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清朝的文字獄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獄案例

歷史故事 閱讀(3.03W)

文字獄歷朝皆有,但製造最多的的朝代非清朝莫屬!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朝的文字獄,希望能幫到大家!

清朝的文字獄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獄案例

清朝的文字獄案例

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一面採取招撫辦法。一面對不服統治的,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員告發,浙江湖州有個文人莊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編輯《明史》,裏面有攻擊清朝統治者的語句,還使用南明的年號。這時候,莊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莊廷鑨開棺戳屍,他的兒子和寫序言的、賣書的、刻字的、印刷的和當地官吏,被處死的處死,充軍的充軍。這個案件,一共株連到七十多人。

公元1720xx年,又有人告發,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裏,對聲明政權表示同情態度,又用了南明的永曆帝的年號,就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了死刑。這個案件牽連到他的親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爲這些案件完全是由寫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獄”。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個殘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統治下,文字獄也更多更嚴重。最出名的是呂留良事件。

呂留良也是一個著名學者。明朝滅亡以後,他參加反清鬥爭沒有成功,就在家裏收學生教書。有人推薦他博學鴻詞,他堅決拒絕了。官員勸他不聽,威脅他也沒用,後來他索性跑到寺院裏,剃光了頭當和尚。官員們也拿他沒辦法。

呂留良當了和尚之後,躲在寺院裏著書立說。書裏面有反對清朝統治的內容。幸好書寫成了,沒有流傳開去,呂留良死了,更沒被人注意。

有個湖南人曾靜,偶然見到呂留良的文章,對呂留良的學問十分敬佩,就派了個學生張熙,從湖南跑到呂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聽他遺留下來的文稿。

張熙一到浙江,不但打聽到文稿的下落,還找到呂留良的兩個學生。張熙跟他們一談,很合得來。他向曾靜彙報後,曾靜也約兩人見了面,四個人議論起清朝統治,都十分憤慨。

大家就祕密商量,怎麼想辦法推翻清王朝。

他們懂得,光靠幾個讀書人辦不了大事。後來,曾靜打聽到擔任陝甘總督的漢族大臣嶽鍾琪,掌握很大兵權,因爲討伐邊境叛亂的時候立了戰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勸說岳鍾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靜寫了一封信,派張熙去找嶽鍾琪。嶽鍾琪接見張熙,拆看來信,見是勸說他反清的,大吃一驚,問張熙說:“你是哪裏來的,膽敢送這樣大逆不道的信。”

張熙面不改色說:“將軍跟清人是世仇,您難道不想報仇?”

嶽鍾琪識:“這話從哪兒說起?”

張熙說:“將軍姓岳,是南宋嶽忠武王(就是岳飛)的後代,現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嶽王當年被金人勾結秦檜害死,千古稱冤。現在將軍手裏有的是人馬,正是替嶽王報仇的好機會呢。”

嶽鍾琪聽了,馬上翻了臉,吆喝一聲,把張熙打進牢監,並且要當地官吏審問張熙,追查他是什麼人指使的。

張熙受盡種種酷刑,就是不招,說:“你們要殺要剮都可以,要問指使人,沒有!”

嶽鍾琪心想,這個張熙是個硬漢,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個軟的辦法。第二天,他把張熙從牢裏放出來,祕密接見了他。嶽鍾琪假惺惺說:昨天的審問,不過是試探,他聽了張熙的話,十分感動,決心起兵反清,希望張熙幫他出主意。

張熙開始不相信,禁不住嶽鍾琪裝得鄭重其事,還真的賭神罰咒,才相信了他。兩人商談了幾天,漸漸熱絡起來。張熙無話不談,把他老師曾靜怎樣交代的話都抖了出來。

嶽鍾琪哄得了張熙提供的情況,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靜,一面立刻寫了一份奏章,把曾靜、張熙怎樣圖謀造反的情節,一五一十報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報告,又氣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靜、張熙解送到北京,嚴刑審問。這時候,張熙才知道上了嶽鍾琪的大當,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靜還跟呂留良的兩個學生有來往。

這樣,案子就牽連到呂留良家。呂留良已經死了,雍正把呂留良的墳刨了,棺材劈了,還不解恨,又把呂留良的後代和他的兩個學生滿門抄斬。還有不少相信呂留良的讀書人也受到株連,被罰到邊遠地區充軍。

像這樣的案子還是真有反對朝廷的活動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獄,完全是牽強附會,挑剔文字過錯,甚至爲了一句詩、一個字也惹出大禍。有一次,翰林官徐駿在奏章裏,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後來再派人一查,在徐駿的詩集裏找出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挑剔說這“清風”就是指清朝,這一來,徐駿犯了誹謗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清朝的文字獄案例:一柱樓詩案

滿族侵入中原後和蒙古人相比較進步的多了。最起碼能把這九萬里大好河山視爲己出,不似蒙古人那般做賊的心態,完全有當家做主的感覺。清初的一代英雄們,不但能金戈鐵馬馳騁疆場,也能研究國是翰墨文章。作爲一個外來民族能夠在中華大地上江山一統達三百年之久,也不全是武功,也有文治。古語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如何能使民衆不受有思想的文化人煽動,而甘心於坐穩奴隸的時代,也是統治者們一開始就注重的問題。一方面籠絡軟骨的文化名人爲政權錦上添花,另一方面打擊那些特立獨行的文化異己分子。可謂一手軟一手硬,深得儒家文化的御人之術之精髓。兩方面都有例子:大明的文化泰斗之錢謙益作爲貳臣和洪承疇齊名;而徐述夔則爲清朝最爲慘烈的文字獄---一柱樓詩案的受害者。

徐述夔是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人,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喜歡寫寫畫畫,沒事幹就寫些個憤世嫉俗的文章辭賦。六十歲的時候壽終正寢,也算平安一生了。本來,人若一死天下太平,誰料想生前默默無聞的徐述夔,死後卻名聲大噪冠絕古今呢?都是因爲他家教不嚴有那麼幾個紈絝子弟驕橫跋扈才引起一場天大的禍端。

栟茶鎮監生蔡嘉樹因徐懷祖之子徐食田,(也就是徐述夔的孫子)不許其贖田,兩家由財產糾紛打起官司。衙門都是官官相護,自然平常秀才蔡嘉樹和沒有徐家的根基,於是官司就打輸了。這個蔡嘉樹也不是個好惹的,一氣之下就告到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這裏,說徐家藏有禁書並寫反詩若干。電視劇裏的劉墉是個出身山東農家的能臣,可實際上的劉墉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高幹子弟---其父就是相當於宰相的劉統勳。這個背鍋子看到有人寫反詩,很是重視,立即具奏摺呈報乾隆帝。最後的結果是徐家滿門操斬,已經死去多年的徐述夔拋棺戮屍。這就是震動朝野青史留名的一柱樓詩案。

沈德潛曾經給徐述夔作序,一柱樓詩案後,早已駕鶴西遊的沈德潛也受到了不小的連累。《清實錄》記載:四十三年十一月,上諭說他:貪圖潤筆,卑鄙無恥,尤爲玷辱縉紳,將沈德潛所有官爵及宮銜盡行革去,其鄉賢祠牌位一併撤出查明撲毀,以昭炯戒。

清朝的文字獄歷史背景

民族矛盾

參見:華夷之辨

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採取招撫辦法,另一種是對不服統治的,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清朝是滿清入侵中原,假冒正統自居的,對天下百姓壓迫之極跟變態之極。

清朝入主中原,從漢族傳統觀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陸沉”,“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在以儒家文化爲正宗的漢族學問分子中間有着相當劇烈的民族敵愾心情。 康熙初年南明王朝覆滅,中國大陸上有組織的抗清武裝鬥爭基本結束後,民族矛盾上升爲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着清朝某些有關政策的改變,滿漢地主階級的進一步合流,以及社會經濟逐步發展,到雍正時期,階級矛盾這時卻發展到相當尖銳的程度。

而反清思想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間流傳,並與以恢復明朝爲目的的反清鬥爭結合起來,使滿族統治不得安寧。雍正帝曾說:“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衆者。”

中國史學家顧頡剛形容清朝文字獄在二百多年間基本上沒間斷:“清代三百年,文獻不存,文字獄禍尚有可以考見者乎?曰:有之,然其嚴酷莫甚於清初。

綜合史書檔案、《清實錄》及其他材料,從康乾盛世初期開始,各種形式的鬥爭已在頻繁出現,發展雖不平衡,卻此伏彼起,連綿部絕,不斷衝擊封建統治秩序,對清政權構成的威脅日甚一日。

維護統治

當權者內心存在文化自卑感時,對文字敏感,進而化作被迫害妄想症。如果是異族統治者,除了敏感症,還會產生環境焦慮症和陌生恐懼症。

一個文化上的弱勢民族從蠻荒之地入主中原,統治一個智慧的民族,其文化心裏是相當複雜的,複雜的文化心理繼而又轉化成民族敵視。

清朝的文字獄打擊範圍

各行各業

清朝的文字獄不單單是針對漢族人,文字獄還涉及滿人。

正紅旗的禮部侍郎世臣因詩句“霜侵鬢朽嘆途窮”惹得乾隆很不高興,又見 “秋色招人懶上朝”更不高興,再見“應照長安爾我家”,乾隆認爲世臣數典忘祖,把世臣趕回老家黑龍江。世臣寫詩被撤職,還算好的。同樣是滿人,廣西巡撫鄂昌更冤。他與朋友的唱和詩中,把蒙古人稱爲“胡兒”。乾隆說滿蒙一家,罵蒙古人就是罵我!賜自盡。

從一系列的文字案上看,涉及人員大多是下層文人,有文學青年,還有老不及第的秀才,甚至連一些早已作古的墓中之人也未能倖免。

文體格式

文字獄最常見的“文字”是詩;其次常見的“文字”是文章。文章彙集成書,就是文集;另一種比較容易惹禍的“文字”是史書。 清代被打成文字獄的“文字”還有試題、日記、奏稿、榜文、表文、家規、宗譜、縣誌、碑文、墓誌、匾額、呈詞、字帖、字典、木戳等,幾乎凡是能夠想到的“文字”都可能構成文字獄,由此可見文網之密。

清朝的文字獄迫害手段

清朝統治者首先是鼓勵官民和官官之間揭發和檢舉、告密,然後是動員國家力量抄家,尋找定罪的蛛絲馬跡,在藏書和文章中找所謂的罪證。 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

清朝的文字獄危害

清代文字獄氾濫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清王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從漢族傳統觀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陸沉”,“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在以儒家文化爲正宗的漢族知識分子中間有着相當激烈的民族敵愾情緒。

(1)給思想文化、士人風氣帶來惡劣影響。龔自珍的名言“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爲稻粱謀”,大意是“言談中聽到文字獄就嚇得立即躲遠,文人著書就爲生計,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對清代文字獄後果的真實寫照。讀書作文動輒得禍,文人學士只好泯滅思想,丟掉氣節,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誦孔孟程朱的教誨以求科舉入仕;或者遠離敏感的學術領域,遠離現實,把全部精力用於訓詁、考據的故紙堆中,史稱乾嘉之學。

(2)文字獄敗壞了官場風氣。清朝官員大多數是科舉入仕。作爲文人,他們有可能成爲文字獄的犧牲品;作爲官僚,他們又是文字獄的製造者或幫兇。他們一方面不願意自觸文網,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願因爲貫徹皇上諭旨不力,不能嚴究文字之責而獲罪。於是他們只有向着謹小慎微、沒有節操的方向發展。

(3)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4)一些地方官吏以查出犯忌文字爲邀功之路。

清朝的文字獄評價

清代文字獄以次數多,規模大,懲處之殘酷著稱於世。 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着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峯造極,至乾隆時期,以是無以附加的強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而扭曲變形。按照魯迅的說法,“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 。

清代人李祖陶在《邁堂文略》:“今人之文,一涉筆唯恐觸礙於天下國家……人情望風覘景,畏避太甚。見鱔而以爲蛇,遇鼠而以爲虎。削剛正之氣,長柔媚之風。此於世道之心,實有關係。”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說:“(清代文字獄)持續時間之長,文網之密,案件之多,打擊面之廣,羅織罪名之陰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

魯迅:“爲了文字獄,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

何西來爲周宗奇《文字獄紀實》所作的序中說:“清代文字獄,主要集中在前期,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綿延一百三十餘年。無論就時間之長,案件之多,還是規模之大,株連之廣,花樣之翻新,手段之殘忍來看,在中國的封建時代,都是沒有前例的。” 其實,兩位學者並非故作危言聳聽之論,而是對清代文字獄真實情況的準確概括和高度總結。有清一代,文字獄案此起彼伏、綿延不絕,幾與愛新覺羅氏王朝的歷史相始終,案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牽連之廣、殺戮之血腥,均稱空前。

方誌遠:明朝的士大夫越是被朝廷懲罰,便越是得到輿論的讚揚,於是更加意氣風發;除了文字獄和貪贓枉法,清朝的士大夫倒是少受懲罰,但不是最高統治者的仁慈,而是士大夫的“死相”。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樑,其實是在清朝被折斷的。從維護社會穩定來說,清代有借鑑意義;但從倡導自由開放和社會發展來說,似乎明代更具有胸襟氣度。

李凌:清朝的文化專制導致中國積弱貧窮。

雷海宗:“全國大規模有系統的搜查禁書,現代的人不易想見。但在最嚴重的十五年間(乾隆三十九至五十三年)全國人心惶惶,連不識字的農家也有時因爲祖傳下來一部原來不相干的書而招大禍;這在普通的史料中是不易見到的,只有私人所遺留的日記與筆記能幫助我們回想到當時的緊張情形。著者把這點特別提出,深得史家恢復往跡的本旨。”

富路特(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乾隆總的來說是個應該受到歷史譴責的暴君”,因爲他“干預學者的獨立研究,故意竄改歷史, 殘酷地迫害文人,接二連三地禁書、毀版。”,“而《四庫全書》 的編纂雖名爲保存國粹,實際上是別有用心地爲了達到鉗制思想的目的。”

周宗奇:清代文字獄呈現康乾盛世背後文人血與淚。

清朝的文字獄影響

文字獄使廣大文人學者無所適從,於是不少人逃避現實,埋頭於古紙堆中作考據性的學問,從而形成了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著名學派,即乾嘉學派。乾嘉學派源於明清之際的顧炎武,起初主張根據經書和史書立論,達到救世目的,到乾隆、嘉慶時期興盛起來,學者們推崇漢儒古文經學的訓詁方法,考證原委,條理闡發,並用於古籍整理和各方面學術探索。其研究範圍以經學爲中心而衍及文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制、金石、校勘、輯逸等等,引證資料多極於兩漢。因爲興起於乾隆、嘉害年間,故稱爲乾嘉學派;反對浮華,提倡樸實,故又稱“漢學”和“樸學”。這個學派對中國古籍和史料整理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其研究方法歷代相沿,對後來的學術界產生過深遠影響。漢學糾正了理學的空疏之風,但也有爲考據而考據的繁瑣流弊。摧殘了人才,禁錮了思想,不利於我國社會進步的發展和人才的進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弊政。

在文字獄的高壓下,有的地方戲曲也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和毀滅。 在這種文化專制恐怖主義之下,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不得不聲明此書大旨言情,都是“賈(假)語村言”,“甄士(真事)隱去”,其良苦的用心,就是爲躲避殘酷的森嚴文網。

當時的士人只有兩條出路,一是鑽進古書堆中搞訓詁、考古、校勘、金石之學,搞繁瑣的考證。這就是乾隆年間的所謂樸學,雖然也獲得了可觀的成就,但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這些成就就像囚牢裏的犯人作出的精緻玲瓏的工藝品。在這種學問裏,哲學不見了,理論不見了,中國文化一向重視現實,重視人生,重視政治,重視倫理的傳統不見了。

文字獄歷朝皆有,但製造最多的的朝代非清朝莫屬!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朝的文字獄,希望能幫到大家!

清朝的文字獄案例

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一面採取招撫辦法。一面對不服統治的,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員告發,浙江湖州有個文人莊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編輯《明史》,裏面有攻擊清朝統治者的語句,還使用南明的年號。這時候,莊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莊廷鑨開棺戳屍,他的兒子和寫序言的、賣書的、刻字的、印刷的和當地官吏,被處死的處死,充軍的充軍。這個案件,一共株連到七十多人。

公元1720xx年,又有人告發,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裏,對聲明政權表示同情態度,又用了南明的永曆帝的年號,就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了死刑。這個案件牽連到他的親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爲這些案件完全是由寫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獄”。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個殘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統治下,文字獄也更多更嚴重。最出名的是呂留良事件。

呂留良也是一個著名學者。明朝滅亡以後,他參加反清鬥爭沒有成功,就在家裏收學生教書。有人推薦他博學鴻詞,他堅決拒絕了。官員勸他不聽,威脅他也沒用,後來他索性跑到寺院裏,剃光了頭當和尚。官員們也拿他沒辦法。

呂留良當了和尚之後,躲在寺院裏著書立說。書裏面有反對清朝統治的內容。幸好書寫成了,沒有流傳開去,呂留良死了,更沒被人注意。

有個湖南人曾靜,偶然見到呂留良的文章,對呂留良的學問十分敬佩,就派了個學生張熙,從湖南跑到呂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聽他遺留下來的文稿。

張熙一到浙江,不但打聽到文稿的下落,還找到呂留良的兩個學生。張熙跟他們一談,很合得來。他向曾靜彙報後,曾靜也約兩人見了面,四個人議論起清朝統治,都十分憤慨。

大家就祕密商量,怎麼想辦法推翻清王朝。

他們懂得,光靠幾個讀書人辦不了大事。後來,曾靜打聽到擔任陝甘總督的漢族大臣嶽鍾琪,掌握很大兵權,因爲討伐邊境叛亂的時候立了戰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勸說岳鍾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靜寫了一封信,派張熙去找嶽鍾琪。嶽鍾琪接見張熙,拆看來信,見是勸說他反清的,大吃一驚,問張熙說:“你是哪裏來的,膽敢送這樣大逆不道的信。”

張熙面不改色說:“將軍跟清人是世仇,您難道不想報仇?”

嶽鍾琪識:“這話從哪兒說起?”

張熙說:“將軍姓岳,是南宋嶽忠武王(就是岳飛)的後代,現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嶽王當年被金人勾結秦檜害死,千古稱冤。現在將軍手裏有的是人馬,正是替嶽王報仇的好機會呢。”

嶽鍾琪聽了,馬上翻了臉,吆喝一聲,把張熙打進牢監,並且要當地官吏審問張熙,追查他是什麼人指使的。

張熙受盡種種酷刑,就是不招,說:“你們要殺要剮都可以,要問指使人,沒有!”

嶽鍾琪心想,這個張熙是個硬漢,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個軟的辦法。第二天,他把張熙從牢裏放出來,祕密接見了他。嶽鍾琪假惺惺說:昨天的審問,不過是試探,他聽了張熙的話,十分感動,決心起兵反清,希望張熙幫他出主意。

張熙開始不相信,禁不住嶽鍾琪裝得鄭重其事,還真的賭神罰咒,才相信了他。兩人商談了幾天,漸漸熱絡起來。張熙無話不談,把他老師曾靜怎樣交代的話都抖了出來。

嶽鍾琪哄得了張熙提供的情況,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靜,一面立刻寫了一份奏章,把曾靜、張熙怎樣圖謀造反的情節,一五一十報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報告,又氣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靜、張熙解送到北京,嚴刑審問。這時候,張熙才知道上了嶽鍾琪的大當,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靜還跟呂留良的兩個學生有來往。

這樣,案子就牽連到呂留良家。呂留良已經死了,雍正把呂留良的墳刨了,棺材劈了,還不解恨,又把呂留良的後代和他的兩個學生滿門抄斬。還有不少相信呂留良的讀書人也受到株連,被罰到邊遠地區充軍。

像這樣的案子還是真有反對朝廷的活動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獄,完全是牽強附會,挑剔文字過錯,甚至爲了一句詩、一個字也惹出大禍。有一次,翰林官徐駿在奏章裏,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後來再派人一查,在徐駿的詩集裏找出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挑剔說這“清風”就是指清朝,這一來,徐駿犯了誹謗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清朝的文字獄案例:一柱樓詩案

滿族侵入中原後和蒙古人相比較進步的多了。最起碼能把這九萬里大好河山視爲己出,不似蒙古人那般做賊的心態,完全有當家做主的感覺。清初的一代英雄們,不但能金戈鐵馬馳騁疆場,也能研究國是翰墨文章。作爲一個外來民族能夠在中華大地上江山一統達三百年之久,也不全是武功,也有文治。古語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如何能使民衆不受有思想的文化人煽動,而甘心於坐穩奴隸的時代,也是統治者們一開始就注重的問題。一方面籠絡軟骨的文化名人爲政權錦上添花,另一方面打擊那些特立獨行的文化異己分子。可謂一手軟一手硬,深得儒家文化的御人之術之精髓。兩方面都有例子:大明的文化泰斗之錢謙益作爲貳臣和洪承疇齊名;而徐述夔則爲清朝最爲慘烈的文字獄---一柱樓詩案的受害者。

徐述夔是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人,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喜歡寫寫畫畫,沒事幹就寫些個憤世嫉俗的文章辭賦。六十歲的時候壽終正寢,也算平安一生了。本來,人若一死天下太平,誰料想生前默默無聞的徐述夔,死後卻名聲大噪冠絕古今呢?都是因爲他家教不嚴有那麼幾個紈絝子弟驕橫跋扈才引起一場天大的禍端。

栟茶鎮監生蔡嘉樹因徐懷祖之子徐食田,(也就是徐述夔的孫子)不許其贖田,兩家由財產糾紛打起官司。衙門都是官官相護,自然平常秀才蔡嘉樹和沒有徐家的根基,於是官司就打輸了。這個蔡嘉樹也不是個好惹的,一氣之下就告到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這裏,說徐家藏有禁書並寫反詩若干。電視劇裏的劉墉是個出身山東農家的能臣,可實際上的劉墉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高幹子弟---其父就是相當於宰相的劉統勳。這個背鍋子看到有人寫反詩,很是重視,立即具奏摺呈報乾隆帝。最後的結果是徐家滿門操斬,已經死去多年的徐述夔拋棺戮屍。這就是震動朝野青史留名的一柱樓詩案。

沈德潛曾經給徐述夔作序,一柱樓詩案後,早已駕鶴西遊的沈德潛也受到了不小的連累。《清實錄》記載:四十三年十一月,上諭說他:貪圖潤筆,卑鄙無恥,尤爲玷辱縉紳,將沈德潛所有官爵及宮銜盡行革去,其鄉賢祠牌位一併撤出查明撲毀,以昭炯戒。

清朝的文字獄歷史背景

民族矛盾

參見:華夷之辨

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採取招撫辦法,另一種是對不服統治的,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清朝是滿清入侵中原,假冒正統自居的,對天下百姓壓迫之極跟變態之極。

清朝入主中原,從漢族傳統觀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陸沉”,“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在以儒家文化爲正宗的漢族學問分子中間有着相當劇烈的民族敵愾心情。 康熙初年南明王朝覆滅,中國大陸上有組織的抗清武裝鬥爭基本結束後,民族矛盾上升爲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隨着清朝某些有關政策的改變,滿漢地主階級的進一步合流,以及社會經濟逐步發展,到雍正時期,階級矛盾這時卻發展到相當尖銳的程度。

而反清思想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間流傳,並與以恢復明朝爲目的的反清鬥爭結合起來,使滿族統治不得安寧。雍正帝曾說:“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衆者。”

中國史學家顧頡剛形容清朝文字獄在二百多年間基本上沒間斷:“清代三百年,文獻不存,文字獄禍尚有可以考見者乎?曰:有之,然其嚴酷莫甚於清初。

綜合史書檔案、《清實錄》及其他材料,從康乾盛世初期開始,各種形式的鬥爭已在頻繁出現,發展雖不平衡,卻此伏彼起,連綿部絕,不斷衝擊封建統治秩序,對清政權構成的威脅日甚一日。

維護統治

當權者內心存在文化自卑感時,對文字敏感,進而化作被迫害妄想症。如果是異族統治者,除了敏感症,還會產生環境焦慮症和陌生恐懼症。

一個文化上的弱勢民族從蠻荒之地入主中原,統治一個智慧的民族,其文化心裏是相當複雜的,複雜的文化心理繼而又轉化成民族敵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