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雜家>

《顏氏家訓》書證第十七

雜家 閱讀(6.83K)

《詩》雲:“參差荇菜。”《爾雅》雲:“荇,接餘也。”字或爲<艹杏>。先儒解釋皆雲:‘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今是水悉有之,黃花似蓴,江南俗亦呼爲豬蓴,或呼爲荇菜。劉芳具有註釋。而河北俗人多不識之,博士皆以參差者是莧菜,呼人莧爲人荇,亦可笑之甚。

《顏氏家訓》書證第十七

《詩》雲:“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並以荼,苦菜也。又《禮》雲:“苦菜秀。”案:《易統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於寒秋,更冬歷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一名遊冬,葉似苦苣而細,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江南別有苦菜,葉似酸漿,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時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釋勞。案:郭璞注《爾雅》,此乃<艹職>黃蒢也。今河北謂之龍葵。樑世講《禮》者,以此當苦菜;既無宿根,至春子方生耳,亦大誤也。又高誘注《呂氏春秋》曰:“榮而不實曰英。”苦菜當言英,益知非龍葵也。

《詩》雲:“有杕之杜。”江南本並木傍施大,傳曰:“杕,獨兒也。”徐仙民音徒計反。《說文》曰:“杕,樹兒也。”在《木部》。《韻集》音次第之第,而河北本皆爲夷狄之狄,讀亦如字,此大誤也。

《詩》雲:“駉駉牡馬。”江南書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爲放牧之牧。鄴下博士見難雲:“《駉頌》既美僖公牧於坰野之事,何限騲騭乎?”餘答曰:“案:《毛傳》雲:‘駉駉,良馬腹乾肥張也。’其下又云:‘諸侯六閒四種: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若作牧放之意,通於牝牡,則不容限在良馬獨得駉駉之稱。良馬,天子以駕玉輅,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無騲也。《周禮圉人職》:‘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圉人所養,亦非騲也;頌人舉其強駿者言之,於義爲得也。《易》曰:‘良馬逐逐。’《左傳》雲:‘以其良馬二。’亦精駿之稱,非通語也。今以《詩傳》良馬,通於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見劉芳《義證》乎?”

《月令》雲:“荔挺出。”鄭玄注云:“荔挺,馬薤也。”《說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爲刷。”《廣雅》雲:“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蘭。《易統通卦驗玄圖》雲:“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蔡邕《月令章句》雲:“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雲:“荔草挺出也。”然則《月令注》荔挺爲草名,誤矣。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於階庭,但呼爲旱蒲,故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爲馬莧;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下狹;劉緩幼子民譽,年始數歲,俊晤善體物,見此僧雲:“面似馬莧。”其伯父縚因呼爲荔挺法師。縚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

《詩》雲:“將其來施施。”《毛傳》雲:“施施,難進之意。”鄭箋雲:“施施,舒行兒也。”《韓詩》亦重爲施施。河北《毛詩》皆雲施施。江南舊本,悉單爲施,俗遂是之,恐爲少誤。

《詩》雲:“有渰萋萋,興雲祁祁。”毛《傳》雲:“渰,陰雲兒。萋萋,雲行兒。祁祁,徐兒也。”《箋》雲:“古者,陰陽和,風雨時,其來祁祁然,不暴疾也。”案:渰已是陰雲,何勞復雲“興雲祁祁”耶?“雲”當爲“雨”,俗寫誤耳。班固《靈臺》詩云:“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此其證也。

《禮》雲:“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屍子》曰:“五尺犬爲猶。”《說文》雲:“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修,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爲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狐之爲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今俗雲:“狐疑,虎卜。”則其義也。

《左傳》曰:“齊侯痎,遂痁。”《說文》雲:“痎,二日一發之瘧。痁,有熱瘧也。”案:齊侯之病,本是間日一發,漸加重乎故,爲諸侯憂也。今北方猶呼痎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以痎爲疥,杜片南亦無解釋,徐仙民音介,俗儒就爲通雲:“病疥,令人惡寒,變而成瘧。”此臆說也。疥癬小疾,何足可論,寧有患疥轉作瘧乎?

《尚書》曰:“惟影響。”《周禮》雲:“土圭測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圖影失形。”《壯子》雲:“罔兩問影。”如此等字,皆當爲光景之景。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爲景。《淮南子》呼爲景柱,《廣雅》雲:“晷柱掛景。”並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彡,音於景反。而世間輒改治《尚書》、《周禮》、《壯》、《孟》從葛洪字,甚爲失矣。

太公《六韜》,有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曰:“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爲魚麗之陳。”俗本多作阜傍車乘之車。案諸陳隊,並作陳、鄭之陳。夫行陳之義,取於陳列耳,此六書爲假借也,《蒼》、《雅》及近世字書,皆無別字;唯王羲之《國小章》,獨阜傍作車,縱復俗行,不宜追改《六韜》、《論語》、《左傳》也。

《詩》雲:“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傳》雲:“灌木,叢木也。”此乃《爾雅》之文,故李巡注曰:“木叢生曰灌。”《爾雅》末章又云:“木族生爲灌。”族亦叢聚也。所以江南《詩》古本皆爲叢聚之叢,而古叢字似最字,近世儒生,因改爲最,解雲:“木之最高長者。”案:衆家《爾雅》及解《詩》無言此者,唯周續之《毛詩注》,音爲徂會反,劉昌宗《詩注》,音爲在公反,又祖會反:皆爲穿鑿,失《爾雅》訓也。

“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文籍備有之矣。河北經傳,悉略此字,其間字有不可得無者,至如“伯也執殳”,“於旅也語”,“回也屢空”,“風,風也,教也”,及《詩傳》雲:“不戢,戢也;不儺,儺也。”“不多,多也。”如斯之類,儻削此文,頗成廢闕。《詩》言:“青青子衿。”《傳》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按: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爲衿。孫炎、郭璞注《爾雅》,曹大家注《列女傳》,並雲:“衿,交領也。”鄴下《詩》本,既無“也”字,羣儒因謬說雲:“青衿、青領,是衣兩處之名,皆以青爲飾。”用釋“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學,聞經傳中時須也字,輒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易》有蜀才注,江南學士,遂不知是何人。王儉《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雲:“王弼後人。”謝炅、夏侯該,並讀數千卷書,皆疑是譙周;而《李蜀書》一名《漢之書》,雲:“姓範名長生,自稱蜀才。”南方以晉家渡江後,北間傳記,皆名爲僞書,不貴省讀,故不見也。

《禮王制》雲:“羸股肱。”鄭注云:“謂肘衣出其臂脛。”今書皆作擐甲之擐。國子博士蕭該雲:“擐當作捋,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義。”案《字林》,蕭讀是,徐爰音患,非也。

《漢書》:“田肯賀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國劉顯,博覽經籍,偏精班《漢》,樑代謂之《漢》聖。顯子臻,不墜家業。讀班史,呼爲田肯。梁元帝嘗問之,答曰:“此無義可求,但臣家舊本,以雌黃改‘宵’爲‘肯’。”元帝無以難之。吾至江北,見本爲“肯”。

《漢書王莽贊》雲:“紫色蛙聲,餘分閏位。”蓋謂非玄黃之色,不中律呂之音也。近有學士,名問甚高,遂雲:“王莽非直鳶髆虎視,而復紫色蛙聲。”亦爲誤矣。

簡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隸書,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遂爲夾者;猶如刺字之傍應爲朿,今亦作夾。徐仙《民春秋》、《禮音》,遂以莢爲正字,以策爲音,殊爲顛倒。《史記》又作悉字,誤而爲述,作妒字,誤而爲姤,裴、徐、鄒皆以悉字音述,以妒字音姤。既爾,則亦可以亥爲豕字音,以帝爲虎字音乎?

張揖雲:“虙,今伏義氏也。”孟康《漢書》古文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謐雲:“伏羲或謂之宓羲。”按諸經史緯侯,遂無宓羲之號。虙字從虍,宓字從宀,下俱爲必,末世傳寫,遂誤以虙爲宓,而《帝王世紀》因誤更立名耳。何以驗之?孔子弟子虙子賤爲單父宰,即虙羲之後,俗字亦爲宓,或復加山。今兗州永昌郡城,舊單父地也,東門有《子賤碑》,漢世所立,乃曰:“濟南伏生,即子賤之後。”是虙之與伏,古來通字,誤以爲宓,較可知矣。

《太史公記》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此是刪《戰國策》耳。案:延篤《戰國策音義》曰:“屍,雞中之王。從,牛子。”然則,“口”當爲“屍”,“後”當爲“從”,俗寫誤也。

應劭《風俗通》雲:“《太史公記》:‘高漸離變名易姓,爲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有客擊築,伎養,不能無出言。’”案:伎養者,懷其伎而腹癢也。是以潘岳《射雉賦》亦云:“徒心煩而伎癢。”今《史記》並作“徘徊”,或作“彷徨不能無出言”,是爲俗傳寫誤耳。

《太史公》論英布曰:“禍之興自愛姬,生於妒媚,以至滅國。”又《漢書外戚傳》亦云:“成結寵妾妒媚之誅。”此二“媚”並當作“媢”,媢亦妒也,義見《禮記》、《三蒼》。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憲王後妒媢。”王充《論衡》雲:“妒夫媢婦生,則忿怒鬥訟。”益知媢是妒之別名。原英布之誅爲意賁赫耳,不得言媚。

《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於海上。”諸本皆作山林之“林”。開皇二年五月,長安民掘得秦時鐵稱權,旁有銅塗鐫銘二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爲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鼎刂不歉疑者,皆明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爲之,皆□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爲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滅,見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其書兼爲古隸。餘被敕寫讀之,與內史令李德林對,見此稱權,今在官庫;其“丞相狀”字,乃爲狀貌之“狀”,爿旁作犬;則知俗作“隗林”,非也,當爲“隗狀”耳。

《漢書》雲:“中外褆福。”字當從示。褆,安也,音匙匕之匙,義見《蒼雅》、《方言》。河北學士皆雲如此。而江南書本,多誤從手,屬文者對耦,併爲提挈之意,恐爲誤也。

或問:“《漢書注》:‘爲元後父名禁,改禁中爲省中。’何故以‘省’代‘禁’?”答曰:“案:《周禮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糺禁。’鄭注云:‘糺,猶割也,察也。’李登雲:‘省,察也。’張揖雲:‘省,今省詧也。’然則小井、所領二反,並得訓察。其處既常有禁衛省察,故以‘省’代‘禁’。詧,古察字也。”


《漢明帝紀》:“爲四姓小侯立學。”按:桓帝加元服,又賜四姓及樑、鄭小侯帛,是知皆外戚也。明帝時,外戚有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爲四姓。謂之小侯者,或小年小獲封,故須立學耳。或以侍祠猥朝,侯非列侯,故曰小侯,《禮》雲:“庶方小侯。”則其義也。

《後漢書》雲:“鸛雀銜三鱔魚。”多假借爲鱣鮪之鱣;俗之學士,因謂之爲鱣魚。案:魏武《四時食制》:“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一丈。”郭璞注《爾雅》:“鱣長二三丈。”安有鸛雀能勝一者,況三乎?鱣又純灰色,無文章也。鱣魚長者不過三尺,大者不過三指,黃地黑文;故都講雲:“蛇鱔,卿大夫服之象九也。”《續漢書》及《搜神記》亦說此事,皆作“鱔”字。孫卿雲:“魚鱉鱔。”及《韓非》、《說苑》皆曰:“鱔似蛇,蠶似蜀。”並作“鱣”字。假“鱣”爲“鱔”,其來久矣。

《後漢書》:“酷吏樊曄爲天水郡守,涼州爲之歌曰:‘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學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較者;所以班超雲:“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寧當論其六七耶?

《後漢書楊由傳》雲:“風吹削肺。”此是削札牘之柿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雲“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爲削,王褒《童約》曰:“書削代牘。”蘇竟書雲:“昔以摩研編削之才。”皆其證也。《詩》雲:“伐木滸滸。”毛《傳》雲:“滸滸,柿貌也。”史家假借爲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臘之脯,或爲反哺之哺。學士因解雲:“削哺,是屏障之名。”既無證據,亦爲妄矣!此是風角占候耳。《風角書》曰:“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也?

《三輔決錄》雲:“前隊大夫範仲公,鹽豉蒜果共一筒。”“果”當作魏顆之“顆”。北土通呼物一[c052],改爲一顆,蒜顆是俗間常語耳。故陳思王《鷂雀賦》曰:“頭如果蒜,目似擘椒。”又《道經》雲:“合口誦經聲璅々,眼中淚出珠子果。”其字雖異,其音與義頗同。江南但呼爲蒜符,不知謂爲顆。學士相承,讀爲裹結之裹,言鹽與蒜共一苞裹,內筒中耳。《正史削繁》音義又音蒜顆爲苦戈反,皆失也。

有人訪吾曰:“《魏志》蔣濟上書雲‘弊攰之民’,是何字也?”餘應之曰:“意爲攰即是τ倦之τ耳。張揖、呂忱並雲:‘支傍作刀劍之刀,亦是剞字。’不知蔣氏自造支傍作筋力之力,或借剞字,終當音九僞反。”

《晉中興書》:“太山羊曼,常頹縱任俠,飲酒誕節,兗州號爲濌伯。”此字皆無音訓。樑孝元帝常謂吾曰:“由來不識。唯張簡憲見教,呼爲遝羹之遝。自爾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簡憲是湘州刺史張纘諡也,江南號爲碩學。案:法盛世代殊近,當是耆老相傳;俗間又有濌々語,蓋無所不施,無所不容之意也。顧野王《玉篇》誤爲黑傍沓。顧雖博物,猶出簡憲、孝元之下,而二人皆雲重邊。吾所見數本,並無作黑者。重沓是多饒積厚之意,從黑更無義旨。

《古樂府》歌詞,先述三子,次及三婦,婦是對舅姑之稱。其末章雲:“丈人且安坐,調絃未遽央。”古者,子婦供事舅姑,旦夕在側,與兒女無異,故有此言。丈人亦長老之目,今世俗猶呼其祖考爲先亡丈人。又疑“丈”當作“大”,北間風俗,婦呼舅爲大人公。“丈”之與“大”,易爲誤耳。近代文士,頗作《三婦詩》,乃爲匹嫡並耦己之羣妻之意,又加鄭、衛之辭,大雅君子,何其謬乎?

《古樂府》歌百里奚詞曰:“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吹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爲!”“吹”當作炊煮之“炊”。案:蔡邕《月令章句》曰:“鍵,關牡也,所以止扉,或謂之剡移。”然則當時貧困,並以門牡木作薪炊耳。《聲類》作扊,又或作扂。

《通俗文》,世間題雲“河南服虔字子慎造”。虔既是漢人,其《敘》乃引蘇林、張揖;蘇、張皆是魏人。且鄭玄以前,全不解反語,《通俗》反音,甚會近俗。阮孝緒又云“李虔所造”。河北此書,家藏一本,遂無作李虔者。《晉中經簿》及《七志》,並無其目,竟不得知誰制。然其文義允愜,實是高才。殷仲堪《常用字訓》,亦引服虔《俗說》,今復無此書,未知即是《通俗文》,爲當有異?近代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

或問:“《山海經》,夏禹及益所記,而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如此郡縣不少,以爲何也?”答曰:“史之闕文,爲日久矣;加復秦人滅學,董卓焚書,典籍錯亂,非止於此。譬猶《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硃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爾雅》周公所作,而云‘張仲孝友’;仲尼修《春秋》,而《經》書孔丘卒;《世本》左丘明所書,而有燕王喜、漢高祖;《汲冢瑣語》,乃載《秦望碑》;《蒼頡篇》李斯所造,而云‘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豨黥韓覆,畔討滅殘’;《列仙傳》劉向所造,而《贊》雲七十四人出佛經;《列女傳》亦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頌》,終於趙悼後,而傳有更始韓夫人、明德馬後及樑夫人: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也。”

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爲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爲鴟祀,故以祠代鴟字;呼紺爲禁,故以糸傍作禁代紺字;呼盞爲竹簡反,故以木傍作展代盞字;呼鑊字爲霍字,故以金傍作霍代鑊字;又金傍作患爲鐶字,木傍作鬼爲魁字,火傍作庶爲炙字,既下作毛爲髻字;金花則金傍作華,窗扇則木傍作扇:諸如此類,專輒不少。

又問:“《東宮舊事》‘六色罽糹畏’,是何等物?當作何音?”答曰:“案:《說文》雲:‘莙,牛藻也,讀若威。’《音隱》:‘塢瑰反。’即陸機所謂‘聚藻,葉如蓬’者也。又郭璞注《三蒼》亦云:‘蘊,藻之類也,細葉蓬茸生。’然今水中有此物,一節長數寸,細茸如絲,圓繞可愛,長者二三十節,猶呼爲莙。又寸斷五色絲,橫著線股間繩之,以象莙草,用以飾物,即名爲莙;於時當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飾緄帶,張敞因造糸旁畏耳,宜作隈。”

柏人城東北有一孤山,古書無載者。唯闞駰《十三州志》以爲舜納於大麓,即謂此山,其上今猶有堯祠焉;世俗或呼爲宣務山,或呼爲虛無山,莫知所出。趙郡士族有李穆叔、季節兄弟、李普濟,亦爲學問,並不能定鄉邑此山。餘嘗爲趙州佐,共太原王邵讀柏人城西門內碑。碑是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爲縣令徐整所立,銘曰:“山有巏,王喬所仙。”方知此巏山也。巏字遂無所出。字依諸字書,即旄丘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當音權務耳。入鄴,爲魏收說之,收大嘉嘆。值其爲《趙州壯業寺碑銘》,因雲:“權務之精。”即用此也。


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爲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爲節。《西都賦》亦云:‘衛以嚴更之署。’所以爾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則指寅,曉則指午矣;自寅至午,凡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過六,縮不至四,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

《爾雅》雲:“術,山薊也。”郭璞注云:“今術似薊而生山中。”案:術葉其體似薊,近世文士,遂讀薊爲筋肉之筋,以耦地骨用之,恐失其義。

或問:“俗名傀儡子爲郭禿,有故實乎?”答曰:“《風俗通》雲:‘諸郭皆諱禿。’當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禿者,滑稽戲調,故後人爲其象,呼爲郭禿,猶《文康》象庾亮耳。”

或問曰:“何故名治獄參軍爲長流乎?”答曰:“《帝王世紀》雲:‘帝少昊崩,其神降於長流之山,於祀主秋。’案:《周禮秋官》,司寇主刑罰、長流之職,漢、魏捕賊掾耳。晉、宋以來,始爲參軍,上屬司寇,故取秋帝所居爲嘉名焉。”

客有難主人曰:“今之經典,子皆謂非,《說文》所言,子皆雲是,然則許慎勝孔子乎?”主人拊掌大笑,應之曰:“今之經典,皆孔子手跡耶?”客曰:“今之《說文》,皆許慎手跡乎?”答曰:“許慎檢以六文,貫以部分,使不得誤,誤則覺之。孔子存其義而不論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從意,何況書寫流傳耶?必如《左傳》止戈爲武,反正爲乏,皿蟲爲蠱,亥有二首六身之類,後人自不得輒改也,安敢以《說文》校其是非哉?且餘亦不專以《說文》爲是也,其有援引經傳,與今乘者,未之敢從。又相如《封禪書》曰:‘尋一莖六穗於皰,犧雙觡共抵之獸。’此導訓擇,光武詔雲:‘非從有豫養導擇之勞’是也。而《說文》雲:‘{道禾}是禾名。’引《封禪書》爲證;無妨自當有禾名{道禾},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莖六穗於庖,豈成文乎?縱使相如天才鄙拙,強爲此語;則下句當雲‘麟雙觡共抵之獸’,不得雲犧也。吾嘗笑許純儒,不達文章之體,如此之流,不足憑信。大抵服其爲書,隱括有條例,剖析窮根源,鄭玄注書,往往引以爲證;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

世間國小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書記;凡《爾雅》、《三蒼》、《說文》,豈能悉得蒼頡本指哉?亦是隨代損益,互有同異。西晉已往字書,何可全非?但令體例成就,不爲專輒耳。考校是非,特須消息。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兩字非體,《三蒼》“尼”旁益“丘”,《說文》“屍”下施“幾”:如此之類,何由可從?古無二字,又多假借,以中爲仲,以說爲悅,以召爲邵,以間爲閒:如此之徒,亦不勞改。自有訛謬,過成鄙俗,“亂”旁爲“舌”,“揖”下無“耳”,“黿”、“鼉”從“龜”,“奮”、“奪”從“雚”,“席”中加“帶”,“惡”上安“西”,“鼓”外設“皮”,“鑿”頭生“毀”,“離”則配“禹”,“壑”乃施“豁”,“巫”混“經”旁,“皋”分“澤”片,“獵”化爲“獦”,“寵”變成“竉”,“業”左益“片”,“靈”底著“器”,“率”字自有律音,強改爲別;“單”字自有善音,輒析成異:如此之類,不可不治。吾昔初看《說文》,蚩薄世字,從正則懼人不識,隨俗則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筆也。所見漸廣,更知通變,救前之執,將欲半焉。若文章著述,猶擇微相影響者行之,官曹文書,世間尺牘,幸不違俗也。

案:彌互字從二間舟,《詩》雲:“互之秬秠”是也。今之隸書,轉舟爲日;而何法盛《中興書》乃以舟在二間爲舟航字,謬也。《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詩說》以二在天下爲酉,《漢書》以貨泉爲白水真人,《新論》以金昆爲銀,《國志》以天上有口爲吳,《晉書》以黃頭小人爲恭,《宋書》以召刀爲邵,《參同契》以人負告爲造:如此之例,蓋數術謬語,假借依附,雜以戲笑耳。如猶轉貢字爲項,以叱爲匕,安可用此定文字音讀乎?潘、陸諸子《離合詩》、《賦》,《栻卜》、《破字經》,及鮑昭《謎字》,皆取會流俗,不足以形聲論之也。

河間邢芳語吾雲:“《賈誼傳》雲:‘日中必熭。’注:‘熭,暴也。’曾見人解雲:‘此是暴疾之意,正言日中不須臾,卒然便吳耳。’此釋爲當乎?”吾謂邢曰:“此語本出太公《六韜》,案字書,古者暴曬字與暴疾字相似,唯下少異,後人專輒加傍日耳。言日中時,必須暴曬,不爾者,失其時也。晉灼已有詳釋。”芳笑服而退。

《詩》雲:“參差荇菜。”《爾雅》雲:“荇,接餘也。”字或爲<艹杏>。先儒解釋皆雲:‘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今是水悉有之,黃花似蓴,江南俗亦呼爲豬蓴,或呼爲荇菜。劉芳具有註釋。而河北俗人多不識之,博士皆以參差者是莧菜,呼人莧爲人荇,亦可笑之甚。

《詩》雲:“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並以荼,苦菜也。又《禮》雲:“苦菜秀。”案:《易統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於寒秋,更冬歷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一名遊冬,葉似苦苣而細,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江南別有苦菜,葉似酸漿,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時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釋勞。案:郭璞注《爾雅》,此乃<艹職>黃蒢也。今河北謂之龍葵。樑世講《禮》者,以此當苦菜;既無宿根,至春子方生耳,亦大誤也。又高誘注《呂氏春秋》曰:“榮而不實曰英。”苦菜當言英,益知非龍葵也。

《詩》雲:“有杕之杜。”江南本並木傍施大,傳曰:“杕,獨兒也。”徐仙民音徒計反。《說文》曰:“杕,樹兒也。”在《木部》。《韻集》音次第之第,而河北本皆爲夷狄之狄,讀亦如字,此大誤也。

《詩》雲:“駉駉牡馬。”江南書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爲放牧之牧。鄴下博士見難雲:“《駉頌》既美僖公牧於坰野之事,何限騲騭乎?”餘答曰:“案:《毛傳》雲:‘駉駉,良馬腹乾肥張也。’其下又云:‘諸侯六閒四種: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若作牧放之意,通於牝牡,則不容限在良馬獨得駉駉之稱。良馬,天子以駕玉輅,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無騲也。《周禮圉人職》:‘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圉人所養,亦非騲也;頌人舉其強駿者言之,於義爲得也。《易》曰:‘良馬逐逐。’《左傳》雲:‘以其良馬二。’亦精駿之稱,非通語也。今以《詩傳》良馬,通於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見劉芳《義證》乎?”

《月令》雲:“荔挺出。”鄭玄注云:“荔挺,馬薤也。”《說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爲刷。”《廣雅》雲:“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蘭。《易統通卦驗玄圖》雲:“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蔡邕《月令章句》雲:“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雲:“荔草挺出也。”然則《月令注》荔挺爲草名,誤矣。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於階庭,但呼爲旱蒲,故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爲馬莧;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下狹;劉緩幼子民譽,年始數歲,俊晤善體物,見此僧雲:“面似馬莧。”其伯父縚因呼爲荔挺法師。縚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

《詩》雲:“將其來施施。”《毛傳》雲:“施施,難進之意。”鄭箋雲:“施施,舒行兒也。”《韓詩》亦重爲施施。河北《毛詩》皆雲施施。江南舊本,悉單爲施,俗遂是之,恐爲少誤。

《詩》雲:“有渰萋萋,興雲祁祁。”毛《傳》雲:“渰,陰雲兒。萋萋,雲行兒。祁祁,徐兒也。”《箋》雲:“古者,陰陽和,風雨時,其來祁祁然,不暴疾也。”案:渰已是陰雲,何勞復雲“興雲祁祁”耶?“雲”當爲“雨”,俗寫誤耳。班固《靈臺》詩云:“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此其證也。

《禮》雲:“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屍子》曰:“五尺犬爲猶。”《說文》雲:“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修,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爲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狐之爲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今俗雲:“狐疑,虎卜。”則其義也。

《左傳》曰:“齊侯痎,遂痁。”《說文》雲:“痎,二日一發之瘧。痁,有熱瘧也。”案:齊侯之病,本是間日一發,漸加重乎故,爲諸侯憂也。今北方猶呼痎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以痎爲疥,杜片南亦無解釋,徐仙民音介,俗儒就爲通雲:“病疥,令人惡寒,變而成瘧。”此臆說也。疥癬小疾,何足可論,寧有患疥轉作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