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兒童故事>

名人故事300字六篇

兒童故事 閱讀(8.11K)

名人故事300字:珍惜時間的魯迅

名人故事300字六篇

珍惜時間——這是魯迅給我的第一印象。

魯迅總想在較少的時間內做更多爲革命爲人民的事情。他逝世前不久,體溫很高,體重減輕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不停地用筆作武器,同敵人戰鬥。他在逝世的前三天還給別人翻譯的蘇聯小說寫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還寫了日記。魯迅一直戰鬥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從沒浪費過時間。

魯迅不僅珍惜自己的時間,還珍惜別人的時間。他參加會議,從來不遲到,絕不叫別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總是冒雨準時趕到。

瞭解了珍惜時間的魯迅,我感到十分慚愧 。

暑期我去上輔導班,約好了兩個小夥伴一起去,可是我晚上沒睡好,早上起晚了,讓兩個小夥伴白白等了我半個小時,差點遲到。

魯迅珍惜時間與時間賽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

名人故事300字:馮玉樣的故事

馮玉樣(1882 1948年)生平讀書十分用功,他當士兵時,一有空就讀書,有時竟徹夜不眠。晚上讀書,爲了不影響他人睡覺,就找來個大木箱,開個口子,把頭伸進去,借微弱的燈光看書。

馮玉樣擔任旅長時,駐軍湘南常德,規定每日早晨讀英語2小時,學習時,關上大門,門外懸一塊牌子,上面寫 馮玉樣死了 ,拒絕外人進入。學習完畢, 門上字牌則換成 馮玉祥活了 。

馮玉祥對不遵守時間的人深惡痛絕。1927年,因爲汪精衛不守會議時間,開會經常缺席、遲到,馮玉樣一怒之下,編成一副對聯送給了他:一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間疾苦兩點鐘開會.

名人故事300字:孔子的故事

我讀過許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個總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說的是,孔子30歲時,已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並不自滿,仍覺得自己的學問並不淵博,於是,便從家鄉曲阜趕到了洛陽,去拜訪老子。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但從未放棄,終於走到洛陽見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爲師。老子見他很有誠意,便收他爲徒,孔子也在老子身邊隨時請教。

讀了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爲了拜師,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可見他毫不驕做傲自滿、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而老子呢,也爲孔子的一片至誠之心所打動,傾囊相授,毫無保留,也爲後人所樂道。

是啊,我們應該象孔子那樣謙虛好學,爲了學習更多的知識,寧願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業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名人故事300字:列寧的故事

一天,列寧8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帶列寧去姑媽家做客,那裏的兄弟姐妹們都很盼望列寧和他們在家裏玩捉迷藏了,這一次,列寧當抓的了,大家都藏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列寧看見自己,列寧找到了一個小朋友,他藏在了沙發後面,列寧繼續找,又找到了一個,他藏在了櫃子裏面,櫃子還有一點空,列寧從那裏看見了這位小朋友,第三個小朋友藏在了哪裏呢?列寧找啊找,終於在一個箱子裏找到了他,他們正玩得開心的時候,一件事讓他們沒有了興趣玩了,就是,不知道誰把花瓶碰到了地下,在廚房做飯的姑媽來到這裏,姑媽着急的問: 都沒有受傷吧! 他們說: 我們沒有受傷姑媽,可是打了一個您心愛的花瓶! 沒事,姑媽說。

我想問問是誰把花瓶打碎的?他們都低下頭說: 不是我! 列寧也低下頭說: 不是我打碎了花瓶。 姑媽說: 以後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 夥伴們和列寧都說: 我們記住了! 列寧回了家,躺在牀上,媽媽走過來問他: 怎麼了,兒子? 列寧將這件事的經過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 那你給姑媽寫封信吧! 列寧寫了封信,過了幾天,姑媽回信了,信上寫着: 列寧,你真是個誠實的孩子!

名人故事300字:雷鋒的故事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裏抱着小孩,手裏還拉着小孩,身上還揹着包袱,在嘩嘩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鋒忙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裏外的樟子溝去,她着急地說:“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澆迷糊了,這還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鋒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溝走去,寧可自己淋得透溼,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她們母子送到家。

雷鋒,這個熟悉的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着不滅的光輝。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將在我們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斷髮揚光大,他那不可磨滅的美好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名人故事300字: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發現了我國存在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裏。怎麼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臥牀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裏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牀,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纔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採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採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着它生長。