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課後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17W)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課後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課後反思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課後反思1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是在學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加減法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內容對孩子來說不是很難,所以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爲:(1)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針對題目選擇合理正確的方法計算。(2)讓學生體會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應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3)讓學生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提高數學思考能力和運算能力。針對這些目標的完成,我認真進行課前準備,仔細研讀教參,思考學生的回答,爲了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我還琢磨自己的語言,既能讓學生聽得懂又能簡潔精煉。

課前的複習我準備了多道複習題,讓學生充分複習整數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這個環節設計比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識。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給的情景進行導入,語言上我力求精準,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圖時,第一時間不是看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出從圖中得到的信息。沒想到在這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孩子們從表中發現了很多信息,但與本課關係不是很大。這時候,我就會引導他們,讓他們的思路和本節課的內容有關係。在得到相應的'信息後,讓學生自己列出算式。這時會得到兩個算式。爲了驗證這兩個算式是一樣的,我讓學生分成兩個陣營,一個計算有括號的算式,一個計算沒有括號的算式。同學彙報結果以後,讓他們自己思考兩組算式是不是都對。這就是數學中的一題多解。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錯,問題出示以後,我沒有急着去總結,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在觀察之後,學生自己得出了結論: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以前學過的整數運算順序是一樣,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總結,而我一直處於引導、合作的地位,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主體性,也體現了新課標中所倡導教師的主導性,最後通過練習讓學生順利的掌握了新知。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課後反思2

今天教學了《加減混合》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由於是靜止的圖,學生觀察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學習例題前先設計了幾個學生實際的情境表演,既對前面連加、連減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又由此引出了本節課的新知。

剛一上課,我直接讓3個孩子站在臺前做遊戲,然後先上來了2個女孩和他們一起玩,又來了3個男孩加入到他們中間,這時我讓孩子們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麼?”孩子們根據學生的表演完整的將整個過程講述了出來。“那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怎麼解答?”孩子們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後8個孩子接着表演,他們在一起玩,一會兒先回去了3個,接着又回去了2個,再讓學生敘述看到的.過程,並提出問題,進行解答,學生的興趣依然很濃,這一環節就在創設的這種生活實際場景中,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直觀提示性的複習:連續來,全部用加法,連續走,要從總數中連續去掉。

上下車問題是典型的加減混合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在進行新授課時我又利用上下車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課:現在車上有乘客7人,百貨大樓到了,本站下車3人……上車2人。”這時,學生都身臨其境,情緒高漲,沉浸在自己參與的情境之中。在這一活動化的情境中,當教師說出下車3人,車上的3個同學從車上走下去時,學生馬上舉手說:“下車的3人已經不在車上了,要減掉。”“這時又上車2人。”“又上車2人就要再加上2人。”這時,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請同學們估一估,這時車上的人是多了,還是少了?”學生很快估算出“車上的人減少了,因爲下車的比上車的多1人”,同時學生還出現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如“7-3 2”、“7 2-3”等。活動化的情境爲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課堂表演的魅力。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課後反思3

本節課是鞏固已經學過的加減混合運算知識,同時將數的運算範圍擴大,讓孩子們學會20以內的加減混合運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把情境圖中看到的內容用加減混合算式表達出來。

根據一年級孩子的性格特點,本節課我採用了有趣的情境貫穿整個課堂,以逛森林引入課題,在情境圖中觀察小鳥數量的變化,飛來了幾隻,又飛走了幾隻。引發思考列式再討論算法。揭示課題。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對情境圖的理解上,用2個算式來表達,着重培養孩子們看圖說圖意,訓練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對數學語言的培養。這一點在上課時也做的比較好,請孩子多說多表達,用完整的語言表達。當孩子們說了圖意後,討論運算順序,在教學中我忽略了引導孩子,不管是加法還是減法在前面都要先算前面的,再算後面的,也就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因爲引導不細緻以致於孩子們在課堂上說從大到小,從多到少計算等,其實這也是體現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之前10以內的'加減法是學習過從左往右的計算順序的,在教學設計時未設想到孩子們對知識的遺忘性較大。總結出運算順序後,在接下來的練習中,重點突破看圖列算式,找到“原來”的數字,在原來的基礎上加減。教學設計時,我把這個難點進行了分散,第一個場景先出示了原來的數量,在原來的基礎上加減,第2幅圖直接出示變化後的情境,讓孩子們自己去找變化之前的數字,這對孩子們來說是難點,要去思考變化前的情境。教學中,這點做的不夠好,雖然注重了難點的教學,但是未真正的突破。可以讓孩子上臺講解一幅圖的意思,不僅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讓孩子們通過孩子的語言去理解知識,這樣他們更易理解。

總體來說,本節課環節比較清晰,學生們對導入環節很感興趣,都踊躍的舉手參與,但對難點突破的環節上處理得不夠好,學生的積極性還未充分的調動起來,部分孩子對圖意的理解上還是很困難。如果根據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讓孩子們根據圖意填寫完整,再來說圖意,這樣給了孩子一個過渡的平臺,也許可以理解得更快。在鞏固練習中,題型的設計較爲單一,可以設計一些遊戲環節,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畢竟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不是很長,需要教師不斷的帶動,調節整個課堂的氣氛,讓他們在輕鬆自由自主的氛圍中愉快學習,輕鬆的學習。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課後反思4

《文具》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中的內容,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夠正確數出6~10的物體個數;會讀、寫6~10各數;會用操作、畫圖等方法表示數量在6~10的物體個數;能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數量,並進行簡單的交流。

一、數一數、連一連。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在數數的時候,點着數,並且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有序的數。以及連線必須用鉛筆、直尺這種常規作圖工具規範作圖,培養規範作圖的習慣。

二、想一想、做一做。重點在於讓學生學習用不同方式(擺小棒、畫圖、手勢)來表示數,經歷從具體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實物、圖形與數字符號之間的關係。所以需要動手擺一擺、畫一畫,多說一說。但由於我低年級教學經驗的不足以及我對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不夠了解,導致只淺淺的讓學生口頭表達了,並沒有動手操作。

三、描一描、寫一寫。此環節重點在於幫助學生建立符號與圖形的聯繫,在此基礎上先描一描數的書寫方法和結構,再試着寫一寫。寫數的技能需要日積月累,以及學生的手指肌肉還處於發育中,所以,我並不着急一開始就讓學生寫多好,只要方法學會,認識,會寫即可,可以慢慢練。

自評:

由於我常年教高年級,所以我在課堂上比較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會鼓勵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表達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以及好的`書寫習慣的培養。

不足之處:一年級新生剛入學,課堂常規還沒有完全熟練,低年級數學課如何上,如何飽滿又有趣,我還完全沒有找準思路和方法,所以還需要多研究,多思考。

作業設計:

找找生活中的6、7、8、9、10.

作業指導:

讓學生經歷“數出實物的數量——用圖表示數量的多少——用數字表示數量的多少”的過程,加深抽象的數字與生活經驗的自然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