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45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1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單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後進行教學的。

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猜想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再通過驗證探索發現常用的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教學中通過一個棱長爲1dm的正方體,讓學生分別用不同的單位計算它的體積。根據體積單位的定義: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長10釐米的正方體,根據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得出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發現: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於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放手讓學生根據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並讓學生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以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這節課我比較注重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我發現。無論是前面的探究活動,還是後面的換算練習,以及最後的開放式應用題,都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自己觀察,自己驗證,自己發現,自己表達,真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2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後的最大收穫是:我認識到教會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下面是課堂中的幾個片段。

片斷一:

師:我們已經學習過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你能說說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

生1:常用的長度單位,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師: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我們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研究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

生2: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同時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積也可以用1010=100平方分米來計算。因此我們可以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同樣我們也用這種方法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通過這部分內容的鋪墊,爲接下來研究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作好知識的遷移準備。但是有很大部分學生對這一部分學過的知識遺忘得差不多了。

片斷二:

師: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這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又是怎樣的呢?你能猜猜看嗎?

生1:可能是100

生2:可能是1000

生3:可能是10000

師:你能聯繫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研究方法,通過自己的思考、小組的討論,來研究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嗎?

學生小組交流彙報: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棱長1米也就是10分米,用體積計算公式可以算出體積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適當的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知識、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並且通過學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發現新知識。學生對猜測的結果進行驗證,興趣很濃厚,大部分學生能通過自己或合作探究出進率是1000的。通過猜一猜,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習趣味性、吸引他們求知慾的活動。

當得出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結論後,1立方分米里面真有1000個1立方厘米嗎?有那麼多嗎?

我們一起來擺一擺。學生認真地看,10個一排,10排(100個)一層,10層(1000個)一個大正方體。

1000深刻的記在了猜對的和沒猜對的同學們心裏。猜對的同學因爲猜對的喜悅記住了,猜錯的同學因爲猜錯的遺憾記住了。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在理論上學生很容易接受1立方分米等於1000立方厘米,但是在頭腦中卻難以留下清晰的表象,如果不經過後面的觀察及拼擺演示,學生縱然在課堂上知道了1立方分米等於1000立方厘米,但是由於頭腦中不會有很清晰的表象,在以後的學習中就容易與面積單位、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弄混淆。演示可以作爲對前面理論結論的驗證,又可以爲學生奠定堅實的空間表象,這對於培養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課堂的應用練習部分是這節課的遺憾之處。由於前面的環節沒有把握好節奏,所以出現了後面應用沒講完,練習沒做完的情況。這就說明了我在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節奏上還很欠火候,以後在這方面還要多加註意。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3

一、複習舊知,引出研究問題

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我們是怎樣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這個結論的?學生回答後,教師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回憶推導過程。

3.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又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學生獨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組交流

3.集體彙報,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演示課件:每排擺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10排,問:這一層一共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大小正方體?擺這樣的10層呢?學生列式:101010=1000個

4.得出結論: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類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鞏固練習(略)

三、實際應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題

2.學生獨立解答。

3.組織學生交流。

四、總結全課

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他們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呢?學生看書,填表。

反思:

1.目標讓學生提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每個教師都認同的一個理念,但是怎樣將這樣一個理念轉變爲具體的教學行爲呢?不妨從目標讓學生提出做起。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有了前兩個知識的學習經驗,在面對體積單位時是有能力提出學習目標的。教師要給學生自己提出學習目標的機會,這樣不但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和別人(教師)讓我解決的問題相比,學生自然傾向於前者。

2.方法讓學生探究

我們經常抱怨學生在做單位之間的化聚練習時出錯,埋怨學生不細心。冷靜的思考一下,學生做錯題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細心嗎?有多少學生在死記硬背單位之間的進率,又有多少學生記混單位之間的進率而鬧出笑話。造成學生會死記硬背單位之間的進率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忽略了授給學生漁,而只授給學生魚,學生收穫的魚多了,改用的時候就分不清該取哪條魚了。

就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教學設計如下:

1.藉助一條線段是學生明確要表示長短要用長度單位,複習常用的長度單位及其他們之間的進率。

2.有一條線段過渡到一個面,繼續演示課件,形成一個正方形,問學生要表示這個圖形的大小用什麼單位。複習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其他們之間的進率。此階段的教學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由線過渡到面,藉助課件或教具演示幫助學生回憶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爲什麼是100。[應用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3.繼續演示課件,由面過渡到體,問學生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教師板書常用的體積單位後問學生:接下來,你們認爲我們該研究點什麼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4.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5.在學生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彙報。此環節教師要放慢教學節奏,結合學生的彙報及時適時地點撥指導,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尤其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策略的評價。教師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爲正方體的長寬高都是10釐米(分米),在1010的基礎上,又乘了一個10。學生頭腦中一旦有了由一條1分米(10釐米)的線段到一個邊長1分米(10釐米)的正方形,再到一個棱長1分米(10釐米)的正方體的清晰、完整的過程,學生收穫的就不僅僅是知識。

6.演示課件後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剛纔的過程,教師爲學生提供一個內化的時間

7.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鞏固練習:體積單位間進率的專項練習。

9.引導學生探究不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之後進行專項練習。

10、綜合練習,可以融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4

這節課首先從複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開始,接着複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隨後就引出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猜猜體積單位相鄰的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學生一口猜出是一千。學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訴學生這只是猜測。於是就問猜測的`東西應該怎樣做才能確定,引出需要驗證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學習活動。首先,讓學生獨立去驗證,教師巡視。發現有點難,於是引導學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邊長是1分米,用釐米做單位便是10釐米,由體積公式便得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於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接着,我用課件再次驗證了這一知識,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接着便讓學生用這一知識去解決問題,書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讓學生獨立去做。做之前,要求學生回答從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應該怎樣用進率,從高級到低級又怎樣用。再讓學生去寫。隨後就進行鞏固練習。

本節課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灌輸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運用猜測—驗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本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未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教學例題4時處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費了一些時間。其次在推導體積單位間進率時並不十分好,有點操之過急,只求完成任務,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學生。

要想上好一節課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教材要非常的熟。還要預設多種方案,好讓課堂上出現的任何一種情況都在掌握之中,上課時好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