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5篇

教學反思 閱讀(1.06W)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意爲自我反省。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5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

相當多的孩子在學乘法口訣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在設計課的時候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想給學生一個機會展示自己,教育學生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會背乘法口訣而不知道其意義和來源是不行的,應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在5的口訣教學中是從算式入手來編制口訣,在這裏想打破前一課時的教學順序讓孩子覺得新穎,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按照順序並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學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後,對照算式和口訣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會恍然大悟,口訣原來於此處編制的。對於這種教學思路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遺憾的是在引導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時,只問了一句你知道這些算式和口訣的關係嗎?當學生還在愕然中便如蜻蜓點水般草草收場,此環節的教學在我的拉拽下學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訣所對應的算式,教學過程不算輕鬆而且也沒有出現我想要的“大悟”。

老師說的沒有錯:知道自己要達到一種什麼目的,思考透了,課堂上纔會收放自如。在這一環節上雖然知道自己想達到什麼目的但是根本沒有想清楚通過怎麼樣做怎樣引導才能達到這種目的,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事實上在一節課上關鍵地方的成功與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話,在此時完全可以多花費一點時間,引導學生髮現口訣和其對應的算式的相同與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訣多了一個乘號,算式是由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口訣是中文大寫,如果把算式中的乘號蓋住的話就能得到其對應的乘法口訣,那麼口訣的來源也顯而易見了。想要學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學生“不悟”了。

多餘處:爲了使學生對口訣的結果記憶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學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擺出9個2,記得當時說出了4點要求。

(1)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

(2)要求邊擺邊說: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3)邊擺邊把14頁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誰的動作最快。

老師指出要求過多,不知學生是否聽懂或記住。自認爲四點要求條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爲了孩子在做數學時有的放矢,並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問題,而且在第三點提出後又恐擔心學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黑板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義。

欠慮處:在以往的口訣教學中還是比較注意口訣的記憶,比如獨立背,男女生比賽,師生對口令各種形式加強記憶的密度,而在新課標的教學中,尤其是這節課一直在考慮口訣的準確性,認爲剛學習第一節課,沒有必要要求過高,一直在考慮猶豫的是是否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安排在本節課,至於口訣的強化與儘可能的人人蔘與到課堂中去的宗旨都給忽略了。

在這節課中顧及過多,想展示的也過多,反而顧此失彼,一些傳統教學中的優點也給忽略了。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2

一、好問題的設計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法寶。

學生學習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學內容轉化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經歷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課桌有多長”?“1釐米有多長”?“不用尺子測出數學書的長是多少釐米?”這三個問題是本課的核心,這也是本節課的三個大環節,學生在解決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中,初步經歷長度單位的產生過程,認識了直尺和釐米,建立了釐米的意義,實現了在生活中拓展應用。

二、學生已有經驗是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

學生對長度單位瞭解了多少?這是我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重點思考的內容。在嘗試過程中我們發現城裏部分二年級的孩子在教學前已經初步認識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但這些孩子對長度單位“釐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沒有建立。學生不清楚1釐米到底有多長,不知道爲什麼要用尺(釐米爲單位)來測量。根據這樣的認識,我們比較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先認識尺子,建立長度單位釐米的意義和表象,學會應用尺子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後通過時光倒流到沒有尺子的時代,來體驗尺子的作用和統一長度單位的意義;另一種是先借助各種身邊的物體表示課桌的長,體會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數據不同,來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從而認識直尺,學習釐米的意義,建立釐米表象,學會正確測量方法。第一種方案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但學生對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種方案注重對統一長度單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學時,遵循了知識產生的過程但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已有認知起點。經過不同地區學生試驗比較發現,同一種設計在不同的.班級中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認識較多的班級的學生採用第一種方案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長度單位認識較少的班級的學生採用第二種方案比較容易產生認知衝突,使學生較好地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教材編寫的邏輯意圖綜合把握教學目標,靈活的設計教學活動。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3

《平均分》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平均分在本單元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習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設計了各種生活情境,先通過觀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從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爲今後學習除法打好基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別是分一分時,學生們都要自己的分法,體現了分法多樣化,但最後還是覺得用乘法口訣最快最方便,這一思維的提升,鍛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我精心設計練習,從基礎題——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題——辨析“平均分”,最後迴歸生活——昇華“平均分”。

40分鐘的課堂轉眼結束了,師生在民主、活潑地氣氛中學習着、成長着。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4

本節課由於課前準備的不充分有很多的不足:

1. 複習的時間過長,複習的順序有誤,應先複習20以內口算減法,在複習不退位減法,複習的內容較多,應複習與本節課有關的內容,比如本節課用不到100以內的加法,教師就沒有必要去複習,本節課加法的複習就是多餘的,浪費時間。

2. 沒有抓住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豎式計算51-36時,1-6不夠減,在十位上退1爲什麼到個位上是10,還有一個是十位上爲什麼是4-3而不是5-3,在這一重點內容上沒有抓住,首先就是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十位上的1就是10個一。在總結的時候也是沒有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3. 第三節課聽完尉主任的'評課後又利用2.3的第四節的手工課又把擺小棒的過程從新的讓學生感受了一下這個過程。在學生用1不夠減的時候就去拿那一捆小棒,說用11減6=5,接下來我又像尉主任教的那樣,追問學生爲什麼是11,學生說:一捆裏有10根,十位上的一就是10個一。學生很輕鬆的就理解了爲什麼是11。

4. 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按照備課時的要求去做,做好課前的準備,上好每一節課。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5

《動物聚會》這一課的一個難點是體驗、比較和區分一個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不同含義。上本課之前,我就進行了充分備課,發現學生如果能自己動腦、自己動手、自己動口將會很大的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有助於他們理解算式所表達的不同含義。

因此一開始,我就給孩子鋪設了非常吸引他們的情境:“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它們住在大森林裏,這一天,爲了慶祝動物界的勝利召開,它們特別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小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瞧!小鳥飛來了,落在枝頭上歡快地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來了,它們還帶來了許多好吃的,同學們,你們願意來參加嗎?但大會的組織者說,這次聚會是聰明者的聚會,只有夠聰明的人才能參加,在這次聚會的場面中有很多數學問題,誰能找出數學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參加。你們想試一試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多孩子爲了成爲聰明者努力的觀察情境圖,想找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孩子們那努力的姿態真可愛。

在後面的活動中我讓學生儘量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說,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小組活動中,由於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出現能力強的學生代替能力弱的學生表達意願的現象,這實際剝奪了接受能力弱的學生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沒有體現學習面前,機會均等的教學原則。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是應該多鼓勵能力弱的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爭取做到全班同學共同掌握新知。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6

通過教學“認識平均分”這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還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沒有認真去鑽研教材,導致課堂上沒有很好地去把握學生,發揮學生的潛能。從表面上看,雖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師生互動情況都較活躍,但是有很多問題在本節課都沒有落到實處。下面我就本節課所出現的一些問題作認真反思。

首先,我給同學們創設“猴子分桃子”的問題情境時,大家在這一環節上都表現得很不錯。先是讓學生說圖意,然後讓學生用圓片代替桃子,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解決問題,最後交流分的結果,感受答案的多樣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樣多這樣的環節,其實在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它能讓學生懂得對隨意分和平均分的區別。

接下來讓學生給小貓分魚時,雖然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地在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但是缺乏了讓學生們交流分魚的過程,所以從這一環節上就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發展的過程。

在練習題上,特別是“分筷子、分鉛筆”,我總是規定學生用統一的方法(畫圈)去完成,沒有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可以放手讓學生藉助學具擺一擺,還可以通過連線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方法都可以。

通過分氣球的活動,學生體會在每個人分到氣球一樣多的情況下,會有一個氣球是剩餘的。但是在最後做完了這道題時,我都沒有問學生剩下的1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很顯然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平均分時還有剩餘的現象。

第33頁最後一個題目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雖然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飛走了一半後,還剩8只。但是學生對“一半”的意識弄懂了嗎?這一環節其實應該讓學生將16只蜜蜂用16根小棒代替,平均分成2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飛走了一半,還剩另外一半,這不就讓學生一目瞭然了嗎?

雖然這一節課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過我課前認真的準備,課上認真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分成2份到多份,從認識“分”到“分到同樣多”,使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爲後面學習除法知識夯實基礎。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學,多鑽研教材,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在平時的工作中,多學習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理論知識來充實自己的教學課堂,做一名勤勤懇懇、教學工作紮實的好教師。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7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在預習作業中安排學生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和用7的乘法口訣求積,並讓學生說出所用的乘法口訣,讓學生明白“口訣”在計算乘除法中的作用,爲學生順利地運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做準備,也便於學生把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教材有意識的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做花環的實際問題爲素材,讓學生從現實的有意義的情境中找到有用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然後結合自學提綱進行小組交流學習。學習菜單:

1、觀察:一共有幾朵花?

2、如果每7朵紮成一個花環,可以扎幾個花環?你能列式解答嗎?

3、如果紮成4個花環,平均每個花環有幾朵花?你能列出怎樣的算式呢?

4、在小組裏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提出的問題,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交流,從實際操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交流中獲得啓發,找到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利用數量關係正確的解決問題。這樣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新知,在活動中去思考、探索、發現、應用。

《補充練習》上有這樣一道題,把42個蘋果平均分給明明和他的6個同學,每人分到多少個?由於題中隱含了一個條件,一共有幾人?學生讀題不仔細,沒有看清條件明明和他的6個同學,就是一共有7人這個數學信息,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列出了:42÷6=7(個)。講評時,通過要求學生仔細讀題,說說把42個蘋果平均分給了幾個人?這7個人是怎麼算出來的?通過引導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育學生讀題時一定要細心體會題意,多讀幾遍,審清題意,才能下手解決問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8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數據收集和整理的第2課時,學生已對怎樣收集和整理數據有一定了解,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並且能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並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於是,我選擇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選取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讓孩子們用投票的方式,選舉自己心目中,數學成績優異,也最熱心協助老師工作,幫助同學提高數學成績的數學課代表。這一活動貫激起學生收集數據的熱情。課堂上我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收集和整理數據活動的全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

本節課的教學突出了以下幾點:

1、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預備課代表上臺,爲自己的票數記錄,再交流彙報統計數據的方法,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爲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出示表格,讓學生獨立嘗試填寫,最後找代表彙報,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據整理的工作之中。

3、注重讓學生體驗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在整理本班學生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的情況時,老師先讓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用的記錄數據的方法,然後採用了記錄數據最常用的方法——舉手查人數,並且放手請一名學生負責統計,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記錄數據的統計。這樣做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同時也體驗了統計過程。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價值。引導學生重點看錶頭,孩子們不單單看懂了表格,對錶格中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5、滲透生活基本常識很自然,根據天氣情況,判斷是冬天還是夏天。

6、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每當孩子們完成一項數據整理時,都會讓學生用自己方法證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結果正確。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9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爲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麼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採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後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後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後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和寫。通過教學,力求讓學生初步知道數位及數位意義,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學會並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趣。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複習數數、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例4,探究幾十幾的讀法和寫法。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教師報數,孩子們擺數),其中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說說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敘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這樣使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教學讀法和寫法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在體驗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逐步學會自己掌握學習規律,並從中歸納知識,注意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擺小棒、撥珠、讀數,由直觀到抽象,增強學生數感。

在例5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先撥珠再寫數,或直接看圖寫數。體會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學中,通過在計數器上的十位撥珠邊撥邊數,1個十,2個十,3個十……10個十,“10個十是100,在數器上還可以怎樣表示?”請他們表示100,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方法,動手、動腦去讀數,寫數,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感知十進制記數方法,加強對計數單位“個、十、百”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展,自主構建知識的良好學習態度和習慣。教師應儘量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通過以“動”促思,以“說”促思,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這裏需要進一步的讓學生去說,撥出數並說一說它的組成。但是這一點我做得還不到位。在這節課上,教學環節之間需要進一步聯繫密切,整節課在師生的互動上還有點欠缺,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1

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

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波、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二、注重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通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在談聽故事之後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紹“我是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爲第一個高潮,講完故事之後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對學生備的.不夠。

比如:在做角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老師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只是說,我發現我做的角象鴨子的嘴,象海鷗在飛┈就就是不說大小。後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2

本課通過創設小動物郊遊的情景,獲取小動物有幾隻的數學信息,促使學生複習乘法的意義導入。通過說一說、填表格的方式探求三輪車的輪子有幾個,感悟每多1輛車就是多一個3,探究三輪車的輪子可以用乘法算式解決,尋求解決幾輛車有幾個輪子的簡便方法是利用口訣,進而學生編制3的乘法口訣。發現口訣的規律,獲取口訣記憶的技巧。

在情景創設部分,利用小動物郊遊的情景,有效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說出數學問題時,可以相關的引入說出數學信息,從如拉入主線部分。

說一說有幾輛車有個輪子呈現三輪車有幾輛,相應呈現出數字,降低學生說的難度。同時熟悉3個3個數,以及幾個3的感悟。懸接下面填寫表格2對應的幾輛三輪車與幾個幾的關係降低難度。

表格2的重點是編制口訣,所以其餘有幾個幾、乘法算式、口訣,適當的降低難度。例如:口訣可以寫出前面的兩個字,算式符號應該寫出來,採用填空降低學生書寫的時間。同時在寫之前,教師先講解,學生更明白。把這部分的時間降低,整節課更緊湊。

學生交流部分,口訣編制後,學生交換口訣,說說錯誤的口訣是什麼,哪裏錯了,加強生生交流。培養生生交流能力,促進傾聽能力的提高。

反饋部分,表格1、表格2的反饋都不足。表格1,學生的表達,教師沒有進行有效處理。反應出學生算理的不清晰,進而說不好。

探索3乘法口訣規律時,應呈現出3的口訣,通過學生的觀察、發現,找出規律。同時利用習題,加強對規律的`運用。3的乘法口訣規律的探索應在學生大量朗讀之前進行。口訣的記憶是在讀、發現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有技巧的操作活動。口訣的記憶是種豐富的活動經驗,不可捨棄,致使學生死記硬背。能夠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問題解決部分教師注意學生思維表達的完整性,只有明晰算理。學習纔是有效的活動。

今後加強以問題爲主導的學習方式,通過一個個問題促使學習走向深入,促使知識不斷內化。知識內化的過程是學習的重要過程。學習如何更好的追問幫助學生理清數學的本質特徵,在語言表達上有長遠的進步。

整節課中,缺乏整體調動學生情緒的主線。活動較少,教師評價不足,情緒感染力不強,不夠新穎有趣。

改進措施:注重整體把握學生、教法、教材。多學習教師評價語言!

教學應該是拉着蝸牛走路,是需要慢動作的,讓每個環節都處理的精緻,緊密,每個環節都緊扣。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3

1. 本課應該更放手讓學生直接面對“遊樂場”的具體情境,用“你問我答”兩人合作的形式,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就個體的學習而言,理解圖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脈相承的.完整過程,還是不要把它們分成三個教學階段爲好。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牽着扶着學生走。教師教學環節的鋪墊多,可能學起來覺得順利,但把學習任務變得沒有挑戰性,學習也就失去了促進學生髮展的價值。教師不要過細地鋪墊,但不能沒有示範在上述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提出與乘法或除法有關的數學問題,並要描述完整,同時也對“你問我答”活動如何操作做了具體的示範。

2.練習第1題,用學生搶答的方式是否合適?有一部分思維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學生,會不會沒練到什麼,走過場?基本練習應確保人人都練到位,練習量也要足。練習第4題是結合“投鏢”遊戲提出的數學問題,本意不是做遊戲,而是解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需要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從計算的結果去找對應的算式,才能解決問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4

時間過得真快,半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這學期一開學就對學生嚴格要求,不論是做作業還是練習,都要求學生工工整整的寫,所以除極個別同學書寫不工整外,90%以上的同學都工整。而且每單元都考兩次試,所以,學生對每個單元知識掌握的都很牢固,並且在期會考試之前,對以前知識進行了綜合複習,並考了好幾次試,使學生對期中以前知識掌握的較好。期中數學成績二年一班平均分90.55分,優秀率87%,及格率100%。二年二班平均分84.79,優秀率68%,及格率94%,只有兩名同學不及格。

反思這次期會考試,學生的審題能力還有待加強和提高,二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理解能力尚有待提高。考試已不再讀題,但還有一部分學生需要適當點播。今後教學中要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做題速度較快,但檢查不夠仔細,二年一班個別同學膠捲早,史有些同學沒檢查就交卷了,導致一班沒有滿分的。

今後採取的措施:

1、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要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細心做題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全面細緻地分析題意。

2、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平時加強計算訓練。

3、練習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

4、加強個別輔導,對學困生不放棄。

5、多數同學容易出錯的題,應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真的掌握。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更加努力,希望在下半學期,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能史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好。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5

本節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一起探究、提煉加深的學習模式,讓同學互相交流,互相溝通。通過給同學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給同學自身動腦考慮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同學獲得表示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信息在羣體間的多向交流。使同學在探究中發現數學方法,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數一數》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是學習千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進一步感受位值概念,發展數感。

教學本課時,考慮到孩子在生活中對千以內數接觸較少,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計數器和方塊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大數的關係及意義。如在引入“千”之前,我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9個珠子,再添1個珠,是10;接着撥99再添1個珠子,是100;最後撥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個珠子,是一千,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撥數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位值概念的'體會。爲了讓學生對“千”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岀示1個大正方體,讓學生猜猜這是由幾個這麼小的小正方體組成的,答案五花八門。接着讓學生藉助學具中卡片數一數:先一個個地數,1條是十,再一條條地數,10條是一百,再一片片地數,10片是一千……,再次讓學生體會計數單位和進位的過程,同時初步感知這個大正方體就是由一千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接着再出示一張紙,用手比劃下500張有多厚,再出示500張紙,調整下之前比劃的厚度,有了500張紙做鋪墊,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1000就有2個500,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進一步建立千的表象……

本節課比較遺憾的是在探索數數的方法時,由於趕時間,沒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表達自己想法,而是讓會的同學一帶而過,我想在今後教學中,即使學生表述不清或不會,我們也應該學會等待,讓會的同學幫忙補充,又或者通過解讀會的同學的想法也是一種學習,一次兩次說不清,慢慢就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