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史記讀後感 (15篇)

史記 閱讀(7.53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史記讀後感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讀後感 (15篇)

史記讀後感 1

《史記》這本書中,記錄了許許多多有才華、有計策、有智慧、有本事的正義之君。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神醫扁鵲。

扁鵲姓秦,名越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上古軒轅時期的名醫――“扁鵲”的名諱來稱呼他。傳說扁鵲年輕時,並沒有習醫,而是負責管理一處房舍。有一位自稱長桑君的房客,來這裏住了下來,通過長期的交談和相處,他認爲扁鵲是一個品德高尚、可信賴的人,便拿出了一冊子能治病的祕方交給扁鵲,又從懷裏取出一粒藥丸,說:“這是一些祕密醫方,我老了,所以決定今天就把它傳給你吧!你有了他,就可以給百姓解除疾病,使天下人受益。”說罷,便消失的`無影無蹤。扁鵲把那粒藥丸沖服了下去,不出一個月,他就變得“火眼金睛”,隔着人的皮膚就能看見人肚子裏的腸胃、肝臟,也就能看到有沒有病。

後來,扁鵲遊走各國,爲人看病、治病,贏得了民衆的一致讚譽。扁鵲路經虢國時,正碰上虢太子去世,扁鵲便去診視太子。過了半個月,太子居然徹底痊癒了!扁鵲治好了太子,全天下的人都傳頌他有起死回生的神奇醫術。可他自己卻說:“我無法讓真正死去的人復生,我做的只是讓得病的人恢復健康。”

還有一次,扁鵲路經齊國,見到了齊恆公,觀其五官和膚色,看出了齊恆公得病。三次相見,屢次加重,但齊恆公不以爲然,沒有聽扁鵲的勸阻。最終病入膏肓,死去了。

難道扁鵲的醫術和名聲都是來自那顆從天而降的“仙丹”嗎?

其實扁鵲並不是因爲喝了“仙丹”這一下子成了神醫,而是因爲他一生刻苦鑽研醫術,來源於他對病人的細心觀察以及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同時在給人治病的過程中,又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的修改治療方案,還會突破和創新,才讓他的治療水平越來越高,從而成爲一代名師。他高超的醫療技術和卓絕的治病經驗不僅有益於同時代的人,像鍼灸、湯劑、熨敷等醫療方法,一直流傳至今,無數人因此受益。另外,扁鵲的人品更是不用說,他醫德高尚,從不嫌貧愛富,凡是來就醫者,他都一視同仁。絕大多數病人都能要到病除,立竿見影;他所到之處,無不受民衆的愛戴和擁護。扁鵲也就因此名垂千古。

史記讀後感 2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史記後漢書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臥薪嚐膽,這是臥薪嚐膽的節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這個意思是吳王已經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着如何復國。

於是就每天勞累地思索着,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嚐嚐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嚐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難道已經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麼?”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頓飯裏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豔的'顏色。他降低身份對待下面有賢能的人,對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最後臥薪嚐膽了20年終於把吳國消滅了,最終,勾踐也成爲了五霸之一。

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劉邦的故事。這篇文章裏的人物生動形象,故事活靈活現。所以我很喜歡。

史記讀後感 3

有這麼一本書。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鐫刻着的“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木三分,矯若驚龍,閃爍着民族智慧的光芒。翻開書頁,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每一個字充滿堅韌、睿智的文字將我深深吸引,如漫遊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海洋,無法自拔。

這本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了一個個名主辦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西楚霸王項羽,墳書坑儒的秦始王……許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廉頗負荊請罪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墳書坑儒讓我憤怒……就這樣,書裏一個個特點鮮明,性格迥異的人物牽動着我的心,讓我難以忘懷。

課《史記》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更是讓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溼的監獄,殘忍的酷刑,讓司馬遷受盡身體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縮了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於是,他毅然拿起筆,忍辱負重,饅頭苦幹,用信念直淌筆尖,完成了這部歷史鉅作。

想到這兒,我的心頭涌起了一股慚愧。司馬遷忍受了那麼多痛苦,卻仍然振作起來,寫下《史記》,而我呢,遇到一點小事就半途而廢。記得四年級的時候,一時興起嚷着去學游泳,爸爸同意了。可當我來到游泳館時,我竟然玩性大發,不好好學習。結果被爸爸摁在水裏,我只好跟着爸爸在水下做着頻繁的動作,心裏卻顯得十分不耐煩。這時我底下摔了一跤,跌進了水裏,鼻子也喝了好幾口水。最後還是被爸爸搶救上來。我立刻像個撒嬌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爲那件“突發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沒辦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多麼可笑啊!司馬遷在受盡酷刑,飽受打擊卻毅然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完成《史記》,而我卻因爲一點兒小打擊,而放棄了學游泳。於是,我輕輕合上書本,撫摸着封面上“史記”這兩個大字,緩緩擡起頭,眺望遠方。然後,站起身來,拿起藏在行李箱裏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門外跑去……

史記讀後感 4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司馬遷發奮寫《史記》的故事,現在的語文書又有了這樣的一篇課文,因爲喜歡司馬遷,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翻開課本再讀這篇故事,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張近東,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鉅著《史記》誕生了。

《史記》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史記》與司馬遷讀後感。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第一次以人爲本位來觀照、審視、記載歷史,表現出對多種人物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對歷史人物心靈與命運的極大關注。

《史記》的史學價值還體現在:司馬遷雖是王朝史官,卻保持了相對獨立的學者立場,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一部批判性的歷史著作,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讀正是由於司馬遷對歷史和社會具有獨特而深刻的理解與感受,對各種人物在歷史座標中的生存狀態和活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並突破了正統思想的束縛,從客觀的角度書寫歷史和人物,才使得《史記》的內容豐富博大,獨具魅力,而區別於後代的正史《史記》同時有着很高的文學價值。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讀後感 5

在世界文壇中,一本本文著的問世,震撼着人們的心,而在中國文壇上,不計其數的名著則令人心潮澎湃。《紅樓夢》的悠然動人;《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麗詩句;《亮-劍》的扣人心絃……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深的一本書是《史記》,雖然沒有太過華麗的語言,但卻記載了戰國、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時期的名人大事,收錄了史書、古典小說,可謂包羅萬象啊!

《史記》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紀”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飽眼福。《史記》中有正義之士,有奸惡之徒,驪姬的蛇蠍心腸;靈公的殘忍暴虐;將軍王翦的英勇善戰;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史記》的每一則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對《史記》更加崇拜,卻還透着一絲傷感:司馬遷被昏庸的漢武帝投入監獄,一個爲國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個囚犯。司馬遷本欲自己了卻殘生,但想到自己的鴻鴣之志——《史記》尚未完成,把自己個人的榮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經過13年的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這部50萬字鉅著!

司馬遷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爲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恥辱,可見《史記》成爲司馬遷生存的支柱,奮鬥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時也是這樣的:一次在練鋼琴曲時,我一時大意擦掉了一個重要的音符,這首曲子要在比賽時合奏呀!我怎麼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鋼琴中一個一個地找,由於是雙手搭配,要兩個音符同時按下,聲音得和諧,我黑鍵白鍵一個一個地試,顧不上手指的痠軟,我堅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馬遷就是我的榜樣。終於,一個低音“re”使這一段曲子和諧悅耳,我一陣激動,我把整首曲子和起來彈奏了一遍,與剛開始的大有不同,我興奮地抹去臉上的汗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笑了,我想這種筆也是司馬遷寫完《史記》時露出的笑吧!我體會到了!

文學鉅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記》雖然沒有《三國演義》的精彩絕倫;《西遊記》的耐人尋味,但我仍然對它充滿敬佩,因爲堅信是動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進這些的是永不放棄的夢想!

史記讀後感 6

《田單復國》的故事你聽說了嗎?說的是田單在燕軍的重重包圍之下,不僅沒有驚慌失措,而且僅憑一城之力使用讓人拍案叫絕的火牛陣,打敗了燕軍,收復了被奪的七十幾座城池。是啊,人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消亡!只要像田單一樣不僅擁有勇氣,而且擁有智慧,才能出奇制勝。

《田單復國》,這是我暑假裏讀過一本叫《少年讀史記》裏的一篇故事。《少年讀史記》這本書精選了一些經典的歷史事件,讓我們更加詳細地瞭解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並深有感觸!

書中記載了《史記》中的一段:李牧是趙國北部邊防的良將,長期駐守在代縣與雁門一帶,防備匈奴入侵。他對士兵們非常好,每天都X牛羊慰勞士兵,他規定:匈奴來犯時不許出戰。幾年下來,趙軍沒有任何損失。可是趙王忍不下去了,派別人替代李牧。每次匈奴來犯時必定迎戰,但是失敗次數居多。無奈之下只好再召回李牧。李牧依舊故我。將士們都閒得發慌,紛紛表示願意一戰。李牧知道軍心可用,便精選十五萬大軍大敗匈奴。此後十多年,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趙國邊境。這說明打仗就好比拉門閘。方法對了,一根手指就可以輕易地拉開,方法錯了,兩隻手都拉不開。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也是有技巧的。有時候講究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再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著名的《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也出現在這本書中: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獲得一件至寶——和氏璧,於是騙趙王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王明知有詐,但礙於秦國強大,不得不答應。正當國君束手無策之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自願擔任護璧使者,前去秦國。藺相如不畏強權,寧可璧玉破碎,也要維護國家尊嚴,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最後保住了和氏璧,並全身而退。藺相如是整個歷史長河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的代表。歷史上還有無數像藺相如一樣英雄人物,像項羽、岳飛、諸葛亮、周瑜……之所以有他們精彩的故事,纔有了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中國歷史!

讀了《少年讀史記》,我體會到了中華歷史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精選的歷史故事生動地講述了我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演變,全面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生動形象地再現一系列歷史人物,使我懂得了一些歷史事件發生背景和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影響。這真是:讀史記,成大器!

史記讀後感 7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得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纔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着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在這一冊的人物故事裏,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伍子胥所承擔的責任。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迫害致死。伍子胥流亡在外,一度當過乞丐。他忍受了所有的屈辱,爲的就是要報仇。吳國後來攻克楚國的國都。伍子胥把當年殺他父兄但已過世的楚平王從墳墓裏挖出來,加以鞭屍,那種強烈的恨意表達得真是淋漓盡致。

在伍子胥的幫助下,吳國日益壯大起來。吳王卻完全不理會這個忠臣的勸諫,還賜他自盡。伍子胥恨不得要門客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門上,好看着吳國被越國消滅。伍子胥是個悲劇人物,他承擔的是作爲一個家人和一個臣子的責任,不過那責任後來演變成過重的負擔,壓得伍子胥喘不過氣來。

對人生來說,學會承擔什麼以及學會怎麼承擔,的確很重要。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我價值的創造,而這個自我價值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對別人產生了什麼影響。這種擔當,具有它自身的意義和時代性。

沒有擔當的人往往是沒有作爲的人,自我價值也輕薄得很。有擔當是好事,但可別像伍子胥那樣,讓肩膀上的擔當變成過重的負擔!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史記讀後感 8

《王立羣讀史記》開播了。作爲一個歷史愛好者,位於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我是必看的,我當然要看看“解讀史記”的節目嘍!

這中間最令我有感觸的是司馬遷的生世。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史官家庭,他在父親死後接替了父親的官位,成了漢武帝身旁的一個起居注官。

一次,漢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寵愛的嬪妃)的弟弟李廣利和名將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讓李陵護衛,李廣利得勝封侯。可李廣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點,李陵戰敗被俘。

漢武帝很生氣,大家都說要嚴懲李陵,惟獨司馬遷一言不發,漢武帝問他是什麼態度,他認爲李陵是詐降。漢武帝聽了很生氣,將他打入死牢,罪名爲“誣上”(欺騙皇上)。當時,“誣上”有三種懲罰方式: 1 、死罪, 2 、罰錢 50 萬, 3 、接受宮刑。接受宮刑是莫大的恥辱,很多人寧肯死也不願這樣活着,可司馬遷已開始寫《史記》,爲了寫完《史記》,他開始了忍辱負重的生活。

是什麼造就了司馬遷呢?是,是人生中的磨難,多一些磨難就多一些閱歷,瞭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爲遭受如此磨難,司馬遷對死亡看得淡,他有是這樣說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正因爲受到如此恥辱後,他纔對歷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蕭相國世家》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誅滅韓信後,封蕭何五千戶,蕭何很高興,大宴賓客,他手下有一個叫召平的人,勸他:“你還是把家財都送給皇上吧!因爲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會怕您謀反的`,這樣他就不會猜忌您了。”蕭何忍痛捐出了財產。司馬遷用五個字來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難,是很難用五個字這麼準確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蕭何沒受到打擊,其餘功臣如彭越、韓信等不是被殺,就是被貶。

有挫折,纔有更好的抗壓能力。現在有大學生因爲同學之間鬧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殺,這都因爲沒有經過磨練,這些溫室中的花朵從未經過困難,在家裏享受衆星捧月的待遇,自然會受不了困難。

“有挫折纔有”這就是我對挫折的理解。

史記讀後感 9

《史記》裏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今天休息,又讀了史記中的幾個故事。

鬼谷子有兩個徒弟一個叫做孫臏,一個叫做龐涓。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兵法,談論天下大勢。有一天龐涓下山去取水,聽見有人在談論魏王在訪求人才。龐涓覺得自己已經在師父這裏學習了三年,學問可以了。於是龐涓就想找個機會去魏國,然後做成一番事業。

龐涓去見了鬼谷子,並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心意。鬼谷子說:“你要下山,我也不阻擋你,但是你要記住,你如果掌了兵權,第一、不要輕易動手,去攻打別的國家,第二你要對自己的國家盡忠、對朋友盡義,第三,你要愛護士兵和百姓,千萬不要忘記我對你的叮囑。”

龐涓答應了鬼谷子的話,於是下山了。後來龐涓果然在魏國取得了好的功績。龐涓果然是鬼谷子的徒弟,打仗百戰百勝。後來魏王聽說孫臏也很厲害,希望把孫臏也招過來,龐涓想孫臏比自己厲害,萬一孫臏來了必然會寵信孫臏,一定要想一個辦法對付他。

孫臏下山時,鬼谷子囑咐他不要輕易動兵,做事情要謹慎才行。孫臏來到了魏國,和魏王交談一番後,魏王對孫臏很滿意。於是魏王想讓龐涓和孫臏一起掌管兵權,龐涓找了一個理由,最後魏王給了孫臏一個沒有實權的職位。後來由於孫臏的表現得到魏王的.讚賞,龐涓非常嫉妒,於是想要殺了孫臏,於是找了一個理由讓孫臏成爲了殘廢。

孫臏後來在齊國人的幫助下回到了齊國,回到齊國後,孫臏受到了齊王的賞識。

後來龐涓和孫臏交戰中,屢次被孫臏打敗,有一次龐涓在晚上行軍的時候,看見遠方有白色的亮光,於是走近一看,上面竟然寫了龐涓葬身之處。很快周圍火光四起,龐涓連中數箭,龐涓知道自己中計了,非常悔恨,後來引刀自殺。

通過孫臏和龐涓的故事,我感到做人一定要坦蕩,龐涓和孫臏如果聯合起來,魏國一定會非常強大。當年管仲和鮑叔牙就因爲彼此謙讓,所以齊國才能快速強大。在生活中我們要小心那些在背地裏不做好事的小人。另外我也看到了孫兵的聰明和機智。在危難中善於保護自己,讓敵人放鬆警惕,這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交朋友要交值得信賴,可以交心的朋友,不然自己一定會吃虧。

史記讀後感 10

歷史是活的現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迴,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於《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峯,後世兩千餘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沾溉,以至於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爲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仍創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歎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得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願。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於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保存,卻並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並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司馬遷終於意識到屈辱並不爲自己獨有,不幸也並不單單隻降落於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於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於由他創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於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儘管,他或許並不在意這些……

史記讀後感 11

讀史使人睿智,讀史使我學會隱忍。我讀了《史記·淮陰侯列傳》這部分中的“胯下之辱”,內容大致如下:

一個惡少年看韓信不順眼,在市集上向他挑釁,叫他要麼刺自己一劍,要麼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盯着這個人半天,一語未發,彎下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衆人大笑。若是當時他因一時之氣,把那個惡少年殺了,日後也要應付官府的追捕,就不會有後來的功成名就了。

這部分雖然不是很長,卻告訴我們做人要隱忍。

《史記淮·淮陰侯列傳》讓我想起了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爲了復國,他在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裏掛了一個苦膽,每天就這樣臥薪嚐膽,隱忍了十幾年,最終成功擊敗了吳王夫差。

還有西漢時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慘遭宮刑後,還能忍辱負重編修《史記》,終使這文學鉅著橫空出世。

這些事和韓信胯下之辱道理一樣,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也讓我想起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青年,他們一點挫折也承受不了,常會爲一點小事而衝動從而毀了自己的前途,真是標準的“憤青”。這些反面教材以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還使我想起了那年寒假……

傍晚,太陽已經偏西了,天邊還泛着紅霞,夕陽的餘暉照在我的臉上,和風吹拂着我的兩鬢。在我的跟前站着一個頭發凌亂,身穿紅色外衣和灰色牛仔褲的貌似不良少年的人。

“小子,你剛纔罵我什麼來着?”那不良少年道。

一聽這話,我頓時氣血上涌,臉上青筋暴現。

“小子,快過來給老子道歉!”那個不良少年接着喝道。

正當我準備捲起袖子,大打一架的時,突然腦海浮現出韓信胯下之辱的那一幕,火氣登時消了,反倒嚇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沒打,我剛纔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一點也沒想過此事的嚴重後果,小不忍則亂大謀啊!於是,我低下頭,不卑不亢地說了一聲:“對不起。”這件事更使我對隱忍堅信不疑。當然,當國家、民族的尊嚴被侮辱時,我們就要奮起反抗,不能隱忍。

我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時時刻刻陪伴着我,提醒着告誡着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讀後感 12

翻開歷史的畫軸,穿越時空的界線,行走於歷史的長廊中,我們在驚歎五彩斑斕的歷史之餘,禁不住感嘆:許多時候,歷史給予成功者的,是讚美,而留給失敗者的,只有批評與嘲諷。

也許這是歷史的一個通性:勝者爲王,敗者爲寇。歷史上的“史記”,多數都是由某一時期的勝利者所抒寫,所以說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也不爲過之。

可是,無論歷史的評價如何,每個歷史的觀望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它不會被歷史同化,它是自我精神的一種見證。正如我一直深深地堅信着,項王並非是一個卑微的失敗者,而是一個完美的失敗英雄。

項王有情,也許他並不像一個真正的霸主,因爲他的感性,總會超出他的理性。他可以一直深深地鍾愛着虞姬至死不渝,於是便有《霸王別姬》的絕唱經久不衰,悲得令人泣下,壯得令人擊節;纔有公元前202年那個蒼涼的秋夜:一彎冷月如鉤,殘月照着悽清的垓下古戰場,四面楚歌時,大英雄與大美人作千古訣別的悽美。於是,中國文學殿堂裏又多了一首蕩氣迴腸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詩。他可以不拘小節地體恤將士,求賢若渴,甚至可以在一場本該果斷下殺手的宴會上對敵軍的一員大將惺惺相惜。不怕千軍萬馬的'他,卻害怕愧對江東父老。他的情,讓他在帝王之路上從此多了許多的羈絆。

項王有義。他對於項伯的泄露軍情並不責備。也不過多地責備別人的無心之錯,這是他的義,是他的靈魂之柱,也便有了世人所謂的“婦人之仁”的罵名。

項王有勇。他是一員勇者,他的勇把戰場上的暴力詮釋成了藝術。當四面被諸侯兵重重包圍時,他徒步殺死漢兵幾百,即使身受重傷,漢軍將士也不敢輕易近他。當他看見自己過去的舊將呂馬童時,笑着說:你不是我過去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購我人頭,並賞萬戶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語罷自刎而死。這是何等地蔑視,這是何等的悲壯!他自殺了,死亡,算什麼?死給敵人看,死給朋友看,死給天下人看。這就是勇者——項羽。

這就是生時轟轟烈烈、死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項羽,一個失敗的英雄。

一個個遺恨的舊渡,曾經的楚河漢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滅了,只有這英雄的故事,還時常令人掛念。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至今激勵着世人。

史記讀後感 13

我讀了一本書,叫《史記故事》。史記故事的原著是司馬遷。司馬遷有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作爲自我激憤的好榜樣。立志寫完《史記》。最後司馬遷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寫完了《史記》這130篇,52萬的偉大的鉅作。

《史記》講述了古代的許多事蹟。比如《大禹治水》。講了大禹爲了治理水患,十三年了,大禹很少回家。每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看望自己的妻兒。這正是感人的所在之處。讓人感受到,大禹爲了天下人民與天下大衆的安全、利益,不惜失去自己的利益的生動寫照。“滿懷深情地說”更讓我們覺得大禹不是不想家,只是因爲對人民的愛和許多無奈。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是《史記》中的精華,它按照時間順序,從傳說中的皇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我們打開了瞭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有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在《史記》這部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的情節,在一次次成功和失敗過後,終於橫掃六國舊勢力。於是在前230年滅韓國,在前225年滅魏國,在前223年滅楚國,在前222滅燕國、趙國,在前221年滅齊國,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通過《史記》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瞭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了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

史記讀後感 14

“暑期讀一本好書”不僅是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20xx年的暑假終於到來了,我迫不及待地拉着老爸,冒着酷暑來到了新華書店,掏出我早就寫好了的書單,買下了幾本心儀已久的圖書。《昆蟲記》《升旗日》《史記故事》《瘋狂的人體》……“啊!真爽快,都是我的最愛,美夢終於成真啦!”我對着老爸大聲地喊。

在這些圖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史記故事》,尤其是裏面的《負荊請罪》和《韋編三絕》兩篇,讓我愛不釋手,深受教育和啓迪。

《負荊請罪》講述了一個勇於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故事。戰國時代,廉頗和藺相如都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爲功勞很大,被趙王封爲上卿,地位超過了廉頗。廉頗很不服氣,總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可是藺相如卻爲了國家的利益,對廉頗處處退讓。後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揹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後來,人們就用“負荊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真深刻啊!因爲我覺得:一個人能夠主動地向別人承認自己的錯誤,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尤其是像廉頗這樣很厲害的大人物,而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既然像廉頗這樣的大人物都能夠勇於認錯改錯,那麼更何況我們這些國小生呢?

《韋編三絕》講述了一個勤奮學習的故事。大教育家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認真讀了一遍,基本瞭解了全書的內容。可是他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於是又認真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全書的要點。接着,他又認真讀了第三遍,對書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爲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爲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就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好多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使用。後來,人們就用“韋編三絕”表示讀書學習勤奮刻苦,永不疲倦。孔子的勤奮精神真是令人佩服啊!這讓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原來老師在讓我們做好課前預習的時候,我總是把課文簡簡單單地讀上一兩遍就算做完成任務了,對課文中的一些生字詞、重要的句子,總是等着老師講解,自己不願意主動去分析、理解、體會。是啊,總是這樣被動懶惰地學習怎麼可能會取得好成績呢?從今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孔子的這種學習精神,讓自己也成爲一個勤奮好學的人!

老師和家長經常告訴我們“開卷有益”、“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從何做起呢?我想:不如就從“暑期讀一本好書”,“時時讀本本好書”開始吧!

史記讀後感 15

今年暑假,我讀了《史記》,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書中許多歷史故事給了我啓迪,歷史人物給我教育。

其中關於項羽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的精神。但是,當我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內容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間就能殺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觀看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爲他不注重文化學習,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爲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都會成爲絆腳石。

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爲劉邦所用,最後把自己打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的才智也給浪費了。要麼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呀,可項羽偏偏痛失良機,要麼中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開他,在憂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徹底失去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只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呀!其實,一個成功的歷史人物要想取得成功,《史記》已告訴我們:他必須愛人民,以天下爲已任,心中裝着國家和人民,才能深受人民的愛戴。只有這樣,他纔有可能成功。

同樣,作爲國小生,應該以史爲鑑,向歷史中成功人物學習,要有遠大的理想,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從小努力學習,長大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回報社會,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