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1.7W)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萬以內數的減法》是新課程數學第五冊第二單元裏的三位數退位減法的一節課。在這堂課中,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引導”。在新課開始,利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及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1、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創設了三年級的學生到雲南旅遊,從昆明出發,到大理,還要到麗江這條旅遊線路,讓他們感覺到數學的緊密聯繫,教學隨時隨地伴隨在身邊,這樣就讓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生動了活潑了,易於學生接受,也符全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探索的慾望,和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使已掌握的知識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和影響,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成爲學習新知的誘發劑,這是學習數學時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單元教學中:將兩位數、減法的筆算知識,進行遷移學習三位數加、減法的筆算知識;將學生了解的加減的互逆關係,進行遷移學習加減法的'驗算知識等。在教學時,可採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優化。國小數學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爲主動地構建方法。比如在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既要表揚使用口算方法的學生,也要表揚在腦中想豎式的學生,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展開思路,在交流、比較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算法進行思維提升,讓知識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學習方法成爲學生後續學習的紮實基礎,並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覆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於“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說周長:

說說在通過指周長後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採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夥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認識方向》是在認識了東、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基礎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在現實的情境或者平面圖上辨認上述幾個方向。

通過課前預習調查,我發現學生中對這四個方向瞭解的同學約60%。於是我通過複習舊知入手,試圖找到學生的知識生長點,通過複習,我發現學生對東、南、西、北這四個主要方向掌握的還挺不錯,全班只有兩三位個同學不能正確指出圖中的東、南、西、北,所以學生都能夠說出平面圖上的方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這四個方向)。於是我開始引入新課,問: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麼方向?(請同學們用學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進行對應。)下面比比誰能夠通過一節課就學會,好嗎?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課件後,我先是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上有些什麼地方,要求學生說說汽車站、火車站、電影院、少年宮分別在學校的哪面?再要求學生像老師一樣提出誰在誰的哪面這樣的問題,當學生提到如“超市在學校的哪面”的.問題時,我及時評價,這個問題提的好,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下像這樣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超市是在哪兩個方向的中間,接着介紹這是右上角(東北方向,並畫箭頭板書出這個方向),用右上是東北面幫助學生記憶這個方向。然後再提出你還能提出一個也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學提出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說是什麼方向,如果有學生說是“北西”、“南西”等說法時及時糾正(先橫着讀在豎着讀,簡記先橫後豎)。在這個環節後,我又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說方向,如:電影院在少年宮的哪面?學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過多認多說進行鞏固,最後再進行練習。

在練習的環節,最後一道練習情況並不良好,我忽略了學生層次的差異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爲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學生習慣上知道上北下南,於是教學生面對實際方向,按“東南西北”四個字的順序沿順時針方向90度90度的轉動。這樣仍然有一部分同學難以掌握,需以後解決。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以往加減法的驗算,是放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中分別學習的,現在採用加減法驗算集中編排,加法和減法的集中驗算方法集中出現,以利於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係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方法的多樣化。本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能正確驗算。

2、引導學生感受加法驗算方法的多樣化,啓發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如下的感受。

①、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根據《課標》中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課始,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真看主題圖,講了一件什麼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購買運動服和運動鞋的情境中學習。並在課後練習中也安排瞭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不僅理解算理與掌握方法,而且鞏固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紮紮實實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有益於他們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完整的表述題意。現在的教材和一些練習的片子中,很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題,都是圖與文字配合出現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整的表述題意,有利於學生分析理解,而且堅持下來,能形成方法與習慣。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對於圖形的知識學生已有初步的認識,所以當我由光明國小校園場景圖引入新課時學生很快就能從熟悉的主題圖中找出許多關於圖形的信息,豐富了學生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同時也馬上激起了學生的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接着讓學生按照邊的數量的不同把四邊形與其他的圖形區分開來,這爲下面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生活中的四邊形處處可見,因此在新課教學時,讓學生描一描校園裏的`四邊形,欣賞生活中四邊形,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活動內容都是與學生學習或生活密切相關的。

如何給四邊形分類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由於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不善於捕捉信息,還不太會傾聽,要他們馬上做到會傾聽,顯然不可能。但在教學中,我試圖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傾聽。讓學生說說你們是怎麼分類的,並且試着讓每個學生都說,同時對每個學生的發言我都很關注,眼睛看向學生,包含着激勵的目光.有些問題學生在齊答時,老師不僅僅聽大多數學生的意見,而且對其中少數學生髮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關注。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之所以選擇這節課,主要得益於前些天從光盤上聽到張齊華版的《平均數》,並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設計巧妙、穿插自如,將這一內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跡,一切似乎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經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現在是用導學案上課,而他所設計的課更注重於教師的步步引導。雖不能複製,但仍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如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等。

接着,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教學設計,但總感覺不太理想。每天都絞盡腦汁的在想,創設一個怎樣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想到了可以用班裏同學得到紅星的數量導入,而且人數不同,在質疑中使學生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以此作爲切入點,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只是我們不曾去發現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隨後我又想到了在練習題中統計班裏一部分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及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等。思路有了,怎樣進行呢?導案、學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難的,也是我的短板課件的製作。因爲都是本班學生真實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華、小麗。下載的課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還要繪製條形統計圖,更是難上加難。求助於微機老師吧。趙媛老師試着從 excel中輸入數據後轉化成圖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沒辦法,從word中畫吧。我也就跟着學會了從視圖中先畫出網格線後,再畫橫、縱座標軸以及打格子,選中矩形畫出長條,改變顏色,添加名字、組合,真的是收穫多多。後來,又在李傑老師的幫助下把課件進行了整理完善。一切準備好後,已是週二了,抓緊時間印學案吧。

週四第一節課,我對前面的自主學習部分進行了檢查,孩子們太浮躁了,和我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準備的課,難道真的要這樣收場。正式上課了,在多媒體教室裏,有大屏幕,有投影儀。同學們的情緒已不再像第一節課那麼躁了。個個精神抖擻,發言積極。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能錦上添花。如最後一道拓展題,張嘉銘就想出了與衆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除了我課前的精心準備,還和多媒體課件密不可分。鮮豔的顏色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再加上學生熟悉的統計內容,讓孩子們變被動爲主動,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潛能。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的遺憾,比如我說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於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還有由於整節課的內容較多,時間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幾分鐘等等。

課後,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在埋怨學生不注意聽講,其實是我們的心思花的還不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我們也就能與學生同快樂,並從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陽光總在風雨後,當付出終有回報,曾經的風雨也變得那樣美麗,那樣難忘。風雨兼程,一路成長------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本課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萬以內數的加法”,本課教學中存在一些優點和缺點,我有如下反思。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提供的統計圖表提供了多個信息,其中包括全世界已知的動物種數和瀕危,受威脅的種數,根據教學需要,我在進行教學時,將這兩部分大膽捨棄,只保留中國特有的種數一欄,這樣避免了因爲信息多而導致學生無從下手的現象,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創設了情景之後,放手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最後交流彙報.整節課,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也課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在今後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發覺學生多數喜歡用口算,在必算時不喜歡進位1,有先口算後筆算的嫌疑(部分學生都是先填寫橫式)錯誤時又發生。我強調算理,規範學生的表述:先算個位……再算十位……。多數學生的描述比預料中的有相當的差距,口算運用的教多,筆算能力有所退步呢?看來接下來幾課時的“進位加法”筆算,任務艱鉅。

2、雖然重視了小組合作,但小組合作還要注意在學生已經獨立思考後再展開,否則學困生會受到思維活躍的學生的限制或中懶於思考,要留出大塊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習,我在課上則有些急了。

3、課上在學生小組合作探討解決問題方法的時候,有個別學生的口算簡算

法比較獨特,因爲時間關係我在處理的時候採取了表揚並簡單重複的方式。要多關注孩子在課堂上思維的火花,有獨特的方法應該重視。

4、要有意識、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說完整話、大聲清晰的說話,儘快克服唱讀的現象。

5、在今後的教學中更重要的是突出重點,學生板演時讓他們說出計算過程。

6、還要多注意反饋,表揚好的,糾正錯誤。

在今後教學中我還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在課上多關注學生整體,課後及時反思。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現代教學論認爲:學生學習知識不是一個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

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並構建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整堂課以“大賣場”爲背景,用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運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飲食與健康”話題引入教學,讓學生不僅瞭解了一些健康生活小常識,又激起學生很高的學習慾望。從琳琅滿目的大賣場中選擇自己想了解的商品信息,進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學得自然、輕鬆。有探究的樂趣、有成功的體驗;有學習的機會,有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了解本單元即將學習的內容,激發自主探究的'慾望。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知識劇增,學校的學習,只能選取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其它更多的知識包括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或終生學習。有關專家認爲:21世紀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四種本領:即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從小培養起探究精神,義不容辭。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可能性》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遊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遊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着摸一摸,結果學生髮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裏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後又放回去,學生髮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後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瞭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瞭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紮實的數學基礎並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瞭解得不是很好。因爲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功。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而這節課是研究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考慮到這一點,我在教學例題之前,出示了一個準備題:“猴王把一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目的是複習已有的知識,爲學習新知識做鋪墊。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達到了預想的效果。當出示例題時,學生就能準確說出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這節課另一個設計比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題。在學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後,請學生說說爲什麼這麼拿,並且上臺來展示分的過程(其實這裏有兩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分好之後,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種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後直接拿出6 根小棒。顯然,後一種方法更快。)。通過分法的交流,在進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能迅速而準確的拿出來。最後,我把每個分數和對應的根數列成一個表格,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得份數越多,每份數就越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上完課後,聽課教師進行了評課,讓我對這節課有了新的認識。

1、板書應圖文並茂,突出重點。

今天,我板書的核心內容是三句完整的話。我的初衷是通過這些文字,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並能完整的說出幾分之一的含義。而事實上,這樣做並不好。學生在說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就有依賴思想,會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讀,沒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的話,只要寫出重點的幾個字就可以了。 “圖文並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寫重點”,能迫使學生去思考,將黑板上的重要信息連成一句完整的話,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表揚”、“糾正”、“示範”。

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明確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時調動其他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養成注意傾聽其他學生髮言的習慣。例如:①表揚:學生說得很到位,可以說:“他說得真好!誰能象他這樣說一說。”②糾正:學生說得不正確或不完整時,可以說:“他說得對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③示範:如果請了幾個學生說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師要先示範說一遍,然後說:“誰能向老師這樣說一說。”

3、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

以想想做做1爲例。做完4小題填空之後,可以先比較①—④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共同點:都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然後說說①②兩題的相同點(每份都是1個);再比較③④兩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把 6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同);最後可以問:“你還能發現什麼?”(這些分數都是幾分之一,每份是1個也可以是幾個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這節課帶給我的啓示是豐富的,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前行……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不足及啓示:

一、課前複習佔用時間太多,沒有做到好的開頭作用。

二、教學內容較於簡單化,解決的問題過於單一。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呈現的雖然是學生新接觸的學習內容,但豎式的書寫學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豎式的計算有些學生也已掌握,這一內容已經不能夠成爲學生願意主動去探索的問題。

啓示:可加大教學內容的難度。

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次進位的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內容加入進來,可以在完成12×3、23×2、123×2之後,再回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枝彩筆換成18枝彩筆讓學生計算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從而可以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層次性,深度性,也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習提示太繁瑣,課堂氣氛不活躍

根據學習提示,彙報展示環節不夠理想。教師一味地反覆強調筆算乘法的方法這一問題,沒有提出新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沒有被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吸引,失去學習的興趣,促使課堂氣氛顯得沉悶而不活躍。

啓示:可增加比賽,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計算教學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學習起來也很枯燥無味。在教學上如果能夠設計一些激發學生挑戰的形式將會激發他們學習熱情。比賽這一形式就是一個好的辦法。可以開展口算比賽,比哪個小組算得多且算得準;可以開展口算積分比賽,比哪個小組搶到的口算題最多,並算得準等。

這樣補充設計後,教學內容就會充實些,教學難就會深刻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濃厚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活躍些。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藉助實物、圖形、直觀認識幾分之幾,認識分數各部分組成的名稱,並且知道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發展分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就是幾分之幾的.認識。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傳授新知識之前,我先進行復習導入,讓學生溫故幾分之一的內容: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從而爲學習新知識做鋪墊。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我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底表示什麼意思。然後通過適當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我仍然讓學生思考每道題的意圖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當然,這節課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學重點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氣不夠,需要反覆強調和講解。學習分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到“平均分”,並且驗證自己的觀點,並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後思考和改進的。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1、注重知識前後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計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而且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過程性目標。

2、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爲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創設了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採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今後應更加註意評語的激勵作用。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並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缺乏認識。因爲質量單位並不象長度單位那麼直觀,特別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更多的是關注它的大小、長短等表面特徵,而對質量的輕重關注較少。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呢?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由老師來代替。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麼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在操作活動中,感受1千克的重量。可是學校裏沒有用千克作單位的秤,老師用的都是自己到外面去借,更別說是每組一個了。於是,我佈置了學生課前預習:

(1)到超市裏去看一看,瞭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

(2)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

再幫助媽媽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幾千克的物品。我自己還事先準備了:兩袋鹽(每袋重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蘋果、1千克棗、1千克雞蛋等。讓學生在課堂上先交流超市裏看到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把我事先準備好的各種1千克物品拿出來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等活動,真正在自己親身經歷和體驗下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同時又感受到輕重不能光看包裝的大小。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激發起了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

學生在這一單元的解決問題方面由於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完成的情況相對是比較好的,基本都能解答,對於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有部分學生敘述不完整,在填寫單位名稱的時候,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想一想自己的填寫是否合理的,這樣效果比較好。但是對估計物體重量的.時候掌握的比較薄弱,因爲做這樣的題目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先找出最重,然後找出最輕的,最後剩下的物品再進行比較,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在完成這類題目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爲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爲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遊記》的故事導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並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爲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爲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爲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紮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豔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