樂中學、學中玩。

其次,活潑好動、好奇、好勝是國小生的天性。對直觀印象興趣極高,然而,教材中的實驗單一又少,教師對此要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拓展,增加實驗又不能脫離教材,因此,教師要進行深思和考慮,增加了實驗。如教材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的實驗,我給學生增加了兩個實驗:一是用實驗的方法驗證二氧化碳;另一個是驗證二氧化碳比空氣重的實驗。通過這兩個實驗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增長了知識,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再次,科學課要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科學更貼近生活,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使學生更加喜歡科學、探索科學、研究科學。如何讓學生知道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呢?讓學生用吸管向石灰水吹氣,觀察石灰水發生的變化來檢驗人呼出的氣體;再讓學生搖晃啤酒和飲料觀察瓶內液體的變化。通過結合實際的教學,使學生髮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就在我們身上,這樣的教學何愁學生不願意學科學呢?

最後,在打造高效課堂的今天,要把更多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爲學生提高充足的探索時間、探究空間、創設、條件和環境,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科學的樂趣、體驗科學的味道。學生就會從自己的身邊發現問題,尋找探索科學的途徑,解決發生在身邊生活中的問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便會油然而生,打造高效課堂也會自然而然的形成。

總之,教學中我們及時總結和反思,養成善於總結和反思的`習慣,總結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分析查找失敗的原因,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與此同時,教學中要吃透教材,找準教材中重點、難點,選擇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而有的材料不是這樣的,甚至增加的量比成倍的數還要少。如果我們按實際操作來得出結論,那與生活中的現實又相背!

後來想想,也許是我們操作上出的問題,可能是書上根本沒有明確告訴大家如何操作,結果,這麼多的科學教師各自爲戰,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可想而知的`。那操作方面的問題到底在哪裏呢?也許我們用厚一點的紙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爲什麼用薄的紙就不行呢?後來從後面的結構科學中得到了一些啓發:把兩張紙疊到一起架空與把兩張紙粘到一起再架空,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爲這樣,紙的結構發生了完全的變化,與其說紙的厚度增加使紙的承重能力顯著增加,倒不如說結構的變化使承重能力增強得更加明顯。

科學教材中往往會有一些模棱兩可的東西,老師不容易搞懂,學生更不容易搞懂,這也無形中要求科學教師要多思考、多實踐。知道站在人家的肩膀上是好事,但你也要知道這樣摔下來會更疼!

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本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混合實驗和加熱糖的實驗,觀察實驗中物質發生的變化,總結歸納物質變化的特點,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如果設計探究活動,如何引領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在教學前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觀察黃豆和沙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特徵,混合事物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留下樣本,通過比較分析變化,同時利用攪拌、分離物質,做更細一步的觀察比較,最後總結這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特點。

在第二個實驗中,學生能夠輕易說出白糖加熱變化的特點,可以看到許多明顯的現象,老師在引導時要逐漸讓學生比較兩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區別,同時對於最後的黑色物質和白糖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得出產生新的物質。從而在比較中掌握這種變化的特點,最後教師歸納形成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初步形成後,還需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實踐,因此讓學生回顧實驗中還產生的現象,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科學概念嘗試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準確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的現象,用概念來判斷和解釋,要抓住主要的變化特點進行鑑別。

更細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簡單的兩個實驗,是否就能讓學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概念。混合分離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包括物質顏色、透明度、光澤等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學生解釋後面白糖變化時會有所誤導,學生很容易認爲顏色、形狀、有氣味產生就是化學變化。教學前,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各種物質變化的現象,讓學生嘗試解釋這些現象,然後再來進入課堂學習。並且,由於白糖和蠟燭以及金屬勺都在同時發生化學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難免會不全面,也影響它對於概念的理解。

最後,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本課內容在問題設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導上應有所改變,尤其是對於沒有經歷過科學教育的學生,他們在科學觀察習慣、科學思維發展以及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較明顯地區別,教師在指導上應熟悉學生的這些習慣,同時課前應調查孩子們的前概念知識,爲教學設計的'修補提供更充分的依據,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疑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在傳統教材中需要到國中學習,讓國小生學習這樣難度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國小生的認知基礎?僅憑藉教材中混合分離和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能否讓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準確概念?還有哪些適合的實驗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形成科學概念,畢竟加熱白糖的實驗涉及白糖的變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學生全面觀察的難度比較大,而讓學生馬上利用剛學的概念來解釋物質變化的現象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