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3.04W)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獅子和鹿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

反思: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透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

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透過了解課文的主要資料,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透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忙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然後,進行換詞、造句、演一演等形式對字詞進行理解。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資料,對課文的主要資料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透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資料、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資料的把握上,還透過主要資料填空、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爲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透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

今天聽了陳喻老師《獅子和鹿》的第二次教學後,心裏有了很多的想法。課文是一篇故事,它本身就充滿趣味性,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出現的,照道理應該很容易將清楚,是否我們成年人太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總怕她們不懂,總要什麼事都幫她們想好,包辦好,爲什麼不能放手呢?

《獅子和鹿》這篇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鹿平時總覺得自己的角美麗,而總抱怨自己的四條腿長得難看,可當兇猛的獅子想捉它的時候是它那四條腿救了它一命,反而它自認爲美麗的雙角因被樹枝掛住而差點送命。故事其實想告訴我們:所有東西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下都有它本身存在的價值。

教這篇課文的時候陳老師花了20分鐘用不同的形式去讓學生認識生字詞,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可以嘗試把句子滲進在課文當中進行教學,或者先簡單的初步瞭解,在分析課文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再隨機學習,不要把故事和生字詞生生的分開來學,這樣會大大的減弱了故事的趣味性。我們都知道,一節課裏面,三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只有10分鐘,其餘時間就要靠老師不斷的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生字詞的學習可以靈活一點,先把學生吸引到故事中來,然後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時候理解生字詞可能會恰當一點。

學完生字詞後教師視頻播放朗讀課文,因爲是動畫片形式出現,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看完後陳老師問:“同學們,看完了視頻後你知道剛纔說了一件什麼事嗎?”其實這裏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方法,給課文設置懸念,因爲學生看到獅子狂追小鹿,小鹿美麗的角卻被樹枝纏住,眼看就要被獅子追上的時候,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很緊張,生怕鹿被獅子追到,如果這個時候老師停一停,問問她們接下來會有怎麼樣的結果呢?問了後讓學生自己來讀,我想這個時候學生已經走進了文本,朗讀起來肯定很有感情,等學生讀完後可以提問學生:“你可以告訴老師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我想這個時候的學生肯定能暢所欲言。過後讓學生再把課文讀一遍,順便找找鹿認爲自己美麗的地方的詞語。找到後再轉入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深入學習,讓學生自己說說鹿認爲自己最美的雙角在危機關頭髮生了什麼事?而它經常抱怨的雙腿又怎樣了?我想,通過學生自己對比不難發現箇中的道理,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髮現問題之餘去總結問題,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到這裏後我們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方面去說自己的觀點,讓思想教育在學生心中進行內化。我想這樣我們當老師的就可以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不用牽着她們的鼻子跟着我們走,而我們也可以放開她們自己的思維,讓她們有更多思想的空間。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直接教學生走捷徑,因爲它根本就沒有捷徑可走。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只能給學生一條打開知識的鑰匙,讓學生自己去開啓,最終修成正果。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2

《獅子和鹿》這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平時,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安排了一個課時來完成,而且把文章的教學重點定在讓生理解體會鹿對自己的角和腿前後不同的態度,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瞭解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我設置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情景導入,激趣揭題。

首先創設情景,把課文主角小鹿姐姐請到我們的課堂,然後讓學生誇誇小鹿姐姐,從而揭示課文題目,順利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概括課文大意。

在學生根據讀書要求初讀了課文後,我安排了一個過關挑戰“詞語王國”的環節,讓學生在學習完詞語後對課文大意進行概括。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可能還不是特別強,於是我採用選詞填空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對剛學的詞語進行選擇填空,完成對課文大意的概括。

三、細讀課文,體會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態度改變的原因。

這是教學重點,我分爲兩大部分進行學習,首先是二至四自然段,讓學生體會鹿對自己的角和腿之前的態度,通過讀句子、欣賞圖片等方式體會鹿對角的欣賞和對腿的抱怨;然後是五至七自然段的學習,這裏我又創設了第二個情景,當鹿被獅子追捕,生死攸關的'時刻,鹿是靠什麼脫險的?讓生在情景中邊讀課文邊體會鹿那難看的腿的作用,學生從而達到和鹿一樣的感受:兩隻美麗的角差點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鹿的腿雖然難看、但卻有力、靈活、快速,深刻體會鹿對自己的角和腿態度的變化。

四、點明寓意,理解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我再次把課文主角小鹿姐姐請回課堂,“小鹿姐姐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在同學們充分交流後,再讓他們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課文中引發的道理。

五、作業的佈置,讓學生閱讀《伊索寓言》裏的其它故事,豐富閱讀知識。

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詞語的教學環節雖然設計得比較有趣,但花費的時間稍微過多了點,顯得有點前鬆後緊。詞語共八個,用了差不多10分鐘進行教學,實在有點浪費,而且讓學生讀的方式不夠多,多是齊讀、分男女讀,這裏可再多幾種方式讀。

第二,整節課時間安排上還需再改進,有點顯得前鬆後緊,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能夠感悟到道理的學生寥寥無幾。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第四個點明寓意環節,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三,忽略了板書設計,整節課下來,只寫了個課文題目,顯得非常單調,這是非常需要完善的一個環節。

最後,略讀課文,老師還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讀出感受,悟出道理,切勿老師牽着鼻子走,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3

這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奮力脫險的故事。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的細長的腿。當遇險時,鹿的四條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差點讓它丟了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了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更要講實用和它的存在價值。通過朗讀,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是課文學習的重點。使學生體會故事中所講述的道理是教學難點。

這節課因是自讀課文,所以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已讀,要求讀準讀通,讀出問題,讀出自已的感受。這則寓言的開頭和結尾分別寫出了鹿對自己的.“角和腿”不同的看法,這是個不錯的朗讀訓練點,可通過前後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鹿的思想在悄然發生轉變。在課文的開課我們就以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兩隻美麗的鹿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出。”激發學生通過自讀、互讀的形式去把課文讀準、讀通,同時明白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然後再讀“兩隻美麗的鹿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出。”請學生從中找出兩對反義詞。(美麗—難看、送命—逃生)從而引出小鹿對自己的角的讚美和對自己腿的抱怨,讓學生帶着表情有感情朗讀小鹿對自己的讚美和抱怨。學生對於這種形式的讀投入了很大的熱情,面前的課桌彷彿就是那池清水,他們對着“鏡子似的湖面”發自內心地讚歎道:“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這一朗讀訓練,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爲下文體會鹿的思想轉變,奠定了基礎。

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後,讓學生思考、分析:難看的腿有什麼優點?美麗的角又有什麼缺點?自然的過渡到讓學生自由讀第六自然段。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已的啓示,理解課文中蘊涵的道理:通過這件事中,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學生各自發表了意見,有的學生說自已明白了,好看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東西並不是沒有用的。有的學生說明白了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了它的長處。更有一個同學倪傑說自已明白了,一個人長得雖然不美,要是能爲大家做好事,那就很好了。看來我們從課文裏確實是能教學生學會很多東西,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慢慢學會做人。

這一節課雖然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突破了重難點,特別是朗讀感悟的訓練十分的到位。但是在課堂學習片段的時間把握上協調度還是不夠的,因此造成了我們的拓展訓練沒能在課堂上開展,沒能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從這個故事蘊涵的道理拓展開來,使整個課堂上高潮迭起,從而顯得整個課堂結構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了,這是今後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因此,沒堂課的教學設計都應該考慮並設計好每個環節的時效,最好能夠給予充分的、轉圜的空餘時間。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4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通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助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然後,進行演一演等形式對字詞進行理解。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

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爲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於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哦,我編寫了一個後續的環節:鹿鋸掉自己的角行不行?利用鹿這個決定,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把感受寫下來,在教師的點撥下,進一步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值得反思的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在教師的語言上也有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比如,“老師給大家佈置一項任務”等,沒有把學生擺在一個課堂主體的地位,而是把一些主觀的意念強加在了孩子的課堂上。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5

《獅子和鹿》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腳和腿的前後不同的態度。難點是讀懂課文,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爲了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寓意,我先有意識地讓學生找出鹿對它的角和腿前後不同的態度。

教學這篇課文,我主要安排了兩次“閱讀”。第一次閱讀,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和藉助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語。讓學生能夠讀準生字,理解新詞。然後我通過課件,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反饋交流,對學生在自學中有困難的地方幫助解決和指導。第二次閱讀,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後,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揭示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當學生讀到美麗的`角差點讓鹿送了命,而難看的腿卻讓它獅口逃生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此時此刻,獅子會對它的角和腿說什麼呢?學生踊躍發言。他們的發言告訴我孩子們已經能比較鹿的角和腿的優點和缺點,對事物有了一定的瞭解。我覺得時機成熟,於是,讓他們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課文中引發的道理。通過讀說到感悟,深化道理,讓學生明白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爲順應這樣的變化,啓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總體感覺還不錯,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夠突出,基本上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呈現1個完整的課堂;其次,授課思路比較清晰,條理分明,整節課能夠比較流暢地完成,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也比較自然。特別在安排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我通過課件出示了一個填空題,這樣既降低了難度,讓學生能完整而準確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又節省了時間。當然,本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檢查生字詞語的自學情況時,我安排的三個“門”——“智慧門”、“快樂門”、“趣味門”,都是讓學生讀詞語,沒有對應的變化和梯度,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興趣和熱情。另外,在指導感情朗讀方面,我覺得還不夠到位,不能夠很好地通過朗讀體會態度的變化。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仔細琢磨和推敲。

語文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折射出新的知識經驗,因此,語文要教學生是把學到的方法遷移到實際生活中“縱橫”交錯,相互通融,形成互通的一種能力。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6

《獅子和鹿》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奮力脫險的故事。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獅口逃生;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送命。這篇課文的內容較爲淺顯,學生對寓言故事具有較爲濃厚的興趣,能夠有效地參與到課文的學習中。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幾點較爲成功:

1.以行爲引導學生課堂專注度

在上課伊始,我就以“雙手交叉,置於胸前”的姿勢引導學生坐端正,讓學生能儘快地進入上課這一狀態。從課堂錄像和聽課老師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課前準備狀態還是很有效的`,有90%以上的學生能夠專注於課堂。同時,在開小火車讀詞語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手勢表示他人朗讀的對錯,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地判斷他人回答的正誤,並用手勢快速地表示出來。在他人回答錯誤的時候,學生也能夠及時地對他人的錯誤進行糾正。在這一環節中,手勢的運用還是較爲到位和有效的。

2.以複述提高學生課堂專注度

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較爲困難的。因此,我運用了填空的方式降低歸納的難度。同時,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採取了中等生回答,優等生補充,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複述的方式,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在指名回答之後,我讓學生同桌互說課文主要內容,有效地彌補了指名回答時學生參與面不廣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講述或複述中,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3.圖文結合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

在朗讀訓練時,我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模式,將鹿得意欣賞自己美麗的角的句子和體現鹿洋洋得意的樣子的圖片結合起來出示。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專注於有趣的圖文上,他們在朗讀時也更能投入感情。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也發現了不少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手勢判斷的時候,有的學生的判斷是錯誤的,而在課堂上由於時間關係,我並沒有指出他們的錯誤,僅僅讓全班學生跟着正確的讀音朗讀了一遍,這樣做其實對於錯誤的學生而言記憶並不深刻,之後的詞語聽寫中有些學生對個別詞語掌握不足,也有這個因素在其中。又如,在板書顯示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圖文結合,這樣學生對鹿角的美麗和鹿腿的難看會有更爲直接的感官,這樣教學效果可能更好。

在此次教學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課堂是一種精雕細琢的藝術,需要多方位的思考,才能讓課堂更爲熠熠生輝。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7

《獅子和鹿》的教學實踐結束了,回想上課的情形,和學生在一起的感覺真好!一個月沒上班了,竟然還能找到上課的感覺!但“刪繁就簡,讓課堂多點童趣”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

魏老師說我的課是一堂返璞歸真的課,緊扣教材的要求,守住了“底線”。尤其是抓重點詞概括段意,藉助重點詞適當修改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學習方法落實得非常到位,至少有80%的學生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穫。同學們也覺得這樣的設計與平日裏聽過的完全不一樣,原來課還能這樣上!(其實,我心裏充滿了自豪——爲趙老師如此智慧!)

總的來說,教學設計偏理性,工具性很強,還缺少了一些童趣,需要做一些減法,再做一些加法。

一、減法

“看圖猜故事”和“讀連接語”環節花時近十分鐘——減!“看圖猜故事”,其實是課前談話的內容,今天因爲孩子們剛上完數學課,我讓他們上廁所去了,所以上課鈴聲響了,才全班坐定,於是,這個內容放到了課堂上。“讀連接語”,本意是想着學生才接觸四五篇略讀課文,有必要讓他們知道略讀課文其實是可以根據“連接語”來自學的,也屬於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其中一個方面。但因爲我看學生面對連接語都束手無策、無從下手的樣子,所以多等待了一會兒,於是,這個環節顯得不夠乾脆,拖沓了,因此,耗時太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時間。

板書時候,特地回頭請孩子們一起寫“鹿”字,“勻稱”、“撅”、“掙脫”三個詞的正音,以及“撅嘴”做做動作,不是略讀課文教學的目的.所在,更何況“撅嘴”的動作對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的達成沒有關係,所以——減!“鹿”字是我從小就搞錯筆順的字,我主觀地認爲:不能讓我的學生犯和我同樣的錯誤,於是特地提醒學生跟着我一起書空。其實沒多大必要!我問過的身邊的同事,他們寫這個字的筆順基本上都對的,說明這樣的錯誤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是我小時候要麼沒學好,要麼接受了誤導,但那也是個別的。課堂上這一“回眸”,一“組織”,雖然耗時不多,但也是“耗時”,而且體現了教者心中對略讀課文教學的認識其實是模糊的。“勻稱”、“撅”、“掙脫”是我預設的,學生讀課文時候容易讀錯的,但今天的課堂上學生只是讀錯了“掙脫”一詞,我只對這個詞做正音即可。其實我完全可以不理會“勻稱”和“撅”這兩個詞,因爲站起來讀課文的學生把這兩個詞讀得很正確,字詞教學不是略讀課文教學的內容,“認不清略讀課文教什麼”,所以纔會出現這種“旁逸斜出”的現象。這樣一減,我的課堂上不會出現一會兒顧黑板這頭寫詞語,一會兒顧與臺下學生交流這種兩頭忙活的狀況了。課堂教學的節奏會變得緊湊,同時也能省時一小部分。

二、加法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師要“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汪潮教授說過,複述、講故事是語言習得和運用的好辦法。對於低中段孩子來說,“講故事”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的,就是充滿童趣的。因此,本堂課除了教學生學習的方法,還可以設計“講故事”環節教學生學習語言的遷移和運用——可以加!

第六自然段是文本最吸引人的,本堂課就可以此爲“用件”,教孩子學習講故事。第一步,把這個自然段讀順;第二步,指導朗讀,讀出緊張;第三步,學生看書試講故事;第四步,學生藉助教師提供的關鍵詞(描寫小鹿逃跑的動詞作爲關鍵詞)講故事。

具體沒有操作過,但這樣的設計,既教學生“抓關鍵詞讀懂文章”,又教學生“抓關鍵詞講故事”,既體現工具性,又體現“語用”性,而且把“抓關鍵詞”這一點做足、做亮了。如果說公開課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那應該算是了。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8

《獅子和鹿》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平時,鹿十分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將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們說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

我提出了三個問題:1、你能告訴大家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2、鹿對自己的角和腿前後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3、你認爲鹿在經過這次獅口逃生後是會依舊喜歡角還是轉而喜歡腿呢?”孩子們讀完課文後基本上都能將故事資料複述出來,對於第二個問題也能利用課文中的語言作答。但對於第三個問題,同學們出現了一邊倒的狀況,都認爲鹿會喜歡轉而腿,因爲雖然腿不好看,卻很實用,能夠幫忙鹿躲避危險。這與我備課的想法不太一樣,我認爲鹿在獅口逃生後就應清楚地認識到長得不漂亮的東西也有它的用處,不能因爲其醜陋而否決它的一切,但也不能否定角,角的美麗我們都不能抹殺,我們就應看到兩個事物的長處和短處,將長處和短處合理有效地利用起來。我沒有透過說理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問題。我出示了一個情景:獅口逃生的鹿啊,來到溪邊,看着自己映在水裏的影子,越看越生氣,恨不得把那兩隻角給磨平。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天,森林裏召開小動物的選美比賽,好多小動物都去參加了。小鹿這時想起自己頭上美麗的角來,於是就去報名參加比賽了,結果,小鹿因爲有着像珊瑚一樣美麗的角而贏得了比賽。那你說,這時候鹿又喜歡什麼呢?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這個故事告訴

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不必須要與孩子們據理力爭也能到達教學效果。讓孩子看到另一個畫面,用事實說話,在事實中明白該怎樣去分析、看待問題。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9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我通過課件展示比較難讀的以及與課文理解有直接幫助的字詞,在指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進行正音。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後來各小組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的彙報上,學生能找出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第二個目標達成,一節課解決了所有問題。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值得反思的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0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寓言故事,是動畫片的再現,是發生在森林裏的一次生命大逃亡。課文語言親切樸實,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鮮明,情節曲折,引人深思,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良好教材。

爲了讓學生很好地在生動的動畫情境中,在自己讀好文本的過程中體會寓意。在這節課裏,我在精心創設的情境中,用朗讀這一語文教學的永恆主題,涵詠其中,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讀文,在讀中體會、思考,在讀中受到思想教育。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成功之處有: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和新教材均要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呢?於是,我努力創設了樂學的氛圍。上課伊始:歡快的音樂聲起,一隻漂亮的鹿從叢林裏出來,蹦到池塘邊。

1、同學們,今天老師把誰請來了?(小鹿姐姐)你喜歡它嗎?你覺得它什麼地方最美?學生交流。

2、鹿姐姐也認爲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經歷了一件事,使它改變了一些看法,咱們先來聽聽它自己是怎麼說的?(放音,出示句子)“唉,兩隻美麗的鹿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出。”

3、學生朗讀句子,師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那還得從《獅子和鹿》的故事說起,板書課題,讀題。

由課件動畫展示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慾望,使學生樂學,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觀察思維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爲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爲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創設情境引入學文後,我先有意識地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有什麼疑難問題打上問號或寫在預習本上。當學生讀到“小鹿誇讚自己的角和身段”這一環節時,讓學生自讀自悟後,我又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如果你就是小鹿,站在池塘邊,看到自己美麗的影子,也來誇讚自己一番吧;小鹿可能回家看到了爸爸,會怎樣對爸爸誇耀自己?如果其他動物看到了小鹿,會怎麼誇他呢?當學生讀到“獅口脫險”時,先由我當解說員,讓學生的腦海裏隨着我的朗讀出現畫面(你彷彿看到怎樣的畫面),而後在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入故事,把“它”轉換成“我”來說,合作演一演這個故事,最後全班一起向鹿爸爸彙報經歷。當學生讀到“美麗的角差點讓鹿送了命,而難看的腿卻讓它獅口逃生”時,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此時此刻,獅子會對它的角和腿說什麼呢?學生踊躍發言。最後,在拓展創新環節,我又讓學生討論“鹿難看的腿有什麼優點,美麗的角又有什麼缺點?從鹿的經歷中,你受到了什麼啓發?”在這種看似不經意的設計,事實上不僅一步一步引領着學生走進故事,還一步一步走進小鹿的內心世界:爲小鹿的美麗而歡欣,爲小鹿的脫險而慶幸,同時還無痕地使學生領悟文中的道理,真正做到濃濃語文味,鬱郁快樂情。

三、在朗讀指導中,使學生積累語言,感悟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創設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過多種多樣、活潑靈動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使學生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從而積累語言,感悟道理。整個讀書過程爲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

例如這一教學片段:

師:小鹿開始誇讚自己的角和身段,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誇讚的?自己讀課文的1——3段

生自由讀

生:站在池塘邊,看到自己的倒影誇的。

師:同學們,來到池塘邊,看到了清清的水,像一面鏡子,它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是這麼漂亮,情不自禁地誇讚——生接讀:“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師:如果你就是小鹿,站在池塘邊,看到自己美麗的影子,也來誇讚自己一番吧。

生自己讀——指名

師:是呀,小鹿的身材是多麼勻稱呀!它還有一對像珊瑚的角。

展示珊瑚圖片——生再齊讀

師:小鹿可能回家看到了爸爸,會怎樣對爸爸誇耀自己?

生:爸爸,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師:還可能對誰說?

生:對媽媽說。媽媽,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師:如果其他動物看到了小鹿,會怎麼誇他呢?

生:我是小鹿的朋友,小鹿,你的身段多麼勻稱,你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生:我是小鹿的同學。小鹿,你的身段多麼勻稱,你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同一句話“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朗讀訓練時的形式是多變:最先是自己讀——指名讀——看了珊瑚圖片,體會了鹿角的美后再讀——創設情景,如果你是小鹿會怎樣向別人誇耀自己的角——再次創設情景,如果你是小鹿的朋友,會怎樣讚美它的角。粗略估計這句話孩子們讀了不少於十遍,可他們還是樂於讀,還想讀。可見,教師已將朗讀訓練悄然無聲地融入到了“獅子和鹿”的童話世界中,朗讀中也體現了濃濃的童趣!

又如這一教學片段:

師:是呀!同學們,這頭小鹿回到家裏,一定會把自己的遭遇告訴爸爸、媽媽。它對自己的腿、角也會有新的認識。開始的時候,它覺得——生接讀“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師:可對自己的腿,它認爲——生接讀“哎,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

師:經歷了獅口逃生,他對自己的角深有感觸地說——生接讀“兩隻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

師:就是這麼一次死裏逃生的險情,讓鹿對它的角和腿有了新的認識。這時,小鹿還會說些什麼?

生:我在難看的腿的幫助下,逃離了獅口,我知道了難看的東西不一定一無是處。

生:我真是糊塗,如果沒有這難看的腿,我就成了獅子的下酒菜了。

生:我那美麗的角掛在了樹枝上,差點讓我送命,這也驗證了美麗不一定是最好的。

……

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而“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儘管我非常投入地走進課堂,但是細細回味課堂中的每一環節,許多疏漏和處理不當的地方便呈現出來。再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對學生實際估計不足,教學環節處理不當,時間安排前鬆後緊,導致寓意的揭示不夠深刻等等,都是今後要注意的問題。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1

《獅子和鹿》是本學期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透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一樣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好正因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好正因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好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一樣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應在一節課之內完成。因此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一樣態度。2,讀懂課文資料,體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略讀課文的教學,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忙學生明白即可。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本課立足這一精神,發奮讓學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時刻自己去讀課文,以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潛質。教學重點是明白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一樣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教完此課,我覺得值得反思的是:

教學時刻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聽故事導入,初讀,以及抓兩個嘆氣的句子爲契入點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感受驚險的過程中,在朗讀上(包括個別讀,指名讀,分主角讀,齊讀等,個性是齊讀)花費了太多時刻。雖然在設計中強調了略讀課就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悟的特點,但在操作中卻沒能很好地突出這一點,導致學生在感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和聯繫生活實際時由於時刻倉促而沒能很好地思考,教師給了學生過多的提示,把一些主觀的意念加給了學生。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再安排續寫,給充分的時刻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刻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善的地方。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把它分了兩個半節來教學。之所以這樣,是因爲我覺得人的感悟是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把它都放在一節課,孩子們未必能夠得出自己最佳的想法。美酒的釀製也是這個道理。上半節在早上第一節課的後半段。已經預習過課文,於是我便好像平時一樣,給他們朗讀課文,美其名曰給他們講故事。繪聲繪色地朗讀了小鹿在河邊喝水自我欣賞陶醉的一段,便打住,提問孩子們這幾段的主要資料。小手高舉,看來這個問題不難。我請了閱讀治療班的一個孩子,他能從開小差到舉手發言,我就應給他這個機會。他輕而易舉的歸納了這部分的主要資料,言簡意賅,十分好。之後,繼續給他們朗讀後半段課文。當我讀到獅子狂追小鹿,小鹿美麗的角卻被樹枝纏住,眼看就要被獅子追上的時候,我偷偷地看了一眼孩子們,只見他們雙眼都盯着書,神情緊張,有的甚至攥緊了小拳頭,他們都在爲小鹿捏着一把汗呢。看到他們這樣,我不禁想到對於一個語文老師,朗讀的教學技能是多麼重要,是幫忙他們走進文本,走進情景的重要手段啊。看,小鹿最後脫險了,孩子們也長長地吁了一口氣。聽完了後半段的資料,我又請了一個學習中等的孩子歸納這部分的主要資料,看來,也不難。資料看來是讀懂了。接下來,我讓他們自己再把整個故事有感

情地朗讀,然後思考小鹿說的話:兩隻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再之後,我提出了這一課的主要問題:透過閱讀《陶罐和鐵罐》這個故事,我們學會了怎樣去看待別人。從這天這個故事,你又受到了什麼啓發呢?請你把你的看法和觀點寫下來。這時候,下課鈴響了。我讓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這個練習。

下午第一節課,我又用了前半段時間來交流他們的觀點。我先請他們再把課文默讀一遍,閱讀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修改的,儘快修改。然後我請了大約十個孩子把自己寫的觀點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學就在座位上和附近的同學交流看法。很快,上臺板書的孩子們寫好了,字體工整,十分清楚漂亮。“我覺得美麗的東西不必須有用,難看的東西也會有他的用處。”“每個人都會有優點(長處)也會有缺點(短處),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長處),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短處)。”最精彩的還是一個女孩寫的“每個人都會有短處,但是在不同的狀況下面,短處有時也會變成長處”。我評價她是未來的哲學家。孩子們都笑了。……交流愉快和諧地進行着。孩子們也在不斷地汲取着他人的長處,修改自己或者補充自己的觀點。之後,我又問:“看來,大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事物都是兩面的,有時候是優點,有時候是不足。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注意發揮優點,彌補不足。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存在,想想,能舉出一些例子來嗎?”課室悄然無聲。是在拼命思考?還是設問超出了他們的'潛力?我心裏嘀咕着。“比如,隨着社會的發展,馬路上什麼越來越多了?”我不得不自己去打破這個沉寂。“汽車!”“是啊!汽車越來

越多,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呢?”“我認爲是好事兒。……”“我認爲也有不足的……”“我認爲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班裏不少孩子的家裏都有車。這個情境正是他們日常經常遇到的,於是,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滔滔不絕的論述着自己的觀點。在這個例子的啓發下,其他同學的思維也打開了。有個學生舉了自己上體育課扭了腳是壞事,但是扭了腳以後才發現原先爸爸媽媽是這麼關心他的,同學們是這麼友好的。還有的學生舉了自己發燒的例子。等等。我順勢說,這天,我們班的一個學生被林老師發現他在老師出差期間欠了很多作業,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孩子們一致說“壞事!”“那麼,能不能想想辦法,把它變成一件好事呢?”一次要依時完成作業,要關心同學的思想教育在潤物無聲中完成。

最後,我讓孩子們比較了《陶罐和鐵罐》和《獅子和鹿》兩篇課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然後讓孩子們用同樣的方法,講一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者引起讀者的啓發進行寫話,並作爲課後作業。

課上完了,很滿足,也很開心。不但孩子們有所收穫,我自己也感受頗深。實際上這天就是一種辯證思維方式的滲透和陶冶。這是一種財富。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辯證地去看待一件事物,才能讓自己始終持續樂觀的人生態度。再美的東西也有它的不足,再難看的東西也有它美的一面。在很多方面,我是個弱者,因此得以享受着朋友們的關愛和幫忙;在某些方面,我也有自己的優點,因此得以儘自己的潛力去關愛和幫忙那些需要的人們。給予和獲得都是愛。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3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用1課時完成。課上,我就放手讓學生自讀,要求讀準讀通,讀出自已的感受,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讀後,讓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腳和腿的前後不同的態度。難點是讀懂課文,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爲了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寓意,我先有意識地讓學生找出鹿對它的角和腿前後不同的態度。通過前後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鹿的思想在悄然發生轉變。多次朗讀“兩隻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可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這些朗讀訓練,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爲下文體會鹿的思想轉變,奠定了基礎。

根據課文中的道理,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講一講。學生各自發表了意見,有的學生說明白了,好看的東西並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東西並不是沒有用的。有的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採蘑菇”事例,總結了“有毒的蘑菇往往是漂亮的”。更有一個同說自已明白了,一個人長得雖然漂亮,但有時並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好的,是不是能爲大家做好事。大部分學生都能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但有少數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說得過於羅嗦。今後還要加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4

本課教學總體上說,是比較滿意的。是一堂基於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閱讀課。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作過多的提問。而是基於學生主體地位,課中設計了4個學習活動,學生學得輕鬆而又高效。梳理一下幾個自己比較滿意的“教學點”:

首先,全文教學緊抓“欣賞”和“抱怨”這對詞語展開教學,條理清晰,環環相扣!

其次,“複述故事”環節,我個人認爲是最滿意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上文中的語言進行故事的複述,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內化語言;

此外,與《陶罐和鐵罐》進行比較閱讀,發現作者寫作的共同之處,再結合單元習作進行指導,三者進行有機整合,高效而有效的做法。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在本課教學中亦有美中不足: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朗讀指導上不夠到位!與《陶罐和鐵罐》進行比較閱讀,匆匆而過……

獅子和鹿教學反思15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七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一隻鹿在遇獅前和遇獅後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闡明瞭一個道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通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各有存在的價值。

按照略讀課文的課時安排,《獅子和鹿》的教學任務在1節課之內完成。本節課我設置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通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從而懂得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教學重點是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教學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階段的朗讀目標而採取不同朗讀教學策略。第一次朗讀目標設定爲“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於是,我通過齊讀的方式,在齊讀當中發現不正確的字詞讀音,隨即把它們板書到黑板上,在齊讀後,馬上對這些字詞進行正音,並讓學生把正確讀音標到書本上。然後,進行第二次的朗讀——自由朗讀。第二次朗讀的目標是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從而實現由初讀到品讀的過渡。第三次朗讀,是重點句段的品讀,此次朗讀的目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點句段的品讀,體會鹿的情感 態度變化。所以,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鹿對角、腿態度改變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除了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外,在主要內容的把握上,還通過主要內容填空、根據有條理的主要內容初步接觸劃分意義段等方法,理清課文的條理,從而爲品讀課文奠定基礎。在理解鹿對角、腿態度變化的原因上,我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找出能夠體現鹿對角、腿態度的重點句段,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鹿的情感 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至於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課文完結的時候哦,我編寫了一個後續的故事,利用這個後續的故事,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在教師的點撥下,悟出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我認爲,《獅子和鹿》這篇課文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第一,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鹿討厭自己的腿的時候,讓學生一邊做動作“噘嘴”“皺眉”,一邊抱怨,這個環節太羅嗦,先全班讀、再個別讀、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指名錶演、再全班齊讀。一個句子就足足花費了5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能夠感悟到道理的學生寥寥無幾。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導和指令語言未能切合學生水平。在點明朗讀要求的時候,我只是說“請同學們讀出緊急的氣氛”。這就忽略了三年級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他們不能理解“緊急的氣氛”應該怎麼讀。經過思考,我認爲,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導,如果在下達指令的時候,再加上引導“你們覺得很着急的時候說話的速度會怎麼樣?語調會怎麼樣?”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讀出“緊急的氣氛”,並且在以後的課文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狀況,他們就自然理解應該如何讀了。

第三,教態不夠自然。由於個人習慣和緊張兩個原因,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走來走去,這種情況必須儘量控制、減少。因爲學生的目光總是會跟隨着老師,老師如果不停地走動的話,會影響學生精神的集中。

第四,板書沒有發揮作用。板書代表着上課的思路,代表着本節課的重點,應該隨着每個環節的進行而添加板書。但是,我的板書是完成任務式的補上,沒有發揮到板書該有的作用。這點必須改正。

最後,語調和語速問題。語速偏快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儘量減慢語速,重點、難點或者指令語尤其減慢,而且重複兩、三遍,學生才能記得或者來得及用筆記下重點。另外,語調起伏不大,缺乏抑揚頓挫,這樣學生會很容易覺得沉悶和疲累。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課文、語段用不同的語調,整節課堂會生色不少。

總結了五點需要改進的地方後,這節課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

第一,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能夠突出,基本上能夠完成教學目標,能夠呈現一個完整的課堂;

第二,授課思路比較清晰,條理分明,整節課能夠比較流暢地完成;

第三,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比較自然;

第四,感情朗讀指導得比較到位,能夠很好地通過朗讀體會態度的變化;

第五,在展現道理的時候,運用了續寫、提問的方法,既能夠總結全文,也能夠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對道理的感悟自己編寫對話,從而引出寓言的道理所在。這種思維的拓展,既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切實明白道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教學基本功上還有十分多的改進空間。希望以後能夠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