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大學》有感

讀後感 閱讀(2.0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大學》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大學》有感

讀《大學》有感1

書,是智慧的起源;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 友……書,代表很多,很多。我是個愛看書的女孩,書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家目前藏書有100本,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個寒假,我再次翻開這本書,開始了我的閱讀之旅。

《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有223頁,是高爾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合集。作者是高爾基,他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波什科夫。高爾基曾被列寧稱爲“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是個很陽光的作家,他改變了當時文壇上的苦悶頹廢的文風,因爲他的作品李總洋溢着樂觀的精神。

安武林曾說過“在我看來,世界上優秀的文學名著如牛毛,但能給以力量的作品並不多見。很多時候,我都願意把高爾基的三部曲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相提並論,如果僅從給人以激勵和力量的意義上說。如果文學不能給人以真善美的力量的話,那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多麼高尚的評價啊!這可能就是我不厭其煩的看這本書,不知理由的喜歡上這本書的原因吧!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了作者在童年時期的喜怒哀樂;第二部分講作者因家裏經濟貧困來到小鎮上打工;第三部分講作者因尼古拉·葉夫列伊諾夫的推薦去喀山求學遇到的困難,因種種原因離開了克拉斯諾維渥多村。有些故事讓我淚流滿面,有些故事卻讓我豁然開朗。童年的單純無暇,青年的好勝種種畫面浮現在我的面前,可能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正如《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那樣。

我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這個過程中,一種人不斷的爲社會做貢獻,一種人卻幹一些非法事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環境而變化着。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自己的過去,雖然有些人過去很糟糕,但是人不能因爲自己的過去而毀壞自己的前途,過去或許很難忘掉,但必須忘掉,不然你的未來會有許多障礙,你的存在會讓人覺得你沒有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上帝是公平的,好人會得到上帝的獎勵,相反,壞人也會得到上帝相應的懲罰。一個人應該知足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然等到後悔時就晚了,記住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快樂、難過、啓發、感悟,甚至對社會的對人生的認識很大,很大,將會在我困難是幫助我解決挫折。這僅僅是一本書嗎?不,他是我的摯友,我的啓明燈。

讀《大學》有感2

幸福沒有一種特定的模式,只能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對於大衆而言,覺不會有事先安排的道路,更不會有上天賜予的幸福。所有幸福的產生,皆源於人們的不懈追求的價值的不斷實現。鼓起生命的風帆,勇敢地迎接命運的挑戰。對我來說幸福很簡單,早起時伸個懶腰,刷牙時看到潔白的牙齒,上班的路上能及時趕上公交,到公司時看到同事們,晚飯時吃到大塊的肉,一個人時耳朵裏能有音樂的聲音,洗澡時能有足夠多的熱水,睡覺時有暖和的被子,

古龍曾經說過:真正的寂寞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空虛,一種令你發狂的空虛。縱然在歡呼聲中,你也會感到內心的空虛、惆悵和沮喪。曾經有一段時間,手機只是當做鐘錶來用,走在大街上,會感覺過往的車輛人羣都那麼的讓人煩躁,食堂的嘈雜更是難以忍受,音樂在耳邊也顯得刺耳,不想與任何人聯繫,常常會在噩夢中驚醒,動不了,黎明過後才慢慢睡去。這就是我感受到的寂寞。原來大可不必這樣,如果在工作學習中不得志,不要悲觀迷惘,靜下心來好好審視和反思自己,積極樂觀面對挑戰;如果被愛情拋棄,不用悲傷更不要怨恨,守住一顆淡定而寧靜的.心,重新面對生活,珍惜身邊的人,你會覺得生活依然還是那樣美好。

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要錯過羣星了,人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有在體會過失去的痛苦以後才知道珍惜,但以前的永不再來,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堅守自己心中的本真,不去過多地考量別人的錯誤,不要在乞求他人對自己的理解中消耗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要從被動地適應他人中解脫出來,否則你就是在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最後被傷害的或者失去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根手指指向別人的同時,會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這就提醒我們:要平靜下來,多反省自己,寧靜以致遠。

人的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寂寞、悲傷、憤怒、失望、抑鬱、痛苦等等心態時常會出現,我們可以嘗試着慢慢地去接受它們,這些情感也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悲觀時候的狀態,平靜淡然的去分析去反思。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捲雲疏。

讀《大學》有感3

讀完《大學》之後,我的內心踏實了很多,原本複雜煩躁的心慢慢隨着閱讀被潤了一遍。客觀地講,一切單單用文字去解釋《大學》這些抽象,虛的.文化,我覺得都不能解其味,總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準確的言語去描述,總也表達不盡對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閱讀這些國學文化的感受一一詳細記錄下來,一點點滋潤我的心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

閱讀《大學》的感覺是踏實,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愛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生平的智慧,給我們無盡的關懷。

讀《大學》有感4

《我的大學》是著名蘇聯作家高爾基對自己青年時期和命運描寫的自傳小說,是世界文學的一個巨大的財富,最近,我閱讀了這本精彩的小說,裏面的主人公的經歷讓我唏噓不已,下面談下我的讀後感。

書中講了主人公年少離鄉,獨自去喀山求學,但是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大的玩笑,他並沒有成功,後來只好爲了生活努力奔波,但是上學的夢想卻從未在他心中破滅,在他賣苦力爲生的過程中,他不斷與大學生,城市居民結交朋友,他其實進入了一所更廣闊的大學—社會,他在這所大學裏學會與各種人來往,他在這所大學裏學習各種專業,做過流浪漢,做過麪包工,做過搬運工,做過雜貨店夥計,他在這所大學裏接受各種嚴峻的考驗,思想和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他還堅持學習知識,堅持看書,他的人生經歷讓人敬佩。

讀後感到書中洋溢着一股滿滿的正能量,是的',命運有時是不可預料的,但是我們經過努力總可以在不可預料的命運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我們應該學習主人公那種堅持夢想,不忘初心的品質,即使現實生活看似距離我們的夢想已經太遙遠,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該利用一切機會提高和完善自己,這樣,在命運女神向我們招手時,我們纔有足夠的資本昂首向她走去,這就是我的讀後感。

讀《大學》有感5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法國名著《基督山伯爵》後,我驚訝地發現我的很多思想和認識都因此有了變化,我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視野,甚至,我對於生活,比從前熱愛多了。這就是《基督山伯爵》給我帶來的豐厚的禮物。

這本世界名著是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寫的。 這是發生在1815年初春拿破倫復辟前夕發生的故事。是因爲拿破崙和路易十八的政治復辟,引起了這樣一個將政治罪名強加於一個無辜的人身上,他遭人蓄意陷害,被錯誤地關押,但他以精心策劃的計謀對那些曾出賣過他的人進行了報復。

我想對主人公唐太斯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見解。他是一個成功的復仇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自從他越獄回到了他原來一起生活過的人羣裏後,他已脫胎換骨的成了一個計謀超人的魔術師,又彷彿是那個動盪的時代的一個奇人,他的舊相識之所以一直沒認出他,我想是因爲他參與的“行業”很多,很有錢,而又十分會爲人,給人神祕感,又常常化險爲夷,很有內涵,就彷彿一個偶像一樣讓人想要崇拜和尊敬。他執掌着別人的命運,不費一槍一劍就完成了他的復仇計劃:騰格拉爾被盜賊萬帕抓去了,維爾福瘋了,弗爾南多因爲美塞苔斯和兒子的離去,就自殺了,而美塞苔斯則一個人痛苦地過起了隱居生活。

可我又覺得,他雖然成功,卻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和美塞苔斯的'婚姻在一嘲天災人禍”中化爲了泡影,直到書的結尾也沒能在一起;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復仇了,可是也因此害死了人,而他即使很有錢,到三十多歲依然沒有結婚,一生都過着漂泊的生活,最終離開了法國這個復仇成功後依然想念他的,悲傷的大舞臺。

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仇要報,大仇不報,心難平嗎?可是真的把正義的復仇進行到底,究竟是應該快刀斬亂麻,還是應該像唐太斯一樣,用精神去挫傷別人,將社會的美和醜都看透?而這樣很會復仇的人,又會不會給人一種胸中充滿仇恨的感覺呢?看那些優美的文字,微笑的交情,是不是也同樣暗含着不幸,欺瞞和殺機?原來伯爵在和仇人們禮貌地交談時,字裏行間也充斥着虛僞和欺騙。可見人們在交友時,會不會要多長一個心眼,提防基督山這樣,城府很深,溫情又神祕,“十四年”之後再來尋仇的晃動在身邊的,“化過妝”的敵人?在這部作品中,人心的險惡和智慧,可見一斑。

正如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爲之”。誰知道自己造的惡,是不是會得到上天遲來的懲罰呢?就象故事裏家破人亡的三個自私的男爵一樣,誰也不會想到,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上帝會派使者來複仇呢。所以,故事告訴我們,人應常常感恩和多做善事幫助別人,也會獲得上帝的感恩和傾睞。還有一句俗語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報銷。”

故事的結局,基督山伯爵說了這樣一段話:“世界上既無所謂快樂或也無所謂痛苦;只有一種狀況與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只有體驗過不幸的人才能體會最大的快樂。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裏面:‘等待’和‘希望’。也許,用等待和希望的心在人生這條海船上乘風揚帆,真的會看到許多的流光異彩,領略到不尋常的風景。

讀《大學》有感6

看了電影《女大學生宿舍》,匡亞蘭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我同情她那坎坷的身世,羨慕她那不平凡的文采,更喜歡她那在一切艱難困苦面前不甘屈服的倔強勁。從她那單薄瘦弱的身架以及常常流露出一絲倦意的文氣的臉上,也許給人以軟弱馴服的感覺。然而,仔細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卻又無處不體現出她性格上的特點—倔強。

影片一開始,高幹的女兒辛甘“侵佔”了原屬於匡亞蘭的下鋪,如果是碰上了膽小溫順的夏雨,可能就自認倒黴,拉倒了事。而匡亞蘭卻不服氣,她把辛甘的東西一股腦兒扔到上鋪,並據理力爭:“我從不欺負人,也不許別人欺負我!”這簡短的言辭,鮮明地表現了她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在她的眼裏,當今社會的什麼權勢、地位,一概不用畏懼,必須與之抗爭,底得平等。

她—可愛的匡亞蘭,就是憑着這股倔強勁,考人高等院校,憑着這股倔強勁,邊勞動,邊學習,用勞動所得供自己上學,她從不向同學流露自己有什麼困難,更不向組織伸手要助學金,她退還了生母寄來的作爲償還心債的三百元錢,她寧可繼續拉磚頭,用自己的汗水換來徽薄的'報酬。有人說她太倔了,應該向組織求助,應該接受生母的幫助。我卻認爲匡亞蘭的可貴之處正是她的這股倔勁。她無論在什麼情況、什麼條件下,都能自強不息,努力拼搏,自力更生。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稱讚、學習並大力提倡和發揚嗎?今天,在我們這一代青年中,就有那麼一些人,考上大專院校以後,思想上不求進步,追求物質生活享受,或者伸手向家裏要錢,或者要求組織照顧。他們不是在開拓前進的道路,而是在征途上摘取已成熟的果實。這些人與匡亞蘭的精神相比,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呢!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我們正要建設“四化”,更需要發揮億萬人民的積極性,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去建設可愛的祖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這一代青年都具有匡亞蘭那種可貴的精神,那麼,何愁“四化”宏偉藍圖不能實現?何愁我國—這顆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明珠”,在不久的將來不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異彩?

讀《大學》有感7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翻開《大學語文》第一篇,便是選自《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可此“大學”非彼“大學”。大學,是青年人步入社會前的最後一站。我們在大學中學習理論知識,增加社會見識;在大學中廣交朋友,初識社會。而《大學》這篇文章,正是芊芊學子修身養性的必讀之物。

漢武帝曾言“以史爲鏡”,歷史年輪中的是是非非“可正衣冠”。學習《大學》亦是如此。《大學》主要概括了先秦時期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我認爲,大學生在這篇文章中最應該學習的,便是其中所提及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方面。

排在“八條目”之首的便是“格物、致知”。現代人偏向於將這兩個詞連起來用作成語。但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兩個過程。古人曾雲“格物”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三重境界是依次遞進的,並不是說“格物”就是從表到裏,從裏到表的認識事物,而是在你深入認識萬物中的一物時,從它的外表到它的內裏都瞭解透徹,最後返璞歸真將其表裏合一的時候,纔算是真正瞭解了這一物。這到最後才達成了“致知”。當代大學生,年輕氣盛,做事情總是匆匆忙忙,不講章法。如果能靜下心來細細領悟,大學的生活,應不會像現在這樣雜亂無章。並不要求大學生能夠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只是能夠參悟到事物的一點本質,便也算是學到了。

欲治天下者,必先治國;欲治國者,必先齊家;欲齊家者,必先修身。誠然,這是每一位當代大學生應當思考的`問題,如果想自己在未來打拼出一片新天地,那麼從現在開始,就應該“修身”。欲成其事,必練其心。這是古人在歷史長河之中的不謀而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定先給予你諸多磨難,從而錘鍊你的身心,養成堅韌不拔的品質。當代學生所面臨的諸多困難、挫折大部分由父母、老師爲其承擔。無法達到“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效果。學生們就像生活在象牙塔的聖女不問世事。但在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時代,若不爲步入社會早做準備,遲早會被摔得粉身碎骨。“修身”是當代大學生步入社會前的必修課,是爲了美好生活而必不可少的人生修行。

《大學》中所帶給我的感悟良多。走進《大學》,明德修身。在過去十多年的學習中,我們更多接觸到的是學科知識,天文地理,歷史人文,而爲人之道,處世之道,卻少有人過多地給我們講述。當代大學生也許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卻喪失了部分修身養性的能力。閱讀《大學》,是爲了找回我們內心的那一片淨土,是爲了修煉自身的脾性,是爲將來衝上雲霄。我相信研讀《大學》,可以幫助我們找回自己所缺失的部分,讓我們更完善,成爲更好的自己

讀《大學》有感8

《奮鬥》裏夏琳和陸濤的愛情也許在開始的時候遭很多人的鄙夷,因爲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這樣的一見鍾情,更不會有這樣狂熱持久的一見鍾情,我們也不喜歡這樣無情的橫刀奪愛。

可是後來我們慢慢開始羨慕這樣的愛情,因爲他們的愛擊倒了我們的那不能稱之爲愛的愛。

我們的膚淺與現實,在夏琳與陸濤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夏琳,她沒有米萊那樣的富爸爸,只有夏天擠公交車中暑的單親媽媽;她沒有楊曉芸那樣溫暖的家庭,只有奔波與父母之間無奈的離異生活。

可是他比米萊驕傲,比楊曉芸自信,她是學校里人人羨慕的“三好學生”——人好,模樣好,運氣好。

她註定什麼都要自己努力,註定好強,她有着很強的自尊心,因爲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拉近與別人的距離,她內心脆弱,喜歡爭,她不願讓任何人看不起自己,無論自己的家世如何,無論以前的生活如何,她都相信憑自己努力不會比任何人差,她有自己的理想,並能爲之堅持不懈的奮鬥。

在別人看來她總是很容易成功,可成功的背後有多少別人看不到的辛酸與淚水。

堅強獨立,不會去依靠任何人,她立場堅定,不會小女人的爲任何男人,她原則分明,不會做一件有違良心的事。

可是她偏偏遇見了陸濤,自己最好的朋友的男朋友,她的原則塌陷,做了第三者橫刀奪愛;她放棄了去巴黎,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她每天等着那個男人回到那個小屋,讓自己徹徹底底的做了小女人;一切只因爲那個人是陸濤,那個她一見傾心不能自拔的男人。

當夏琳遇到了陸濤,夏琳不再是夏琳,她變得瘋狂,再無之前的理智與自我,也沒有了別人羨慕的那份個性。

丟掉了理想,扔下了友情,失去了自我,她的生活裏只有陸濤,“如果你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着,那麼這個世界無論怎麼樣,對我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裏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個孤魂野鬼。”

慢慢的陸濤開始膨脹了,她覺得這個女人已經理所當然的屬於自己,他也愛她,可是得到她他覺得理所當然,他甚至忘了她無論怎麼愛始終都有自己的思想與世界。

夏琳理解他,他所有的事情夏琳都可以爲他分憂,他所有的快樂,夏琳都陪着他一起分享,他所有的壞脾氣夏琳都可以忍受,像哄孩子一樣遷就一切,他給夏琳怎麼樣的委屈夏琳都可以一笑置之,在他面前,夏琳不再心高氣傲,哪怕委屈自己卑微的遷就,也是心甘情願,只因爲她愛他,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去愛他……

可是陸濤不懂,他從沒認真想過夏琳要什麼,夏琳說:“如果你一輩子努力,即使窮困我也愛你”,愛情裏我們唯一在乎的只是你這個人。

夏琳可以爲他付出一切,可以不在乎得到與付出的不平衡,愛情裏的天平永遠不會平衡,可是她不能忍受感情上的失衡,無法忍受他的理所當然,他的理所當然讓夏琳變得毫無價值,好像自己天生只是來爲他把自己掏空的。

陸濤的狂傲,已經看不見夏琳心底生出的一份悲涼與恐懼,他只是一味的享受着夏琳的愛,卻滿足不了夏琳想要的安全感,他自私的爲自己的理想奮鬥着還要打着是爲夏琳的旗幟,他忽視夏琳爲他放棄理想而失去的成就感。

他也愛夏琳,可是卻用錯了愛她的方式,他讓夏琳自己去買車買房,夏琳怒了:“陸淘,我愛過你,爲了你,爲了滿足你的虛榮心和佔有慾,我把我的生活空間壓縮的不能再壓縮,我的.生活中除了你就是你,無論你做什麼都是對的,我都會永遠的支持你,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你面前,我是自覺自願的失去自我,因爲我愛你。

但是現在,我不愛你了,你從我面前消失了,當我愛你的時候,不管怎麼樣,你都是我的一切,我做什麼都是心甘情願的。

可是現在,對我來說你就是一個陌生人,你想用你的錢和成功,再次讓我失去自我。

哼,真可笑,這事以前不可能,以後更不可能。

如果我要住四居室開跑車,在你窮的穿假名牌的時候我就已經能夠辦到了,但我不是那樣的人!陸濤,如果不是因爲愛上你,我永遠都不可能失去自我你明白嗎?!”

夏琳選擇了離開,割捨了心裏難以放下的愛,她根本不可能不愛陸濤,不可能忘記他。

可是他再也無法忍受陸濤的幼稚與自私,她不能讓自己的愛變得沒有價值,不能容忍陸濤的理所當然。

她再優秀,卻始終只是個女人。

每個女人心裏對愛情的渴望總是完美的,容不下一點雜質。

夏琳是孤傲的,但也至情至深,她在愛情裏唯一的要求就是感情上的平衡,她是那種可以把感情當飯吃的女人。

在愛情裏,我們需要彼此的尊重與理解,寬容與疼惜,我們也需要互相學習,互補互足,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是欠你的天生該爲你付出的,她對你好,只是因爲愛你,但是你不能理所當然的覺得她的愛是理所當然的。

我愛你時你才那麼閃耀,我不愛你時,你什麼都不是。

愛情是需要彼此一起努力才能綻放光彩的鑽石,爲我戴上鑽戒,如果沒有愛的光輝,那它還不如一塊錢的硬幣來的乾脆。

夏琳離開了,讓自己成長,也讓陸濤成長,她其實知道陸濤不是不愛他,只是愛的有壓力,重新找回的自我讓她必須自己去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活在陸濤的光輝下而掩蓋了自己的光芒,走時她對陸濤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心甘情願的,我從來沒有強迫自己去做過什麼,因爲我愛你,這是我的意願,也是我的快樂。

你總是能帶回一些與你有關的新鮮事,叫我也手心癢癢,特別想試一試。

我從心底裏羨慕你的機會,嫉妒你的徐志森,恨你的設計圖,而我只能自己去創造機會。

我的機會不在你身上,而在我自己手上。

你叫我明白了,別人再大的事兒也是別人的,自己再小的事兒也是自己的。

請不要難過,陸濤,我必須把你當作別人之後我纔會長大。

我現在對自己不滿意,我必須像你一樣去努力,去奮鬥過之後,我纔會長大,我纔會對自己滿意,希望你能理解我,陸濤。

夏琳走了,因爲被忽視了,只能去尋找自己的理想體現自己的價值,讓他可以在陸濤面前不再覺得有距離,不再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家庭主婦。

夏琳走了,不過是想尋回失去的愛情那份平等,兩個人惺惺相惜,真心對等的相愛,所以最後她還是會回來,帶着成長後的夏琳回來,因爲她愛陸濤,比愛自己還要愛,因爲陸濤也同樣深愛着她。

陸濤知道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夏琳還是會要他,當他成爲窮光蛋的時候他唯一敢找的那個人就是夏琳。

陸濤懂得了夏琳的愛是真的愛他這個人,是用感情走進彼此的生活,用感情融入彼此的生命。

這樣的愛情註定有個美好的結局,因爲愛的人學會了怎麼去愛,儘管之前他們也經歷了很多波折,可是最終還是回到了愛情裏的幸福。

可是我再也回不去了,不想回去了,不是每一個陸濤都能遇到一個夏琳,不是每一個夏琳都能遇見屬於自己的陸濤。

讀《大學》有感9

《復興中華,從我做起》這本書,就像一本連環畫,頁頁都是那麼扣人心絃,感人淚下;它又像一部電視連續劇,每個鏡頭都是那麼催人奮進。然而,最吸引我的是其中的小鏡頭——《帶着養母上大學》這篇文章中的孟佩傑在我的同齡時所表現出的孝順,責任和擔當的事蹟深深感染了我,四千多個日日夜夜照顧好癱瘓的養母和學業兩不誤的善舉執着深深地鼓舞了我。

讀了這篇文章,我彷彿看到了,當我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前,對長輩們嚷嚷着這個菜不吃,那個菜不好吃時,孟佩傑正在那冰冷的水中用凍得像紅蘿蔔一樣的小手洗着剛買回來的菜;當我依偎在媽媽的懷裏撒嬌,要買最漂亮的衣服時,孟佩傑正端着熱水幫養母擦身換尿布。十歲時的.孟佩傑雖說是一個孩子,但她儼然像一個大人一樣擔當了照顧養母的重任。

從孟佩傑的身上,折射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百善孝爲先”的高尚品德,聯繫到我日前在家庭生活中對長輩的態度,我深感內疚!

記得今年十月中旬,我因腸道不暢,爺爺勸我多吃青菜及含有纖維素的食物,我非但不聽爺爺的忠告,反而衝爺爺發脾氣,堅持說吃葷菜營養好,蔬菜營養不好。我對長輩的態度與孟佩傑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孝敬長輩有時需要像孟佩傑那樣有驚人的善舉,但更多的是體現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問候,一個舉手之勞。復興中華,我要從孝敬長輩的點滴做起,爭做孝敬長輩、關心親人、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小幫手”,合格的五好小公民!

讀《大學》有感10

我們的童年生活是豐富而又多彩;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滿自由;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護、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愛而組成的,因此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難忘的。

可不是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們一樣絢麗多彩的。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就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他三歲喪父和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下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更沒有悲傷,而是懷着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在奮勇前進。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興興的吃下去;穿着破爛的衣服,他仍然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十歲時高爾基的母親也去世了,他變成了一個孤兒,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繼續努力着,奮鬥着;他也沒有逃避這種生活;而是來到“人間”去自謀生計。好像命運特別喜歡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許多坎坷、挫折和無奈,而他卻能在那種環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來想上大學的他沒有如願,卻在“社會大

學”裏學到了許多著名大學所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終於成長爲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纔會得到成功的喜悅。是啊,司馬遷就是憑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寫下了《史記》而被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小遭人嘲諷、斥責的愛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堅持,所以長大後才被譽爲科學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讀《大學》有感11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爲人生的第一大學問,讀大學感悟。“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纔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爲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讀後感《讀大學感悟》。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爲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一直以爲,作爲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閱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

“修、齊、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係,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後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範圍未免大了些。現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爲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爲,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除了修身,《大學》中最具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說:“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爲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爲,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讀《大學》有感12

去年跟雅茹妹妹一起坐地鐵回家,她拿着一本國學經典《大學》在看。我很是好奇,她告訴我說得用坐車的空閒時間都可以讀好多書了。我平常上下班在車上的時間足足有2個小時,除了刷朋友圈還是刷朋友圈,刷得我腰痠背疼脖子痛,外加老眼昏花。我爲何不利用這個時間來讀讀書呢?於是乎我在20××年的7月9日決定開始讀《大學》、背《大學》。

當你下定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所有的困難都會爲你讓路,比如離開大學很多年了,基本上沒有讀過書背過書了,比如記憶力大不如前了,比如不能集中精力啦……爲了能克服這些困難。

我用的就是《中庸》上的一個方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能一遍記住的我就用一百遍,人家十遍能記住的我就用一千遍。於是乎上下班的路上再也不會只刷朋友圈了,而是讀書,背書,每天背一小段,字數並不多,只有20-30個字,但是要真正背下來真的不容易。走路背,吃飯背,沖涼也在背,甚至做夢都在背書。經過30天的堅持,終於在20××年的8月10號背完了第一遍。僅僅是分段背誦而已。

第二步就是通篇背。我只用了13天的時間把前後貫穿起來背,還可以倒背。所謂的.倒背不是每個字都倒過來,而是從最後一段向前推倒着背。同時也抄寫了6遍。抄寫的時候都是用心去抄的,爭取不錯一個字。

第三步是什麼?當然是理解其意思啦。雖然背完了,其實我都不知道大學的三綱,六證,八目是指什麼。不足爲奇,老祖宗的東西就是不好理解,幾千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也不容理解我們現在的語言。剛好接下來有《大學》串講的內容,就是講三綱,六證,八目。總算知道了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六證是指: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囯,平天下。《大學》的宗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第四步,加深理解。剛好《大學》精講的課程也開始了。每個週末都有一節課程,上了兩個月。大漠老師不辭辛苦地犧牲週末休息的時間爲我們義務講課,真的很難能可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與此同時,自己還結合聽楊軍老師的《大學》精義,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聽的。終於理解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的真正含義。

從去年12月份開始每天堅持打卡讀一遍或者背一遍。幾乎不讀書的老公在我的影響下也拿起了《弟子規》和小寶一起背誦了。晚上忘記打卡的時候,他們還時常提醒我要打卡了。就連大小寶都能自然地背出《大學》第一段了。這就叫潛移默化,身教大於言傳。

試着用老祖宗的字體來感受一下,結果人氣爆棚,似乎有點好名了。

大學》的重點是什麼?修身,修身,修身!如何修身?要學以致用,而不是紙上談兵。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曾國藩十二課程:

第五步,修身。如何修身?修身從寫日課開始,日課不同於我們平常的日記,日記只是記錄一天發生的事情,而日課則需要自我反省,重點在反省後能改掉之前的種種壞毛病。《論語》記載,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

從2月份開始寫日課到現在剛好1個月時間,性格由原來的暴跳如雷改到現在基本能夠冷靜下來。原來看到老公和大寶就生氣,現在看到他們已經不再生氣了,可以笑臉相迎了。用大寶的話說,寫日課就是寫檢討(他偷看了我的日課,也不是偷看,就放在書桌上,他想看就看)。現在的大寶也願意聽我講了,之前我們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一般人遇到問題都喜歡找別人的原因,而《大學》修身則要求“反求諸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變自我。“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只有修身纔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只堅持修身一個月,家庭關係就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你想來試一試嗎?

讀《大學》有感1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宗旨在於顯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於號召士人把這種修養所取得的成就恩澤世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解釋"在明明德"引用了《康誥》《大甲》《堯典》,主要是爲了說明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質從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新鮮事物。"在親民",在《四書章句集註》中"程子曰:‘親,當作新。’"朱熹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這種"新民"思想對於當代社會也很有現實意義。因爲"新民"更強調的是一種自我革新、社會革新。正如朱熹所說的,"新民"首先要自己"去其舊染之污",對自己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改造和更新,然後再"推以及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種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辦法,通過不停歇地隨時反思自我、改過自新從而達到"至善",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止於至善",是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朱熹說:"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精神追求和社會狀態,其實是號召士人從精神層面"止"於仁、敬、孝、慈、信,這對於當代社會的我們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經篇勾勒出"三綱八目"的要義,然後傳篇對其展開具體闡釋。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在內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後是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格物"指努力窮究事物的道理,當人通曉事物之理後才能夠做到認識清晰明確;"致知"作爲一個認識過程,指在"格物"的過程中,一個人所獲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所以,"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格物所以致知",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爲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的。這使我思考一個具體的教育問題:對於教師,該怎麼樣幫助學生更好地"格物致知"呢?以前幾千年課上"授受" 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對知識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積極推動作用,但現在已顯然不能適應當代社會信息爆炸、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要求了,過去幾千年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總和都趕不上這短短的幾十年甚至幾年的發展總和,現在的社會真可以稱爲"日新又新、一日千里"了。所以,對於我們教育者來說,"格物"單憑傳授已無法做到"致知"了。一定要研究如何激發學生自身的內生動力、以生爲本、以學爲本,更加註重提升學生自己對客觀事物和科學文化知識的研究思考,通過借用前人的知識和文化,進而達到"致知".精神修養方面亦然,"誠其意,正其心"也要研究如何激發學生自身的內生動力、以生爲本、以學爲本。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這是一個學生自身內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地自我完善中達到的一種精神高境界。

總之,對於當代的知識分子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通過對世上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獲得較爲客觀正確的見解和知識,使自身意念更加真誠;進而進一步端正自己的心思、修養高尚的品性,弘揚崇高的品德,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內心真誠地去追求至善至美的"內聖"極高精神境界!爭取做到有利於提升自身修養,有利於國家正向發展,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燦爛文明的基因和符號在這片熱土上繼往開來和弘揚光大!

讀《大學》有感14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再次讀了一遍《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高爾基光輝的一生,也向我們展現了沙皇專制制度的黑暗。

主人公阿廖沙因爲父親的去世,來到了外祖父家,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他從姥爺那裏學會了識字,從別人那裏聽到了許多故事,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但隨着母親的去世,他來到了人間,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靠做學徒工、在船上幫忙等維持生活,還要忍受老闆的剝削和有錢人的斥罵。十六歲時,他抱着想上大學的心願,背井離鄉來到喀山。誰知夢想破滅,他迫於生活的壓力,進入了社會大學”。在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了俄國社會底層,在一羣進步人士的薰陶下和各個階層的`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和一些朋友一起邁向了新的生活。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驚人的毅力和耐力,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還有那種熱愛文學的精神。在十分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書對他來說很貴。他沒有書,也沒有時間讀書,但他不理會別人的譏諷和反對,千方百計地借書、看書。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這是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我們應該向文中的阿廖沙學習,做到熱愛讀書、讀好書,並學會從書中積累知識,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讀《大學》有感15

看到這個書名,你一定很好奇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書名吧。因爲,這是由三個篇章合在一起的書。它們都出自於一個作家的筆下,那就是高爾基,他出過許多名著,比如:《海燕》。《母親》等,我非常喜歡高爾基寫的書。

這本書分爲三段, 一段是“童年”,一段是“在人間”,最後一段是“我的大學”。

第一段講了主人公的父親死後,主人公跟隨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裏。在外祖父的家裏,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和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故事的薰陶,親眼目睹了“我”的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所爭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後來主人公接觸到的第一個“優秀人士”——“好事情”並和他交上了朋友。但“好事情”卻因自己的我行我素而備受人排擠。這種現實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的差異在主人公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童年時光。

在人間講述了主人公在十一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去世,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主人公無法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進社會獨立謀生。讀到這兒我被主人公獨立謀生的堅決態度深深感動了。不過,他的打工生活也不怎麼順利,他先後在鞋店打工,在聖像工作坊當學徒,也在輪船上打工,他飽嘗了人間痛苦,後來,主人公認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

在主人公16歲那年,他背井離鄉,懷着理想隻身去了一個地方求學。但現實並不像他想的一樣,以他的條件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以後主人公又不得不爲生存奔波:“住平民窟、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工作……嚐盡了人間疾苦。之後,他與古裏·普列特尼的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與進步人士的交往中,主人公投身進入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比起書中的主人公來,我真是太幸福了。首先,我的童年就生活在無比溫暖的天堂裏。從媽媽把我生下來到上幼兒園和國小二年級,一直在深圳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上學放學都是爸爸開着豪華轎車接送,不用走一步路,知道嗎,當我七歲的時候還在吃高級奶粉呢,過的簡直是少爺的生活。

讀三年級時,我有點長大了,由於某種原因父母把我送回了老家,和爺爺奶奶以及姐姐一起生活。現在我已經12歲了,邁步踏進了少年時代。在這三年時間裏,爺爺對我的要求同爸爸媽媽絕然不同。雙休日回家,要我自己的事自己做,從洗自己的鞋子、襪子、短褲和紅領巾開始,到家裏搞衛生,認真完成課外作業上的要求有時苛刻得讓我受不了。每到寒暑假早上六點不到爺爺就帶領我和姐姐去跑步4公里,在暑假還專門安排教我學游泳。他說不經風浪的孩子是不成氣候的,我現在真正的感受到了爺爺的用心良苦。特別是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從小就要獨立自強,懂事一點,別讓父母爲我擔心,這就是我的少年。

讀完“我的大學”這一篇章,我心裏非常難受,主人公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高材生,而且“無論如何都要進入喀山的大學讀書”,決心之大,還一心想做個“文化人”。由於社會的不公平和家庭的極其貧困,他只有面對現實,踏進社會,成爲社會大學的一員,滿心希望卻成了一枕黃粱。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深深的體會到,我現在還是一個國小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涯中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不怕,我一定要發揮書中主人公的精神,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一定要成爲名符其實的大學生,獨自飛向藍色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