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31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

《過河》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混合運算這一單元的第三模塊i,教材創設了“學生過河”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導入新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充分體現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這一教育理念,本節課也體現了‘尋找疑問—發現疑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驗證—彙報結果’這一教學流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的活動中,所以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有如下特點:

1、充分利用“過河”這個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圖的意思,並從中發現數學疑問,再提出問題,接着讓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時候孩子們通常會想到的是分步算式,接着又小組合作交流,“能寫成綜合算式嗎?”這時就有部分孩子出現這樣的算式:29+25÷9,接着老師就引導孩子們通過計算出這道題的答案,再結合具體的情境自主發現問題所在,讓孩子們知道這個時候這樣寫出來就是不正確的,同時給孩子們介紹新的工具“小括號”,並讓孩子知道:有小括號的時候,就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這個時候再讓孩子們列算式,就會列出正確的:(29+25)÷9,而且也知道了運算的順序了。接下來在‘做一做’的練習中讓學生們先說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有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又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本節課在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的疑和提出疑問後的思,同時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線,在各環節老師穿針引線(提醒爲導疑—導思),關鍵處忘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

3、新課部分,在‘問題情境’的牽動下,當孩子們找出問題解決的辦法後,又鼓勵學生大膽的彙報自己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得以加強。在學生求探索、同思共想、動手操作、互說互議的過程中,更多地獲得了展示的機會,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願與他人合作的好習慣與諸多探索的精神也逐步養成。

4、本節課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及電子白板,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直觀、形象、動態,以及交互式等展現知識的過程,有效的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如本節課我運用到了電子白板的“拖拽、組合、隨意書寫、無限制克隆、遮擋、雙頁預覽、魔術筆的放大和聚光等功能”刺激了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並有效的節約了教學時間,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了很好的教學目的。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2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堂課之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以爲主要是把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當作數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幾個幾"。

首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列出連加算式,對幾個相同數連加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圓片,將剛剛形成的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在親自操作中體驗"幾個幾";然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花片,分別列式求數量,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教學中,學生通過看圖數數—操作體驗—比較感知,在鮮活的具體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幾個幾"的表象。

2)在現實問題中引入乘法。

通過解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這個實際問題,在數數,連加等方法後,自然引出乘法,讓學生了解乘法產生的背景。至於乘法各部分名稱,讀寫方法等,讓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和交流來解決。數學概念的教學容易陷入枯燥灌輸的泥潭,因此要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形成"學習共同體",培養合作與共享的意識。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3

《平均分》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平均分在本單元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習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設計了各種生活情境,先通過觀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從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爲今後學習除法打好基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別是分一分時,學生們都要自己的分法,體現了分法多樣化,但最後還是覺得用乘法口訣最快最方便,這一思維的提升,鍛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我精心設計練習,從基礎題——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題——辨析“平均分”,最後迴歸生活——昇華“平均分”。

40分鐘的課堂轉眼結束了,師生在民主、活潑地氣氛中學習着、成長着。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4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目標已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程設計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知識轉化爲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創設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爲;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並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本學期的課堂教學工作,重點圍繞自主探究這一課題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在情境教學中要會“思”

二年級學生聽話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對弱一些,有時教師對同樣一句話重複多次,也只能達到的效果有限。這樣,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煩心。怎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嘗試在教學較難的內容時,要積極設置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分析性學習,例如:小熊從家去學校,已經走了35米,離學校55米,小熊家離學校共有多米?在講這道題時,出示小熊上學去的動畫路線圖課件,着重啓發學生思考小熊從家開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離學校還有55米是哪個部分?生動的畫面不僅吸引了學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學這一鮮活的情景中的數學道理,即:已經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學數學廣角中:一個文具盒12元,可以怎樣付錢?這個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學生對怎樣給錢卻感到有些難度,我在教學中,出示準備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錢,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帶着濃厚的興趣,帶着一份深深的思考進行正確的排列給合,輕鬆的解決問題。

二、在情境教學中要會“靜”

設置有序的情景、場合進行教學,會非常有力的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變抽象的知識爲淺而易顯,容易消化的知識。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讓學生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每人從一個面來觀察物體,然後進行調換(前後調換、左右調換),讓學生體會到左側面、右側面是不一樣的。我讓學生在很安靜的情況下在室內進行觀察,在互動中靜觀,在靜觀中互動,既保證了講課秩序,又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前看、後看、左看、右看,後看,側看的相對性,及方位存於空間的真正含義。從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東西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三、在情境教學中要會“動”

在軸對稱圖形中,我讓學生先自己試着剪剪軸對稱圖形,然後把學生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展示讓同學對圖形進行分類,在學生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已經滲透了軸對稱圖形主要特徵的認識。然後讓學生思考爲什麼這些圖形是對稱而另外一些不是,從而引出對稱圖形的判斷方法(對摺後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過找作品中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如果把一個圖形對摺,只要摺痕兩邊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麼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接着讓剪出對稱圖形的學生來說說他(她)剪圖形的過程。然後讓同學看書本68頁剪一剪,加深同學的印象。最後全班再一起來剪對稱圖形。通過對先對摺再剪的圖形的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了這些圖形的共同之處——摺痕,自然引申出對稱軸這個概念。再讓學生動手自己畫一畫對稱軸(自己剪得對稱圖形)。我利用學生熟悉的剪紙經驗,讓學生“剪一剪、分一分、說一說、折一折再剪一剪、畫一畫”,初步體驗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學生學得輕鬆、有趣、紮實。

四、在情境教學中要會“記”

數學教學中概念性知識是教師最難講解,學生最難接受的問題,尤其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那就更難了。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算式名稱時,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些卡片,上面寫有一些加法、減法或乘法算式,然後同桌面對面叫準對方所準備的算式卡片中的數字名稱,這樣要求每人交友5次進行對話學習,在具體的遊戲場景中多次重複加數、和、被減數、差、因數、積,學生便會正確加以區分性記憶,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釐米的認識及之間的關係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1米長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觀察1小格的長度有什麼特點?然後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釐米,再用尺子畫出一釐米的線段,真切的感受1釐米的實際長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數一大格有幾小格,1米尺子共有幾大格,共有幾小格,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張開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長讓學生反覆的數一數、做一做,加深印象,歸納得出1米等於100釐米。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加深知識的記憶,又在記憶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形成,收到了相輔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設置一點情境,學生就會增添一份樂趣,達到因材施教,培養素質型人才的目標。

還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我遵循“順學而導,當堂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建構數學模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加法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再在實際問題中體會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感受乘法算式相對於加法算式的優點,在練習中明確求“幾個幾”相加的時候用乘法比較簡便。在乘法口訣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口訣不熟,而導致計算速度慢,還經常出錯,那麼乘法口訣該如何記憶纔好呢?我想口訣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記硬背並不能使孩子爛熟於心。我想理解口訣的意義是關鍵,在遊戲中熟練是載體。純粹的背會很枯燥,孩子往往會由於興趣的降低而思維混亂、錯誤百出,課堂上的“對口令”、“接龍”等遊戲反而能幫助學生提高興趣。當然最終乘法口訣應該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乘法口訣的運用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練的掌握,課堂是有侷限性的,我們需要家長的協作幫助孩子記憶好乘法口訣。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問題,特別是學困生轉化問題,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注重方法,在課後多花時間進行溝通和輔導。以上是我在本學期數學教學所做的幾點初步嘗試,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學中已經初步落到了實處。

其次,在以後的教學中,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創新意識培養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還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備教材、備學生。通過自己的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中還存在着下列問題。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面還欠缺,應多加強這方面的培養,特別是要加強學生靈活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業務知識,不斷充實教學水平,這樣才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5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由於需要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首先設計教案如下:

以“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與“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角。”爲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重點是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將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設計爲教學難點。同時準備好白板課件,教具、學具等。將教學過程設計如下:首先開門見山,揭示課題,用白板出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同時板書課題。接着情景導入,實踐探究。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認識角。通過出示實物圖,提問觀察這幾幅圖,你能找到角嗎?由學生觀察圖,並且交流信息。接着教師用線標出角。隱去實物,再讓學生仔細觀察,請學生說一說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徵,並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教學時發現這一環節對白板的.操作運用不足。用自己的身體擺出角。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是活動角。請學生用學具製作出一個角。教師展示將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和小的兩個角。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在這一個環節中對學具的運用不足。設計的第三個環節是畫角。教師示範畫角,並說明: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頂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了一個角。學生練習畫角。課後覺得可以讓學生先畫。

接下來是鞏固練習,拓展延伸部分。銜接回顧環節。通過兒童歌謠回憶所學知識。最後找一找,和同桌說一說你周圍哪些地方有角?由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到最後一步時明顯時間還有很多,還需改進。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彙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有所欠缺:在教學時,教師講解稍多,學生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導致我在課堂上學生在動手操作,而我在旁邊不停地講。今後,我儘量做到放手去鍛鍊學生,相信學生,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6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着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以往的教材中,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關係,位置不能顛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我認爲降低了一定的難度。我在備課時,注意在體會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數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數學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積極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這一過程,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經驗,去自主開展活動。

首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觀察遊樂園遊戲項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體會“幾個幾”。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通過例一的主題圖爲情境先解決問題,再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的反饋和學生解決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讀法,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從中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在教學完後,再整理思路覺得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學時必須突破難點。而難點就是在幾個幾相加上。在課的開始主題圖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讓學生體會,並沒有明確地說出“幾個幾”,這爲學生在後面說乘法的含義時設下了阻礙。應該在這個環節中很明確地解讀“幾個幾”,那麼學生在操作小棒時和說出乘法含義時就會困難小得多。

2、在擺小棒的操作活動中,沒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個加數都相同的等式寫在黑板上。”這句話中的分類思想,只是把擺小棒作爲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含義的一個促進活動。應該有遞進地設計擺小棒活動,通過學生擺小棒的情況分類得到有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論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簡便,學生並沒有實際體驗。因此,對於乘法簡便性的體驗,應該設計一個情境性的練習讓學生自己通過體驗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7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裏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繫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裏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爲是3個2相加,一方認爲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說“有理走遍天下”,要說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爲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說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8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重視估算教學

在上“加法估算”這節課前,我查閱了不少資料,估算對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也着十分廣泛的應用。二年級學生雖有近似意識,能把一個兩位數,三位數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數,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對10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簡單的估算,但還未形成估算意識,養成估算習慣,不理解估算的多種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膽的挖掘、開發教材資源,設計了一節典型的“加法估算課”,整個設計流程科學,結構安排合理,學習思維靈活,積極性高,興趣濃。

(二)結合具體情境,培養估算意識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始終把握住“估算來自於生活”這一認知目標,設計了“笑笑和媽媽一起到超市購物”,“小鬼當家”等情景,將估算教學置於解決問題的大背景下,讓學生分析問題,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自覺地把計算和實際問題情境聯繫起來,理解爲什麼要計算,什麼時候要用到估算,從而感受估算的意義,培養估算意識。

(三)鼓勵估算方法多樣化,重視交流、解釋估算過程

由於學生對於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在課堂上,我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瞭解他人的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質量,形成自我監控的'學習品質

把估算和精算有機結合,促進精算的正確率。讓學生在精算前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預測,計算後要求學生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驗證。這樣學生在運用估算時體會到估算的數學價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長時間堅持在計算前估算,學生肯定會償到估算的“甜頭”,就會將估算內化爲一種自覺的意識。

(五)估算是一節很難上的內容,靈活度強,學生思維開闊,從本節課的學生表現也可以看出,學生的表現不是太好把握,教師點撥、總結不到位。

1、例題的數字給得較多,較難,讓學生算起來不太容易,不利於學生體會估算的意義和方法。

2、在設計的“二次反思,提升認識”,你對剛纔自己的估算結果做一點評價和思考嗎?你比較欣賞哪種估算方法?我點撥和總結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場。沒能讓學生在對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發現各種方法的優勢和不足,在體驗中把方法優化。

3、四捨五入到哪一位等細節性的問題?講的不夠明晰,清楚。

總之,通過這節估算課教學,給自己、給學生,都很多的收穫、很大的啓發,是個大膽的嘗試,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重視估算教學,以提高學生估算能力,培養數學涵養。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9

本學期,時間較短,按照教學計劃,開學第一天,我就給孩子們上了一節新課《有餘數的除法》。

由於是第一次學習新課,孩子們還沒有從寒假的狀態中轉換過來,所以,反應有點慢,具體問題如下:

1,舊知的遺忘;很多孩子忘記了上學期學習的除法相關知識,乘法口訣、平均分等都有遺忘;

2,餘數的不適應;第一次接觸有餘數的除法,是平均分有剩餘的`一種情況,很多孩子不理解,尤其是遇到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時,更是不知所措;

3,“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結論的不理解;這一結論,他們不會應用,不會拿來檢驗;

4,有餘數除法算式中單位的錯寫;很多孩子寫算式單位都會出錯,究其原因就是不理解算式的含義;

5,有餘數除法運算的出錯,很多孩子不知道怎麼算有餘數的除法,商是多少?餘數是多少?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0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國小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爲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爲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1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係,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讓學生任意分6個桃子,從不一樣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樣多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除法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課後,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兩點:

1、請相信學生能行!

過去,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記不住。課上教師說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並不多。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流。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孩子們只有在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

2、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改實驗中,尊重學生的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節課,如果按照先教後學的教法,學生學習的勁頭就會打消一半。而還學生的主動權以學生,讓他充分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學生那顆創新的幼苗沒有受到傷害,並且相信能長成參天大樹!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本節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範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爲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解釋部太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2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認識角、找角、折角、比角、畫角。針對這幾個環節,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學導入的環節,我從學生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出發,用一朵雲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麼圖形並說出理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你認爲角是什麼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從而引出課題:角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其次,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的環節時,我讓一學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學生指出三個點。我趁機在黑板上點一點問“這是角嗎?”“怎樣才能是角?”。讓學生進行猜想教師再進行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來。設計這環節時,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沒有從物體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過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來。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對角並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對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樣準確的描述。在點出一點後,問學生這是角嗎?學生很肯定的回答,這不是角,只是一個點。

當教師問學生怎樣才能是一個角的時候,學生紛紛指出還有兩條直直的.線。當教學到這裏時,教師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那怎樣纔是。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裏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當我完整出示一個角後,我清晰的聽到了幾個呼氣的聲音,忙着答道這是角。顯然學生對完整出示的角顯得很興奮。在指角的時候,我不單單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更注重請學生指出,兩邊之間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長就是角的大小。以便於高段的數學接軌。

最後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徵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後,讓學生談談你是怎麼折的,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標出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角在哪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爲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的引導,讓學生說說哪裏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由於在引導的時候,沒有讓學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學時,不管老師怎麼引導,還是有部分學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度無關,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教師可以把這一環放在一邊,可導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麼有關?從而進行教學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後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爲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爲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在教學完本課時後,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纔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我先複習5的乘法口訣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在複習舊知時,有意識的詢問學生如果不記得其中一句口訣應該如何解決,學生能道出聯繫上句或者下句口訣的答案來推算。接着我引導學生觀察《做家務》主題圖,由於擺碗筷是學生經常接觸的,所以講起來學生並不感到陌生,還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究竟擺碗筷和學習數學有什麼聯繫呢?我和學生共同探究了1、2、3分別乘2的乘法算式及口訣,剩下的口訣我請每位學生把所需的筷子數填在表格裏,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小棒擺一擺,讓他們邊擺邊填表,1雙2根,2雙4根……再利用表格列出乘法算式,並根據算式編出乘法口訣,在記憶口訣方面,我先讓學生找出2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記憶,再請學生以集體背、對口令等方式記憶口訣。突出了從數數——填表——列式——編口訣——記憶口訣的學習過程。

這節課,我認爲成功的方面有:

1、以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入,與生活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創設小明擺筷子的情境,解決9雙筷子有多少根,讓學生經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過程。

2、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想、動口與同學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

3、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記憶2的乘法口訣的方法,保證了探究活動的高效性。

不足的方面有:

1、課堂時間的掌控上,由於前期複習練習時間過長,導致後期編制2的乘法口訣時間不夠,並且還未完成表格。

2、能力提升方面。第一,在編制“二五一十”時,我想讓學生髮現這句口訣中同時涉及到“2”與“5”,在今後的口訣中都可以掌握此方法;第二、我還有一個設想,“如果有10位客人需要多少根筷子呢?”、“14根筷子能給幾位客人呢?”此類問題也由於時間不夠未能提出。

3、練習量不夠。在最後的環節上我以背誦口訣Pk賽來調動學生的情緒,如果能留1/2或1/3的時間讓學生練習,可能效果會更好。

學生方面:

1、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小組合作意識不強。

2、在讓學生動手擺小棒,再編制口訣時,我發現還是有個別學生理解能力差,沒弄清一雙和一根,會給“每位客人”一根筷子。

如果我再上這節課,第一恰當掌控課堂時間,本班學生大部分對2的口訣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完全可以用激昂的情緒去感染他們、也可以一輪一輪的Pk戰去調動他們的情緒。但我想講的細、精、透,導致語速慢了,時間不夠用;第二,我會在記憶口訣方面多下點功夫,讓學生探索記憶口訣的方法,並根據口訣的規律記憶,請記得快的同學談談記憶方法,並請學生口頭編應用題,如:一支圓珠筆要2元,買6支要幾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4

二年級學生由於積累的生活經驗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認識《克與千克》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從以下組織教學活動:

1、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新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質量單位,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這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學生並不會認真地進行觀察、比較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種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活,變成我們的教學資源。比如,讓學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質量,還讓學生實地去菜市場買500g菜,去水果市場買500g水果等,並逐步會計算價錢。這樣將數學學習融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時,實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實踐中”的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能夠較爲靈活地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2、通過有效的體驗活動,建立1克與1千克質量觀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這個對於學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讓學生準備的1千克的鹽(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針、2分硬幣等均可)。由於準備的實物比較多樣,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直觀感受,積累了比較充分的生活經驗。由於學生將親手感受過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質量留給他們的直觀印象作爲一個標準,因此,學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麼質量單位的問題上判斷比較準確。

3、教師應在在《克與千克》的學習中讓感受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在教學填寫單位名稱的練習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麼單位比較合適?”的'問題時,教師注意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說明爲什麼一定要強調“合適”。因爲1包瓜子的質量其實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單位來表示的,但是因爲1包瓜子的質量比較輕,所以用克作爲單位來表示是更加合適的。

整體來說,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但是有部分學生在計算購買已知500g物品的單價數學問題仍然是有困難的。

二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5

《角的分類》是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角的知識,有了度量角的簡單基礎。直角、銳角、鈍角是學生經常見到的角,關於它們的定義應通過學生在分類後進行比較、想象、推理後正確的敘述出來。在學生對角已經認識的基礎上,呈現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周角等圖形。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三個特殊角同時出現,形成一個問題的模塊,爲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和空間。

1、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素材,教師儘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活動角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銳角,說說什麼樣的角叫銳角。再轉出一個直角,同樣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結論。教學鈍角的時候,同樣也要經歷這個過程。教學周角時,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具轉動的邊,木條繞着它的一端轉了一圈,由此得出一週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的教學環節,由於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爲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爲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不足之處,在教學周角時,沒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周角的形成過程,及這個360度怎麼得出的,沒有和學生好好探討。如果能用多媒體慢慢演示,讓學生觀察的是它轉過的範圍。可以這樣:先轉到直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繼續轉到平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週角是2個平角,4個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