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雜家>

呂氏春秋讀後感6篇

雜家 閱讀(2.37W)

呂氏春秋讀後感1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着作,目的是爲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呂氏春秋讀後感6篇

讀《呂氏春秋》這本書前查資料中對呂不韋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組織編撰出《呂氏春秋》這本流傳千古的書籍。當然資料中有些事民間傳聞,有些是史料記載,但對呂不韋還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我認爲呂不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講情面只計較利益,爲此可以不擇手段。如前期發現質於趙國的秦貴族子楚“奇貨可居”。於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這位“秦諸庶孽孫”取得王位繼承權。子楚即位,是爲秦莊襄王,呂不韋任丞相,封爲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其政治投資獲得回報。3年後,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爲王,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呂不韋爲相國,號稱“仲父”。雖然史書上的記載只有短短几句話,但我感覺可以根據呂不韋的出身、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這些“成績”的過程中的做法和所用的手段,不過儘管手段毒辣,但在當時呂不韋在秦國專權12年期間,對外採用了“遠交近攻”策略,對內則大力發展商業,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使秦國的貿易繁榮,並使秦國軍威大振,統一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應當說,秦實現統一,在呂不韋專權時大勢已定。後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建立,呂不韋是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不過正是因爲他的厲害,給自己埋下了禍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時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當然他本人也有當皇帝的野心。

呂不韋相當皇帝的野心我覺得很多地方都能體現出來,比如他爲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僕萬人,這麼大肆的招攬門客不是有異心麼!還有民間關於秦始皇血統的傳說,傳聞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我覺得呂不韋就是想借此醜化秦始皇,還有就是提高他自己的地位,其心思昭然若揭。《呂氏春秋》的編撰我覺得也並非是呂不韋在同一前就爲統一後的秦國着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間的影響力,爲了他當皇帝取得民間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爲了他專政取得一個合理的說法。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着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衆,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爲,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爲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還有關於天子的,如《謹聽》中“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執一》中“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就是爲了給秦國天子一個合理的說法,從而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這些還可以說是呂不韋爲了秦國着想,但是《呂氏春秋》中虛靜無爲的說法,卻說爲君之道的也要無爲而治。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衆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衆能也。能執無爲,故能使衆爲也。無智,無能,無爲,此君之所執也。”還有《呂氏春秋》中“無爲而無不爲”的主張,它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爲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呂氏春秋》認爲這種表面的“無爲”,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這些卻是呂不韋他自己專政而找的堂而皇之的藉口!甚至可以說是架空皇帝的權利進一步講爲了他登上皇位而做的“媒體宣傳”。

我給呂不韋的評價就是:爲秦國統一大業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是英雄;專政12年甚至野心勃勃想爲皇可謂梟雄;還有他的經商才能和遠大的目光都是令人欽佩的。《呂氏春秋》這部着作歷史評價衆說紛紜,而我看完後也對古人的智慧欽佩不已,感受和想法也很多,但是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寫出來的就是對呂不韋的一些個人看法。寫這些並非是否定《呂氏春秋》,而是對它的組織編撰者寫出自己的看法。

呂氏春秋讀後感2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後頗爲感慨!《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於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爲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爲《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着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

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着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呂氏春秋讀後感3

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着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於一尊,自此而後,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於儒學,儒家學說中優秀因素得以發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於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幷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關於君臣關係、親子關係方面,儒家主張忠與孝,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少有下對上的矯正和叛離,其實,想一想,這合理嗎?現實嗎?科學嗎?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麼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什麼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幹澤涸漁,則龜龍不往。”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麼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乾了,湖枯了,那麼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乾了,那麼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於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於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採取同樣的態度,政府雖強,以白爲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爲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羣衆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讀後感4

《呂氏春秋》是一部經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特別牛的一部經典。據說當年“合十萬餘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爲《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氣派,當然,沒有人出來真的去增損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這部書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後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呂不韋。

這部書,“以道德爲標的,以無爲爲綱紀,以忠義爲品式,以公方爲檢格”,彙集諸子所論又超越其上。通俗講,《呂氏春秋》就像是一鍋燴菜,但燴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嚐

讀《呂氏春秋》,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不應被忽視的,那就是談“養生”。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因爲春多與生有關。“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這段話簡直就是對我們說的。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用來維持我們生命的東西,而不是要用我們的生命去滋養萬物,也就是說,物是爲人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人不應爲物所累,更不應被物奴役。但是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把這個至關重要的關係顛倒了,很多人因爲物慾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爲輕何爲重。一個充滿物慾的社會,必然滋生墮落和腐敗,必然產生會亂和醜惡。

呂氏春秋讀後感5

戰國時代,兵荒馬亂,諸侯混戰,萬物蒼涼;奇商呂氏,協王登基,高居丞相,調令諸軍;輔秦漸強,大權獨攬,放逐異地,被迫自殺:臨終遺作,呂氏春秋,二十萬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這就是說出千古一句”奇貨可居“的戰國奇人——呂不韋,令我們尊敬的,不僅僅是他一生的豐功偉業,更是他的絕筆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一部戰國末年類似百科全書的一部震世之作,號稱古今萬物萬事、明物揭理的書,故號”呂氏春秋“。書中分篇160,數目繁多,僅此取其一篇表達感悟: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爲天子而不驕,下爲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動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給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給予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資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資是限量的。一萬個人,共同向一個靶子射擊,靶子肯定不會不被射中,這個例子就很好這證明了,寰宇之間,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損害一個物體,那個物體肯定會受到傷害,如果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資源,就不會不被耗盡了。

所以我們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個生命,不要因爲他們是渺小的,而無顧忌的傷害他們,也不要因爲他們是桀驁不馴的而放棄治理他,當他們的生命、天賦、性格、人品得到了愛護或者規範,那麼天底下就不會有違背道義和理性的事情發生了,沒有了這些不良的事情,那麼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會純潔,我們的身體就會向好的地方發展。

如果讓人人都熟知並且熟練的運用這個道理,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運用這個道理治理天下的聖人,不經過任何商量、動輒、思考,做出來的事都是恰當的,因爲他們的仁義、靈性,已經可比天地,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會包容,順隨着道義,就不用愁人性的偏離了,這樣的聖人,無論處於何種情況,或危險,或安全,都會做到於事不驚,從容解決,這纔是德行完全啊!

呂氏春秋讀後感6

近讀《呂氏》,初行甚澀,殆漸入佳境,欲罷而不能。《呂氏春秋》爲呂不韋及其門客所撰著,間雜百家,於百家之論取其養併爲其所用。呂不韋何人也?作此書何意也?觀不韋一生,商人而已。其以“奇貨可居”,而貴爲秦相,位及尊寵,功成名就,作此書當有所圖。慮之再三,方有所悟,雖則揆度臆測、一家之言,姑妄述之。

所圖無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國家之大利。《呂氏》兼採百家,非一家之專論,非爲留戀虛名之榮,探其旨,在於務實求用,以佐國君,以治平天下爲利。試言之。

《孟春紀》之《孟春》,言禮,卻非爲論理,乃君王行禮教程,詳盡君王行禮儀程之所在,行禮所在,命之時。又《大樂》、《侈樂》、《適音》、《制樂》多了些敬畏之言,兼聽之明,身危國亂之論,而勸勉寓於論道,論道又成於正聽,可謂諄諄善誘者也。此禮樂之論,非爲孔孟之言,然睹之則警,聞者足戒,立足於實際,志在導君王之言、行,斯爲善言良謀也。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此言之利,在於警策,得與失、取與舍、善與惡、仁與暴、義與毒,皆在一念之間,或爲商紂,或爲西周,言雖苦,卻秉於實。其餘《任數》、《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職》諸篇,一體而成治國之道。治國之道何在?務其任,揆其要,分其職,察古今之變,順民爲本,治吏爲體,則國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體,庶幾國治矣。

及爲任賢舉能,察人之道:《論人》、《愛士》、《知士》、《謹聽》、《聽言》、《察賢》等分而屬之。如《察賢》有言:“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爲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故逸。“彈鳴琴而治,與星出星入而治,豈可同日而語?故賢能之人,人主曷不渴求?

再有《上農》《慎行》《當賞》等篇,無不以事說理,以理順事,以事理幹於治國,其言論明於時實之務,順合時情時勢。

故,讀《呂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質實、其用專、其能用。無虛誇之辭,貴在務實爲用。此爲國,亦”奇貨可居“也,爲其利大於言也。而其昭於世也奇,懸之咸陽城門,增減一字千金,蓋言之有物,爲論不避務實,故而自信如此。

不韋商人耶?相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