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民間故事>

靈壽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 閱讀(5.03K)

靈壽縣經歷了春秋戰國的文化洗禮,才爲了不可少的古文化城市。在這片土地上流傳着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準備的靈壽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靈壽民間故事

靈壽民間故事篇一

提起同下村,全縣聞名。但追問起“同下”村名的由來傳說卻不一致。

那麼,同下爲什麼取名叫“同下”呢?其中一個有意義的傳說要追溯到一千九百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當時的同下叫“打魚莊”,村上只有七八戶人家,常年依靠打魚爲生。漢室外戚王莽叛亂奪取了西漢,皇族後裔劉秀爲恢復劉氏江山,同王莽展開了殊死決戰,由於寡不敵衆,被王莽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公元20xx年的冬季,王莽追擊劉秀至滹沱河北岸。北風呼嘯,河水冰涼,前有白浪滔滔的河水攔路,後有數十萬王莽追軍,怎麼辦?劉秀下令強渡。士兵怕冷,幾次下水又後退上岸。見到這種情況,劉秀下令:“同下,全軍將官一律不準騎馬搭船,要和士兵一同下水渡河。”劉秀第一個下馬跳入水中。在劉秀的帶領下,全軍將士一同強渡。當王莽軍隊趕到時,全軍已經順利過河。後來,劉秀幾經周折,保存和壯大了自己勢力,公元20xx年同綠林軍兵合一處,直搗長安,殺死王莽,於公元20xx年建立了東漢。後來,打魚莊的人們爲紀念劉秀身先士卒的精神,改“打魚莊”爲“同下村”。

靈壽民間故事篇二

紀信臺名揚靈壽周圍幾百裏,甚至連北京人也知道。相傳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居住在紀信臺下的商人到北京去行商,走到北京的一個地方,碰到了一個老者。老者問商人是哪裏人,商人回答說是河北靈壽人。老者驚訝萬分,說:“聽說靈壽有一個紀信臺方圓幾百裏,到達臺頂之時,還得歇上幾歇?”商人說:“臺並不像你所說的那樣高大,但是也確有名氣。”老者便對商人說:“我這裏有一封信,請你送到紀信臺上,到那裏後,臺前有一個碾子,你圍着碾子順轉三圈,倒轉三圈,門就開了。當門開後,你說明來意,把信交給他們,定有酬謝。”商人按照老者的意思做了,果然門開了,從裏面走出一個童子問:“先生有何事?”商人說明來意,把信交給了童子。童子接過信說:“請稍等。”童子再出來的時候,說了聲:“先生,請進,我家主人有請。”商人跟着童子進了廟門,只見殿堂上明燈高懸,護衛列立兩旁,坐在中間的人見商人走了進來,笑道:“先生請坐,你這封信可幫了我的大忙了。”說完擺上酒宴,喝起酒來。臨走問商人需要什麼,商人說自己是賣豆腐的,生活倒也過得去。臺上的主人說:“既然是賣豆腐的就給你點豆吧。”說完命人把一碗豆給了商人。商人用衣服包着,心裏說:“我做豆腐的不缺這點豆。”他剛走出門便把豆子撒了一地,等他快回家的時候,摸着身上還剩着一粒豆,拿出來一看,是一粒金豆子。商人回去找豆,一粒也不見了,原來的門也無影無蹤了,他後悔莫及。

靈壽民間故事篇三

明末清初,靈壽出了個大官,姓馬,名從聘,字起莘,做過江西檢察御史,兵部右待郎,後追封爲兵部尚書,人稱馬都堂。靈壽城內建一馬家祠堂,祠堂正殿上曾供過他的塑像,民間流傳着他好多故事。 中午太陽不動 馬都堂小時候家中很窮,在他三歲那年麥夏裏,他娘帶着他去拾麥子。天快晌午時他睡着了,他娘就把他放在地邊一棵大樹底下的樹涼裏,自己又去拾麥子。因爲家裏生活苦,再加上地裏丟的麥子也多,他娘一心只顧拾麥子而把都堂給忘了。在地裏幹活的招工們根據以往乾的活早該下晌了,老覺着工夫大,可看日頭老是不晌午,只得繼續幹活,幹呀,幹呀,再看日頭還是原封不動。

這時候,都堂的母親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心想,這可壞了,時間這麼長,兒子早該曬着了,這麼毒的日頭,準把兒子曬壞了。誰知她跑到地邊樹下一看,見兒子還在樹涼裏睡覺,樹涼一點也沒走。當她把兒子一抱,樹涼“刷”地走了好大一節,日頭也一下子走了好多。招工們一看日頭不早了,都急急忙忙回家去了。 魔鬼頂燈,土地看黍稷 都堂十幾歲上學時,因他勤奮好學,每天晚上常常讀書讀到深夜。但他有個毛病,每到二更時節得到茅坑裏解手,爲了照亮,手裏提着一個棉油燈。有一次,他到茅子裏剛蹲下拉屎,突然,茅口冒出個黑乎乎的魔鬼,衝都堂說:“小孩小孩你好大膽。”都堂一點也不害怕,接過它的話說:“小孩我大膽來出恭(拉屎),魔鬼你頭上來頂燈。”嘭一下子,把油燈放在了魔鬼的頭上。

從此,他一出門拉屎,魔鬼就給他頂燈照明。 都堂小時候很調皮,上學時不走大道,專從夾夾道抄近到學校。夾夾道口有一個土地堂,有一次,土地爺給他老師託夢說:“先生,你說說你那個學生吧。他不走大道抄近路,總經過我這廟門,我得給他起身使禮。”第二天,老師把都堂說了一頓。散學後,都堂心想:走夾夾道礙你土地什麼事,你給我向先生告狀,我做個枷把你枷起來,讓你再多嘴。說着,他就使葛當棒(秫秸杆)做了個枷給土地戴上。當天晚上,土地又給老師託夢說:“先生,你說了說你那個學生,他不聽,還給我戴上枷,我受不了,快讓他給摘了吧。”老師第二天到土地堂一看,土地爺脖子上就是有個葛當棒插的枷,回到校堂把都堂狠狠訓了一頓。這一來,都堂也生氣了,來到土地跟前說:“土地土地,你神聖不濟,罰到你江南看黍稷,要想回來,還得我去。” 從此,江南的黍稷年年豐收。

數年後,馬都堂做了江南巡撫,土地又給他託夢說:“都堂大人,我在此看了好幾年黍稷,老爺來了,該放我回去了吧?”都堂才把土地放了回來。 打馬踏瓜園 馬都堂的媳婦是本縣院同村人,她娘下窖拿菜時把她生到了菜窖裏,人們說她命大,一生下來就坐轎(窖)。從小她家很窮,裹不起腳,又得了天花,落了一臉絞線疤。人們都說 她是“大蘿蔔腳,水拉拉眼,長着一個線疤臉。”嫁給都堂後,過了兩三年,都堂嫌她醜,把她給休了。從此,她又回到孃家。她爹靠種瓜爲生,她就常替爹看西瓜,不想再嫁人了。 都堂投考得中後,朝廷好幾年不點他上任,他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又煩又悶閒在家裏。一天,街上來了個算卦先生,他就讓先生算了一卦。先生說:“唉,你往後的前程全憑你媳婦,甭看你媳婦醜,醜人有福命,你還是把你媳婦接回來吧。”沒法,馬都堂只好騎着馬,去院同接媳婦。 他來到院同岳丈瓜園近處,見媳婦正坐在看瓜棚子上“哧留,哧留”納鞋底子,心想:她見我過來,怎麼也得先跟我說話。

誰知,媳婦聽見馬蹄聲,擡頭看了看他也不言語,低頭還納她的鞋底。都堂心裏犯了難,上前和人家說話吧,有失臉面,不去和人家說,看來人家不會理自己。隔瓜棚不遠,他勒住馬立在那兒,前也不是,後也不是,望着滿地青凌凌的西瓜發愣。愣着愣着,忽然有了主意:我騎馬踏你的瓜園,看你喊我不喊我。說着,他就打馬往瓜地裏亂跑起來。一個一個剛長成個的青皮西瓜,被馬蹄子踢爛的踢爛,踢歪的踢歪,綠嫩的瓜蔓子被踏得亂七八糟。再看瓜棚上的媳婦,人家像沒看見一樣,還是隻管“哧留,哧留”納底子。這下都堂沒了轍,只好下馬走到瓜棚跟前向媳婦賠不是,說是專來接她來的。

好說歹說,他媳婦才答應跟他回去,但要依她一件事。都堂忙向什麼事?他媳婦說:“娶我時用得是紅擡轎,這次回去得用綠擡轎接我。”都堂一聽,趕緊應允,回家後帶了一頂綠擡轎,一班吹鼓手,吹吹打打,熱熱鬧鬧把媳婦接了回去。接回去不久,朝裏就點他赴京上任了。 一臣不保二主 吳三桂引清兵進了北京,滅了明朝,建了大清。大清皇帝爲了收羅民心,就又起用了不少明朝大臣。有人薦靈壽馬都堂,說他清廉剛正,能輔政治國。皇上當下就下了一道聖旨,派遣使臣到靈壽縣宣馬都堂進京爲官。 過去有句話說:“一臣不保二主。”就是說一個臣子不保兩個皇帝,這就叫忠臣,相反呢?那就是叛臣。馬都堂是個梗直(土語:剛正)的官兒,他不願爲清王朝賣命,就被捏了個“抗旨不遵”的罪名,當地處死。皇上爲了殺一警百,不讓馬上殺了他,而在刑場上先挖了個坑,把他推在坑裏,用土埋了半截身子,讓家裏人給他送飯。開始,一天三頓飯,一頓只許送一小碗;過了三天,又減去一頓,一天兩送飯,每頓一小碗,又過了三天,每天只許送一頓飯,還是一小碗,意思是,他若不回心轉意,就把他活活餓死埋掉。

半月有餘,朝裏使臣來檢看馬都堂的屍首,一看馬都堂還活着,就問看押人說:“你們是怎麼讓他進餐的?” 看押人說:“按老爺的吩咐,頭三天一日三頓,再三天一日兩頓,往後每天一頓。” 使臣問:“每頓多少食量?” 看押人說:“每頓只一小碗。” 使臣怒氣衝衝地說:“放屁!這半月多了,吃那麼點飯,早該餓死了。” 看押人說:“小人們也覺得奇怪,這些日子都是馬犯的兒媳婦一人送飯,每回送飯時身上都穿着單衣裳,也看不見她帶別的吃的。” 使臣細一琢磨,也別冤枉了看押人,就吩咐說:“再等幾日,好好看着,看她送飯時搗什麼鬼。” 原來,馬都堂的兒媳婦正奶着孩子,她不讓孩子吃奶,憋着兩個奶,等送飯時把奶水都擠進公公的飯裏,因此,甭看飯少,吃着能頂事。不幾天後,這個事被看押人瞧見了,看押人立即報告了使臣大人。使臣大人下令把她綁了,當衆綁在刑場旗杆上點了“天燈”。接着,皇上下旨,將馬都堂按反叛朝廷之罪,誅連九族,滿門抄斬,殺了七百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