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54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百分數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課時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正確讀寫百分數,並能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一、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由於學生對教材中“罰點球”這個詞比較陌生,特別是女學生平時不愛看球賽,如果以足球比賽中的“罰點球”創設情境顯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爲此,我把足球比賽換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拋圈遊戲,讓學生幫老師推選一名同學參加學校舉行的拋圈比賽。由於學生對拋圈遊戲較感興趣,所以學生很快就想到可以看誰的拋中率高就派誰去,從而較容易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的內容。

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要讓學生更多地聯繫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知識數學化。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及讀寫後,我接着問學生,老師昨天讓你們找的帶有%的數就是百分數,你們找到了嗎?容易找到嗎?百分數這麼容易找到說明了什麼?然後再讓學生彙報所找的百分數,從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作爲一線的數學教師,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課堂: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教師的個性創造、目標落實有效、學生持續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反思發現不足,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最近教研室開展了“一課同上,同課異構”活動,作爲青年教師的我經歷了兩週的精心準備,並進行了多次的的課堂實踐之後,感慨頗多,收穫頗多,並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美好的預設≠理想的課堂

找次品這節課屬於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先從3個零件中找一個偏重的次品,再從5瓶口香糖中找一個輕一點的次品,讓學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來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用12個零件進行驗證,最後設計的鞏固練習是:有15箱餅乾,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輕一點。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把它找出來?該怎麼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做一做(稱的過程),然後同桌說一說(怎樣稱的)。看着學生們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預設後的課堂顯得更加活躍,更加生機勃勃。在這時問題出現了,學生在驗證時發現12個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個3個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隨即問道:“有沒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學生:“沒有。”“一般情況下我們就平均分成3份去稱,次數一定是最少的。”我倉促的進行了小結。40分鐘的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帶着遺憾,帶着疑問下了課。

二、精雕細琢,和學生一起收穫着

課後我又反覆解讀教材,回憶着課堂上的一個個鏡頭,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和建議,我重新備課,又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這次我是這樣預設的,把3個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爲學生研究的起點,3給以最優策略的暗示,5給予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師生結合共同研究,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個零件是研究的主體,學生獨立自主研究,找出最優方案,並體會最優方案的道理。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種方法,在第一次稱時,能確定合格品的個數最多。無論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將第二次稱的範圍縮小到待測物品的三分之一。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髮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次我把原來的鞏固練習換成了有趣的小遊戲——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個、81個、243個待測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思維的跨越,並從中發現規律,如果待測物品個數×3,那麼找次品稱的次數會加1。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交流想法。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畫圖、推理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進行優化思維的滲透。

本節課所研究的待測物品個數都比較特殊,都是3的倍數,剛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準備第二課時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數如8個、10個等。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磨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一、介紹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傳統的教學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簡單代替列舉法。因爲教學這部分內容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求出10以內數的公倍數和50以內數的公因數即可,不必人爲提高要求,加重學生負擔。

教材副主審沈重予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教材裏不安排互質、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等內容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在標準裏沒有提出教學這些內容的.要求。由於不教學分解質因數,因而不宜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關於現在教材中的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還應理解以下幾點:

1、無論是排列比較的方法還是大數翻倍的方法,都源於公因數、公倍數的意義。一方面從意義出發,理解和得出方法。另一方面加強了對意義的體驗。

2、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最小公倍數,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因爲涉及的口算都已經掌握。

3、求兩個數的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是爲約分和通分服務的,從這點上說,學生只要直接說出就可以了,而且應該能夠直接說出。

4、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最大公因數的開始階段,讓學生選擇教材中的某種方法,寫出過程,以利於理解概念及方法。應逐步鼓勵學生把過程想在腦中,直接說出結果。

其它拓展內容,應引導感興趣的同學在課後進行探索,以適當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一、教學內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十冊第24頁例7。

二、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學會列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和解題方法的理解,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說一說用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其中哪一步最重要?

2.解方程

45×8+10x=820 10x-45×8=100

8x+33x=820 (x+45)×8=820

(二)新課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過用方程解應用題。解題時根據題意,先把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找出來,再列方程。這一步非常重要。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用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板書:列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

師:出示例7。

商店運來8筐蘋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蘋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師:邊看題邊想想。這道題的意思是什麼?有哪些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麼?按照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第一步你準備做哪件事?

生:題中告訴我們商店運來兩種水果,一種是蘋果,一種是梨。已知條件是運來8筐蘋果和10筐梨,兩種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蘋果重45千克。要求的問題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準備設每筐梨重x千克。這樣把問題變成了條件。

師:真能幹。其他同學都會這樣想嗎?[板書:設每筐梨重x千克]當我們用x表示題裏的未知數以後,就把問題轉化成了條件。下面請同學們把“每筐梨重x千克”當作條件和題中原有的條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大家可以議論議論。

師:誰能告訴大家,你根據題意,找出了哪兩個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生:我找的是8筐蘋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於兩種水果的總重量820千克。

師:還找出了其他相等關係嗎?

生:我找的相等關係是從兩種水果的總量裏減去10筐梨的重量就剛好是8筐蘋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從兩種水果的總重量820千克裏減去8筐蘋果的重量就等於10筐梨的重量了。

師:好了。剛纔已有三位同學代表大家找出了題中數量間不同的相等關係。這些關係不僅找得正確,而且都注意了先用這個“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書]去和題裏原有的條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這樣考慮問題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樣列方程?這樣好不好,因爲要想發言的同學太多。所以請一位同學代表大家的意見列出一個方程後,再請另一位同學簡要地說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確,爲什麼?誰先說?

生:可以這樣列方程45×8+10x=820。[板書]

師:有多少同學會列出這個[指板書]方程?[全班都會]太好了。這個方程對嗎?爲什麼?可別把手放下去了。

生:這個方程是正確的。因爲方程的左邊這個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兩種水果的總重量,方程右邊的820千克也是兩種水果的總重量。所以,根據總重量等於總重量的關係列出的這個方程是正確的。

師:說得真不錯。誰能再說說,爲什麼方程的左邊這個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兩種水果的總重量?[有意請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爲45千克是每筐蘋果的重量,8是蘋果的筐數。[教師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蘋果的總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數。10x表示梨的總重量。

45×8+10x這個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蘋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師:真能幹,請坐。請全班同學在作業本上用方程解答這道題。解答後請翻開課本第24頁和書上的解答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與書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視並有意請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師:怎麼,都解答完了。檢查過了嗎?和××解答一樣的有哪些同學?[學生舉手示意]誰來說說你是如何檢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邊,360+460等於820,方程的右邊也等於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師:檢查的過程雖然不要求寫出來,但我們要養成檢查的習慣,檢查後再寫出答案。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因有學生舉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書上的不一樣。我根據蘋果的重量等於蘋果的重量的相等關係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還是46。[板書這個方程]

師:非常好。能根據不同的相等關係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卻是相同的。很會動腦筋。還可以怎樣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關係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師:這個方程對嗎?

生:我覺得不完全對。解方程不好寫。

生:這個方程是對的。因爲相等關係找對了。

師:[舉手同學多還想發表意見]這樣,老師說說看法。應該說這個方程是正確的。因爲它是根據梨的重量等於梨的重量的相等關係列出的方程。只不過我們習慣的寫法是把含字母的式子寫在等式的左邊。如果列出了這樣的方程只需要把等式左右兩邊調換一下,就便於我們解方程了。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列方程解稍複雜的應用題。下面讓我們一起根據大家在解題中的思考過程,再來總結一下解題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題過程中你自己先怎樣,再怎樣?然後怎樣?最後怎樣?誰能結合自己剛纔解題中的思考過程一步接一步地說出來。

生:第一步是讀題後把問題轉化成條件;第二步是把轉化來的條件拿來和題中原有的條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數量和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第四步是根據相等關係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後一步是檢查和寫出答案。

師:誰能把××同學總結的思路再說一遍?[有意請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師邊引導××說邊板書如下]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列方程解稍複雜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也就是我們的思考過程。另外,同學們在學習中肯動腦筋,會動腦筋,同一道題列出了不同的幾個方程。它們的解都相同。這是因爲數量間的相等關係不只一個。根據不同的相等關係就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來。但要注意,方程是不是列正確了不是看方程的“樣子”,而是要看相等關係找對沒有。只要按照這樣的思路[指板書]正確地去列方程都可以。

(三)鞏固練習

師:請拿出作業本。我們作幾道練習題。只設未知數,列方程,不解方程。

第一題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蘋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寫上“蘋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樣設未知數和列方程的?[有意請中差生]

生:設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師:你是根據哪兩個數量的相等關係列出這個方程的?能說出來嗎?

生:蘋果比梨少的重量等於蘋果比梨少的重量。

師:正確嗎?

生[齊]:正確。

師:還可以怎樣列方程?先說相等關係,再說方程。

生:用蘋果的重量加上蘋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於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師:有多少同學根據×××找出的相等關係,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學生舉手]

師:這兩位同學的想法都不錯,列出的方程也正確。請全班同學都注意,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只要根據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較容易找到的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題請把方程寫在作業本上。

1.商店運來蘋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蘋果重多少千克?

2.學校買回4個排球和5個籃球,共用476元。每個籃球56元,每個排球多少元?

3.學校買籃球比買排球多花84元。買回籃球5個,每個56元,買回的排球每個49元。學校買回多少個排球?

[教師行間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爲什麼除以一個分數,等於乘它的倒數”,否則,會使學生陷入只背結論,不明道理的誤區,這樣的結果或造成學生出錯率高,爲了很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動手操作,增加直觀性。

1、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圓形的紙,把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操作,很快說出了,“1除以2等於二分之一”的正確答案;

2、問:這半張紙,也就是整張紙的二分之一,那麼這張紙裏有幾個這樣的.二分之一呢?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學生們通過觀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於2”的結論。我對學生的做法進行了肯定和鼓勵。

3、再問:如果把整張紙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於3,1除以1/4等於4的正確結論”,到了1除以1/5時,根本不用動手摺就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而且大部分學生都總結了“1除以幾分之一,就等於幾”規律。看着學生們興奮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問題:觀察以上的算式河的書,你發現了什麼?

二、觀察討論,形成規律

學生們通過觀察,討論終於發現了“除以一個分數,等於乘它的倒數”,我又追問:爲什麼要這樣做?大家通過回憶分數的意義,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大部分掌握了計算方法,但有個別學生在計算時有除號不變的現象。所以,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全部掌握計算方法。在解答方程時也不會出錯,提高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掌握通分、分數單位、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經理解了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數單位相同(即每一份的大小相等)可以直接相加減。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所以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情境導入處充分鋪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感悟解決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時該採用什麼方法,給予學生以暗示,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接着通過半開放的教學,讓學生直接嘗試計算(藉助圖形推理)。在交流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爲什麼不可以直接相加減。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分數加減法單位一定要統一。並在交流過程中有意識的讓學生感知在方法多樣化中,它們存有共同的地方,就是把單位不同轉化爲相同的單位,通過比較得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化小數和作圖等方法具有特殊性和侷限性,通分是最普遍通用的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化一種轉化的思想。爲此,有意識多選擇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爲材料來組問題。爲了照顧到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又考慮到內容本身不是很難,在新知教學過程之中,就採用了由扶到放,由部分到整體,既注重獨立嘗試,又引導學生同桌合作、探討、交流的策略。在學生理解算理之後,鼓勵學生嘗試用語言自己歸納計算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從整體的角度把握知識的體系。練習設計中,有的題目可以化小數,有的必須通分,讓學生擇優解題。第二部分主要是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分數在實際中的運用。在設計拓展題時準備了兩題,既有橫向的發展,也有縱向的提升。裏面包含很多的知識點,值得學生去研究,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材料。學生有能力就解決,也有可能學生沒有想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注重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有意識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儘管只是一節計算課,可照樣應該提供學生以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應克服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進行學習,而應滿足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多樣化的學習要求。

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的教學效果。通過反思,發現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數學與實際問題的結合上,雖然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環節,但是,學生並不感興趣。雖然注意了對數學思想的滲透,但不夠深入,沒能建立整數、小數、分數單位統一要求的聯繫,只是研究了分數加減法的分數單位統一標準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有過許多評價,但在激勵性、導向性和針對性上意義不足。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爲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教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教學活動.”這說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所以,在導入新課環節,我有意設計了兩道除法計算題:8÷9=

4÷7=

學生一看是這樣兩道除法算式,都鬆了口氣,說:“這麼簡單的兩道題啊!”於是我在班上開展了男女兩組比賽,男生算第一題,女生算第二題。一聲令下,男生埋頭算起來,思維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沒有動筆,我示意她不要說出答案。我轉了一圈,大部分學生在已經做好的學生的提示下都已經有了答案,只有個別男生還在計算。

彙報後,我引發學生思考:8÷9=0.88……和8÷9=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個導入使學生明白兩個數相除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爲進一步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打下基礎。

之後,再出示兩個數相除的算式,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用分數來表示商。

以例題中的1÷3=1/3引導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讓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分子/分母。這時候,我讓學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薛龍鳳上黑板認真地寫下:a÷b=a/b,我見這個學生寫得很認真,馬上表揚了她,並要求學生爲她鼓掌。正當大家都爲薛龍鳳高興的時候,我在她寫的算式後面打了個小小的“×”。學生立刻表示不解,剛剛老師誇了了她,現在怎麼又給她判“×”。還是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發問到:“爲什麼b不能等於0?”班上頓時安靜下來,誰也說不上來原因。這個難點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裏有點小小的'激動。我繼續利用例題中的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3爲例問道:“誰來說說這個分數中的‘3’表示什麼?”有學生舉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單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數。”“如果把‘3’換成‘0’呢?”學生終於明白: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就這個“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要強調不能爲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爲0,而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爲0。

我覺得這個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爲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爲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

成功之處有,不足之處也有。課後反思之,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卻並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歸納。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數是一個數。這說明課前我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多查閱資料,以便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一、緊密聯繫生活,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入主題,爲數學學習活動搭建平臺。

學生對於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年級已經了初步感知,並能夠從一些形體中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三年級(上冊)通過觀察物體,已經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長方體或正方體面的個數不同;而且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體,比如衣櫃、冰箱、魔方等,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儲備和生活原型的積累。

本節課,由課件引進長方體,讓學生從一些實物圖中找出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再讓學生說“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最後一句“那你對長方體有了哪些瞭解?”喚了學生的記憶,有的學生說出了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學生說出了它有12條邊,有的學生說出了它的8個角……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還缺乏科學性,但是它是學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認識,是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和已有知識經驗,本節課的目標就是把這些認識更科學化、條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發自主探索,引導學生經歷認知過程,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智能的開發和空間觀念發展。

皮亞傑認爲: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像、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

本節課上,我讓學生感受到形到體的變化在於它佔有一定的空間;在正方體的引入上,由長方體到長方體漸變成正方體,體現了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再到不斷變換長方體的位置讓學生認識它的長、寬、高,溝通了幾何形體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有利於加深對幾何形體的感知,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學習形式上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給學生一個友情提醒,爲學生的'探究活動指明方向,接着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徵,學生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動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數、有的在比;有的在觀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與發現成爲學生最快樂的事情,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很投入,每位學生的激情都很高。學生在看、摸、量、數、比中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發展了空間觀念;小組內部成員之間能夠互相幫助,增強集體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過程,讓學生在交流中增長見識,較好的促進了學生自主構建認知結構。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1、在自主寫算式、小組合作驗證等學習活動中,經歷認識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的過程。

2、知道質因數,會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

3、在小組合作中積極與他人交流,體驗合作學習的收穫和樂趣。

認識質因數、會分解質因數是本節課知識技能目標的重點和難點。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恰恰是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有效地落實過程性目標和情感目標。

在認識質因數的教學中,利用課前學生猜老師的年齡、身高、體重的數據,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數據開展研究。如先研究老師的.年齡(36),通過學生自主寫算式、比較、分析、交流得出36=2×2×3×3是與衆不同的,從而引出“質因數”的概念,而此時學生對質因數的概念並不是真正瞭解。因爲概念的形成大致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得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試誤辨析充分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概念——付諸實踐應用——加深概念的理解。而上述過程中學生只是初步形成了概念的表象。所以,此時,充分利用黑板上板書的大量數據,讓學上按要求把他們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使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在自我試誤辨析中、在同學間的交流中形成質因數的概念。在質因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對分解質因數的基本方法也已基本形成。下面關於分解質因數的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書寫方法和格式方面的問題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教學《倍數與因數》,這是一個非常枯燥的課題,但我巧妙地運用課文中的情景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通過水果店各種水果的單價所顯示的數進行分類,得出自然數、整數、小數、分數和負數,使學生體會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數。爲了讓學生理解倍數與因數的'含意,教學過程中,我立足體現一個“實”字,讓學生從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數、因數之間的關係,再通過舉例去驗證倍數與因數之間的聯繫,在推理中“悟”出知識的規律。學生在學習中實實在在經歷了一個探究的過程。“動腦筋出教室”這一遊戲的設計,學生在積極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的教學活動,既鞏固了知識,又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在授課時,我體驗到了學生的快樂。當學生用自己的學號說整除、因數、倍數之間的關係時,由於像順口溜,很有趣。每個學生都很感興趣,說得很努力。原來,數學也很有趣……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百分數應用題是在學生學完了分數應用題後進行學習的。型跟分數應用題的類型一樣,有三種:一、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是多少;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三、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這月我當家的教學內容恰好是重點學習第三種類型然後是三種類型的'鞏固練習。

教學中,我認爲學生有了分數應用題的基礎學習百分數應用題應該很容易。所以採取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具體做法是給他們一個月的支出統計表,表內的數據不完整,然後讓學生自己根據表內的有關數據進行嘗試解決問題。結果我在巡視的時候發現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乘除法算式亂用,根本不知如何去正確分析題裏的數量關係,這也暴露出學生的分數應用題學得不紮實。

由此我產生一個困惑:傳統的分數應用題教學注重向學生分析單位“1”告訴學生已知單位“1”用什麼法,未知單位“1”用什麼法,這樣學生頭腦很清楚。而北師大版教材注重學生用方程解題,可實際的結果是學生喜歡用算術方法解題,嫌方程麻煩,這樣一來,我在課堂中是不是應該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教呢?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較爲抽象,很難結合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係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還有要引導學生用聯繫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我讓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爲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要做到不重複和不遺漏,有些學生還不能找全,沒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困生的輔導。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今天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屬於“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如何引領學生探究數學本質,深化學生的數學思考,是我這節課最主要的教學理念。這一思想貫穿於課堂教學,下面我就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談談自己的設計初衷及實踐後的反思。

新課開始,我運用切土豆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面、棱、頂點三者的形成過程,但課堂教學中沒達到預設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爲導入環節,還應多關注時間的合理分配,提高課堂效率。

在導入之後,重點是探索,我的初始設計把重點放在了探索麪、棱、頂點的數量、形狀、大小這些特徵上,學生在探究面的特徵時用時太多,老師沒能恰當的引導。總之在探究面時我說得較多,沒說到點上。對棱與頂點的認識都只停留在表面。這裏的`棱與頂點有別於平面圖形中的線與點,體會棱、頂點的概念是深化認識特徵的基礎。我先引導學生感知長方體的面,進而體會棱與頂點的產生,在實際教學中因引導不當沒達到預設的效果。

在最後讓學生做長方體框架來加深學生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但由於學生準備的材料比較粗糙,所以做起來的櫃架對鞏固知識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課後在想如果學生有長方體框架的學具,就可以逐次拆開,也可以更好地使學生感受長、寬、高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長、寬、高決定長方體的形狀大小等知識。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我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我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旋轉,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旋轉的實質,並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課始,出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摩天輪、鐘錶、風車、旋轉木馬等物體運動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上的運動顯現,並根據學生的感知規律,讓學生經歷觀察對比的思維過程,再通過交流,對旋轉運動的特點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這是旋轉運動現象的前提,由於前面的觀察、模仿做動作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較爲深刻的表象,所以讓學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體旋轉的現象時,學生視角較爲廣闊,但是在表述現象是還不是很清楚。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感覺成功之處在於:

1、能駕馭教材,把握重難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抓住要點講到點子上。

2、能根據新課程標準則要求,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

3、.整個數學課堂留給學生較多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通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後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感知,通過大量的情景設置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積極的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注意到佈置學生的課後實踐,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2、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引導學生不斷髮現、提出、探索、設計、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現推導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要注意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教學中,我先通過切開一個長3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和棱長爲2釐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於是我給了學生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放手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啓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一內容,比較抽象,教材中用6個小正方體讓學生擺,只能擺3種,不利於學生找出規律。我大膽地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體擺,學生擺到了8種,並記錄整理數據,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有利於學生悟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樣做可能有人認爲費時,但我認爲這樣做值得,因爲這樣做能讓他們在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的過程中更好地發展認知水平,提高了學習能力。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繼續啓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繫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際操作,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數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