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98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方程》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冊教材的解方程不僅安排了形如x+a=bx-a=bax=bx÷a=b這樣的簡單方程,還安排了形如a-x=ba÷x=b這樣的特殊方程。

成功之處:

1、淡化依據逆運算關係解方程,與國中數學相銜接。根據《標準(20xx)》的要求,從國小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樣就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從而摒棄了原來依據逆運算解方程的思路,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也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實際上依據逆運算解方程就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只適合解一些簡單的方程,到了中學還要重新另起爐竈。因此,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深入理解方程所揭示的等量關係,也更有助於逐步感悟方程的實質、等價思想和建模思想。

2、重點教學特殊方程,體會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優勢。在例3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方程20-x=9,大部分學生依據前面學習的內容寫成了下面的過程:20-x=9

解:20-x+20=9+20

X=29

可是學生經過檢驗發現x=29並不是方程的解,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把新知識轉化爲舊知識來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1、在練習中由於課本這樣的'練習太少,沒有增加相應的題目,學生熟練的程度還是比較欠缺。

2、學生對於歸納總結出來的特殊方程的解法還沒有內化,導致學生出現解普通方程和特殊方程在解法上相混淆。

再教設計:

1、及時總結特殊方程的解法:當未知數是減數或除數時,方程兩邊要同時加上或乘未知數,再解方程。

2、要弄清什麼是減數和除數,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2

最近課堂上學習了《解方程》,是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爲基礎來解決的。過去在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方程變形的依據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數的思路求未知數,但學生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竈,引入等式的基本形式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學習解方程。現在,根據《標準(20xx)》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起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新課程數學教學這樣安排體現了“瞻前顧後”的道理,更加註重知識的遷移和聯繫,使得國小的知識要與國中的知識更加的接軌。

教材中分爲5個例題,分別是不同類型:x±a=b;

ax=b;

a-x=b;

ax+b=c;

a(x±b)=c,這幾個類型層次依次遞進,難度由簡到難。其中例1不僅是教授x±a=b類型的解方程,還要讓學生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剛開始時學生不易區分,但隨着後面例題的講解,並且在解方程的過程中,學生慢慢理解並內化能區分開這兩個概念。

通過幾天對解方程的練習,大部分學生對解方程的目的以及檢驗的方法和步驟都有了較好的掌握,也能分清該利用哪個等式性質來解方程。但是在課堂練習和改作業時,發現部分學生還有一些問題存在:

一、用方程來表示較複雜的數量關係學生出現困難,是通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

二、對於例3形式的解方程,學生還容易出錯,如32-x=45,6÷x=3這樣的方程,x前面是“-和÷”,學生不好理解爲什麼方程兩邊同時“+x”或同時“×x”,我又藉助天平講解:如果兩邊同時減32或同時除以6,依然算不出x,如果同時加x或同時×x,然後就能變成x+a=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學方法進行解方程就可以了。這個類型還需要加強訓練,讓學生能快速區分開來是加數還是要加一個含有未知數的式子。

三、解方程時學生丟步驟,如:2x+6=18這樣的方程,學生都知道第一步要等式兩邊同時減去6,得到“2x=12”,但這一步有部分學生會直接寫成“x=12”,說明還需強調2x是一個整體,第一步解完後並不是最後的`解,還需讓等式兩邊同時除以2才能得出。

四、檢驗時學生的步驟丟三落四較多,或丟掉“=方程右邊”;

或丟掉最後一句話“x=2是方程的解”。

《簡易方程》這單元是本冊的重點,解方程又是本單元的一大難點,所以後面的教學時,我除了讓學生觀察方程中未知數的位置和前面符號來解方程外,還應要求學生說得清,能講清楚理由,從而在理解變形依據、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所學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儘量爲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新課程解方程教學與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係來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教學中我先利用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爲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少塊,改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於6個方塊,從而得到x=6。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於是我問:爲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

學生沉默,終於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爲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3減去。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爲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另外我還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在做練習時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解方程的時候,還是運用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只有個別學生懂得運用等式的性質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在講授“解方程”定義概念時,我主要從教材思想出發,通過讓學生說出採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過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4

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解方程(二)》教學反思。而北師大版教材則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爲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繫。

原來教學由於我個人比較偏好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特別強調“等式”與由等式引申出來的規律,從而也就影響了學生沒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質,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在解方程的時候,還是運用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來計算,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懂得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決問題。在這次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入瞭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教學反思《《解方程(二)》教學反思》。並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爲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提供動手操作、實踐以及小組合作、討論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爲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

儘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在驗證猜想時,應從一個一個具體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學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驗證的,學生不太容易接受。還有在解方程時,算理講得不太清楚,學生在解方程時,有部分學困生學起來有困難。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認真鑽研教材,才能上出優質課。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5

本節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結合具體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導出形如ax±b=c和ax±bx=c形式的方程,並結合原有舊知——等式的性質推導出解法步驟,同時利用這些方程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豐富學生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幾課時的教學與練習,學生在掌握方程解法上沒有問題,說明學生對等式的性質掌握的比較紮實。但在運用方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時,部分學生表現出缺少一定的分析習慣和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造成在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例題的變式題)時產生較多錯誤。

通過前後練習的比較、觀察,發現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在練習時偏重模仿和記憶,缺少具體分析的意識。從而造成在碰到一些變式題時就明顯缺少解題策略,學生在讀題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思考題中有怎樣的數量關係,而是在記憶中極力搜索“這個問題以前有沒有講過?或跟哪個問題是一樣的?”等舊痕跡。然而這些變式題的解答難就難在它與例題有密切的聯繫,但又有區別。如果學生不能找到其中的區別和練習,光靠模仿和記憶,那就很難正確解答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重模仿輕分析的學習方式,在練習中要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注重學生對解題思路的表述。教師要強調學生讀題後先分析並寫出等量關係,每個實際問題的解答過程中都要設計等量關係的分析與交流,從潛意識中使學生重視起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一開始學生可能在分析、判斷等量關係時還會模仿例題的形式,因此在學生對基本類型有了一定的感悟後,要有針對性的出現變式題讓學生來解決,使其在認知衝突中進一步感悟先分析、判斷等量關係的重要性。但同時教師也要十分清楚的認識到尋找等量關係對於課改後的六年級學生來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缺少一定的意識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在新教材的編排中,在六年級前很少涉及甚至沒有安排過等量關係尋找的內容。正是由於教材中忽視了這方面內容的安排,也就引起了第二個原因——教師和學生都忽視了尋找等量關係能力的'培養。等到六年級要大量具體涉及到時,就發現學生很不適應了。如何提高學生尋找題目中等量關係的能力,就成了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爲了提高學生等量關係的分析能力,除了如前所述要加強意識培養外,還應在具體方法上加以指導。而用線段圖來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升學生分析、判斷等量關係的方法,教材在例題分析中就先借助了線段圖來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在實際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畫線段圖來表示條件和問題,從而形象的表示出等量關係的有效性。同時,在教學中不能因爲問題簡單或趕進度而忽視畫線段圖表示條件和問題的環節。一開始學生可能由於以前缺少一定的訓練而顯得有些不適應,但經過幾次的努力後,學生就能很快提高作圖能力,從而有助於等量關係的尋找。

綜上所述,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從偏重模仿和記憶中逐步糾正過來,逐步建立具體分析的意識。其次是要培養學生用線段圖表示題目中條件和問題的能力,藉助線段圖的表示形象的表現出相關的等量關係,提高學生尋找等量關係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6

五年級上冊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一直困擾着老師們,因爲類似a-x=b的方程,則比較麻煩,因此許多老師就避開等式的性質,轉而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進行教學,這樣以來勢必會削弱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和掌握。我教學中是這樣做的:第一節課時教學學習等式的性質和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書寫上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格式書寫如:

x+100=250

解:x-100+100-100=250-100

X=150

強調我們解方程的根據是等式的性質,即把等式的兩邊同時減去100,等式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通過練習使學生達到熟練程度。

第二課時教學時,引入類似a-x=b的方程,例如10.5-x=7.5這樣的方程,讓學生討論,這樣的方程我們如何解呢?有的學生想到了運用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解方程,即除數等於被除數除以商,也有一部分同學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先將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x,,即10.5-x+x=7.5+x:方程變成了x+7.5=10.5,再把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7.5,求出x的值;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在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左邊加一個數又減一這個數,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在書寫時,可以省略不寫,如:15+x=85,15+x-15=85-15,左邊可以將加15和減15省略不寫,學生很快學會了這種方法。最後引導學生把我們所學習的加減法方程的樣式及解法可以歸納如下:

x+a=b

x=b-a(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a,等式仍然成立;

或者是想: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x-a=b

x=b+a(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a,等式仍然成立;

或者想:被減數=減數+差)

a-x=b

x=a-b(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x,再把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b等式仍然成立;或者想:減數=被減數-差)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教學,我班學生對於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或是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解方程,都能運用自如,並能在後面學習了乘除法的方程後能夠自覺進行整理,概括方程的樣式和解方程的根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7

學生從五年級就開始接觸簡易方程,經歷一年多的學習對於方程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爲何要設單位“1”的量爲未知數這個問題在列方程解決稍複雜的分數實際問題時就一直困擾着學生。列方程解決稍複雜的百分數實際問題是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個有關方程學習的單元,因此有必要從本質上去撥開學生心中爲何要設單位“1”的量爲未知數的那團雲。正好藉助這節課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很好的解決這個困惑。

案例描述: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

教材例5:朝陽國小美術組有36人,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80%。美術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學生能很快根據題目條件進行相關的找單位“1”分析數量關係的解題前期準備,經歷這這兩步後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可以很快確定用方程的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故意提出:這裏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都是未知的,那麼你們覺得怎樣設未知數比較合理呢?學生在底下開始異口同聲地回答設單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數爲未知數比較合理。設美術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那麼根據等量關係式:男人人數+女生人數=36學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X+80%X=36。就在大家十分“得意”的時候,一個小男孩發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也可以把女生人數設爲X。”剛開始很多同學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以前做這類問題不都是將男生人數(單位“1”)設爲未知數X的嗎?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就讓他說說他是怎麼想的。他是這麼說的:設女生人數是X人,男生人數是X÷80%人,根據等量關係式:男人人數+女生人數=36列出方程:X+X÷80%=36。聽完他精彩的發言,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

仔細回想這個聰明男孩的問題,原來數學真的需要動腦。這個問題在學習分數除法之前教材是一直在迴避的,到了這裏我靈機一動將題目改成:教材例5:朝陽國小美術組有36人,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2倍。美術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那你覺得這個問題我們以前是怎麼解決的?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一份數男生人數設爲X人,女生有2X人,方程:X+2X=36。那如果一定要把女生人數設爲X人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列出:X+X÷2=36,這個方程沒有學習分數除法之前學生是沒有辦法解出來的,可能這就是教材一直迴避的重要原因吧。但是學生學習了分數除法,理解了分數和百分數的'意義之後憑藉自己的理解列出超乎常規的方程的勇氣是值得肯定的。經過這兩個問題的對比,學生明白了設未知量也是很重要的。課上到這裏,並不是去推翻學生已有的經驗,而是讓學生有這樣一種意識:數學很多時候不是一種硬性規定,遇到這類問題只能設單位“1”的量爲未知數。於是我順水推舟讓學生比較了這兩個方程:X+80%X=36、X+X÷80%=36哪一個解起來不較容易?學生通過計算終於明白:X+80%X=36方程的優越性,於是又回到了: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都是未知的,那麼你們覺得怎樣設未知數比較合理呢?通過這樣的對比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到了:設男生人有X人(單位“1”的量爲未知數的)合理性,不僅僅能很快表示出女生80%X人,而且X+80%X=36是學生熟悉的形如:aX+bX=c(這裏a,b,c已知),而X+X÷80%=36這個方程不是學生熟悉的類型,是需要學生根據除法將它轉化爲aX+bX=c,這一步轉化至關重要。經過上述的兩次對比學生終於明白了:爲什麼在設未知量的時候一般要把單位“1”的量設爲未知數了。有了這樣的深刻的體驗,學生解決這類問題就十分自然,心中的困惑可能就會煙消雲散。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8

今天,上了冀教版五年級上冊《解方程》一課,我就本節課的得與失做一下反思。

一、課程分析

方程是五年級學生接觸的一種新的知識內容,在建立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已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本節課內容,方程是數學數與代數部分的內容,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方程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一種重要工具,日後國中、高中時時刻刻離不開方程。所以,我對本單元內容很重視,也給學生講述其重要性,重點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使用的過程中體會方程的優勢。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三節內容,在學習了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解簡單的方程。因此,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過程。

2.能根據具體情境,找到等量關係、列方程並解簡單的方程。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激發解方程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導入。複習剛剛學過的等式的性質,學生舉例說明。

2.交流解疑。先對子交流、小組交流,解決預習過程中的疑問,同時整理出小組未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3.展示交流。學生代表1展示問題1的解決方法,學生提問、補充。這裏使學生理解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解方程的方法、檢驗的方法。學生代表2展示問題2的解決方法,再次理解以上問題。

4.理解新概念。觀察兩個解方程的式子,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讓學生對比理解方程的解是結果,解方程是過程。

5.鞏固訓練、強調細節。學生自主完成試一試兩題,出錯時讓學生指正。若未出錯,強調注意寫“解”、等號對齊等細節。

三、課後反思

本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

1.學習目標的制定與出示。上課之前只給學生說了我們本節課要利用等式基本性質來解方程,目標不具體。我們應爲學生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同時要讓學生知道。可以在給學生預習時,給學生以問題的形式出示給學生。一次本節課學習目標應爲:(1)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是什麼?(2)解方程的依據是什麼?(3)什麼叫方程的解?什麼叫解方程?

2.舊知複習時間過長。學生複習等式性質時,舉例出現問題,浪費了許多時間,造成了前鬆後緊的局面。應該簡單複習,或讓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發現舊知,複習舊知。

3.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現在我班的小組合作還不紮實,或者說實效性不強。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知道該如何合作、如何交流。可以說是有形無實,接下來要再次培訓組長,讓組長有組織、帶領小組同學有效合作。同時,訓練其他同學如何參與,交流什麼。使小組合作更具實效性。

四、教學思考

1.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在求疑嘗試的主體學習方法下,應探索出屬於自己的上課模式或者方法。我一直在想數學四大模塊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圖形問題注重操作、可能性問題注重遊戲體驗等。

2.全面關注學生,關注全體學生。我的班級是一個比較活躍的班級,這裏的活躍其實只是課堂上

七、八個積極同學的表現,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有更多的同學沒有參與、只是聽衆,沒有參與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地學數學何來成效。所以最近一直在關注大號同學的表現,教師關注會使他們獲得自信,獲得成功後的喜悅,學習也自然有動力。舉個我們班的例子:上《認識方程》一課時,因爲較簡單,整節課我一直在關注

3、4號同學的表現,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展示,結果課後我發現

3、4號同學的作業有明顯的進步,甚至有個別4號同學比組長寫的都要好。也就是欣賞、關注的成果。

以上兩個問題有待我們一起思考,請各位領導、戰友多提寶貴意見!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9

縱觀整節課教學,我認爲已經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在講解“方程的解”定義時,能從驗算例子答案出發,讓學生體會到“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特徵,從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義。

在講授“解方程”定義概念時,我主要從教材思想出發,通過讓學生說出採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讓學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種方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過程”着重讓學生理解“求解過程”。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發現兩個概念定義之間的區別。

在講授“解方程:X+7=13”例題時,我安排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上來解答(因爲是新課,學生還沒有接觸過正確規範的書寫格式,學生的求解方法和過程步驟,能代表整個班級的情況。況且學生的求解過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爲下面比較教學——從對比中認識正確的求解過程做好鋪墊)

板書正確書寫格式後,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該如何正確規範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節課教學存在幾點不足:

1、學生課堂練習量少。這與定義的教學花費太多時間有關。

2、對學生新課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關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勵學生的多向發散思維。

3、教師課堂上雖然提到“對於一個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爲什麼?”,但還是缺乏相關練習,因爲這一內容對理解“方程的解”有極強的意義。

《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儘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後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爲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於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三、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爲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爲自己探究,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10

解方程的內容主要是在五年級就學過的,但六年級上期仍然出現瞭解方程的內容,說明了這個知識點的重要性,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在具體的解方程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課堂活動和課後作業反饋,總的說來,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出了12個題,全對的佔少數,一般要錯四個左右。下來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發現了幾個主要錯誤:

1 馬虎。體現在抄題抄錯,全班64人有6個抄錯了題。

2 較複雜點的解方程,思路混亂,不知道把哪一部分看作“整體”。 3 過於依賴計算器,對於除不盡的筆算出錯。

4錯得最多的.是減數和除數中含有未知數的情況。

針對以上幾個錯誤,我認真做了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下面幾個: 1 課前過於高估學生,沒有系統的複習相關內容。

2 現在這個班是上個五年級兩個班重新分的班,下來我問了前面教過的數學老師,兩個老師教的方法不一樣。

3 作業量不夠。

所以,在後期的教學中做了一些調整:

1 系統複習了相關知識。

2 多作例題講解,由易入難。

3 有針對性的出題,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大量的練習。

4 搞了一個“我是一個小老師”的活動,全對的同學給其他同學當老師,一個對一個的教。

5 要求每個同學都獨立的出一個解方程的題,然後請一個同學完成並作評價。

經過鍛鍊,現在對解方程這個這知識點,同學們興趣和完成率大有提高。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11

本節課中學生學習等式的性質是沒有多大的難度的,在運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時,難度也不是很大。課本安排了不少解方程的題目,學生都能一一解決。仔細觀察課本,其實會發現課本上在慢慢增加根據具體情境列出方程並解方程的題目。這是本單元的難點,這就需要讓學生根據題目中的等量關係來寫出方程。將等量關係寫出方程和學生之前根據等量關係解答是不同的。

學生不太習慣,導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狀。這裏有必要深入探究方程的含義。根據上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方程是從等式演變而來。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換言之,方程其實是一種含有未知量的等量關係的一種表達式。我們只需要將等量關係找到再將其表達成方程即可。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以往大部分的解題經驗所寫出的等量關係是從結果出發來寫的,一切爲結果服務這樣一種逆向的思維過程。而現在寫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卻是從條件出發的一種正向思維。

雖然在三年級時,我們學習了從條件出發和問題出發兩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但這離幫助學生形成這兩種思維還是遠遠不夠的。通過這樣的分析,那我們在引導孩子列方程時,就要從條件出發,找等量關係來列方程了。先要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係,在引導孩子根據等量關係表達出相應的方程。這一點的學習時必須的。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12

教學重難點是掌握較複雜方程的解法,會正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教學目的是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小節內容是在前面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比較容易的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解答稍複雜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若用算術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維難度大,學生容易出現先除後減的錯誤,用方程解,思路比較順,體現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

一、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降低問題的難度。

解答例1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題裏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爲了幫助學生找準題量的等量關係。我從學生喜歡的足球入手,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生熱愛體育 1

運動的良好情感,又爲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多的鋪墊。

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選擇解題最佳方案。

讓學生當小老師,從問題中找出數量之間的關係,弄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然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方法來解答例1,最後老師讓學生把各種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哪種解法合理,再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這樣既突出了最佳解題思路,又強化了列方程解題的優越性和解題的關鍵,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啓迪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畫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塊,黑色皮多少塊,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在練習本上畫線段圖,然後指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

成爲學習的主人,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 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單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知識,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不足,因此教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的情況,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生活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的知識滲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質,並應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這是爲學生後續學習方程打下較紮實的基礎。

一、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中去發現等式的性質

老師先出示天平,並在天平兩邊各放一個2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係?”生寫出20=20;教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10克砝碼,“這時的關係怎麼表示?”生寫出20+10>2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然後依次出現後續的三幅天平圖,學生觀察,教師板書,並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你有什麼發現嗎?”通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師應逐步提示,因爲這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得出等式的性質。最後,讓學生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爲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富有啓發性、引領性,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並掌握了知識。

二、讓學生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習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爲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課前佈置了學生預習,課中我先讓學生嘗試練習,但巡視中發現學生沒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髮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並詳細講解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包括檢驗。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後讓學再次通過修正,試一試,鞏固解方程的知識。本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遺憾的是,由於星期一集體活動的衝突,導致今天的上課時間30分鐘都不到,因此學生的交流顯得不充分,教師的重點講解顯得不到位

《等式的性質2和解方程》教學反思

今天所教的《等式的性質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質1》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探索並理解“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學會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運算的簡單方程。通過對教參的學習,我認爲本課應該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例5和例3的結構基本相同,也是從天平圖表示的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入手,應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等活動中,自主探索並理解等式的另一條性質。

2.結合現實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例6的解法。由於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瞭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完成,再以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利用並理解相關條件尋找等量關係,再根據等量關係列方程。

3.應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方程的能力。通過學生嘗試,交流,教師適當的評析,使學生明白在解方程的過程中,都應利用等式的性質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

4.培養學生自覺檢驗的意識。

課中圍繞這些想法展開,效果不錯,就是有點前緊後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