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讀後感 閱讀(5.85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

今天,我們學習了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爲“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寫作的《送東陽馬生序(節選)》。節選部分講述的是宋濂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爭取學有所成。學習後,我受益匪淺。

宋濂讀書刻苦勤奮。他年幼就喜歡讀書,因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還自己親手抄書。在寒冷的冬天,硯臺裏結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可他仍不懈怠偷懶。但是現在,有些學生不是沒錢買書,而是有了零花錢就去買吃的,買喝的,上網吧,泡歌廳……也就是說,他們把錢都花在了吃喝玩樂上。如今,他們也根本用不着像宋濂那樣去抄書,卻還一個勁兒地埋怨學校下發的書本多,怕書多了讀不過來,把自己累壞。這豈不悲哉!宋濂求學時的學習生活條件艱苦。出門求學,行深山巨谷,受窮冬烈風,穿縕袍敝衣,食粗茶淡飯,他卻一點不在乎,也從不跟那些富家子弟同學攀比,認爲只要有書讀,能學到知識就足以感到快樂了。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現在一些學生。有的學生到學校里根本就不想着讀書,老是與其他的學生比吃賽穿,唯恐在這些方面落後於其他學生,對學習成績落後於人倒滿不在乎。先前提到的那些不把心思花在學習上的學生跟宋濂幾乎成了截然相反的.一類人。這樣下去,如此學生要想學有所成實在是難。

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謹遵宋濂的教誨,把宋濂當做我們的學習榜樣,刻苦讀書,憑藉自己的主觀努力克服學習生活上的艱難困苦,努力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本領,以便將來更好地爲國家爲社會做貢獻。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2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長譽爲“開國文臣之首”,且和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小時候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在《送東陽馬生序》中,他這樣說:“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和“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可以看得出來,宋濂小時候讀書共有兩難:一是“無書難”,二是“無師難”。爲了解決“無書”的問題,宋濂總是“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是“弗之怠”。再看看我們自己,沒有宋濂的“無書難”,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爲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讀書條件,卻被白白浪費,在九年的時光中不學無術,碌碌無爲,空有了一張學歷表,虛度了九年的時光。再說說這“無師難”。老師,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時時處處都在學習,而老師就是引導我們學習的人。

可宋濂卻“無師”,爲了求師,他“常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當遇到老師訓斥時,他“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唯恐老師發怒。設想一下,在現代,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學生,有多少學生會虛心接受?更多的甚至在課後謾罵,侮辱老師。我曾經也是教師子女,我也知道在“教師”這個名詞下面隱藏着一個多麼重的負擔,裏面有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熱切期望,也有無數莘莘學子對未來的美好瞳暻,要挑起這擔子,只有老師做得到。從古時到今世,攀比之風在學堂中一直沒有停過。如果人人都能像宋濂那樣“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恐怕這種攀比之風早就消停於世間了吧!我們要學習宋濂的這種精神,努力學習,長大報效於國家!!!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3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中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件。但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我們着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傑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並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4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國家日益強盛。我們的生活好多了,有好的學習環境,優越的生活條件。可我們卻整天無所事事。可當我看到宋濂小時候刻苦求學的事時,我徹底明白了。

今天我們學習了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瞭解到宋濂小時候刻苦的求學路,爲了及時歸還,竟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的情況下錄畢,無碩名人大師與遊時,曾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名的前輩請教。而我們呢?根本不用擔心沒有老師指導和沒有書看,唉/向我們這樣在蜜罐裏泡大的,怎會明白這種辛苦呢?

宋濂學習很認真,常提出疑問詢問道理,而我們上課卻不認真聽,上課只擔心老師不要喊自己回答問題,擁有好運氣剛好答對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從不提出質疑。宋濂求學時,負篋曳屣,一天只吃兩頓飯,看見同學學都穿着繡花綢緞衣服,卻不羨慕,以從中有足樂者。苦難並非全都是壞事,我們只要化苦難爲動力,困難則會成爲成功的.墊腳石。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也。”孟子也說過:“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正是因爲這樣,宋濂通過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稱爲“開國文臣之首”,與劉基,高啓並列爲明初詩文三大家。我們應該知足,以宋濂爲學習榜樣。

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他們的父母提倡孩子要窮養,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過清貧的生活,磨練他們的意志,讓他們從小在大海里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因爲他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

因爲“梅花香自苦寒來”,范仲淹劃粥充飢,我們青少年是應該反思反思了,我們的生活如此優越,卻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玩。對於宋濂我們真是天壤之別啊!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我明白了,在古代環境那麼惡劣的情況下,宋濂還不畏艱辛,刻苦求學。我們應該以他爲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古代有許多古人刻苦學習,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筆。相對比而言,我們的學習生活可謂是幸福,更應該用刻苦、認真的態度回饋爲我們創造了良好學習環境的人們。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開國文臣宋濂晚年所作,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浙江義烏人。

作家以質樸的語言,通過自己年輕時求學的勤奮經歷,勸勉同鄉晚輩馬生要刻苦學習,業精於勤。讀了這篇文章我受益匪淺。

宋濂幼時特別喜歡讀書。家裏貧窮,沒有錢買書來讀,所以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去借,因爲總能按期歸還,所以大家都願意把書借給他。宋濂每次借了書來就抄寫,就連寒冬臘月也不中斷。有一次,天氣冷得連硯臺裏的墨汁都凍成堅硬的冷塊,手指僵得不能伸直,但他仍持之以恆,鍥而不捨。

對照宋濂,想想自己,感到臉上一陣發熱。想想宋濂幼時沒有錢買書,視書如珍寶,書讀百遍而不厭。回想自己,有優越的`讀書條件,卻不珍惜,有能力買書,買了之後讀幾遍就膩了,甚至還將書當玩具,更沒有把讀書看作做人的最大樂趣。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我不由得想起了天津書法家田蘊章。在他五歲的時候,曾在自家的大門口,聽到其父田蔭亭跟一位衣着破舊的老者的對話,田蔭亭問老者爲何快樂,老者答道:“我雖然很窮,衣服上打滿了補丁,但我愛讀書,我就很快樂。”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幼年田蘊章的心中,激勵着他不斷努力、上進,“天道酬勤,持之以恆”,終於成爲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所以,我認爲我們應該珍惜優越的讀書條件,把宋濂寫給馬生的一封信當作是寫給自己的,刻苦自勵,把讀書看作人生最大的樂趣。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6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題記

有人說順境出人才,也有人說逆境出人才,我認爲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的。宋濂的經歷就告訴我們,環境對人能成才與否,只是一個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決定於每個人的內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奮讀書。

只有勤奮讀書,才能出人才。

宋濂——開國文臣之首,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下《送東陽馬生序》,勉勵馬生勤奮讀書。他曾“趨百里外”只爲“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試問這樣一個擁有着堅強的讀書意志的人,又怎能不成才,無成就?

一個吃不得苦、不能勤奮讀書的人,順境中會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認爲天下第一;身處逆境又會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詡“看破紅塵”。這種人無論身處何境,要想成才都只是一紙空談。

在我看來,成材的必經之路只有一條——勤奮讀書。古語說的好,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做舟”。每一個勤奮讀書的`人不一定都成才,但人才卻一定出自勤奮讀書。我國古代有很多勤奮讀書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讀書“不遑寢息”,以至“口舌生瘡”;匡衡“鑿壁偷光”;蘇秦“引錐刺股”等,這些古代名家學者勤奮讀書的佳話,有力地說明了人才來自勤奮。

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多麼有志向、有雄心,若沒有勤奮讀書的實際行動,一切都只是空談。按圖索驥的故事衆所周知,爲什麼伯樂的兒子會以蛙爲馬呢?原因只在於他不願勤奮讀書,淺嘗輒止,又自以爲是,胡亂地背了幾句《相馬經》,就以爲學會了相馬術,以致蛙馬不分,貽笑天下。

所以天下成功者,無論天賦高低,做何學問,處何時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勤奮。總之,環境的優劣,天賦的高低,對一個人的成才都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成才與否只有內在因素才起決定性作用。

即勤奮讀書出人才。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7

國學課上,張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一篇新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不僅是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更是對我們現代國小生的一種勉勵。

宋濂以青少年時期在艱苦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學習。寫的字字親切,語句平易暢達。

當我讀到宋濂在天氣非常寒冷,把硯池裏的墨汁都凍成了堅硬的冰塊,他的手指即使被凍的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敢停止抄書時,我想到了那些不喜歡讀書的同學,我們現在的書都是父母掙來的錢買的,不用再抄錄,有的同學買來的書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邊。讀到這裏,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認真讀書呢?

當我讀到宋濂在住旅館時,主人一天只給他兩頓飯吃,並且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時。我想:“我們現在在家裏個個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樣,倚仗着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溺愛,挑吃穿,儘管有可口的飯菜,還嫌棄這個菜做的沒有色,那個菜做的沒有肉。在宋濂那個貧窮的.年代,哪能像我們這樣挑呢?”

當我讀到宋濂冒着凜烈的寒風,在深山巨谷中奔走百里求學,腳上的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後,四肢被凍得僵硬不能動,要用熱水澆洗,用棉被裹着,很久才能暖和過來時,我陷入了沉思:我們現在的國小生,天天車接車送,嬌生慣養,從來沒有捱過凍,受過罪,更別提把皮膚凍裂,四肢凍僵了。身上有厚厚的羽絨服,腳上穿着既美觀又暖和的鞋子,又有誰能想到這些衣服,鞋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呢?

宋濂雖然每天同那些貴族子弟在一起學習,但沒有沾染一點惡習,依然專心學習,因爲可以學習是他心中最大的快樂,他的心中已經被學習的快樂填滿,裝不下任何東西了。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從古至今,哪一個著名的文人學士沒有經過很多磨難呢?唐僧取經,還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到真經,就連明星也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出名的。又有哪個紈絝學子可以成爲婦孺皆知的名人呢?

人需要苦難來磨鍊自己,把苦難當做我們攀登成功的高峯時一塊毫不起眼的石頭吧!把它踩在我們的腳下,很快我們就會是站在高峯上的眺望者。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8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向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

其實,學有所成並不一定要在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態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都在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義。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

他因爲家貧,沒辦法得到書來看,他實在愛讀書,他就向別人借來抄寫,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啊,終於讓他遍觀羣書,要是我們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別會賴牀。總是不可起來,等到過了早讀的時間纔起來,作者成年以後,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經書去請教老師,而老師的臉色和語言都未放溫和些,但是作者還是尊重專心的請教老師,而我們上課時總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更別說去請教老師了,因爲作業勤奮還是有收穫的',去求學時,負篋曳屣,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夫皸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勁不能動彈,在飯店裏每天只能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學們,個個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樣,但是作者也沒有因爲這樣就覺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別人了,因爲他清楚他是來學習的,要是我們現在啊,只知道用珠寶來裝飾自己,卻不知用知識來裝飾自己,我們現在都追求時尚,願意以大早起來打扮自己,卻不願意一大早起來早讀,作者是這樣刻苦勤奮來求學的。

我百感交集,現在還有多少人如此勤奮學習,我們現在的壞境條件變好了,卻不再有那麼多人愛學習了,爲什麼?我們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會給我們學習壞境創造了一個這麼好的壞境呢?現在大部分學生對學習都特別鬆懈,想讀就讀,不讀就讀,比起作者我們真是慚愧啊!我們應該去學習作者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我們要也他爲我們學習榜樣!向他學習。

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會執著;大學聯考前的一個悶熱午後,我看完一篇小說,突然拿起手機把那個想法告訴她。我想每個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單純而善良的。不過遊戲已經開始了,總該將實驗進行到底吧;兩條相交線偏離了既定的軌道,終究都是錯。我化盡千年靈力,只爲再見你一面。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

今天,我重溫了《送東陽馬生序》。

這篇文章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學習,但因爲窮苦,借書來看,來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時,也不間斷。

爲了拜師學習,還“嘗趨百里外”。

可以說,是磨難造就了宋濂,使他成爲了一代文豪。

從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首先就是勤奮。

“勤”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奮,每天不停地抄書,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師請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趕路,無處不體現他的一個“勤”字。

其次,則是“儉”。

和宋濂在同一個地方學習的學生都穿着華貴,光彩照人,而宋濂卻衣着樸素,並不羨慕那些服飾華麗的學生,一心向學,從來不去和那些學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兩頓飯食,而且還是沒什麼油水的素齋,宋濂仍然可以專心於學習之中。

第三就是“專”。

宋濂一直專心於學習,堅定目標,鍥而不捨,最終取得了一個好的成果。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宋濂正是有了這種鍥而不捨的品質,才終於成爲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稱頌。

在如今,也許我們可以吃飽穿暖,也有足夠的書看,不必像宋濂一樣去吃苦。

但我們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樣“勤”、“儉”且“專”的品質,也應該學習宋濂從師的態度,不能不懂不問,同時,還要像宋濂一樣恭敬從師,做到“一日爲師,終生爲父”這種從師態度。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1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作文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爲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好多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爲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爲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的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2

自從讀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後,我懂得了很多,和作者宋濂比較起來,我才知道我以前是多麼的無只。我更沒想到的是被譽爲“開國文臣之首”的明初散文家宋濂背後卻有那麼多的心酸事,年經的他爲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裏穿破鞋去上門請叫老師,他爲了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要達到這種境界對現代學生是容易的麼?

讀了這篇《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好好用工讀書,我們和宋濂比較起來,真是幸運兒,想起我們左說說好好讀書,右說說好好讀書,真是可悲啊!作者喜歡讀書,因爲家裏窮的原因,沒有辦法得到書來讀,所以他就經常向那些有書的人家去借,看玩之後就親自動手用筆抄寫,抄寫完之後怕日期過了用跑的去還書。

然而現在的我們,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含辛茹苦,只是希望和盼望兒女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卻反而弄巧成拙,但這並不能怪父母,要怪只能怪自己,光嘴裏念念長大後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你們要知道這天下不會白白掉下餡餅啊!更不會掉下黃金的,我們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的雙手去拼搏。

所以,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我們要好好學習作者勤奮好學,以苦爲樂。而且能夠誠實守信得以博覽羣書,更應該學習的是尊重老師,虛心求教,這樣才能做到了好好用功讀書呀。!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3

火紅的太陽在西方慢慢地落下了。我也始終相信,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管怎麼樣都會是一個擁有智慧的人,而只要擁有了智慧,那麼,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因此在我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始終把媽媽的教導記在心上;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老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4

我從剛踏進國小的大門到現在,已經認識了很多古詩,但因爲我的語水平不太好,所以我不會去背,但這首"送東陽馬生序"讓我懂得了很多,雖然這首詩內容很多,可是,讓我感到了"做什麼事情都要講誠信,講信用,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做到最後,不輕易放棄"

宋溓—明初詩女三大家鄉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樂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裏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我們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我們着想,我們卻從未學習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溓,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大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與大學士宋溓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個傑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溓相提並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

介紹說,澳大利亞出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着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我想,出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峯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若寒,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及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5

古有鑿壁偷光、螢囊映雪,近則有宋濂求學之苦,就讓我們走進這篇蘊意深刻的古文,開啓學習的另一扇成功之門。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宋濂對前來拜訪的馬君則所寫的贈序。文中提到了宋濂自己的求學歷程。他自幼因家境貧寒而無書可讀,但這並不是他放棄他最大的愛好——讀書的理由。在嚴寒的冬天,筆墨都已經結冰,他爲抄向別人借的書一刻也沒有怠慢,並從未違約。直到成年,他對學說更加仰慕,不遠百里去求師,遇師叱咄未曾灰心,堅持不懈地詢問疑難。最後,求學之路的艱辛和同捨生的華麗衣飾也沒能動搖他對學習的熱愛。作者通過這段曲折的求學經歷來勉勵馬生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勤奮學習,纔能有所成就。

令我觸動的當然不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在當時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註定沒有出息,可宋濂憑着似乎天生就具備的熱愛讀書的精神,和後天的勤奮與不畏艱辛,獲得了應有的'成就,也成爲一名“先達”。他所擁有的這些可貴的精神,是我們現在缺乏也是最應該學習的。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幸福的年代,書籍對於我們來說不是奢望,可我們有好好珍惜嗎?沒有磨難的生活反而造就了我們的慵懶,我們的學習勁兒是遠遠比不上宋濂的,除了學習他,還是否有些慚愧呢?學習還應有技巧,例如宋濂的多問才能多學,謙虛地向他人請教,與老師和睦相處,也是學習之路關鍵的一步。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